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给大家聊聊关于上汽汽车销量,以及上汽汽车销量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哦。
曾经的国内汽车一哥——上汽集团是否还仍有机会重振雄风?
“如果有一家老牌汽车公司,只要收购了便可立即获得货币资金1366亿元,并且拥有一家年入利润近百亿的汽车自动化生产厂房、土地、经销商体系以及品牌。”
这种生意价值目前仅值1558亿元!你没有听错,现在A股市场给出的市场定价就是这么悲观。很多人举出一系列理由:上汽集团从19年以来市场份额不断下滑、比亚迪和赛力斯等自主品牌来抢占其合资品牌的市场了、上汽在国企文化下效率低下......
上汽集团是否还有破局的机会?本文将详细解析。
上汽集团昔日辉煌不再?
巴菲特曾经说过:“在商业世界中,没有永远的霸主,只有不断进取的挑战者。”
这个观点同样适用于上汽集团。作为中国最大的汽车集团之一,上汽无疑是天之骄子。它坐拥上汽大众、上汽通用、上汽荣威、上汽名爵、上汽通用五菱、上汽大通等多个知名品牌,占尽合资品牌的时代红利。
然而,在2018年后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快速提升,上汽集团以往的优势反而成为了其转型的最大阻碍。上汽大众ID3系列口碑以及销量的不及预期成为了导火索。这其中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首先,ID.3与消费端的需求存在明显的不匹配。这款电动车显然是大众在沿用过去的燃油车经验进行设计和生产的,其底盘和驾驶品质都表现出色。然而,其车机系统的不成熟表现却与电动车用户的消费需求形成了鲜明对比。有车友甚至形容ID.3更像是半成品,其显示屏时常灰屏,语音交互功能形同虚设,车机系统的表现甚至比一些燃油车还要差。
其次,ID.3的定价过高以及选择了强大的竞争对手也是其销量不佳的关键因素。一上市就把竞争对手定为特斯拉这样的强者,错位的对比导致其定价过高。如果大众能够更务实一些,对标像零跑、哪吒这样的国内二线新势力,降低车价,并借助大众的品牌影响力,其销量或许不会总是在每月1000-2000辆之间徘徊。
ID.3的失败对上汽大众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尽管大众在ID.3失败后相继推出了ID.4、ID.6系列,但与特斯拉、比亚迪以及“蔚小理”等中国车企相比,其表现仍然不尽如人意。除了底盘质感获得一些赞誉外,电动车用户看重的车机系统和软件问题仍然是大众的痛点。甚至还出现了车主在驾驶过程中车机弹出广告这样的意外事件。
不止是大众,上汽旗下很多品牌近年来都遭遇了滑铁卢。上汽大通以及通用别克在商务车上的市场份额被比亚迪腾势进一步侵蚀,自主品牌飞凡汽车与智已汽车在价格带上,存在相互竞争以及不温不火的问题......
总之,上汽集团在新能源汽车上的落后并非偶然,而是其在市场转型和竞争压力下的必然结果。然而,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上汽集团拥有雄厚的实力和丰富的资源,只要能够正视问题、积极应对,相信它仍然有机会重振雄风。
破局关键:端正态度,突破预期
上汽集团的整车销量下滑的趋势在今年才开始减缓。这源于集团管理层终于下定决心开始新能源的转型升级。
今年的上海车展,上汽集团发布“新能源汽车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到2025年,上汽新能源车年销量达到350万辆,较2022年增长2.5倍,年复合增长率达到50%,其中自主品牌在新能源车整体销量中的占比将达到70%;基本完成新老赛道的发展动力切换。
在成立新能源汽车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指挥部后,新任命的企业副总裁蒋峻、吴冰就立下了军令状,虽然外界无法得知“军令状”的具体内容,但实现销量增长一定是其重要指标,尤其是自主品牌集体发力,上汽乘用车销量高速增长的背景下,上汽集团更是对其寄予了挽大厦于将倾的众望。
在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下,上汽集团今年的销量迎来了一定的改观,海外市场的表现甚至可以称为惊喜。
数据显示,在自主品牌、新能源、海外业务“新三驾马车”的强力拉动下,11月份上汽销售整车51.5万辆,创今年新高,实现同环比双增,继续保持行业领先地位。
在国内汽车市场,新能源车型已经成为上汽集团的增长引擎。最新数据显示,11月份上汽集团新能源汽车销量超过15万辆,同比增长16%,创下历史月度销售新高,彰显了强劲的上升势头。
具体来看,上汽通用五菱依然是集团内的新能源汽车销售冠军。11月,五菱共售出59372辆新能源汽车,环比增长66%。其中,五菱缤果和五菱宏光MINI EV两款爆款车型分别售出34573辆和23518辆,持续领跑市场。此外,新车型五菱星光预售订单已超过8000辆,肩负着提升五菱品牌形象的重任。
上汽乘用车在新能源领域也表现不俗,11月份售出3.2万辆新能源汽车,同环比均实现超过10%的增长。荣威D7家族与MG Cyberster于11月的双双上市,为上汽乘用车新能源板块的持续增长注入了新的动力。
上汽大众在新能源汽车市场同样表现强劲。11月,大众交付了1.56万辆新能源汽车,单月交付量再创新高。其中,ID.3作为销量担当,共交付1.2万辆,连续4个月实现环比正增长。截至目前,上汽大众ID.家族累计销量已突破20万辆大关。
智己汽车作为上汽集团旗下的高端品牌,在11月份也取得了不俗的销售业绩。当月智己汽车共计销售8703辆,其中智己LS6销售8158辆,环比增长高达125%,成为市场爆款单品。这一成绩对于提升智己品牌的市场认知度和品牌形象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上汽集团在海外市场展现出了强大的潜力。在1-11月期间,上汽海外市场销量达到了106.7万辆,同比增长20.8%,这一成绩已经超过去年全年,并且自主品牌销量占比超过九成,持续领跑中国汽车企业。其中,11月份上汽集团在海外市场销售汽车11.8万辆,创下年内新高,彰显了其不断拓展海外市场的决心和实力。
名爵品牌在海外市场表现尤为亮眼。作为“中国人首款全球车”的MG4 EV,目前已经成功登陆全球80余个国家,海外销量持续攀升,实现“月月破万”的壮举。在欧洲市场,上汽MG品牌今年前11个月累计销售超过22万辆,同比实现翻番增长。根据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ACEA)的统计数据,上汽已经历史性地跻身欧洲汽车市场车企月度销量排行前十,充分证明了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
上汽集团,曾经是中国汽车业的翘楚,以其雄厚的实力和广泛的影响力在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然而,在过去五年的转型期中,这家地方国企也经历了不少波折和挑战。面对宏观经济波动和市场悲观抛售的双重压力,上汽集团的股价已经跌落到正常估值以下,这无疑给公司的未来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
上汽集团破局之道在于放弃以往的傲慢端正自己现在落后于市场的态度,并且要以破釜沉舟的勇气积极转型新能源并且开拓海外市场。这些举措的共同作用,能够使得上汽集团能够在市场转型和竞争压力下实现自我救赎,重拾昔日的辉煌。
本文源自证券之星
上海造车失落的十年:、爱驰、威马、高合前赴后继,上汽苦撑
不缺钱的高合,到了缺钱的时刻,有着商、政背景的丁磊,勾勒着“三智”蓝图,打造80万级的产品,以特立独行的一面为上海造车添以独特的风景。
而在游侠、奇点、爱驰、威马、高合等新势力车企不断且持续地前赴后继,2014年到2024年间,上海造车的十年愈加显得失落,似乎唯独上汽,在苦撑。
2023年,上海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7218.66亿元,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为11612.97亿元,同比增长1.9%,虽仍远不及第三产业,但可说明第二产业存在不小的潜力。事实如此,35个工业行业中就有28个行业产值实现同比增长,其中,我们这篇文章的主题“汽车制造业”2023年上半年的增幅就达到了21.3%。
集吴越、江南、海派等多个代表文化于一身的上海,成就了开放的独特氛围,可以发现,不说总部,各大知名企业的重要分部都必然坐落在这座国际化大都市。
其中,就包括了新能源车企中的“鲶鱼”特斯拉。也较为典型的是,“对赌协议”在上海市颇为常见,以特斯拉为例,早在六年前江浙沪为了拉特斯拉“入伙”,各自提出了各种优厚条件和补贴,经过多轮角逐、谈判之后,名声遍布全球的上海吊起了马斯克的胃口,特斯拉终于与上海市敲定了一份"对赌协议"。
所谓的对赌协议,无非是一方出地,一方出资。鲶鱼确实是鲶鱼,依靠着上海超级工厂,特斯拉彻底在中国乃至全球站稳脚跟,且依靠着这座超级工厂,特斯拉不仅实现了内销,还保证了向外供应;另外,特斯拉更是带动了上下游供应链——引进特斯拉,是上海在汽车制造业中,最为成功的案例之一。
然而,从整体来看,上海对于汽车制造业的做法,像极了“广撒网”。自2014年至今,已有十年之长,而在这十年当中,将总部或整车制造厂、研究院等设立于上海的车企,不在少数。据不完全统计,包括有游侠、奇点、爱驰、威马、高合等。
比较怪异的一个现象是,这些新势力车企,虽独爱大上海,但都难以“善终”。
创立于2014年的游侠,总部位于上海,这个新势力品牌最为让人“称道”的是,融资了87亿元最终资金不知烧在了何处,更是曾以200亿元的估值登上胡润2018年排行榜,和2019年的独角兽企业排行榜。创始人黄修源的PPT造车能力,不说堪比贾跃亭,也是学到了精髓。
奇点汽车总部虽不在上海,但将整车研究院设立于此,具体地点据悉是浦江镇。而在这个闵行区知名的小镇上,不乏奇点之类的新势力车企扎根,也十分相似的是,兴然而来、悻然而去,这些新势力为上海造车的这十年中,平添了几分哀伤。
若说游侠、奇点“雷声大雨点小”之辈不值得一提,那么,爱驰、威马、高合这一众雷声大雨点也不小的几家,虽然大致是家喻户晓,终也难逃落魄。
大浪淘沙之际,威马、高合最有可能脱颖而出,面对原材料价格的大幅度波动、融资上的困难以及企业内部自身的管理问题,威马由头部一夜之间跌至谷底;不缺钱的高合,在丁磊多方资源的置换之下,靠着一年几千辆的总销量,硬生生熬了多年,可惜的是,用某些人士的话来说,“自视清高,不将BBA放在眼里,脱离了市场需求,悲剧注定”。
开放吸引了一大批新兴企业前往驻扎,却也因为鱼龙混杂,三教九流汇聚,成就了一两家头部,其余者皆面临淘汰,由此上海造车的十年,多是失落。
事实上,让上海造车失落的,不只是以上提到的新势力车企,更有年营收额高达7000亿元以上的真正龙头企业——上汽。
2020年,上汽实现营收7230.43亿元,同比下滑12.52%,净利润204.31亿元,同比下滑20.2%;2021年营收7798.5亿元,同比增长5.1%,净利润245.3亿元,同比增长20.1%;2022年营收7440.63亿元,同比下滑4.59%,净利润161.18亿元,同比下滑34.3%;2023年前三季度,营收5233.42亿元,同比下滑0.77%,净利润114.07亿元,同比下滑9.82%。
依据上面的数据来看,上汽2021年同比虽有所回暖,但自2022年开始持续下滑。从单一厂商来看,上汽通用、上汽大众两头“利润奶牛”所输出的利润不复以往,包括上汽通用五菱,即便三家的营收没有出现较大的变动,但净利润均呈极大幅度下滑,且跌幅基本都在80-90%之间。
曾经的龙头,苦撑的上汽,很难想象其公布2023年完整的财务数据时之态。
那么,为何上海造车十年,多是失落?无疑的是,与“新能源汽车”五个字息息相关。但不说新势力车企,就连上汽也苦新能源久矣,上汽通用、上汽大众皆因新能源汽车而露出败象,燃油车凭借着降价撑量,以求体面;上汽通用五菱虽销量居高不下,却靠的是廉价微型电动车,难入主流;荣威、MG一半依赖出口;而飞凡、智己打出降价的大旗,抛出足够大的诚意,方才稍有起色。
一将功成万骨枯,现在虽还没能盖棺定论,但上海造车失落十年,已成为了事实。
好了,文章到这里就结束啦,如果本次分享的上汽汽车销量和上汽汽车销量问题对您有所帮助,还望关注下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