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日报 汽车日报

当前位置: 首页 » 汽车资讯 »

中国吉利收购瑞典沃尔沃

迈巴赫被吉利收购了吗?

我认为吉利只是从二级市场收购奔驰股份,而有很多人混淆视听说吉利收购了奔驰。对此我发表以下两点见解。

第一点从侧面可以看出民众,对于吉利的发展还是比较认可。

第二点是网络水军借机炒作,这一类水军是有目的性的。

不可否认,近几年吉利发展迅速,旗下拥有多款热销车型。当然在以后的路上希望吉利、奇瑞等等国产品牌能够冲出亚洲,走向世界。

当年吉利举债130多亿收购沃尔沃,如今14年过去,结果如何

在汽车行业的漫长发展历程中,有一些瞬间注定会被铭记。2010年,李书福的那个大胆决定,就如同夜空中最璀璨的星星,闪耀至今。

当吉利决定以巨额举债去收购沃尔沃时,质疑声如潮水般涌来。毕竟,吉利与拥有近百年历史的瑞典豪车品牌沃尔沃之间,似乎有着难以跨越的鸿沟。规模、历史、技术的差距,连福特都未能成功盘活的沃尔沃,吉利真的能行吗?

然而,李书福用他的“勇往直前”给出了答案。面对130多亿元的举债压力,面对外界的种种质疑和内部的反对声音,他毫不动摇。最终,吉利成功拿下沃尔沃 100%的股份,书写了中国汽车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14年过去,我们看到了沃尔沃在吉利领导下的华丽蜕变。年销量从30多万辆跃升至70多万辆,市值高达180亿美元,成功上市且在“2024瑞典品牌价值50强”中占据高位。更重要的是,它推动了吉利从国内小众品牌向全球知名汽车集团的跨越。

这不仅是财务数字的增长,更是中国汽车品牌发展模式的转变。从模仿到创新,从追赶到并行甚至领跑,吉利与沃尔沃的故事就是最好的例证。

它告诉我们,只要有勇气和远见,伟大的梦想并非遥不可及。在全球化的今天,传统与创新的融合、地域与文化的交汇,能创造出无尽的可能。李书福敢于在质疑中坚持,用行动展现了中国企业家的全球视野和战略勇气。

中国汽车行业的波澜壮阔,因这样的故事而更加精彩。我们期待着未来,中国汽车品牌能在世界舞台上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

吉利收购魅族赚了!极星、红旗纷纷上门合作,手机市场迎更多玩家

智能出行时代,车企手机厂跨界合作大潮来袭

汽车行业面临巨变

在这个移动互联网时代,汽车行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变革。随着人工智能、5G通信、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迅猛发展,传统汽车制造商不再只是简单地生产机械化的交通工具,而是正在转型为智能移动出行服务提供商。

汽车已不再是一个封闭的独立系统,而是与外部环境紧密连接的智能终端。未来的汽车将具备自动驾驶、智能语音交互、车载娱乐信息服务等先进功能,成为人与外界互联互通的重要媒介。这对传统车企来说,无疑是一个全新的挑战。

车企进军手机市场的深层原因

面对这一挑战,越来越多的车企开始将目光投向手机行业,寻求与手机厂商的跨界合作。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获取智能终端技术和人才

手机厂商在智能终端操作系统、芯片设计、人机交互等领域积累了丰富的技术和人才储备。车企与之合作,可以快速获取这些宝贵资源,助力自身向智能出行转型。

拓展车载智能服务生态

手机已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拥有庞大的应用生态和用户群体。车企与手机厂商合作,可以借助后者的优势,为车载系统注入更多智能化服务,打造出行生态圈。

实现产品和品牌年轻化

传统车企面临着用户群体老龄化的问题。与年轻化的手机品牌合作,可以帮助车企拓展年轻消费群体,提升产品和品牌的时尚感和亲和力。

分散研发成本和风险

智能出行是一个全新的领域,研发投入巨大且风险较高。车企与手机厂商合作,可以分散风险,共同承担研发成本。

吉利魅族联姻的机遇与挑战

在车企与手机厂商的跨界合作浪潮中,吉利收购魅族无疑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这不仅让吉利获得了魅族在手机领域的技术积累和用户资源,也为魅族注入了新的发展动力。

对于吉利来说,这是一次成功的产业并购。凭借魅族的技术实力,吉利有望在智能手机和车载智能系统领域发力,抢占智能出行的制高点。魅族年轻时尚的品牌形象,也将有助于吉利实现品牌年轻化。

但这场联姻也面临着诸多挑战。文化差异的融合,汽车和手机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行业,企业文化存在一定差距,如何实现无缝对接是一个考验。产品线的整合,吉利和魅族需要在硬件、软件、服务等多个层面进行深度协同,打造出真正的"车机一体"产品。此外,智能出行是一个新兴领域,市场前景虽然广阔但也充满未知,需要双方共同应对风险。

极星红旗等车企的跨界布局

吉利魅族的联姻为其他车企敲响了警钟。极星、红旗等品牌也纷纷采取行动,寻求与手机厂商的合作。

极星方面,已经与小米展开了合作。双方计划在车载智能系统、自动驾驶等领域开展深入合作,共同打造智能出行新体验。极星有望借助小米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领域的优势,提升自身产品的智能化水平。

而红旗则是瞄准了国产手机品牌荣耀。双方正在探讨在车载系统、车机一体化等方面的合作可能性。如果顺利达成,红旗将获得荣耀年轻时尚的品牌形象,有助于吸引年轻消费群体。

除了与手机厂商合作,一些车企还在自主研发智能终端产品。例如长城汽车就计划推出搭载自主开发的智能车机系统的新车型。这些车企希望通过自主研发,掌握核心技术,避免被手机厂商"绑架"。

无论是合作还是自主研发,车企都在加速向智能出行转型,手机行业无疑将成为一个重要的合作对象和竞争对手。

手机市场新格局和发展前景

随着越来越多的车企加入战局,手机市场正在经历全新的洗牌。未来或将出现一些"车机一体"的新型智能终端产品,集成车载系统和手机功能于一体。

这些新型产品将具备自动驾驶辅助、车载娱乐信息服务、智能语音交互等先进功能,成为人与车辆、外部环境互联互通的桥梁。它们不仅可以满足人们的出行需求,也将深度融入日常生活,为用户提供无缝的智能化体验。

对于手机厂商来说,这是一个全新的市场机遇。通过与车企合作,他们可以拓展产品线,开辟新的收入来源。车载智能系统的发展也将为手机操作系统、芯片等带来新的需求,推动相关技术的进步。

但手机厂商也将面临来自车企的直接竞争。一些实力雄厚的车企有可能在未来完全自主研发智能终端产品,并在硬件、软件、服务等多个层面与手机厂商一决高下。

手机厂商需要及时调整战略,加大在车载智能系统等领域的投入,并与车企建立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避免被边缘化。

随着智能出行时代的到来,手机市场正在发生深刻变革。未来或将出现一些全新的产品形态和商业模式,市场格局也将重新洗牌。谁能抓住这一变革的机遇,将主导未来的发展方向。

吉利收购奔驰,李书福下的是怎样一盘大棋?

中国实体经济企业通过跨国并购,实现在技术和品牌等方面的协同效应,是个不错的路径。

全文1116字,阅读约需2.5分钟

▲宁波杭州湾新区的吉利汽车研发中心的前台。 图/新华社

2月24日,吉利集团有限公司正式宣布,已通过旗下海外企业主体收购奔驰母公司——戴姆勒股份公司9.69%具有表决权的股份。这一持股比例意味着吉利成了戴姆勒集团最大的股东。该消息引发广泛关注。

这是吉利成功收购著名汽车品牌沃尔沃、宝腾之后,又一个重大企业并购行为。而这起广受瞩目的并购,也被视作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一个突出案例。

吉利近年来在国际资本市场大动作频繁,从收购沃尔沃、宝腾、戴姆勒等并购案来看,都是立足于自身发展规划,对标国际顶级汽车品牌、世界级汽车经营管理团队,瞄准汽车发展核心技术,并实现了吉利汽车的连续“跳级”。

▲德国斯图加特,戴勒姆公司旗下奔驰汽车工厂。图/视觉中国

这对中国企业尤其是实体经济企业跨国并购行为,提供了一个颇具价值的示范样板。

我国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从微观企业层面来看,通过规模化等实现了企业的高速发展,出现了吉利等规模较大的企业。我国很多企业并不缺资本、市场规模,但在品牌、服务、企业经营管理、核心技术等方面还是与国际上的企业巨头存在不小差距。

▲宁波杭州湾新区的吉利汽车研发中心展出的一款新能源汽车。图/新华社

企业并购理论认为,企业产生并购行为最基本的动机就是寻求企业的发展。寻求扩张的企业面临着内部扩张和通过并购发展两种选择。内部扩张可能是一个缓慢而不确定的过程,通过并购发展则要迅速得多。

但站在一个更为宏大的时代背景,来看待我国企业跨国并购行为,其动机显然不是单纯为了实现快速的规模化扩大,而是到了品牌、服务客户的能力、企业经营管理、核心技术“跳级”的关键阶段。

按照现代企业并购理论,并购最常见的动机就是——协同效应,并购交易的支持者通常会以达成某种协同效应作为支付特定并购价格的理由。吉利在收购沃尔沃后充分享受到了这种协同效应的红利。

这也是一种启示:中国实体经济企业通过跨国并购,实现在技术和品牌等方面的协同效应,这无疑是个不错的路径。

值得关注的是,对于这笔90亿美元资金的来源,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表示,收购资金是吉利海外公司通过海外资本市场安排,实现收购资金自我平衡。他强调,吉利此次入股资金没有使用中国境内资金。

这告诉我们,现代实体经济所处的环境早已经不是“汽车不就是‘沙发+四个轮子’”的时代了,企业发展离不开金融思维,跨国并购必然离不开国内、国际资本市场的金融工具助力,这恐怕是吉利为我国实体经济企业留下的另一重启示。

企业强则中国强,对中国实体经济来说,最关键的,是实现其高质量发展,而非规模化增长。鉴于此,这样下着一盘“协同效应”大棋的跨国并购,显然有其可资参照之处。

文/盘和林 编辑 思凝

值班编辑:一鸣 李二号

(更多新闻,请关注新京报微信公号:bjnews_xjb)

本文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欢迎朋友圈分享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汽车日报 » 中国吉利收购瑞典沃尔沃

相关文章

themebetter

cont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