都是全系搭载干式双离合的车型,奇瑞失败了,吉利为何能成功?
一九七二年十月,张付海七岁的儿子小亮,因阑尾炎住进光山县人民医院,同病房的还有一个叫荣荣的六岁女孩,由妈妈陪护着等待手术。
命运对张付海太不公平,两年前,不满三十岁的妻子因脑膜炎撒手人寰。上有老下有小的张付海,恐怕要守着儿子凑合这一生了。好在儿子的手术十分顺利,观察两天后,医院通知他去办出院手续。办完手续,张付海不知道从哪里来的勇气,将花剩的六元钱连同八斤医院食堂的饭票塞给了小荣荣。虽说同一个病房,短短的四天里,他们没有什么交流,甚至不清楚对方的往址,更不说了解家庭情况了。但张付海知道,小荣荣家里一定很困难。每天早上,小荣荣的奶奶总是拧着一土罐稀粥外加几只红薯,从十几里外赶来医院,荣荣的妈妈只能稀粥当早饭,中午和晚上啃几口凉红薯,省下钱来为荣荣买一碗廉价的面片。
张付海几次想为她买碗米饭,但一来实在不好意思,二来怕伤了人家的自尊,再说自己也不是什么富人,不能一副居高临下,施舍穷人的样子。现在孩子出院了,家里好歹也没有缺粮,这几块钱和几斤饭票索性给人家吧,还有这个热水瓶,也一并留下来,免得荣荣的妈妈总是拿着搪瓷盆打开水。递上这些东西,张付海头也没回,背着儿子离开了病房,他不想看到人家的尴尬,更不想听到任何感激话。
一九七五年,张付海被选为生产队长,这一年,光山县龙山水库举行全县大会战,播罢麦,张付海挑选二十来个精壮劳力,来到槐店乡朱山村安营扎寨,并租了一间刘姓社员的房子,作为民工的厨房。令张付海想不到的是,房主居然是小荣荣的外公,此时的荣荣和母亲正住在外公家里。张付海哪里知道,荣荣也是单亲家庭,三岁那年,父亲死于肝硬化,母亲刘桂凤只有二十六岁,不少人劝她再嫁,但刘桂凤担心委屈荣荣,再说也没有适当的人家,于是,便带着女儿回到娘家,荣荣住院时,送饭的不是奶奶,而是荣荣的姥姥。此时,姥姥依旧健在,见到时常念叨的好人,老人家杀了一只鸡,并让她们村的生产队长刘得顺作陪,热情招待一番。
当老人家得知张付海的家世后,沉不住气了,忙着给女儿吹起风来,说过了这个村,再也寻不来这个店了!这样的人不嫁,还能嫁谁?此时,刘桂风刚三十出头,加上人长的俊俏,提亲的的确不少,只是难找中意的,张付海的到来,让刘桂凤动了芬心。于是,笑着“全凭母亲作主了”。老人家又忙着找队长刘得顺保媒,又忙着掏听张付海的口风,张付海做梦也想不到有这等好事,于是,腊月初八,两个只有一面之缘的人成为夫妻!
第二年,夫妻俩有了共同的儿子,俩人视三个孩子为己出,小亮和姝姝荣荣一齐入学,并于一九八四年双双考入大学,是我们村第一对考上本科的兄妹。眼下,姝姝是武汉某三甲医院的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哥哥同样事业有成,在深圳某进出口贸易公司工作。
张付海小小的善举,换来了一个幸福的家庭,目前,八十多岁的老夫老妻依旧身体健康,正安享睌年。
( 网络图片,侵权立删)
龙抬头的读后感?
文革时期有个老教授被打成了右派,据说他的老伴早已去逝,唯一的女儿也去了国外。他孤单一人下放在我们这里监督劳动改造。来到我们这里后,被按排在菜园里种菜。
那时他已经五六十岁,白天劳动,晚上还要不断的接受批判。菜园子里的一间小屋,七漏八淌,根本不能遮风挡雨。渐渐他的身体变的越来越差,尤其是刮风下雨天,生活很不方便。
在邻近菜园子旁边,住有一个十四五岁的孩子,也是他命运多舛,小小年纪,就先后失去了父母。生产队为了照顾他,就让他看看庄稼,放一放牲畜,按排些轻松的活让他干。就这样,日子勉强还算过的去。
由于离的很近,这孩子没事时,常常到菜园子里找老人玩,看到老人有什么不方便的,就帮着做,渐渐两人也就熟了起来。后来,每到夏天,这孩子就陪着老人睡在菜园子里,冬天菜园子里没了蔬菜,二人就住在孩子的家里,两个苦命的人也算相互有了伴。
老教授发现这孩子非常聪明,闲暇之余就指导他学习文化课。经过几年的努力,这孩子学到了很多知识。恢复高考那年,这孩子考上了一所不错的大学。
后来老教授也得到平反,由于年事已高,那男孩子参加工作以后,就把老教授接去了自己身边,一直侍奉到老。这也是两个善良人共同的福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