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月笙巅峰时期,家产有多少?
巅峰时候的家产根本不为人知,只是知道他巅峰时候的花销,从花销上应该可以看出他的财富。
杜月笙,黑帮的传奇人物,可以称呼为那个年代的上海的大佬。原本没有文化的他,从一个农村的“小瘪三”一步步走上人生巅峰,堪称是一本教科书式的典范,其实他很多经验我们都可以学习的,因为成功的路是可以模仿的。
九台车,一台车的车牌就价值几十两黄金
▲杜月笙与黄金荣,同是上海滩大佬
1912年的上海,一共就1400辆汽车,拥有汽车的都是非富即贵的大人物,不是洋人,就是在租借里呼风唤雨的大佬。
那个年代,普通的人家坐个黄包车就不错了,像情深深雨蒙蒙里,有自行车骑都是比较厉害的家庭了,而这个时候杜月笙就有9辆车,其中7777的车牌,是别人送的,他的车的车牌都是别人送的。同样3333车牌,是上海滩的大律师鄂森用黄金换的,共花了二三十两黄金呢,16两为一斤~
杜月笙因为喜欢结交朋友,帮朋友办事情都是分文不收,所以车牌都是别人送的,一分钱没花。而且车有的时候都是别人送的,比如1935年别人就送了一台卡迪拉克,他要了一张11711的牌照,不过至今都不知道这个牌照的寓意为何…
喜欢结交朋友
杜月笙那个时候在上海喜欢交朋友是出了名的。他其实不像电视中演的那样杀伐果断浑身杀气,他反而像个书生,温文尔雅。少年的时候都上不起学,于是有钱了以后就雇佣老师给他读书,多是一些名人传记和三国演义之类的典籍,他学习里面名人的为人处世,然后自己模仿并发扬。他将得来的很多财富都分给跟随他的手下,其中还有包括他自己的7辆车,也是手下常年开。
钱财如流水
杜月笙所住的地方称为“杜公馆”,而那个年代杜公馆的花销简直让人咋舌。据记载,杜公馆每年花销在200万大洋左右,而那个时候平常的人家每年只需要100大洋就可以生活的很好了,这就相当于是普通老百姓2万倍。
如果换算成现在的话,一个家庭一年消费5万的话,那么他一年就要花销1亿元,这个数字是不是很恐怖。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他大概有多富有了。
晚年钱财
很多朋友可能会说,他到了晚年肯定老幸福了。其实并不是,在抗战的时候,杜月笙捐款很多给抗日战争时期的国共两党,而且他曾经还被人在上海敲诈关押起来过,那都是后期抗日成功不需要他的时候了,被人一脚踢开,抛弃。
晚年的杜月笙病死的,他临终的时候只留下了11万美元,分给了5个姨太和孩子女儿。至于剩下的钱,他早年都借出去了,借条让他付之一炬并警告孩子们不可以去讨要钱财。而这几年欠债的人,光王新衡就有五百根金条之多,而且这是比较少的了。一根金条在解放时为312.5克,现在的话一根价值接近十万元,五百根就是五千万啊亲们。
所以,做人当学杜月笙,人品,才是王道!
喜欢请关注我,每天推送有意思的文章给您
燕郊都有哪些汽车品牌的4S店?
有人说杜月笙巅峰时期拥有3000万银元资产,折合现今60亿,这未免太过小瞧了杜月笙,远远不止,我们先看看几个相对可靠的信息来源——
看电影怎么说,嘉禾影业1993年出品传记片《上海皇帝》
这部电影耗费巨资,人物众多,场面宏大,影片虽讳隐青帮三大亨姓名,但基本可以做到尊重史实,小事不拘、大事不虚。
关于杜月笙巅峰时期的财富,影片有着重描写,既有字幕,又有旁白解说——
“……二十年代,黄全荣、陆月生、袁啸军三人专利经营鸦片,一年赚钱纪录,曾高达五千七百七十万大洋,约等于现在一百八十亿港币,亦即等于去年汇丰、怡和、长实、太古、新鸿基纯利之总和。”
这段话首先是人名错误,这三人分别是黄金荣、金廷荪、还有杜月笙。
再有就是年代错误,三人确实有一年营利高达5710万大洋,但却是在1935年,即三鑫公司成立10年之后的事,并非二十年代。
这段字幕只有小编描粗体的地方是正确的,数字属实,换算上没硬伤,也就是说,这三人1935年的年收入之和,相当于1992年的180亿港币!
三鑫公司三位股东各占三分之一股,这180亿除以3=60亿。
先前民间流传杜月笙身价60亿,只是人家一年的收入而已,这还是1992年的货币单位计量。
看史料怎么说,《上海通志》相关记载
1915年,十六铺小弟杜月笙迎来了命运的转折点,这个绰号“水果月生”的年轻人进入了青帮权力核心——黄金荣公馆(龙门路145弄钧培里1号)。
他在这里当了10年学徒,学会了打理生意,观人眉宇,猜人心思。
1925年4月,37岁的杜月笙自立门户,成立三鑫公司,彻底垄断了法租界的鸦片生意,不仅如此,他还涉足赌场、青楼、军火、剧场、洋行,在短短十年间积累了巨大财富,到了1935年基本富可敌国。
据《上海通志》记载,1935到1937年,三鑫公司每年总收入大概是5000万银元。
这是什么概念?前北洋政府一年的总财政收入才两点几亿个大洋。
这一年杜月笙还干了一件大事,他有感1932年日军轰炸上海,国民空军力量薄弱,1935年他从美国柯蒂斯公司采购了120架军用飞机捐给国民政府,此前蒋介石手里仅有30架军机。
听杜月笙儿子怎么说?
据杜月笙最小的儿子杜维善回忆:1949年5月1日,杜月笙举家迁往香港,杜家最后一笔经济来源是变卖东湖路杜公馆得来的30万美金,而杜月笙去世后仅给家人留下11万美元。
1934年,三鑫股东之一金廷荪在承包航空奖券获得暴利之后,出于感激之情,花费30余万美金打造了这幢园林式府邸,如此说来,15年后的1949年以30万美金出手算是贱卖。2017年,杜公馆以6亿价格拍卖成交。
想当年杜公馆辉煌一时,风光无限,1935年杜月笙生日在家开办流水席不说,只要过路百姓进去给他磕个头、拜个寿,不管认识不认识,当场就赏3块大洋!那三天杜家门前黑鸦鸦一片人头攒动,人们排起长长的队伍,见首不见尾。
那时杜月笙名下的小汽车就有9部,司机助手18个。虽然到了三十年代中期,上海小汽车总量已经过万,车牌号亦升至5位数,但杜月笙车牌号是四位数——“7777”。
顺带说下,“4444”被盛宣怀四子盛恩颐(盛老四)购得,大家也知道了,这人是民国有名的败家子儿。杜月笙之所以选择这个车牌号是因为意头好,取“七上八下”,他认为“捌”不吉利,因为“捌”在沪语里发音“别”,挥手作别了呢。杜月笙这部7777是一辆雪弗莱轿车。当时上海仅有1400辆小汽车。到了1935年,杜月笙已经不需要自己买车了,当时有人送了他一辆凯迪拉克,他将原有的别克车给二太太陈帼英开,这辆别克是上海滩第一部别克。
再有,杜公馆每年家庭开支庞大——几个姨太太、子女,再加上司机、保镖、仆人、保姆、厨师、数十位门客,一年下来家庭支出高达200万银圆!
200万银圆是个什么概念?
当时上海滩一个保姆月收入是3块银元,一个纺织女工10块银元,广州市市长每月俸禄560银元,北大校长蔡元培月薪600银元,鲁迅算是文人里收入比较高的了,由于稿酬丰厚,月收入约1000银元左右。
这里所说的银元包括——袁大头、孙大头、墨西哥鹰洋、日本龙洋等等,这四种银元流通最广,相当于七钱二分白银,具有等值的购买力。
据《银元时代生活史》记载,当时上海一块银元能够买到一担好米。一担等于100斤,按现今米价4.82元/公斤计量,民国时期的一块银元购买力约等于现如今250元~300元人民币左右。
如此说来,杜月笙每年家庭开支相当于现如今5亿~6亿人民币之间。
这比较吻合开支占年收入十分之一商人惯常的做法。
而杜月笙从1925年成立三鑫公司到1949年离开内地,期间足足走了24年旺运。这24年的收入总和,绝对是一笔天文数字。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