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日报 汽车日报

当前位置: 首页 » 汽车资讯 »

过年骂人是不是不吉利

过年要说吉利话,大人不能打孩子

#我来唠家常#

?

龙年春节马上就要来到了。按照年俗,除夕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贴起春联和挂签儿,吃年夜饭,放鞭炮,包年夜饺子。糖果坚果水果一样也不缺,小孩子还要穿上新衣服……

过年这几天,小孩子被大人告诫,不能骂人,要说吉利话。而且小孩子也知道,过年这几天为了图个吉利,图个一年开头顺顺当当,没烦恼,不劳累,所以大姑娘小媳妇都不再做针线,大人们也不打孩子了。如果不小心摔碎了一个碗,还会被念叨岁岁平安,小孩子真是得了免死金牌,可以撒欢儿疯了。

黎戈刚刚在微博里说:“我一直惧怕一类人:狂热分子。不管是成天忙着党同伐异、吵骂不休的各种主义狂人,还是到处训诫的键盘侠、纠缠不止的爱情狂——他们看似不同,实则相像,都是语言、情绪和思想的暴徒。满嘴善良,一身戾气。我常常看见两个疯狂对骂的人,共用着同一张脸。 ???”是的,我们经常能在评论里看到一些网络喷子和暴徒。他们经常脏话粗话和诅咒横飞,动不动就问候人家祖宗父母或全家。

比如余秀华的微信公众号和微博上,就有这样一些不停咒骂的人。微信公众号有精选功能,不选的话,其他人是看不到的。余秀华说:“那个洛阳的二货至少在我那篇文章下留言20条,有一条我直接上法律条款,吓得他删除了留言,其它一律不看不选,直接删除。有种感觉特别好,人家写了一大篇,老娘一键干没,砍鸡脖子一样……”也就是说,她精选了留言,然后回怼,上了热搜。有意思的是,人家写了一大篇,她说一键干没,心态真好。也让对方成了灌油的漏斗——没底,讨个没趣。

现在微博可以设置谁可以评论,所以网络喷子常常憋得气急败坏。十年前,时装博主阿秋秋的微博有一段时间每天有上百个喷子上来,骂她丑,骂她老,用语极其下流肮脏。她当然很生气,也回怼过。可是留言简直删不过来,有人说是雇来的水军。后来她不理了,喷子的拳头打在棉花上,觉得没意思,渐渐消失不见了。

那么遇到喷子和暴徒怎么办呢?弘一法师说:只要发现这个人心性不对,你就不要跟他对话,一个字都不要说,放生即可,其他交给因果。

凡是负能量的东西,都不要去回应,不要与之纠缠,不浪费宝贵的时间去应对,这是一种智慧。恶念的打扰是一种消耗,它不配左右你的情绪。你不理,就可以让恶念原路返回。

所以也不必学余秀华成为一个斗士,因为那至少占用了她宝贵的创作时间。我们谨守自己的修为和教养,其他的由因果负责。

不知喷子过年是休息还是仍然到处喷。如果过年了还废寝忘食挑事战斗,那他们不是拜佛走进吕祖庙——找错了门,就是跟和尚借梳篦——找错人。因为在这喜庆吉祥的时刻,他们偏要和春天过不去。

清代叶燮有一首《迎春》:“律转鸿钧佳气同,肩摩毂击乐融融。不须迎向东郊去,春在千门万户中。”春在千门万户中,多么有生气,有烟火气。 ???吃最甜的糖,说吉利的话,存友善的心和喜悦的笑。愿这新一年,我们都愉悦,安康,自足。

正月十六送年,民间有撩人骂习俗?啥是撩人骂?目的何为?

瑞虎踏歌迎春来,汤圆花灯庆元宵;今天是农历的正月十五,也是民间传统节日元宵佳节;家家户户在这天早晨吃汤圆,晚上出门赏花灯,民间在这一天将新年年事热热闹闹地推向另一个高潮;因为按照民间的传统年俗观点,正月十五是新年的最后一天;到了正月十六,民间就将迎来又一个节日--送年;送年是指辞旧迎新的新年历程即将告一段落,自正月十六开始,民间生活逐渐恢复到正常状态;农民在送年后正式筹备当年的春耕春播生产,商人也将营生纳入正轨,远行的人也在这天打点行囊,准备踏上新一年的谋生之路。

为了告别新年,也为了祈盼新的一年里事事顺利,平安幸福;民间也有“十六不送年,四季不顺当”的说法;所以在年事即将结束的当天,民间特地举办多场年事告别活动,以此宣告当年的年事结束;比如部分民间在正月十六这天开展杠笆斗,舞火把,炸麻花,送牛桩的地方习俗活动;其中,撩人骂也是正月十六送年习俗中的一项传统内容;那么,撩人骂究竟是一项什么样的习俗活动呢?撩人骂有何意义?如何开展撩人骂活动呢?

什么是撩人骂习俗?

撩人骂是指在正月十六这天,为了释放因过年时需要遵守年事禁忌所积累的压抑情绪,一部分有压抑情绪的人,故意去招惹别人,或者去挑逗别人,撩起别人的怒火,让别人嬉笑怒骂;这种故意讨别人骂的行为叫做“找骂”或者“挨骂”,民间也将正月十六开展的挨骂日称为撩人骂。

民间存在撩人骂习俗的原因?

撩人骂是旧时民间广泛存在的一种传统年事习俗;因为过年是民间祭祀祖上,辞旧迎新,祈福纳祥的日子,过年也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一个传统节日,民间对过年的形式和过程尤为重视;既然过年是祭祀迎新的日子,在过年的过程中,肯定会存在许多规矩或者民间禁忌需要遵守;比如民间有过年时不骂人,不说脏话,不动怒的规矩或讲究;对于一部分脾气暴躁的人来说,即便心有不悦,或者心生怒气也要恪守年俗忌讳和规矩;这就造成一部分人因恪守年俗禁忌或规矩产生诸多不满情绪;这种不满的情绪总有一天需要宣泄或爆发出来,而正月十六正好是年事结束的时间,人们特此在这一天将过年时积累的不满情绪释放出来,以此驱除晦气,轻轻松松开始新的生活;而撩人骂就是一部分人宣泄不满情绪的借口。

撩人骂习俗有何意义?

据民间相传,正月十六这天招惹别人或撩别人遭到挨骂,民间认为能够驱除一年的晦气,所以民间也将撩人骂称为骂晦气;民间在正月十六也有一个约定俗成的规矩,无论是撩别人,或者自己挨骂,都不会动手打人;而骂人者也不是真心骂人,而是一直嬉笑怒骂;据说挨骂者被骂得越凶越吉利,骂人者骂得越深越能获取好彩头。

怎样开展撩人骂?

据相传,在正月十六这一天,有宣泄情绪需求的人,可以找适宜的对象挑起事端,然后接受挨骂;比如暴脾气的小叔子可以开嫂子的玩笑,嫂子也会红着脸怒骂两句相安无事;年轻的小伙子也可找心仪的心上人说上几句俏皮话,然后招来几句嗲骂;即使上了年纪的老俩口,也能拌上几句嘴,嬉笑怒骂也是恩爱;而受到年事约束的淘气孩子们,可以结伴去踢寡妇家的门,敲打寡妇的窗户,或者将点燃的鞭炮扔进寡妇院落里;直到寡妇骂声传出,孩子们如鸟散状,四处逃窜无影无踪,只留下满村孩子们的嬉笑声。

撩人骂是年俗文化还是民间陋俗?

撩人骂在旧农耕时代或者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的存在,有它的合理性和必然性;但在社会文明发展到现今高度的今天,撩人骂如果继续存在或者继续延传显然不合时宜;因为旧农耕文化层次与现代社会文明和新农耕文明不可同日而语;比如农耕生活条件不同,农耕文化背景不同,社会文明程度不同,适合旧农耕时代的习俗不一定适合现代文明发展要求;因为社会文化层次的不同,决定了认知程度的差异;何况撩人骂的选择对象,选择时机,撩的程度没有具体的把控标准和机制,一旦失去把控机制或者丧失把控机会,撩人骂或将发展成较为突出的人际矛盾或社会矛盾,故此,撩人骂这种民间陋俗逐渐消失或将成为一种必然。

概述

正月十六是农历新年即将结束的纪念日,这一天,民间各地会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送年活动;比如部分民间在正月十六有开展杠笆斗,舞火把,送牛桩,榨麻花等民间习俗习俗;其中,撩人骂也是正月十六送年习俗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撩人骂是旧时年事禁忌累积的不满情绪的一种宣泄借口,在旧农耕时代存在有它的历史合理性和必然性;但在社会文明飞速发展的今天,撩人骂习俗的存在显然不合时宜;我们发此文的目的是记载习俗,让大家了解习俗,不会提倡撩人骂这种习俗继续开展或者继续沿袭。

#一国一品#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汽车日报 » 过年骂人是不是不吉利

相关文章

themebetter

cont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