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日报 汽车日报

当前位置: 首页 » 汽车资讯 »

磁县吉利4s店电话

去年河北省13位彩民因双色球变身千万富翁

盘点2017年河北省中出的74注双色球大奖,最吸引眼球的当属13位千万富翁。他们中间,有的是靠倍投,有的是靠复式,有的则是靠单式获得了1000万大奖。其中秦皇岛市青龙县一位彩民靠一张9倍投注单式票和一张2倍单式票,中一等奖9注、二等奖2注,奖金合计5525.7173万元,成为2017年度河北省当之无愧的冠军;而黄骅市一位彩民将一张6元3注单式票5倍投注,以2901万元奖金位居亚军。

春节前破例倍投 20元命中1367万

2017年1月24日,在双色球2017011期开奖中,保定市莲池区西关大街13120078投注站中出2注一等奖,一位年过六旬的老先生靠一张2倍投注单式票获得了1367万元大奖。老先生说,2003年双色球刚发行时就开始买,每次都是10元5注。其中中奖的这一注前3个红球10、11、12,当时看着顺眼,所以一直守到现在。至于其他的3个红球,是根据走势图选的,看大号区哪几个号码出现的次数最多就选哪个。蓝球则是心里怎么想就怎么选,从不固定。春节前,老先生考虑到快过年了,就破例2倍投注,花了20块钱。

机选号码两倍投 随后换蓝球再打9倍

2017年2月23日,2017021期,秦皇岛市青龙县青龙镇逃军山村13355035站一彩民靠一张9倍投注单式票和一张2倍单式票,中一等奖9注、二等奖2注,奖金合计5525.7173万元。 5525万元大奖得主说,自己早在12年前开始买彩票,每次自选一注复式,然后用剩下的零钱机选1注倍投。2月23日中午,他来到投注站,先自选了1注复式,然后机选了一注号码,因为感觉不错,先是2倍投注,稍后又将这注单式号码中的蓝球07换成了09,进行9倍投注。9注一等奖、2注二等奖就这样诞生了。

兜里10元零钱 机选加倍再机选

2017年3月23日,保定市涞源县北韩村路口13120450投注站迎来2注双色球一等奖,奖金合计1365.9866万元。1365万元大奖得主买双色球已经十来年了,不过不是期期都买,每次花上十块八块当做消遣。每次去投注站都是机选几注,偶尔加倍。3月23日,他路过投注站,摸摸兜里只有10块零钱,先机选了2注单式2倍投注,然后又机选了1注。

机选出吉利号 每次都是3倍

2017年3月28日,双色球2017035期,秦皇岛市海港区迎宾路13350110投注站中出3注一等奖,奖金合计1701.4749万元。1701万元大奖得主是一对小夫妻。他们告诉记者,两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他们对双色球动了心:“一天路过彩票站,看见站外有一句广告语,就萌生了买几注双色球的念头。当时我俩机选了2注,最后一个号分别是06、12,正是我俩都喜欢的双数,所以就守了下来,每次都是3倍。”

冲着赠票抽奖倍投 停机前又机选一张

2017年6月11日,2017067期,邯郸市邯山区光明南大街与育德路交口13100071站中一等奖2注,奖金合计1407.2432万元。 大奖得主说:“自从促销活动一开始,我就冲着有赠票、能抽手机倍投。6月11日这天,我先去丛台区的一个彩票站买了几张,都是机选5注后两倍。晚上儿子闹着要吃羊肉串,我出来买路过71号站,一看还有几分钟到封机时间,就进去又机选了5注,然后加倍,结果就是这张彩票中了1407万大奖。”

受双重促销吸引 倍投中2注头奖

2017年6月11日,2017067期,石家庄市井陉县微水镇微水村建设路13115297站中一等奖2注,奖金合计1407.2432万元。1407万元大奖得主选号有一套独特的办法:必看双色球最近30期的走势:“比如红球曾经开出01、03、04,再次出现这种组合的情况下,我会先看看首次开出01、03、04组合后第二期开出什么号码,然后重点关注这些号码,从里面选重号或者邻号。”双色球双重促销活动一开始,热心的投注站老板第一时间通知了他。小伙子一听来了兴趣,每次都是20元2倍投注一张5注单式票。出乎意料的是,刚买了第二次,双色球一等奖就找上门来,而且是两注!

刚买彩票一年 每期自选1注机选4注

2017年6月1日,双色球2017063期开出4注一等奖,单注奖金1000万元,其中1注出自沧州河间市米各庄镇13175060投注站。1000万元大奖得主告诉记者,一年前,一同打工的朋友拉着他走进彩票站,他花2元买了有生以来第一张彩票。靠这注用家人生日组合出的号码,先后几次中了小奖,渐渐地他和双色球培养出了感情,投入也慢慢增加到了每期10元,其中1注自选守号,另外4注机选。

妻子选号他参谋 14元投中1000万

2017年9月10日,双色球2017106期开出4注1000万元大奖,其中一注出自唐山市陵园路市场南口大唐福彩专卖店。大奖得主是一对中年夫妇。男士说,其实功劳主要是老婆的:“她天天拿手机选号,每次选出来让我给参谋参谋,定下来后她就去投注站整两注,其中有复式也有单式的。这次选出7+1复式后,老婆给我看了看,我就给人家当了当参谋。”

机选复式票 中了1000万

2017年9月19日,双色球2017110期,唐山市路北区北郊枢纽站东13150087站一位彩民投注7+1复式,中一等奖1注、三等奖6注,奖金合计1001.8万元。大奖得主说:“朋友天天买,偶尔不忙的时候跟他去买几注,而且都是机选。说来也怪,中奖的这次朋友有事没去,我第一次单独去机选了一张复式,偏偏这次就中了1000万!”

因为派奖多选红球 蓝球看平均值

2017年11月7日,双色球2017131期,石家庄市维明大街与新石南路交口13110894站一位彩民5544元投注12+3复式,中一等奖1注、2注二等奖、36注三等奖、297注四等奖、850注五等奖、262注六等奖,奖金合计1022. 2544万元。大奖得主说,十多年来自己一直都是复式投注,听说双色球推出9亿元派奖活动后,就多选了几个红球。至于蓝球,自己都是看最近5期的平均值,然后加4或者减4,再考虑邻号。因为最近5期蓝球和值是40,所以选了平均值8,然后加4选了12,随后又加上了邻号11,就这样组合出了12+3复式。

“咬定”蓝球不放松 连续三期“芝麻开花”

2017年11月12日,双色球2017133期,定州市南城区尹家庄13120905站一位彩民2772元投注11+3复式,中一等奖1注、二等奖2注、三等奖30注、四等奖210注、五等奖500注、六等奖81注,奖金合计1372.6266万元。小伙子得意地说:“其实我买彩票才一个多月。一开始就是复式,只不过蓝球只选一个。听说双色球开展9亿元派奖活动,多选一个号能多中500万,我就临时增加了两个蓝球,其中11是每期必选。”1372万大奖产生当期,已经是蓝球11连续第三次开出,这让许多彩民大跌眼镜。正因为执着坚守,他连续三期都有收获:第一期命中蓝球,第二期命中五红一蓝,第三期直接升级为1372万大奖,可谓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3注号码5倍投 坚守迎来2901万

2017年12月12日,双色球2017146期,黄骅市建设大街南头13170143站一位彩民5倍投注一张6元3注单式票,中一等奖5注,奖金合计2901.1045万元。 大奖得主说,这张彩票上的3注号码,前两注是用一家人生日选的,第三注是机选出来的,因为看着有眼缘,始终舍不得换。这3注号码我一直守着,有时候感觉不错就加倍。

错打一个号照样中1092万 再投一次又中二等奖

2017年12月19日,双色球2017149期,邯郸市磁县京都国际商场南门对面13100129站一位彩民2倍投注6+2复式,中一等奖2注、二等奖2注,奖金合计1092.5524万元。大奖得主当天选出了6个红球,蓝球看好01、13,就让销售员将这组6+2小复式打2倍。结果销售员看走了眼,误把蓝球01看成了11。他干脆不改,另外用蓝球01再打一注。结果,2倍投注的小复式中了2注一等奖、2注二等奖,另外一张单式也中了二等奖!

磁县村名来历知多少,看看你们村什么来头!

#2021我为河北文旅代言##河北文旅看图识景##激情冬奥相约河北#

磁县村名由来

  蕴太行之灵秀,沐漳滏之润泽,咱磁县孕育了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早在8000年前新石器时期就有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战国时期属赵,三国魏黄初三年(222年)设临水县(今磁县城)。磁县,隶属河北省邯郸市,位于河北省最南端,位于中原经济协作区中心地带,晋、冀、鲁、豫四省通衢,与石家庄、郑州、太原、济南4个省会城市的距离均在200公里左右。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磁县常住人口为440728人。

磁县自公元222年设县,迄今已1800多年,因地产磁石而得名“磁州”。磁县地势西高东低,西部属太行山东麓,东部为山前冲积平原,山区、丘陵、平原各占三分之一。 磁县的旅游景点有鼓楼、贺兰山、河北纸马、磁州窑博物馆等旅游景点。盛产柿子、花椒、核桃、松花蛋等特产。2019年,磁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99240万元。截至2020年12月,磁县辖11个乡镇,262个行政村,地域面积688平方公里 。

磁县是中国磁州窑发祥地、全国重点产煤县、全国纺织产业集群试点县、中国童装加工名城、国家优质商品粮基地县、国家瘦肉型猪养殖基地、河北省莲藕之乡、河北省森林资源大县、河北省旅游资源大县、河北省文明县城和省园林城市。

磁县十一个乡镇各个村,它们历史悠久,不少村庄的名字极为有趣,却鲜少人知道村名背后的故事。本期小编给大家科普一下磁县十一个乡镇村庄的村名来历。

01

磁州镇

  阜才街:相传,战国时建村,原叫迎恩铺。明天启年间,该铺张仁声之子张镜心中进士,官至兵部尚书,总督冀辽军务。其后辈子孙张溍、张榕端、张丙厚等人又相继中进士。因此,该铺被认为是出人才的地方,故改名阜才铺。1966年“四清”时,改名红星大队。1982年复为阜才街。

  西城街:相传,战国时所建。因西城街位于城内西北隅,故称西城铺。1966年“四清”时改为红光大队。1982年复为西城街。

  滏阳街:相传,战国时所建。该街在滏阳河西岸,清朝时叫滏阳铺,民国初叫滏阳里,后改为滏阳街。

  乐善街:相传,战国时所建。尊崇孔孟之道,乐于行善,起名乐善铺。1966年“四清”时改为先进大队。1982年复为乐善街。

  司前街:相传,战国时所建。因位于州署(县衙)之前故名司前铺。1966年“四清”时改名前进大队。1982年复为司前街。

  明德街:相传,战国时所建。尊崇孔孟之道,要人们明理有德,起名明德铺。1966年“四清”时改为东风大队。1982年复为明德街。

  务本街:相传,战国时所建。以种地为主,尊崇孔孟之道“务农为民生之本”,起名务本。因位于北门外,又名北关。1966年“四清”时改为跃进大队。1982年复为务本街。

  钅监上街:相传,东汉时曹操在这里造箭,得名箭厂。明朝时改为钅监上。因位于西门外,又名西关。1966年“四清”时改为永胜大队。1982年复为钅监上街。

  敦化街:相传,战国时所建。原名南关。清朝时仿照敦煌石窟女神在村北建慈云阁一座,说女神能化灾除难,得名敦化铺。1966年“四清”时改为曙光大队。1982年复为敦化街。

  兴礼街:相传,战国时所建。原名南关。为尊孔孟之道,起名兴礼铺。1966年“四清”时改为先锋大队。1982年复为兴礼街。

  兴仁街:相传,战国时所建。原名南关。为尊孔孟之道,起名兴仁铺。1966年“四清”时改为长新大队。1982年复为兴仁街。

  南来村:相传,宋辽时期,这里为大片荒芜的坟地,只有几间房子住着一个看坟的人。一天南方来了一个上京赶考的举子,病倒在这里,误了考期,返回又无银两,往家写信把村名写成了“难来村”。后来这里发展成村,改名为南来村。

  北来村:明朝前建村。因位于南来村北,得名北来村。

  西来村:明朝以前,姓聂的人家来此定居,繁衍成村,取名聂庄。后聂氏家族衰败,聂姓绝代,因村在南来村西,改名为西来村。

  黄官营、大营、小营店:相传明成祖年间,安徽省安庆府太湖县太平庄有一姓黄的武官,升四品护卫,奉命平定叛乱,至此安营下寨,设立3个兵营。黄官见此处地质肥沃,均为水田,水陆果菜、南产北长之物应有尽有;并且西可望麇山,南可眺望滏水,于是下令在此造房修室、种田养马、建设家园。有黄官定居的村,故名黄官营。黄官营西较大的营为西大营,沿用中简称大营。较小的营因在路边开有饭店,故名小营店。

  八里铺:八里铺一带原为十里铺杨姓家田,并建有储粮楼13座,后衰败破落,马、黎二姓在此定居,得名杨家楼。清康熙《磁州志》载有杨家楼。1945年解放后,因距县城八里改称八里铺。

  纪庄:相传,清朝时姓纪的在此建村,得名纪庄。后纪姓迁往讲武城,上寨和城里马、李等姓先后迁来,仍称纪庄。

  五里铺:相传,清朝时冯姓在此建村,得名冯家庄。因距城内县衙五里,后改名为五里铺。

  龙王庙:明万历年间,山西洪洞县赵姓迁民至此,岁久成村,得名赵家店。村西北土岗上有座龙王庙,远近闻名,每年二月初二官民前往祭祀,故村名改为龙王庙。1966年改为四新村。1982年复为龙王庙。

  南磨:相传,明清时龙王庙一户姓赵的来此地紧靠滏阳河建水磨一座,为附近村庄加工米面。后定居发展成村,因在龙王庙村南,起名南磨。

  永旺:相传,明朝初年建村。因村南紧靠滏阳河,每逢河水上涨,河水冲刷良田,土地不断坍塌,故起村名塌河。后来为了吉利,改名永旺。

  响水亮:相传,明朝万历年间,山西洪洞县姓伍的迁民至此,得名伍村。村庄座落在滏阳河北岸,村并开渠建闸,人行闸上,水发出很大的响声,更村名为响水梁。清末改为响水亮。

  李庄:据李氏家谱记载,明洪武四年,李氏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在此建村,得名李家庄。因与辛庄营乡李家庄重名,1982年改为李庄。

  白家庄:相传,明代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变,从南京沿路杀往京城,每到村庄挨门挨户搜查,全村人被杀,仅留下窦姓一户人家。后又从山西洪洞县迁来白、武、申三姓,而白姓最多,故取名白家庄。清康熙《磁州志》记载曾名“申陈白家庄”,又名“白家屯”。1966年改名为永红庄,1982年复为白家庄。

  张庄:相传,明万历年间,山西洪洞县张成在此建村,起名张家庄,沿用中简称张庄。

  辛家庄:相传,沧州辛氏兄弟10人因反皇上,四散避祸,其中一人来此定居,发展成村,故得名辛庄。因与都党乡辛庄相重,1982年改名为辛家庄。

  陈家庄:相传,明朝时山西洪洞县姓陈的在此建村,得名陈庄。因与时村营乡陈庄重名,1982年改名为陈家庄。

  粮斗庄:相传,三国时建村。曹操推行屯田屯粮制度时,这里是粮仓,分发粮食,以斗为量具,故名量斗庄,沿用中写成粮斗庄。

  南、北开河:古时漳河、滏阳河于此合流,明朝成化十一年(1475年),州判张珵疏滏北流,二水分开,得名开河。按其相对位置分别叫南、北、中开河。后来南、中二开河连成一个村,统称南开河。

  东、西、小候召:相传,岳飞抗金时在此等候皇帝圣旨,建村时起名候召。后来发展成两个村,按相对位置分别叫东、西候召。小候召原是一个花园,后发展成村,因靠近西候召故名小候召。

  后张庄:相传,张姓在此繁衍成村,又在西王庄之北,故名后张庄。明朝郭姓由洪洞县迁来,张姓断代,但村名未改。

  东、西王庄:相传,清朝时建村,因村中居民多姓王,得名王庄。按其地理位置分东、西王庄两村。

  二里铺:相传,元末明初建村。原村旁有一座“观稼亭”,故得名观稼亭。后因这里距县衙二里半,俗名二里半铺,后改为二里铺。

  关后:因村在县城北关之北,故名关后村。村中主街为东北-西南走向,俗称斜街。

  北孟庄:相传,元朝时姓孟的在此建村,得名孟家庄。后改名为孟庄。因与讲武城乡孟庄相重,1982年改为北孟庄。

  朱庄:相传,清朝时姓朱的在此建村,得名朱家庄,1982年改为朱庄。

  台庄:相传,清朝时姓台的在此建村得名台庄。后迁来桑、王、霍三姓,台姓迁往商城,仍名台庄。

  沙营:相传,因地处漳河故道,村西北都是沙土,历史上曾在此驻兵,故得名沙营。

  常庄:相传,明朝时一户姓常的在此定居,繁衍成村,得名常家庄。后改名为常庄。

  魏庄:相传,清朝时河南魏姓二兄弟讨饭到这里定居,得名魏家庄。1982年改为魏庄。

  兴王庄:相传,明朝时山西洪洞县王姓在此建村,得名王家庄,因在东、西王庄之南,改名南王庄。又因与陶泉乡南王庄重名,1982年改为兴王庄。

  三里屯:相传,汉朝时建村。在县城东南三里处,得名三里屯。

东、西槐树和槐树屯:相传,东、西槐树村古槐树较多,并按其相对位置而得名东槐树、西槐树。槐树屯因在两村之间,故得名槐树屯。

  尹家桥:明朝时,山西洪洞县尹姓迁民至此,繁衍成村。因村东北紧临滏阳河桥而得名。

  张杨庄:明朝末年,南城张姓、磁州镇兴仁街杨姓,先后来此看坟地,定居后发展成两个村。以姓得名张庄、杨庄。清康熙《磁州志》载有张家庄、杨家庄,后因两村相近,合并成一个村,称张杨庄,俗称小庄。

  固城:相传,汉初建村。原村东有一条护城堤,在堤根建村叫护城村。沿用中“护”字写成“固”字。

  前湾漳:相传,唐朝时建村。这里是漳河故道,从村东南绕弯流过,村后又有土冢是南北朝高欢次子高洋文宣皇帝墓,冢前有石人,曾名石人湾漳,后改为前湾漳。

  后湾漳:相传,汉朝时建村。这里有条旱河沟,沟中石头较多,曾得名石头沟。后又叫湾漳。唐时村南又建一村叫前湾漳,这时改为后湾漳。

  湾漳营:相传,三国时建村。这里是漳河故道,漳河从村东绕弯经过。明时建圈楼于村东,故叫圈湾漳。后因这里驻过兵又改名为湾漳营。

  湾子:相传,明朝时建村。滏阳河流经这里形成一个“几”字形,得名湾子。

  磨里:相传,明朝时建村。滏阳河从村北流过,河边建一水磨,经营水磨的人在此定居,繁衍成村,得名磨里村。也叫磨里街。

  东、西驸马沟陈家沟徐家沟:原名千家店,地震时房屋全部倒塌,村民迁至岗下居住,居住点以姓氏得名弓家沟、李家岸、刘家岸、常家岸,魏家岸。《彰德府志》记载:宋金时代,驸马韩洪在这里驻兵,得名驸马沟。后来为了管理方便,分为前驸马沟、后驸马沟。由于人口的发展,1937年后驸马沟分为陈家沟、徐家沟,均以姓氏得名。1946年前驸马沟分为东驸马沟、西驸马沟,

  侯家沟:相传,山西洪洞县侯姓兄弟三人来此建村,村又建在沟里,得名侯家沟。

  大盆沟:相传,清朝时建村。该村建在一个四周高而中间低的山坡洼地里,得名盆沟。后因家庭纠纷,有人迁往村南三里处定居,后发展成村,因比祖籍盆沟人少村小,遂取名小盆沟(属时村营乡辖),原村改称大盆沟。

  东窑头:明朝前建村。相传,明初河南林县石匠来此揽活,发现岗上有炭苗,组织人打窑挖煤,只挖到一寸厚的煤层,没开采价值,又到岗东开采,也未见到煤,便说煤窑到尽头了,起名窑头。岗东、西建村,岗西为西窑头,岗东为东窑头。

  西窑头:明朝时建村。东、西窑头中间有一岗,适宜打窑洞,两村位于土岗的东西两端,按方位取名为西窑头、东窑头。

02

讲武城镇

  讲武城:相传,战国时建村。东汉时曹操在此筑城练兵讲武。讲武城在战国时就有武城之称。《汉书·地理志》记载:邺郡有武城。宋时改为讲武城。现东北角和北部还有古城址存在,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东小屋:相传,明洪武年间从山西迁来几户姓孙的在此定居,因在西小屋东,得名东小屋。

  双庙:相传,宋朝时建村。村中有一条沟,沟两边住着人家。沟东的人家修庙一座,叫庙上村,后来沟西的人家也修庙一座,得名双庙村。

  孟庄:相传,三国时建村。起初姓孟的在此建村,叫孟家庄。后来姓孟的绝户,有黄、贾二姓在此定居,仍叫孟家庄。因历代不断在此驻兵,又改称孟家营,亦称北营。后复为孟庄。

  南白道、北白道:相传,南北白道建于南北朝初期。起初这里有一个白塔寺,建村取名白塔村。白塔寺院内和尚很多,其中有一和尚品德不正,为非作恶,百姓把这个和尚杀死,将其余和尚赶跑。因百姓厌恶白塔寺,把村名改为白道,道是教育子孙要讲道德。后来发展为两个村,按其南北地理位置叫南、北白道。

  王家店:相传,清朝时建村。原名槐荫铺。后乾隆皇帝南巡时,在此居住一夜。为纪念此事,将村名改为王家店。

  高庄:相传,明朝时建村,明末从临漳高家楼迁来一对姓高的夫妇,先开饭铺,后发展成村,叫高庄。

  南营:相传,三国时建村。起初有讲武城营和窑底两个居民点,后“讲武城营”又简称“讲武营”,当孟庄称北营时,这里又简称南营。1949年,讲武营和窑底两个自然村合二为一,称南营。

  朝冠:相传,明朝时建村。明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洞县迁民来此定居,因村西有太监墓一个,太监是在朝的内官,人们以此起名朝官,后沿用中写成朝冠。

  申庄:相传,明朝初年,山西洪洞县申氏兄弟迁来时,为了后世联系,摔破铁锅一个,各拿一片为标记。其中一兄弟迁到这里定居,起名申庄。另一兄弟在临漳县称勾集定居。

  前、后港:相传,后港建于唐朝,前港建于清朝。两村之间相隔一条小河沟,河沟也称“港”,按其南北相对位置起名前、后港。

  刘庄:原名三板桥。源于里青的泉水从村边流过,用三块板搭桥,故名三板桥。后因灾荒,一家姓刘的献粮济贫,村民为报恩德,更村名为刘庄。清康熙《磁州志》载有刘家庄。

  滏阳营:相传,明初山西洪洞县迁民到此建村,因该村座落在滏阳河西闸南渠的南端,后做过兵营,故名滏阳营。

  东李庄:相传,清朝初年姓李的在此建村,得名李庄。因与时村营乡李庄重名,1982年改为东李庄。

  大冢营:相传,北齐时建村。村西有一个大冢,是磁县境内北朝墓群最大的一个,据考为献武帝高欢之墓,看冢的人在此发展成村,起名叫大冢村、冢头村。后因不断驻兵,又叫大冢营。

  东、西、中高禄:相传,三高禄建于汉朝。该地有一土楼,也叫高楼,依楼建村,得名高楼村。后地震楼倒,村民为取其吉祥,改名高禄,按其地理位置分别叫东、西、中高禄。

  八里冢:相传,南北朝时期建村。因距城内县衙八里,村边又有三四个冢,故得名八里冢。

  东曹庄:相传,清乾隆时八里冢有几户姓曹的人家搬迁到这里,得名曹庄。因与时村营乡西曹庄东西相对,故称东曹庄。

  南十里铺:相传,清朝时御路从此通过,十里设铺,五里设屯,因距离城区县衙十里,故得名十里铺。又因其与城北十里铺名字重名,1982年改称南十里铺。该村为刘、李、杨三户回民在此开车马店,发展成村,村民均为回族。

  东陈、西陈:相传,三国时姓陈的在此建村,得名陈庄。后以其相对位置分别叫东陈、西陈。

  小寨:相传,三国时建村,因村边有土寨一个,故称小寨。

03

岳城镇

  岳城:相传,宋朝时建村。据《磁县志》记载:“在县西南三十五里,宋建炎初,岳武穆(即岳飞)曾驻兵于此”,故建村时得名岳城。

  马水涧:相传,唐朝窦建德在那里扎营,沟里涧水是饮马处,故村名马水涧。原在现村北约一里岗上庄沟地,清道光年间地震后迁此。

  梧桐庄:相传,明朝时肖、平、秦三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因种植梧桐树多而得名梧桐庄。

  南神岗:在玉皇岗附近,又与北神岗相对而得名。原南、北神岗相距很近,南神岗称前街,北神岗称后街。因附近有一寺院,村民嫌弃它,北神岗北迁1里,南神岗向南迁现址。明朝时,山西洪洞县阎、赵、薛三姓迁此。

  漳村:相传,很早以前,保障和漳村是一个村,后被漳河冲开,在南岸称保障,在北岸的因临漳河,得名漳村。清康熙《磁州志》载有“漳村”。明朝时,山西洪洞县王姓迁此落户。

  水鱼岗:曾名水峪岗。相传,明朝时山西洪洞县梁姓迁此落户。村在岗上,村西沟里常年有水,得名水峪岗,又因水中有鱼,更名水鱼岗。清康熙《磁州志》载有“水鱼岗”。

  界段营:相传,宋朝时建村。岳飞抗金时,在这一带安营扎寨,是最西的兵营,村西有屯兵的圈马沟,后建村时故名界段营。

  钟离:相传,汉朝时建村。汉朝人钟离权到此山岗上修行成道,建村时为纪念此人,取其复姓钟离为村名。

  柿园:历史上,这里有相距不远的东码、西码两个小村。明朝时,山西洪洞县苏姓迁此,因这里柿树很多,像个柿树园,故得名柿园。

  旺南:相传,明朝时山西洪洞县董氏兄弟二人迁此,该村三面环岗,土薄石厚,收粮很少,唯村南沟里有一块好地,土质肥沃,产量很高,成为丰收的希望,得名望南,沿用中改成旺南。

  里青:相传,明朝姓李的在此建村,因村后有一条小溪,四季清水而得名李清。后李姓衰败,改成里青。

  潘汪:分上、下潘汪,下潘汪附近有个东南湾,一片汪洋,又以潘姓得名潘汪。1958年建岳城水库时,上潘汪居民多数迁往峰峰及磁县时村营乡上七垣村,下潘汪向北迁1.5公里,仍名潘汪。

  香水:相传,明朝时山西洪洞县明姓来此落户,因种桑树多,四周水沟较多,得名桑水。后桑树减少,又因村南有一条香水河,桑水改为香水。岳城水库兴建时村庄向北搬迁约一里。

  马家坟:相传,元朝时建村。据石碑记载:“元御史马天骥墓在此。”故村名为马家坟。

  东风寨:东风寨原名黑狗寨,以村中有一土寨形似狗而得名。1958年建岳城水库,成安县民工营驻此,以毛泽东“东风压倒西风”的论断,改村名为东风寨。

  张、傅、刘、王屯头,大、小庄:这六个自然村,原为一个村,统称屯头。相传,这里是曹操屯兵的东头,也有人说是岳飞在岳城屯兵的东头,故名屯头。1973年后,大庄、小庄称南屯头,其他四村称北屯头。1961年单独建村时,北屯头以姓氏取名为张屯头、傅屯头、刘屯头、王屯头,南屯头以村大小取名为大庄、小庄。

04

观台镇

  观台:观台村北有一土台,相传东汉时曹操为阅兵所建,故叫观台。另据明嘉靖《彰德府志》记载:“石虎所筑,以临漳水,故名曰观”。建岳城水库时,整村向南搬迁1里。

  东、西艾口:相传宋元时此地有一艾山,山麓有瓷窑产瓷器,居民取名艾山镇,后依据村东的艾山和漳河南北渡口,改为艾口。后分为两村,以其相对位置称东、西艾口。

  前、后岭:明末清初,汤阴东果园高岸村秦姓、涉县合漳武姓、安阳县东水杨姓,先后来此开荒种地,繁衍成村,因位于冢子岭上,故称冢子岭。后又按其相对位置,分别叫前岭、后岭。

  东、西保障:相传,三国时建村。因曹操曾在这里设行营,升账调兵遣将,得名宝账,沿用中写成保障。按其相对位置分别叫东保障、西保障。建岳城水库库时村庄南迁1里。

  岗子窑:相传,明朝时建村,村外有个杠子桥,故取村名杠子桥。后因地下有煤,建煤窑很多,改名岗子窑。

  乞伏:相传,清朝时几户逃荒人,在此建村,得名乞伏。岳城水库建库时搬迁到现址居住,旧址位于现址北一里。

  东、西、中清流:相传,清流原为伯阳城,战国时所建。据史料记载:三国时在此喂养军马,后来伯阳城被漳河淹没,居民逃往高地。因这里水草丰美,以旁边的一条清水小河命名清流。后来人口日繁,分成两个村,叫东清流、西清流。岳城水库修建时两村都向南搬迁2里(即现址),仍名清流,有一部分人迁往峰峰矿区、临水东边定居;还有一部分人外迁后又返回,在东、西清流之间另建一村,名中清流。

05

白土镇

  白土:相传,隋朝时建村。《磁县志》记载:“白土山,在州西六十里,地产白土,如粉可绘”。村位于白土山脚,故名白土。

  青碗窑:隋末唐初,邢州一瓷窑工张铁汉,因反官府,父亲被杀,母亲病亡,无奈他牵着马领全家逃难到此,在放马时发现硷土,便就地建窑烧碗,后又收了不少徒弟,建房定居,发展成村,因烧制青碗有名而得名。

  池上:相传,宋朝赵匡胤访将至此,圈牧马场50里,旁有一水池供马饮水。明朝时期,涉县更乐村赵姓迁来,繁衍成村。因水池在村北高处,常年蓄水不渗而得名池上。

  张二庄:相传,明朝时建村。该村居民有两姓,即张和章,二姓和睦,愿合一张,故得名张二庄。又说:观台张儿的来这里开饭铺,建村叫张儿庄。沿有中写成张二庄。

  南涧城:相传,明朝末年建村。有三个居民点,即南庄、涧南、城的,每个居民点取第一个字,得名南涧城。

  大水头:相传,清朝初年建村。村中有一沙岭,故有岭北、岭南、西坡三个居民点。岭南处于低处,有一股地下水,常年流水不断,汛期更大,行人难走,得名大水头。也曾叫窑头,以为此是煤藏尽头,故又称窑头。

  上寨:相传,明朝时建村。村东五里处有一山寨,寨高而顶平,可容千人,起名叫东大寨。遇有匪乱,四周村民逃至寨上避难,后在寨西繁衍成村,得名上寨。

  五合:据查,五合系由寨壑沟、老闷沟、小栲栳、砚壑沟、南崖壑等五个山地居民点组成。原属上寨村管辖,1948年从上寨划分出来,1949年合并为一个村,起名五合,意思是五个片的居民合起来组成的村庄。

  三义:据查,三义系由梨树坪、北沟、路下岩等三个山地居民点组成,原属上寨村管辖,1946年合为一个村,以义气为重起名三义村。

  新合:过去峡谷沟、红洞沟、六里水、峡沟旺、河口等27个居民点,属上寨管辖。1945年减租减息时,单独建村。因是新建村子,起名新合村。

  杨花庄:原属北羊城管辖,原名春西洼,因洼内椿树多而得名。因在北羊城村后山上,又称后山。1984年从北羊城划分出来,以“羊”译“杨”、以“划”译“花”,故名杨花庄。

  吴家河:相传,清朝雍正年间,涉县丁岩村孟奎仁、孟奎礼、孟川岳、孟果、孟富成5家迁此建村,因位于漳河之滨,得名五家河,沿用中又改写为吴家河。

  北羊城:相传,宋朝时建村。这里依山傍水,古时牧羊的很多,村边羊圈垒得高高低低,形似长城,故得名羊城,又因与漳河南岸的南羊城村相对,得名北羊城。

06

黄沙镇

  南、北黄沙:相传,南黄沙、北黄沙建于明朝。因四周皆是黄土夹沙的土层,故建村时起名黄沙。按其地理位置分别称南黄沙、北黄沙。

  南上庄:相传,明朝时建村。村南、东、北为河沟,高处建村,故名上庄。为和彭城镇上庄区别,改为南上庄。

  水池:相传,这个地方有个水池,常年有活水,因此得名。

  马家荒:相传,明朝时建村。原为梧桐庄姓马的坟地,姓魏的在此看坟,后发展成村,因地处荒野,故名马家荒。

  申家庄:相传,明朝建村,申、聂、段姓为老户,申姓为大族,起名申家庄。

  前、后辛安:相传,辛安村建于明朝。两村中间有道岭叫马二岭,形似马鞍,人们在这里辛勤劳动,建立了家园,故起名辛安村。后分为两村,按其地理位置在东边的称前辛安村,在西边的称后辛安村。

磁县位于河北省最南端,历史上曾因临滏水取名“临水县”,因地产磁石而得名“磁州”。磁县辖11个乡镇,262个行政村,地域面积688平方公里,总人口50万人。地势西高东低,西部山区、中部丘陵、东部平原。是中国磁州窑发祥地、全国重点产煤县、全国纺织产业集群试点县、中国童装加工名城、国家优质商品粮基地县、国家瘦肉型猪养殖基地、河北省莲藕之乡、河北省森林资源大县、河北省旅游资源大县、河北省文明县城和省园林城市。

   区位交通优势明显。磁县是河北省的南大门,西依太行,北靠古赵,东临邺城,南接殷墟,雄踞中原腹地,为晋、冀、鲁、豫四省通衢。京港澳、青兰、邯大3条高速和京广、邯济、邯长、邯黄、京广高铁5条铁路在县城周边交汇贯通,邯郸机场距县城17公里,是四省临界区唯一具有国道交汇、高速过境、铁路交叉、机场通航“四位一体”交通优势的县份。与石家庄、太原、济南、郑州四个省会城市的距离均在200公里左右,与北京、天津大都市的距离均在500公里以内,与黄骅港距离在370公里以内,具有20分钟上飞机、2小时入省会、3小时进京城、5小时到海港的便捷交通。

   历史文化积淀厚重。早在8000年前新石器时期就有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战国时期属赵,三国魏黄初三年(222年)设临水县(今磁县城),迄今1800多年,隋开皇十年(590年)设慈州,北宋政和三年(1013年)改为磁州,民国二年(1913年)改为磁县。磁县是赵都、殷都、邺都“三都”文化交汇地,磁州窑文化、仰韶文化、殷商文化、赵文化、曹魏建安文化、北朝文化都留有丰厚遗存,有国家、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45处,是河北省第二文物大县。磁县民间艺术源远流长,主要有民间花会和民间工艺两大类,民间花会有抬阁、背阁、彩帷、高低跷、讶鼓、旱船、竹马等40余种,民间工艺有剪纸、盆景、刺绣、面塑、印花布、绒画等20余种。磁县自古仁人志士辈出,涌现出了战国名相蔺相如、金朝文学家赵秉义、北齐名将高肃、明代兵部尚书张镜心、被陈赓将军誉为“越狱大王”的忠诚共产主义战士王维刚等众多历史名人。磁县还是革命老区,在邯郸党建史上有“九个第一”(第一个中国共产党党员、第一个共产党小组、第一个中共支部、第一个县委、第一个中共中心县委、第一个特委、第一次党的会议、第一个参加中共全国代表大会的代表、第一个抗日民主政府)。建国后,毛泽东、周恩来、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曾亲临磁县视察工作。

   磁州窑,是中国民窑的杰出代表,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千年不息的磁州窑窑火创烧了“白地黑花”精品,形成了世界陶瓷史上的艺术奇葩—磁州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成的中国磁州窑博物馆现有藏品14000余件,是我国县级较大的专题博物馆。即将开园的磁州窑文化创意产业园,是河北省十大文化精品园。

  磁县北朝墓群是北朝东魏、北齐时期的帝王及皇族的墓群,曾被认为是曹操墓的七十二疑冢。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134多座,出土器物丰富,历史、艺术和科学研究价值颇高,被国家文物局列入重点保护大遗址之列。正在建设的磁县北朝历史文化体验中心将展现胡汉民族交流大融合发展。

 矿产和水资源丰富。磁县境内已探明烟煤、主焦煤、石灰石、耐火粘土、陶土、红砂土、膨润土等矿产20多种。漳河、滏阳河二条河流穿境而过;岳城、东武仕两大水库蓄水15亿立方米左右,占邯郸市水面的90%,常年水质保持在二级以上,是邯郸市饮用水源地和生态水网工程水源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在县城西2公里处穿过,全长19.8公里,境内设有一个分水口,是华北地区少有的富水县。

  农业生产条件优越。现有耕地41.4万亩,林地面积33.84万亩,2016年粮食总产量达20.3万吨,森林覆盖率达28.5%。近年来,引进建设了国家良种创制中心、牡丹杜仲产业园、漳禾矮化梨、八里冢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等现代农业项目,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9家、省级1家,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66.9%。

这就是磁县,你爱了吗?

磁县各村名的来历

(部分乡镇现归属冀南新区)

磁县:古称磁州,位于河北省南端,因地产磁石而名慈州、礠州、磁州,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屯兵之地,所以不少地方都以营名之。

讲武城:相传,战国时建村。东汉时曹操在此筑城练兵讲武。讲武城在战国时就有武城之称。《汉书·地理志》记载:邺郡有武城。宋时改为讲武城。现东北角和北部还有古城址存在,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东小屋:相传,明洪武年间从山西迁来几户姓孙的在此定居,因在西小屋东,得名东小屋。

双庙:相传,宋朝时建村。村中有一条沟,沟两边住着人家。沟东的人家修庙一座,叫庙上村,后来沟西的人家也修庙一座,得名双庙村。

孟庄:相传,三国时建村。起初姓孟的在此建村,叫孟家庄。后来姓孟的绝户,有黄、贾二姓在此定居,仍叫孟家庄。因历代不断在此驻兵,又改称孟家营,亦称北营。后复为孟庄。

南白道、北白道:相传,南北白道建于南北朝初期。起初这里有一个白塔寺,建村取名白塔村。白塔寺院内和尚很多,其中有一和尚品德不正,为非作恶,百姓把这个和尚杀死,将其余和尚赶跑。因百姓厌恶白塔寺,把村名改为白道,道是教育子孙要讲道德。后来发展为两个村,按其南北地理位置叫南、北白道。

王家店:相传,清朝时建村。原名槐荫铺。后乾隆皇帝南巡时,在此居住一夜。为纪念此事,将村名改为王家店。

高庄:相传,明朝时建村,明末从临漳高家楼迁来一对姓高的夫妇,先开饭铺,后发展成村,叫高庄。

南营:相传,三国时建村。起初有讲武城营和窑底两个居民点,后;讲武城营又简称;讲武营;,当孟庄称北营时,这里又简称南营。1949年,讲武营和窑底两个自然村合二为一,称南营。

朝冠:相传,明朝时建村。明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洞县迁民来此定居,因村西有太监墓一个,太监是在朝的内官,人们以此起名朝官,后沿用中写成朝冠。

申庄:相传,明朝初年,山西洪洞县申氏兄弟迁来时,为了后世联系,摔破铁锅一个,各拿一片为标记。其中一兄弟迁到这里定居,起名申庄。另一兄弟在临漳县称勾集定居。

前、后港:相传,后港建于唐朝,前港建于清朝。两村之间相隔一条小河沟,河沟也称港;,按其南北相对位置起名前、后港。

刘庄:原名三板桥。源于里青的泉水从村边流过,用三块板搭桥,故名三板桥。后因灾荒,一家姓刘的献粮济贫,村民为报恩德,更村名为刘庄。清康熙《磁州志》载有刘家庄。

滏阳营:相传,明初山西洪洞县迁民到此建村,因该村座落在滏阳河西闸南渠的南端,后做过兵营,故名滏阳营。

东李庄:相传,清朝初年姓李的在此建村,得名李庄。因与时村营乡李庄重名,1982年改为东李庄。

大冢营:相传,北齐时建村。村西有一个大冢,是磁县境内北朝墓群最大的一个,据考为献武帝高欢之墓,看冢的人在此发展成村,起名叫大冢村、冢头村。后因不断驻兵,又叫大冢营。

东、西、中高禄:相传,三高禄建于汉朝。该地有一土楼,也叫高楼,依楼建村,得名高楼村。后地震楼倒,村民为取其吉祥,改名高禄,按其地理位置分别叫东、西、中高禄。

八里冢:相传,南北朝时期建村。因距城内县衙八里,村边又有三四个冢,故得名八里冢。

东曹庄:相传,清乾隆时八里冢有几户姓曹的人家搬迁到这里,得名曹庄。因与时村营乡西曹庄东西相对,故称东曹庄。

南十里铺:相传,清朝时御路从此通过,十里设铺,五里设屯,因距离城区县衙十里,故得名十里铺。又因其与城北十里铺名字重名,1982年改称南十里铺。该村为刘、李、杨三户回民在此开车马店,发展成村,村民均为回族。

东陈、西陈:相传,三国时姓陈的在此建村,得名陈庄。后以其相对位置分别叫东陈、西陈。

小寨:相传,三国时建村,因村边有土寨一个,故称小寨。

时村营:相传,东汉时建村。因姓时的在此建村而得名时村。后时姓绝户,东汉时曹操在此建兵营,改称时村营。

白庄:相传,一户姓白的于洪武四年从山西洪洞县迁民到此定居,得名白家庄,后改为白庄。

上陈:相传,清朝时村庄建于岗坡上,村里姓陈的多,得名上陈。

田庄:相传,汉朝时姓田的在此建村,得名田家庄,后改为田庄。

小盆沟:相传,清朝时建村。该村居民原籍大盆沟,因家庭纠纷迁到这里定居,后发展成一个村,又较大盆沟村的人少,故称小盆沟。

牛尾岗:相传,明朝时建村。原名千家店。朱元璋童年住在他外祖父家,同几个小孩给地主放牛。一天,朱元璋和几个放牛娃把一头牛杀死烧着吃了。他们怕地主怪罪,就把牛尾巴埋入土中,牛头埋在屯头(即岳城镇的七屯头),骨头撒到撒谷(村),并和几个放牛娃约好,如果地主问及此事,就说牛钻地里了。回家后,地主果然发现少了一头牛,追问此事,朱元璋说钻地里去了,地主不信,逼着朱元璋一起去看牛钻到那里去了。结果找到牛尾巴,朱元璋往外拔,听见牛在地下叫,地主才无话可说。大家为纪念这个有趣的故事,把当时插牛尾巴的岗坡,取名为牛尾岗,把千家店改为牛尾岗村。

庆和峪:相传,明朝时建村。因村四面环岗,村西有一条天然河沟,四季浅水常流,得名清河峪。后因土肥水足,年年丰收,沿用中改为庆和峪。

西李庄:相传,明朝姓李的在此建村,得名李庄。因与讲武城乡的李庄重名,改名西李庄。

小屯洼:曾名小屯庄。相传,清朝时建村,只有18户人家,和周围村比较起来,村子很小又处于低洼处,故得名小屯洼。

西曹庄:相传,明朝时山西洪洞县曹姓迁至西清流又转迁至此定居,得名曹家庄。简称曹庄。后为与讲武城乡曹庄相区别,改称西曹庄。陈庄:相传,明朝时建村。原名东庄。明末兵荒马乱,从河南杞县逃来陈策夫妇二人,在该村落户,人口发展很快,东姓绝户,故改东庄为陈家庄,1949年简称陈庄。

西小屋:相传,三国时建村。曹操在讲武城练兵时,这里设有打更房。房建在一条小溪旁边,门头上题有溪晓悟三字(意思是房子建在小溪旁边,更员不误打更)。据查,清初村中百姓所用布袋上都印有溪晓悟三字,在沿用中写成了西小屋。

撒谷:明朝时建村。传说朱元璋杀牛,把骨头撒到这里,得名撒骨。后这里盛产谷子,改名撒谷。

上、下七垣:相传,商代就有人在此居住。因紧靠漳河,为防洪水侵袭,在村西南筑高墙一道,取名漆垣。后沿用中写成七垣。又因人口增多而形成两个居民点,并以其所处漳河上下游的相对位置分别取名上七垣、下七垣。

武吉:相传,明朝时一个爱武术的人在这里领着人练习武艺,当皓月当空,在漳河边练刀枪,刀枪之光映入河中,一片星光,古人以吉星高照为祥兆,故取名为武吉。

阜才街:相传,战国时建村,原叫迎恩铺。明天启年间,该铺张仁声之子张镜心中进士,官至兵部尚书,总督冀辽军务。其后辈子孙张溍、张榕端、张丙厚等人又相继中进士。因此,该铺被认为是出人才的地方,故改名阜才铺。1966年四清时,改名红星大队。1982年复为阜才街。

西城街:相传,战国时所建。因西城街位于城内西北隅,故称西城铺。1966年四清时改为红光大队。1982年复为西城街。

滏阳街:相传,战国时所建。该街在滏阳河西岸,清朝时叫滏阳铺,民国初叫滏阳里,后改为滏阳街。

乐善街:相传,战国时所建。尊崇孔孟之道,乐于行善,起名乐善铺。1966年四清时改为先进大队。1982年复为乐善街。

司前街:相传,战国时所建。因位于州署(县衙)之前故名司前铺。1966年四清时改名前进大队。1982年复为司前街。

明德街:相传,战国时所建。尊崇孔孟之道,要人们明理有德,起名明德铺。1966年四清时改为东风大队。1982年复为明德街。

务本街:相传,战国时所建。以种地为主,尊崇孔孟之道务农为民生之本,起名务本。因位于北门外,又名北关。1966年四清时改为跃进大队。1982年复为务本街。

钅监上街:相传,东汉时曹操在这里造箭,得名箭厂。明朝时改为钅监上。因位于西门外,又名西关。1966年四清时改为永胜大队。1982年复为钅监街。

敦化街:相传,战国时所建。原名南关。清朝时仿照敦煌石窟女神在村北建慈云阁一座,说女神能化灾除难,得名敦化铺。1966年;四清时改为曙光大队。1982年复为敦化街。

兴礼街:相传,战国时所建。原名南关。为尊孔孟之道,起名兴礼铺。1966年;四清时改为先锋大队。1982年复为兴礼街。

兴仁街:相传,战国时所建。原名南关。为尊孔孟之道,起名兴仁铺。1966年;四清时改为长新大队。1982年复为兴仁街。

白家庄:相传,明代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变,从南京沿路杀往京城,每到村庄挨门挨户搜查,全村人被杀,仅留下窦姓一户人家。后又从山西洪洞县迁来白、武、申三姓,而白姓最多,故取名白家庄。清康熙《磁州志》记载曾名申陈白家庄,又名白家屯;。1966年改名为永红庄,1982年复为白家庄。

张庄:相传,明万历年间,山西洪洞县张成在此建村,起名张家庄,沿用中简称张庄。

辛家庄:相传,沧州辛氏兄弟10人因反皇上,四散避祸,其中一人来此定居,发展成村,故得名辛庄。因与都党乡辛庄相重,1982年改名为辛家庄。

陈家庄:相传,明朝时山西洪洞县姓陈的在此建村,得名陈庄。因与时村营乡陈庄重名,1982年改名为陈家庄。

粮斗庄:相传,三国时建村。曹操推行屯田屯粮制度时,这里是粮仓,分发粮食,以斗为量具,故名量斗庄,沿用中写成粮斗庄。

南、北开河:古时漳河、滏阳河于此合流,明朝成化十一年(1475年),州判张珵疏滏北流,二水分开,得名开河。按其相对位置分别叫南、北、中开河。后来南、中二开河连成一个村,统称南开河。

东、西、小候召:相传,岳飞抗金时在此等候皇帝圣旨,建村时起名候召。后来发展成两个村,按相对位置分别叫东、西候召。小候召原是一个花园,后发展成村,因靠近西候召故名小候召。

后张庄:相传,张姓在此繁衍成村,又在西王庄之北,故名后张庄。明朝郭姓由洪洞县迁来,张姓断代,但村名未改。

东、西王庄:相传,清朝时建村,因村中居民多姓王,得名王庄。按其地理位置分东、西王庄两村。

二里铺:相传,元末明初建村。原村旁有一座"观稼亭",故得名观稼亭。后因这里距县衙二里半,俗名二里半铺,后改为二里铺。

关后:因村在县城北关之北,故名关后村。村中主街为东北-西南走向,俗称斜街。

北孟庄:相传,元朝时姓孟的在此建村,得名孟家庄。后改名为孟庄。因与讲武城乡孟庄相重,1982年改为北孟庄。

朱庄:相传,清朝时姓朱的在此建村,得名朱家庄,1982年改为朱庄。

台庄:相传,清朝时姓台的在此建村得名台庄。后迁来桑、王、霍三姓,台姓迁往商城,仍名台庄。

沙营:相传,因地处漳河故道,村西北都是沙土,历史上曾在此驻兵,故得名沙营。

常庄:相传,明朝时一户姓常的在此定居,繁衍成村,得名常家庄。后改名为常庄。

魏庄:相传,清朝时河南魏姓二兄弟讨饭到这里定居,得名魏家庄。1982年改为魏庄。

兴王庄:相传,明朝时山西洪洞县王姓在此建村,得名王家庄,因在东、西王庄之南,改名南王庄。又因与陶泉乡南王庄重名,1982年改为兴王庄。

三里屯:相传,汉朝时建村。在县城东南三里处,得名三里屯。

东、西槐树和槐树屯:相传,东、西槐树村古槐树较多,并按其相对位置而得名东槐树、西槐树。槐树屯因在两村之间,故得名槐树屯。尹家桥:明朝时,山西洪洞县尹姓迁民至此,繁衍成村。因村东北紧临滏阳河桥而得名。

张杨庄:明朝末年,南城张姓、磁州镇兴仁街杨姓,先后来此看坟地,定居后发展成两个村。以姓得名张庄、杨庄。清康熙《磁州志》载有张家庄、杨家庄,后因两村相近,合并成一个村,称张杨庄,俗称小庄。

固城:相传,汉初建村。原村东有一条护城堤,在堤根建村叫护城村。沿用中护字写成固字。

东窑头:明朝前建村。相传,明初河南林县石匠来此揽活,发现岗上有炭苗,组织人打窑挖煤,只挖到一寸厚的煤层,没开采价值,又到岗东开采,也未见到煤,便说煤窑到尽头了,起名窑头。岗东、西建村,岗西为西窑头,岗东为东窑头。

前湾漳:相传,唐朝时建村。这里是漳河故道,从村东南绕弯流过,村后又有土冢是南北朝高欢次子高洋文宣皇帝墓,冢前有石人,曾名石人湾漳,后改为前湾漳。

后湾漳:相传,汉朝时建村。这里有条旱河沟,沟中石头较多,曾得名石头沟。后又叫湾漳。唐时村南又建一村叫前湾漳,这时改为后湾漳。

湾漳营:相传,三国时建村。这里是漳河故道,漳河从村东绕弯经过。明时建圈楼于村东,故叫圈湾漳。后因这里驻过兵又改名为湾漳营。

湾子:相传,明朝时建村。滏阳河流经这里形成一个"几"字形,得名湾子。

磨里:相传,明朝时建村。滏阳河从村北流过,河边建一水磨,经营水磨的人在此定居,繁衍成村,得名磨里村。也叫磨里街。

南来村:相传,宋辽时期,这里为大片荒芜的坟地,只有几间房子住着一个看坟的人。一天南方来了一个上京赶考的举子,病倒在这里,误了考期,返回又无银两,往家写信把村名写成了"难来村"。后来这里发展成村,改名为南来村。

北来村:明朝前建村。因位于南来村北,得名北来村。

西来村:明朝以前,姓聂的人家来此定居,繁衍成村,取名聂庄。后聂氏家族衰败,聂姓绝代,因村在南来村西,改名为西来村。

黄官营、大营、小营店:相传明成祖年间,安徽省安庆府太湖县太平庄有一姓黄的武官,升四品护卫,奉命平定叛乱,至此安营下寨,设立3个兵营。黄官见此处地质肥沃,均为水田,水陆果菜、南产北长之物应有尽有;并且西可望麇山,南可眺望滏水,于是下令在此造房修室、种田养马、建设家园。有黄官定居的村,故名黄官营。黄官营西较大的营为西大营,沿用中简称大营。较小的营因在路边开有饭店,故名小营店。

八里铺:八里铺一带原为十里铺杨姓家田,并建有储粮楼13座,后衰败破落,马、黎二姓在此定居,得名杨家楼。清康熙《磁州志》载有杨家楼。1945年解放后,因距县城八里改称八里铺。

纪庄:相传,清朝时姓纪的在此建村,得名纪庄。后纪姓迁往讲武城,上寨和城里马、李等姓先后迁来,仍称纪庄。

五里铺:相传,清朝时冯姓在此建村,得名冯家庄。因距城内县衙五里,后改名为五里铺。

龙王庙:明万历年间,山西洪洞县赵姓迁民至此,岁久成村,得名赵家店。村西北土岗上有座龙王庙,远近闻名,每年二月初二官民前往祭祀,故村名改为龙王庙。1966年改为四新村。1982年复为龙王庙。南磨:相传,明清时龙王庙一户姓赵的来此地紧靠滏阳河建水磨一座,为附近村庄加工米面。后定居发展成村,因在龙王庙村南,起名南磨。

永旺:相传,明朝初年建村。因村南紧靠滏阳河,每逢河水上涨,河水冲刷良田,土地不断滩塌,故起村名塌河。后来为了吉利,改名永旺。

响水亮:相传,明朝万历年间,山西洪洞县姓伍的迁民至此,得名伍村。村庄座落在滏阳河北岸,村并开渠建闸,人行闸上,水发出很大的响声,更村名为响水梁。清末改为响水亮。

李庄:据李氏家谱记载,明洪武四年,李氏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在此建村,得名李家庄。因与辛庄营乡李家庄重名,1982年改为李庄。

岳城:相传,宋朝时建村。据《磁县志》记载:在县西南三十五里,宋建炎初,岳武穆(即岳飞)曾驻兵于此,故建村时得名岳城。

马水涧:相传,唐朝窦建德在那里扎营,沟里涧水是饮马处,故村名马水涧。原在现村北约一里岗上庄沟地,清道光年间地震后迁此。

梧桐庄:相传,明朝时肖、平、秦三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因种植梧桐树多而得名梧桐庄。

南神岗:在玉皇岗附近,又与北神岗相对而得名。原南、北神岗相距很近,南神岗称前街,北神岗称后街。因附近有一寺院,村民嫌弃它,北神岗北迁1里,南神岗向南迁现址。明朝时,山西洪洞县阎、赵、薛三姓迁此。

漳村:相传,很早以前,保障和漳村是一个村,后被漳河冲开,在南岸称保障,在北岸的因临漳河,得名漳村。清康熙《磁州志》载有"漳村"。明朝时,山西洪洞县王姓迁此落户。

水鱼岗:曾名水峪岗。相传,明朝时山西洪洞县梁姓迁此落户。村在岗上,村西沟里常年有水,得名水峪岗,又因水中有鱼,更名水鱼岗。清康熙《磁州志》载有"水鱼岗"。

界段营:相传,宋朝时建村。岳飞抗金时,在这一带安营扎寨,是最西的兵营,村西有屯兵的圈马沟,后建村时故名界段营。

钟离:相传,汉朝时建村。汉朝人钟离权到此山岗上修行成道,建村时为纪念此人,取其复姓钟离为村名。

柿园:历史上,这里有相距不远的东码、西码两个小村。明朝时,山西洪洞县苏姓迁此,因这里柿树很多,像个柿树园,故得名柿园。

旺南:相传,明朝时山西洪洞县董氏兄弟二人迁此,该村三面环岗,土薄石厚,收粮很少,唯村南沟里有一块好地,土质肥沃,产量很高,成为丰收的希望,得名望南,沿用中改成旺南。

里青:相传,明朝姓李的在此建村,因村后有一条小溪,四季清水而得名李清。后李姓衰败,改成里青。

潘汪:分上、下潘汪,下潘汪附近有个东南湾,一片汪洋,又以潘姓得名潘汪。1958年建岳城水库时,上潘汪居民多数迁往峰峰及磁县时村营乡上七垣村,下潘汪向北迁1.5公里,仍名潘汪。

香水:相传,明朝时山西洪洞县明姓来此落户,因种桑树多,四周水沟较多,得名桑水。后桑树减少,又因村南有一条香水河,桑水改为香水。岳城水库兴建时村庄向北搬迁约一里。

马家坟:相传,元朝时建村。据石碑记载:元御史马天骥墓在此。故村名为马家坟。

东风寨:东风寨原名黑狗寨,以村中有一土寨形似狗而得名。1958年建岳城水库,成安县民工营驻此,以毛泽东东风压倒西风的论断,改村名为东风寨。

张、傅、刘、王屯头,大、小庄:这六个自然村,原为一个村,统称屯头。相传,这里是曹操屯兵的东头,也有人说是岳飞在岳城屯兵的东头,故名屯头。1973年后,大庄、小庄称南屯头,其他四村称北屯头。1961年单独建村时,北屯头以姓氏取名为张屯头、傅屯头、刘屯头、王屯头,南屯头以村大小取名为大庄、小庄。

观台镇:位于邯郸市磁县西南部,观台镇北有一土台,相传三国时曹操为阅兵所建,故叫观台。明嘉靖《彰德府志》记载:“石虎所筑,以临漳水,故名曰观”。

史村:相传500年前,几户姓史的在此居住,取名史村。

东古佛:明朝时所建,原名东古滏阳村,后村西有一龙凤寺,寺内佛像很大,该村是善主,改为东古佛村。

南城:战国所建,当时在现村北的羌村洼,后因河流改道,搬迁现址。村里流传“南抻抻,北抻抻”之说,是指原来的位置各向南北挪了,沿用中把“南抻”改成“南城”了。

台城:战国赵武灵王避暑之地,台城烟柳为磁州八景之一,河南侧为河南村,河北侧为河北村,1982年复名台城。

花官营:相传建于宋朝,当时附近两村常打群架,官府派一花姓官员,带一部分士兵和家属驻在两村之间,后在此建村,故名花官营。

东城营:原名胡家庄,三国时,曹操在村东筑一土城,驻兵屯田,后改名东城营。

杨家堂:明朝建村,当时全村都姓杨,为使代代儿女满堂,起名杨家堂。

北贾壁:相传,东汉光武帝刘秀走南阳路过这里,看见一个石碑,近前看时石碑上没字,对随从说:“原来是个贾碑”,后来以音取字,成立了“贾壁”。

林坛:建于宋朝,相传,以前所在地有一片平坦的大森林,形似坛状,后起名林坛。

林峰:建于宋朝,当时村南岗上有一片松柏林,长势茂盛,高耸入云如山峰,起名林峰。

辛庄营:原名张庄,三国时,曹操在此驻兵辛勤劳动开荒种地获得丰收,改名辛庄营。

中岔口:清朝,由白土迁来,在南北岔口河滩上建村,位于两村之间,故名中岔口。

杜村:原名红窑村,相传汉朝村中杜姓出一太尉,名声很大,改名杜村。

下庄店:明朝建村,因村边有一条东西要道,起初有几户在下庄村开店,起名下庄店。

西光禄:相传,一个光禄大夫来此居住,建村后按其官衔起名大光禄,民国时村东边小光禄改为东光禄,大光禄改为了西光禄。

高臾:原名上马头,明朝甘草营一个姓常的任吏部天官,回来探亲,问乡民为什么这里穷?乡民说:“三个马头把这里吃穷了”。天官叫把马头改成膏药,意思把马嘴贴住,后来沿用中把“膏药”写成了“高臾”。

白塔:原名白滩集,地势低洼,明末洪水冲末,居民选一高处建村,改名白塔。

陶泉:相传,在韩家沟后有一山泉,为使泉水增大,进行掏泉,水反而减少,以此为教训改为掏泉,后写成“陶泉”。

白土:县志记载:白土山在城西60里,地产白土粉,可绘画,故名。

西固义:明朝,从山西洪洞迁来苗氏三兄弟,各建一村,为保持兄弟情义,商定村民叫顾义,沿用中“顾”改成了“固”,西边的叫西固义,还有东固义,南固义。

路村营:原名路村,因在磁县至彭城要道上,宋时不断驻兵,改为路村营。

五合:1944年,由砚壑沟、老孟沟、小栲栳、寨壑、南西壑五个居民点合为一村。

都党:相传,土匪来此抢劫,百姓前往堵挡,故名堵挡村,后改为都党。

黄沙:周围皆是黄土夹沙而得名。

驸马沟:县志记载,宋金时代驸马韩洪曾驻兵于此。

东槐树:相传,汉代村西有一棵大槐树,故名。

申庄:明朝初年,山西洪洞一户申姓迁民在此建村。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汽车日报 » 磁县吉利4s店电话

相关文章

themebetter

cont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