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感谢邀请,今天来为大家分享一下大连是哪个省的城市的问题,以及和大连是哪个省的城市的一些困惑,大家要是还不太明白的话,也没有关系,因为接下来将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就开始吧!
云南大理市获国际湿地城市认证提名
云南网讯(记者 彭锡)近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决定正式向《湿地公约》提名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参加国际湿地城市认证。大理市成为云南省首个获得国际湿地城市提名的城市。
据悉,国际湿地城市认证是《湿地公约》缔约方大会通过的一项决议。各国提名城市名单经《湿地公约》独立咨询委员会、常委会审查,提交缔约方大会投票表决通过后,将于2025年在《湿地公约》第十五届缔约方大会上正式公布。
国际湿地城市体现了湿地与城市的和谐共生,代表了一个城市在湿地生态保护方面取得最高成就。云南省作为高原内陆山区省份,湿地资源稀缺珍贵,大理市获得国际湿地城市提名,将为高原内陆山区稀缺珍贵湿地保护提供经验和示范。
美丽中国丨印象大理
沙溪镇玉津桥,茶马古道上重要的过江桥梁。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一
在喜洲古镇采风时,我趁大家观看展览时独自走到镇里的街上游览。游客虽不多,但胡同和街角的摊位依然有人光顾,我就对着那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小吃、竹编制品、扎染服饰、银首饰使劲儿看。
走到一家卖下关沱茶的门店前时,老板娘招呼我进去坐,我礼貌地摆摆手,她就走出门来和我聊天。
听说我是从北京来的,老板娘身边站着的一位大姐很兴奋地说,她的女儿女婿都在北京工作过,我问她孩子们为什么没有继续留在北京发展,她说都回老家来了。老家现在也有很多项目可以做,家里老人还能帮助他们带带孩子。
这里,每家门店的名字都很独特:茶缘,喜传,槲寄生……
静静的街面上,我抓拍到一张年轻的妈妈喂孩子吃饭的照片。她是扎染店的老板,门面上挂着五颜六色的桌布。她看我盯着黄色和褐色相间的那块桌布,就说,便宜卖给您,80元。其实我无意买桌布,而是诧异扎染不都是蓝白相间居多吗,怎么还有别的色彩呢?我真的是在此长了见识。
我几次停留在那个挂着“漫漫-慢慢-古法手工品”的门前,可惜人家没有开门。我在想,门里面的手工品都有哪些种类呢?右首,是一家白族风格的庭院,门楣上书有“清白传家”四个字,门框上有一块牌匾,上写“蘭尚居”,再右首,是尹氏宗祠,更显年代痕迹。
最有看点的是那家“熙渡茶画会”,门面就是一扇开着的窗口,窗帘半挂着,隐约看得见里面的瓶瓶罐罐。窗台下,摆着两把掉了漆的蓝色圈椅,那圈椅没有腿,摆放在长条的陈年木板上,远远看去,沧桑感叠加,别有一番意趣。
街上也有现代气息的门面,简易的白色铁艺桌椅配上老旧的门窗和花草,营造出别样的氛围,静待游客前来喝茶、喝咖啡、聊天。恰好,这个门店就在喜洲农耕文化艺术馆庭院里。
有那么一刻,一行人闲散地坐在庭院里,望着院子里那两棵百年古树,琢磨着、品味着当年喜洲选址时所遵循的“不城不市不区”的理念。
喜洲呈现的田地有美感,整齐划一的阡陌田垄、精心耕作的田园景观,尽管连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都说土地是乡下人的命根,但喜洲掌握良田沃土的士绅们却将生活的底色铺在了传统农耕的习惯上,铺在了善耕善种的农民心上。
喜洲镇在云南大理是一个很特别的白族小镇,以喜为名,以洲而域。历史可以追溯到2000年前,在南诏、大理国年代,这里是一座重要的工商业城市。《大理县志稿》中有记载:“至于商务思想,惟喜洲一地人物为最优胜之资格。”
民国时期的喜洲商帮将喜洲的经商传统发展到极致,出现四大家、八中家、十二小家等24个有代表性的商业集团。有人说,他们成为了那个年代的滇西GDP制造者。
此话不虚。当我们参观了那个代表着喜洲农耕气息的展览馆后,对喜洲重商亲农的习俗更有感触。
“土地是一个大写的创造者。”这句话就写在进门处。
曾几何时,那些拥抱过世界的喜洲商人们为了让自己的家乡有独特的风景和无可复制的田园生活做出了多么大的努力啊。
可以想象,喜洲几代人情感绵长的乡愁牵动了多少喜洲游子难忘的寻梦旅程。但他们要落叶归根,在属于喜洲的田地里休养生息。
可贵的是,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走出去,再回来,喜洲人早就具备开放的心态,我们眼前的魅力家园就展示出了他们的胸怀、雄心和壮志。
二
“哎,那个剑川来的小伙子。”这是电影《五朵金花》里的一句台词。自此,我就知道了云南剑川这个地方。据说金庸所著的《天龙八部》,开端和结局也都是从剑川起笔落笔。
千百年来,茶马古道从剑川穿过,多少途经此处的马帮喝过剑川的米酒,听过剑川的迎客调。
代代相传的木雕工艺让多少剑川工匠袒露赤诚心愿。我在一家小小的木雕门店里给父亲买了一只烟斗。店主说,这就是个念想。其实,我就是冲着这句话买的,并理解了那“念想”蕴藏的深层含义。
了解剑川的最佳方式,就是参观这里的国家方志馆南方丝绸之路分馆。
街心广场的地面上,有用心设计的南方丝绸之路的地图。路线走向,途经地名,东西南北相连接的地方……这条被誉为“中国最古老的国际通道之一”的商道,曾经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南方丝绸之路分馆,再现了茶马古道千年风貌。
千年,从古代到现代。一条南方丝绸之路跨越万里长途,连接世界,商通四海。今天大家都在说“丝路精神”,再结合“一带一路”倡议去感知和解读时,会更清晰、更全面。
“丝路精神,根植于历史,面向未来;源于中国,机会和成果属于世界。”其内核是: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
从一条街,看一条走向世界的通道。遥想500多年前,是谁驻足剑川,让远来的风华呼啸而来?一馆尽览百年剑川沧桑。
站在剑川,转换视角,找寻专属剑川的表达方式。
在世人眼里,那些沸腾着生活气息、融合个人奋斗与家国情怀的时代叙事,持续引发人们的情感共鸣。而将丝绸之路地图篆刻在广场地面的背后,有多少人走在路上,有多少货物流通世界各地,有多少人摆脱局限将目光转向国际市场,一种“走出去”的勇气满足了多少人出行的想象?
在南方丝绸之路分馆,我的目光所及之处,由远而近,看到了商人们用脚印写成的诗行。一排排诗行,竟是那样气宇轩昂。
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有靠近或走近时,才能沉下心来重新认知一段历史。人们常说穿越千年时光,怎么穿越?
就在由数字光影打造的“时光隧道”和“八荒纵横贯古今”的沉浸式穹顶空间长廊上,我们真的穿越了——
丝路四季,丰盛的物产,各地的风貌,热闹的集市,行走的驼队,美丽的江河、雪山和平原绿洲……长长的路上,无尽的风雨,无尽的收获。从探索到发现,南方丝绸之路沿线的地区和人们就这样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剑川周边,湖水荡漾,水鸟飞翔;剑川古城,书香浸润,文脉相传;剑川百姓,生活富裕,诗意栖居……对我们所有的梦想进行归类分析时,尽情寻找规律,没有任何限制地进行思考,打开思路。
在剑川沙溪镇,我记下石龙村喜林苑这个地名的时候,已是夕阳西下。山风起了,略感凉意。
体验白族文化,体验石龙村特有的文化景观、生态景观、村落景观和田园景观,一行人在纯朴的田野空间里和村民们一起歌舞。村里的演出队都是由本土优秀歌手组成的,石龙霸王鞭,白族调,一招一式,一唱一喊,都是原生态的味道。
据当地文旅局的同志介绍,这个村里的村民就是当年舞蹈家杨丽萍导演大型原生态歌舞集《云南映象》的主要演员。彝、藏、佤、哈尼等10多个民族原始、粗犷、充满绚丽色彩的生活,在歌舞中生动地展示了出来。
我曾经采访过杨丽萍,记得她说她要用古朴的肢体语言来表现民族自己的东西,将那些原汁原味的舞蹈、被遗忘的舞蹈语言还原,寻觅与生俱来的那种冲动和欢歌。
舞台上的道具、牛头、玛尼石、转经筒全是真的。70%的演员都是云南的少数民族,只是我当时不知道他们大多来自石龙村。
茶马古道上的沙溪,给了横断山脉地区一抹亮色。
马帮的铃声在山间回响时,沙溪周遭的盐商、货商们的心仿佛都长了翅膀。那些驮在马背上的茶叶、毛皮、布匹、药材,还有诸多日用品,都寄托着他们商贸交易的一个又一个新的开始。那些大米、食盐、香油和乳制品,则在晨曦中给热闹的集市增添了更加丰富的内容。
听风,看雨,本就平常的生活,在沙溪却总有翻检记忆的诗意。
三
车子沿着乡间的路缓缓驶入了巍山县永建镇东莲花村。
被称作“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东莲花村,也是“马背上驮出来的村庄”。我们在这里的马家大院看到了马帮文化的过往。
茶马古道上的“山地之舟”,这是人们对马帮的比喻。古道茶香,巍山产好茶,早在一千多年前,巍山境内就开始种茶了。普洱茶香飘四溢,驱走了赶马人一身寒气,也温润了“茶马互市”的人文精神。
马帮有群、伙、帮的分别。九匹骡马为一群,三群为一伙,所有马加在一起就是一队大马帮。
“喜洲帮”“鹤庆帮”以及巍山的“回民帮”,就是传说中茶马古道上著名的云南大马帮。
在马家大院落座,休息片刻,静观院内最高的角楼,看着那一扇扇格子窗散发着岁月的气息。其实,我们现在无论怎么想象,也还原不出当年以马家兄弟为首的七支大马帮、几百匹马远走东南亚的豪情,但这建筑精巧的院落能够见证财富的积累和蕴藏在民居里的旧梦。
巍山古城的傍晚蕴藏着属于她的故事。
沿着古城后所街边走边看,吸引我的总是门两侧的对联。诸如“书庭桂院溶溶月,深巷睦邻暖暖风”“诗书礼仪流年立世,善德敦仁柏院沉香”。最让人揣度的,是一个院子牌匾上写着“理想国”三个字,底下有一行小字:我们贩卖的是生活方式。
想着刚刚路过的南诏博物馆庭院前的对联“珍藏瑰宝集撷精华佐证边陲文化,浓缩时空恢弘物理大观南诏风情”,我顿时被折服了。在巍山古城,竟然蕴含着如此深厚广博的文化理念。
一家一户所尊崇的这种文化理念直接带动着一种文化的传承。
以往,每到一个地方常常是步履匆匆,可在巍山古城却静心从容,其实,早已被这里随处可见的文字所征服。
这里每条街道都很整洁,且没有刻意装扮的成分。顺着临街的泥土斑驳的墙面,那用石块堆砌的墙基前面,摆放着朽木搭建的花架,那朽木透着年轮的条纹,留有之前被当做车轴或门框的形状。古朴的花盆里种着兰花,花架上下各摆一盆,仿佛立刻让花架增添了身价。
正是因为注重文化,才有了这般的街景。
在文华书院对面,是一个小公园。靠马路的一角种植着一棵清香木老桩头,近看好像是三棵老树相拥而成的样子,少说也得有百余年树龄了。
当地文联一位教师出身、后在文教局工作过的同志是我们的导游。每到一处,听着他熟练且幽默的介绍,我们想不记住都难。
特别是当我们走过一个叫“蕙兰苑”的门店时,他很兴奋地告诉我们这名字是店主委托他起的。
“想问我为什么这么热心起名是吧?”他说,大多时候是他主动而为。对巍山历史和文化有研究的他,当然希望自己的故乡依然保有文化气息。于他而言,这是无法推卸的责任。因为热爱,所以所有付出都是值得的。
在接下来的行程中,我反复举起手机拍摄,每一处新发现,都让我体会到一种壮美情怀。从点到面,从局部到整体,感觉处于巍山的院落、山水、农田,甚至陈年旧物都熠熠生辉。
每个庭院的看点、历史和当年的文化氛围,都在告诉我看什么,怎么看,沉浸于百年前的中国庭院中,我毫不遮掩、毫不吝惜、毫不回避对美好生活的赞颂。
巍山的关键词很多,像我一样等着聆听“喜欢巍山某某事物”这类话的人也很多。在汇聚着居民与自然、连通着天地和美的巍山,果真能在屋檐下的风铃声中体悟到一种与众不同的境界。
巍山温润着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华静)
大理,避寒旅游理想城市,冬天繁花似锦,适合去度假发呆
一到冬天,旅游行业就呈现两极分化,南方人喜欢到北方看雪,北方人喜欢到南方避寒。实际上除了长江以南,南方很多省份在冬天也是很冷的,避寒旅游是理想选择。
中国很大,但在冬天也是暖洋洋的城市其实并不多,以往较热门的冬日游城市是海南省三亚市,云南大理则另有一番韵味,这里虽然不靠海,却像海滨城市;虽然不是江南,却处处散发古典气息,关键是繁花似锦,游客不多,生活节奏慢,小日子休闲又惬意。
都说昆明是春城,其实大理也配得上“春城”的称号,这里的平均温度在摄氏10度到25度之间,一年四季就像开了超大功率的空调,将气温调节得恰到好处,尽管冬天最低温偶尔也有0度或负数的时候,但白天只要出太阳就不会感觉寒冷,和很多地方的阳春三月、秋天气候差不多,诸如三角梅、菊花等花卉,即使在最冷的时候也迎风怒放,给人一种生机勃勃,花开富贵之感。
大理是文艺的,也是小资的,大理古城、双廊古镇、喜洲古镇,既有悠久的人文历史,又有恰到好处的文艺气息,两者和谐相融,来到这里,压力自然而然消失,是国内几个比较适合放飞自我,度假充电的好地方。
很喜欢位于洱海东北岸的双廊古镇,这里保留很多白族传统建筑,沿海区域些许地中海风情,冬天沿着海边小径行走,暖阳照在身上,看群山绵延,看繁花盛放,心情大好。
洱海边的喜洲古镇是云南白族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云南建筑或多或少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这里曾是洱海边的商业重镇,繁华程度一度超过大理古城。
走在喜洲古镇的石板街上,不时可以闻到阵阵花香。在这里,很多小店卖起玫瑰花饼,一些菊花和玫瑰花被晒干售卖,用来泡水正合适。
在古镇的外围,樱花抢在春节到来之前迎着暖阳绽放,粉红色的身姿搭配湖光山色和典雅的白族民居,令人仿佛置身于唯美的国画中。
大理是古典的,喜洲是唯美的,当地人的生活朴素而有质感,他们对鲜花的热爱,以及对环境氛围的营造达到大师级别,这些并不是刻意为之,而是天生的潜移默化。
到大理避寒旅游,环洱海游是不错的选择,整个过程走马观花一天就够了,但我认为三五天是最好的,只有这样才能仔细欣赏自然风光之美和古镇的人文底蕴,感受当地的民风民情。
洱海的旅游资源主要集中在西岸和东岸的东北部,最靠近洱海的古镇是双廊,附近的小普陀则像漂浮在海中的仙岛。
由于气候暖和,每年都有很多海鸥飞来洱海过冬、觅食,在这里,游客和这些小精灵和谐相处,构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