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日报 汽车日报

当前位置: 首页 » 汽车资讯 »

比亚迪副总裁杨龙忠

隐退的西安豪华客车“王者”,如今被比亚迪接手

深耕西安多年的比亚迪,近期又有新动作。

据西安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近日发布成交公示,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简称比亚迪)作价1.66亿元,将西安西沃客车有限公司(简称西安西沃或西沃)100%股权尽数收入囊中。

近年来称霸国内新能源赛道的比亚迪自不必多说,被收购方西沃,作为曾经的一代豪华客车,从顶峰时代到逐渐退隐,亦有着令人唏嘘的往事。

双方的结合会有怎样的化学反应,尚且难说,但无论对比亚迪还是西沃,乃至陕西汽车产业格局,积极信号颇为明显。

01?

起步即高点

谈及曾经的国内豪华客车品牌,西安西沃是绕不开的身影。

上世纪90年代,公路客运迅猛发展,催生出中国客车业“黄金年代”。与此同时,为带动国内汽车工业进步,扶持本土车企成长,国家开始实行“以市场换技术”的策略,引进诸多外资车企来华发展。

政策红利滋养下,“中外合资”风生水起,带有欧洲豪门车企“血统”的西安西沃也在此期间诞生。

公开资料显示,1993年9月,西安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西飞)与瑞典沃尔沃客车公司(简称沃尔沃)签订协议,双方共同投资1000万美元、各占50%股份成立合资公司。次年4月,西安西沃正式成立,成为国内首家欧系客车合资企业,也是国内首家生产豪华旅游客车及高档城市间客车的中外合资企业。

依托西飞的民用改装类第(二十六)13号目录(生产西飞牌XF系列产品),西沃同步获得合资“双目录”资质。

2000年后,西沃升级为整车企业,国家给予整车第120号目录位置,其成为最先升级整车资质的汽车企业之一。

图片来源:西沃客车官微

而中国航空工业骨干企业与瑞典最大的工业企业集团的强强组合,使得西沃甫一出生便备受瞩目和期待。

西沃也确实未负众望。首款西沃客车B10M型豪华旅游客车,尽管在当时售价已近200万,但凭借着优越的产品力,仍然成为各金牌线路上的主力车型。

一个细节是,该款车型不仅配备独立空调、厕所,还可以按照客户要求设置酒吧,这样的配置在当时堪称奢华。而200万公里无大修记录,也让西沃客车质量深入人心。

此后,西沃针对中国市场特点,又陆续推出了B10MS豪华卧铺客车、B7R豪华客车(经济型)、32座B6等一系列产品,从9米到12米、从单层到卧铺都有产品布局。从B10M到B6R、B7R、B12M、9300、9600、9800,西沃几乎每款车型都成为客车经典。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年鉴》记载,从1995年西沃第一辆车下线,整个90年代,西沃客车累计销售逾1600辆。在高档豪华大客车市场,已是王者之姿,当时占到了1/3的市场份额。

02?

数次身份转换

“黄金时代”终会过去,随着高铁快速发展、私家车逐渐普及,曾经辉煌的公路客运难逃被“冷落”的命运。

客车业竞争格局亦发生明显变化,国产品牌金龙、宇通逐渐占据主流市场,而随着限制减少,进口客车也成规模地进入国内。

综合影响的冲击下,西沃的豪车光环逐渐暗淡,销量持续低迷。

在此期间的2011年,沃尔沃退出西沃,由西飞接手全部股份,西沃就这样从中外合资企业变成了国有独资企业。好在西沃保留了与沃尔沃的技术合作,以及沃尔沃客车品牌的使用权和销售权。

此后西沃从战略上做了调整,不断开创技术优势,研发高性价比产品,以期恢复当年领先的市场地位。作为当时国内唯一一家有能力进行底盘CKD化出口的国有企业,西沃对海外市场也进行了积极布局。

2014年,西沃20岁,时任副总经理杨悦在媒体采访中自信表示,“西沃确立了五年内产销上万辆,同时扩大规模,发展全系列产品的目标。”

然而,或是时势使然,或是转型艰难,西沃荣光难再。

图片来源:西沃客车官微

2017年,西飞下定决心剥离不良资产,放弃西沃。同年12月,西安高科将西沃收入囊中。据公开资料,这一年,西沃年产量仅15辆车。此后西沃似乎陷入停滞。2018年产销量为0。

2019年西沃股权再度发生变更,开沃新能源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开沃)增资入股90%,控股西沃,并保留了西安西沃这一名称。

也是这一年,投资100亿元的开沃新能源汽车智造基地项目一期在高新区草堂科技产业基地园区破土动工。预期成为开沃集团建设纯电动客车的生产基地,同时也是西沃的技术升级改造项目。西沃也由此从西安阎良区迁至高新区。

但诸多向好迹象并未能扭转局势。接手仅仅两年后,去年12月,开沃撤出,西安高科重新掌握了西沃全部股份。直至此次计划再度“转手”。

短短十年间,西沃经历了从品牌外资沃尔沃持股,到西飞全资控股,再到西安高科买入,开沃的入场又离场,西安高科再接手……多次控股股东变化,从顶峰状态直至发展停滞,不免令人唏嘘。

03?

多赢的局面

官网关闭,官微2016年停更,产品停产,西沃其实已沉寂良久。

不过,凭借品牌历史,整车生产资质与体系,西沃对加速布局汽车产业的投资方依然有不错的吸引力。

西安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近日发布成交公示显示,比亚迪成功受让西安高科持有的西沃100%股权,成交价格为1.66亿元,成交公示期至11月29日。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交易的附加条件明确指出,受让方需承诺按照高新区产业用地规划进行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建设,投资规模不低于50亿元人民币。

“不难看出,本次收购西沃客车,是比亚迪在深耕西安多年的基础上,继续延伸新能源客车业务。”万联证券投资顾问屈放表示。

其进一步指出,对于比亚迪而言,西安是除总部深圳以外,布局最全,合作领域最广的城市,现有一二期年产能达到60万辆,三期建成后有望年产量突破100万辆,预计2022年西安比亚迪产值将达到1000亿。

西安比亚迪总装工厂生产线:西安发布

不过,新能源乘用车发展态势良好的比亚迪,在客车市场的表现却有待提升。

数据显示,比亚迪1-10月累计销售新能源客车4225辆,同比下降4.06%。而同期国内新能源客车市场同比增长12%。

按照西沃股权转让公告,从2019年到2020年两年内,先后共通过2.03亿元竞得了位于西安高新区草堂四路附近的三块工业用地,共计716.51亩。

“较为充足的土地储备,能迅速建设新的生产线,这也是西沃获得比亚迪青睐的重要原因之一。”屈放分析道。

当然,对于被收购的西沃而言同样利好。“借助比亚迪的资源和技术优势,无疑是提升自身的机会,也更加有利于优化西沃原有机制和人员。”

从更宏观和长远的视角来看,目前陕西汽车产业增速连续多年蝉联第一,秉持良好的资源禀赋与产业基地,陕西将商用车(重卡)和乘用车(新能源)两条产业链作为发展的重点,随着此番收购落地及后续推进,陕西汽车产业格局有望进一步优化。

曾经的中国西服第一品牌,成为全球最大锂电材料供应商|中国新制造⑦

记者|韩沁珂

编辑|杨悦

1996年,当时的中国西服第一品牌“杉杉”完成上市,杉杉股份(600884.SH)成为中国服装业的第一家上市公司。

在世纪交际的年代,面对快速崛起的国内品牌和接踵而至的国外品牌,中国服装市场迅速由卖方市场转入买方市场。

服装企业面临转型。繁荣的房地产市场吸引了众多企业的目光,这其中也包括1990年代“唯二”的服装上市公司中的雅戈尔。

在杉杉股份投资部门广泛调研过众多有前景的领先技术项目后,杉杉集团创始人郑永刚,相中了鞍山热能研究院彼时研发的“中间相碳微球”项目——锂电池负极材料。当时的锂电行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市场冷清。

1999年,郑永刚将杉杉集团总部搬至上海,并成立了上海杉杉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杉杉科技),郑永刚亲任董事长。杉杉集团与鞍山热能研究院在一年多时间内,完成了年产200吨中间相碳微球项目的设计、施工、安装和调试工作,并于2001年正式投产,终结了日本企业对锂电池负极材料的垄断。杉杉科技随即成为国内最大、全球第三的负极材料生产商。

2003年,杉杉集团和中南大学共同创立湖南杉杉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杉杉能源,835930.OC),主要研发技术难度更大的锂电池正极材料。

资金投入加上电动汽车的兴起,锂电池材料供应商杉杉能源快速扩张。2013年,杉杉股份锂电收入全面超过了服装业务。

2018年上半年,杉杉股份营收、利润分别同比增长11.31%和37.33%。其中锂电池材料业务实现营收 33.48亿元,利润2.82亿元,分别占到公司总营收和总利润的78.1%和60.6%。子公司杉杉能源正极材料业务的营收为24.34亿元,占比已达到54.3%。

杉杉股份正在以业务拓展和合作的方式,布局锂电池材料为核心的全产业链。除了正极材料的龙头企业杉杉能源,负极材料子公司杉杉科技,还拥有从事电解液业务的衢州杉杉新材料有限公司。在中国电池网公布的的竞争力排行榜中,上述三家子公司在正极、负极和电解液领域分别位列第一、第二和第四。

正极材料龙头

“无论是手机电池还是汽车动力电池,关键的影响因素还是正极材料。正极材料做得好,能量密度高,电池的续航能力也会相应增强。” 杉杉能源副总经理、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李旭解释称。

锂电池主要包括锂原电池和锂蓄电池。作为锂蓄电池的一种,锂离子电池是利用锂离子作为导电离子,在正负极间移动,通过化学能和电能的相互转化实现充放电的电池。目前经常提到的锂电池主要指锂离子电池(下称锂电池),属于锂蓄电池。

锂电池的构成包括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四大材料。

“正极材料的生产过程又简单又难”,李旭在采访中向界面新闻记者强调,虽然生产工艺非常简单,但是研发过程却异常艰难。“对于正极材料来说,产品类别多,单一材料改性方式也多。任意两种或三种原材料通过不同的配比组合都能产生不同的新材料,这对研发人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和电池制造企业更显著的制造业特征相比,李旭认为正极材料企业更像科研单位。杉杉能源拥有超过280位研发人员,占到员工比例的三分之一,每年研发投入约占当年营收的4%。杉杉能源研究院下辖研发技术、测试、设备技术、品质控制等八个子中心。

但是“科研机构和企业的研发侧重点是有所区别的,科研机构追求高性能,企业则是客户导向,关注高性价比。”他说。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锂业分会(下称锂业分会)的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正极材料产量约为32.3万吨,同比增长49.54%。其中三元材料以93.85%的增速,成为2017年增长最快的正极材料,钴酸锂产量增速为17.65%。此外,从产值来看,2017年国内正极材料产值413亿元,同比增长98.56%。

锂电正极材料市场分为小型锂电、动力锂电正极材料两种。小型锂电正极材料主要用于手机、笔记本电脑等3C用锂电池产品,包括钴酸锂、三元材料和锰酸锂;动力锂电正极材料主要为锰酸锂、磷酸铁锂和三元材料。

近年来,中国已成为全球最重要的正极材料生产国和消费国。据锂业分会统计,国内前30家企业的产能已超过50万吨。杉杉能源、当升科技(300073.SZ)、宁波金和等一批领先企业还有数十万吨的产能正在建设或规划建设中。预计到2020年,国内的正极材料产能将翻一番。

2014年起,杉杉能源连续四年蝉联锂电池正极材料产销规模全球第一,产品涉及钴酸锂、锰酸锂和三元材料(NCM/NCA)等多种电池材料体系。

今年上半年,杉杉能源正极材料销量超过1万吨,实现收入24.37亿元,同期实现净利润3.04亿元,毛利率21.9%。

杉杉能源的产能正在快速扩充。在湖南和宁夏同时布局三个新的生产基地,位于宁夏石嘴山的年产7200吨高镍三元及前驱体项目,已于今年3月起陆续投试产,位于长沙的10万吨高能量密度锂电池正极材料项目一期一阶段建设也已完成, 1万吨产能已于上月末投产。

目前,杉杉能源正极材料的设计年产能已达到5.8万吨。随着新产能的陆续投产,预计到2020年,其总产能将达到12万吨。

在众多正极材料中,除了市场较为熟悉的钴酸锂、锰酸锂、磷酸铁锂和三元材料(NCM/NCA)等材料体系,也有包括镍锰酸锂、富锂锰基、柠檬-硫等更加“晦涩”的材料。

从3C到动力电池

起点研究的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正极材料产量约为21万吨,同比增长31.25%。其中三元材料以58.38%的增速,成为2017年增长最快的正极材料,钴酸锂产量增速为28.94%。从产值来看,2017年国内正极材料产值413亿,同比增长了98.56%。

根据IDC 数据,2018年上半年,数码市场发展总体平稳,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约6.76亿部,与去年同期下滑2%。与此同时,新能源汽车市场高速增长,根据中汽协数据,2018 年1-6月新能源汽车累计销售41.2万辆,同比增长111.6%,成为上游锂离子电池材料增长的最主要动力。

“3C电池和动力电池在产品需求的侧重点上略有差异,由于3C产品的体积限制,3C用电池更注重单位体量的高能量密度,而动力电池则更注重电池体系的高比能量。”李旭表示。

在锂电池材料领域,日本和韩国一直走在世界最前列。几年前,杉杉能源试图通过与日本电池材料公司户田工业株式会社(下称户田)成立合资公司,来快速提升技术水平和公司管理能力,但是这次合作最终仅维持了三年。户田是日本排名第二的锂电池正极材料生产商,在全球拥有约5%的市场份额。

“还是要有自己的技术积累,才能维持企业的长久发展。”李旭说,中南大学的研究团队为杉杉能源带来了大量科研资源和科研人才,极大的促进了公司的研发进展和技术积累。

作为研发参与者之一,李旭向界面记者介绍了杉杉能源自主研发的核心产品——4.45V高压钴酸锂正极材料。

“如何在高电压下保持材料的稳定性是正极材料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李旭说,锂电池在充放电过程中,锂离子的不断嵌入和脱出容易对电极材料晶体结构造成影响,在反复充放电时,电极材料表面的活性物质也会与电解液发生副反应并形成钝化膜,进而影响电极材料甚至电池的性能。

杉杉能源的研发团队通过自主研发的表面修饰、体相掺杂、颗粒搭配和特殊烧结工艺等多种技术工艺,制作出了4.45V高电压钴酸锂产品。

该产品主要应用于高端3C领域。”与目前市场上普遍使用的4.35V和4.4V的产品相比,4.45V高电压钴酸锂突出的优势在于电池容量的提高。”李旭说,“电池容量的提升并不完全等同于手机待机时间的增加,也要考虑手机自身耗电量。”

作为全球唯一一家具有4.45V高压钴酸锂生产能力的企业,杉杉能源在该产品上的全球市场占有率100%,并且已经向国内外多家大型电池企业等企业实现小批量供货。

随着新能源汽车和动力电池行业的快速发展,应用于3C领域的电池正极材料仍是杉杉能源的主导产品,占比超过一半,但是动力电池使用的正极材料比重正在不断上升。

另据鑫椤资讯数据,2018 年上半年正极材料总产量为12.66万吨,同比增长10%。在动力电池需求、及补贴政策和电池能量密度挂钩等因素影响,三元材料市场需求量仍维持高速增长,同比增加29%。

工信部、发改委和科技部提出的《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要求,到2020年,动力电池的单体比能量要达到300Wh/kg,因此高镍电池成为材料企业和电池企业研发的重点。包括宁波金和、杉杉能源、当升科技、厦门钨业等在内的诸多企业均开始布局。

在杉杉能源宁夏生产基地,用于制作高镍811电池的正极材料也已经开始量产,容量达到200mAh/g。此外,当升科技和宁波金和已宣布量产。

起源于北京矿冶研究总院的课题组的当升科技,成立于2001年,主要从事钴酸锂、多元材料及锰酸锂等小型锂电、动力锂电正极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2010年4月登陆创业板,当升科技的高镍正极材料是国内出口份额最多的公司。

宁波金和同样以锂离子电池及材料为主业,产品包括钴盐及硫酸钴、氯化钴、碳酸钴、钴酸锂、镍钴锰酸锂、氢氧化镍钴锰等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

在现阶段,全球仅有个位数的公司实现了高镍三元材料NCM622的量产,NCM811的研发和制备难度远高于NCM622。国内多数公司的NCM622正极材料因为循环性能差、热存储稳定性差等问题,仍不能用于高端动力锂电池的生产。

面临洗牌

随着中国企业生产的电池材料性能的提升,相关材料的出口量也快速提升。杉杉能源、天津巴莫、当升科技和厦门钨业等正极材料企业的客户中已经出现了日本松下、韩国LG化学、三星SDI等电池巨头。

作为少数同时向中、日、韩锂电企业提供锂电正极材料的供应商之一。当升科技现有产能约1.6万吨,其中NCM811产能4000吨。今年上半年,该公司锂电正极材料及其他材料业务实现营收15.60亿元,同比增长103.44%,毛利率约为12.22%。与杉杉能源类似,当升科技也在针对2-3年后市场需要的产品和技术进行提前研发和布局。

在研究机构EVtank和中国电池网的2018年中国锂电池行业正极材料年度竞争力品牌榜单中,杉杉能源、厦门钨业、宁波容百、当升科技、格林美分列前五位。

今年上半年,厦门钨业正极材料出货量为9600吨,截止2017年底,厦门钨业正极材料产能达到2万吨,2018年底将形成5万吨产能。2022年,电池材料业务将形成四个材料生产基地和若干个回收基地,年产能达到10万吨。

宁波容百现有三元材料产能1.7万吨,单元前驱体产能1.7万吨。

格林美目前正极材料产能也达到2万吨产能,包括1.5万吨NCM,5000吨钴酸锂,此外,该公司6万吨三元前驱体产能也已经建成,其中包括2万吨三元材料高镍前驱体生产线。格林美董秘此前在与投资者交流时透露NCM高镍前驱体已通过LGC认证,NCA前驱体已与ECOPRO建立稳定供货关系。新能源电池材料板块占营业收入比重57.54%。

多位业内人士均向记者提到,一致性不足是造成中国动力电池企业水平与日韩企业存在差距的主要原因之一。提高一致性需要在生产工艺、设备,甚至是生产理念上进行提高。

在制造方面,中国企业自动化水平上仍与日韩企业存在较大差距,比亚迪电池事业群PMC经理张寿波曾公开表示,虽然在业内看来,锂电池产业自动化程度的提升已经够快了,但离消费者的需求还有差距。

“在新建每一个生产车间的过程中,我们都试图在某一环节上提升智能制造水平”,李旭说,在杉杉能源宁夏石嘴山的生产车间,已经实现了无断点的自动化生产,80%的设备来自国外进口。“需要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得一步一步走,慢慢积累。”

在杉杉能源宁乡基地的智能制造2号车间,安置着一座六层高的装置。原材料首先吊装到第六层,由自动开包站投放物料;物料在第五层完成自动称量后沿着流水线分别进入第四层的高速混合平台、第三层的高速配料平台以及第二层的除磁下料平台;随后,初步处理好的原材料将在第一层被装到烧钵上,并被送往高温窑炉。经过1000多摄氏度的高温烧结,原材料将以半成品粉体的形式离开窑炉,在完成自动粉体处理、烧钵清理后,被送往下一个车间。而清理后的烧钵则通过传送带回到装置的第一层,等待下一轮自动装钵。

这是国内首家锂电池正极材料智能制造数字化车间。其“万吨高能量密度锂电正极材料数字化车间”,入选工信部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与新模式应用项目名单。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2018年发布的《动力电池蓝皮书》指出,随着中国锂电市场规模的扩大,锂电装备行业正朝着高精度、高安全性、标准化以及智能化的方向发展。智能制造可以提高电池企业的产品质量,提高制造安全性,降低生产成本,因此对提升动力电池企业的整体竞争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李旭向记者解释称,一旦金属异物粉尘颗粒数量超标,最终可能就会造成电池安全性等质量问题,“我们的材料磁性物质的控制要求是在25PPB级(PPB一般指浓度单位,十亿分之一),即100吨产品,杂质含量不大于2.5克。”

与电池制造领域三家龙头企业包揽70%以上市场份额的高集中度相比,电池正极材料的行业集中度并不算高,排名前十的企业仅占到市场份额的50%左右。但是随着电池行业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电池正极材料企业同样面临洗牌。

“目前中国正极材料企业已超过200家,做三元体系的约几十家,但真正具备实力的仅有不到10家。“宁波金和锂电营销总监赵凯公开表示。

去海外买“白色石油”:从争夺大矿到盲盒式收购

记者 | 王勇

编辑 | 张慧 杨悦

巍峨的安第斯山脉,从南美洲最北面的加勒比海岸贯穿而下,一直达到最南端。

山脉经过剧烈地壳运动后从海底隆起,也因此形成了众多盐沼。雨季时,盐沼被雨水注满,形成浅湖;旱季时,湖水逐渐干涸,留下一层以盐为主的矿物质硬壳。

阿根廷东北部卡塔马卡省的Laguna Caro盐沼,就是其中之一。这处海拔4000米的盐湖,此前一直静静地躺在高山间,仿佛一块被人遗忘的翡翠。

但随着新能源汽车热潮渐起,这里热闹了起来,地质勘探人员陆续到来——它们都是为了盐沼里的锂而来。锂是制造锂电池的重要原材料。

看中此处的也有中国企业。

7月17日,欣旺达(300207.SZ)宣布,其参股的合资公司浙江金恒旺锂业有限公司(下称金恒旺),拟斥资2700万美元(约合1.8亿元人民币),收购了Laguna Caro矿权项目。金恒旺的另两大出资方为以建材主业的金圆股份(000546.SZ),及磷化工企业川恒股份(002895.SZ)。

Laguna Caro项目原为阿根廷第三大锂矿企业GOLDINKA ENERGY S.A.持有,占地4514公顷。与此前的收购不同,该项目只取得了初步勘探许可,是一个储量尚不明确的锂矿。

这起“盲盒式收购”,只是锂资源争夺日渐激烈的一个缩影。

“锂资源的重要性不亚于石油等战略性资源,一旦锂资源开采出现瓶颈,可能会跟石油一样成为战争的导火索。”2019年,97岁高龄的“锂电池之父”约翰·古迪纳夫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同时表示了忧虑。

作为全球最大的动力电池生产制造国,中国对上游锂资源的掌控能力,也决定了未来的竞争力。

抢锂升级

最初参与争夺海外锂资源的中国企业,多为资本雄厚的锂产业链上游公司,目标多为澳洲、“锂三角”等地的超大型锂矿。锂三角指玻利维亚、智利、阿根廷交界地区,占据全球锂资源储量的56%。

赣锋锂业(002460.SZ)和宁德时代(300750.SZ)对加拿大锂业公司千禧锂业的收购,是抢锂大战中的经典案例。

千禧锂业的核心资产为阿根廷萨尔塔省的Pastos Grandes盐湖项目和胡胡伊省的Cauchari East盐湖项目。

2021年9月,宁德时代出价3.77亿加元(约合19.82亿元人民币),对千禧锂业提出收购要约。较赣锋锂业的报价高出约6.8%。赣锋锂业最终放弃竞购,并获得1000万美元合作终止费。

然而,宁德时代遭遇了美洲锂业狙击。当年11月,后者以4亿美元(约25.5亿元人民币)的价格,收购了千禧锂业。这一价格较宁德时代的报价高出约35%。赣锋锂业则是美洲锂业的最大股东,持股11.2%。

近年来,中国企业围绕锂资源端的投资此起彼伏,参与方涵盖了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包括矿企、锂盐厂、材料厂、电池厂、整车厂等,一些传统行业巨头及众多跨界玩家,也纷纷加入争夺行列。

千万吨级、百万吨级的海外超大型锂矿与盐湖逐渐被各大龙头分食,氧化锂资源量超过10万吨的锂矿成为抢购主流。

隆众资讯新能源事业部锂业分析师罗晓莉,接受界面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不少企业开始通过股权收购、包销协议等扩大资源布局。

今年以来,已有多起直接或间接的公司股权收购,最终之意均在海外锂矿。

进行“盲盒式”收购的,还有藏格矿业(000408.SZ)。6月16日,该公司以5000万美元,收购了ULT持有的Laguna Verde盐湖锂项目65%的股权。该盐湖位于阿根廷卡塔马卡省,占地面积为75.69平方公里,目前正在进行钻井勘探,锂离子浓度、碳酸锂储量等尚未公布。

锂企业从业者张天向界面新闻记者表示,目前锂矿争夺可以分为两方面,一是锂强相关企业因原材料焦虑导致的锂资源布局,锂需求逐渐从政策带动的伪需求变为真需求,电池商等产业链下游企业加速上游布局;二是一些外部企业存在投机行为,趁热度有意向锂产业发展。

东北证券分析称,下游巨头加入抢锂,短期内难以直接刺激供给放量,但可能产生鲶鱼效应。更重要的是,这印证了锂资源短缺绝非一两年的短期现象,而将成为一种常态。

抢夺背后

锂资源争夺愈发激烈的背后,是锂价暴涨、增产有限。

早年,锂被称为“工业味精”,用途广泛但是用量稀少。例如,工业级碳酸锂曾用于玻璃、陶瓷釉料、连续铸造、电解铝等;工业级氢氧化锂用于润滑脂;金属锂用于铝锂合金/镁锂合金;丁基锂用于医药、合成橡胶。

湘财证券指出,这些传统领域对锂的需求量不大,且需求量增长缓慢。2015年之前,碳酸锂锂价基本稳定在4万元/吨左右。

直至201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放量带动锂需求激增,锂价开启快速上涨,最高涨至18万元/吨。但随着Pilbara、Altura两家澳洲锂矿公司的产线在2018年投产,锂价快速回落至8万元/吨左右。

湘财证券报告指出,2019年下半年开始的去库存,引发锂市场杀跌探底,叠加2020年疫情冲击,锂价一度跌回十年前的水平。

但2020年下半年起,全球新能源汽车销售火爆拉动锂需求激增,锂行业基本面状况发生扭转。EV Sales数据显示,2020年上半年全球新能源乘用车累计销量为94.71万辆,下半年销量超过200万辆。

湘财证券称,由于此前锂价低迷,矿山纷纷减产停产,更无新增产能投放;疫情则导致人力密集的盐湖产能建设被迫中断,新增产能投放延迟。

锂资源有三种存在形式:锂辉石、锂云母和盐湖。据国际能源署统计,南美盐湖从发现至投产平均耗时七年,澳大利亚锂辉石矿山从发现至投产平均耗时四年。

产能投放不及预期,导致锂价强势上涨。今年3月初,国内电池级碳酸锂现货均价突破50万元大关,在不到两个月内涨至历史高点。后有所下滑,但目前仍维持在47万元/吨左右的高位。

锂从名不见经传的小金属,转变成了具有战略意义的能源金属,完成了从“工业味精”到“白色石油”的颠覆式转变。

2021年底,位于南美“锂三角”的玻利维亚、阿根廷和智利,有意建立“产锂国协会”组织,功能类似于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

渤海证券指出,若“锂OPEC”得以实现,上述三国可能对锂矿开采实行统一限定的配额制,从而控制和维护锂价及其产量。

罗晓莉对界面新闻表示,“锂三角国家或采取类似印尼对镍资源控制的发展模式,即签署附带协议,要求在当地建冶炼企业或者配套下游产业,用资源吸引投资、带动经济。”

“长期看,‘产锂国协会’的成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供给。”张天对界面新闻表示,目前全球锂产量的主力地区为澳大利亚,南美锂资源的补充,将对市场会发挥正面影响。

澳大利亚金融服务公司Barrenjoey预测,未来十年锂供应将持续紧张,供应缺口会不断扩大,到2030年,供需缺口将达到120万吨碳酸锂当量。

华西证券指出,下游需求旺盛、上游供应紧张,全球锂资源争夺局势升级,越来越多企业将会加入抢锂大战。

哪里还有矿?

传统的锂资源地区为澳洲锂辉石矿与智利盐湖资源,这两地的优势资源已基本被锁定。非洲及南美其他地区,成为近两年企业抢夺锂资源的焦点。

从非洲看,宁德时代、天华超净、赣锋锂业、华友钴业、中矿资源及新玩家康隆达均已确定了项目布局。

今年5月31日,澎湃新闻报道称,比亚迪在非洲觅得六座锂矿矿山,目前均已达成收购意向,涵盖的碳酸锂产量达100万吨。但该消息尚未得到比亚迪官方确认。

在南美的盐湖项目中,天齐锂业旗下SQM已处于在产状态;青山控股、西藏珠峰、赣锋锂业、紫金矿业等,均有项目处于不同阶段。

招商证券分析认为,当前全球已开采资源集中于澳洲和南美地区,地缘政治或贸易政策变更,都将对全球供给造成较大的冲击。国内多数企业高度依赖澳洲锂辉石,原材料供应易受地缘政治影响。

中信证券也分析指出,传统锂生产国开发环境日趋复杂,布局欧美锂资源有助于中企分散国别风险。

该机构进一步指出,相较于目前投资热度较高的澳大利亚、非洲、南美等地,欧洲和北美的锂资源项目关注度相对较低,未来可能成为中国企业锂资源布局的突破点,有助于中国锂生产企业分散原料供应的国别风险。

据中信证券不完全统计,欧美地区已经入勘探开发阶段的锂资源项目达39个,其中在产项目4个,在建或重启项目3个。

在北美,赣锋锂业已获得墨西哥项目Sonora一半股权,项目预计 2023年开始投产,目标每年生产1.75万吨 碳酸锂当量;中矿资源也持有加拿大Tanco矿区全部权益,现有锂辉矿12万吨/年处理能力

在欧洲地区,赣锋锂业持有爱尔兰Avaloni项目55%权益,该项目仍处于初步勘探阶段。

张天告诉界面新闻记者,中企在海外布局项目,政治和环境风险需格外注意。

政治风险主要是指当地政策变化或者地缘政治冲突等;环境风险主要是指因开采对环境影响受到当地社区抵制、被当地政府处罚甚至关停,以及引发下游客户对非绿色产品的拒绝采购。

罗晓莉也表示,海外抢锂的风险,包括政权变更导致的合同毁约、当地宗教等因素,还有锂矿、盐湖的先天条件、技术匹配、融资情况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汽车日报 » 比亚迪副总裁杨龙忠

相关文章

themebetter

cont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