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日报 汽车日报

当前位置: 首页 » 汽车资讯 »

吉利收购沃尔沃轿车业务

吉利李书福蛇吞象,8年27亿美元收购沃尔沃,背后竟是一个局中局

当年吉利的李书福以一个小品牌,蛇吞象的收购了国际大牌沃尔沃,一直被人诟病,可如今沃尔沃已经市值达220亿美元。可是当年的李书福以一个小品牌之姿,耗费8年时间去收购沃尔沃的路上,与福特,高盛,摩根,罗斯柴尔德等等国际大佬斗智斗勇,体现了民营汽车公司的胆魄与谋略。

吉利看上沃尔沃

2010年3月28日,吉利董事长李书福在英国伦敦的签约桌上,花了半个小时,把半米高吉利收购沃尔沃的文件签上自己的名字,这就意味着吉利将获得诞生于1927年的沃尔沃100%的股权,10963件知识产权和专利,两个完整的,有50万辆产能的生产企业,以及一家发动机公司,三个汽车零部件公司,3800多名国际水准的研发工程师,以及分布在100多个国家2325个服务及销售网点。

吉利与沃尔沃签约

而这一号称蛇吞象的收购案例,在当时轰动全球,也成为了中国汽车企业距今最大的海外并购案,也是中国国际并购史上,最为经典,最为复杂的收购案,不仅成为了国内各大商学院必备的商业案例,甚至还成为了哈佛商学院的教材。

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下,卖白菜的李书福,如何通过艰难险阻,最终迎娶到这位北欧贵族沃尔沃的。

吉利收购沃尔沃

福特出售沃尔沃的背景

咱们先来了解下,当年福特为什么要将沃尔沃出售?

1999年的时候,日产汽车陷入财务危机,雷诺趁机大批购进日产股票并控股,通过两年的努力,使得日产扭亏为盈。后来通用汽车就找到雷诺日产,想要结成汽车联盟。这消息被福特的老板比尔福特得知,惊出一身冷汗。

福特老板比尔福特

本来福特跟通用在美国还能掰掰手腕,如果他们一旦联盟,自己将被通用远远地甩开,于是比尔福特定下策略要与雷诺日产结盟,其中的一项措施就是要削减成本,进行品牌重组,为了实现这一策略,福特老板把波音民用飞机集团的首席执行官艾伦穆拉利都给挖了过来。

福特CEO艾伦穆拉利

这位大哥新官上任,提出了“一个福特”战略,大刀阔斧的进行改革,把其他子品牌剥离,宣布把阿斯顿马丁,路虎,捷豹卖掉,并将裁员3万人,关闭14家工厂,艾伦,穆拉利的施政纲领一公布,远在中国的李书福血脉喷张,他知道,机会来了,虽然要卖掉的品牌中没有沃尔沃,但这个时候李书福已经开始了单相思,他觉得福特把沃尔沃卖掉是迟早的事。

于是在2002年的吉利董事会,李书福说完要收购沃尔沃的想法后,根本没有一个人把他的话当真,因为二者的销售额相差几十倍,没有人会觉得这事有成功的可能性,可李书福却有这种熊人胆,他在公司成立一个小组来默默的推动收购沃尔沃的行动。

吉利老板李书福

李书福为何要收购沃尔沃

那李书福为什么想要去收购国际品牌沃尔沃呢,这要从一场官司说起。

2002年吉利作为一家民营车企也算是小有名气了,吉利一直采购的是丰田的发动机,现在出名了,声称吉利一直在研发自己的发动机,出名了的吉利就被丰田盯上了,你用我的发动机,还要研发自己的发动机,你这分明就是在窃取我的专利技术嘛,于是丰田一纸诉状把,吉利告上法庭,李书福委屈呀,我明明是自己辛辛苦苦搞研发,反被人说是小偷,最终法院经过调查,驳回了丰田的起诉。

但是对于专利技术,却深深的刺痛了李书福,李书福的理想是让大家买汽车就像买白菜一样便宜,而其中技术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要么一点一点积累,要么从国际市场上直接用钱买现成的,比如沃尔沃,所以他把吉利的国际化定为公司的目标,这也成为了李书福的一个执念。

丰田与吉利打官司

从有收购沃尔沃的想法开始,李书福就在不断地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做着各种准备,比如挖走戴姆勒公司的发动机高级专家赵福全,从英国石油公司挖来了张芃等等的。

吉利单相思

2007年1月,李书福带领着吉利汽车第一次参加底特律车展,遇到了福特的副总裁小多纳特,虽然李书福一直非常热情的讨论沃尔沃,但是对方不冷不热,没说卖也没说不卖,但是在李书福看来,这就是一个好的信号,也激发了李书福更大的热情,9月份,李书福以吉利集团的名义给福特总部寄了一封挂号信,提出想购买沃尔沃,希望能够正式谈判,但是寄过去后,压根儿就没一点回音,难道福特真不想卖?

吉利汽车在底特律车展

请大佬做说客

正当李书福和整个并购团队陷入到迷茫之中的时候,有人建议李书福最好去邀请下美国科特勒咨询集团董事局主席米尔顿科特勒,他会对收购案有帮助的,这位大佬也是政商两届通吃的,07年美国总统大选的竞选委员会特别顾问,还是中国清华大学的客座教授,关系网异常豪华。

科特勒

李书福还真的请到这尊大神,跑了一趟吉利总部,详细了解了李书福的计划后,回到美国,科特勒来到福特,大人物降临,福特老板比尔福特自然就要亲自接待,科特勒在介绍了一通吉利和李书福之后,比尔福特还一头雾水,对这个汽车品牌和这个男人没有一点印象,而这个时候福特CEO艾伦,穆拉利翻出来一封满是灰尘的挂号信,才搞清楚原来人家是想来买沃尔沃的,福特老板说,既然科特勒都出面了,如果福特不派人去见一见这个卖白菜的买家的话,情理上也说不过去啊,毕竟不能得罪了买家。

第一次会面被拒绝

2008年1月,福特一个越洋电话打到吉利总部,希望在第三方城市伦敦会面,李书福这个时候喜出望外,立马带上吉利集团的高管飞往伦敦,但是到那一看,不免有些失望,都是一些福特的中层管理者,这帮人是做不了决定的,但纵使是这些人是中层管理者,最后给出的结论却是,福特会卖沃尔沃,但,买家肯定不是吉利。

福特

这件事的背后,其实是买卖双方的博弈,福特为了把沃尔沃卖个好价钱,请来了老朋友高盛,而伦敦会面正是高盛的肯尼斯,立特故意安排的,福特还担心,这样好不容易有个潜在买家,高盛可别把人家吓走了,而肯尼斯其实早就吃定了李书福,因为他知道,这个人一直嚷嚷着,要把卖汽车就像卖白菜一样卖给老百姓,就知道,这个人是很有野心的,况且这个人从2002年就开始有收购沃尔沃的想法,并且也数次向福特表达过这样的意思,也就是说,李书福想收购沃尔沃绝不是一时冲动,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所以用中层管理者予以拒绝,其实就是为了进一步的勾引李书福。

李书福请来超级大佬罗斯柴尔德做顾问

由于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肯尼斯不得不把沃尔沃的出售计划提前了,其故意把福特出售沃尔沃的消息告诉了雷诺公司,因为雷诺的CEO曾经是肯尼斯立特在高盛的同僚,于是,雷诺就采取了高盛的建议,聘请了罗斯柴尔德银行的法国团队作为收购顾问,这个罗斯柴尔德银行就是,宋鸿兵写的货币战争中的那个罗斯柴尔德家族,只是现实中没有那么权倾天下。

货币战争

但是作为世界知名的咨询公司,世界500强企业中有300多家都是其准客户,足可见其在政商两届的能量有多大,雷诺聘请的罗斯柴尔德法国团队,收购败北的概率是很小的,所以李书福想要实现收购沃尔沃,在中国就必须寻找不次于罗斯柴尔德这样的顾问团队,而能与罗斯柴尔德法国团队抗衡的,唯有罗斯柴尔德银行中国区团队,但罗斯柴尔德有排他性规定,就是罗斯柴尔德公司不能同时为竞争对手雷诺和吉利服务,必须舍弃一个,法国的团队自然不会心甘情愿的放弃雷诺,毕竟吉利这个名字,他们连听都没有听过。

而罗斯柴尔德中国区团队的俞丽萍,在跟李书福见了几次之后,了解到这个男人庞大的野心,并且已经为收购沃尔沃准备了多年,于是她找到罗斯柴尔德银行的一位高管汉斯,奥诺夫,他在跳槽到罗斯柴尔德之前,已经在沃尔沃工作过40年,曾经是沃尔沃全球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可以说对沃尔沃了如指掌,所以这位高管还是很在意未来这个前东家的命运的。

沃尔沃工厂

他被李书福邀请到中国,李书福详细的向他阐明了收购沃尔沃的计划,以及对未来的规划,他被李书福打动了,回去后汉斯,奥诺夫就向罗斯柴尔德董事会表达了,看好吉利收购沃尔沃的情况,大佬的话,自然是被重视的,于是罗斯柴尔德法国团队撤销了与雷诺的合作,并任命在罗斯柴尔德拥有丰富汽车领域并购经营的,大腕级人物梅瑞克考克斯,去经手吉利收购沃尔沃这件事,因为其具有能够搞定复杂的知识产权方面问题的能力,也会让吉利感到放心,而这位大哥却是与福特的高盛顾问肯尼斯立特是曾同在高盛的铁哥们儿。

罗斯柴尔德银行

这个时候你就会发现,买家顾问,卖家顾问其实都是高盛的人,因为福特与高盛有着几十年的合作关系,高盛的天平更加倾斜向谁就不言而喻了。

吉利福特高层会面

有了罗斯柴尔德的介入,吉利至少已经有了跟福特对话的管道,福特可以不重视吉利,但必须要对罗斯柴尔德非常重视。2008年7月,吉利给福特报价35亿美元来收购沃尔沃,但这个价格大大出乎了福特老板,比尔·福特的意料,因为他的心理底价是60亿美元,因为当初福特收购沃尔沃的时候就花了64亿美元,这还不算十年间花掉的巨额研发费用,对于这个报价,比尔·福特连回复都懒得回复了。

福特总部大楼

眼看着这桩收购案,很可能要夭折,这个时候作为拥有250年历史的罗斯柴尔德银行,脸上也挂不住了,他们在考虑要不要动用庞大的资源,来促成这件事,因为福特用于出售沃尔沃的财务顾问请的是摩根大通,而摩根大通的大股东是罗斯柴尔德,所以其实买方卖方的财务顾问背后都是罗斯柴尔德,如果罗斯柴尔德动用这条线,其实是有很大机会促成这桩交易的。

但还没等罗斯柴尔德动作,吉利的罗斯柴尔德顾问梅瑞克,考克斯找到了以前在高盛的老领导约翰桑顿,这哥们儿的名字出现在,当年奥巴马政府驻华大使的预选名单上,也是手眼通天的人物,同时他也是福特重要的董事,他到中国走了一趟,李书福把他的所有计划和规划合盘脱出,回到福特,约翰桑顿跟比尔福特说了一句话,建议认真考虑吉利的提议。

约翰桑顿

这个时候罗斯柴尔德老板大卫罗斯柴尔德不失时机地给比尔,福特打去电话,希望两边能够在2009年1月的底特律车展上,见个面,这昔日的老霸主都发话了,也不好驳了面子,于是李书福带着参展车辆和详细的收购计划,在底特律第一次与福特高层面对面的谈了谈,最后福特只留下一句话,以后我们启动收购,会第一个告诉你们。

这话让李书福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明明2008年12月福特就已经公开声明要出售沃尔沃了,怎么这会儿说这话呢,这比尔福特是啥意思呢?

李书福

实质性接触

正当李书福忐忑不安的时候,2009年2月初,福特派人来到吉利集团总部,这次不再是表面的寒暄,而是提供了沃尔沃的重要数据给吉利,但是提出了一个非常苛刻的要求,吉利必须在3月底递交标书,这么一个庞大的跨国竞标案,给做标书的时间,满打满算还没有两个月的时间。

福特为什么这么着急呢

因为刚上任的奥巴马为了挽救美国的汽车工业,将向通用和克莱斯勒发放了180亿和70亿美元的救助贷款,一旦两家对手在危机中翻身,福特将死无葬身之地,所以时间就是金钱,福特必须快速甩掉沃尔沃这个还在亏损的包袱,李书福通过罗斯柴尔德了解到福特的心理后,在3月12号就把标书送到了福特,其后的事情倒也顺利,罗斯柴尔德和律所,会计师事务所做了四个月的尽职调查,整理出了6000多份100多万字的文件。

沃尔沃亚太总部

但是也正在调查的这几个月里,随着金融危机的深化,沃尔沃的情况也越来越恶化,罗斯柴尔德中国团队对沃尔沃的价值进行重新评估,给李书福的建议报价是20亿美元,跟比尔福特当初的60亿美元的心理价格已经相去甚远了。

眼看着沃尔沃的情况还在恶化,如果再拖延时间,恐怕估值还会降低,最终于8月4日,比尔福特无奈地与吉利达成了初步意向。

但即使是达成初步意向,福特也还是一直有一个疑惑,就是这么一家小公司,真的有能力拿出这么多钱吗。

白衣天使高盛出现

当协议初步签订之后,白衣天使高盛就出现了,他们提供了3.3亿美元的资金,但这钱可不是白拿的,高盛的这笔投资,首先要保本,还要有2-5倍的收益,这个时候的李书福,只要不是要命的,啥条件都能答应。

福特顾问敲竹杠

可就在一切感觉都志在必得的时候,肯尼斯立特过来敲竹杠了,他拿出了惯用的知识产权,在李书福的理解中,我都获得你100%的股权了,那你的知识产权不就全归我了,可是谈判是需要技巧的,肯尼斯立特把一些核心知识产权剥离给福特公司,把科研人员移交给吉利集团,说他们可以为吉利研发新的技术。但这却惹怒了吉利,谈判陷入到了僵持,没有任何实质性进展,后来在罗斯柴尔德的斡旋下,肯尼斯立特才收回了这样的小把戏,因为他也不想吓跑这个买家,毕竟自己的东家高盛可是重金押宝吉利的,如果一旦收购失败,吉利的股价势必会直线下跌,高盛想挣几倍的利润就成空谈了,他们看的可不是那点微乎其微的利息,最终作罢。

李书福蛇吞象的融资来源

2010年3月28日,在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毅和瑞典副总理曼得的主持下,李书福与福特签署最终的股权收购协议。吉利需要支付买价18亿美元,和后续的初期运营费用9亿美元,表面看比当初的20亿少了,但实际的支出却高于这个价格,但困难的事还在后边,2009年吉利汽车的一年全部净利润是12亿人民币,可是当年却要拿出27亿美元的真金白银,那就完全靠资本运作了。

可是这种情况下偏偏国内的银行,都不看好李书福,只有建行的杭州分行借了2亿美元,其他商业银行都敬而远之,反倒是欧美的银行非常看好这桩交易,提供了10亿美元的资金,而其他的资金则是与上海,大庆,成都等地方的国资委谈判,从地方融资,当然也都附着有条件,有的是要在当地建总部,有的是要在当地建工厂,毕竟这么高的融资,拉动下地方的GDP这也是无可厚非的嘛。最终在8月2日在英国伦敦与福特完成了最后的交割。

收购资金融资结构图

其实在吉利蛇吞象之后,很多人都在质疑李书福,觉得你一个小品牌去管一个大品牌能行吗?其实这真的多虑了,你看看印度的塔塔汽车收购了捷豹路虎,在福特手里连年亏损,到了塔塔的手里,做到是风生水起,总不至于咱们还比不上印度吧。

今年10月29日,沃尔沃正式登录纳斯达克斯德哥尔摩证券交易所,成为了今年欧洲规模最大的IPO项目,上市当天的市值达到220亿美元,所以那些一直唱衰李书福,唱衰吉利,唱衰沃尔沃的人,应该没话可说了吧。

沃尔沃敲钟上市

最后只想说一句,当初李书福融资的时候,国内的银行家们咋就没有这眼光呢,难道中国的银行和欧美的银行差距真有这么大吗,您觉得呢,都看完了就顺便点个赞呗,感谢关注猫眼儿的频道,下期再见。

吉利李书福蛇吞象,8年27亿美元收购沃尔沃,背后是一个局中局

当任职于沃尔沃汽车公司的尼尔斯·博林,为他的公司发明出了三点式安全带开始,沃尔沃的安全性能就开始闻名于世界。

直至今日,沃尔沃依旧是全球汽车行业的安全标杆,然而在沃尔沃这个品牌的背后,却有着一段迷魂阵般的局中局,吉利的李书福凭借着前瞻性的战略思维,用他自己的行动在商业战场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谁又知道,当时看似不自量力的“蛇吞象”,是李书福背后设下的局中局,8年27亿美元收购沃尔沃的局面下,一切都是“蓄谋已久”。

一、李书福的蛇吞象

出生在北欧冰天雪地里的沃尔沃,和瑞典人的精神一样,追求着平稳和安定,这种刻在骨头里的品牌精神,曾经一度让他在国际汽车市场上占据了“优越”的位置,然而随着时代的变更,追求四平八稳的沃尔沃还是遇到了瓶颈,连续的销量不佳,也让他们吃尽了苦头。

美国汽车大户们随即看上了这一块蛋糕,毕竟沃尔沃这个品牌是曾经创造出了“最佳安全”的神话,在美国这样一个建立在汽车轮子上的国家来说,沃尔沃这个具有北欧血统的汽车品牌,一定会打开美国的汽车市场。

福特就是这些美国汽车大户中的一个,福特是那么认为的,也是那么做的。在千禧年之际,福特很豪爽的斥资64亿美元收购了沃尔沃,希望能用北欧的勇士打下一片不一样的北美市场,但万万没想到,福特自从并购了沃尔沃之后,立即进入了噩梦模式。

福特苦苦经营了沃尔沃10年,从未能盈利,反倒是不断的亏损,2009年的亏损竟然高达6亿多美元。

事实上,沃尔沃并非福特手中的唯一“烂牌”,福特旗下的路虎、捷豹等豪华车品牌也不断的侵吞福特的财力,随着金融危机的不断加剧,福特终于看清了现状,出售沃尔沃成为了他们的“首要任务”。

在这个时刻,李书福站了出来,这个曾经陷入和丰田官司大战的吉利掌门人,对于国产汽车品牌的发展一直有着自己的梦想,在看到沃尔沃和福特的困境后,他感到自己的机会已经到来了。

2010年3月28日,吉利以18亿美元正式收购沃尔沃100%股权,在瑞典哥德堡李书福和福特汽车公司首席财务官布斯签署了收购协议,时任工信部部长李毅中以及瑞典副总理兼企业能源部长奥洛夫松出席了签署仪式。

李书福认为,吉利集团将会迎来腾飞,他乐观的向媒体表示,中国这一全球最大汽车市场将成为沃尔沃轿车的第二个本土市场。作为国际知名的顶级豪华汽车品牌,沃尔沃轿车将在发展迅速的中国释放出巨大的市场潜力。

然而,外界并不看好李书福的收购行为。

一方面他们认为吉利的实力不足,吉利的销量和整体实力在全球汽车市场来看,并不是非常理想,突然收购一个如此具有影响力的品牌,吉利是否有能力把持得住局面。同时外界还特别是质疑李书福是否有能力超越福特的经营模式,有能力扭转沃尔沃的亏损局面;

另一方面,外界对于李书福的收购动机并不理解,他们认为李书福收购沃尔沃只不过是“面子工程”,充其量也是在替福特买单,这种好面子的收购并不会给李书福的吉利集团带来任何好处。

综上,外界为李书福的收购行为形容成蛇吞象,暗讽吉利实力不足还想一口吃掉沃尔沃这头豪华品牌的大象。

然而,外界的质疑声并没有让李书福停下脚步,在他的规划中,还有更为广阔的布局。

二、隐藏的布局

收购沃尔沃只是李书福的第一步,怎么用好沃尔沃这个牌子才是李书福的最终计划。不同于外界对吉利的猜疑,李书福对于沃尔沃早就有了细致的打算,摆在他面前的是“三板斧”,他计划着用这个“三板斧”来实现吉利的蜕变。

首先是用沃尔沃汽车来带动吉利的技术转型。

在引入沃尔沃之前,吉利的品牌口碑一直不甚理想,早几年里,低端和廉价是吉利汽车的代言词,除此之外,汽车技术的瓶颈,一直是李书福的心头之恨。

早年间在采用丰田发动机时,就因为想着借助丰田发动机开展自主研发而遭受到了丰田公司的起诉,这一下就让李书福彻底的清醒过来。没有掌握在手里的技术王牌,就会永远受制于人。

这也是李书福收购沃尔沃的初心,沃尔沃的各项技术在整个欧洲和北美市场来说,都是相当拔尖的,特别是在安全驾驶领域,美国公路损失资料研究所曾评比过十种最安全的汽车,沃尔沃荣登榜首。

收购沃尔沃之后,吉利和沃尔沃也逐步走向了技术合作的路线。

在收购后的十年间,沃尔沃持续不断的为吉利提供了技术灵感和技术支持,2021年2月24日,沃尔沃和吉利达成了最佳的合并方案,既在保持各自独立公司架构的基础上,持续不断的拓展合作领域,在汽车电气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方面深化合作。

这一举措为吉利带来了重大利好,依靠沃尔沃成熟的生产线和技术线,可以将吉利汽车的技术性能提升一个新的台阶和高度。

不仅如此,吉利集团更是把沃尔沃汽车和中国汽车技术行业进行“连线搭桥”,2021年4月,沃尔沃汽车为滴滴的自动驾驶部门车队提供车辆,而这些配备备用转向和刹车系统的XC90跨界车将会为自动驾驶行业注入一支重要的技术支持力量。

其次,是带动吉利品牌。

李书福收购沃尔沃之后,吉利集团的品牌声望瞬间得到了拉升,富有侵略性的收购计划,立即让吉利集团在国际汽车行业获得了高度的关注。

同时,也因为吉利的这一次豪购,国内市场也彻底转变了对吉利的看法,10年间,在沃尔沃的间接推动下,吉利这个品牌占据了越来越多的市场优势,加上技术合作的不断深入,吉利集团在产品研发和品牌建设上,越来越得心应手。

吉利汽车与沃尔沃汽车联合开发的1.5TD发动机,技术位居国际领先水平甚至要优于一些合资品牌的发动机技术。这可以视为吉利的一次战略转型,而且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

也因为这个领域的突出表现,吉利集团的战略转型技术体系创新工程,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品牌的提升,带来的是销量的提高。

从吉利汽车发布2021年12月销量来看,截至2021年12月,吉利汽车总销量为15.8765万辆,同比增长3%,环比增长17%。在这个良好势头的推动下,吉利汽车董事会将2022年的销售目标定为165万辆,较2021年所实现的总销量增长约24%。

其三,是对市场的开拓。

与其满足市场需求,不如创造市场需求,李书福在收购沃尔沃之后,大刀阔斧的对国内汽车市场进行了“改造尝试”。单凭一个企业,是无法对市场进行改造的,但是企业可以通过创造市场需求来获得市场的主动权。

李书福在这一点上的思想非常大胆,就在国内众多汽车厂商还在对新能源汽车持观望态度的时候,沃尔沃已经开始了对纯电汽车的大力推崇,甚至不惜一切代价的推动纯电汽车进入市场。

沃尔沃甚至为此制定了一个时间表,沃尔沃预计将在2025年实现全面电气化,纯电车型占比将达到50%,2030年成为纯电豪华车企,只销售纯电汽车,在全球范围内淘汰所有内燃机汽车,2040年成为气候零负荷标杆企业,所有纯电车型只在线上进行销售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沃尔沃此举和国家发展新能源的战略是相符合的,也就是说,沃尔沃不仅在创造市场的需求,也是在迎合国家的战略布局。

一旦到了2025年,沃尔沃的战略目标得以初步实现,必然会带动整个市场的风向标转变,众多车企也必然会陆续加入到这一场热潮中来。

三、启示

纵观李书福的收购之道,台面上是李书福为吉利集团收购了一个响当当的品牌,赚足了面子。而背后的布局,则是一个提升集团实力、提升整个中国汽车工业的重要举措。

就像当年中国高铁的技术引进之路一样,沃尔沃的引进为中国汽车行业注入了一针强心剂,让原本落后于西方汽车行业的中国汽车行业,找到了新的发展机会。

还有一个极其重要的是,沃尔沃的引进,实现了吉利集团和沃尔沃的双赢,沃尔沃被收购后,享受到了中国庞大的市场的红利,加上沃尔沃的安全性能,也受到了国人的欢迎,当年李书福喊出的两年扭转亏损的口号,很快就得到了实现。

这个曾经在福特旗下奄奄一息的汽车品牌,在中国获得了新生。

得力于李书福天才一般的营销手段,沃尔沃陆续在中国大陆市场获得了突破,销量也在节节攀升,新S60的推出,不仅在国内市场获得利好,在转销北美市场的路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据沃尔沃汽车公司统计,2021年,沃尔沃公司汽车全球销量将近69.9万辆,和上一年度相比增长了5.6%。其中,在中国市场销售量约为17.2万辆,较上一年度增长了3%;在美国销售量约为12.2万辆,增长10.9%;在欧洲销量约29.3万辆,增长1.8%。

通过这一组数据可以看出,沃尔沃汽车的销售量正在逐年增长,依托于中国的强大生产力,沃尔沃汽车得以在被收购的十年之后实现了大翻身,当年福特没有实现的梦想,如今在李书福的手中得到了实现。

最终,沃尔沃汽车在李书福这个中国企业家的一片赤诚之心中迎来自己的新生。

参考文献:

1. 《吉利收购沃尔沃案例分析》时海涛,于峰 - 《现代商业》2011年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汽车日报 » 吉利收购沃尔沃轿车业务

相关文章

themebetter

cont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