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日报 汽车日报

当前位置: 首页 » 汽车资讯 »

比亚迪人员培训

比亚迪油车历史?

专业做电池,毕竟这是优势 比亚迪现在的汽车差吗 之前比现在长安吉利 是不差的 而且甚至在这个有点混合动力的这种非常厉害的,是非常厉害的。所以,他们现在自己研究产品应该来说非常非常的厉害,以后,我觉得可能会是一个市场的一个需求,也是一个非常厉害的比亚迪。

比亚迪要在郑州航空港区建厂吗?

比亚迪主打电动车,燃油车都准备要放弃了,电动车它已经领先了,它还要去收购谁?特斯拉?人家不卖啊

被2021高考作文题选入的神秘车企--浅析比亚迪汽车的转型之路

2021年高考圆满结束,而关于高考的话题仍然火热,其中一道文科综合题更是话题满满。题中种种信息无不点名出这是我国的著名民营车企---比亚迪。

2021高考文科综合真题及参考答案(全国乙卷)

提起比亚迪,大家脑海中第一浮现的有出租车、电动公交车及各式私家车,似乎比亚迪就只是一家造车的私营企业,那你是没有真正了解它。

只有了解它的人才真正明白这家低调的公司,并不像它留给人的印象那样单一,公司所涉业务之多样广泛,不输华为、小米等企业,汽车、电池、芯片、云轨、口罩、所造产品皆是行业中不可忽视的中坚力量,是中国制造的名片之一。

这么强大的企业为何了解他的人不多呢?这离不开比亚迪一直以来的制造理念,技术为王,将产品技术放在制造第一位,脚踏实地的搞技术研发,一步一个脚印的向着目标前进,这种不符合现行市场营销的模式是非常吃亏的,在广告及新营销手段层出不穷的市场环境下,好酒也怕巷子深,人们被眼花缭乱的广告及宣传所吸引,谁能真正的沉下心来了解一个企业?

所幸比亚迪的高层也已经注意到了这种情况,在保证理念不变的同时学习引进先进的营销模式,不断地尝试新的方法让更多的人了解比亚迪,生产出人们真正需要的好产品,服务于大众才能企业长存。

在比亚迪成长的过程里,一个词经常出现“垂直整合”。何为垂直整合?就是把汽车主要零部件的生产全部掌握在自己手里,实现自给自足,以求降低生产成本。做此选择其实有着非常无奈的市场原因,随着改革开放中国人的腰包渐鼓,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越高,汽车也成为了家用必备物件之一。上世纪90年代开始国内汽车市场开始兴起,但汽车制造行业一直是被外资所掌握,人们买车能选择只有高价的外国车及市场份额小的国企汽车,以敏锐触觉发现商机的国内企业家们,拉开了民营国产汽车的序幕。但是事情往往开头难,以比亚迪汽车为例,想要造车就得有汽车零部件供应,当时国内汽车零部件生产商不多,欲找好的外资厂商合作,门槛之高,让比亚迪造车梦举步维艰。王传福以大毅力提出了只有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才是王道的决心,用当年从零到第一造电池的经验,开始了设分厂自主研发汽车零部件之路,筚路蓝缕直至传奇,比亚迪汽车从福莱尔、F3、F6到现在的e1、e2等纯电车系及秦、宋、唐等王朝车系,无不证明着“垂直整合”是符合比亚迪经营模式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国际环境及国内汽车市场竞争愈发复杂,民营车企的进步发展也带动了一大批优秀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而汽车市场也不在是外资一家独大,民企汽车正在成为市场主流。汽车制造业更是要随中国市场大流,要以互相合作及互相竞争的良性循环不断进步,制造出更好的汽车产品。

比亚迪汽车制造从垂直整合转向了供应链开放模式,引进优秀的汽车零部件制造商,邀请更多的优秀企业共同研发汽车及汽车产品,开放新能源汽车300+数据接口,66项汽车控制权限,向全球开发者提供一个多维的供应链开放平台等等。分工产生效率,合作方能共赢,根据最新的5月份汽车销量成绩来看,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再创新高,单月的销售31681辆及同比增长198.8%,加上DM-i车系的订单量突破10万,无不显示着新的比亚迪汽车制造转型成功。未来比亚迪必将更加开放的姿态来融入全球市场环境,为中国制造树立品牌形象。

传奇还将继续,我们拭目以待。

“主演”比亚迪 |“深造”

“一位优秀的演员,必然具有十分突出的长板,对于某些特定角色的塑造,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与此同时,长板的存在,绝不应该成为停滞不前的借口,甚至阻碍其发展的枷锁,拼尽全力补齐短板、拓宽戏路,则是接下来最需要做的事情。”

刚刚结束的假期,“春节档”在经历过去两年疫情的严重冲击,终于渐渐回归到荧幕之上。战争、青春、喜剧、体育、动画,故事题材的足够丰富,让许久没有走进电影院的观众,有了一种目不暇接之感。

而我,作为观影大军中的一员,花费几天时间,欣赏过几部主流作品后,心中对于“演员”这个职业,尤其是好主演,开始变得愈发尊重,从而有了文章开篇的那段话。

守住城池固然重要,但只有勇于突破,才能收获更多的鲜花与掌声。

至此,将视线重新拉回至汽车行业,在接到“深圳试图成为中国智能汽车之都”的专题过后,脑海中浮现出许多线索与画面,可始终无法绕过的则是诞生在这片土地,并成长于此的新能源巨头——比亚迪。

毫无疑问,深圳这座城市的年轻活力、足够包容,提供给它一片十分广阔的舞台。比亚迪作为一名参与并沉浸其中的“主演”,抓住了中国汽车工业史上,一次千载难逢的转型机遇。

而当下,深圳在冲击“中国智能汽车制造之都”的路上,迫切需要比亚迪的鼎力相助。比亚迪在继续坐稳“中国新能源车领导者”称号的过程中,同样离不开深圳的强大背书。

“各取所需,互相成就”就是二者身上,所肩负的共同使命。作为旁观者,更想分享的则是“主演”比亚迪,在此过程中所经历的点点滴滴,尤其是一场由量变所引发的质变。

主演的自我修养

“小时候,看他的电影,哪怕哭得再凶,也能破涕为笑。长大后,再看他的电影,往往笑着笑着,就哭了。”

多年后,重温周星驰的《喜剧之王》,上述一句话便是心中最真诚的感触。而当《演员的自我修养》这本书,不止一次出现在电影中,顿时明白了背后的深意。

“没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员”,这大概是星爷最想表达的东西。认真,凡事做到极致,无需在意那些非议与质疑,也是他一直以来的处世态度。

而此刻,比亚迪的所作所为,恰恰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也是在尽力诠释好自己所扮演的每一个角色。

首先,成为一家足够出色的新能源车企。不可否认,仅以位于终端的表现作为衡量标准,已然过去的2021,比亚迪无疑收获了完胜。

作为论据,全年比亚迪累计销量达到730,093辆,同比增长75.4%,新能源乘用车全年累计销量达到593,745辆,同比增长231.6%。据悉,这也是截至目前,中国车企新能源全年销量的最高纪录。

尤其是身处疫情、芯片短缺、供应链承压等多方不利因素的冲击下,比亚迪能够交出这样一份答卷,实属不易。也从侧面证明了其自身抵御风险的能力,以及整套运营体系的愈发成熟与完善。

更为重要的是,当DM-i混动技术推出后,比亚迪放弃了对于动力、加速度的极致追求,转而重新聚焦用车过程中,尽可能低的能耗表现与经济性。这样思考与取舍过后的选择,已然催生出一批足够出色的“明星车型”。

并且当自主品牌纷纷意识到,“混动技术路线”可以作为新能源赛道的最佳切入点时,比亚迪凭借整体成本控制上的优势,已经变得难以追赶,而它渐渐掌握了相关板块的“定价权”。

加之刀片电池的安全性与成本优势愈发凸显,身处纯电赛道上,比亚迪同样收获了终端用户的认可。

也正因如此,刚刚过去的1月,强势表现还在延续。据其官方公布的成绩显示,比亚迪单月全系销售95,180辆,同比增长126.1%。其中,新能源乘用车销售92,926辆,同比增长367.6%。

可以肯定的是,如果增速能够继续维持,加之更多类似于汉DM-i般强势车型的到来,2022年,冲击120万辆销量目标的可能性,还在不断累积。

而在渐渐蜕变为一家足够出色的新能源车企后,比亚迪的野心远不止于此,“对外输出”则是它抉择后的新路线。换言之,努力扮演好一家新能源头部供应商的角色。

其实,早在2017年11月,比亚迪品牌成立23周年的大会上,身为“舵手”的王传福就已提出相关战略。据他判断,“在汽车的电动化和智能化变革中,开放是必由之路,所以汽车行业会从封闭走向开放,从竞争走向合作。”

面对如潮水般袭来的转型浪潮,比亚迪宣布与全球汽车同行,共享“e平台”的所有技术,其中包含电池、电机、电控、IGBT及电气电子等核心零部件。

2018年9月,比亚迪举办首次汽车开发者大会,宣布开放汽车所有的341个传感器和66项控制权的车企,与全球创业者、创新者和开发者共同加速打造汽车智能生态。

2020年3月,比亚迪宣布成立弗迪公司,加快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的对外销售,也标志着开放战略正式由1.0向2.0进阶,独立的弗迪,已然拥有更多的自主决定权。

至于最终结果,虽然还未经官宣,但是仅从目前所拿到的消息来看,比亚迪已经收获特斯拉所抛出的足额刀片电池订单。过去一年,弗迪电池拿下超30家外部主机厂客户。比亚迪DM-i混动系统的强势表现,同样引发了其它车企的关注与跃跃欲试。

一切,好似都在朝着最初设想中的方向所发展。而在成为新能源头部供应商的路上,比亚迪无疑演绎得愈发极致。

主演请就位

“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完美的演员。”

再次回到本文开篇所讨论的话题,评判一位好主演的标准,固守城池与勇于突破,缺一不可。反观比亚迪,可以肯定的是,前一项对于这家成立超过25年的公司而言,尤其是借着中国新能源市场持续的快速膨胀,已经做得足够出色。

“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远超想象。去年从年初到年尾,每月增长一个多点,从年初的5%,估计年尾到20%,差不多增长了15%。新生事物的增长从来不是等比例的,都是先低后高。即使按照等比例的保守估计,今年年初肯定在百分之二十几。如果再增加15%,到今年年底,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可以高达35%,远远超过原来的总规划。”

不然,面对整个大盘,王传福也不会给出如此乐观的预测。渗透率的激增,足以保证比亚迪能够从中分得充沛的订单,作为基础量的支撑。显然,市场到了,机会也到了,这家新能源车企正在做的,就是瞅准风口,并牢牢抓住。

但望向更深处,作为一名站上舞台的“主演”,比亚迪在勇于突破一项上,至少目前,仍存在着一定短板。亦或者说,对于有些角色,还无法游刃有余的进行塑造与演绎。

众所周知,长期以来“如何冲高”,一直是困扰比亚迪的最大痛点之一。而今年,在拥有了过往足够的口碑积累过后,推出全新的高端品牌与产品序列,已经被正式提上日程,并进入倒计时阶段。

老实说,我们鼓励这样充满勇气的尝试,比亚迪作为整个深圳乃至全国,智能汽车的典范,也应该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可担忧,仍集中在三方面。

其一,渠道。

纵观目前已经算是成功突围,几家产品定位中高端市场的新能源车企,无论特斯拉,还是蔚来,纷纷采用的都是直营销售模式,好处必然是更加透明的价格,能够更为快速响应用户的需求。

相比之下,比亚迪多年来,通过传统4S店模式,虽然已经积攒下足够庞大的经销商网络,但是对于塑造高端品牌而言,以此作为线下直接触点,则显得并不妥当。究竟怎样取舍,甚至改革,必须拿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案。

其二,补能体系。

依旧拿特斯拉、蔚来举例,在与身边许多车主聊天时发现,当产品售价来到30万元以上,品牌本身是否具有自建补能体系,已然成为他们决定最终是否购买的关键要素。感性层面,有些用户恰恰需要这样的“专属感”,来体现品牌的高端定位。

所以能够看到,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截至2021年末,蔚来换电站突破700座大关,特斯拉在华超充,同样突破1000座。那么,压力来到了比亚迪一端,既然想要涉猎高端市场,自营补能体系究竟是建还是不建?

其三,智能化。

有时总在思考,为何当下所有头部新能源车企,如军备竞赛般进行智能化比拼,每当新品发布,自动驾驶芯片能够实现的总算力,车机芯片的具体型号,总被放置在最显眼的位置?

答案非常简单:如果将时间轴无限拉长,电动化终将成为中国汽车工业转型过程中的推手与载体,而智能化才是拉开身处这条赛道中,所有选手彼此之间差距的关键。

能够赢得当下,不一定就能赢得未来。“智能化,必须上升到企业战略的最高层面。”绝不只是一句空言。

稍感遗憾的是,眼下并未看到比亚迪在自动驾驶、智能座舱领域,拿出如同在三电技术领域相同的专注度,即便接连宣布与高通、华为、Momenta等公司进行合作。

所以说,伴随高端品牌首款新车的到来,还是希望能够在它身上,看到“智能化”自研成果的真正落地。而当上述几个维度的问题均被解决,“主演”比亚迪就位后,才会变得愈发完美。

文末,想要借用王传福的一句话作为结尾,“创新是深圳骨子里的基因,也是比亚迪这样的深圳企业的基因。正是因为深圳开放、创新、包容的土壤,才使得一批引领世界的深圳企业茁壮成长。”

的确,在试图成为中国智能汽车之都的过程中,正因深圳提供了足够宽广的舞台,才能催生出比亚迪这样不断自我革新的“主演”。

二者,互相成就了彼此。而未来,由衷希望这般美好的故事,能够永远讲述下去……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汽车日报 » 比亚迪人员培训

相关文章

themebetter

cont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