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书福为何花约90亿美元收购奔驰母公司戴姆勒近10%股权?
吉利汽车的发展是起步于中国的低端汽车市场,经过多年的资金积累才有了今天的突飞猛进,要知道在中国最大的消费群体还是普通的家庭,来自于老百姓,当然这与精确的市场定位是分不开的,没有李书福的高瞻远瞩绝对不会有吉利的今天
吉利“买”下戴姆勒,未来还要继续?
“造汽车嘛,我看也没什么了不起,不就是四个轮子两个沙发再加一个车壳和发动机吗?”当年李书福放出这句不知天高地厚的“狂言”的时候,吉利在老百姓的眼里还是个笑料一般的存在。
而就在三天前,想必大家都听说了,这家曾经的笑话车厂怒砸90亿美元,“买”下了世界上名气最响亮的汽车品牌——梅赛德斯·奔驰的母公司。要说这是2018年目前为止,汽车业界最具爆炸性的新闻,恐怕没人会反驳了。当然,“买”也只是个通俗的说法,实际情况是吉利收购了戴姆勒汽车9.69%的股份,成为其最大股东。
吉利不是第一次买奔驰。李书福喜欢奔驰,早在吉利造车伊始,李就曾购买两辆奔驰E200回来拆解研究。吉利更不是第一次收购世界名企,从宝腾、路特斯到沃尔沃,购物车越来越大。只不过李书福每次剁手,引来的风评都是“偷技术”、“抄袭”这样的字眼。
转眼间吉利收购沃尔沃轿车已经是8年前的事了,如今回头看去,大家以为吉利要对沃尔沃做的,吉利并没有做,只拿出了销售数字和领克呈献世人。对路特斯、宝腾也是如此。
如同李书福后来对开头那段“笑话”的解释:“我这个表述是从汽车工业发展的战略、从汽车工业发展的必然方向来说的,就是说汽车工业一定是模块化设计、模块化装配、模块化售后服务,全球的汽车工业必须要走向模块化。因此就是四个轮子,加几个沙发,加一个车身和发动机。无论汽车造型如何的千变万化,我说的这个模块化的制造、模块化的研发和模块化的售后服务,这就是全人类汽车工业发展的方向。因此我讲的这个话是没有错的,一定是正确的,只是说不同的人他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我所说的这个话,那就变成了一种无知的表现了。”超出局外人眼界的事,自然会遭受冷眼与嘲笑。当然,本文自然没有讽刺旁观者的意思,毕竟世界上只有三件事:自己的事、别人的事和老天爷的事。吉利就算买下了白宫,对绝大多数人来说也属于第二种。
至于这次入股奔驰,李书福的野心在短短两三天时间里早已被各类文章臆测得天花乱坠。吉利究竟是想借此进军豪华车市场,还是着眼于电动车领域,亦或是单纯的想踏足世界顶级舞台,可能所有人又会像8年前一样看不穿。所以本篇也不必妄言了,干脆聊聊李老板的剁手史。
1982年,高中毕业的李书福从父亲手中要来120元,购买了一台“海鸥”相机,这是他第一次为了做生意而“剁手”。靠着这台相机走街串巷给人拍照,李书福半年后赚到了1000元,这在当时是一比不小的收入。他用这笔钱开了一家照相馆,但经营不久后又跑去做其他生意。
一次偶然,李书福又盯上了冰箱配件生意,于是与人合伙开起了配件厂。逐渐掌握了冰箱的核心部件——蒸发器的技术奥义后,他干脆组建起了“北极花冰箱厂”直接制造整机,收益颇丰。无奈1989年,国家开始对冰箱进行定点生产,北极花没能入列定点厂家,李书福心一横,直接把冰箱厂交给当地政府,自己又跑到深圳进修。学习期间,创业成瘾的李老板也没闲着,创办过装潢材料,还去海南炒过房结果血本无归。然而萌生造车的念头,也是在这段时期产生的。
在当时,国内的汽车产业还未对民营资本开放,私人老板想造摩托车都需要申办许可证。蹭用别人生产许可开始造摩托的李书福偶然又看准了踏板摩托车这种在当时国内没人生产的车型,不出意料,他又赚到了。然而十分赚钱的踏板摩托只是李书福的一块跳板,造汽车才是他最终的目标。1996年,在收购了另外一家摩托车厂后,吉利正式成立。随后李书福买来了两辆奔驰车和部分红旗车的零部件拿到摩托车厂里拆解研习,由此开启了自己的造车计划。
一年后,吉利正式宣布进军汽车制造业。大家想必猜得到,冷嘲热讽绵绵不绝地砸向吉利。比嘲讽更棘手的是,当时的吉利根本没有汽车生产许可证,而生产许可又不可能面向民企开放。四处碰壁之后,为了入行,李书福看准了四川一家濒临倒闭的小型客车厂,并剁手买下了它。然而这家客车厂没有轿车生产许可,吉利只能借用它的客车许可打擦边球,生产两厢车。借助这次剁手,吉利的第一款车——豪情于1998年正式,然而这款像是给夏利强行换装奔驰中网的车在问世前几年的销量寥寥无几。
2002年11月初,中国加入WTO前夕,吉利终于拿到了轿车生产许可证,之后几年的造车生涯有起有落,好在这家同本田、马自达一样出身草根,由二轮进军四轮的中国车企在国内车市井喷之前一直坚持了下来。
十几年间,吉利先后剁手了变速箱制造商DSI、宝腾汽车、路特斯跑车及其兄弟公司莲花工程,直至沃尔沃轿车——这家早在2002年便被李书福看中的车厂。而今,在入股戴姆勒之前,吉利已涉足沃尔沃集团旗下绝大部分业务,包括最为尖端也是最赚钱的商用车。这一切,几乎都是在旁人的嘲笑声中完成的。
如今回头看看吉利走过的路,能从很大程度上映射出我国自主品牌的发展历程。中国人不理解、不信任,外国人嘲笑、谩骂、挖苦,很多自主品牌曾因得不到相应的扶持,吃了上顿没下顿。自主车能走到今天的地步,背后付出的艰辛可想而知。虽说还做不到登顶世界舞台比肩国外大牌,但中国人自己造的车,也没让曾经那些前来看笑话的人笑到最后。
曾经有人评价为什么现在有这么多智能手机发烧友,因为严重同质化、速食为主娱乐至死的今天,还能有智能手机这么个产业敢拿出自己看家本领站出来真刀真枪地跟竞争对手过招,撕个头破血流,让人觉得这个无聊透顶的世界好像还有那么一点希望。把这段话放在自主品牌身上,又何尝不是呢。
吉利杠杆收购戴姆勒爆仓?别被忽悠了,专业正解在此!
文章来源:韭菜修行营
去年花90亿美金买的奔驰母公司戴姆勒股份,今年缩水了一半,所以,吉利亏大了?
上面这个,就是某些著名非专业金融自媒体的逻辑,而根据这种逻辑,昨晚,从公众号“王雅媛的港股圈”传出一篇爆文:《2019第一个黑天鹅--被投行忽悠高位接盘的吉利要爆仓了》。
我的天,光看标题真的很吓人。这篇爆文的核心意思就是,外媒报道吉利减持戴姆勒,因为当初吉利是加了杠杆去买戴姆勒的,所以因为戴姆勒股价腰斩,吉利实际上爆仓了只能被迫减持。
我们看到的是,吉利很快就做出了回应。
不过,事实的真相到底如何呢?秉承一向以来“真理越辩越明”的信念,我们觉得就吉利汽车这个事情得说清楚,否则就是对民族企业的极大损害。
在深入了分析了这篇爆文和“吉利爆仓“的可能性之后,知势君作为一个持有期货投资咨询资格的专业作者,必须负责任的告诉大家:《2019第一个黑天鹅--被投行忽悠高位接盘的吉利要爆仓了》这篇爆文虽然看似旁征博引文笔流畅,但本质上是一篇因作者专业知识不足甚至存心不良以至于流毒世间的文章!
知势研究和吉利汽车没半毛钱关系,对于这样的文章,纯粹看不过眼,看淡生死,不服来怼。
打脸:领式期权组合=高杠杆但并不会爆仓
打脸要全面,科普更要细致,我们一点点来说:
首先,从这篇文章作者的分析来说,可以看得出根本不懂何谓“collar trade”交易。这位名为香江小咀的作者,估计就是个实习生的料,大学里面也没学好衍生品这门课,根本没有能够搞明白吉利收购戴姆勒时候用了什么交易结构,他去找材料,也就是去 Bocconi Student Investment Club网站,即意大利博科尼大学的学生投资交流网站抄一下作业材料。
抄也没抄出啥精华,也就是抄了下面这段:
这段话的意思是什么呢?用一个最简单的百度机器翻译就可以得出:
吉利已收购戴姆勒公司(Daimler AG)9.7%的股份,价值约73亿欧元(合90亿美元),成为其最大股东。该交易涉及复杂的融资结构,即所谓的“融资领”,这使得李先生能够在不需要大量外部融资的情况下为该交易提供资金,并在限制风险的同时建立大型股权持有头寸。这类交易用于对冲策略,该策略要求相同规模、相同到期的看跌期权和看涨期权,让吉利快速建立股份,同时避免违反德国规定,要求股东披露超过3%的持股。
其实这段话真正讲到交易结构的只有笼统的“funded equaty collar”,翻译为“融资领”并不准确。不过这里无伤大雅。
但作者为何忽略后面重要的话,特别是limiting the risks。至今知势君百思不得解。
不过,这位作者估计看到期权就已经见猎心喜了,认定吉利高杠杆=高风险,在他的认知里面,估计高杠杆的结果必然等于爆仓。上面他自己标重点的那段话,正是他犯的最大错误!
但是!偏偏这个世界上真是有不爆仓的高杠杆的。
为什么不爆仓?
因为我用了领式期权组合
科普:为何领式交易不会爆仓?
下面我们来科普一下 collar trade。下面是一个教科书级别的经典例子(几乎所有涉及期权的教科书都会讲):
设一个期权交易商持有XYZ 100股股票,目前XYZ在5月的股价为48美元。他决定在7月以2美元的价格卖出一个50美元看涨期权,同时以1美元的价格买入7月 45美元的看跌期权,以此建立一个领口。
由于他为XYZ的100股支付4800美元,为看跌期权支付100美元,但出售看涨期权获得200美元,因此他的总投资为4700美元。
如果7月到期的时候,股价大幅下跌20块到28美元会发生什么呢?
股价跌到28美元时,看涨期权卖出人持有XYZ 100股本应遭受高达2000美元的账面损失,但由于买入7月在45元的保护性看跌期权,他能够以4500美元而不是3800美元的价格出售其股票。因此,他的净亏损仅限于200美元(4500美元减去4700美元的原始投资)。
如上图所示,领式交易严格控制了价格波动产生的利润和亏损,因此适用于对大额股权投资进行风险控制。
可以看到,只要采用了领式交易,交易方最大的好处就是仅在领口范围内承担股价波动风险。
所以,领式交易的核心在于控制风险,特别是股价下跌风险!也就是说,吉利在收购戴姆勒的过程中,如果真的全部采取了这种交易结构并维持到现在的话,2018年初到现在戴姆勒接近50%的跌幅根本就不可能挨到吉利身上!
上面这个是一个孤立的领式组合案例,在现实中,高达90亿美金的收购要复杂得多。根据知势君和小伙伴们推演,吉利当初的收购应该是采用了部分正股+领式期权保护组成A部分,再通过融资部分+部分认购期权+领式期权保护组成B部分,其中A部分正股不超过3%规避了举牌。B部分由投行持有,表决权让渡给吉利。这样才能规避举牌问题。
当然,我们绝对认为实际上的交易机构比以上更复杂,甚至包括两层以上的复合杠杆交易,具体设计超出本文范围和话题,这里就不谈了。但结论是清晰的,吉利没有撒谎,至少他们在戴姆勒上面绝不是爆仓。
接着打脸:爆仓?先放下精英的骄傲吧
如果仅仅是正视听,也许上面就够了。但知势君觉得不够!
最令我们不能忍的是,《2019第一个黑天鹅--被投行忽悠高位接盘的吉利要爆仓了》一文在结尾也转了吉利否认减持的声明。这说明,作者已经知道吉利的声明,不过,作者对上面那些肯定性的“吉利爆仓”的表述,并未有任何调整。
仅仅是专业水平欠缺还是可以原谅的,但在吉利已经辟谣的情况下,仍然对上述内容不求证不修改,再坚持黑到底,那就不可原谅了。
从最大善意出发去猜测,我们想,这是基于一种香港金融精英骨子里面的骄傲吧。不过,如果吉利较真,就这篇文章起诉“王雅媛的港股圈”的话,那是200%要负法律责任的呢。
其实,真正的产业投资,只要投入的标的有真实产出价值和行业地位,因股价波动账面损失一半又有何惧?对于吉利来说,90亿美金固然非常巨大,但这个金额仅是看得见的交易数字,而看不到的是全球级别的产业布局和深度技术合作的价值和重要性。
知势君也是长期做交易的人,我非常明白,最初级的交易员看重的,就是盈利部分,赢多少,输多少,都很喜欢炫一把。用心都在涨跌上。如果只在这个层面上,久而久之,眼里就只有金融而看不到世界的本质。很不幸的是,香港特区现在金融空心化太严重,导致了金融业一行独大,以至于金融业精英们对其他行业,特别是对大陆地区的各行各业都有一种俯视的姿态。
当然,我也要提醒内地的金融同行们要反思,对于大国金融来说,其实是任重道远的,至少未来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方案,中国投行应该尽量争取去设计执行实施,金融安全,真的并不是说说而已。这需要的,当然是真本事硬功夫。
最后,我来总结一下这篇文章的作者究竟做了什么呢? 就是:作者在还没有搞明白吉利交易结构的情况下就信誓旦旦用了春秋笔法去写一个证明吉利爆仓亏损的过程。
而我们看今天的各种媒体,跟进起哄的很多,真正能针砭谬误的几乎没有。这篇文章中专业不足加上混淆视听造成的坏影响有多大,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