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日报 汽车日报

当前位置: 首页 » 汽车资讯 »

哈佛三杰美国

陈寅恪做了什么,能让清华破格聘用?

陈寅恪,江西九江市修水县客家人,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清华四大哲人之一。其父陈三立是“清末四公子”之一、著名诗人,祖父陈宝箴曾任湖南巡抚。因其身出名门,而又学识过人,在清华任教时被称作“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

清华北大,可以说是众多学子中的梦想大学,当然,能够去到清华北大的都是学生中的佼佼者,但是,也是有例外的。说到这里要讲一个大人物,那就是大名鼎鼎的陈寅恪先生,这位当年被清华北大“破格”录取的天才,是因为什么原因呢?说出来你可能不太信。

1925年,正值壮年的陈寅恪回国。这时,清华学校改制为大学,设立研究院国学门。胡适之先生建议采用导师制,要“用现代科学方法整理国故”。时任校长曹云祥,研究部主任即是吴宓。当时清华大学所聘任的导师是梁启超、王国维和赵元任。这都是学贯中西、著作等身的著名学者。而陈寅恪尚无著述流传于世。陈寅恪能加入清华,和前三位并称为四大国学大师,是和吴宓先生的大力举荐分不开的。

吴宓先生和陈寅恪在美留学期间相熟相知,深为陈寅恪的学识和才气所折服,民国初年,吴宓、陈寅恪、汤用彤一起在美国哈佛大学期间,因为才学出众,号为“哈佛三杰”。吴宓先生深知陈寅恪之学,遂竭力举荐陈寅恪加入清华。而当时的清华大学,聘任教授的条件具体而严格。不论是学位还是著作,陈寅恪竟无一条满足条件。

所以,当吴宓向研究院举荐陈寅恪时,遭到了教务长张彭春的极力反对。万般无奈之下,吴宓“往见曹校长,再申前议,并以去留争”,吴宓说陈寅恪“留学十八年,学问渊博,能与外国教授上下其议论,堪称学侣。虽无正式著作发表,仅就一九二三年八月《学衡》杂志第二十期所节录的《与妹书》,寥寥数百字,已足见其学问之广而深,识解之高而远。”这才换来了清华研究院的一纸聘书。吴宓先生曾经在日记中感叹“介绍陈来,费尽气力”。

1926年6月,36岁的陈寅恪正式成为清华大学研究院的导师,与梁启超、王国维一起并称为“清华三巨头”。

陈寅恪先生在继承家学、研习经典的同时,先后游学日本、欧洲、美国数次,时间总计十八年之久。他遍访名师,刻苦钻研,已经深入研究并通晓二十几种古今语文。对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东方学,形成了自己独到的认识和理解。他留心各国政治社会发展变化的现实状况,对中国历史具有独特深入的思考。

陈寅恪先生古今语文学养深厚,博览群书又精于抉择,精研经学、小学。就其在史学方面,不只是晋至唐史专家。他在史学上的贡献是划时代的。陈寅恪所开拓的研究领域和指出的发展方向,至今在学界有着深远的影响。

陈寅恪做了什么,能让清华破格聘用?

陈寅恪贡献在于,对推动中国历史走出简单的宫廷斗争、帝王将相的狭隘死角来说,是有重大的贡献的。

但是一些人和学者对于他的推崇是比较高的,特别是90年代有点过头了,但不可否认的是他的历史地位和做出的贡献。

能被清华破格任用就在于他对历史的客观、公正评判,对学术界、史学界的贡献是比较突出的。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汽车日报 » 哈佛三杰美国

相关文章

themebetter

cont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