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铃木更名铃耀,日本微车之王在华彻底消失
澎湃新闻记者 栾锴韬
如果不是因为更名,我们现在已经很难看到“长安铃木”这个名称了。
3月14日,在天眼查等平台上,长安铃木的名字已经正式消失,从“重庆长安铃木汽车有限公司”变更为了“重庆铃耀汽车有限公司”。名称的改变,意味着长安铃木在中国乘用车市场的最后一丝痕迹也被抹去。
作为一家历史悠久、创立与1920年的日本车企,铃木汽车一直以“小车之王”的形象立足于全球车坛。而铃木与中国的渊源也相当久,早在1984年铃木就向中国导入了技术,并分别在1993年和1995年与长安汽车和昌河汽车,成立了长安铃木和昌河铃木两家在华合资车企。铃木在华推出过羚羊、奥拓、雨燕、北斗星等一系列小排量的小型车,曾给中国消费者留下了相当深刻的印象。
不过,随着中国汽车市场开始走上发展的快车道,中大型轿车和SUV逐渐成为消费主流,铃木一直坚持的小型车战略未能跟上中国市场消费趋势的转变,因此遭受重创。
以长安铃木为例,在2011年创下了22万辆的历史最高销量成绩之后,就再也没有回到这一水平,销量也一路下滑到2018年的3.45万辆。与此同时,昌河铃木的销量也长期处于低迷状态。2018年,铃木决定退出中国市场,并先后在6月和9月从昌河铃木和长安铃木撤资。
2018年9月4日,铃木汽车正式宣布退出中国市场,转而投向微型车销量较高的南亚和东南亚市场。长安汽车与日本铃木株式会社和铃木(中国)投资有限公司达成协议,以1元现金收购日方企业持有的长安铃木50%股权,并于2018年底前完成股权交割,长安铃木将由中日合资企业变成长安汽车全资子公司。
在铃木退出后,昌河铃木和长安铃木都面临盘活产能、保障经销商体系与售后体系的运转等难题。
据悉,昌河铃木的合约在2019年已经结束,长安铃木的合约则到2022年结束。随着合约的结束,铃木的商标也被停止使用。昌河铃木已于2019年更名为江西志聘汽车有限公司,并将公司70%股权公开挂牌转让,但无人接盘。而长安铃木更名的日期,则是2020年的12月17日。
目前,长安铃木官网已经关闭,而长安铃木位于重庆的两个产能共35万辆的整车工厂也面临产能利用率极低的问题。除了少量生产启悦出租车外,长安铃木工厂已经开始代工长安品牌的汽车,包括长安奔奔、CS55等车型均有在该工厂代工,而未来也将有更多自主品牌车型在该工厂投产。
退出中国市场后,铃木汽车在海外转战印度市场。不过,铃木在印度市场的日子也不好过。财报显示,铃木汽车在2019财年实现营业收入2151亿日元,同比下降33.7%;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为1342亿日元,同比下降24.9%。铃木汽车预测,2020财年实现营业收入1600亿日元,同比下滑25.6%;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为1100亿日元,同比下降18.0%。
对于在市场中飘摇的铃木来说,唯一的利好因素,可能就是在今年2月底,已经90岁高龄、执掌铃木汽车帅位长达42年之久的铃木汽车董事长铃木修终于宣布退休,亲自终结了他曾经说过的“终身不退休”的豪言壮语。至于铃木修之子、继任者铃木俊宏能否在“后铃木修时代”摆脱父亲的控制、实现铃木品牌的整体向上,目前仍是一个未知数。
责任编辑:陈华
日本想把长安、洛阳“搬”回老家,为何只完成了一半?
日本想把长安、洛阳“搬”回老家,为何只完成了一半?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文化交流与融合一直是各国之间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唐朝时期,长安与洛阳作为东亚大陆上最为璀璨的两颗明珠,吸引了无数外国使节的目光。其中,日本遣唐使的到来,不仅见证了中日文化的深厚渊源,也开启了日本对长安、洛阳这两座古都的深深向往。然而,有趣的是,尽管日本有着强烈的意愿想要“搬”回长安与洛阳的风貌,但最终却仅完成了部分目标。这其中的原因何在?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日本对长安、洛阳的向往并非空穴来风。盛唐时代,长安与洛阳的繁华景象令日本遣唐使们赞叹不已。长安城的规划、建筑风格以及城市生活,都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样,洛阳作为东都,其文化繁荣与政治地位也不容小觑。日本遣唐使们在回国后,将所见所闻带回了日本,并成为了日本城市规划与文化发展的重要参考。
然而,要将长安与洛阳完全“搬”回日本,却是一项极为复杂的任务。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来看,长安与洛阳的繁华并非简单的建筑堆砌所能复制。长安城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其规划之精妙、布局之合理,都是经过长时间的积累与沉淀而形成的。而洛阳作为东都,其政治、文化地位也决定了其城市规划的特殊性。这些都不是轻易可以模仿的。
更何况,日本在选址与地理条件上也面临着诸多挑战。长安与洛阳都位于平原地区,地势平坦,适宜城市建设。而日本则多山地丘陵,地势起伏不定,这给城市规划与建设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尽管日本曾尝试通过建设多座都城来模仿长安与洛阳,但往往因为选址不当或地理环境限制而未能如愿。
此外,气候环境的差异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长安与洛阳位于中国北方,气候干燥寒冷。而日本则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湿润多雨。这种气候差异对建筑材料、城市规划以及居民生活习惯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即使日本在形式上模仿了长安与洛阳的建筑风格,但在实质上却难以达到完全相同的效果。
当然,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是政治与文化背景的差异。日本在吸收唐朝文化的同时,也发展出了自己独特的政治与文化体系。这些体系与唐朝虽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因此,在模仿长安与洛阳的过程中,日本也不得不考虑到自身的政治与文化需求,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模仿的完整性。
综上所述,日本想把长安、洛阳“搬”回老家的愿望虽然强烈,但由于多种因素的限制,最终只完成了部分目标。这既反映了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复杂性,也展示了不同国家在模仿与创新之间的平衡与取舍。尽管日本未能完全复制长安与洛阳的风貌,但其对唐朝文化的吸收与融合却为日本自身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元素。
#每日文章打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