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本田150船外机的问题并不复杂,但是又很多的朋友都不太了解本田150船外机,因此呢,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本田150船外机的一些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问题的分析吧!
本田的群众基础——CBF150C
如果要问,对中国摩托车市场影响最为深远的车型,很多老司机首先想到的,一定是本田CG125系列,是的,在整个80年代~90年代,面对改革开放的时代浪潮以及不断富裕的中国家庭,本田技研率先打破市场沉寂,推出以CG125、GL145为代表的多款实用化两轮车型,用务实的产品设计和可靠的整车性能为本田品牌的中国之路,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三十年花开花落,时光如梭,当年坚实可靠的身影、铿锵有力的声浪也逐渐消失在了岁月长河的烟波浩渺之中。难道经典就此终结,历史就此尘封?
当然不是,面对新的时代与不断严苛的市场需求,新大洲本田通过对产品外形、可靠性、经济性、舒适性等多方面的市场调研,利用本田全新CBF动力平台,推出了以路霸以及衍生车型CBF150C为代表的全新通路化车款,为国产通路车型的发展开创出了一个新的时代。
实事求是的说,作为新大洲本田以CBF平台打造的一款专用化通路车款,CBF150C除配色风格以外,其整体外形依然延续了前代车型(路霸)的基本风格,车身线条硬朗,朴实,简约,相对平直宽大的车体设计能够最大限度的提升车辆的实用化性能,充分体现出了,该车工具化的产品设计定位。
我向来认为,一款好的工业产品,不能盲目的以所谓的设计而设计,它首先应该满足产品的基本定位属性,亦或是最大限度的提升车辆与人的互动特性。作为一款典型的工具化车型,新大洲本田CBF150C在车体结构上,不仅延续了本田经典的视觉基因,同时还利用利落的车身外形让其实用化的产品特征得以再次放大,正所谓简约而不简单,而这正是本田长期一惯的高明之处。
那么,既然是经典的延续,CBF150C从某种意义来看,更像是本田精髓的一种再次传承,它所要展现的,是更具时代的产品内涵,更加从容的行走特性,因此,就产品平台而言,CBF150C除保留了菱型管式车架以外,还对前后避震器进行了补强设计,其中,前避震采用的是正立式双回路液压复合结构,并增加了外置防尘套,以提升车辆在多尘环境下的适应能力。
除此之外,CBF150C为进一步改善车辆搭载性能,满足国情和日常使用需要,新大洲本田还提供了原厂大型货架,不但为消费者减少了额外的备件采购费用,同时还能让货架与整车之间拥有更强的适配性能,从而让外形表现更加美观,使用品质更有保证。
当然,作为新大洲本田面向新时代的换代车种,在经历了CB、CG时代的技术更迭之后,CBF150C同样不负众望,搭载了本田技研特别针对民用市场,而研发的新一代CBF发动机平台,该发动机采用了具有良好可靠性发挥的SOHC单顶置凸轮轴设计,并引入了本田独立研发的活塞油冷、曲轴偏置以及内置平衡轴技术,不仅大大提升了发动机的舒适性表现,同时,还通过双空气箱进气道的巧妙设计,让整机的散热性能得以有效改善,使其成为本田在全球小排量发动机领域的又一标杆之作。
在设计上做减法,在性能上做加法,时代的变迁和技术的叠加让新大洲本田CBF150C又一次找回了本该属于自已的市场地位与群众基础;它所想要告诉人们的或许是,评价一款产品的优劣并非只是排量有多大,配置有多高,而是通过自身的技术累计,以不断优化的产品设计去感动用户,去融入市场,去惠及大众。
平平凡凡才显造车真功力——聊聊新大洲本田CBF150D
?就在不久前,摩托哥给新大洲本田的实用车型战龙CBF150C拍了组文艺范儿十足的照片,本以为实用车型与文艺背景相结合的构图槽点满满,免不了会引来读者们的海量吐槽,结果没想到反响居然有些超出预期,除了寥寥几位吐槽摩托哥“口味太重”之外,整体好评率颇高。
受宠若惊之余,摩托哥也不由得陷入反思,那就是对于不同的人来说,摩托车究竟意味着什么?
在摩托哥日常的圈子里,相信至少9成的好友,会回给我一个“两个轮子承载灵魂”的标准答案;但当我重新将目光放回当下,放回正骑着的这辆新大洲本田CBF150D时,显然我没有办法用这个简单的答案说服我自己。
还记得两天前,给CBF150D做完外拍,由于时间太晚,我顺路将车骑回小区车库停放。刚进小区,就看见一辆左右后货架都装满了的摩托车从身边驶过,随后停在前方不远处。仔细一看,发现是一辆同款的新大洲本田CBF150D,这也勾起了我的兴趣,赶紧上前和车主搭讪。
反正大家都住同一小区,骑着的也都是同款新大洲本田CBF150D,于是很快便熟络了起来。
现在骑的这辆CBF150D是他的第5辆摩托车,前三辆都是不知名国产品牌的便宜车,骑下来的感觉就是不够耐操。没骑多久就老是各种毛病,诸如减震漏油啊、发动机异响啊、刹车打滑啊、货架断裂啊之类的,自己骑起来不舒服,家里人也不放心,所以换车换得比较勤快。
上辆车是心血来潮换的一辆电动正三轮,虽说确实挺能装的,但是骑起来实在是不舒服,稍微多装点儿速度就起不来、转弯幅度大调头麻烦,更谈不上什么操控。最尴尬的一点,是车身太宽了,进不了小区,所以骑了不到半个月就决定换车。
顺着这个话题,我们继续聊起了他的换车史。后来换这辆新大洲本田CBF150D目标就明确了很多,准备一步到位换辆靠谱的好车。所以挑选的时候谨慎了很多,基本上国产品牌就没有过多关注,注意力全放在了口碑更好的合资品牌上面。
不过整个选车的过程其实也还算顺利,因为现在的摩托车店里面陈列的,几乎近半都是各种踏板车型,跨骑车里面各种赛车、摩旅车又占了大头,而自己买车主要也是为了满足工作需要,价廉物美同时皮实耐用的“架子车”基本上就是唯一目标,所以实际可选的范围并不大。
当时原本就做好了货比三家准备的,结果才跑两家就选定了目标。当时进的第一家店,感觉里面的造型都有些太中庸,完全提不起买的兴趣。后来第二家店进的新大洲本田,进店第一眼看到CBF150D就觉得挺顺眼的,比之前看过的那些“架子车”好看多了。
后来架不住导购的热情劝诱,就实际上车试骑体验了一下,结果这一试就骑出了感觉。操控和动力都非常不错,对比自己最早的那几辆车,确实能清晰感受到全方位的“完爆”。
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完全没想到过一款普普通通的“架子车”,居然可以优秀到这种地步。给油、提速、换挡、制动、振动、载重、爬坡转向等等之前,之前的老车完全没法比。以前朋友给他说买车首选合资的,还不太信,骑过新大洲本田CBF150D之后是真的信了。即便再简单的产品,造车的水平还是要分三六九等的,新大洲本田这样有口皆碑的好品牌,无疑就是靠最前面的第一等。
对于这点,我倒是深感认同。尽管在不少人看来,所谓“架子车”大多都是都是技术含量低,制造成本低,售价便宜的低端产品,然而对于真正懂车的人来说,心里同样敞亮着呢,想要在有限的成本控制里面真正做好一款实用车型,那可是一点儿都不简单的。
实用车型的产品定位,就注定了这不会是一款拥有过多附加值的车型,同时实际用车环境,大概率会面对各种严苛的道路、长时间的超重负载行驶、缺少保养等等,可以说平时我们能够想到严苛环境,几乎就是这类车的日常,而且作为车主日常生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又被寄予很好的信任,因此也就注定了这类平凡车型的不平凡。
所以回到早先的那个问题,对于不同的人来说,摩托车究竟意味着什么?显然对于战龙CBF150C、CBF150D的车主来说,摩托车可不是什么承载灵魂的交通工具,而是自己工作与生活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显然每一位选择它们的车主,从一开始就赋予了它们更加现实的目标,它们所承载的是名为生活的重担,承载的是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景。
支撑起平凡生活的,永远都不会是满天飞来飞去的超级英雄,而是每一个平凡的人、每一件平凡的事、是生活中每一个平凡的点点滴滴,以及身边每一辆值得依赖的平凡的伙伴,正如小区里那辆新大洲本田CBF150D,平凡却又超越着平凡。
能拉货能摩旅的150踏板 试驾三阳4MICA
[汽车日报摩托资讯选车图库]
踏板车作为一款主打城市通勤代步的工具,大多都汽车日报驶员为中心进行设计,突出灵活性和较好的燃油经济性,这在125-150cc的车型中也是绝对的主力。提到商用为导向设计的踏板车,这里就不得不说到日本邻居,这其中我们最熟悉的可能就是本田的GYRO X三轮车,又称“小坦克”、“不倒翁”,两轮商用则是雅马哈GEAR系列的天下。反观国内市场,踏板车的商用属性并不是厂家赋予,而是成千上万的外卖、快递骑手们决定,UU、UY被推向神坛,空间大、动力强、省油,但4MICA的出现,“商用”或许是第一次被这么明确的定义出来。
三阳机车售价表车型售价4MICA 拓展版15980元汽车日报汽车网制表 www.xcar.com.cn雅马哈的GEAR系列是商用踏板车的代表车型,单人座位、平板货架、灯上置物架等特点,让它成为了商用踏板车中的标杆产品。
见到铃木UU、UY系列的爆火后,豪爵推出了带有滑动大货架与加宽脚踏、护杠的商用车VD125S,这也算是开创了国内商用踏板车的先河。
4MICA在外观上与我们常见的150cc踏板有着明显区别,看到它第一眼时我就联想到了拉货,车身几乎每一处细节都在为了拉更多东西而设,随处可见的锚点与支架、大幅拉长的车身,以及简化拼接的车身饰板都强化了工具车属性。
车身尾部同样没有过多花哨的修饰,简约的拼色饰板承担起了提升颜值的重任,但可以感觉到设计上还是尽可能的减少覆盖件应用,减低后期维护成本。
4MICA是同级车型中的大号选手,车身尺寸达到了1930*670*1055mm,轴距更是来到了夸张的1400mm,当然这都是为了其载货能力而服务。
实际上三阳在商用车领域布局很早,金发财系列就是其一。4MICA在许多细节上都延续了金发财的设计,其中就包括了货架锚点、折叠座垫、大货架等等。
别致的圆形灯组与旷野风十足的前脸设计让4MICA成为了同级车型中的另类,主灯部分全部为LED光源,两侧转向灯则采用了成本更低的卤素灯泡。
尾灯组设计与大灯相呼应,不过为了进一步降低后续维修成本,尾灯灯组全部采用卤素光源。
座垫部分继承了金发财系列的标志性设计,具备折叠功能的同时,还能够承担腰托的作用,掀起后部座垫后,呈现在面前的就是一个带有可推拉功能的40kg载物平台。
我们试驾的车型是限量1000台的拓展版,所以车身上能选装的配件也是一次配齐。拓展版配备了43L尾箱、多功能护杠、40L+20L+20L防水包、前置物架、侧挂架等配件,最大限度的拓展了车辆的承载及挂载能力。
轴距拉长让脚踏板部分面积倍增,大件货物轻松放。
拓展版独有的防水包为OSAH提供,额外拓展的80L容量谁能不心动呢。
轮组依旧采用前后12寸搭配,前后匹配了CST正新公路胎,规格为前110/70 R12、后120/70 R12。
4MICA破天荒的在车身右侧也预留了侧撑孔位,如果有需要你甚至可以获得左右两个侧撑。
一脉相承的载货设计
4MICA的仪表设计相对保守,依然是传统的机械与LCD液晶组合方式,功能性上只有基础的行车信息显示,不过对于工具车属性的它来说并不算弱点。
为了保证操控与骑行舒适性,4MICA采用了更偏向驾驶员一侧的手把设计,同时裸把设计也提升了拓展性。
一体式磁石防盗锁是标配,没有Keyless系统有些可惜。
车前部设置了USB双插Type-C与QC3.0USB双插,虽然有防水盖设计,但官方还是通过标识警告在雨天不能使用。
前部的单储物盒可以轻松放置一瓶矿泉水。
座桶空间因后部的大货架设计做出了牺牲,所以基本不能放下头盔,雨衣手套之类的可以轻松放入。
43L玻璃钢材质尾箱弥补了座桶小的弊端,尾箱内部的防滑垫也是原厂自带。值得一提的是,盖子带有两挡限位开启,非常实用。
刹车系统方面,4MICA延续了三阳150cc踏板的一贯设定,前部为单盘搭配单向双活塞卡钳,后部为单活塞卡钳。许多消费者吐槽的是它没有标配ABS系统,反而使用CBS,而且我们还看到刹车盘有预留位置与传感齿圈,或许未来能够追加ABS版本。
为了获得更多的承载力与支撑性,4MICA使用了多段可调预载的双筒油压减震。
体验部分:
图中的体验者身高为178cm,770mm座高的4MICA基本没有压力,但由于下置油箱的设计,脚踏板部分高度有所增加。
这就导致驾驶员纵向空间感受不如传统踏板那么自如,但考虑到踏板空间足够大,这些问题都在可忍受范围内。在动力系统方面,4MICA依然搭载的是那台LCS水冷平台的150cc 4V发动机,其最大功率为10.5kW(14.3马力)/8500rpm,最大扭矩为13.5Nm/6500rpm,无论是发动机的选择,还是动力数据表现,合资产品均要好于台湾自用和出口产品。
虽然有了LCS水冷动力系统的加持后,4MICA在动力层面会有不错的表现,但由于调校的因素,他与FNX、Fiddle 150等车型有着截然不同的动力输出感受,最直观的就是4MICA的提速会偏迟缓,更注重中尾段的极速控制,从发动机传递出来的舒适感来看,震动和噪音控制都是中上水准。
车身加大、轴距拉长、甚至是满载时的车重增加,都没有影响4MICA的发挥,长轴距车身带来不错的寻迹性,支撑性够强的减震系统,并不会带来过多额外弹跳,但受限于车身规格,它的低速灵巧感的确也不如更紧凑的FNX来的更好。但作为一款功能用车,4MICA也无需去试探极限。
这次试驾我们并没有对4MICA进行满载骑行,所以暂时无法验证车身挂架的可靠性,不过就内部的链连接点来说,它要胜出后期改装厂产品不少。这里需要多提一点,虽然4MICA车身结构并不是以运动性见长的车型,但合理的骑行三角能够让驾驶员适中处于车身中部,更有利于整个重心集中化,进而提升操控感,即便是后期有载重需求,也要考虑到前后货物的配重,以免重心偏移影响操控性。
在目前功能性较强的车型中,4MICA绝对是同时具备颜值与动力的车型,而且它突出的载货能力,更是能够完全胜任商用属性,即便你是钓鱼佬或户外露营爱好者,在4MICA上同样能找到契合点,这或许也是它与金发财、GEAR这种车的决定性不同。
作者点评:
4MICA虽然商用属性拉满,但对于真正有商用需求的消费者来说,可能会选择售价更低的车型来达到利益最大化,而4MICA的定价和传统的“快递车”相比并不占优势,它的优势区域就是集中在颜值、能装、有劲这几个点上,反而这更能获得年轻消费者关注。试想一下,骑着4MICA带上装备,在京郊来一次露营,是不是有点画面感了?
能拉能跑颜值高
关于本田150船外机的内容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