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日报 汽车日报

当前位置: 首页 » 汽车资讯 »

利辛比亚迪4s店地址

比亚迪滚装船结束首航,被欧洲视为中国汽车制造商的敲门之旅

界面新闻记者 | 周姝祺

界面新闻编辑 | 陈小同

在经历近两个月的航行和停留之后,比亚迪首艘汽车运输滚装船“开拓者1号”结束了欧洲首航,正式返航。

这艘船装载了5449辆比亚迪新能源汽车,是深圳小漠港新年首批“出海”汽车,刷新深圳港单船最大出运量;也是比亚迪2023年继续保持全球新能源汽车销冠后,其“出海船队”首船的新年首航。

根据比亚迪官方发布的信息,2月6日,这辆滚装运输船通过好望角进入大西洋,向欧洲驶去,并在两周后顺利抵达荷兰符利辛恩港。2月25日,比亚迪开拓者1号从比利时安特卫普港出发,到达德国不莱梅哈芬港,最终于3月3日经停比利时泽布吕赫港后,启程回国。

从路径可大概推测,这批比亚迪新能源汽车或将主要在荷兰、比利时以及德国销售。德国媒体报道称,比亚迪在港口卸下了3000辆电动汽车。

“开拓者1号”是比亚迪第一艘汽车滚装运输船,长199.9米,拥有7000个标准车位。该船由中集集团旗下的中集来福士为国际主流航运公司Zodiac Maritime建造,由船东租赁给比亚迪。未来两年内,比亚迪还有另外7艘滚装船陆续投入运营。

比亚迪“开拓者1号”的顺利返航标志着这家汽车公司大规模向欧洲出海的路径打通,也意味着比亚迪可以通过海外销量扩大规模,进一步降低生产制造成本。

得益于成本优势,比亚迪的新能源汽车在海外受到欢迎。据财通证券研报统计,2023年以来比亚迪携5款车型进入了19个欧洲国家,在海外累计开店超过230家。另外,比亚迪已经占据日本电动汽车进口量的20%,也在泰国、墨西哥和巴西等多国保持销量领先。去年比亚迪海外销量约24.3万辆。

在中国汽车出口量超过500万辆后,中国汽车制造商并没有放缓出海的步伐。但是,船只运力紧缺成为了困在中国汽车公司出海的第一道难关。

德国汽车行业分析师认为,远洋运力缺乏曾经是中国汽车取得海外市场增长的最大障碍之一,但今年这一障碍会被突破,“市场环境也将发生巨大变化。”

以比亚迪为代表的中国汽车制造商正在开启“自产自运”的新时代,加速推动汽车远洋出口。日媒评论称,中国电动汽车今年将在欧洲“掀起更大波澜”。

与使用起重机吊起货物并将物品放置在船上的集装箱不同,滚装船有坡道,可以让车辆直接行驶,让装载过程变得更加容易。因此,滚装船基本用来装载汽车,是海运中的小众船只。小鹏汽车总裁王凤英提到,滚装船永远比集装箱便宜。

因长期海外运输的需求,多数汽车公司与航运公司保持密切的合作关系,或拥有自己的船队。日产和丰田等日本汽车制造商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即开启了大规模的汽车出海征程,多年发展已拥有可运载数万辆汽车的滚装船队。

但是,中国国内的汽车运输船仅占全球运力的2.8%,这使得中国汽车品牌海外运输的选择不多。与此同时,由于急速扩张的出海需求,中国制造商获得滚装船的费用变得异常昂贵。

据全球最大航运服务提供商克拉克森研究公司 (Clarksons Research) 的数据显示,到2030年租用一艘汽车运输船一天的价格飙升至11.5万美元,创历史新高,是疫情前平均价格的7倍。2019年一艘运输船的日租金为1.17万美元。

运力短缺的情况下,去年部分汽车公司被迫选择采用集装箱搭架子的方式来运输。但是,在到达海外港口后,当地码头工人未见过此类运输方式,不懂拆卸,导致车辆大量囤积在港口。

为进一步增强汽车出口能力,中国汽车制造商开始组建自运船队。上汽集团称,已经建成国内最大的汽车企业自营船队,拥有各类汽车船31艘;奇瑞也委托船厂,正在批量建造6000车位汽车运输船等主导产品,以及三艘7000车位汽车运输船订单。

要注意的是,选择滚轮船运输汽车是在中国汽车公司海外建厂前的过渡方案之一。一方面运输出海成本高,返航时空载不利于成本摊销。上汽方面曾测算,考虑到回程时的人力、燃料补给以及港口停泊等费用,回程时需要至少装30%的货物才具备边际效应,否则就容易亏钱。

另外,海运过程中还会遇到海运航线受阻以及当地港口卸货严格要求。经纬创投的投资团队提到,澳洲对于外来物种入侵格外重视,而汽车运输过程中容易携带植物种子、土壤或者小昆虫。澳洲海关一旦发现异物,整船每辆车都需要彻底的深度清洗,单车清洗费高达上百美金。

从商业和地缘政治等角度考虑,海外设厂的成本并不明显高于在本土生产后运送国外,同时建厂还能为当地带来就业和产业链发展,规避高关税和贸易壁垒,有利于中国汽车品牌在当地销售和后续发展。

瑞银汽车行业主管巩旻告诉界面新闻,如果将中国电动车带到德国生产,比在中国生产运到德国销售,成本约贵10%。而像比亚迪一样在东欧生产,成本只高出3个百分点。

“中国汽车产品的成本优势在技术和设计上,在供应链支撑上,而不是所谓的劳动力优势。”巩旻表示,与东欧和墨西哥相比,中国工人工资并不低。 但是中国汽车工程师在产品系统集成和工艺上的创新,在海外生产时同样可以显现。

中国电动汽车来势汹汹,欧洲人真的怕了吗?

金融界2月19日消息 2月16日,英国《泰晤士报》发布了一篇有关比亚迪出口欧洲的报道,标题为“中国计划如何入侵欧洲——用电动汽车”,还配上了在江苏太仓港等待装船的比亚迪电动汽车照片。这已经不是欧洲媒体第一次发出“中国汽车威胁论”了,集体出征的中国车企,真的吓坏了欧洲人?

中国车企进军欧洲

过去一年,中国车企可以说成绩斐然,比亚迪年销量破了300万辆,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车企;奇瑞出口汽车93.7万辆,同比增长101.1%;理想凭借L系列车型的强势表现获得37.6万辆年销量,在40万左右的豪华SUV市场给BBA狠狠上了一课。在中国车企的集体努力下,2023年中国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出口国。

过去中国车企的主要出口对象不是俄罗斯,就是非洲、拉美,但最近几年,汽车工业的发源地——欧洲,正在成为中国车企集体出征的新战场。去年1-8月,名爵MG4在欧洲累计销量达4.6万辆,成为欧洲市场紧凑级纯电车型的销冠;比亚迪ATTO 3单月销量近2000辆;国内褒贬不一的欧拉好猫在德国月销量达到2200多辆。中国车企不光在本土教国外车企做人,甚至还杀到了他们老家。

为了更方便、更低成本地把汽车运往欧洲,中国车企还兴起了一股“造船热”。1月15日,比亚迪第一艘汽车滚装船“开拓者一号”在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小漠物流港举行了首航仪式,该船搭载5000多辆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驶往荷兰符利辛港和德国不来梅哈芬港。两天后,上汽集团的上汽安吉“申诚号”也开启首航,装载约5000辆来自上汽、东风、宇通等自主品牌的新车驶向荷兰芙拉新港。

越来越多的中国车企投入到了造船或者租船的行列当中,原因自然是为了尽快提升运力,把新车运往欧洲等海外市场。目前,上汽安吉已经建成中国最大的车企自营船队,拥有各类汽车船31艘。比亚迪也将在未来两年内陆续投入运营7艘滚装船,奇瑞则在威海基地计划建造具备6000个车位的运输船,长城、吉利等中国车企也有类似打算。

欧洲车企集体“焦虑”,欧盟耍赖

看着来势汹汹的中国车企,欧洲车企多少都有点焦虑。去年9月的德国慕尼黑车展上,中国参展商占据了半壁江山,成为仅次于东道主德国的第二大参展商集团。这深深的刺激到了德国汽车行业,大众、宝马等车企负责人直言“中国已经领先我们一代”,法国《世界报》更是刊文称“只需几年时间,中国车企就能成为全球汽车业的领头羊”。

汽车咨询公司Inovev的数据显示,中国品牌在欧洲电动汽车市场的份额一直在上升,2021年为4%,2022年为6%,2023年已经达到了8%。除了中国车企在新能源方面的冲击,欧洲车企还要面对欧盟自身的“禁燃令”。一边是强敌环伺,一边是转型未成,欧洲车企不焦虑才不正常。

为了阻挡中国车企进入,欧盟甚至不惜撕破脸面,对中国电车启动了反补贴调查。欧盟委员会主席乌苏拉·冯德莱恩在欧盟议会表示:“全球市场现在正充斥着更加便宜的电动车,而巨额的国家补贴正在人为压低它们的价格”。话里话外都在暗示中国电动汽车是依靠补贴才获得了低价,并以此进入欧洲市场,但事实真是如此吗?

如果中国车企只是依靠低价,那大众为什么要入股小鹏合作造车?奥迪为什么要购买上汽的新能源平台?Stellantis又为什么要入股零跑换取增程技术?最有意思的是,遭到欧盟反补贴调查的不只是中国车企,甚至还包括了在中国生产的海外品牌车型,比如上海工厂生产的特斯拉、沈阳工厂生产的宝马iX3。这剧情,让人不由得想起了十年前欧洲对中国光伏产业的打压情形。

况且中国电车在欧洲卖的并不算便宜。国内起售价17万元左右的比亚迪海豹,欧洲售价4.49万欧元,约合人民币34.86万,翻了差不多一倍;国内13万元左右的比亚迪元PLUS,在欧洲得31.5万元人民币,翻了一倍还多。这样的价格,已经看齐了宝马3系和X1在欧洲的售价(4万欧元左右)。其他在国内本就不便宜的新能源车型,在欧洲更贵,比如极氪001欧洲起售价达6万欧元,约合人民币46.58万元,比国内起售价贵出一台凯美瑞。

欧盟的做法多少有点玩不过开始耍赖的意思,毕竟欧洲国家对购买新能源汽车同样出台了补贴政策。比如德国规定2025年12月31日前购买电车和氢燃料汽车,就能获得10年税费减免;法国购买电车或氢燃料车价格不超过4.7万欧元的车主将获得5000欧元补贴;英国则会对购买电车的车主给予充电桩补贴,如果是充电专用插座,可以获得350英镑补贴或者75折优惠,如果是需要布线的充电桩,最高能拿3万英镑补贴。

这种“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操作就连欧洲车企自己都看不下去了。雷诺汽车CEO公开吐槽:“没有理由阻碍中国车企在欧洲的发展,但需要一个明确的产业战略,让老牌制造商能与之竞争”,大众首席执行官奥博穆也公开表示“我们主张公平竞争”。

好在中国车企并没有坐以待毙,而是计划把工厂开到欧洲去,用魔法打败魔法。去年12月22日,比亚迪发布消息称,在获得匈牙利政府数十亿欧元的投资后,计划在匈牙利建设其欧洲首个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更早之前,上汽、长城也已经开始了在欧洲建厂的选址工作。

当然,中国车企还有其他选择,比如收购一个欧洲汽车品牌,或者是和欧洲汽车品牌合作,换一种方式进军欧洲市场,这样的操作在上汽名爵和达契亚Spring上已经大获成功。前者原本是英国汽车品牌,被上汽收购后成为上汽出口的中流砥柱;后者则是雷诺旗下的品牌,生产商是雷诺、东风、日产合资组建的易捷特新能源,这家公司还生产雷诺、启辰、风光、风神等多个品牌的新能源汽车。

中国车企想要进入欧洲市场并不容易,但并不是没有机会。欧洲正面临通胀和能源危机,消费需求开始变化,中国车企通过提供价格合理的优质产品,有利于获得销量增长。对于反补贴调查,短期内的确会影响中国车企入欧,但也反过来加速了中国车企在欧洲建厂的进程和本地化运营,某种角度来说不一定是坏事。当下欧盟的操作其实是在拖延时间,让欧洲车企有机会补齐电动化、智能化方面的短板,中国车企和欧洲车企真正的战争,大概会在3-5年之后爆发。

本文源自金融界汽车

安徽,变化的花朵在“追光”中灼灼开放

光明日报记者 常河 马荣瑞 丁一鸣

安徽,新的一年,从追光开始。

在黄山拥抱第一缕曙光,是很多背包客的“梦想清单”。

新年的第一束光,也从安徽合肥西北部的“科学岛”传来——“人造太阳”实现1056秒长脉冲高参数等离子体运行,目前世界最长。人类距离无限而清洁的“终极能源”,更近了一步。

还有更多的光从江淮大地升起:科创之光——量子计算原型机“祖冲之二号”“九章二号”相继在安徽成功构建,全省大科学装置数量位居全国前列;产业之光——新桥智能电动汽车产业园加速建设,“新能源汽车之都”强势崛起;绿色之光——全省近10万名林长河长湖长守护着400万公顷森林、100万公顷湿地,江淮大地处处绿水青山;文明之光——“中国好人榜”安徽人数量连续12年居全国榜首……

2020年8月18日至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强调:“安徽要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实现跨越式发展,关键靠创新。”

总书记有号令、党中央有部署,安徽见行动。

“今天的安徽,能级之变前所未有,位势之变前所未有,创新之变前所未有,风气之变前所未有。”安徽省委书记郑栅洁用4个“前所未有”来概括“安徽之变”。

智造之光:制造强省赛道上的“种子选手”

“在合肥,听见了人工智能花开的声音。”在2021年11月举办的世界制造业大会上,一位企业家深有感触。

“安徽制造业的发展,改变了对一个后发省份的认知。”论坛上,一位多次深入安徽调研的长三角区域经济专家由衷赞叹。

安徽不拒麦浪滚滚,不畏创新之难。科技创新让这个曾经的农业大省迎来智造之光。2021年,安徽省首次入围全国制造业十强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居中部第1位。“家电之都”“新能源汽车之都”……蓄着澎湃的动能,安徽成为制造强省赛道上新晋的“种子选手”。

“我们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2021年4月,蔚来第10万辆量产车在江淮蔚来合肥先进制造基地下线时,董事长李斌有感而发。2年前,蔚来曾陷入发展困境,合肥市雪中送炭,由地方国资平台联合战略投资者,通过股权投资形式注入资金,“救活”了蔚来。

一花引得百花开。2021年前8个月,全省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双招双引”项目71个,总投资1925亿元。

创新“传奇”不仅发生在“网红城市”合肥,整个江淮大地,都迈出了“并跑领跑”的步伐。

一篇由专业证券机构发布的名为《进击的安徽》调研报告认为,安徽在先进制造业上的布局,“硬核”表现让人吃惊。

江风浩荡。总投资60亿元、年产500架各类中高端无人机的航空三院海鹰航空无人机产业基地在芜湖市湾沚区开工建设。从水网密布的空地到厂房林立,只用了6个月就填补了当地产业的空白。

如果说从无到有的“平地抠饼”难,那么,对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一点也不容易。

在淮北,传统制造业铝材加工通过与上海交大王浩伟教授团队合作,在陶铝新材料研发及产业化这一“创新无人区”夯实了领跑优势。陶铝新材料在柴油机活塞上的使用,打破了国外对高密度功率柴油机活塞的技术垄断,C919大飞机通过使用陶铝材料制造的地板支撑梁,比原先材料减重达12%。

走进马鞍山市幸福路旁的花园式工厂“马钢智园”,运营管控中心96块屏幕组成的巨型显示屏上,不断跳动的数据反映着实时生产信息。从“经验生产”到“数字工厂”,有了“马钢智园”这个“最强大脑”,马钢完成了炼铁全工序的远程生产控制,生产效率显著提升。

“如果错过浦东、错过深圳,现在决不能错过安徽。”香港著名高新科技企业衡宽国际集团董事局主席吴苏考察安徽时如此感叹。

创新之光:“黑马”合肥做对了什么

夜幕降临,天鹅湖畔的灯火渐次亮起,璀璨的霓虹灯倒映在水面,一湖闪闪的星光俨然一座城市的生机和梦想。

“合肥的曼哈顿”,有人这样形容政务区。“不!这里就是天鹅湖!”合肥人的固执源于他们的自信:做有梦想的天鹅!

从庐州到合肥用了1391年,而从一座不起眼的省会城市,赶超51座大城市,地区生产总值迈入“万亿俱乐部”,合肥,只用了20年。

“是什么力量,让合肥这个家底薄弱、长期‘不紧不慢’的中部城市陡然崛起?”2021年11月,一位西部省份领导到合肥考察后撰文:“‘视创新如生命、把创新当使命、抓创新像拼命’是‘合肥现象’最鲜明的写照。”

在合肥,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件、人工智能入选首批国家级战新产业集群,入选数并列全国城市第4。合肥智能语音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新型显示实现“从一粒砂子到一台整机”的全链布局,是世界重要的显示产业基地;集成电路集聚产业链企业300余家,拥有两座12英寸晶圆厂;新能源汽车产业头部企业大众、蔚来、比亚迪接连落户;量子信息、空天信息、精准医疗技术等未来产业加快布局。

2020年,合肥GDP突破万亿元大关,达到10045.72亿元。GDP从千亿到万亿,合肥仅用了14年。

全球每销售8台笔记本电脑,就有一台来自“安徽制造”;每0.5秒就有一台笔记本在合肥下线,2020年营收破千亿的联宝的这组数字常被人津津乐道……

这就是“合肥速度”。

“近年来合肥被形容为中国新一线城市中最大的黑马城市,合肥的发展绝不是传奇,是江淮大地上真真实实的存在。”不久前,安徽省省长王清宪自豪地向国内外客商介绍合肥。

速度的背后是温度。“押宝”京东方、千亿资金“投注”长鑫存储、“接盘”蔚来汽车……这一系列在外界看来的“神操作”,背后是合肥对产业精准的判断、敢为人先的气魄和专业、诚信、担当的战队。

做强国资平台—快速反应—详细尽职调查—果断作出决策—注入引导资金—社会资本跟进—政府资金适时退出—再投入新项目,支撑这一整套工作机制的理念是:政府跳下水与企业一起游泳!

“科技创新现在是合肥最大的标识、最大的动能、最大的潜力。”针对网上关于合肥“网红城市”“最牛风头机构”的惊呼,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虞爱华异常冷静,“合肥不是‘风投’是‘产投’,不是‘赌博’是‘拼搏’。赌博是有今天没明天,拼搏是抓今天赢明天,赌博靠的是手气,拼搏靠的是手艺。‘合肥速度’背后靠的是创新创新再创新。”

“科技创新上,合肥集聚了一大批大科学装置,有一大批科学家,在肥服务院士138人,各类人才200多万人,更多人才从‘抢过来’到‘抢着来’。产业创新方面,合肥敏锐把握国家政策导向和产业发展方向,牢牢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机制创新上,我们把有为政府、有效市场有机结合,通过政府更有为推动市场更有效。”虞爱华信心满满。

事实是,一个顶尖科学家,就意味着一支优秀的团队、一套核心的技术、一个前景可期的产业。

云飞路,仅百余米的道路上,赫然分布着20多家与量子相关的高科技企业,合肥人称之为“量子大道”。从“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到量子计算机“九章”“祖冲之”,量子之光在每一个实验室里闪烁,也以领跑的姿势照亮天空。

“网红”合肥只是安徽奋力前进的一个缩影。读懂合肥,就能读懂安徽。在我国乃至世界的科技成果发展上,“安徽之声”开始频频作响。

绿色之光:在“芦苇湾”看见长江之变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在李清照看来,项羽之所以不肯过江东,是因为缺乏该有的斗志。

安徽不!

长江奔涌到马鞍山段,突然向北,始有“江东”。长江东岸,“千古一秀”的采石矶凌江而立,再往北4公里,有一处天然港湾,名为薛家洼。

踏上观江平台,长江如练、落日余晖和“蒹葭苍苍”的芦苇,构成一幅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画卷,“芦苇湾”畔,鸟鸣悠悠,游人如星。

薛家洼一度是渔民和渔船最集中的地段,是非法码头和“散乱污”企业的聚集区,危旧民居杂处其间,“雨天满地泥、晴天满场灰”是薛家洼人不堪的记忆。

“人民保护长江,长江造福人民”,矗立在江边巨石上的这句话诉说着薛家洼变迁的动因。经过拆违、复绿、环保、渔民上岸,一个崭新的生态园亮相长江岸边,成为市民亲江亲水亲绿的生态岸线。

上岸渔民陈兰香如今住进了市区的楼房,成了“三姑娘劳务公司”的法人代表,她的丈夫也成了禁渔巡逻队员。从“捕鱼”到“禁渔”,改变的不仅是生活方式,更多的是生活质量。“只要有空,我们都要到薛家洼看看。怎么也想不到曾经污水横流的港湾能变得这么漂亮。”

同样,很多人没想到,10年前,在皖浙两省开展的一场“亿元对赌水质”尝试,让新安江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成为一项成功的“样板工程”。2020年12月,安徽首宗水权交易项目在中国水权交易所正式挂牌,首笔新安江流域水排污权交易正式上线交易。如今,全国越来越多地区在生态补偿机制的探索之路上不断前行,以制度的创新来呵护绿水青山。

以新安江生态补偿机制为突破口,安徽省将“新安江模式”复制到林长制、河长制、湖长制改革。目前,全省5.2万名林长守护着400万公顷森林和100万公顷湿地。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安徽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全面打造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全面启动巢湖新一轮综合治理,巢湖水质明显改善,环湖生态持续好转。

扬子鳄放归自然、野生江豚嬉戏长江、东方白鹳再现巢湖、升金湖湿地候鸟云集……

与绿水青山相对应的是经济实力大幅跃升:全省生产总值从2.38万亿元增加到3.87万亿元,人均生产总值从3.9万元增加到6.1万元,发展格局实现了从“总量居中、人均靠后”向“总量靠前、人均居中”的历史性跨越。

文明之光:牙板绰板奏雅韵

没有哪一个省能像安徽把南北各种文化如此和谐地融为一体,既有温婉低吟的红牙板,又有雄壮豪放的铁绰板,不同风格文化的碰撞、互鉴、融合、传承,成就的是流光溢彩的文明之光。

冬天的旷野里,淮河收敛起汛期时的火暴脾气,悠悠诉说着人与水抗争又和解的传奇;河水流过老庄故里、管仲之乡……汇成了一曲悠扬深厚的淮河文化之歌。

那歌,唱响在中国南北分界线上。

沿淮两岸,冬小麦青绿如毡,生机满眼。这一轮寒潮凶猛,利辛县城北镇刘染村村民江凯小心地“伺候”完土地,便“猫”进农家书屋“充电取暖”。比冬小麦更早“长”满田野的农家书屋,在阡陌之间,守望着“耕读”的浪漫。

“瓜蒌生病了怎么办,桃树怎么种产量高?有问题了俺就来书里找答案,种地的学问可深着呐!”这两年,江凯成了远近闻名的种植大户,种地的学问,他越学越起劲儿。

“耕读”,在“云上”也行。截至2020年12月,安徽省已完成15434家数字农家书屋建设,全省农家书屋数字化建设实现全覆盖。

在合肥,100多个城市阅读空间,亦如珍珠一般散落在街头巷尾,只需“出门右转”,市民总可以找到“精神栖息地”。

也有人好读旧书,便有人为他摆渡。合肥市六安路两头连着主干道,闹中取静。邻居一茬茬地换,增知旧书店还守着,守成了“最后的旧书店”,守成了城市的一道风景。“几年前,父亲罹患癌症,小店难以为继。政府听闻后倾力相助,许多市民也自发赶来帮忙。”父亲走后,当年他亲手栽下的绿萝依旧水滴滴的,店主朱成龙望着它们回忆。

这座城市,从来热爱文化,从来对热爱文化的人给予最大的善意。

即便冷风凄雨,哪怕寒夜漫长,首开全国“24小时不打烊”先河的合肥科教书店也会以灯光温暖温润着一座城。

“心有信仰前仆后继,为理想变现实何惜捐躯……”长江边,黄梅戏飞出“寒窑”,在建党百年之际,更添几分成色。不久前闭幕的第九届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上,《共产党宣言》《不朽的骄杨》《太阳山上》《旗映牯牛降》等新创黄梅大戏次第登场,古韵新戏,赢得的不只是掌声。

寻一条水路去新安江,粉墙黛瓦氤氲在水汽里,又是一番天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百转千回的新安江流经之处,珍藏着8000余处物质文化遗存、1000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百万件文书文献,坐落着451处国家级、省级传统村落,4700多处古民居。这座可以亲近对话、没有屋顶的“博物馆”,藏着追溯历史、读懂中国的密码。

西递,“桃花源里人家”。20世纪80年代,西递的第一张门票是一张废弃的香烟盒纸,背面手写“两角”,盖着村委会的公章。如今,西递村旅游收入已达5000万元,保存完整的徽派古民居和“徽派三雕”历经时光的浸润,诠释着“最佳”的文化密码。

2021年12月,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第24届大会公布了首批“世界最佳旅游乡村”名单,安徽省黟县的西递村和浙江省安吉县的余村入选。

这一刻,徽风皖韵不只属于安徽,也属于中国和世界。

《光明日报》( 2022年01月20日01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汽车日报 » 利辛比亚迪4s店地址

相关文章

themebetter

cont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