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日报 汽车日报

当前位置: 首页 » 汽车资讯 »

吉利收购华晨

关注|布局沈阳?参与华晨重整?吉利控股集团CEO到访沈阳

文:懂车帝原创 李德喆

[懂车帝原创 行业] 懂车帝从“沈阳发布”公众号获悉,日前,吉利控股集团首席执行官李东辉、高盛集团合伙人、高盛(中国)证券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范翔与沈阳市领导举行会谈。

吉利控股集团首席执行官李东辉到访沈阳

李东辉在会谈中对沈阳市汽车产业良好的基础条件给予高度评价。他同时表示,吉利控股集团致力于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智能出行和能源服务科技公司,将与沈阳加强沟通对接,进一步找准合作切入点,积极促成合作成果落地。

据了解,沈阳汽车产业历史底蕴深厚,产业基础坚实,配套体系完善,研发能力强,应用场景丰富,保持良好发展态势,特别是新能源汽车发展空间广阔、势头强劲,沈阳市也坚持把汽车产业作为重要主导产业之一。市领导表示,希望吉利控股集团围绕汽车产业电动化、智能化转型,积极布局沈阳、投资沈阳。

沃尔沃汽车大庆工厂

事实上,吉利控股集团早在十多年前便积极布局东北地区。吉利控股集团旗下沃尔沃汽车位于黑龙江大庆的工厂累计实现产量超40万辆,产值近千亿元。另外,在去年7月,吉利控股集团还与黑龙江省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商用车及核心零部件制造、甲醇燃料生产加注体系建设、新能源及甲醇汽车推广应用等汽车全产业链以及可再生能源、农机装备新能源化等领域开展战略合作。

而吉利控股集团一行此次到访沈阳,能否会继续在东北地区继续布局落子,特别是能否参与到本地汽车企业华晨汽车集团的重整进程当中,也不禁让人引发联想。

正在重整中的华晨汽车集团

值得一提的是,沈阳市在去年发布的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征求意见稿中提到,未来三年,将力争引入1-2家新能源汽车整车企业,构建整车多极发展格局,扩大沈阳市新能源汽车生产规模,逐步发展成为国家重要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制造基地。力争到2025年,全市汽车工业总产值达到4000亿元,其中新能源汽车产值占比达到25%,超过1000亿元,把沈阳建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国家重要汽车产业中心。

从华晨破产看中国大型车企还能走多远?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发力,汽车厂商正在洗牌,虽然人们逐渐开放,逐渐对国产汽车的态度有所转变,但是品质低劣,还是硬伤,硬伤不改,想改变人们的消费习惯,只能说,谁也不傻,别总觉得自己聪明,在这样的竞争环境下,身为国内较大的汽车集团之一华晨汽车集团,华晨旗下拥有3个上市公司(华晨中国汽车控股有限公司、上海申华控股股份有限公司、金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对于如此庞大的华晨集团为什么会走到破产结局。那么华晨集团倒闭的真实原因是什么呢?

华晨集团破产的主要原因是:集团管理混乱,发展战略模糊,自主品牌发展严重滞后,自主品牌丧失,内部腐败严重,导致产品成本居高,市场定价没有优势!市场反应缓慢导致产品及市场调整滞后甚至是缺失!

而华晨集团自主品牌长期经营不善,一直处于亏损状态,负债率居高不下,仅仅依靠合资品牌华晨宝马的利润来源,致使华晨中华在市场中越来越弱。

浅析华晨汽车破产的几个原因

一、华晨汽车的衰落从祁玉民2005年底入主华晨开始就埋下了祸根。祁玉民非常的善谈,也非常的强势,听不进去不同的声音,而且对汽车可以说是一窍不通,典型的外行领导内行,来了不久就将从美国归来的汽车方面权威专家华晨汽车副总裁赵福全挤兑走,赵福全随后从华晨汽车研究院带走了不少骨干去了吉利汽车研究院,吉利汽车的帝豪系列就是赵福全规划的。吉利汽车收购沃尔沃赵福全是幕后推手之一。赵福全走之后,华晨汽车内部成长起来的汽车专家刘志刚总裁也被迫辞职。

华晨自主品牌发展过程中产品规划做得一塌糊涂,骏捷尊驰卖的非常火,有点小毛病也正常,改进提高产品质量就可以,生生的掐死不生产了,骏捷FRV卖的挺火停产转型为H320没人买,H530卖的也可以不干了改成H3总共没卖了一千台,V5车上市凭借着时尚大方的设计上市后非常火,但匹配的发动机动力性不足,销量逐渐下滑,可以重新匹配新的发动机啊,停产不生产了改V3了,V3上市借着中国女排的代言卖的大火。

后期改款新车又命名为中华V6,可怜的V6因为匹配了一个垃圾变速器,一上市就死了。没办法又重新生产V3,错过了SUV车全国销售的黄金时期,重新占领市场难上加难。低档车还没整明白呢,又向中高档进军,生产V7,销量可想而知,总共卖了几千台。后来他又主持中华工厂工作,在供应商回款时利用手中权力决定给谁家货款,没得到货款的纷纷停供导致中华车彻底停产,加之疫情爆发,中华车彻底死翘翘了,公司被法院裁定破产重整。

三、盲目上马华颂车,聘请了一些宝马专家花了近百亿设计生产高端MPV车华颂,私底下大家都不看好此车,但当着祁玉民的面都说车太好了,肯定大卖,祁玉民一听更忘乎所以了定价23.77到27.77万,并定车型代号华颂7,知道为什么吗?因为他还想往上走,七上八下嘛。可想而知车的销量,最后终端销量据说不足十台。近百亿的投资打了水漂,还有好几千台的所谓宝马发动机和变速器租了仓库在那儿放着,全部报废。话说回来即使华颂销量上去了也是挤占金杯格瑞斯的市场,到头来华颂没卖出去格瑞斯也完蛋了。

四、有一段时间中华和海狮的销量下滑,集团领导和销售公司领导不去研究销量为什么下滑,是销售政策有问题还是车的质量有问题或者是4S店管理有问题,盲目决定全集团的中层以上干部分配销售任务,完不成的就地免职。领导一听哪儿还有心思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纷纷让自己管到的供应商经销商等等利益相关方帮助完成销售任务,这么干的最大弊病就是造成产品质量严重下滑,管理水平严重下降。因为假如我是处长或者是部长,供应商的零部件出了质量问题,本想按规定进行处理,但一想人家帮自己卖了那么多的车,完成了任务保住了乌纱帽,就不忍心处理而且帮助供应商瞒天过海大事化小 小事化无,但质量问题没解决,最后倒霉的是消费者,更是自己车的品牌形象,造成恶性循环,这就是典型的饮鸩止渴。

五、和雷诺合资更是最大的败笔,全中国汽车行业的人都知道,雷诺在国内市场就没好过,基本合一家黄一家,雷诺入主后找了一批新领导,说他们任嘛不懂有点冤枉他们,但他们对金杯一点感情都没有绝对是真的。来了之后就想着把金杯的老员工尤其是比自己能力强的人挤兑下岗辞职,最有代表的是负责金杯格瑞斯研发平台姜主查,业务能力强,任劳任怨口碑极佳,被故意绩效打低分让其下岗,逼其回家,随后发生了一系列的事情就不方便在这里多说了。

同期下岗的员工拿着2N+1的补偿高高兴兴的回家了,因为大部分人都是要退休的了,即使再上班也挣不了这么多的钱。前年更是欠着供应商的钱不给,花了好几千万,买断金杯老员工的工龄让回家,大家也是乐乐呵呵的拿钱回家了。裁掉了两个工资五千的任劳任怨对金杯有深厚感情的老员工,招来一个工资过万没有归属感一切重来的新员工,可想而知公司管理水平能变成什么样。供应商听说雷诺真有钱,能拿出这么多钱让员工回家,不应该欠钱啊,纷纷讨要欠款,得不到欠款就停供,致使雷诺金杯停产资金链断裂,宣告破产。

六、盲目投资大连专用车项目陕西渭南等项目,损失惨重,投进去的钱全部打了水漂。

华晨集团是怎么破产的?从中可以获得什么启示?

华晨是被质量坑死的,但质量问题的深层次原因是管理问题而不是技术问题,所以就是领导的锅。华晨第一辆自主车型是中华,首屈一指的国产B级车,后来把中华提升为品牌名,改为中华尊驰。这其实是国产车第一个突破20万B级车天花板的车型,当年销量也曾很好,后来怎么不行了?质量太差。

然后华晨一个骚操作把因为质量差卖不出去的车型供应沈阳市出租车市场,我都无语了,出租车那个使用强度是家用车十倍,出租车司机的传播能力是电视广告的十倍(并不),你那质量敢当出租车?品牌口碑不要了?中华尊驰果然凉了。

期间中华还出过一款A+级定位的中华骏捷,这个车其实是尊驰平台缩短前后悬车型,轴距都没变,颜值也也能打,我差一点就买了,你能想象吗?

在合资品牌的夹击下,上市第一年的骏捷是加价1万销售的。但骏捷这么好的开局仍然死于质量,因为本质上就是尊驰换壳。说实话现在也觉得可惜,华晨中华是第一个打破合资车企B级20万天花板的车型。

这之后无论是东方之子,荣威950统统都失败了,那些是根本卖不动。而中华是真卖出去了,可惜质量问题导致车型夭折。再之后国产车突破B级天花板只能靠新能源或硬派越野车这种小众品类了。

而与那些积极进取的自主车企相比,华晨缺乏危机意识,在祁玉民接手初期通过价格战挽狂澜于既倒后,并未在自身的研发体系上投入足够的资源,导致其技术和设计能力常年在原地踏步、无法把握市场机会。例如在国内SUV市场的热潮中,中华V3在2015年5月上市后,曾经在小型SUV市场取得过相当突出的成绩:根据乘联会的统计,2015年中华V3的全年销量达到75293辆,2016年销量更是突破十万大关,达到103342辆,一度让人看到了华晨中兴的希望。但由于华晨自身常年在正向研发体系上的轻视,使得华晨无法把握住当时国内SUV市场消费升级的大好机遇。

当时自主车企中的强者如长安、吉利等在把握住7~10万元价位的小型SUV市场井喷的机遇后,很快拿出了CS75、博越等可以站稳15万价位的升级车型。而华晨中华的V6、V7却直到2018年才姗姗来迟,导致企业白白错失品牌向上的大好战机。而且旗舰车型V7虽然华晨投入了很大的精力研发,在投放市场后,但却在产品核心素质上存在明显短板(例如我们的编辑在试驾时,发现该车在怠速下挂到D挡居然能静止不动,需要踩油才能前进)。而随着2018年下半年中国车市走向寒冬,以力帆、众泰、银翔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弱势的自主车企走向衰亡,而华晨的自主乘用车业务也在不断陨落的黑洞中越陷越深。

乘联会数据显示,2019年全年,华晨集团乘用车卖出了72.18万辆,其中仅华晨宝马就占到了54.55万辆,贡献率高达75%。而华晨中华旗下所有乘用车2019年累计销量仅为24277辆,作为在汽车领域经营多年的传统车企,这样的成绩甚至不如一些互联网造车新势力,几乎处于“休克”状态。

汽车制造企业最容易产生腐败

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各行业的落后常常和腐败相伴相生。打虎拍蝇式反腐已挺进问题重生的体育和经济领域,“足坛虎”、“金融虎”正在成为街谈巷议的热门话题。在新四化转型、各汽车集团迎来密集换届之时,汽车界的“老虎”也浮出水面,徐和谊不会是捷足虎,更不是末尾虎。

由于汽车制造业的产业链长、规模大,汽车行业一直是腐败滋生的重点行业,每年都有车企高管抵挡不住诱惑而落马,汽车产业由于重资产、高投入特点,让企业掌门和各板块负责人位高权重,也成为滋生腐败的重灾区。近年来,在一汽、东风、华晨等汽车集团都发生过近乎塌方式的腐败案件,汽车领域的拍虎打蝇此起彼伏。

汽车行业腐败现象为何得不到禁止?

我想这是一个很犯忌的话题,不方便在此探讨。上面提到的某大型汽车企业出了类似的事情,由于牵涉利益方太多,所以厂家就把此事给内部摆平了,除了主犯被刑拘,其余的责任人或被调离,或被警告,或明升暗降,总之不显山不露水,大家皆大欢喜——道理很简单,企业是国家的,只要上面不追究,也就算了。但青年汽车是董事长庞青年自己的,他可不能容忍底下的人行腐败之事,所以敢于冒着品牌形象受损的风险,毅然举起“肃贪”之剑,不仅清除了莲花营销体系的蛀虫,还掀开了汽车行业腐败黑幕的一角,对行业来说是一件大好事。

对于其他汽车企业里的蛀虫来说,“崔巍事件”只是让他们震惊了一下,可能会暂时收敛一下,时间一长,该干啥还会干啥。但汽车业的反腐风潮终究会席卷而来,“出来混,终究要还的。”

不同于高铁、飞机等行业的是,汽车行业的整个开发过程明显会更加商业化,甚至在目前的国际汽车产业格局中都形成了以开发为主的一个产业链条,这其中包括了各式各样细分到某一零件汽车设计公司、汽车咨询公司、甚至是代工厂。当然这其中还包括产业化细分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在这个过程中,除了零部件的成本之外,开发成本就构成了一款新产品上市前最占用预算的部分。在几年以前,一款新车上市时各企业老总最喜欢说的就是我们为这款车的研发投入了几十亿甚至上百亿。

所谓雁过留声,这动辄几十亿上百亿的研发费用会不会在领导决策制的弊病下成为某些害群之马的便利条件呢?

另外,以商业的角度来看,这样一款车几十亿甚至上百亿的研发费用是不是高得有些离谱呢?除了研发领域,再一个方面当然就是销售领域,这个已经通过各种案例有所体现,所以在这里笔者就不多做赘述。可以猜测的是,两位大老虎都和这些环节脱不了干系。

汽车企业如何应对贿赂和腐败风险

举例而言,汽车行业企业应对贿赂和腐败风险的最佳做法包括以下内容:

提高所有级别的员工的反腐合规意识。但在涉及反贿赂与反腐败实践时,高级管理层的承诺尤为重要,高层应身先士卒、以身作则。

执行全面的、切合自身情况的贿赂和腐败风险评估,考虑公司自身的具体情况,例如位置地点、业务伙伴、目标市场、供应链、分销商等等。对重要供应商、员工及业务伙伴执行严格的筛选程序。筛选程序包括对供应商、业务伙伴和代理的背景调查及诚信尽职调查。对这些相关方执行持续监控以确保他们遵循了反贿赂反腐败法律,这一点也很重要。

制定沟通及培训计划,并定期复核与更新,确保公司员工知悉有关反贿赂反腐败的公司政策及文化。基于既定的贿赂和腐败计分制度持续执行运营数据分析,采用数据分析来识别高风险交易。

对高风险的费用实施监督,例如:制造成本居高不下,导致产品价格在市场中不有优势,那么采购环节是否存在严重的腐败问题?

近日又传出某大型汽车企业级别较高的经理人被刑拘,牵扯出一堆乱事,只是此事不为媒体所知晓,所以还没有报道,但此消息在汽车圈内已经慢慢传播开来。我在此不便提及企业名称和高层的名字,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汽车业的腐败黑幕已经越揭越大了。

华晨破产为谁"敲响了警钟"?

无可否认,企业若寻求长远发展,必定要防患于未然,预先做好反腐合规工作,而不是等到企业腐败行为暴露后再寻求解决方案,到那时所产生的信誉受损、业绩效益下滑等后果将无法挽回。??

华晨汽车的破产,其实与此前的力帆破产、"众泰倒闭传闻"颇为相似,而这也为很多其他车企 "敲响了警钟"。

正如吉利李书福所说的:"未来只有2-3家车企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存活下来。"而那些依然还不思进取,躺在功劳簿上迟迟打不开局面、且不思进取,不死改变的车企,正在面临很大挑战,如今汽车市场正在加速洗牌,不知下一个会是谁?

华晨(4):华晨帝国,没有了仰融的位置,其中发生了什么故事?

如果故事可以重来一遍的话,仰融一定会把"下一个场景"设在大连或辽宁省的其它某个城市,而不是南方的宁波。

一位有惊人商业天才的企业家失足于一个政商常识。仰融的故事再次证明——没有学会妥协的企业家很难在中国商界成功;没有学会"政商博弈术"的企业家甚至很难在商界立足。

在《大败局》中,吴晓波用这样一段话为仰融的故事开篇,我想这也是他对这段往事最好的总结。以2002年为分界点,在这之前,以汽车业务为核心的华晨,上升势头几乎是一条二次函数,在这之后,一些早有征兆的隐患突然爆发,仰融亲手搭建的华晨帝国,再也没有了他的位置。这其中都发生了什么故事?

出走海外

故事的核心还是2002年仰融出走,但在他走后的所有故事,源头都可以追溯到1999-2001年这短短三年之中,为了方便大家理解,我们还是拆开说。

一提起仰融出走的事,总有人用一种亲身经历或者高高在上口吻说“投资不过山海关”一类的屁话,但逼走仰融的,真是辽宁吗?不是。

上期说过,最早一批中华轿车,采用的是沈阳航天三菱的发动机。在车型研发过程中,仰融顺手在清华大学搞了一个汽车工程开发研究院,为清华培养了不少汽车人才。

1999年9月,第一台中华样车被送到了清华,在现场,他用三句话形容中华轿车:“开起来像宝马,坐起来像奔驰,而价格却像桑塔纳”。大家看着眼前的样车赞不绝口,但有个手欠的开了机舱盖,看着上面的三菱logo直叹气,这么漂亮的车,却没有自己的发动机,可惜呀。

2000年12月中华下线时,三菱的发动机果然出现动力不足、车型不匹配的问题,且三菱拒绝更新机型。没办法,仰融只好另寻他路。好在这时他已经跟宝马搭上了关系,本想用宝马的发动机,但造价实在太高。

宝马也是诚心要华晨这个合作伙伴,于是把自己接手后亏了6年、刚拆碎了卖掉的老宝贝罗孚介绍给了华晨。宝马方面认为,罗孚虽然是个落魄贵族,但发动机技术还是拿得出手的,给你们完全够用。

于是2001年初,在宝马的引荐下,仰融来到英国的罗孚工厂,一见钟情。本来只想要发动机的仰融,现在看上了罗孚的全部。他觉得罗孚的车像艺术品一样,比中华还漂亮,成熟稳重、定位更高,在中华轿车迟迟不能上市的情况下,可以帮华晨快速抢占市场,而且拥有完整知识产权,对华晨的发展路线来说,这至关重要。

罗孚缺钱,华晨缺车和技术,二者一拍即合,并开始暗中谈判。过程不细说,总之仰融的魄力让英国人心悦诚服,很快就战胜了另一个竞争对手:李书福的吉利。合作协议在2001年下半年敲定,双方合资建厂,华晨以土地、厂房等占股51%,罗孚以产品、技术和设备占股49%,考虑到罗孚当时的经营状况,华晨甚至还借给罗孚1.9亿英镑,用作国外工厂的搬迁、裁员、新车研发。

而在具体经营上,大概有三条:一,罗孚所有产品在中国生产,允许在欧洲继续使用罗孚品牌,中国和亚太挂中华标,但同款产品中国售价不能高于欧洲;二,罗孚要帮助华晨搞发动机,并且挂中华标;三,中华要接入罗孚的零部件体系,且不接受任何附加费用。

眼熟吗?金融操作跟9年后吉利的操作大差不差,而经营的思路跟通用汽车的全球布局完全一样。可以说这件事如果还有后续,其意义不亚于华晨在美上市。这将是第一次让国外品牌放低身份,而我们的汽车企业以拯救者的姿态加入全球合作中的典型案例,今天李书福的所有光环就都是仰融的。

合同敲定后,仰融转身就去了宁波。为什么是宁波?

现在普遍的说法是,宁波自身地理位置极佳。背靠汽车重镇上海,以及汽车配套产业极为发达的长三角,宁波港又是全国最好的深水港,贸易方便且发达。加上宁波为了补上重工业短板,对仰融和罗孚项目极为优待,不仅有常规的税收减免,还给了3000亩地,先用后付钱,甚至把即将建设的杭州湾大桥的投资权开放给了仰融。能拿的都拿了。

不说商业,就算是人和人交往,人家这么有诚意,仰融稍微犹豫一下都是给脸不要脸。双方最终走到了一起。

在仰融的规划中,宁波将成为整个华晨帝国的零部件中转基地和重要的整车生产基地,沈阳由于地理位置所限,将只保留客车生产基地的作用。而杭州湾大桥的收益,将持续为整个华晨帝国造血,很完美的计划。

这是明线,在我看来,仰融南下的原因应该还有另外一条暗线,仰融的大哥,仰翱。此人比仰融更加神秘,早在1989年仰融发迹前,仰翱就已经在无锡创建了多家公司,仰融入局造车后,仰翱更是成立了一大堆汽车零部件企业。但不论怎么说,仰翱在江浙盘根错节的关系网,对仰融也是个极大的诱惑。

这边计划的挺好,但问题是,直到他们把事都办了才通知沈阳。这很不地道。至于宁波的所作所为,算不算是一种恶意的摘果子,立场不同看法不同,但打着市场经济旗号就是绝对正确的,那个年代的大势所趋,我不做评价。

虽然那时还没有正式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但沈阳一直没放下跟长春争“中国底特律”的执念,罗孚项目如果落地沈阳,天平将朝着沈阳大幅度倾斜。而且仰融在金杯的所有操作,还没从下岗潮缓过来的辽宁和沈阳,力所能及范围内都是特事特办大开绿灯,提供了最大支持,仰融这一走,就像老妹跟你马上就坦诚相待了,突然说哥我得去下一个房间了,这叫什么?寸止啊,这谁能受了?

此时的时间线已经快到2002年,仰融准备花在宁波的钱,基本都是金杯客车出的,仰融能有今天,离不开辽宁和沈阳的支持,你此时出走,是种无耻的背叛,比淘宝离开杭州更无耻的背叛。

在2000年就有了预兆。那一年,金杯成了盈利仅次于南北大众的车企,仰融也成了沈阳的“荣誉市民”。但在年底的表彰大会上,仰融却发现少了许多人,如果那时他能反应过来,后面的许多事就不会发生,中国汽车的格局也许真的会改写。

但那都是如果,当时首先妥协的是辽宁。他们拿出了一套极为详实,可以迅速落地的,待遇对标宁波的“大连方案”,倾其所有显示了最大的诚意。可宁波那边,地已经批下来了,仰融铁了心要走,双方开始僵持。

到2002年初,仰融主动打破平衡,开始频繁游走于众多合资企业间,期间与英国出租车公司签了20年代理合同,跟雷诺、宝马达成了合作意向,辽宁被逼着做选择题:收拾仰融吗?要放在沈阳的宝马项目就黄了,不管他呢?拿自己的钱跑去宁波,甚至把所有业务都搬走,“中国底特律”以后再也不用想了。

实际上到这,一切都还可以坐下来谈,因为华晨这个上百亿规模的摊子,名义上还是归中国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所有,性质仍然是国资控股,闹下去顶多是两个地方政府结梁子。真正让局面无法挽回的,是仰融的换股操作造成的巨额国资流失。

3月11日,仰融通过一系列金融操作,与台湾人秦荣华一起,把上海的华晨集团更名为申华控股,细节极其复杂,咱不细说,但结果是华晨系的资产逐渐被仰融控制。

在财政部看来,这种来回倒手吃掉国有资产的操作是不能容忍的,于是迅速把华晨的所有资产划给了辽宁省,正式定了性,仰融只是华晨系的经营者,而不是所有者。半个月后,辽宁省级工作小组进驻华晨,接管资产,并开始清洗金杯汽车董事会中的华晨系人员。

唯一的软肋被稳准狠的抓住,4月,仰融主动找到辽宁求和,但双方不可调和的地方太多,谈判迅速破裂。仰融在宁波成立了一家公司,为罗孚项目做准备,随后又迷信的去五台山祈福,甚至称病跑到上海瑞金医院。是真的病了,有人曾经在这期间去医院探望过,说仰融呼吸困难,病容恹恹,受了很大打击。

5月24日,《人民日报》再加一把火,用头版头条刊登:中华牌轿车,辽宁具有100%的整车知识产权。

7天后,中华轿车出现在第16批车辆生产目录上。而此时的仰融,已经远遁美国,什么时候走的?不知道,怎么走的?不知道,躺在病床上为什么能走?不知道,谁能找到他?不知道,还回不回来?不知道。

伴随着民间的种种猜测,6月14日,辽宁上报的结论是:仰融携5亿元潜逃;6月18日,华晨的董事会被大换血,和宝马的合资也收到了批复文件,批准建厂;6月19日,仰融迎来了他的解职通告。一个企业把创始人和灵魂赶走了,就像飞儿乐队把飞儿开了。

身在美国的仰融大概用了三四个月时间恢复元气。10月3日,以大股东身份召开电话会议,试图罢免新任管理层,但没想到新管理层对外发表声明称:“仰融先生在本集团的管理、运作和业务的参与是微不足道的。”

这种打脸方式谁受得了?10月14日,仰融以华博财务的名义,向北京高院起诉中国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侵占其“个人资产”,这当然会被驳回,案件还被发到辽宁省公安厅。4天后,辽宁省检察院以“涉嫌经济犯罪”为由,正式批捕仰融,并发出了全球通缉令。2003年1月和8月,仰融再次在百慕大和华盛顿两次起诉辽宁省政府,要求归还“个人财产”。又是两次失败后,仰融明白,事情真的无法挽回了,接下来华晨的故事中,他存在的痕迹会被彻底抹去。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汽车日报 » 吉利收购华晨

相关文章

themebetter

cont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