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典型的特种部队的作战案例?
美国击杀本拉登的那次,
buick帽子什么牌子?
我想讲一个年代稍早的。
尽管二战期间,现代意义上的“特种部队”还没有成为各国部队的标配,但有相当一些军事行动,即使以现代的标准来看也可以算是“特种作战”了。美国游骑兵在菲律宾实施的甲万纳端突袭,就是其中一个很好的例子。
(这地方名字真拗口。)
事情的背景是这样的:日本人在菲律宾的甲万纳端建立了一座战俘营,里面关押着不少盟军战俘和平民。把这些战俘捞出来对盟军来说意义重大,而且在二战期间被日本人俘虏是一件多惨的事,大家都有数。因此,当时主要在太平洋活动的美国游骑兵第六营接到任务,要去突袭这座战俘营,把人弄出来。
游骑兵的任务是成功的。他们深入敌后30英里,却没有在战斗开始之前被发现。在突袭战俘营的过程中,一百多名游骑兵和侦察兵带着两百多名当地游击队攻击营地,付出了2人死亡、4人受伤、2名战俘死亡、9名游击队受伤的代价,造成了至少500名日军的伤亡(有材料认为日军伤亡更多),并瘫痪了四辆日军载具(战俘营内有少量驻扎的日军装甲),还解救了全体战俘,并将他们护送回友方领土。
(下图是同样参与这次行动的阿拉莫斥候们。)
但是我想到这次行动,倒不是因为双方的交换比,而是因为这场行动中出现了几个很关键的要素。这些要素,也是现代的特种作战所一直在追求(而且有时还不能实现)的。
第一,行动的隐蔽性。几百人的队伍在敌后远行30英里,没有被发现。这简直是奇迹。当然这和二战期间侦察手段没有现代发达也有很大的关系,但这样的隐蔽性仍然是难能可贵的。现代特种部队愈发地小股化,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更好地隐藏自己、隐藏行动,而不是说这几个人的小队真的能当一个连来用。
第二,当地人的支持。这是现代特种部队都非常头疼的一个问题,但是在甲万纳瑞突袭期间,不但菲律宾游击队支持游骑兵,在他们身处敌后期间,他们路过的村庄都选择关住自己的鸡、拴上自己狗的嘴,不让这些动物发出声音,导致日本人发现这支队伍的存在。如何获得敌后民众的支持,或者至少不和敌后民众敌对,一直是现代特种部队苦心钻研的课题之一。
第三,交战的突然性和暴力性。在行动开始之初,游骑兵立刻用精准的轻武器火力击毙了日军哨兵,并快速通过了开阔地,在还没有遭受还击之时已经冲入了敌营。在随后的近战中,日军当然也不是游骑兵的对手,而仅有的日军装甲载具也被迅速发现、发现即点亮,在被摧毁之前根本没有时间压制游骑兵,更没有给游骑兵造成重大的伤亡。
甲万纳瑞突袭应该算得上是一场教科书级别的直接行动了。这场行动对后来的特种部队发展也影响深远,并经常被作为经典案例进行分析,影响着今天的特种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