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日报 汽车日报

当前位置: 首页 » 汽车资讯 »

比亚迪s7外循环进风口在哪

海马汽车空调怎么开?

我第一辆车不是比亚迪。第二辆是比亚迪某款新能源,混动车型。

因为华北地区冬季限号太难受,工作原因我必须换一辆不限号的车。纯电的不在考虑范围,有人说纯电技术不成熟,我不这么认为。在我小的时候有一种玩具车,用电池、有线遥控、只能前进后退。这不就是纯电的车么(袖珍版)?那还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不选择纯电的原因如下:技术成熟但配套设施在我所在的县城几乎没有;纯电续航足够我用,但是如果要回老家(河北到安徽)这就让人尴尬了。所以选了个插电混动的,既能混一个新能源的牌照各种不限行又能享受一下这个让不少人比不起还看不上的性能。

有人说不就是按了个电池电机,牛逼个蛋,新个毛的梦想。

2017,保时捷和宝马相继推出两款插电混动,续航和性能都在比亚迪之下,当然保时捷和宝马的做工、驾驶感受、操控性、乘坐舒适度和品牌效应等等优点在那摆着呢,除了纯电续航和提速,别的比亚迪一定比不过(谢绝抬杠的,我说的是新出的这两款,别拿宝马i8出来秀智商下限)。

另外,卖瓜的都说自己的瓜最甜,卖刀的都说自己的刀最快。 商家做的是买卖,夸大宣传谁没做过? 国产货做的哪怕有一点能比得上这些外国货我们都应该鼓励。现在国产的电视手机,还有纯国产的你我他,咱们哪一点比那些“进口合资”的差!!!

为什么比亚迪老车主换车意愿选择比亚迪新能源车?

网上盛传这一句话:一台比亚迪、终生比亚迪、全家比亚迪

为什么会有如此脑残的言论呢?下面我来给大家一点点分析。

超高性价比

中国品牌汽车,或者说任何一个新生的汽车品牌,包括全球一哥丰田在内,起家的时候无外乎三件法宝:抄袭、堆料、低价

先说抄袭:外观设计的成本非常高,平时大家说的模具成本,其实所占比重并不是最大。最大的成本是风洞测试、流体力学建模、NVH降噪,以及超级操蛋的内空间布置。结构工程师和电气工程师,为了争夺前机舱内2MM的布线空间,打群架的事都出现过,嘴炮对轰更是家常便饭。而抄袭,或者说借鉴,可以完美的跳过这些操蛋的事。反正国家专利法规定,外形专利只要有3处明显不同既可规避,全车那么大的地方,弄三处不同跟玩儿似的。特别是我们众泰,修改的外形总是远超原版,令人叹服!

漂亮的外形有了,但三大件的差距还是客观存在的。这可不是短时间能超越的。虽说成(guo)熟(shi)的发动机变速箱很容易就能买到,比如三菱4G系列啥的,但大家都是用一样的动力总成,卖点何在?人家凭啥来买你的车啊?这时候,就要靠配置来吸引眼球了。

导航、天窗、真皮座椅,这些都是必须的,自动大灯,自动空调也不能少。ABS+EBD?不够不够,起码也得博士9代ESP。铝合金大轮毂、米其林轮胎、防炫目后视镜、氙气大灯、隐私玻璃、电动座椅,多功能方向盘,11扬声器环绕音箱,9气囊全方位包裹,无钥匙进入、一键启动。。。。配置表不拉个两米长,都不好意思和人打招呼。

如此【豪华】的车,还只卖同价位合资车的一半,说实话,虽然可能因为品控的原因有各式各样的小毛病,但依赖于外购的动力总成,确保正常行驶是没有问题的,其他的,抽时间去修就是。因为全球供应商体系的存在,事实上小毛病也不像网上喷子们说的那么多。加上合资车的各种【偷工减料】,使得中国品牌车实际用起来并没有那么糟糕,反而因为各种配置的存在,使其安全性、舒适性上要优于绝大多数同价位甚至更高价位的合资车。

以上三条综合起来,就是早期中国品牌的生存之道。

高科技、人性化配置培养车主惰性

上条说的是整个中国品牌汽车的情况,下面我们切入主题,专门来谈比亚迪。

作为一个工程师文化的企业,虽然进入汽车行业的初期,也是走着其他品牌一样的道路,但走着走着,来自血脉的力量就带着整个比亚迪走歪了。

不满足于全部外购带来的高昂成本,避免关键部件上被卡脖子,基于自身IT代工的优势,比亚迪开始了研发之路。首先是通过逆向和整合,搞出了自己的发动机、变速箱。虽然早期磕磕绊绊,特别是干式双离合上吃过大亏,但得益于自己掌握了ECU/TCU编程技术,通过多年的不断优化改进,旗下1.5Ti,2.0Ti系列涡轮增压直喷发动机逐渐稳定和提升,快十年的机器,因为起点高,早早打在了直喷、分层燃烧、充钠气门、可变正时等技术,至今仍不落伍。最近居然还通过优化,达到了国6的标准。干式双离合也进化为成熟稳定的湿式双离合,融合了自家的DM混合动力技术,新能源领域混的风生水起。

这还不是最厉害的!比亚迪最可怕的地方是,他拥有数万甚至更多的迪粉,并打通了迪粉与研发部门,与一线工程师直接沟通的有效渠道。由此引发的效果就是:车主在使用过程中,觉得哪里不方便,哪里不合理,哪里需要改进,这些意见建议会很快的在比亚迪内部汇总、评估,然后通过软件升级、硬件改造的方式,出现在新车、准新车上,甚至有些已经售出多年的老款车型,仍然能够享受到免费的升级。

现在的比亚迪,已经通过用户与研发的高度融合,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操作习惯。他们的核心理念就是:在配置和功能上不断做加法,在用户操作上不断做减法。

以下为举例,就说说最简单的上下车吧:

先是无钥匙进入,坐稳按下一键启动后,座椅、方向盘,倒车镜自动调节到上一次的位置。挂入D或R档后,手刹自动切换到AUTO HOLD位置,松刹车就会自动解除。灯光、自动的。空调、自动的。内外循环,自动的。低速跟车或前方有隧道时,自动切换到内循环,车子还会自己检测车内空气,开启PM2.5过滤系统。

更神奇的是下车:停稳后直接一键熄火,座椅自动后退,方向盘缩回,方便下车。下车直接关门走人,他会自己挂P档,拉手刹,锁车、折叠后视镜,关窗、关灯、关各种电器。

大家可以和自己的车对比下,有没有那么方便?用惯了以后还能不能开其他的车?开了其他的车,会不会忘松手刹,忘记关灯,忘记升窗锁门?

安全方面也毫不含糊,比如他雷达监测到障碍物会自动启动全景影像,比如他开车门时会自动挂P档,比如他坡道起步永不溜车,比如他倒车时后视镜会自动下翻。。。。

车主们真的被这样的车子惯坏了,可能天天开着不觉得,但有一天换着开了别的车,就会浑身不自在,那感觉就像天天用智能机,忽然让你带个老年机出门一样,感觉世界都乱了。移动支付?乖乖掏零钱吧。地图导航?路边找人问路去吧。移动办公?想发邮件只能去网吧。给朋友发位置?竭尽全力的描述周边情况吧。

反正,我是无法回到那样的生活,所以,在没有更好的替代品出现之前,被惯坏了的比亚迪的车主们,仍然只能继续和比亚迪死磕下去。好在他还是在不断进步的,最近两年出来的新车,让从没开过比亚迪的人都有了试驾的兴趣,更别说老车主了。

品质与口碑的巨大反差造成的【叛逆效应】

最后说一种奇怪的现象,这个不光是针对比亚迪,而是涵盖了绝大部分优秀的中国品牌。

你买国产车的时候,身边总有各种刺耳的言论。比如什么开三年就散架啊,开五年就大修啊,发动机不过关啊,小毛病多啊。也许你当时是受限于经济条件,也许是其他什么原因,最终你还是选择了国产。然后,有趣的事发生了:三年过去了,车子没散架啊,五年过去了,车况良好啊,发动机正常保养,从没动过啊。小毛病有,但身边朋友们的合资车,也是天天修啊?

慢慢的,你发现并逐渐了解了【喷子】这个物种,明白了有些人就是喜欢指手画脚。同时,国产家电、国产手机的逐渐崛起,让你发现中国制造的产品再也不是低质低价的代名词,而偏见仍然存在,那是一群跪久了膝盖生根的人。我们要感谢这些人,他们让中国品牌的汽车没啥品牌溢价能力,虽然品质不断提升,但价位依然稳定。让我们可以继续的享受【高性价比】的优秀产品。

第一次选择中国品牌可能是无奈之举,第二次选择中国品牌绝对是明智之举。

当然,也不排除有些人第一次买国产车,被某些品牌的糟糕的产品伤透了心。毕竟老鼠屎总是存在的,但数量众多的比亚迪车主们以行动支持着比亚迪,这种现象的存在,侧面证明了比亚迪显然不是那颗老鼠屎。换车时不一定非要买比亚迪,但试驾一下比亚迪,个人认为是非常有必要的的。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汽车日报 » 比亚迪s7外循环进风口在哪

相关文章

themebetter

cont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