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丰租车怎么样
我是来看评论的
汇丰银行 石家庄分行
好像在哪见过,想不起来了
在金融危机中倒闭的雷曼兄弟公司是干什么的公司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原因也不复杂,不敢得罪沙俄。
清末同治时代,由于清政府腐败无能,西北大乱。
西北陕甘的回教叛军作乱,导致三省出现惨烈的种族屠杀情况,乱成一团糟。
而满清在新疆的统治又有一定问题,大体由各民族自治,地方大量少数民族伯克和贵族实际控制。
此刻西北大乱以后,新疆一度处于独立状态,地方直接自治起来,但形式上还是归属满清。
而中亚浩罕汗国的大将阿古伯,利用这种有利的机会,以和卓家族圣裔作为宗教旗号和政治旗号,带着大军攻入新疆。
当时新疆已经缺乏强有力的军事力量,地方政权一是畏于阿古伯的军力强大,二是和卓家族在新疆具有很强的影响力,所以纷纷不敢抵抗。
没多久,阿古伯就控制了新疆几乎全境。
而阿古伯的背后就是英国和俄国人,没有他们的支持也不可能成功。
趁着阿古伯进攻的机会,沙俄借口保护在伊犁的俄国侨民,出名占领了伊犁地区。
1877年,左宗棠抬棺出征,彻底打垮了阿古伯,逼走了杀人魔王白彦虎,几乎占领了整个新疆。
但是,面对沙俄在伊犁的驻军,左宗棠并不敢轻举妄动。
主要是沙俄军队实力远远强于阿古伯,甚至一口吃掉了阿古伯的母国浩罕汗国。
客观来说,以左宗棠在新疆的二三万人马,是无法打退沙俄军队的。
这种情况下,左宗棠一面将主力向伊犁集结,做出进攻的样子,一面通沙俄进行外教交涉,据理力争。
但沙俄并没有把左宗棠那些军事实力放在眼里,并不予理会。
1879年,清政府派崇厚赴俄谈判收回伊犁问题。
崇厚是个靠买官出头的糊涂蛋,见到声色俱厉的俄国外交官就吓破了胆,加上也不懂得外教谈判技巧。最终,崇厚糊里糊涂的签订了《里瓦几亚条约》。
根据这个条约,清政府仅仅能收复伊犁上游谷地,却丢失伊犁西部、南部和南、北疆边境大面积的领土,还需要赔款500万卢布。
此举对于清政府来,是完全不可接受的,同割地赔款没有区别。
如果是被沙俄打输了,这么操作倒也可以接受,现在根本就没打,怎么能屈膝投降呢?
沙俄也颇为得意:“谁说战争得不到的东西,谈判桌上也得不到,这不是得到了吗?”。崇厚因此被革职入狱,随后才被罢官赦免。
1880年,清政府该派富有外教经验的曾国藩儿子曾纪泽,前往俄国谈判。
曾纪泽是一个书生,和父亲不同,他从没打过仗。
然而,所谓虎父无犬子,面对凶恶狠毒的俄国外交官,曾纪泽不悲不抗,不受各种恐吓和威胁。
资料记载:这期间,沙俄外交官大施淫威,时而要“举起拳头”和“使用这个拳头”,时而要“把剑拔出鞘来”,甚至要“用大炮来提出明确的要求”“把枪口对准他们的胸口”,还以撕毁条约、不交伊犁、召回驻北京使馆人员等相威胁。
但曾纪泽认为沙俄刚刚在1878年打了俄土战争,损失很大,因扩张太快,受到英法的扼制,奥匈帝国也恼怒自己巴尔干地盘被沙俄染指。
此时沙俄要全力在欧洲对抗这几个列强,没有精力在东线和中国开战。
大家可以看看上图,近代吞并中国领土最多的是什么国家。
所以,双方激烈谈判后,终于沙俄做出很大让步。
沙俄归还了整个伊犁地区,中国赔款900万卢布(500万两白银)。
虽然沙俄仍然借此侵占了伊犁霍尔果斯河以西地区,但在当年这里是荒无人烟的地方,在满清看来意义不大。
况且,曾纪泽以多付200万两白银代价,换回了两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已经是尽全力了。就满清看来200万两白银也没什么了不起,相当于北洋水师一艘军舰罢了。
左宗棠大军势如破竹,为什么不收复新疆全境?
光绪二年,65岁的左宗棠抬棺入疆,历时1年多,收复乌鲁木齐,打败阿古柏,收复南疆!此时,伊犁仍被沙俄占领,为什么势如破竹的左宗棠,没有率军攻打伊犁,收复全境呢?
1、想通过和谈收复伊犁
左宗棠打败阿古柏后,伊犁成了唯一被沙俄占领的孤岛。此时,俄土之间爆发战争,清廷有人建言,令左宗棠借机整兵,全力收复伊犁。
话好说,事难做!只是打一个阿古柏,年近古稀的左宗棠就四处筹款募捐,最终还要抬棺出战,此时面对更加强大的沙俄军队,应该何去何从?
此时,一个叫完颜崇厚的人,进入了清廷的视野。
完颜崇厚,时任兵部左侍郎、三口通商大臣,以擅长办理洋务而闻名。如果能通过谈判收复伊犁不是更好吗?
于是,在光绪四年,完颜崇厚任特使前往俄国,交涉伊犁归还事宜。
出人意料的是,完颜崇厚在俄国拿回来一个被认为是“丧权辱国的条约”——《里瓦几亚条约》。
刚刚被左宗棠的胜利,打了“鸡血”的清廷一片鼓噪之声,纷纷要求撕毁条约、与俄国开战,完颜崇厚也被判处了“秋后问斩”……
2、李鸿章反对开战并发出警示
在清廷的一片群情激愤中,年迈的左宗棠再次被委以重任。而左宗棠也抱以必死决心,坐镇哈密,兵发伊犁……大战一触即发。
此时,一向强调“海防”重于“塞防”的李鸿章,再三表示反对与沙俄开战,并给好友王壬秋写了一封信。信的主要内容如下:
士大夫之愚惑,朝廷之无人,亦可笑矣……天下事无一不误于相互牵挚,遂至一事办不成,良久感叹。处今时事,外须和戎,内须变法。若守旧不变,日益削弱,和一国又增一敌矣。自秦政变法而亡,后世人君遂以守法为心传。自商鞅、王安石变法而诛绝,后世人臣遂以守法取容悦。今各国一变再变,而蒸蒸日上,独中土以守法为兢兢,即败亡灭绝而不悔。天耶?人耶?恶得而知其故耶?
翻译成白话文大意是:这群士大夫思想僵化,朝中无有志之士,到了可笑的地步……现在的天下大事,没有一件不是贻误于相互牵制、扯皮的,大事一件也没办成,我感叹良久。如今国家面临的形势,对外必须与西洋和睦相处;对内必须改革变法。如果继续守旧不变,国家将日益衰败,签一个和约无异于增加一个敌手。自秦二世而亡人们归咎为变法,后世君王都以遵循旧制为根本。自从商鞅、王安石变法遭诛绝之祸,后世臣属都以遵循旧制博取皇帝欢心。现在天下各国都改革创新,每天都在进步,只有我们还小心翼翼维护着旧法,即使国亡人灭,这些保守派也不会痛惜后悔。苍天之祸?还是人之祸?这些人怎么才能明白其中道理?
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李鸿章一味强调海防,对内陆腹地的防卫比较消极,是大错特错的!也是必须批判的。
但是,他在信中的几句话还是令人深思的,如“后世人君遂以守法为心传”、“后世人臣遂以守法取容悦”、“今各国一变再变,而蒸蒸日上,独中土以守法为兢兢”……这些都真实反映了当时清朝所面临的困境。
3、“大清三杰”之一竟然想出“火烧赤壁”之计
签订的合约清廷不认,沙俄可是当真的。此时,得知条约不被认可,沙俄一方面不断增兵伊犁,另一方面向辽东派出远东舰队,气势汹汹地从海参崴出发,向中国近海驶来。
清廷立刻感受到强大压力。既要从伊犁到辽东的图们江一线,布设大量陆军,又要沿海布设大量水师,不免有些捉襟见肘。陆地还好说,可以让左宗棠顶上,海上怎么办呢?
危急时刻,有人建议起用彭玉麟!
彭玉麟,被后世称为同曾国藩、左宗棠齐名的“大清三杰”,同时又与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并称清末“中兴四大名臣”,是湘军水师的创建者。
当时彭玉麟已经61岁,贵为太子少保。在人们心目中,他是唯一能总督长江水师打赢沙俄海军的人选。
在清廷上下的期待中,彭玉麟走马上任,经过军情研判和分析,毫不含糊地献上一计:让数百艘木船载满桐油、木柴,趁着大风起时驶向沙俄军舰,施行火攻。
不知道彭玉麟是真这么想的,还是为了躲避承担这个差事。总之,他献上的这一计,不免使人们联想到《三国演义》的“火烧赤壁”。
竟然把千余年前的战例搬出来,打算用火去烧钢甲铁舰,这,这——太让人无语了。
4、“三个条件”促使清朝在战前急刹车
以通晓水师战法而闻名的彭玉麟,搬出“火烧赤壁”后,第一个站出来挑战权威的是两汉总督刘坤一,他上书称——
现今已不是三国时代,统帅也不是曹操、周瑜和孔明,如千余年前那样实行火攻之计,恐怕不行……
话说得虽然比较委婉,但足够警醒众人。在争议不休下,清廷也许觉得彭玉麟的办法太不靠谱,就向李鸿章问策。
一直等待机会贩卖自己观点的李鸿章十分滑头,没有把彭玉麟的“火烧赤壁”贬得一无是处,也没有理会刘坤一的质疑,他把英国军官戈登找来了。
在与太平天国作战中,戈登有常胜将军的美名,因此在众位大员中说话比较有分量。摸清了原委后,戈登说可以跟沙俄开战,不过开战前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
一是要迁都于西安。
二是至少有开打10年的准备。
三是满人要做好放弃政权的准备,因为长期战争下,政权将无法维持……
戈登此言一出,清廷上下彻底打消了与沙俄开战的打算。收复伊犁也只好被搁置起来……
参考文献:《清史稿》、《李文忠公全集》、《左文襄公全集》,感兴趣者可以详细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