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日报 汽车日报

当前位置: 首页 » 汽车资讯 »

比亚迪 车重

比亚迪唐DM-i和长城WEY摩卡哪个更值得买?

上篇文章做了宋PLUS DM-I 与玛奇朵的对比,网友们反应非常火热,大部分网友都提出宋PLUS DM-I完胜玛奇朵。那这期就看看比亚迪的另外一款DMI系列与WEY摩卡的对比,看看哪一款是你的菜?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两车

长城旗下的豪华品牌WEY

就发布了全新的中型SUV 摩卡,搭载了一系列新技术,全球首款实现量产的9速双离合变速箱,代替现款销售的VV7。作为国产两大最知名的豪华品牌,WEY在2020年的市场表现比起领克要差很多,关键就是人们都把领克当作换标版的沃尔沃,而WEY确实换标的哈弗,那这次,全新换名的摩卡能担起挑战领克的重任吗?

比亚迪唐DM-i

比亚迪唐 SUV 车型搭载了比亚迪汽车工业有限公司最新DMi系统。这系统是将汽油发动机和电机有机结合融为一体,配合动力电池,形成由电机和发动机向车辆输出动力的两种驱动模式。动力电池为电机驱动车辆提供电能。此外,纯电动行驶时用车成本远低于同级别燃油车。由于采用了 1.5T 专用发动机,几乎所有工况下都能使发动机运行在其大范围的经济区域内,保证了整车在各种工况下的经济性及动力性。

下面香瓜就用两款车各自的最低配车型,分别是摩卡2.0T两驱特香版和唐DM-i 1.5T 52KM豪华版,根据它们各自的价格,车身,动力,安全配置等等的各项数据做一个评分,获胜得一分,看谁最终成绩得分更多。

一,价格,买车第一件事肯定是预算,两车都是中型SUV,那肯定是越便宜越好。

摩卡:17.58万

唐:19.66万

只看官方指导价的话,摩卡比唐便宜了2.1万,唐是免购置税的,可以上绿牌。而摩卡是有1.5万左右的购置税。加上购置税也是比唐便宜了5千元左右,而且这次上市已经快有半年了,终端估计是有优惠了。所以不管这样算价格这块摩卡获胜得一分。

二,车身,国人买车肯定是越大越好。所以大的获胜。

摩卡:4875*1960*1690mm

唐:4870*1950*1725mm

两车车身几乎一样大,摩卡只是比唐长了5mm宽了10mm,这点长度肉眼几乎看不出差别。

摩卡的轴距更大

摩卡:2915mm

唐:2820mm

轴距更大车内的空间越大,所以这项摩卡获胜得一分

三,动力系统,最主要是看百公里加速成绩。时间越短越好。-ol-,-

摩卡:燃油发动机214马力+48v轻混(只在起步时提供动力)

唐:燃油发动机139马力+电动机197马力=336马力

唐是插电混合动力车型有发电机,所以动力肯定是比摩卡强的,但实际百公里加速成绩官方的是摩卡7.8秒(实测8.56),唐8.7秒(实测9)。那为什么马力少的加速成绩越好呢?香瓜认为,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车身重量摩卡是1755kg,唐是2320kg两车相差了565kg。这是决定性的差别了。另外就是唐启动时只用电机驱动,到达一定速度燃油机才加入进来一起驱动,所以没有把300多的马力发挥到极致。那么动力这一项就是摩卡获胜得一分。

四,油耗。当然越低越好。

摩卡:官方7.5升每百公里,媒体实测8升-9升每百公里

唐:官方5.3升每百公里,网友实测3.0-6.0升每百公里都有

这项就不用说了唐是插电混合动力车型,油耗肯定是比轻混的摩卡低很多的。而且唐还能纯电地跑,还可以用快充,这项不用多说肯定是唐获胜得一分。

五,制动距离。这项普通买车的消费者一般不太重视,但这项是关乎生命安全的。所以香瓜也拿出来对比了。

摩卡:前制动器:通风盘式,后制动器:通风盘式,百公里刹车距离媒体实测:37.12M

唐:制动器:通风盘式,后制动器:实心盘式,百公里刹车距离媒体实测:42.14M

香瓜就想不通了为啥唐的后制动是实心的呢?本来车身就重刹车距离肯定不少,所以42.14米的成绩确实有点拉夸啊。摩卡37.12米不算是好成绩,但也不差了。所以这项摩卡得一分。

六,主动安全,说白了就是辅助驾驶,虽然个人感觉因为目前受限于法规,这些配置实用性不强,但有总比没有好。所以功能多的获胜。

两车都称自己是L2级的辅助驾驶。都有主动刹车,360全景影响,ACC自适应巡航等等。但摩卡比唐多了,后方交通预警,倒车侧预警,开门预警,并线辅助,这些唐都是没有的,所以这项摩卡获胜。

七,车内配置,也是很多实用性不强,但有比没有好。多的获胜。

摩卡比唐多了,主动闭合进气格栅。换挡拨片。内后视镜防眩目。后排隐私玻璃。多色氛围灯,负离子空气净化器。

这项摩卡得一分。

经过以上七项的pk,最终成绩是摩卡以6比1的成绩获胜。简单总结一句就是摩卡用更便宜的价格可以拿到更多,不管是动力,空间,配置都比唐DM-I强。

难怪这车这几个月的销量表现这么亮眼,国产车超过15万就很难卖得动,但摩卡以实际成绩告诉你,我买17万-20万咋了?照样每个月能卖4000到5000台。现在的国产车已经不是5年前的国产车了。无论质量和配置都做得非常棒。

虽然唐在这次PK中落败了,但这也不能说这车就不好。插电混合动力,油耗5升左右,确实是非常棒的。而且免购置税,上绿牌。在限牌城市能省很多钱。而且可以纯电行驶,可以快充,在城市里使用完全可以把它当做一台纯电车来用。后期的使用成本肯定是比摩卡少了不少。

看完这篇文章是否让你对这两车有更深入的了解呢?您会选择那一辆呢?欢迎在评论区告诉我。谢谢!

放弃特斯拉和双擎凯美瑞,喜提比亚迪汉EV,这几个缺点不吐不快

我感觉我的思想还是比较超前的,前几年的时候我就开始厌恶纯燃油车,感觉丰田和本田的混动车型比较有意思,例如双擎凯美瑞和混动雅阁,它们加速性能与可靠性不差,在城区跑油耗几乎是纯燃油车的一半,静音效果还好,这不比燃油车强?

后来渐渐推广插电式混动车和纯电动车,身边很多人都感觉挂绿牌的车比较掉价,我却感觉很时尚,并且开始关注热门的新能源车型。一开始我挺喜欢特斯拉model3的,直到特斯拉在中国建厂后,我暗下决定我的下一辆车就是它了,可是当路上特斯拉Model3多起来的时候,发现Model3并没有我想象的好看,车身很短小,前脸造型也怪怪的,总之不如之前图片和视频上的样子好看。

我生活在山东,冬季虽然不如东北地区冷,冰雪路况其实也不少,所以我这次换车还是想要一个四驱车型,最起码抓地力好一点。发现Model3两驱版本的全部都是后驱,四驱版本的价格都30多万,超预算太多。之前冬季开过后驱的锐志和宝马三系,从此冬季我就再也不敢碰后驱车,再加上最近这一年看了许多关于特斯拉的负面新闻,我对Model3的热情也渐渐褪去。

这才转移目光,开始关注我们的国民神车比亚迪汉。有人说宏光MINI EV是国产电动车的骄傲,这车销量确实高,但价格和定位摆在这里,我还是感觉比亚迪汉才是国产电动车的标杆。汉在我们当地开的也不少,红色的汉EV最为帅气,但是男爷们开有点羞涩,这颜色将来也不好补漆,所以最终我选择了灰色,大气低调还耐脏!

下面简单分享一下我的购车价格,懂行的朋友帮忙看看我买贵了没有。我选的是比亚迪汉EV四驱高性能旗舰型,指导价27.95万,优惠后素车裸车27万,选装丹拿音箱8000元,保险7000元,手续费3000元,上牌费1000元,总落地价合计28.9万。10万块钱三年无息贷款,月供2777元。

之所以选择比亚迪汉EV,一是因为它的价格比特斯拉Model3便宜很多,而且外观造型也比他帅气,配合上高级灰的色调,汉EV的侧颜很有奥迪A7的感觉。拉开车门看内饰,一股奔驰的味道扑面而来,此车内饰风格以及布局确实跟E级有些相似,不过细节做工上,由于价格等因素,与之还有些差距,但也绝对对得起它的价格。

3.9秒的零百加速成绩对于我来说完全性能过剩,放到燃油车上,就这加速妥妥的百万级豪车。不过此车的操控效果一般,方向盘有一些偏重,转向半径很大。比亚迪虽然请来了奔驰和奥迪的设计师,在底盘调校方面却依然欠缺些火候,实事求是地说,减震效果不如20万级的迈腾和凯美瑞,这算是它的一点瑕疵。

在天气不是很冷的情况下,官方标定续航550公里,基本上能跑480公里。最近这段时间天气比较冷,续航基本上在400公里左右,在全天零下10度的环境中,续航能达到350公里就算谢天谢地了。再吐槽一点,此车的续航标定不准,电量在50%~100%之间,显示续航与实际续航基本上能够做到1.1:1。当电量低于50%后,掉电变得非常快,显示续航与实际续航能达到1.5:1,甚至2:1,本来就有点续航焦虑,续航显示不准,我心里更加没底。

再就是这车的智能驾驶辅助系统比较垃圾, L2级别智能驾驶基本不敢用,很容易偏离原轨道,跟特斯拉的辅助驾驶比差距很大。再就是头部空间偏小、胎噪比较大等小问题。总之汉EV这款车用起来很省,大方向上没问题,但要较真的话,也能发现很多槽点。

全铝车身,20年前奥迪走过的弯路,为什么比亚迪捡起来?

大家都知道造车的主要材料是钢材,但汽车只能用钢来造吗?显然不是的。铝合金、碳纤维等等,也在汽车的制造中占有一席之地,比如F1赛车就无比热衷碳纤维材料。不过碳纤维还是过于昂贵了,在民用车范围中,对它的使用一直都相对克制。但在造车史中,铝合金则是实实在在掀起过一股热潮。那为什么如今造车的主流依旧是钢材?当外资车企普遍认为用铝造车是“弯路”时,眼下的中国品牌为何又纷纷入局,开始加重用铝造车的比例呢?

中国品牌把铝合金捡起来,为了啥?

用铝造车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首款以保时捷命名的车型上,即保时捷356系列。但在受众门槛、热衷程度上,比保时捷更为痴迷用铝造车的,当属奥迪。不过这已经是上世纪90年代的事情了,彼时的奥迪在大众的“纵容”下,逐渐打下了能够挑战剩下两家老朋友的技术基础。其中,全铝车身亦是奥迪当时选中的技术突破口之一。只不过奥迪最终放弃全铝车身的技术路线也很具有代表性。因为在造车领域,大量使用铝材,导致的强度、可塑性、隔音效果以及铆接工艺等方面的问题。其背后意味着车辆安全性、使用经济性、NVH、以及制造成本等方面的压力。至少时至今日,对于大多数主流汽车制造商而言,用铝造车已经是一条被验证的“弯路”。诸如宝马等品牌,甚至更愿意把注意力放在碳纤维材料的使用上。

那为什么中国品牌如今把外资车企走过的“弯路”又捡回来继续走?比如比亚迪、奇瑞、北汽等等,都在底盘、车架,甚至全车身都采用铝合金材质。这其中除了时代发展,从而一定程度上客观降低的生产、加工成本,以及相应的工艺提升之外,新能源的大趋势也不容忽视。

用铝造车与新能源发展有啥关系?从主观感受上,新能源车显然能够带来更迅猛、跟安静、更清洁,甚至更省钱的出行体验。但这并不意味着新能源车的技术路线就是有利无弊的存在。而铝材的广泛使用,则可以一定程度上,为当下的新能源车技术“打补丁”。

比如说最直观的一点,即铝合金材料的减重效果,对于新能源车而言就是立竿见影。比如说采用全铝车身的奇瑞小蚂蚁,即便续航超过400km(CLTC)的版本,其整备质量也依旧控制在1吨以内。为什么如此强调续航里程?一方面,现阶段新能源车产品力的一个重要部分,就在于续航。其次,携带电池的容量大小,客观上还会进一步影响车身的重量。而车重本身,又会反过来影响续航的效率。所以在同级别一众竞品基本只能提供300km左右续航表现的情况下,奇瑞小蚂蚁能够带来的续航潜力更大。但是铝材在成本上的影响也很明显,毕竟微型车领域的价格基数低。那么在更昂贵的车型上,铝材的使用又有什么效果呢?

以比亚迪汉换装铝合金悬架为例,其减重的目的性显然弱于对车辆驾乘体验的升级。这也来到铝材在新能源车场景下的又一个应用优势,即对底盘质感提升的必要性。前面提到的奇瑞小蚂蚁,虽然采用了全铝车身。但是在轮毂与悬架等部分,却并没有强求一定要上铝材。这当然与车型的定位有关,对比亚迪汉这种级别的产品而言,特别是面对同级别的外资品牌,想要实现“弯道超车”,底盘一定是必须要下的功夫。压力同样来自电池,同级别、尺寸接近的新能源车,由于电池包的问题,车身往往比燃油车更重。虽然性能上能够带来大幅提升,但悬架如果不能跟上,则在驾乘体验上很容易陷入“傻快”的境地。排除结构等因素,铝合金材质的悬架显然是降低簧下质量,为车辆的操控与灵敏度减负的好办法。

铝的缺点被弱化,但也不是多多益善

从前面的案例我们可以看到,铝合金造车重新进入大众的视野,很大程度上有着新能源车对其材料特质的需求在促进。而且新能源的背景甚至一定程度上中和了曾经外资车企踩的坑。比如说铝材应用在车身上,对于隔音降噪并不友好。但新能源车的一大特点便是极大程度的降低了车内的噪音来源,从而弱化了铝材使用对于NVH的压力。

当然,也不是什么缺点都可以如此好运地被“中和”。想要更广泛地应用铝,核心还是在技术升级方面,其中最大的难点恐怕还是在安全性。在上一次主流车企们纷纷抛弃铝制车身时,安全性就是最为核心的考核标准。时过境迁,车辆安全早已经跳脱堆料的单兵作战模式,而是形成了一整套协同作战的结构体系。所谓笼式车身、溃缩吸能,这些关键词已经被广大消费者所接受。此外,日趋普及的车身稳定系统、安全气囊等传统主被动安全功能,以及智能化趋势下诸如主动刹车、碰撞预计以及更高阶的驾驶辅助功能,都使我们的汽车比过去更安全。

而影响安全性的另一个方面在于铝合金材质的铆接。以往钢材中我们常见的电焊或者激光焊接技术,在铝合金材质这里难以直接套用。而以铆接为主的技术应用,很大程度上也局限了整体框架的强度提升。以比亚迪为例,早在2011年的纯电动客车领域,比亚迪就开始大规模应用全铝车身,以提升车辆续航以及耐腐蚀性。在连接工艺上,则是通过采用铆焊粘结合工艺,在实现车身减重的同时,还能提升刚性。此外,前不久全新北京BJ40所披露的铝合金大梁,也带给了铝制车身更多解题思路。即,减重实现更加乘用化体验的情况下,又能尽可能保证硬派越野车辆的刚性与使用场景。

总的来说,在技术进步以及客观需求的双重作用下,铝材被越来越多的中国品牌所重视。这不仅不是因为中国品牌缺乏技术储备,导致只能借用铝材抄近路。相反,由于在新能源路线上走得更远,中国品牌们对于铝材在新时代的技术应用与经验也相对更成熟。相比一味堆料、炫技的时代。如今的中国品牌在应对铝材的使用时,更能够有分寸的利用它在不同车型上,以及诸如溃缩区、车架、底盘、悬架等不同位置上的应用。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汽车日报 » 比亚迪 车重

相关文章

themebetter

cont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