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去邻市出差今天返回,往返都不太顺利 其实昨天出发时就有预兆
昨天去邻市出差,单位的两位同事坐我的车一起去——她/他们两位一周后处理完事情返回,我参加完开幕仪式,第二天就可以返回深圳。
这样的短期出差,对我来说司空见惯本不是事儿,但这次出差,从出发到返程,都有点不顺畅——尤以今天为甚,车差一点要被拖去4S店维修。
但这次出差返程路上的不顺利,昨天出发的时候,似乎已经有了预兆——当时我心也咯噔一下,但很快,我就给自己做了心理暗示——见怪不怪其怪自败,因此心情并未受影响。
下面就说说从昨天出发到今天返程过程中,人和车发生的一些问题吧。
昨天和我一起出发的同事,一位是单位的新人(男),即不会开车,也没有车;一位是没有车的年长大姐。
她们两位坐我的车一起走,一人带了一个行李箱——他们要待一周,我第二天就回来,只带了一个装一套换洗衣物和护肤品的包。
出发前,我还有事没处理完,新人男同事问我要车钥匙,往车上搬会议资料和行李箱——但我没想到他把自己的行李箱竖着?放在后背箱,把会议资料放在了后排座。
新人男同事放好东西后,就坐在副驾驶等我。
我和年长的女同事下来以后,看到新人男同事坐在副驾,就把我自己的手提包和装换洗衣物的包放在后排坐了。
后排座位一直放着两个抱枕、我的一条披肩和两顶帽子(一顶棒球帽、一个发箍型的遮阳帽)这两顶帽子一直放到车上备用,从不拿回家,它们一直在一个不封口的拉链袋里,放在副驾后面的位置。会议资料放在后排座的中间。
年长的女同事把她的行李箱放到后背箱后,看到副驾驶已经坐了人,就准备坐司机位后面的后排座,上车之前,这位年长女同事打开车门站在车下,把会议资料箱,往里推了一推,以便自己坐的位置能宽敞一些。
我看到年长女同事往一边推资料箱的时候,就想到她把我装帽子的袋子一定挤到右侧车门上了(资料箱挡住了帽子,她的视线看不到),就跟她说,帽子被压扁了,麻烦你把我帽子放到资料箱上。
年长的女同事站在左车门方向,隔着资料箱看不到我的帽子,就下车绕到右侧的车门,把车门打开看,此时第一个小插曲上演:
地下停车场光线不是很好,年长的女同事,视力也不是很好,她打开车门的时候,其中一个发箍型颜色比较深的帽子就掉到车门外了。
因为帽子颜色比较深,她并没有发现掉到车门外的帽子,而是只看到了没掉下去的白色棒球帽,并且把它放到了资料袋上。
我调好导航,左转,起步,准备出地库。
刚起步,车速还比较慢,我这边车窗也还没有升上来,车辆刚一左转前行,就感觉到车轮有微微的震动,并听到咯吱一声。
我马上停车,让副驾新人男同事下车看看右后轮压上什么了。
原来,车辆右后轮正好从我的发箍遮阳帽上压过去。
新人男把发箍帽给我看,笑嘻嘻说,压了这个。
我拿到手里一摸,用布料裹着的发箍已经断成几节了——心里咯噔一下,毕竟是戴在头上的东西,被自己的车压碎了,有点不吉利。
但很快让自己镇定下来,让新人男扔到不远的垃圾桶去,然后不再去想这一幕,开车出发。
上了高速,早上九点多,正是车流密集的时候,不时需要踩刹车。
这时,新人男竖着装行李箱的麻烦来了——只要刹车急一点,他的箱子就往前跑,咚一声,撞到后排座位上。
年长大姐返过身去,搞了好几次才把新人男的行李箱放平,然后教育新人男。
我告诉他们,不要说太多话,我开车怕吵。
昨天还有一个因为准备不充分造成的担忧——出发之前头绪很多,忙得忽略了看油表——到达目的地后油表已经到了极限,这给今天早上车辆出故障后,更多了一些心理压力——剩下的油可能都开不到4S店,只能叫拖车。
昨天的公事略过不谈。
说今天返程时,车辆遇到的问题。
早上,退房离开酒店返深,到地下停车场启动车辆后,发现仪表盘和多媒体屏幕上,各显示一条故障信息如下:
仪表盘上显示:
ABS行驶操控系统故障(中下方);
行车稳定系统故障(右上角提示)。
多媒体体屏幕显示:Park驻车系统故障!
我不到19岁高考完考到驾照,到22岁大学三年级拥有自己的第一辆车,直到今天,已经开了20年车,先后换了4部车,从没遇到过这类问题!
20年驾龄,一共出过三次轻微事故,三次都是在小区地下室的轻微刮擦。
因此,看到车辆这种警示,我有点懵。
懵到不知道该给那里打电话。
本来想给丈夫打电话,但丈夫今天出门诊,出门诊绝不能被打扰。
后来我想,还是把车开到附近的4S店吧。
但车辆已经没有多少油,百度地图显示最近的4S店20公里,加油站10公里(酒店在郊外)。
想想,还是碰碰运气开吧,也许还能撑到加油站。
然而刚开出一公里,感觉车身似乎有些晃动,仪表盘开始报警,并又新增一条提示:
“胎压监测系统无法正常工作,行车电脑检测不到胎压情况,请将车辆停到安全地方,通知救援拖车至售后检测维修。”
此时,其中一个黄色报警提示灯变成红色(红色报警灯亮的话,就不能再继续行驶了。)
汗水“唰”一下涌出来,湿透了上衣和内衣。
好在此时还没有上高速。
把车停在路边,打开双闪,两百米后放上三脚架。
脑子里开始搜索该打哪里的电话。
八点半,先打了24小时服务热线,转接分机不成功。
又打了另外一个服务电话,接电话的客服小姐姐不懂技术,说亮了红灯就是比较严重的故障,不能继续行驶,需要通知救援人员,把车拖到售后店检测维修,叫拖车的话,起步价200元,每公里再加**元。
然后给我转到救援电话。
接电话的技术人员的语气,让我的焦虑缓解下来。
接电话的技术员,用平静舒缓的语气跟我说,让我按照他的提示,打开行车电脑显示屏主页,找到某某项目,再打开某某项目,然后点更新信息,再点传输信息。
就是把车辆信息,远程传输到他们的电脑上检测故障类型。
技术员说,应该是车辆检测不到轮胎信息了,因此与之相关的行驶系统,就都不能正常工作了,因此车辆就显示了警示信息。
并且告诉我怎样排除这些提示,如果自己排除不了,就要开到4S店,让维修人员通过电脑复位,就可以解决问题了。
第一次按照技术员的提示操作的时候,忘了最后一步:“离开十分钟再次上车后,不要马上接通电源”这一步骤,而是一上车,看到仪表盘依然显示ABS系统有问题的黄灯后,脑子发麻,马上就按下了启动键——当然,故障灯依然亮着。
又打技术员的电话,技术员说,那就开到最近的4S店,让维修师傅通过电脑恢复吧。
此时,想到油表已快见底儿,汗水又流了一脖子(今天邻市30度)。
但也再无计可施,那就硬着头皮开吧。
一边开车,一边叹息,昨天出门没看黄历啊,冲克了哪路神仙呢?
迎面一个大上坡。
郁闷无比的我,猛踩油门冲坡。
咦,没想到只听仪表盘“叽”的一生,四个故障灯同时灭了。
哎呀皇天菩萨造物主安拉胡呀!
[祈祷][祈祷][祈祷]
开到最近一家加油站加油,长出一口气。
加了67.42升油。
95号汽油9.02元每升。
加油的小哥哥说,姐姐运气真好,昨天晚上油价刚降了七分钱,姐姐你一箱油省了四块多。
我拍打了一下自己的额头,安抚住惊魂未定的心,挤给加油小哥一个干巴巴的微笑。
快马加鞭赶回深圳开会。
下午下班前,丈夫发信息问候我的时候,才把昨天和今天发生的事情告诉他:
跟丈夫说了当时的情况。
丈夫也说,比如出征的时候,风把旗子吹断了,开车出发的时候,放在后座上的帽子被压断,确实是不吉利的预兆,好在有惊无险。
这就是昨天和今天经历的一些与车辆有关的事情——心有余悸,因记之,阿弥陀佛[祈祷]。
古代头衣:平民穿戴的头巾,都有什么讲究?
导语大约在四千多年前,原始社会进入到了父系氏族时代。随之而来的,是纺织业与养蚕业的兴起。从一些出土的文物来看,中国古代在进入奴隶制社会之前,便对穿衣颇为讲究了。
古代衣物
古代服饰的区分意义到了奴隶制的巅峰期——西周王朝,各种礼乐文化制度已经颇为完善。西周贵族为了维护自身统治,也划分出了国人、奴隶与贵族,并通过各种要求来区分不同人群。
而颇为讲究的穿衣,也有了一套颇为完善的冠服制度,并成为贵族们"昭名分,辨等威"的有利手段。君王、诸侯、卿大夫都是贵族,但他们也会严格遵守等级制度。
正因如此,人们才能通过一件简单的头衣,便能判断对方的身份。但随着之而来的,是很多有参考价值的平民服饰,就此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中。因为这些东西,是很少见于史书中的。
可古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因此他们是很少有剪发的。为了保护头发,平民阶层即便不被允许佩戴冠冕,他们也会用一些替代品来保住头发,这就是头巾了。
此外,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平民服饰与贵族服饰相比,更加贴近古人的日常生活。它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社会风尚的变化。那么古代平民使用的头巾,到底都有哪些种类呢?
西汉时期人们佩戴头巾
古代平民的头衣种类头衣,也叫首服。与贵族经常佩戴的冠冕不同,古代平民所用的头衣,造价不高而且注重适用性,是一件颇受欢迎的饰物。从大体上看,古代平民使用的头衣,可分为巾、帻、帢、笠、抹额等。
(1) 巾
古代庶民一般都有别称,其中一个叫法,是"黔首"。按照字面意思,是黑色的头。当然,我们是黄种人,头肯定不是黑色的。这里提到"黔",其实便是指黑色的,用来约束头发的头巾。
古代书生帽
唐代经学大家孔颖达为《礼记》注疏中提到:"黔谓黑也,凡人以黑巾覆头,故谓之黔首。"所以在很多先秦典籍中,黔首一般都有百姓、平民、庶人的意思。
除了黑巾之外,古代平民也经常佩戴青巾。《战国策》中提到的"苍头二千万",便是指有两千万庶民。苍,就是青色,即平民佩戴的青色头巾。
上述可知,古代平民经常佩戴的头巾,主要有黑色与青色两种。作为一种用来裹住脑袋的布帕,它的成本虽然不是很高,但却拥有不小的作用。古人不经常剪头发,但平民又需要经常在田地中劳作。
为了不让头发垂下来,他们便会用一块布帕将其包裹住。当然,头巾还能兼顾到保暖与防护作用。所以久而久之,哪怕人们不去劳作,也出门之时也会习惯戴上头巾。
与贵族二十岁及冠相同,平民在这个年纪的时候,也便学着戴头巾了。所以《释名》中也说:"巾。谨也,二十成人,士冠;庶人巾。"可以看到,巾与冠的区别还是比较明显的。
弱冠礼
有意思的是,到了东汉中后期,头巾竟然"翻身农奴把歌唱",成了不少达官贵人喜爱的头饰。《傅子》中说:"汉末王公,多委王服,以幅巾为雅。是以袁绍、崔豹之徒,虽为将帅,皆著巾。"
该怎么理解这种现象呢?在笔者看来,头巾之所以受到士族的喜爱,主要有两个因素影响:
其一,两汉时期重儒,很多想进入仕途的人,都需要严格遵守儒家礼制的规矩与要求。可到了东汉时期,随着豪族世家逐渐崛起,许多文人雅士不再只接受儒家思想,这时候还出现了释家与道家。
道家戴头巾
会风气有开明之气象时,便会有一些人"离经叛道"。可这些人不是名士,就是大才子,都有很大的名声。他们认为戴上冠冕是一种累赘,故而效仿平民,才头上扎上巾。这样一来,不仅避免了加冠之时的麻烦,还让整个人都显得十分干净舒爽。
人类是群居动物,名人效应在哪个时代都很有用。一时间,戴巾反而成为了一种时尚。不少贵族自认为要走在时尚前沿,也开始纷纷戴头巾。
其二,贵族佩戴头巾,显得接地气,从而使得变得更加"亲民"。当时最出名的,莫过于黄巾军。这支人数庞大的农民起义军,便是系上黄色头巾,以表示自己的身份。
黄巾军头戴黄色头巾
前面记载中提到的袁绍,便善于沽名钓誉与收买人心。他开始佩戴头巾,也有一部分原因是出于这个目的。还有诸葛亮,北伐期间也是直接裹着巾帕。
就这样,头巾在我国古代存在了很长时间。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竟然还嫌弃戴头巾比较麻烦,于是便开始将其进行折叠定型,然后再缝制成一个固定样式。
等人出门的时候,直接往头上一套就行了。说到这,或许有读者会觉得很眼熟。没错,后世发展出来的"帽子",不已经有这个味道了吗?
直到满清入关之后,因为"剃发令"的实施,头巾这才失去了原本的作用。但在一些小地方或特殊场合,人们依然保留着这种文化传统。
清朝剃前发,留长辫
(2)帻
严格意义上说,帻是一种特殊的头巾。《释名》中提到:"帻,迹也,下齐眉迹然也。"在一开始,帻是古代男子专门用来包裹住发髻的。
在先秦时代,帻还只是兵丁或武士专用的。在作战之前,武士将其包裹住发髻,以免发丝垂下来遮挡住视线。
到了西汉年间,帻最初流传到民间,是给平民男子使用的;但越往后,帻也开始出现在贵族身上。有意思的是,贵族在戴上帻以后,还是要往头上加冠,至于热不热,那就只有他们自己知道了。
帻在汉文帝时期得到了改进,它不仅适用于成年男子,也同样适用在一些孩童身上。所谓"总角之宴",孩童们习惯在头上扎发髻,自然会需要用到帻这种头巾。
与传统意义上的"巾"不同,帻的颜色较为丰富。而且不同颜色的帻,也表示不同人群。青色与黑色是单色,一直都很高贵,所以经常被王公贵族们使用;而赤色的帻,多出现在军营之中。
顶部呈介字形屋顶的介帻
至于绿色的帻,则是仆从专用的。现代人说"绿帽子",都知道这个词汇背后的贬义内涵。其实,它最初的贬义文化,便源自于这种"绿头巾"。颜师古注引《汉书》中便说:"绿帻,贱人之服也。"可以戴绿帻的人,其社会地位都是比较低下的。
此外,还有一种"素帻"。什么叫"素帻"呢?说白了,就是古人守丧用的麻布。现代不少地区,也有这个传统。当举行丧礼之时,去世之人的直系亲属,都要披麻戴孝。而戴在头上的,便是"素帻",也称"丧帻"。
葬礼上人们戴"丧帻"
(3)帢
帢,也是一种头巾。它最先出现在汉末三国之际,乃曹操所发明,是一种居家穿戴的轻便式头巾。据《傅子》记载:"魏太祖(曹操)以天下凶荒,资财乏匮,拟古皮弁,裁缣帛以为帢,合于简易随时之义,了色别其贵贱,于今施行。"
帢
前面提到过,头巾在东汉时期,开始被一群文人士族所追捧。曹操在统一北方之后,为了推行法制,对当时的不少制度做了高明安排。而帢的出现,也是符合这种廉洁思想的。
起初,这种尖顶的头巾,只流行在军营中。不同颜色的帢,其实便代表不同等级的军官。但是这种头巾,其制作与使用方法都比较方便,因此很快便流传到了民间。不少人在室内时,总习惯佩戴这种帢。
古代士兵戴帢画像
不知为何,到了两晋年间,当时士族的审美发生转变。不少大名士,竟然喜欢头戴白帢。江东才子陆机,便非常喜爱这种白色的帢,经常戴着它"招摇过市",还把它推荐给了朋友。
我们都知道,戴白帽子是犯忌讳的。这个也有讲究,在东晋晚期,人们的审美观念又发生了转变。白色在当时,反而成了不吉利的颜色,白色衣服甚至被视作"凶服"。到了南北朝时期,白帢正式成为皇帝专用的丧服。为了避讳,民间便不再使用这种帢了。
古代帝王戴白帢
(4) 抹额
抹额,也叫头箍、抹头。一些中二病患者,受到影视题材的影响,往往会拿出一条丝带系在额头之上,以表示自己的奋发图强。还有很多神神叨叨的日本武士,也会在额头系上这个东西。
抹额
以上,便是抹额的一种。而作为一种另类头巾,抹额的起源也非常之古老。相传在大禹时期,抹额便有出现,主要是由军士佩戴的。
《古今中华注》中也说:"秦始皇巡狩至海滨,亦有海神来朝,皆戴抹额绯衫大口袴,以为军容礼,至今不易其制。"作为一种另类头巾,抹额也同样在东汉时期广为流行,被人叫做"陌头"。
清代多宝抹额
有趣的是,抹额到了宋代以后,还开始在广大女性中流传。在当时,妇女佩戴抹额,还是一种颇为时尚的传统。爱美的女性纷纷发挥自己的想象,并根据抹额的形状进行改进。家庭条件好的妇女,还会在抹额上装饰上彩带、珍珠这样的,看上去无比美丽。
《红楼梦》剧中人物头戴抹额
(5) 笠
说了这么多头巾,不妨再看看另外的一种首服。与之前的头巾不同,这种特殊头衣的主要作用,是为了避雨。"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没错,这种能够挡雨的头衣便是"斗笠"。
早在先秦时期,人们便已经发明的斗笠。《诗经·无羊》中便说:"尔牧来思,何蓑何笠,或负其餱。"
斗笠
在农业劳动生产中,这种能够躲雨的斗笠,是家家户户必不可少的"神器"。在一般情况下,它主要由竹子编制而成的。为了防止积水,人们故意把它做成"尖锥子"样式,看上去就像是个倒立的"漏斗",故而也称"斗笠"。
斗笠本来是劳动人民的特有物品。但到了南北朝以后,斗笠开始流行起来。唐宋年间的不少诗词中,斗笠也是频繁出现,表达了诗词作者向往山水的隐居心理。
带斗笠的老翁形象
结语从古代平民的这几种常用头衣中,不难看出头巾在其中占据了主导性地位。究其原因,巾其实是与冠相对立的。
只要冠服制度在古代贵族中一直流行下去,那么为了贯彻封建社会中的等级制度,代表庶民的头巾也会继续在社会中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