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圆地方真相及中西认识辩伪
作者:芋头微波;
发表时间:2020年03月21日;
大地球形——天圆地方真相及中西认识辩伪(一)前文
我来给大家说说天圆地方的真正含义吧,也让大众了解一下中华古天文学的璀璨,远非造假成性的洋人可比。
正文
天圆地方原指古代天文地理仪器——土圭
天圆地方,源自中华先贤“盖天学派”于天文地理的观察与测量,其原形当是测日影仪器:土圭。土圭,如人高[1],上圆(柱)下方(体)。简单一句,一根人高的木棒垂直插在方砖上。
“土”字 甲骨文。
别小看那么简陋的设备,这可是可以测时间、量距离、定季节、分角度、正仪器。
当我初涉古代天文学时,读到土圭应用的文献记载,每每对古人之智慧叹服不已:其用之绝、其智之巧、其思之妙、其心之精,非精巧绝妙的大智慧者不可得!
在没有学习过的前提下,你想过只用一根木棒测算所处时间几点吗?你想过用只一根木棒测算出和远处的石头的距离吗?你想过只用一根木棒知道时节吗?你想过只用一根木棒测算脚下悬崖有多深吗?
土圭大多应用的是勾股定理。土圭为股,日影为勾,斜射日光为弦,主要是通过测量日影变化来总结天文、地理、气候、时位的相关规律。这也必然推动了“几何学基石”——勾股定理、几何数学规律的发现和发展。考据真实文献,几何数学是中国最先发现,在古代也一直领先世界,也正正源自于此。
“數之法,出于圓方。圓出于方,方出于矩……環矩以為圓,合矩以為方。方屬地,圓屬天,天圓地方”
——《周髀·卷上》
题外话:今天竟然有人拿这句话来证明“古人认为大地是方形/平面的” —— 阅读障碍,此之谓也。《周髀》相关记载就能看出,中国不晚于东周就利用土圭及几何数学来系统记录天文、地理、气候、时位的相关规律,并总结出成体系的相关知识和理论架构。
折矩(今之曲尺)的应用:天圆地方
土圭记录气候变化,归纳总结规律、制定历法指导农业,这都需要长年累月,甚至是每日每时的记载,也需要多点多人超远距同时实施(就算是同个地点,还要远距多点测量统计,以求该地数据准确)。虽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但这对靠天吃饭的农耕文明影响巨大,意义非凡,也是古代大规模农业生产的发展必然。
有需求、有动机、有实物、有文献,证据链完整,毋庸置疑,这就是“天圆地方”的真正出处。
元.郭守正·“正方案”复原品
>>>>
为何不一体式圆柱棒,要下面作方呢?
答:1.圆柱棒易倒,更不要说遇到风雨了;2.圆柱棒插土易歪,易深浅不定,严重影响测量准确性。所以圆柱小棒安插在方砖上,一可尽量保持土圭中心线垂直地平线;二可操作性规范化标准化测量仪器;三可移动到各地进行测量,同时最大程度保障准确性;通过几何及数字的变化测算,总结规律,颁布天下,指导农事和地域划分(主要作用,非全部)。
>>>>
为何不用一体式方柱,而用上圆下方的款样呢?
答:1.日光偏移时,方柱投影顶点的准确性,非圆顶可比;2.整体方柱加工制作难度远远大于圆柱棒配方砖;3.在满足高度及稳定性前提下,方柱耗材多且重,不便携带。
>>>>
为何不用圆盘为底,而用方砖?
答:保证材质一定重量前提下,底部保证与地平线平整及稳定性就行,圆方皆可。但是土砖制作方便,重量适中,易于底部平整加工,在古代是土圭底部不二选择。土砖成方比成圆要方便太多了,所以土圭底用方而非圆。
>>>>
土圭此后演变的测影台、圭表、华表为何不完全沿袭“上圆下方”之制?
答:纵观历史和考古信息,中国的科学发展有一个特点:形而下,实用主义;形而上,相斥相容。古制在古时宜,在后世则未必佳。随着科技的发展,汉代制出一体方形的圭表,精巧折叠,方便携带,这自然无需上圆下方。不断精确的需求,让土圭很多功能分化出去,为更多种类、更精良的仪器取代。今天天安门前的华表就沿袭了土圭的时间测量功能,这也无需上圆下方。
仪征东汉墓·圭表·一体式方形折叠结构
以上说那么多,就是告知大家,上圆下方的土圭在古代作用巨大!意义非凡又作用巨大的物事,人们赋予人文色彩/哲学形而上的思考,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是故上为天,上圆称天圆;下为地,下方称地方。天圆地方由此而来!
西汉汝阴侯夏侯灶墓·圆仪·旋式·复原品
芋头按:上图就是浑天派天文仪器浑仪之始祖——圆仪,是根据西汉汝阴侯夏侯灶墓出土文物复原。圆仪,“栻盘架”的赤道式天文观测仪,从此我们可以看到“天圆地方”。
西汉汝阴侯夏侯灶墓·六壬栻盘
芋头按:西汉汝阴侯夏侯灶墓出土的“六壬栻盘”,就是西汉·司马迁《史記··日者列傳》“法天地,象四時,順於仁義,分策定卦,旋式正棋”中的“旋式”,唐·司马贞《史记索隐》:“式即栻也。旋,轉也。栻之形上圓象天,下方法地,用之則轉天綱加地之辰,故云旋式”。在这里,大家也能看到“天圆地方”。
古代中国正统学术,从来不认为大地是方形的
古人不傻,怎么可能认为大地是方形的?不晚于西周形成的盖天派(现存唐仿周公测影台可证),因主要工具土圭的大量应用,其“天圆地方”论大盛。外行人士囿于字面认识,自然有所疑问。
汉·《大戴礼记·曾子·天圆》就生动记载了春秋时期曾子一个有趣的故事[2]:
单居离问:“曾老师,‘天圆地方’是说天是圆形,大地是方形吗?”
曾子回答:“当然不是。如果天是圆的,地是方的,那么大地四个角不就突出去了吗?‘天圆地方’是指‘上圆下方’。天在上,地在下,所以‘上圆下方’亦可称为‘天圆地方’。这更多是引申为天地之道,阴阳之理。孔子和我讲过‘天道曰圆,地道曰方’:圆属阳,方属阴。所以亦可称圆明方暗、圆外方内、圆吐方含、圆施阴化。圆方是代指阴阳,而非形状。明白阴阳之精髓,就可知天地之道,兴衰根本”。
这故事就是说,不晚于东周春秋时期,“天圆地方”是指【上圆下方的土圭,因为土圭是用来观天察地,了解天地规律,所以后来引申为】形而上的意义:天地之道,阴阳之理。圆方在这里并非形状之意,而是阴阳的代词[3]。
不学无术还大嗓门是可怕的,我国著名数学家、天文学家,三国东吴的赵爽,在注解《周髀》“方屬地,圓屬天,天圓地方”一句时,就明确批驳那些望文生义的外行流俗之言:“物有圓方,數有奇偶。天動爲圓,其數奇;地靜爲方其數偶。此配隂陽之義,非實天地之體也”。
古云:智欲圆而行欲方,如果这里的“方”解释为方形,或者平面,这语文老师可以下课了,“天圆地方”亦同此理。大地方形从来都不是古代对大地形状的正统观点。“天圆地方”是形而上的意义,从来也不是对天地形态的描述!
阴阳分两仪,故古人称天地亦分两仪,天称圆仪,地称方仪。此象阴阳之道,人文哲学所称也。
汉唐大量伏羲女娲图,女娲持圆规象天,伏羲持矩尺象地。其言象天地之道,非言天地之形,常识也。
说地的词汇有:“大方”、“方州”、“方局”、“方地”、“方祇”、“方载”、“方舆”……皆非言大地之形,起源莫不由阴阳学说、人文哲学而来。
唐·《开元占经》引东汉·张衡《灵宪》:“天體於陽,故圓以動;地體於陰,故平以靜。動以行施,靜以合化,堙鬱構精,時育庶類,斯謂天元,蓋乃道之實也”。这里明显是形而上的言“道”,而非形而下之论形。
唐·瞿昙悉达《開元占經》卷一第二页
如果看不懂这些高中学力就能看懂的基本古文常识,甚至以《淮南子》“頭之圓也象天,足之方也象地”来证明古人认为大地方形,那真是中国基础教育的失败。
或许有杠精来杠:曾子不是天文学家,《周髀》等也从未明确说大地不是方形的。看看古币就是外圆内方的,古人就是认为大地方形!
呵呵。首先,如果说用钱币论证古人对大地形态的认识,那么白银、金元怎么办?方孔圆币作为货币定制,是秦朝开始的。此前布币、圜钱、刀币、桥币才是主流,真没方孔兄啥事。难道先秦时认为大地如刀?如铲?如桥?
其次,如果有人说人类都是三眼六耳九尾的,大家都会懒得理这种无稽之谈。同理,古代天文地理学家对大地是否方形绝对是嗤之以鼻的,根本不屑于批驳。
那是不是就不能从文献角度论证古代正统学术是否认为大地是方形的呢?也不是。
虽然古代天文地理学家不屑于批驳大地方形论,但我们可以从侧面证明古代正统学术都知道大地非方 —— 月食(古称“月蚀”)。
1.中国不晚于汉代就知道月亮是不发光球形,月光是太阳的反射光。
“日犹火,月犹水,火则外光,水则含景。故月光生於日所照,魄生於日所蔽,当日则光盈,就日则明尽”。
——东汉·郑玄《礼记正义》引《周脾》之言
“先师以为日似弹丸……月亦似弹丸,日照处则明,不照处则暗”。
——东汉·郑玄《礼记正义》引西汉·京房之言。
“月為隂精,体自無光,藉日照之乃明……月初未正对日,故無光,缺。月半而与日相對,故光满。十六日已後渐缺,亦渐不对日也”。
—— 隋·萧吉《五行大义·卷四·第十六论七政》引西汉《春秋纬元命苞》言
“日月之形如丸。何以知之?以月盈亏可验也。月本无光,犹银丸,日耀之乃光耳。光之初生,日在其傍,故光侧而所见才如钩;日渐远,则斜照,而光稍满。如一弹丸,以粉涂其半,侧视之,则粉处如钩;对视之,则正圆,此有以知其如丸也”。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
月食图
2.中国不晚于汉代就知道月食是地球遮挡阳光所发生的的天文现象。
“……轉光。當日之沖,光常不合者,蔽於地也。是謂暗虛”。
——唐·《开元占经》引东汉·张衡《灵宪》
“雖時加夜半,日月當子午,正隔於地,猶為暗氣所蝕,以天體大而地形小故也。暗虛之氣,如以鏡在日下,其光耀魄,乃見於陰中,常與日衡相對……當月月蝕”。
——南朝梁·萧子显《南齐书· 卷十二志第四 天文上》
“當日之沖有暗虛。暗虛當月則月蝕”。
——隋·萧吉《五行大义》
“與日對,如鏡居下,魄耀見陰,名曰暗虛,奄月則食”
——唐·魏徵《隋书·卷十八 志第十三》
当日之冲,蔽于地而有暗虚,挡则月食
由上,只需要高中学力就不难分辨是非。
是古人不知地球遮挡月亮而发生月食,还是今不学无术之徒欺世盗名,一目了然。是古人不见地球圆弧轮廓投影在月球上,还是妄人只晓低头百度,不识抬头望月,不言自明。
前文已经论证“天圆地方”讲的是阴阳之配,源自土圭,并非对天地形态的描述;“地方说”也从来就不是中国正统学术的观点。
其实从中华文明源起地就可知,中华文明源自中原广袤无垠的平原,站在高处,周而望之,是一轮广阔的圆平大地。可以直观感受大地平整,但不可能直观感受大地是方形;可以将大地按方形划分,分田分封以方形,但不会以此认为大地是方形,这是以人类直观感受推理的基本逻辑认识。
推崇大地球形西洋起源的人士(以下简称“崇西者”)极力灌输国人错误的历史认识,无非是为了虚无中国科学历史,推行其西洋自古优越论。不断质疑、歪曲、双重标准责难中华古籍文献、考古实证,却偏偏对西洋所谓古希腊古埃及天文论述是建立在明显造假之上的事实视而不见,其用心着意可知一二。
《论语· 雍也》有云:“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辟,可謂仁之方也已”,《论语·里仁》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如果有人不断灌输世人“孔子说仁之形态是方形”、“孔子说出外要走方形”,并以此作为孔子胡说八道的依据,蔚然成风,这对中华文明的破坏是可预见的,因为我们的后世将长时间被这种望文生义、不学无术之徒洗脑和左右。
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一直反中国历史虚无主义,一直反害人的伪科普。
正文
囿于直观的认识、专业的限制和经历的局限,无论中外,古代大多数民众,认为天圆地平是可以理解的。今天,如果没九年义务教育,恐怕相当一部分现代人一样会认为天圆地平,并会在网络上一杠到底,哈哈。回想30年前,连无线电话都几乎看不到的,人们怎么会相信无线充能?两相比较,情理一推便知。
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从直观朴素、到客观复杂,再到形而上的思维探索,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必然规律。
任何学科的发展也必然经历相同的规律,而且,新发现和新认识出现后,必然会对旧观点、旧认识产生冲击、碰撞、纠偏、改错、融合/取代,而这个过程也必然不是短暂和风平浪静的。也就是说,新发现和新认识出现后,会和旧观点、旧认识在一段不短的时间内同时存在。
在中国,对天地形态的认识,即(天盖地平)、天盖地盘、天笠地盘、(天圆地平)、天地如卵的认识,可明确看到它们依次而生,同时存在的文献记载,甚至考古证据。证据确凿,信史可证,脉络可考。
01
一、(天盖地平、天圆地平)
其实所谓地平观,很容易就被否定:大海对于原始人类可观察范围来说,就是一个最低处的大平面。水往低处流,既然陆地上的山川河流皆汇入大海,陆地整体不平,有倾斜角度就是显然易见的事实。而且很容易让人认识到海边是大地最低处,而江河之源,高山为地中、为天柱,是天地交通的“桥梁”,神灵就在高山之上的天上(天柱说)。
我至今未发现中国古代专业天文人士记录、专业天文地理书籍明确说大地形态整体是平的(如有,请务必告诉我)。而接近所谓“地平”的文字,不是言“海上”之陆地,就是拿来借喻机理,并非真正意义的大地平面观。 也就是说,中国专业天文认知很可能从一开始就摒弃“地平说”。所以在此,我以()符号来标注这种认识。
“天盖地平”示意图
虽然未能在古籍中找到相关专业论述,但是从常理及逻辑,可以推断此观点之存在。因为地球对于人类个体来说还是太大了,所以“天盖地平”这直观感受是必然存在过的,也是人类对天地形态最原始的认识,这应该是没有太大异议。
但是,从前文可知,古人在开始系统探索天地时就能轻易发现“大地是平面”的荒谬,因而地平之论,文献不载。
不管如何,“天盖地平/天圆地平”是不能用“天圆地方”来表示。因为“方”字,在中文里可表示最少14个不同的意思,但从古至今,“方”字都没有“平”的意义,哪怕是中文的引申和通假。
今天,如对“天圆地方”形而上阴阳配之真义难以接受,非要求于形而下的现存实物,也非不可。
苏州的南宋石刻《天文圖》,现存世界最早石刻天文图——天圆。
西安碑林的南宋石刻《禹迹图》,现存世界最早方格网地图——地方。
(点击图片看大图,有惊喜哦)
天圆地方绘图说
02
二、天盖地盘/天笠地盘
现存资料论述大地形态的记载,文字最远可达东周初年的《周髀》就已经明确记载:“天似盖笠,地法覆盘”(留意,这里的关键用字是“覆”)。
先秦没有方盘,只有圆盘。盘以载物而内凹,覆盘倒扣则成拱盘之形。也就是说,中国现存对大地形态最早的专业论述,是“大地如覆盘”。这证明中国早在先秦时期就认识到大地是有弧度的。
天盖地盘示意图
在这里,我觉得应该说一说对这文献记录的个人看法:盖笠应该不是指圆拱形,而是斗笠型,或者说有点拱形的斗笠型。
诚然,确实存在圆笠,现存实物证据最远可达汉朝,但那是圆扁形态的。圆拱笠恐要隋唐方现,而且从制造工艺的难易角度考虑,圆拱笠也不是笠的主流。
古时,有柄称“簦”(雨伞),无柄称“笠”,可知“笠“基本指的是斗笠,考古证据亦可证。
广州黄埔大田山东汉墓出土劳作俑·左一戴斗笠陶俑
也就是说,《周髀》的天地形态是:天像斗笠,盖着像覆盘一样的拱形大地。
日月星悬挂在这个斗笠一样的天上,它们不断在天上圆周运行,唯独北极星除外。这就好像冥冥中有人转动伞柄一般,天上只有中心的伞顶(笠顶)是看不出活动的。这个位置,《周髀》称之为“極”,“天之中”。
为何要专门指出这点呢?
因为,在这里,我们可以明明白白看出《周髀》的大地拱形的意思:“極下者。其地高人所居六萬里。滂沱四隤而下……天之中,去周十萬三千里”,意指“极下“是大地最高的地方,如果水在这里就会向周边大地流下,如图。
《周髀》天地形态:天笠地盘。画术太差,未能表现稍有拱弧的斗笠形态。大家自行脑修
遍观中国古天文专业历代论述文献(非专业人士的,就算了),皆无大地为平之论,大地弧形是所有专业人士的共识
03
三、天地如卵
中国不晚于东周时期,对天地的认识就发展到认识大地弧形的地步,甚至依据观测和逻辑,意识到中原并非“天下正中”之地。那么大地弧形,天行有道,就会让古代的天文地理学家们不由自主地去探索大地的真相。通过上千百年的探索、收集信息、成规模的天文观察,分类归纳信息,总结并以逻辑思辨,天文地理学家们很难不会发现大地如卵的事实真相。
1.发现南北天极的存在。
《周髀》:“北極樞,璿周四極……正北極,璿璣之中,正北,天之中正,極之所游”;
战国·《吕氏春秋》:“極星與天俱游,而天樞不移”。
东汉·张衡《浑仪注》:“周天……其兩端謂之南北極。北極乃天之中也,在正北,出地上三十六度……南極,天之中也。在南”。
2.发现北极的存在。
《周髀》:“極下不生萬物,何以知之?……北極左右,夏有不釋之冰”。
3.发现极地的极昼极夜。
《周髀》:“北極之左右,物有朝生暮獲”,东汉·东吴·赵爽注解此句:“北極之下,從春分至秋分爲晝,從秋分至春分爲夜”。
战国·《吕氏春秋》:“極星與天俱游,而天樞不移。冬至日行遠道,周行四極,命曰玄明。夏至日行近道,乃參於上。當樞之下無晝夜”。
以上三点,也证明了,中国正统天文学术,不晚东周时就否定大地是平的,很简单的逻辑推理。
如果大地是平面,北极不会有极昼极夜
4.发现赤道
“春分秋分,日在中衡。春分以往,日益北……而夏至。秋分以往,日益南……而冬至。……中衡左右,冬有不死之草,夏長之類”。
——《周髀·卷下》
芋头按:中衡可以视为今天说的天赤道,其对应的就是地球赤道,就算到了中国的冬天,那里也是万物生长,如“不死之草”。
5.认识到大地的另一面与中国是日夜颠倒的。
“日夏至南萬六千里……北至其夜半亦然。凡徑二十三萬八千里,此夏至日道之徑也。其周七十一萬四千里……周去極十萬三千里”
——《周髀》
芋头按:依《周髀》数据,周地到夏至日下(北回归线)是1.6万里,到北极是10.3万里,即北回归线到北极是11.9万里。周地对应另一侧的地方到北极亦是11.9万里,合计23.8万里。也就是说,这边日照周地,“北至其夜半”北极到周地对应另一侧,在夜晚。
夏至日下,大地另一侧是夜晚
至此,发现北天极 + 发现极地极昼极夜 + 大地日夜两分 = 大地非平。那么认识到大地弧形,甚至是球形就是必然的。
以大地为参照物,大地的弧度让冬至阳光无法到达北极圈
6.天球概念生成,浑天学派的产生
大体而言,中华正统古天文体系大分有三:盖天、浑天、宣夜。
“宣”,本字为“亘”。亘,月弦也,通也,恒也。宣夜,实乃“亘夜”,乃夜测星月,宇宙观最接近今天认识的一派,认为日月众星都是悬于太空之中。惜无一文流传,此与本文无关,不论。
盖天,采用地平坐标系,当分“周地盖天”和“周髀盖天”,一个以中国为中心,一个以北极为中心。
浑天,采用赤道坐标系,即以天球天赤道为基准建立的坐标系。认为大地悬于太空,并引入天球概念。
以上大体而论,实际情况是比较复杂的。考究文献,实无完全纯粹的分派,盖天、宣夜、浑天相互排斥、争论、混杂、融合、换面比比皆是。比宣夜融入盖天和浑天之中、盖天会根据实际应用而互换标准、后来统治历法的浑天依然多用“周髀盖天”的土圭之法测算、浑天实源自盖天派,浑天并非一成不变的赤道坐标……
学术间经历千百年的包容斗争、参杂融合,都说明中国古天文学在不断的前进发展,更说明中国古天文学的真实存在。
浑天派作为后来统治古历法的天文流派,起源当在东周,形成源自两个观点:
宣夜派“日月众星浮于太空” → 浑天派“大地悬于太空”。
盖天派“天似盖笠”、“天樞不移,璿周四極” → 浑天派“天球”、天赤道坐标系。
“天地,空中之一细物,有中之最巨者”。
——先秦《列子.天瑞》
“帝曰:地之為下否乎?
岐伯曰:地為人之下,太虚之中也。
帝曰:凭乎?
岐伯曰:大氣舉之也”。
——《黄帝内经·素问·五运行大论篇》
“地之下岂无天?今所谓地者,特为天中一物尔”。
——北宋《河南程氏遗书》
7.发现大地球形
当人类发现北天极、北极、极地极昼极夜,以及大地弧形、大地悬于太空后,认识到大地球形就是顺理成章、呼之欲出的事了。翻阅文献,我国实际不晚于东周就知道大地球形了。
“南方無窮而有窮,今日適越而昔來,連環可解也。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
——《庄子·杂篇第三十三 天下》引惠施之论
芋头按:惠施(约公元前370-前310年)此论,是崇西者最不愿意面对的文字,因为如不作大地球形论,此句怎么也解释不通。所以他们一律称此文字为晦涩难懂,一笔带过。真的很难懂吗?非也,不愿面对事实而已。
a.参《周髀》“正北極,璿璣之中,正北,天之中正,極之所游”,可知惠施此论后一句,乃说地球南北极。
b.对于球形大地,向一个方向走可无穷无尽。对于地球南极,南向又是有终点的。所以说无穷而有穷。
c.对于地球,环绕一圈,今天到的终点就是昨天来的起点,意识到这是一个连环,就可以理解。
d.中国古籍多处记载大地圆旋运动,崇西者诡辩为圆盘围绕北极旋转活动,非指圆球旋转。但惠施此论,可以完全瓦解崇西者的诡辩逻辑:南北极两地同为大地中央(地轴)。
南方無窮而有窮……連環可解
“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子中黄,孤居于内。天大而地小,天表里有水。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
——唐·《开元占经》引东汉·张衡《浑仪注》
芋头按:明确写着“地如鸡子中黄”,古人早知大地球形,明矣。崇西者辩解这是指大地悬于太空的比喻,非指大地球形,只要不是明写着大地球形就不算。此等如小儿赌气滚地之论,可笑之极。
双标的他们在描述古人认识大地之形态时,不是偷偷把盖天派天地观安给浑天派,就是一堆牵强附会的个人看法。一样没有浑天派大地非球形之文献支持,更没有他们要求的、明写了天球地盘的文献证据。
“天地之体,状如鸟卵。天包地外,犹壳之裹黄也。周旋无端,其形浑浑然,故曰:浑天也”。
——唐·李淳风《乙巳占·卷第一·天数 第二》引 三国东吴·王蕃之言
“天地之形,其状如卵,六合之内,其圆如球。日月出没,运行于一天之上,一地之下,上下东西,周行如飞轮”
——五代《灵宝毕法》引《真源义》
“混湾初分,玄黄定位。天地之状,其形象卵。六合之中,其圆如球。日月出没,运行于一天之上、一地之下。上下东西,周行如轮。”
——五代·施肩吾《钟吕传道集》
芋头按:明确天与地之形状,都是如卵、球形。留意文字,是说“天地之体”、“天地之形”、“天地之状”,而非“天之体”、“天之形”、“天之状”。明言大地球形可知。另唐臣孔颖达等在《尚书正义》中,明确说王蕃言之浑天法,先秦就已经有了——“此必古有其法,遭秦而滅”。
“凡圓轉之物,動必有機;既謂之機,則動非自外也……恒星所以為晝夜者,直以地氣乘機左旋於中,故使恒星、河漢因一作回……地,物也;天,神也。物無踰神之理,顧有地斯有天,若其配然爾”。
——北宋·张载《张子正蒙·參兩萹》
“此段言天非左旋乃地左旋”。
——南宋·林希逸《竹溪鬳斋十一稿续集》对此作注
芋头按:早在先秦,中国古人就意识到大地是运动的,甚至是旋转的:
《周易·上经·坤》:“坤至柔,而動也剛……坤道其順乎,承天而時行”;
《周易·系辞上》:“夫坤,其靜也翕,其動也辟”;
《列子·天瑞》:“運轉亡已,天地密移,疇覺之哉”;
《庄子·天運》“天其運乎?地其處乎?……其運轉而不能自止”;
《尸子》:“天左舒而起牽牛,地右辟而起畢昴”;
东汉·郑玄注《尚书纬·考灵曜》:“地有四遊……地常動不止”
唐·邱光庭《海潮论·论地有动息》:“天大於地,逾数倍焉。尚能空中旋运也。况地比於天,殊为小者,岂不能随气动息哉?……吾子视日月之回,则信天之能旋。而视涛潮之至,不信地之能动,岂不冥哉?岂不昧哉?”
……
张载所论乃以第三者角度,论述宇宙并非围绕大地而转,而是大地自转,并明言大地乃“圆转之物”。试问从日月起没大地上下的浑天认识,如何在不扭曲已知天文现象事实前提下,让盘状的大地“圆转”?
题外话:张载其天文学术认识,应该属于宣夜和浑天的融合。
“天周于气,气周于水,水周于地,地内而天外,天大而地小”
——南宋·王应麟《玉海·总叙浑天》
芋头按:大气层概念,天球包着大气层,大气层包着大海,大海包着陆地。
这里的“周”明显有两个空间性的意思,一是如球包绕,一是四周包围。天如球包绕大气、海水四周包围陆地,这两点应该没有异议。
大气是四周包围海水,还是如球包绕大海,就决定了地平观和大地球形论的区别。既然古人意识到大气层,那么人、陆地及大海都被大气包绕就是最直观、最现实的观察和客观判断。即大气如球包绕海水之意明矣,故此论明显就是大地球形+大气层。
总结
以上,我拿出的是比较经典且历代专业文献引用较多的二十多个证据,从最开始的直观到后来的专业天文观察,从最初的观察到不断发展的认识,从朴素的认识到升华的理论,从简单到复杂,从归纳到演绎。层次分明,一目了然。这些证据不仅来源清晰,流传版本明确,还有各个时期大量文献的佐证,甚至还有实物证据证实(如古传石碑、现存宋刻本等),可证明非后世之伪作。
诚然大地如盘、大地球形的相关论述在历朝历代文献皆可找到踪迹,但是直到清期,中国天文界才逐渐摒弃大地如盘观。这恰恰证明了中国文献的可靠性和真实性。
任何学科的发展必然经历相同的规律:新发现和新认识出现,会对旧观点旧认识产生冲击、碰撞、纠偏、改错、融合/取代,也就是说,新旧认识将在相当一段时间里同时存在。
这些证据都有力证明了中华先贤早就发现大地是球形的,并非西洋古希腊首先发现,更非传教士利玛窦传入中国才有。也正因为如此,与英国牛顿、日本关孝和齐名,并称"三大世界科学巨擘"的梅文鼎,在其巨著《历算全书·卷一·论地圆可信》中,在详细考证古天文文献及相关数据后,明言“地圓之説固不自歐邏西域始也”。
明确在古代新旧观点会在很长时间内并存、混杂的规律,就能看懂很多人难以理解、看似矛盾的文字。战国·屈原的《天问》就能明显看到古代天文地理各家学说观点(包括历史、神话及《山海经》):
遂古之初,谁传道之?
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
圜则九重,孰营度之?(九重天)
……
斡维焉系,天极焉加?(北天极)
八柱何当,东南何亏?(天柱说)
九天之际,安放安属?(九重天)
……
天何所沓?十二焉分?(盖天说)
……
何阖而晦?何开而明?角宿未旦,曜灵安藏?(宣夜说)
……
地方九则,何以坟之?河海应龙?何尽何历?(九州说)
……
康回冯怒,墬何故以东南倾?
九州安错?川谷何洿?东流不溢,孰知其故?(天柱说)
东西南北,其修孰多?南北顺椭,其衍几何?(亚欧大陆/地球说)
……
何所冬暖?何所夏寒?(南北极和赤道)
……
至此,大地球形论中国自古既有,当无异议。(当然,崇西者会妄顾古天文学多学说共存之事实,抽取中国文献中非大地球形论的部分来偷换概念、诡辩中国没有地球概念,这种如同拿出中国有罪犯来论证中国人没有奉公守法的诡辩逻辑,下文将会一一驳斥。)
02
远古
1.或有人言:“一切原始民族最早出现的朴素直观宇宙图式无疑是天圆地方说。现代考古很多证据,比如玉琮、祭坛等,都指向‘天圆地方’是我国古代关于天地形状的一种认识。”
答:中华民族没有大地方形的认识观,其他民族,除非集体被洗脑,否则也不会有这么反常识的认识观。
a.人类原始认识大地形态充其量就是大地圆形平面。在任何自然环境里,人类都不会产生大地方形的主观感觉。
b.只要认识到水往低处流,江河汇海,就一定不会有大地平面的观点。
c.中文“方”字,没有任何“平面”的意思。“天圆地方”怎么也指向不到大地平面。
前文书已经论证了“天圆地方”是一种抽象认识,是源自上圆下方的土圭,而后引申为哲学上的“阴阳配属”。是一种人类观察天文地理的抽象规律总结,而后赋予人文色彩。土圭在古代作用巨大!意义非凡又作用巨大的物事,人们赋予人文色彩/哲学形而上的思考,是再正常不过的事。由此引申为【天道】为圆,【地法】为方,是规律性的抽象归纳,而不是对天地形态的认识。
土圭因其有天文地理的测量重要作用,人们视其为与天地“沟通”的工具,将之作为祭祀之品就可以理解了。但是,随着人们生活的提高,将木棒土砖来祭天地,实是难登大雅之堂。因而“天地通”的巫师(古代天文地理人文“百科全书”知识的持有者),以玉琮代之。玉琮外方内圆象天地规律,筒状象天地人沟通。
良渚文明19节碧玉玉琮:兽面纹符号化,近顶刻日月纹。现藏国家博物馆。
而祭坛,如距今5000年的辽宁省喀左县东山嘴红山文化遗址石筑祭坛、建平县牛河梁山文化遗址积石冢,又如距今4000年的河南濮阳西水坡仰韶文化遗址45号墓的“南圆北方”,以及历代帝王们祭天地的“圜丘”和“方丘”……两种不同形态的祭坛,都是这种人文色彩的体现,而不是古代对天地形态的认识。
比如今天我们用铁锤标志代表工人,不代表我们认为工人都是拿铁锤的。实际上,拿铁锤工作的工人很少很少。又比如我们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不代表我们认为我们民族是由黄河变出来的,只是用“母亲”来形容主体源发地所在而已,是抽象的形容,而非现实的论述。
03
周髀
1.或许很多人可能就很不理解:“人类探索天地运行,必然是以所处地为参照物为中心出发的。《周髀》作为现存最早的天文地理专著,怎么可能把天的中心投射点放在离自己十三万五千里远的地方?”
答:首先,《周髀》是现存最早的天文地理专著,而不是中国实际最早的天文地理认识。前文说了,“天盖地平”这直观感受应该是人类对天地形态的原始认识,从这点出发探索的历史应该是比《周髀》更早的。当时也必然把自己所处的地方的天,作为天之中央。但这种认识恐怕更早于成书周朝的《周髀》,相关书籍没有流传下来而已。
其次,《周髀》是以所处地为标准参照,根据反复观察、土圭测量、数据分析、大量实践,及计算修正发展而来的“盖天学派”(比如周朝诸侯封地、建城选址等都需要土圭测算),其自成体系的逻辑,推演出天之中央不在周地上空,而在北天极,并不是奇怪的事。
因为中国学术传统之精神就是尊重事实,既然所处地是作为相对静止的参照物观察天体运行,那必然会发现天体整体是自东向西运行,犹如天体在围绕大地运转。同时也必然会发现天球北极之存在,必然发现北极星在非常长时间内都是几乎不动的。既然天体整体围绕极星周转,那么认为极星所在是天之中央就是非常正常了。
既然极星不在周地垂直的上空,那么周地上空自然就不是天之中央。而中国人心目中,天地位比地大,所以认为周地不在“地中”也会自然产生。
《周髀算经》赵序
2.或有人言:“《周髀》:‘周髀長八尺,句之損益,寸千里’,盖天及浑天皆通用‘影长一寸,地差千里’的公式,这公式是以平面大地为前提的,论述数据都是以大地平面计的”。
答:《周髀》成书于东周,在没有现代精确仪器测量下,“影长一寸,地差千里”,在东周就是最精确测量远距离方法的公式,没有其他更好的方法。虽知大地有弧度,但对于东周当时实际统治面积的大地曲率来说,这种误差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实际应用中是可以完全忽略不计的。
在测量及计算天地中,《周髀》更多应用的是大地投影天幕法,即北天极为圆心,将大地的北极圈(北衡)、北回归线(内衡)、赤道(中衡)、南回归线(外衡)投射到天幕平面上。这样做的好处是,在当时条件下,最大程度精确化数据,便于历法的制定和调整岁差。
大地投影天幕法
当然,崇西者会说这些文字不是投影法,而是平天说,说《周髀》的天地模型是天空和大地平行。说这种话的人不是没看过《周髀》,就是故意忽略不利于他们观点的“天似盖笠,地法覆盘”原文,《周髀》明确文字的天地模型!如此明显的自相矛盾,如何圆?
如果是预设立场而实在不愿意相信古人有那么高智慧,那么我们从另一个角度看也成。
今天,我们面对广袤的宇宙,我们的天文学很多认识也是基于今天的科技、仪器的观察和数据而来。科技和仪器的局限性,造成我们今天很多时候一样接受显而易见又难以避免的误差,只要这些不影响我们的实际应用就可以。
同理,《周髀》也一样,当时的古人认为这种误差在实际应用可以忽略不计,自然就不加以处理。后来,随着国土面积的不断增大、科技水平的提高,对历法精确度需求的提升,浑天派应运而生,历朝历代都有所发展、有所数据的修正。比如圆周率的精准度,又比如唐朝僧一行组织领导了世界第一次大型天文地理大测量,北起内蒙古,南至越南十三处,因而测算子午线长度。正式否定了“影长一寸,地差千里”在超大区域测算的“公式”,用实际测量做基准。
北极中心投影地图
3.或有人言:“《周髀》:‘日照四旁。各十六萬七千里’。古人认为阳光辐射极限是16.7萬里,秋分到春分时,太阳离北极超过16.7萬里,所以认为北极半年极夜,这是误打误撞蒙出来的”。
答:此等阳光辐射极限论,欠缺最基本的逻辑。
请问,以天盖地盘说+阳光辐射极限论的逻辑,如何解释《周髀》说北极圈半径只有10.3万里?周地离北极中心只有13.5万里,太阳周行在北,何以冬天日照时间反而更短?这都是完全违背现实,和文献其他地方记载矛盾的。而且,太阳周行在北造成极昼,则中国的土圭投影必然在南,这严重不符合现实。古人会那么弱智看不出这么浅显的矛盾吗?
如太阳周行在北,则土圭投影必然在南,这不符合现实
以天圆地平说+阳光辐射极限论的逻辑,太阳在夏至不沉于地下则周地无夜,沉于地下则极昼现象不可能产生!
那么浅显的逻辑矛盾,古人是不可能犯,只有一种解释:阳光辐射极限论系崇西者的想当然,是错误的,真实的古人认识并非如此。
地平说无法解释北极极昼现象
古人不是傻子,他们经过千百年的计算和观察,通过归纳演绎,尽可能契合这些数据与观察作出的模式,怎么可能会出现那么低级的反逻辑反现实的错误?
那么问题出在哪里?
问题出在今人的傲慢与偏见,这造成他们对文献意义的严重偏差,甚至为杠而杠。为了解释他们想当然的“古人认识”,随意切换概念和标准,完全不顾逻辑与事实。
崇西者既然要一力否定中国自古就有地球概念,就很难不会双标和牵强附会,无视不利于他们的证据,甚至是歪曲证据。上面图文就已经驳斥了他们的逻辑谬误。
古代因条件限制,书文皆言简意赅。所以不能望文生义,更不能不上下文联系而断章取义。细读《周脾》文字,所谓十六万七千里,明明是指日照可覆盖大地的面积半径!依据《周髀》的数据,这基本就是地球一半的地表面积!
4.或有人言:“古书相关专业论述明言‘天圓如張盖,地方如棋局’啊,棋局不就是平的吗?”。
答:这个问题其实不难回答,查证即可。
“天圆地方”指阴阳之配,非指天地之形,前文已有论证。
“天圓如張盖,地方如棋局”之论,并非《周髀》之言。现存文献观之,当始于唐·欧阳询《艺文类聚》:“周髀家云,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但这书聚类百家文字,标注出处。偏偏这里就没写出处。其后的唐朝官方修史《隋书》、《晋书》,唐臣李籍撰《周髀音义》等皆几乎原文照抄此段。明书“周髀家云”,集体又都不写出处,咄咄怪事。上下文观之,众书明显是对此言不以为然,是不认同此话的。
细读文字,该说错解《周髀》之论可知。或是当时确实有打着《周髀》旗号的学术骗子,或是盖天派出了不学无术之人,又或是浑天派对盖天派的误解/攻讦嘲笑,具体什么回事,不得而知。不过,无论哪种,涉及盖天派的专著未有如此记载。在浑天派绝对主流的唐朝,这种“有人说”、“他们说”的错误文字,明显是不能作为盖天派,乃至中国认为大地是方形平面的依据。
真一定要说“天圓如張盖,地方如棋局”就是中国古天文学说的,那么与其牵强附会说是天地模型,还不如说这是绘图模型,而且这还是有实物证据。
天圓如張盖,地方如棋局绘图说
04
浑天
1.或有人言:“浑天家言天体如弹丸,其势斜倚,说的就是北天极斜倒在在中国北面,这怎么就是地球概念?这不正正说明浑天派说大地平面观吗?”
答:逻辑:浑天派大多数是赤道坐标系的,这话也没看出来啊,这就说明浑天派不是赤道坐标系吗?答案显然是不能的。古文阅读要见文知意,要上下文联系。
这话明显说的是:在地平坐标系观察时,要知道天球概念,并要知道地平坐标系和赤道坐标是有夹角的。这明摆着是地平坐标系观察,天文学常识基础啊!怎么到崇西者嘴里就成了浑天派是地平观证据了?观察坐标系=天地形态认识?如此天文“认识”与“逻辑”,难以理解。
浑天地平坐标系示意图
2.或有人言“张衡《浑仪注》曰:‘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子中黄,孤居于内。天大而地小,天表里有水。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天地各乘气而立,载水而浮’。这里说‘天表里有水’、‘载水而浮’,是说明古人认为天球里一半是水,大地被四周的水托着浮在天球中间。根本就不是大地球形的意思,更没有明确大地如鸡子黄般是个球形的意思”。
今人错误解读古文制作的示意图
答:这是一个古文阅读理解严重且低级错误的典范。
a.明言“地如鸡子中黄”,何来地体形态不明确之意?
b.“天表里有水”怎么可能理解成水灌天球一半?这完全是胡说八道。这是说天上有银河!今天所见张衡之论,主要是《开元占经》摘录,该书卷一开头就是张衡的《灵宪》和《浑仪注》全文。
《灵宪》:“至大者莫如天,至厚者莫若地,至质者曰地而已。至多莫若水,水精为汉,汉周于天而无列焉”。这里的“汉”就是银河! “汉”,天河也。【爾雅·釋天】箕斗之閒,漢津也。【史記·天官書】漢者,亦金之散氣。【揚泉·物理論】漢,水之精也。【詩·大雅】倬彼雲漢。
张衡现存两文文字不多,通读一遍即可轻易发现“天表里有水”的真义,何为“汉周于天”?高中学力以上的古文阅读能力都不会理解错。
c.只要理解错“天表里有水”,就很难不理解错“天地各乘气而立,载水而浮”,崇西者莫不是以此为依据说这里的意思是大地浮在水上的意思。这里主语是“天地”,而非“地”,而且明言“各”。指天地都是乘气载水浮立于虚空之中,天载银河,地载江海。而不是银河托着天,大海浮着地。这是高中学力以上都不会理解错的古文啊。
3.或有人言:“张衡《灵宪》云:‘悬象著明,莫大乎日月。其径当天周七百三十六分之一,地广二百四十三分之一’。这说明了古人认为的天球周长和大地直径,其比是圆周率,证明了天地直径是相等的,也证明了浑天派就没有认为大地是球形的,只有圆形平面才能解释”。
答:古文阅读要上下文联系方能明其意。一边说古人认为大地四周都是海水,一边说古人认为大地和天球直径相等,逻辑要吗?
张衡《浑仪注》曰:“地如鸡子中黄,孤居于内。天大而地小……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如果说大地和天球直径相等,为何不写“犹壳之裹白”?
这里讲的是肉眼日月大小,和肉眼天球、大地的比例。因为浑天派认为天有九重,日月星辰各依其道运行,是故并不知其大小。因而论及日月大小及其径,是指其肉眼直观的大小,并以当时条件最佳的肉眼天地。是用肉眼日月直径比天周和大地的肉眼直径,是肉眼的大小比例叙述,并不是以浑天派的天地模型来测量日月大小。
4.或有人言:张衡《灵宪》:“八极地维,径二亿三万二千三百里……自地至天半于八极,则地之深亦如之”不正是指大地是平的,天和地的距离只是大地横径的一半吗?如果浑天派认为大地球形,怎么会这么说?
答:呵呵,恰恰浑天派认为大地不是平面才会那么说啊。按崇西者的说法,张衡认为天地直径是相等,天是球形,大地平面。那么必然大地与天接壤的地方,天地距离为0,地中的天地距离最高,张衡没事找事说什么天地距离?各地都不等啊!就算不接壤,只要是大地平面,面对弧形的天,如何做到各地天地距离相等?这是初中生都懂的基本逻辑啊。
事实上,古人并没有崇西者那么蠢。
后文“地之深亦如之”,又如何解释?按照崇西者的想当然浑天天地观,天球下半部都是土地,天球下半的天体都磨着地在地下活动吗?如何解释地居天中,地之下还是天,并大气承之悬空的浑天认识?如何解释大地的深度在天地接壤处也是0?
“天圆地平”示意图
今天的认识:欧亚大陆横径1万公里左右,大气层为1000公里以上。张衡之数据当然并不对(利玛窦说的各个天文数据,也是一堆差距巨大的错误),就当时的测量方法和条件,这个样的数据错误无可厚非。问题是在于古人对天地形态认识的逻辑上,并不是今天崇西者的那般想当然。
前文有论,古文简洁,要明义需要上下文联系。
仅存的张衡之论,只有大地球形才可以完全契合其所言:陆地八极,四海围之,此当知陆地小而海大。大地载水而浮于太空,含海如球。天虽九重,但因大地球形,所以天和大地各个地方的距离都是一样的。天与地的距离是陆地横径的一半(数据不对),这和大地各个地方的深度也是一样的,因为大地是球形的。
5.或有人言:“浑天学派的王蕃说:“天体圆如弹丸,地处天之半,而阳城为中”。说的就是阳城为地中,这只能是地平说概念,大地球形说不能解释”。
答:前文有介绍,浑天派实是继承盖天派创新发展而来。这是三国东吴·王蕃以浑天派混合周朝盖天派之言。“地处天之半”是浑天之言,指大地悬于太空之中。“地中在阳城”则是承继盖天之言。“周地盖天”就是以周地阳城为中心的地平坐标系,东周首都洛阳北郊的阳城为观察参照标准地、作为相对静止处的标准地,观察天穹运转的日月星辰,以此名之“地中”也不可。
而这个“地中”偏偏又是可以同纬度的多个地方,《周礼·大司徒》:“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影,以求地中。日至之影尺有五寸,谓之地中……乃建王国焉”。日至之影尺有五寸,在中国可不是一个地方,而是一大片地带。周礼要求(建议)天子及诸侯国国都都定在阳城同纬度的地方,而且都名为“地中”。这究竟是指大地中心,还是指人为定下的参照标准“中心”,一目了然啊。
地中,什么时候是指国家中心,什么时候是指参照观察地,什么时候是指大地中心,要上下文联系,才能明文知意。望文生义只会贻笑大方。参照标准地是人为确定的标准,是方便研究而定下的标准。这和今天以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子午仪中心所在经线,作为“0°经线”一样,而不是说地球在此处天然分成东西两大半球。是人定,而非天然。
(芋头按:说实话,这问题,理吧,就要承受这种低级问题的智商侮辱;不理吧,看着所谓的“专业人士”如此三人成虎、黑白颠倒、惑害众生,又于心不忍,甚是无奈)
╮(╯▽╰)╭
其实只要细读原文,专业一点就考证版本差异,是能非常轻松发现崇西者的胡说八道的。王蕃所言是注释刘洪《乾象历》一段数据的文字,说明该数据是以地平坐标系,以阳城作为参考标准地得出的,并且明确指出太阳在天空中间时(中午12点)定土圭侧影标准地——“日邪射阳城,为天径之半也?如果说这是地平阳城中心论,何以太阳是“斜射”?
现存古代天文学专著中最早记录该文字的是唐·李淳风《乙巳占·卷一·天数第二》:“日邪射阳城,为天径之半也。天体圆如弹圆,故地处天之半,而阳城居其中”。别处非天文专著的记录,在此句最后一顿文字为“而阳城为中”,那么意思就非常明白了。版本学的差异对比,就可轻易消除误解和歧义。王蕃的意思是:(相关数据采用地平坐标系)天球在表,大地悬于天球中心,(地平坐标系中心,参照标准地是)当太阳正午时斜射阳城中投影最短的地方。这根本就不是论述天地形态。
“夏侯灶墓圭表”复制品(安徽博物院)
6.或有人言:“张衡《浑仪注》:‘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又中分之则一百八十二度八分之五覆地上,一百八十二度八分之五绕地下。故二十八宿,半见半隐’,这就是把天球分成地上半球和地下半球,那么地本身就只能是一个圆形平面了。如果是大地球形认识,那么就不会认为环形排列的二十八星宿,任何时候都只有一半可见”
答:这是一个非常有迷惑性又低级可笑的言论,如果说非专业人士的想当然或者被忽悠,我们可以原谅和理解。但是这种言论却真实发生在我国现代天文学界某些人身上,对此本人觉得实在难以理解。
浑天该处数据是采用洛阳为中心、为参照标准地,以地平坐标系得出来的。洛阳地处南北高中间凹的槽形盆地中,大地的拱形也不能让此处的人看到低于视平线以下的星空。就算是在一望无际的河南平原,以地球的拱形程度,渺小的人类也一样看不到视平线以下的星空。哪怕你应用天文望远镜,除非是海拔千米以上的高山天文台加能望穿山雾的“瞳术”外挂,否则一样白搭。
所以,当时浑天派就是老老实实写下事实,就是最多只能看到一半的天球,只能看到一半的二十八星宿。这是以地平坐标系观察到的事实记录,没有任何问题。
就算是身高百层高楼的凹凸曼,看到的太空也不会因为视夹角多出多少,更不要说人类了
试想一下,我们会因为地球是圆的,而说蚂蚁看到的天球多过一半吗?不会。同样的,对于地球来说,人类的体积和蚂蚁没有什么区别,人类在平地根本不会因为地面拱形而看到超过一半的天球。
这里,我们还没说远处高山、建筑、树木对地平线观察的阻挡影响、轮廓辨识视力距离的影响呢。以上都是常识的东西啊,初中生都能知道啊。所以说,只要不是妄顾事实的预设立场、强行辩驳,是不会提出这样的问题的。
7.或有人言:“浑天仪器都以‘地平方位’规环表示地体顶表面,而地体顶表而把天壳分成上下两半球,中心(地心)位于天壳球心”。
答:古人通过千百年观察认识到周天星宿的方位,也观察到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最多只可以观察到一半的天球。采用天文学中最基础的地平观察坐标系作数据记录,是最正常不过的事情(虽然浑天派很多时候采用的是赤道坐标系,但很多也是以地平坐标系收集数据,再进行分析推演的)。因而浑仪以地平环表示参照标准地的水平面,把天壳分成上下两半球,没有一点问题。因为这是以地平坐标系来观察和收集数据的仪器,而不是用来表明天地形态。
圆仪·“栻盘架”赤道式天文观测仪·应用示意图
在古代,不定下地平坐标,不定下参照标准地的水平面(崇西者所谓的“地体顶表面”),根本就不能准确定下星宿的天空位置与位移变化。比如西汉汝阴侯夏侯灶墓出土的圆仪,是一款“栻盘架”赤道式天文观测仪,是浑仪的始祖。底座为地平水平面(否则观察到的星宿位移数据全部都是错误的),盘面倾角32.63°(出土地阜阳双古堆32.89度,长安、洛阳不适用哦)作赤道坐标系观察星宿,标记数据。
后来的浑天仪则是由此演变而成:底座地平水平面变成地平环,上刻干支八卦表示方向,内面刻分野,环内有水渠,用来固定水准,保证水平面;倾角面上的星盘转变为赤道环,赤道环内刻时辰刻度;指针变为望筒;子午环定南北方向……是观察并模拟天体运行的仪器,根本就不是拿来标识大地形态的。
古代天文学家要特地把观察天体的浑仪地平环做成地球的模样来证明地如鸡子黄?呵呵…所以说,将浑仪地平环作为浑天派认为大地是平面的依据,是忽悠外行、十分可笑的无知之谈。
8.或有人言:“南宋淳祐七年所刻的苏州天文圖石碑写着:‘天体圆,地体方。天包地,地依天’。作者为南宋天文地理学家黄裳。这不正是天文专业人士说大地方形吗?”
答:该石碑之《天文图》确实为黄裳依据北宋元丰年间观测结果所作,但石碑图下之文字则非是黄裳所写。这是著名教育家王致远在苏州任提刑时,将黄裳所绘制的《天文图》镌刻为石碑,并为之提书文字,刻于碑中的,而王致远实非天文专业人士。非专业人士论及专业问题,误解、认识有错很正常。
南宋天文图石刻(现藏苏州碑刻博物馆)
9.或有人言:“僧一行说:‘诚以为盖天耶?则南方之度渐窄;果以为浑天耶?则北方之极浸髙’就是说明浑天派没有地球概念”
答:崇西者的望文生义和想当然,对不明就里的大众很有迷惑性。其实,只要稍微考证一下,就很容易发现他们的伎俩。
首先,僧一行之前就点出这话的语言背景“原古人所以步圭影之意,将以节宣和气,转相物宜,不在于辰次之周径。其所以重历数之意,将欲恭授人时,钦若乾象,不在于浑、盖之是非”。古人研究天象主要是拿来定历法节气指导农事的,而不是看十二辰次在天之周径大小。
跟着明言“视听之所不及,则君子当阙疑而不议”,就是否定当时浑天和盖天的纷争(主要是天地模式的纷争)。他认为天地太大了,当时是无法求证是非的,所以见解不同当存而不争,以各自有效的方法,做出天文学的应用贡献。
最后,僧一行更是不惜以偏概全,指出两家各自盲目应用标准的错误,来说明各自内在的问题,还说“浑、盖之家尽智毕议,未能有以通其说也”(这话其实是错误的),各打五十大板,希望以此平息纷争。
比如浑天派盲目应用张衡《浑仪注》“北极乃天之中也,在正北,出地上三十六度”为标准,不顾该数据是以洛阳为参照标准地的,盲目应用就会违背“纬度越高,极星出地角度越高”的事实。所以僧一行说“果以为浑天耶?则北方之极浸髙”。
比如盖天派盲目应用《周髀》“冬至日晷丈三尺五寸,夏至日晷尺六寸……小寒丈二尺五寸……大寒丈一尺五寸一分”为标准,不顾该数据是以阳城为参照标准地,盲目应用就会违背“纬度越低,日晷越短”,投影在圭表的度数越小的事实。所以僧一行说“诚以为盖天耶?则南方之度渐窄”。
留意,“窄”在古代是指横的距离小,而不是现代语言中可以用来指的纵向角度小。在古代,纵向角度只会用“高低”或者“大小”表示,不会用宽窄来表示。即僧一行该言并非指极星出地角,所以认为僧一行是地平论的人,高中古文阅读理解能力应该是不合格的。
“诚以为盖天耶?则南方之度渐窄;果以为浑天耶?则北方之极浸髙”一句,是指双方不顾地域的数据盲目应用,明言“阙疑而不议”,根本就不是否定盖天和浑天的天地模式。
圭表:南方之度渐窄
05
今天
1.或有人言:“中国古代所有的地图、测量、航海等地球科学相关技术,统统是以‘大地是平的’这一基本假设来出发的,别说地球是球形了,连拱形也不会考虑。所以中国古代就是认为大地表面基本是平的”
答:前文有论,无论是盖天派还是浑天派都不认为大地是平面,盖天认为大地如“覆盘”,浑天派认为大地如“鸡子黄”,都知道大地是有曲面的。但是在实际应用里,以当时中国的幅员面积、技术力量,大地的曲率造成的误差是可以忽略不计的,那自然就不加以处理,没有任何问题。
今天,现代局部地形测量时,也经常略去大地曲率的计算,因为误差影响不大,没有必要。
今天,我们没有将“平原”称为“曲原”,不代表我们不知道大地有曲率,不知道地球形态。
而且,如果按照崇西者想当然的地平观,浑天及盖天相关论述和数据都会出现浅显而易见的矛盾,无法对应,完全不合理。
实际上,当中国面积越来越大时,不考虑曲率,在全国范围内就很容易出现误差,如果涉及海外则更是如此。所以才有僧一行的全国地理大测量,所以郑和下西洋后,画出了后来被利玛窦剽窃的《坤舆万国全图》原图:
提供详细的“九重天图”——实出自屈原《楚辞·天问》“圜则九重”。
总论云:“有谓地为方者,乃语其定而不移之性,非语其形体也”。——实出自东吴·赵爽注《周髀》文:“地靜爲方其數偶。此配隂陽之義,非實天地之體也。”
总论云:“地与海本是圆形,而合为一球,居天球之中,诚如鸡子,黄在青内”——实出自东汉·张衡《浑仪注》:“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子中黄,孤居于内。天大而地小,天表里有水。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天地各乘气而立,载水而浮”。
《论地球比九重天之星远且大几何》量度宇宙中星体距离及和地径大小比、解说日月蚀问题等——实是抄袭《开元占经》、《灵宪》等书。
直到利玛窦时期,除了中国,世界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船队拥有描绘世界地图的航海力量。
中国区域及今天知道的郑和下西洋路线,在地图描绘最为精确仔细。
地图多处标识采用明初地名,而非万历时的命名。
地图最不详细、不准确最严重处恰恰就是利玛窦所在的欧洲。
地图画有当时欧洲还没有发现的南极洲。
当时欧洲对美洲太平洋西海岸轮廓并不清晰,而地图很清晰准确。
当时欧洲没有一副能堪比《坤舆万国全图》的地图
2.或有人言“1962年唐如川发表《张衡等浑天家的天圆地平说》,完整分析历代浑天学说,指出张衡等人认为地在天球内浮于水上,表面是平的。1984年第二届全国地学史学术讨论会,在海量的证据面前,学术界终于统一意见:中国明代以前没有地球这个概念”
答:其论细究,根本就是预设立场的歪曲阅读,按其各个观点,合在一起都是前后矛盾的“地平观”,根本就不是古人的意思。无非是想唬大众本看过相关文献而已。
当然,有的学者则是从小接受西方地理教育,而古文献考证及古文水平,实非其所长。其过往受教育影响其对文献的考证和解读,误读误解在所难免,可以理解。
至于所谓的学术界统一意见云云,都是自己给自己喊的口号而已。上文多处已经揭示,只要对中文,特别是古文,具有基本阅读能力的,一般都不会弄错。
《大地球形——天圆地方真相及中西认识辩伪》未完,
下篇将是“答疑·西洋、辨伪、辟谣篇”部分。是证据、智力和逻辑的全方位碾压哦。
西洋造假
或有人言:“正如霍金的《时间简史》[1]里说的:早在公元前340年,古希腊人早就用科学论证了地球是球形的,证据就是亚里士多德的《论天》On the Heavens。”
芋头批:这是崇西者特别迷惑人的说法,西方在讲古希腊历史和西方科学史也确实一直这么说。但是,真相却是让人啼笑皆非的。
真正看过《亚里士多德全集·论天》的人绝对不会说什么古希腊人用科学论证了地球是球形的屁话。因为该篇章明显是先有结论,然后就是满篇胡说八道,连契合人类生活基本认识也没有,毫无逻辑地强行推演论证,丢人现眼到了让人无语的地步。
看完本篇,大家就会知道,梦呓最起码是无意识的,而《论天》的论证简直就是精神异常有意识的无逻辑意淫。细看其文,除了月食部分说法明显是挫劣抄袭中国天文学文献外,其他说法可以说就是古希腊文献造假铁证!
靠羊皮卷书写的古希腊,在公元前能有几百万字的《亚里士多德全集》?谁信谁傻
a.亚里士多德说地球是球形的,因为月食时阴影边界总是弧形的,既然月食是地球挡住太阳光线造成的,那么可知大地是球形;如地球是一块平坦圆盘,除非月食总是发生在太阳正好位于这个圆盘中心之下的时候,否则地球影子就会被拉长而成为椭圆。
芋头批:依据据现存可靠文献记载[2],最先认识到月食是地球挡住太阳光线造成的是中国。所谓的古希腊认识,很可能就是中国认识西传后,西方安给古希腊的。
以地平坐标系观察,月球运行轨道是复杂的,是有不少“不规则性”的。在无法确定月球轨道前,古人不可能判断月食是否总是发生在太阳正好位于这个“大地圆盘中心”之下。正如古人并不知道月球总是一面面向地球的。作为西方“科学”之父的亚里士多德,该篇章废话和无逻辑的语言一堆,却偏偏不告知月球轨道复杂不定这一关键点,为什么呢?
没有长年累月通宵达旦观察的精细定位并记录下来对比,是不可能掌握月球运行轨道的。在远古,中国就是能做到这点的国家,而且很可能是唯一做到这点的国度。
“日有中道,月有九行”——东汉·班固《汉书·天文志》
因为古代大规模农业生产严重依赖气候,所以用天文观察来掌握气候规律有巨大的需求。中国不晚于周朝,官方就有组织、有部门、有一批专业人士对天文进行观察和记录。这样才可能累积观察和数据,从而发现对地球影响较大的天体运行规律。
亚里士多德在没有组织、没有一批专业人士轮班通宵达旦观察天象、没有长年观察、没有大量天象数据的情况下(也没有便捷廉价的书写载体记载这些数据),如何肯定每次月食时,太阳都不是正好位于这个“大地圆盘中心”之下呢?
这,只有一个解释 —— 文献造假。这就是真相。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天文志》金陵书局翻刻汲古阁本
b.亚里士多德说地球是球形的,因为夜间从北向南或从南向北走,会看见有的星星从前方地平线升起,另一些星星却在后方地平线下消失;
芋头批:这个说法明显是臆想造假出来,漏洞有三:
一.速度
大家都知道,站在大地上,夜晚的星星几乎都在天穹自东向西运行。如果人要通过往返移动、通过观察南北方向地平线附近的星星升降来判断大地是否弧形,那么这个移动速度要非常非常快才行。因为对于人类个体来说,地球太大了。
就算是向西走,有地球自转速度的加持,人的徒步速度一样无法影响星星在地平线上的正常沉浮速度,是无法看出差异的,更不用说什么南北方向走了。人类徒步速度对于观察天象变化根本没有影响,这是明显造假!
那要看出差异的速度要多快呢?可以这么说,今天开足马力的越野车在一望无际的大平原上,实际观察也难以看出天象的差异!
我很好奇号称公元前的古希腊先哲亚里士多德怎么就敢写进书了。这明显就是造假,不仅没有事实支持,更没有日常生活阅历常识,完全就是先有想法之后想当然论证的闭门造车,洋人没脑子的意淫。
还不懂?从地球的角度来看,人类和蚂蚁的体积并没多大的区别。如果一只蚂蚁跟你说它从南向北走,会看见北方星星从前方地平线升起,南方的星星从地平线降下,这证明了地球是个球形。你会觉得这只蚂蚁牛3呢,还是觉得这蚂蚁是沙笔?
二.地理
希腊是山地国家,是欧洲最多山地的国家之一。不存在长时间高速移動观察地平线的条件,不存在一望无际的地形条件,更不用说视线中远近树木、山坡、高山、建筑等因素的干扰。
三.歷史
亞里士多德的論述和西方所谓的古希腊史有矛盾。依据今天西方史所言,古希腊有200~600个城邦,城邦之间年月日战争不断。也就是说,古希腊没人能有大幅度跨越纬度的现实条件,高速跨越可能性为0。
排除一切不可能,那么事实只有一个 —— 文献造假。这就是真相。
古希腊地形图,一目了然
c.亚里士多德说地球是球形的,因为南方看到的北极星在天空中的位置,要比北部地区所看到的位置来得低。
芋头批:明显是先有结论,后拍脑门安论据的。
古希腊的南北长度决定,肉眼很难察觉极星的角度差。
古希腊没测量恒星仰角差异的仪器。无论是考古实证,还是文献。
满是山地的古希腊人不可能不知道:平地观察山顶,近山仰角大,远山仰角小。这就论证了大地球形啦!?这哪门子逻辑啊?!
初中数学题,如这逻辑看不懂,请回初中重新学习
极星角度差论证大地有弧度,是有一个关键前提:极星距离大地非常远。假设大地是平的,那么这个距离要远到大地所有地方的仰角都是一致(肉眼难以察觉差异的地步)。在这个前提下,极星角度差论证大地有弧度才有意义 —— 这么关键的一点,亚里士多德为何不提?基本逻辑都不讲了,是不是丢人现眼?
古希腊人不存在观察到极星角度差的客观条件,也不存在意识到极星角度差论证大地球形的客观要素。
排除一切不可能,真相只有一个 —— 文献造假。这就是真相。
先见桅杆后见船体?今天几乎所有科普书籍都在伪科普歌颂洋人的造假科学史,侮辱大众智商
d.古希腊人认为地球是球形的,因为看到远处海平线的船靠近时总是先看见桅杆、后看见船身,而远离时正好相反。而中国文献就没有发现这些,因为中国从来就不认为地球是球形的”。
芋头批:此论未见于本人看到的《亚里士多德全集》版本里,但国际学术大牛霍金的《时间简史》里确实有此一说。而且今天中国大陆无论是网络还是科普书籍都能看到此论,几乎无一例外对此论歌功颂德,盛赞古希腊人的观察和科学思辨能力~
说实话的,此论简直就是侮辱读者智商,毫无逻辑!没有半点生活常识!对着崇洋者,我们说不上什么智商优越感,我们只有深深的、看弱智的无语~
人类视力对事物轮廓辨析距离极限是10公里,大多数人约为6公里。也就是说远在10公里的船对于人类肉眼,和针眼差不多,就一个点。如何在海平面辨清桅杆还是船体?如何做到先看桅杆后看船体?
古希腊船就是小舟,就算有大船,它的桅杆顶死也不会比今天电线杆粗。大家想想1公里外的电线杆在你眼中是什么?10公里外的电线杆……呵呵!什么桅杆和广州小蛮腰一样大?10公里外也能看的到,嗯~有辣么巨型,还是能看到的~噗!
对由远及近物件,人类肉眼只会先辨识到大的目标(船体)的轮廓,而后再靠近才会辨识出小的目标(桅杆)轮廓。
现代实验,在巢湖测算,桅杆最大可视距只有1.15公里,船身最大可视距为8.6公里。即使用上7倍望远镜也无法观察到“先见桅杆后见船身”现象。人类的肉眼辨析可视距真不长,地曲根本影响不到观察[3]。
古希腊没有大型内陆湖,观察只能是大海,大海的海平面状况非内陆湖可比,更不用说海上小船观察的颠簸了。
即使是船帆,超远距离下,人类肉眼也无法分辨船帆和船体的差距。在人眼辨析距离中,一样无法做到先看船帆后看船身。不要说桅杆,更不要说是大海上的船了。
排除这些侮辱智商的弱智理由,剩下只有真相 —— 文献造假。这就是真相。
让我们再次感受一下阳光和海滩~登高远眺海平线:哪个傻3相信能先看到桅杆后看到船体?
本篇总结
综上所述,所谓古希腊人发现大地球形的说法和证据,都是站不住脚的,甚至是明显先有大地球形结论,后想当然找理由安上去,安的理由还特么低级和侮辱读者智商。
本文参考文献是哲学社会科学“七五”国家重点研究课题的《亚里士多德全集》编译,其编译底本是《洛布古典丛书》的古希腊语本文。该底本是西方文明公认规模最宏大、影响最广泛、使用最多的权威文献丛书版本。也就是说,本文揭发的西方文献内容造假,没有打错靶子,没有立稻草人,都是实打实的铁证硬拳狠揍。
《亚里士多德全集》一堆侮辱智商,一堆毫无逻辑地胡说八道,几乎就没有哪段不是生搬硬造的拍脑门意淫。就这种反常识反逻辑反智商的东西,在古代,会让人在价格不菲的羊皮卷上撰写/传抄几百万字?!(希腊气候不适合怕潮的纸莎草的存放)谁爱信谁去抄一遍。
崇西者不用心急火燎上来就当杠精,建议回家把洋奴们吹上天的神(经病)书先自己看一遍。没有调查既没有发言权哦!
反正我为了考证文献,把这书看了半个多月了(快把我恶心死了)。我和崇西者不同的地方,就是我会考证证据,并最大努力找到第一手资料,不行就找最权威的官方资料来考证,包括文献的现存情况、版本、源流。这都是中国人考证中国书籍真伪的最最最基本功,也是文献真实性最最最基础的常识。
但是,就这样最基础的,拿来一考证洋人文献,立马就能让你崩溃掉。洋人古代文献就没有哪本是靠谱的,源流全部不清不楚,一堆明显近代托名、伪造出来的东西,看一本失望一本。只要是文献学稍微有点基础的人,谁会信洋人的古代文献啊。
与此对比的是崇西者。崇西者迷信西洋古希腊古埃及古罗马之论,从不考据其论之文献文物真伪,一概奉若真迹,盲目又偏执。同时,他们却十分热衷辨伪中国文献,不是诬之为伪,就是随意切换标准来百般歪曲,从来不去审视自己的错误和双标。
杨学军老师 著名工厂运营管理专家
32年的实战生产管理经验
东莞台商协会首席培训师
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协会特聘培训师
曾任:精工实业(国际)有限公司厂长
曾任:薛长兴工业股份公司生产经理、副总经理
珠海外商投资企业协会特聘培训师,制造业管理咨询与培训的实践者;从工厂一线技术工人做起,历任车间工段长、车间主任、生产部经理、工厂厂长等,近32生产管理经验;20年各类制造业第一线管理咨询经历;90余家各类工厂管理改善主导;近1600场内训课程,61000人次学员参与;1000次现场巡视;1000次会议主持;10000人次一对一辅导。
实战经验:
杨老师从工厂一线技术工人做起,历任工段长、班组长、车间主任、生产部经理、厂长等岗位,亲历国企、民企、台企、港企、外企生产、管理模式;在精工实业(国际)有限公司精工制品厂从包装主管做起,历任生产部经理,厂长,负责生产,质量,技术,辅佐老板将一个单一的印刷后段装订工厂,发展成集印刷/装订和印刷设备制造(烫金机)于一体的企业,年产值超过2个亿;曾任薛长兴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经理,担任生产部经理期间,将生产效率由35%提升到80%,客诉率由百分之三降到千分之一,月人均产值从不到5万元(台币)提升到12万元,是整个集团公司提升最快的干部,担任副总经理,协助总经理完善组织架构,设计人员编制,辅导干部编写岗位职责,构建培训体系,导入KPI,完善薪资福利制度。
部分授课案例:
★ 受邀给石药集团讲授《现场改善与生产效率提升》累计高达13期,其中返聘《金牌班组长管理能力提升》4期,皆受到企业老板一致好评。
★ 受邀给厦门象屿集团讲授《5S长效导入》3期。
★受邀给红牛饮料连续3年讲授《精益生产管理》18期,受训得学员高达上千位。
★ 受邀给某汽物流集团公司讲授《8D问题分析解决》累计8期。
★ 受邀给湖南某钢铁企业讲授《5S长效导入》、《金牌班组长管理》《现场改善与质量管理》课程20多期。
★ 连续2年给华润江中制药讲授《5S长效导入》3期。
★ 曾给聚成股份、清华商学院、深圳时代光华、嘉兴精益研究院、中培网、广培网讲授《现场改善与生产效率提升》、《TPM生产设备管理与维护》、《TQM全面优质管理》公开课上百场,累计服务学员1000+
部分咨询案例:
■深圳市喜德盛自行车有限公司:连续3次进行项目咨询辅导,针对“绩效薪资制度完善、品质成本降低、现场改善提升”进行辅导;人员从第一次进入时的800多人,发展到现在的6000多人;由一个工业园发展到五个工业园,成为深圳自行车业的标杆,得到企业的高度好评,并不断邀请为旗下庆自行车,保安自行车,新锦大自行车,大行自行车,喜联发自行车等成车厂进行落地辅导,整体行业生产效率提升都在30%以上。
■多彩科技(深圳)有限公司:连续3次进行项目咨询辅导,包括基础工程建设(标准工时/KPI/绩效薪资制度)新工业园物流分析,产线设计等;研发系统作业流程重组及绩效考核;除外,并每年定期返聘管理课程培训,不断结合企业实际需求,不断升级完善培训内容,以工作标准位手段,规范干部管理实务,成功显著,深受各级干部好评。
■珠海世錩金属有限公司:连续4次进行项目咨询辅导,将该公司的生产效率从38%提升到85%,人均月产值从不到2万元(人民币)提升到5万元;通过流程简化和价值分析,将该公司的交货周期从60天缩短到45天,更协助电脑部门开发完善ERP系统,使管理流程有效的透过系统进行运作,固化了运营管理运作;现在,该公司已经发展到4个公司,6000多人,年产值超10亿。
■维珍妮国际:进行为期2年(共18个月)的咨询项目,对整个公司的运作流程与组织架构进行垂直整合,经过艰苦卓绝的工作,该公司作业周期由90天缩短至60天,形成了以产品别和客户别相结合的部门架构,内部营运管理的效率得到巨大的提升;此外,由于运作流程的梳理及标准化,也加速了该公司的信息化建设,协助著名ERP品牌SAP在该公司成功上线;咨询满意度达到98%。
■成霖洁具:作为霖旗首位大陆咨询顾问,根据订单有大/中/小、产品有难/中/易的特点,杨老师为成霖装配车间规划了长/短/中三种形式的产线,使不同的订单和不同的产品各得其所,生产效率由65%提升到88%,场地面积缩短20%,间接人员减少12%;其规划理念和方法,推广到成霖旗下所有厂区,一直沿用至今。
■万嘉门业:创造了仅用4个月完成了6个月的工作量的佳绩,准时交货率由35%提升到95%,客诉率由原来的40%下降到5%;更为万嘉门业培养了一批能征善战的生产干部,用结果征服企业,杨老师在每次课程期间,400人的礼堂座无虚席,实用,实战,实际的课程讲解使干部们流连忘返。
■得理乐器:连续4年被该公司聘请为管理顾问,从南山厂区,福永厂区到珠海厂区,长期的辅导结合各级干部的努力,该公司各方面均取得骄人的业绩,生产效率由45%上升到80%,人均月产值由不足2万上升到4.5万,产品不良率由8%下降到千分之三;在企业文化,人文关怀,文化娱乐活动方面也形成鲜明的特色,提升了企业竞争力。
■舒美牙刷(宝洁牙刷大中华地区唯一供应商):从业务出货计划,生产计划到物料进料计划,全方位进行改造,直到满足宝洁的需求,顺利达成品质,交期,成本等各项指标;对该公司组织结构,岗位职责,培训体系,薪资与福利制度等进行完善,每周一次的培训一直进行到项目结束;为该公司后来到内地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运营管理模式。
主讲课程:
《5S长效导入》
《IE七大手法的运用》
《TPM全员生产维修》
《班组长管理技能提升》
《精益生产LP》
《品质管理与品质改善TQM实战》
《生产计划与物料控制》
《现场改善与生产效率提升》
授课风格:
40%的课程讲授;30%的案例分析;30%的分组演练与点评;信奉好的课程是设计出来的,课件内容包括讲义,试题,标准答案,互动案例设计,点评角度设计,运用操作手册等六大部分,充满激情与抑扬顿挫的演讲非常具有冲击力,多年的咨询业经验和丰富的案例使杨老师的课程充满实用性和实战性。
学员评价:
实战,实用,实在,杨老师的课程使我们受益非浅;
■ 不是沙盘模拟,也不是军事演习,杨老师给我们展示的是制造业工厂每天都在发生的硝烟弥漫的战争,并教会了我们如何赢得胜利;
■ 良师益友,杨老师授课后良好的售后服务让我们感动;
■ 职业精神与师长风范令人敬佩;
■ 循循善诱,谆谆教诲,在杨老师的引导下,任何管理难题都能找到最好的答案;
■ 观念,流程,规范,杨老师的全方位咨询式培训使我们了解了制造业工厂管理的真相!
服务客户:
烟草、电力、电子行业:山东华电青岛发电、长治漳山电厂、惠州光泓电子、珠海采埃孚电子、深圳洲明电子、深圳欧朋达电子、惠州乐庭电线、深圳斯比泰电子、深圳大族元亨光电、深圳斯比泰电子、深圳联想、高明供电局、昆明禄劝电力、成都三峡电力设备、深圳竟华电子、珠海TDK、平顶山平高电气、雷曼光电、江西广丰卷烟厂、江西南昌卷烟厂、湖北宜昌三峡卷烟厂、宜昌三峡卷烟、梅州成都中钞烟草物流中心、长沙卷烟厂、湖南中烟、云南中烟、云南红塔集团、
制造业:北京京磁、浙江金固轮圈、长沙中联重科、盐城江淮动力、广州玛茜特皮具、贵港福达车辆、珠海兄弟亚洲、广东邮政中山物流中心、宜宾中核建812厂、漳州猛狮科技、嵊州瑞雪制冷广西电力线材、广州牛尾电机、江阴江顺科技、河北敬业钢铁、南宁浮法玻璃、东莞有余包装材料、连云港亚邦颜料、云天化、东莞京瓷光学、嘉兴世源科技、深圳国泰达鸣科技、江门日盈不锈钢、浙江青田青山钢铁、深圳北泰显示、江苏群英纺织、惠州科锐半导体、东莞久森新能源、东莞华贝手机、广州立章包装、广州日立电梯、成都中钞贵金属、合肥晶澳太阳能、平顶山中铁物资轨枕厂、安庆华茂纺织、重庆紫光化工、苏州通锦精密、广州环亚化妆品、珠海爱普科斯、兵器集团包头北方重工、襄阳国网绝缘子公司、廊坊京瓷、新疆紫金锌矿、中山TCL、珠海天威、平顶山帘子布、广东韶关标准马达厂、成都正升声学、沧州中建、长沙吉维信、珠海赛纳耗材、深圳东江环保、重庆复合材料、佛三溢达纺织、南宁真龙天瑞彩印、浙江海宁博凡动力、深圳科瑞、湘潭钢铁、宜昌南玻集团、浙江嘉兴金达亚麻纺织、浙江衢州华友钴业、四川江油攀长钢集团、中山本田制锁、安庆创跃集团、仪征化纤、成都中钞、宁夏石嘴山天地奔牛矿山机械、绍兴东邦化工、岳阳聚成化工、韶钢松山
能源业:江苏盐城合肥燃气集团、北京给排水集团、广州给排水、重庆水务集团、唐山节能集团、合肥燃气、浙江绍兴卧龙集团、湖南东方矿业、天津中沙石化、内蒙古乌海化工、
印务行业:深圳中华印务、常德金鹏印务、深圳鸿兴印刷、宜昌金三峡印务、
轮船制造业:上海中船国际、广州南沙中船文冲船厂、南京中船、珠海海关技术中心、
汽车物流类:上海申龙客车、东莞新武精机、柳州上汽通用五菱、广州地铁、长春一汽大众、长春一汽轿车、东风悦达起亚汽车、重庆上汽通用五菱、淮南同程物流、深圳信义汽车玻璃、东风汽车、山东青岛五菱分公司、江铃控股、广州艾帕克汽配、广州东风雪铁龙发动机、上饶博纳汽配、中山邮政物流中心、中国烟草物流中心、深圳国通物流、梅州BPM车轴、上海通用重工、江苏靖江华达科技、一汽解放成都分厂、亚太汽车十堰分公司、成都中车、广州TNT汽配、摩比斯汽车模组、
陶瓷、家私、木业:乐山林和实业、、佛山新乐卫浴、杭州老板电器、东莞马可波罗瓷砖、佛山欧神诺瓷砖、简一瓷砖、新明珠瓷砖武汉美的、中山佳威路家用电器、佛山万和电器、简一陶瓷、全友家居、广州美的、邯郸美的、佛山贝斯特陶瓷、广州万宝电器、佛山东亚门业、浙江金华春天门业、浙江金凯德门业、清远欧派家居、宁波奥克斯、江门乐家卫浴、陶润陶瓷、
食品药品行业:河南鹤壁大用食品、湖北咸宁红牛功能饮料、湖北当阳澳利龙饮料、佛山金大惠食品、广州自来水公司、岳阳华文食品、贵阳燕京啤酒、宜宾五粮液、温氏集团、青岛沃隆食品、江西兄弟药业、江中制药、石药集团、岳阳道道全粮油、保定西麦燕麦、厦门燕之屋、宜昌澳科乳化、
其它行业:成都福华农科、成都乐山福华农科、福建和盛高科、深圳京泉方、广州宏图、深圳金上晋、泉州力拓花盆、宁波继锋科技、醴陵晋江奇美水族、梅州盛富、广东科翔PCB、清远金发科技、深圳新辉开、东莞萨秘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