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主投诉:上汽通用别克厂家只交付一把钥匙!记者调查非个案
一台车,通常标配两把钥匙,但有一位别克车主曹先生,去年底买车的时候就只拿到了一把钥匙,另一把到现在没拿到,到底怎么回事儿呢?
买车只给一把钥匙?
去年12月24号,曹先生在德清康德别克4S店购买了一台别克GL8商务车,车价是近26万元,因为迟迟拿不到第二把钥匙找到《我的汽车有话说》节目投诉。
曹先生说,当时买车的时候,4S店给了一把钥匙,另一把说是在第一次保养(别克送了两次保养)的时候找4S店配。年后车辆去杭州滨江的别克4S店做保养,提出配钥匙的时候被告知缺芯片配不了,打电话给德清康德别克4S店也说是配不了锁芯,只能等。
正所谓无巧不成书,今年四月份的一次经历,让吴先生意识到只有一把钥匙风险比较大。
当时曹先生到饭点吃饭,吃完饭开车的时候发现钥匙丢了,一行人找了半天最后找到了,算是有惊无险。
之后曹先生马上个德清康德别克4S店打电话问钥匙什么时候能给,“4S店销售顾问请示销售经理后回复,给不了,也不清楚什么时候能给,建议我们厂家投诉。”
无奈之下,曹先生只能打厂家400电话,工号111374号回复:给不了钥匙,不知道什么时候能给。
曹先生说,当时考虑到上海疫情,自己也就没说是很忙,现在六月份了,打电话去4S店竟然还是这个结果。
4S店:我们也没办法
接到投诉后,杭帮侠记者联系了德清康德别克4S店,一位工作人员回复称,已经联系过厂家,(客户拿不到钥匙)4S店也没办法,因为钥匙是上汽通用厂家生产的,只能跟上汽通用要,现在上汽通用也给不到一个确切的时间,而且还有“很多客户也拿不到钥匙”。
言外之意就是没办法。
杭帮侠记者又联系上汽通用别克,但至今没有接到任何关于此事的回复。
上汽通用无法提供另一把钥匙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什么时候能够提供?
延迟交付车钥匙给客户怎么补偿?
这些问题亟需上汽通用别克给车主一个交代。
这不是个案
记者搜索发现,曹先生的经历并非个案,在各大汽车论坛,多位全款购车车主反映购买别克车只给一把钥匙。
关于此事,《我的汽车有话说》节目也会持续关注。
买车附购“保养套餐”做4次“过期”了
2018年7月,牛女士在大连上通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下称4S店)购买了一辆别克车,当时她还花1000元购买了8次保养。牛女士说当时没有人告诉她保养有使用时间限制,协议上也没有相关条款。5年多的时间,她只给车做了4次保养。春节前,当她再次前往4S店准备给车做保养时,却被告知她的保养已过期,4S店无法继续提供服务。对此有律师表示,此事关键在对有效期是否有约定,如商家未能举证对服务期限有约定,应当继续履行相关服务义务。
牛女士与4S店签署的协议上并没有明确时间限制。受访者供图
购车时买了8次保养
2018年7月,牛女士花费10万余元,在4S店购买了一辆别克轿车。牛女士说,购车时销售人员表示有活动,加1000元,可以购买8次保养,“我考虑今后肯定要定期给车做保养,这个价钱确实挺便宜的,于是就买了,当时销售人员也没说保养有使用时间限制。”
随后的5年多时间里,牛女士根据自己车辆的行驶里程,定期到4S店对车辆进行保养。牛女士平时上下班不开车,只有在周末时带孩子去姥姥家才开车,因此5年多时间里,她的车只开了3万多公里,“我购买的8次保养只用了4次。”
4S店称保养“已过期”
春节前,牛女士准备给车做一次保养,没想到她到4S店后,对方明确表示她购买的保养已经过期了,无法再享受这一服务。“4S店方面表示,我买的这8次保养需要在五年内做完,可当初买时没有人告诉我。”牛女士事后找到当时买车时签的协议,协议上只写了“保养1000元(八次)”,并没有时间要求。
随后的一段时间,牛女士多次与4S店沟通交涉,另外还向上海别克公司投诉,但均没有得到满意的答复。“我花1000元买的保养,当时也没人告诉我必须在5年内做完,现在4S店说我买的保养已经过期,这也太不合理了,难道我的钱就这样打水漂了?”牛女士说。
记者就此联系了4S店,工作人员表示,牛女士购买的保养是厂家搞的活动,目前这项活动已经到期,因此他们无法为牛女士继续提供车辆保养服务。
有无服务期限约定是关键
就此事,记者采访了北京市盈科(大连)律师事务所的王金海律师,他表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规定,当事人对合同的标的、数量、质量、价款或者报酬、履行期限、履行地点和方式、违约责任和解决争议的方法等内容达成一致,合同即告成立。在此案例中,如果牛女士与4S店之间的保养合同,没有明确的使用时间限制,那么合同应当视为按次数保养的合同,不涉及“逾期即失效”,故经营者应当继续履行相关服务义务。除非4S店能够提供证据证明存在使用时间限制,否则其无法单方面终止合同。
面对此类情况,王金海建议,消费者可以保留好相关证据,包括保养合同、付款凭证、与销售人员的通话记录等,同时与商家进行沟通,明确表示自己的诉求,要求对方履行合同,或者给予相应的赔偿。如果沟通无果,可以向消费者协会或者相关行业协会进行投诉。最后,如果以上途径都无法解决问题,可以寻求法律途径,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半岛晨报、39度视频首席记者佟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