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市志|“北方人口增量第一城”何以花落郑州?
最近,各地陆续公布了2023年的人口数据。正当人们忙着比较合肥、杭州、成都等网红城市人口增长谁高谁低时,过去在抢人方面存在感并不高的郑州,却突然闯入视野,引发关注。
数据显示,过去一年郑州常住人口增长了18万,仅次于合肥的21.9万,比杭州(14.6万人)、成都(13.5万人)、西安(8.2万)等抢人大市都高。特别是西安,此前多年一直蝉联“北方人口增量第一城”。这次郑州不仅增量远超西安,人口总量也成功突破1300万,与西安的差距缩小到仅剩7万。
2023年郑州究竟发生了什么,人口何以暴增?在人口总量下降的大背景下,郑州的这种增速能否持久?又面临着哪些有利和不利因素?
郑州城市风光。本文图片 视觉中国 图
郑州的人口雄心
郑州的人口狂飙,其实并非去年突然发生的。过去十多年,郑州一直是人口增长排名靠前的城市。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2010-2020年,郑州常住人口增长了397.4万,仅次于深圳、广州、成都和西安,位居全国第五。
之后的2021年、2022年,郑州的人口增长也分别达到12.2万、8.6万,虽然不曾挤进前三,但基本维持在前十以内。只不过,人们更关注跑在最前面的城市罢了。
2020年,郑州常住人口甚至一度高于武汉,跃居中部人口第一城。后来虽然被武汉重新超过,但目前两地的人口差距也不过77万,并不算大。而且2023年武汉常住人口只增长了3.5万,比郑州少了14.5万。如果郑州能保持目前的增速,未来几年一举超过西安、武汉,成为仅次于重庆、成都的中西部人口第三城,也不是没可能。
但是,这里之所以使用“可能”一词,是因为跟广州、深圳、杭州等东部沿海城市能够长时段保持人口高增长不同,中西部城市的人口增长情况波动较大。往往今年冲到全国第一,明年就又掉了下来。比如2017年的西安、2021年的武汉、2022年的长沙,都曾是当年的人口增长冠军,武汉甚至创下过一年增长120万人的“奇迹”,但并没能坚持下去。
郑州的这波高增长能持续多久,现在还不好说。
不过,郑州也有上面这些城市所不具备的优势。比如它是少有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仍为正的大城市,2023年本地人口自然增长了3.4万。同时,郑州又背靠拥有9800多万人口的河南。作为省会,郑州所能影响、吸纳的人口腹地,远远多于西安所在的陕西(3952万)、武汉所在的湖北(5838万)。
而且从人口首位度来看,郑州常住人口占全省比重为13.2%,不仅远远落后于武汉(23.6%)、西安(33.1%),也低于合肥(16.1%)、长沙(15.8%)。这从另外一个角度也意味着,郑州未来还有很大的人口增长空间。
事实上,郑州早已悄然剑指中部人口第一城。根据2020年披露的《关于郑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情况的报告》,到2035年,郑州人口将达到1800万。而同期武汉的人口目标则为1660万。
郑州城市风光
新的人口增长点
当然,去年郑州人口大涨的原因,主要还是自身产业结构调整的结果。
众所周知,郑州曾是富士康的重要生产基地。最高峰时,郑州的富士康工厂员工数量多达30万,生产了全球一半的苹果手机。但过去几年,伴随富士康转移产能,郑州工厂只剩下6、7万人还在上班。
受此影响,郑州无论是人口还是经济,增速一度都出现放缓。2021年,郑州GDP仅增长了4.7%,在万亿城市中排名倒数第二;2022年,更是跌至1%,增量和名义增速在万亿城市中双双垫底。
好在郑州及时调整产业结构,成功切入到新能源汽车赛道。2023年先后有比亚迪郑州工厂和郑州上汽乘用车二期项目建成投产,从而带动全市汽车产量爆发式增长。全年共生产了83万辆,增幅高达61.7%,其中新能源汽车31.6万辆,增长了3.5倍。
在以汽车为代表的产业带动下,2023年郑州GDP同比增长了7.4%,是26座万亿GDP城市中增速最快的。其中,第二产业增幅更是高达11.1%,二产加值占郑州GDP规模的六成左右,堪称一枝独秀。
郑州比亚迪工厂厂区。
随着经济的复苏,人口也出现大幅增长。
考虑到2024年郑州继续将GDP增速目标定在了7%左右,同样是26座万亿GDP城市中最高的。特别是将加快推进上汽、比亚迪、宇通、东风、一汽等重点企业新能源整车项目和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建设,全年预计新能源汽车产量超70万辆,带动汽车总产量突破140万辆,这势必创造出大量就业机会。而伴随招工人数的上升,常住人口也将进一步快速增长。
有理由相信,2024年郑州仍会是一个人口增长大年。
郑州的挑战与机遇
尽管主导产业完成了转型,但目前的郑州,人口持续高增长的基础仍然不算牢固,还面临着内外两方面因素的挑战。
外部方面,和杭州、成都等城市吸引全国人口流入不同,郑州的新增人口主要来自河南省内。但近些年河南本地人口出生率持续走低,去年全省新出生人口69.5万,死亡78.7万,自然人口减少了9.2万。
而比这更严重的还是人口外流。作为全国重要的劳务输出大省,河南人口外流并非新鲜事。只是过去因为出生率高,哪怕外流掉一部分,总量上仍是增长的。而现在,随着自然人口增长由正转负,如果劳动力继续大量外流,势必加剧本地人口的下降速度。比如2023年,河南人口外流了47.8万,导致全省人口下降57万,减少量全国第一。而这已经不是河南第一次拿“第一”了。
早在2021年,河南人口减少量就曾位居全国第一,当年全省人口减少了58万。2022年河南人口减少速度放缓,但也减少了11万人。再算上2023年的57万,过去三年河南人口总共减少了126万,近乎消失了一个鹤壁市的人口。
虽然郑州强省会战略的实施,为河南拦住了一部分外流人口,但作用有限。而腹地人口的持续下降,势必影响省会的后劲。事实上,近年来由于各地人口增减不一,已经出现了一些省份人口排名的易位。比如去年浙江人口超过湖南,福建人口超过辽宁。
内部方面,跟成都、武汉、西安等城市相比,郑州的优质高教资源相对匮乏,第三产业尤其是互联网、文创等新兴产业是短板。
问题必须直面,但利好也不容否认。目前的郑州,正迎来至少三方面的利好。
郑州城市风光
产业方面,随着第二批央企总部疏解启动,郑州有望分得一杯羹。比如世界500强的中粮集团,此前就曾传出总部或将迁往郑州的消息。虽然这事尚未坐实,但另一家央企南水北调集团,确已于去年在郑州建立了区域总部。这些大型企业的落户,将有助于郑州实现产业结构的多元化,拓展吸引人口的产业面。
政策方面,随着中部崛起战略进入新的周期,也正在收获各种新的政策支持。比如教育部此前就明确表示,支持中西部地区,特别是人口大省扩大高等教育资源规模,并优化类型结构和区域布局。仅去年,就有上海交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郑州研究院揭牌运行。今年郑州更是提出,引进落地一流大学、科研机构郑州研究院10家,力争20万名大学生来郑留郑。
当然,最大的利好还得属郑州都市圈的获批。当前,中国的区域竞争已经从城市之间的单打独斗,转入到都市圈协同作战的新阶段。2023年获批的郑州都市圈作为全国第10个、北方第3个国家级都市圈,其前景关乎郑州未来在全国区域竞争、抢人大战中的位次。
去年底,河南省首条跨城地铁——郑州机场至许昌的郑许市域铁路正式开通运营,它有效推动了郑许一体化的进程,也让许昌告别了没有轨道交通的历史。而今年郑州市政府工作报告中又提出谋划建设中牟新区。新区东至郑州开封交界处,它的建设将进一步推动郑开同城化。
随着“郑汴许”金三角的逐渐成形,郑州的城市辐射面不断扩大,城市的综合实力也将更上层楼,从而吸引更多河南乃至全国各地的人口来郑学习、工作、创业、安家。
海报设计 白浪
河南“造车”,富士康“驰援” | 新京智库
2022年11月2日,河南省郑州市,航拍郑州国际陆港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停放的大批汽车。图/IC photo
中原大地上的最新动向,再次引发关注。
近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河南省推动生态环境质量稳定向好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提出,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到2025年,全省新能源汽车年产量超过150万辆,努力建成3000亿级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
而在这一目标的实现过程中,除了比亚迪,还有一个重要的参与者,那就是富士康。富士康是全球最大的电子产品制造商,也是苹果公司的主要代工厂商,同时也不断传出要下场造车。
不久前,富士康斥资10亿元在郑州成立新事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涉及新能源汽车业务。首批岗位招聘也全面启动,工作地点均在郑州。
21世纪,注定是新能源的时代。新能源汽车是未来的趋势,也是中国的机遇。河南发力新能源汽车,引进新能源汽车龙头企业,背后有什么考量,能否在自身产业转型上实现弯道超车?
押注新能源汽车产业雄心
“谁掌握清洁和可再生能源,谁将主导21世纪;谁在新能源领域拔得头筹,谁将成为后石油经济时代的佼佼者。”
中国的新能源汽车销量以及增长率已经连续8年全球第一。202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继续保持爆发式增长,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705.8万辆和688.7万辆,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有率逐年增加。
一些省份也尝到了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甜头”。
例如,这两年的西安、长沙都吃到了新能源汽车的红利。西安通过问鼎“新能源汽车产量第一城”,拉动经济较快增长,今年一季度GDP增速领跑万亿城市。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汽车产量前十名的省份分别为:广东、上海、吉林、重庆、湖北、广西、安徽、陕西、浙江、山东。
目前,我国汽车产业已形成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成渝、东北等地区汽车和零部件产业集群,中部地区在汽车产业集群上存在缺位。除了湖北是汽车重镇外,安徽近年押中新能源赛道,也让中部其他汽车产业底子薄地区看到了弯道超车的希望。
其实,河南虽然一直是中部地区的重要省份,但跟汽车工业强省相比,汽车产业一直是短板弱项。
据统计,2022年河南省汽车产量为55.31万辆,位居全国第17位。相比之下,广东、上海、吉林、重庆四省市超过200万辆,湖北、广西、安徽、陕西、浙江、山东均超过100万辆。
实际上,河南汽车产业起步也不算晚,1969年,郑州生产出全省第一辆汽车郑州牌130汽车,河南汽车产业拉开长足发展的序幕。
今年6月,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二级巡视员白布刚曾向外界透露过一组数据,目前,河南省有规模以上汽车及零部件企业600余家,年产整车超过58.6万辆,产业规模达到2600亿元。拥有郑州宇通、上汽郑州、东风日产、开封奇瑞等16家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企业。
河南在新能源客车、专用车等领域走在全国第一方阵,诞生出了以宇通客车为代表的龙头企业,并形成了以郑州、开封之间的汽车产业带为核心,在全省汽车产量中占比九成。
拿宇通客车来说,全国市场占有率30%左右,郑州也是全球最大的商用客车生产基地。
不过,一个现实的问题是,河南现有的汽车产量跟汽车大省还有很大差距,如何迎头赶上?押注新能源汽车无疑是重要的突围方向。
拿郑州来说,2022年,郑州汽车产量达到41.73万辆,占据河南全省汽车产量的75.4%。相关数据显示,2022年河南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8万辆,其中郑州新能源汽车产量就占到了6.98万辆。
从目前的产量看来,距离河南2025年新能源汽车产量达到150万辆的目标还存在很大距离。
富士康造富神话再现?
近些年来,郑州与长沙、西安等同等量级城市的差距逐渐拉大。过去两年,郑州GDP增速分别为4.7%、1.0%。郑州的压力同样也是整个河南的缩影。今年上半年,河南GDP增速仅有3.8%。
2021年9月郑州正式牵手比亚迪,今年4月,比亚迪投产仪式在航空港区兴港新能源产业园举行,在半年的时间里,比亚迪就完成了在郑州的项目规划建设和生产运行,速度不可谓不快。
根据公开信息,郑州比亚迪一期项目规划产能达到40万辆。与此同时,规划产能60万辆的二期项目也已开建。如果二期顺利投产,届时郑州基地的产能有望达到百万量级。
这或许是河南喊出2025年新能源汽车产量达到150万辆的底气所在。
不过,对于郑州乃至整个河南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来说,还有另一个重要“王牌”,那就是富士康。
十多年前,富士康带来的投资对郑州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2010年,富士康在郑州建立了第一家工厂,专门生产苹果手机。目前,富士康在郑州拥有全球最大的苹果手机生产基地,占地面积约2600亩,雇用了约25万名员工。据估计,富士康在郑州生产的苹果手机占全球近一半的份额。
以富士康郑州厂区为例,建厂以来,郑州富士康累计进出口额约占河南省进出口总额的60%,郑州市的80%。
如今富士康在新赛道上,很有可能再次牵手郑州。
今年4月,富士康新事业总部在郑州揭牌,首批岗位招聘也全面启动,其新能源汽车领域布局再次受到关注。
此前,富士康董事长刘扬伟也曾向外界透露,新能源汽车领域将是富士康的下一个重点板块。
根据公开信息,富士康新事业总部将聚焦AI技术、半导体和未来通信三大领域,新能源车也是其中的一大发展重点。据相关媒体的报道,富士康造车之路正在提速。
富士康作为全球最大的电子产品制造商和苹果公司的主要代工厂商,拥有强大的技术实力、供应链管理能力和资金实力,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领域具有丰富的经验和优势。
富士康进军新能源汽车领域也是早有迹象,最大的变量是造车地点究竟选择哪里。此前,有媒体报道富士康将在印度布局造车基地。
此次,种种迹象表明,富士康下场造车并将郑州作为重要基地。这对于河南来说更是一场“及时雨”。富士康在河南投资建设新能源汽车项目,对于河南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汽车研发生产基地具有重要意义。
一方面,富士康可以利用河南现有的汽车产业资源和市场优势,快速打造自己的新能源汽车品牌和产品,并与河南本土企业实现互利共赢;另一方面,富士康可以带动河南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发展,提升河南新能源汽车的整体竞争力和创新能力,推动河南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对于郑州来说,无疑是一个重大的发展机遇。郑州市已经拥有了比亚迪、宇通、上汽等知名的新能源汽车企业,以及完善的汽车产业链和配套设施。
此前,郑州市委书记安伟曾透露了郑州在新能源汽车赛道上的新目标——“致力于打造全国最大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
富士康的加入,将进一步提升郑州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产业转型的决心
河南省是中部地区最大的经济体,也是全国重要的农业大省和制造业大省。
2022年,河南全省GDP首次突破六万亿元,居全国第五位。全部工业增加值19592.76亿元,比上年增长4.2%。
不过,经济“大而不强”“大而不优”一直困扰着河南产业结构转型。
河南省拥有丰富的资源禀赋、庞大的人口市场、便利的交通物流、完备的产业体系等优势,但也面临着产业结构不优、创新能力不强、开放水平不高等问题。
一方面,河南传统产业以资源型和劳动密集型为主,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产品较少,产品质量和品牌影响力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传统产业还存在过剩和落后的产能问题,如房地产市场仍未出清,钢铁、水泥、煤炭等行业面临去产能压力。
另一方面,转型创新面临着科技投入不足,科技人才缺乏,科技成果转化困难,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不够明显等矛盾。
例如,2021年,河南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1.7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44%。
有学者指出,河南实现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在传统产业高位嫁接、在新兴产业上抢滩占先、在未来产业上前瞻布局,进而实现在新发展格局中稳位进阶,让新经济充当主力军。
新能源汽车产业除了“造富”效应强之外,具体到产业发展逻辑,汽车从机械产品逐渐演变为消费电子产品,除了将推动我国能源结构的优化外,对盘活产业链也具有巨大作用。
河南发力新能源汽车产业,通过引进新能源汽车龙头企业,完善配套供应链体系。通过做强配套产业,提高本地化配套率和附加值,真正撕掉“大而不强”标签。
不管过去还是未来,中原的崛起在持续打通自身任督二脉,释放体内的洪荒之力的同时,也要对外营造良好的招商形象。
文/查志远(新京智库研究员)
编辑/郑伟彬
校对/吴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