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日报 汽车日报

当前位置: 首页 » 汽车资讯 »

东风本田群面

东风Honda20年启示录

作者 | 葛帮宁

编辑 | 李国政

出品 | 帮宁工作室(gbngzs)

时光回到2003年。

彼时,面对WTO游戏规则,中国汽车制造商都在寻找应对之策,兼并重组、合资合作成为行业最蔚为壮观的景象。全球汽车巨头6+3格局中,该来的都来了,相较于欧美品牌,日系品牌虽迟但到,6至8月,聚光灯曾3次打在日系跨国汽车公司身上。

当年6月9日,经过23个月艰苦谈判,东风公司与日产汽车跨世纪牵手。两家车企有着相似经历和共同目标,通过台湾裕隆集团牵线搭桥而选择了彼此。7天后,东风日产首款产品阳光下线。

8月29日,一汽集团通过两次搅动业内神经的重组——天汽一汽联合重组和四川旅行车厂重组,终于顺理成章且名正言顺地与丰田汽车联姻。一汽集团藉此突破“经济山海关”进入华北布局,行之迟迟的丰田汽车则誓言要在中国追回失去的光阴和市场。

丰田汽车和日产汽车的耀眼光芒,遮住了另一家日本企业——本田汽车的星辉。于上述两次合资之间,2003年7月16日,在武汉沌口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大楼,本田汽车在华第二家整车合资企业——东风Honda低调成立。

20年光阴倏忽而逝,这3家标志性日系合资企业均在中国市场刻下各自的烙印。东风日产生于南方,快意恩仇般地闯出一条血路。一汽丰田位居北方,不管世事如何沧桑,始终稳健经营。而身处中部地区的东风Honda,自成立之日起,就不得不面对来自业界的重重压力。

它生于草莽之间,从一个“四没有”(没有资格、没有目录、没有渠道、没有经验)企业起步,在竞争中磨砺成长。当年的创业环境决定了日后发展路径。它从合资公司自身所长出发,保持战略定力,创造当年投产、当年盈利的东风Honda速度,用颇具魅力的产品和技术征服了大批中国消费者,走出一条特立独行的合资之路。

它向双方母公司递交了一份厚重的答卷——无论是从销量还是从利润考量,东风Honda在双方母公司体系中都承担起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截至目前,其已在武汉建成3个整车工厂和一个在建的新能源工厂,在售车型10余款,累计产销超过750万辆,自2017起年产值连续6年超千亿元,是武汉市第一个超千亿产值的单体企业。

它也面临合资新时代的转型挑战。2018年,东风Honda新能源品牌战略升级,其后5年相继推出十余款电动化产品,构建起新能源产品矩阵。现在及以后,它将围绕电动化品牌——e:NS和强电智混,以及即将面世的全新自主品牌,破旧立新,重塑创未来。

不同的企业各有自己的禀赋、基因和密码。回望它20年成长历程,帮宁工作室认为,助推东风Honda走到今天的成功因素,主要有5个方面。

01.

东风国际化战略布局

这是东风Honda得以诞生的时代大幕。2001年,东风公司改革初见成效,实现利润24亿元。扭亏之后,如何保持长治久安,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成为工信部原部长、时任东风公司总经理的苗圩等管理层的主要任务。

当时国际局势是入世。经过研究,东风公司确定入世条件下的发展战略理论为“参与国际竞争合作,融入世界潮流发展”。原因很简单,汽车业垄断性强,全球6+3格局初定,如果闭关自守,受冲击或许更甚。最好的办法是与跨国公司合作,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

站在这个角度看,东风公司不管是收购京安云豹,还是重组武汉万通,都不是孤立的样本。隐藏其中的,或者更确切地说,东风公司通过一系列运作,意在下一盘更大的国际化棋局。

这盘棋局包括3条战线:其一,提升神龙汽车合作层次(从与雪铁龙公司合作提升至与PSA集团合作);其二,与日产汽车全面合资;其三,与本田汽车合资。

跟本田汽车合资,是一场令人感慨的联姻,中间是一段横跨9年、历经零部件-发动机-整车三部曲的漫漫征途。

这个故事最早可追溯至1994年,根据当时国家政策,双方在广东惠州从零部件起步。1997年9月广州标致败走麦城,东风公司带着本田汽车一起进入广州,本以为万事俱备,但合资项目在最后一刻却被拆分为“一二三”,即1个项目、2个公司、3个合作方——广汽集团跟本田汽车以50%对50%股比成立广汽本田;东风公司偏安一隅,跟本田汽车合作发动机项目,为前者配套。

多年后回望这段历史,如一些当事者所言,倘若当时广州方面开明一些,倘若东风公司不那么咄咄逼人——有个方案是,合资项目中外各占股比50%对50%,中方50%股比由东风公司与广汽方面组成,东风公司要求占股26%——或许东风Honda的故事会被改写。但历史不能假设。

尽管发动机项目很成功,东风公司却始终心有不甘,直到2002年,东风公司与本田汽车双方迎来改造重组武汉万通公司的机会。武汉万通原由东风公司等几家企业于1993年投资建立,至重组前已处于破产边缘,但它拥有宝贵的生产资质,当年的创业者们希望腾笼换鸟,引进新的整车项目。

过程虽然千回百转,结果却无意外。通过回购其他几方所持股份,东风Honda遂在武汉万通基础上成立,东风公司与本田汽车夙愿得偿。

02.

滚动式发展

自1990年代进入中国市场以来,本田汽车就将本田宗一郎时代定下的准则——小规模起步、滚动式发展模式导入合资公司。某种程度上,这也是东风Honda20年来持续前进的秘密武器。

有分析人士认为,本田汽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从来不追求一时的销量突进,也不做不太理性的事情,它就是一个稳扎稳打的直男。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日系品牌国际化程度较高,本田汽车80%的市场都在海外,其产品开发、工厂建设、战略思维都具有全球化意识,且日系企业执行力强,方向一旦确定,团队就持之以恒贯彻落实。

如前述,2003年起步的东风Honda可谓先天不足:一是没有资格,2004年才获得轿车资质。二是没有目录,即使生产出来产品也不能销售。三是没有渠道,初期只能借用其他品牌销售网络,再逐步切换到自建网络。四是没有经验,初创时期经营层来自东风Honda发动机工厂,没有直面过血雨腥风的整车市场竞争。总之,一切都从头开始。

艰难的创业路上,东风Honda保持战略定力,按照自己的节奏和步伐前进,即使面对充满诱惑的大市场、大机会时,也不自乱阵脚。产能规划方面,采取分步投资、滚动发展模式,基本上以12万辆为新增产能,使企业在短时间内就具有竞争力——从3万辆到5万辆,从12万辆到24万辆,从40万辆到80万辆,从一厂到四厂,莫不如此。

这种滚动发展速度一度超越了同宗广汽本田。从引进设备到投产,东风Honda用时7个月,完成对武汉万通公司的改造,形成3万辆产能。从3万辆到12万辆扩能改造历时不到3年,其中完成12万辆扩能改造仅用时11个月,创下本田汽车50多年发展史上全球工厂建设速度之最。

2010年,东风Honda利用24万辆产能生产26万辆汽车,产能利用率达110%。2017年,实际产能与销量缺口近20万辆,相当于一个工厂完成1.5个工厂的生产量。此过程中,东风Honda采取紧凑型产销联动体制,用最少资源配置应对最大销售可能,不致于造成产能浪费。

到新汽车时代,它面临新考验。2022年,本田汽车全球首个新能源标杆整车工厂、东风Honda新能源工厂开建,将于2024年初建成投产,生产纯电动汽车品牌e:NS系列多款车型,届时东风Honda将构建起百万辆整车产销体系。

到那时,以精品见长的东风Honda,其产品线能否跟上?未来东风Honda如何坚持赖以安身立命的本色?这都有待作答。

03.

精品战略,小市场大份额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在产品方面,东风Honda都采取少而精策略,它虽然种类不多,但每款产品都尽量做到细分市场前列。

具体来看,CR-V是定海神针,是根基,不能动摇。CR-V拥有很多品牌资产,其影响力甚至超越了东风Honda。对这款产品,既不能急躁冒进,否则根基受损,但又要密切关注,一旦有风吹草动,要能立刻剧烈感知。而CIVIC更代表未来,那里有东风Honda希望抵达的目标。无论对东风Honda,还是对中国市场,这两款车无疑都引领了一个时代。

与外界想象的相反,东风Honda首款产品是导入CR-V,这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既是自觉选择,也属无奈之举。东风Honda成立前,中外双方就合资事宜探讨,涉及到产品时,确定第一款车型为CR-V。

原因有三:一是,东风Honda前身武汉万通没有轿车生产资质,必须导入一款非轿车产品。二是,2003年左右,SUV在国际市场崛起发展迅猛,在中国将大有可为。三是,本田汽车正好有这样一款产品——当时CR-V作为进口车在国内销售。这3个原因都不容质疑,此事自然促成。

第二款产品是导入有市场竞争力的轿车CIVIC,这也是谈判时双方的约定。很多人将东风Honda的成功归纳为产品竞争力使然,从20年周期看,事实的确如此,但在起步阶段,CR-V和CIVIC都经历了一段艰难的爬坡期,前者刚上市就遭遇“黑色5月”,很难立刻赢得大量关注,后者也因产品理念过于超前而慢热。

关键性的资质获批,上演了极为惊险的一幕。2004年4月24日,CR-V上市,但直到前一天,资质仍无消息,而发布会相关工作都已准备就绪——嘉宾已经邀请,场景已经搭建,彩排已经完成。东风Honda心急如焚,特意安排一部分人蹲守北京。直到4月23日晚11点多,大家还在苦等许可证和目录。接近次日凌晨,终于等来目录确定的消息。于是,第二天发布会如期举行。

产品为根本,这贯穿于东风Honda20年发展壮大之始终。比如杰德,它开辟了一个新的细分市场,当时国内还没有类似车型。再比如哥瑞,东风Honda第一次尝试将价格切入到10万元以下区隔。

这都是本田汽车突破自我采取平台战略的结果。众所周知,本田汽车的根本要素是运动,平台战略使两个在华合资企业的产品出现差异化,其中,东风Honda朝年轻、运动和时尚方向走得更远,而广汽本田更侧重本田品牌要素。

在中国化、本土化这个大前提下,东风Honda有了更多可作为空间。杰德开发周期近3年,自提案开始,就将年轻、运动和时尚概念输入其中,后续产品同样遵循这些要素,逐步形成东风Honda的产品特色。从杰德到思铂睿,从XR-V到哥瑞,以及新思域等产品,待这个闭环基本完成,东风Honda时尚运动的概念就此完整呈现给消费者。

数据显示,20年来,东风Honda揽获超240万CR-V用户、200万CIVIC用户和120万XR-V用户。东风Honda的产品品质、可靠性等口碑,都可以通过这些客户群去再传播。既有主要支撑产品,也有细分市场产品,这些产品个性鲜明,而个性化又与整体布局结合起来,从而构建了一个有个性、走向良性循环的东风Honda。

04.

创新技术为王

“技术本田”是外界对本田汽车最初也是最深的认知,迄今已成为其标签。东风Honda 20年发展史,某种程度上就是一部汽车技术进化史。 从CVCC到VTEC,从IMA到i-MMD,从强电智混技术品牌到纯电e:NS品牌,东风Honda全面向新汽车转型。

i-VTEC是在本田发动机VTEC基础上改进而来,增加一组进气门凸轮轴正时可变控制机构,可使发动机在大范围转速内,都能有合适的配气相位,相比原有VTEC技术,性能提升20%。

2004年上市的CR-V便搭载2.4及2.0升i-VTEC发动机。高动力与低油耗兼得,i-VTEC因此斩获好评无数,至今仍适用于CIVIC、艾力绅等多款在售车型。

2013年6月,本田汽车在中国发布“Earth Dreams Technology(地球梦科技)”新一代动力总成技术。它兼顾驾驶乐趣与环保性能于一体,包含汽油发动机、CVT变速箱和i-MMD、i-DCD两套混合动力系统。

东风Honda现有车型中,采用地球梦发动机的有CIVIC、英仕派、UR-V、CR-V和杰德等产品。

2017年,东风Honda将i-MMD混动系统搭载到思铂睿和CR-V车型上,更多中国消费者开始接受混动技术。此后,东风Honda混动技术多次迭代升级。

2023年3月,东风Honda发布强电智混技术品牌,包含e:HEV强电智混和e:PHEV强电智混。Honda混动技术历经数代沿革和20年积淀,全球累计超过400万用户。目前,已进化至第四代i-MMD高效率双电机混合动力系统,该技术陆续被搭载到CIVIC、CR-V、HR-V、英仕派等多款车型上。

电动化加速。2021年,东风Honda发布纯电动品牌e:NS,推出Honda在华首款纯电车型e:NS1,它源自本田汽车刚推出的全新智能高效纯电架构e:N Architecture。此架构集合高功率驱动电机、大容量高密度电池、纯电动车专属车架以及底盘平台等。

2023年上海车展,东风Honda首次以没有燃油车的阵容参展,未来将围绕电动化品牌e:NS与强电智混,以及下半年推出的全新自主品牌展开。预计到2025年,东风Honda电动化产品占比达50%。2030年后,Honda在中国不再投放新的燃油车,所有新车均为纯电动或混合动力等电动化车型。

05.

三届高管关键阶段发挥关键作用

20年来,东风Honda在三任中方执行副总经理——刘裕和、陈斌波和郑纯楷带领下,接力前行。他们以敏锐的洞察力和市场判断,在不同阶段发挥了不同作用,推动东风Honda从小市场小份额向大市场大份额,向20万辆、50万辆、80万辆以及百万辆目标迈进。

第一任执行副总经理刘裕和,任期从2003至2009年,是东风Honda创业时代打江山的骨干代表。6年里,他带领东风Honda从3万辆产销起步,到突破20万辆,相继推出CR-V、CIVIC和思铂睿等车型,提出小市场小份额,小规模起步、滚动式发展等企业发展理念,打造了最早的东风Honda速度。

第二任执行副总经理陈斌波,任期从2010至2017年,是推动东风Honda改变Honda特立独行小众市场基因,迈过30万辆、50万辆门槛,打造百万辆体量的体系架构师。此过程中,他本人亦完成从一名营销领域的长袖善舞者,到执掌一家企业的全面型管理者的转身。

第三任执行副总经理郑纯楷,2018年在高位接盘,带领东风Honda迎接新汽车时代的挑战。在这条新赛道上,强敌环伺,险象环生,稍有不慎,极可能前功尽弃,因此不容有失。

“一家成立20年的合资车企,以什么样的姿态融入这场变革浪潮?”在接受访谈时,郑纯楷给出答案:对东风Honda而言,“进化”比“颠覆”更准确;要认识到自己的问题,走出舒适区,去挑战、创新、奋斗,最终抵达一个新的舒适区,东风Honda就是走过这样一个不断进化的过程。

从零部件-发动机-整车三部曲开始筑梦,在一次次挑战不可能中新生,这就是东风Honda的历史。今天,站在20周年新起点上,如何接续在进化中新生创未来?身处合资新时代,东风Honda正在寻找新答案。

本田飞度的前身,来自80年代的Honda City

一提到小型车,许多人的脑海中会立刻浮现出飞度的身影,因为这辆车经常会出现在小型车销量榜的前列,受到许多人的关注。

飞度在小型车领域的影响毋庸置疑,但是当我们要开始谈谈它的历史时,也许很多人会产生这样的疑问:飞度这辆车不是仅仅出了三代吗,这样的车又会有什么样的历史呢?

飞度虽然只出现三代,但是关于飞度的历史演变,还要追溯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曾在1981年诞生了一台名为Honda City的微型车,它就是飞度的前身。

这辆车的风格非常新颖有趣,其轴距短而车身高,因而获得了“Tall Boy”的别称,City滚圆的车灯也让这辆车看起来十分可爱,并且它采用了三门掀背式的设计,在整车布局上非常简单。

在动力方面,它还搭载了名为COMBAX引擎的ER型 1.2升直列4缸CVCC引擎,初期只提供1.2升的配置,最大马力67匹。这辆车推出之后,因为其低廉的售价很快得到了消费者们的认可。

1982年,本田推出City的高性能版本CityTurbo,这辆车在动力上进行了全面的升级,该车搭载采用电喷和涡轮增压技术的1.2L发动机,并在操控性能进行强化,同时也标配了更多的配置。

City Turbo向当时的人们证明了这样一台只有700公斤左右的汽车依然能够拥有100匹的最大马力。

在推出Cityturbe的一年之后,City Turbo II紧接着出现在人们的面前,它采用了1.2L发动机并使用了涡轮增压中冷技术,通过改善冷却系统、进排气设备从而获得了更高的动力。

第一代City于1986年停产,并在这一年的十月,本田正式推出了City的第二代车型。第二代City除了整体车身依旧小巧,其整体的设计风格已经与第一代完全的不同。

这辆车的车身相比之前要变得更矮更宽,不过消费者对这样的City并不买账,即使车辆在操控性能上进行了提升,它的销量依旧远远不如第一代City。

不过动力方面,第二代City要做得更加出色,它搭载了本田D12A型1.2L化油器发动机,最大功率76马力。在发售初期根据汽车的类型不同,提供GG、EE、BB三种配置,并提供5速MT与4速AT两种选择。

1988年10月,第二代本田City迎来了自己的改款车型,它在车身长度上增长到3605mm,但是这辆车的重量也随之增重到780kg。

这辆车还增加了D13C型1.3L发动机,并分为化油器版与电喷版两种类型,其中,1.3L化油器版又分为CE和CG两个型号,而在CE基础上再增加外观套件的车款则称为CE Fit。

之所以要提到CE Fit这款车是因为它名字中的Fit是飞度的英文名,这是Fit这个英文第一次出现在本田的车名中。

第二代City于1993年末正式停产,在长达三年之久后,丰田在1996年推出了Honda Logo这款新车。

虽然它的名字与之前不同,但是Honda Logo依然是City正统的后继车型。

然而Logo在外观设计方面,为了追求大众共同的审美,反而因为自身个性的缺失变得更不受到欢迎。

虽然Logo在设计上让它受到冷落,但是它在动力与底盘方面却有着十分突出的表现。它的发动机更偏向于实用性,同时除了提供3速AT与5速MT两款变速箱,更加入了CVT变速箱,这样的变速箱在当时并不常见。不过这样的改变却并没有收获当时消费者们的青睐。

不过正是由于LOGO的失败,才有了后来飞度的出现,这也让本田在小型车领域从此翻身。

2001年6月本田正式推出了飞度,第一代飞度在外形设计上依旧小巧新颖,并使用了更加流畅的车身曲线。

同时更改了平台的飞度在轴距也有所增长,让这辆车有着更大的空间。飞度在全球大获成功,并且它在2002年的销量突破了丰田卡罗拉系列在日本国内保持33年连续销量冠军的记录。

在之后的2003年9月,广汽本田正式推出了国产飞度,这辆车的原型是泰国本田制造的第四代City,并对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适度改进而来的。三厢飞度共有1.3L与1.5L两种排量。

在随后的2004年9月,广汽本田又投产了两厢飞度,提供1.3L和1.5L两种车型,并有手动挡和CVT变速箱可选。

2007年10月,第二代飞度于东京车展首次亮相,这辆车依然继承了第一代飞度的设计风格,不过第二代飞度的整体设计更凸显一种前倾的姿态,让这辆车看起来更有运动感。同时这辆车还继承了本田的“MM理念”,让这辆车拥有了更出色的车内空间。

第二代飞度在动力上不仅保有了上一代的优势,还在原有的引擎上加入智能可变气门机构,这为发动机提供了更强的动力。第二代飞度受到日本乃至全世界消费者的欢迎,在不足一年时间里,于日本本土的销量已经达到了100万台。

到了2013年,本田飞度正式推出了第三代飞度。新一代飞度在外观上继承了第一代飞度的整体设计理念,但是在细节之处要做得更加完善,整体的线条更具动感,车身侧面的折痕相比之前也更深,让这辆车看起来更有力量感。

之后广汽本田推出的新一代飞度与海外版车型几乎保持了一致,国产飞度搭载一台1.5L自然吸气发动机,其最大功率为131马力,峰值扭矩为155牛·米。传动系统更有5速手动变速箱以及CVT变速箱两种选择。

虽然飞度这个名字在本田的这款小型车上才刚刚延续到第三代,但是看似年轻的它却有着曲折的历史。正是有着这样的过去,才能让飞度能够以一种年轻的面貌与不凡的实力来到大家的面前。相信在未来,这样的飞度能够继续为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

广汽本田都知道,但它的前身估计90后都不知道

广汽本田,最早叫广州本田,生产雅阁,飞度,锋范,思域等车型。而它的前身,要从1985年说起!

1985年3月15日,广州标致正式成立。虽然当时国家政策要求广州标致生产轻卡,但其起步项目却还是从轿车开始的。

1986年10月10日,广州标致首款车型“广州标致505SW8”旅行车正式面世。一经面世,广州标致505SW8便取得了很好的销售成绩,900多辆车很快销售一空。1989年9月11日,广州标致投产了505SX轿车,我们从有关资料了解到,505SX的问世让广州标致达到了顶峰。

当年的广州标致505采用了前中置2.0L纵置直列四缸发动机,后轮驱动,前后配重较好,这在当时,无论是驾驶感受还是乘坐感受,广州标致550与对手相比均有极佳表现。

据有关资料记载,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时期里,由于一汽大众尚未成立,上海大众也未成气候,广州标致505系列车型一出炉就成了众人哄抢的“香饽饽”,在国人心中,标致“雄狮”的知名度绝不亚于宝马、奔驰,到1991年,广州标致在国内的市场占有率就达到了16%,市场前景一片看好。然而,由于大环境的剧变,国内整个汽车行业出现非常严重的大规模产品积压现象,而广州标致对此警惕不足。从1992年开始,广州标致505系列车型的销量就直线下滑,到1997年,广州标致彻底“破败”,年销量不足1000辆,库存积压9000辆,公司累计亏损额达29亿元。

造成其亏损的原因,除了销量低,还有它的“高成本”。据了解,标致504、505 在法国都属于半停产车款,零件价格水涨船高,而当时广州标致很多的零部件长期依赖进口,成本居高不下;加上其售后服务的不到位,以及总是把停产车型在中国卖,造成民众不满。最终,广州标致被迫停产。

广州标致505,这款中国最早的“驾驶者之车”,成为中国第一个退市的合资品牌车。

来源:汽车日报 文/大飚哥

想了解更多的汽车资讯,八卦,实用知识,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cywj33

||||||长按可复制,百万车主的秘密基地!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汽车日报 » 东风本田群面

相关文章

themebetter

cont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