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28岁女汉子,年薪30万跳槽到比亚迪,如今肠子都悔青了
前言我是张薇,今年28岁,一个在深圳这座快节奏的城市里打拼的普通女孩。我的故事,可能和很多在这座城市里奋斗的年轻人一样,充满了汗水、泪水,还有那些不眠之夜。
一开始,我在一家不起眼的物流公司开始我的职业生涯。那里,我从最基层的物流专员做起,每月拿着6000块的薪水,虽然不多,但对于当时的我来说,已经是一个很好的开始。
我热爱我的工作,每一份订单、每一次货物的流转,都让我感到无比的兴奋和成就感。我知道,物流这个行业,虽然听起来不那么高大上,但它是现代经济的血脉,是连接世界的桥梁。
后来,我提出了一些改进方案,优化了我们的物流流程,让公司的运输效率大大提升。这些成就,让我在公司里的地位也逐渐上升。
最终,我成为了部门的负责人,月薪也涨到了15000元。那时候,我觉得自己仿佛站在了世界的顶端,我管理着一个小团队,每天都充满了干劲。
作为部门经理,我不再是单打独斗,而是要带领团队一起前进。我学会了如何协调各方资源,如何解决突发的问题,如何在压力下保持冷静。我的团队成员都很尊重我,他们觉得我既严厉又公正,总能带领大家克服困难,完成任务。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开始感受到了压力。深圳的生活成本越来越高,我的房贷像一座大山一样压在我的肩上。我开始意识到,如果我想要更好的生活,我需要更高的收入,我需要一个更大的舞台。
一、准备跳槽就在这时,我的亲戚李强,他在比亚迪工作,告诉我他们公司物流部门正在招聘。比亚迪,那可是世界500强的企业啊!我心动了,我知道这可能是我职业生涯的一个转折点,是我实现梦想的一个机会。
我开始了精心的准备,我研究了比亚迪的企业文化,我了解了他们的物流运营模式,我甚至模拟了可能的面试问题。我知道,这不仅仅是一次面试,这是一场战斗,是我证明自己能力的机会。
面试那天,我穿着精心挑选的职业装,带着自信的微笑走进了比亚迪的大楼。面试过程中,我尽力展示了我的专业能力和我对物流行业的热情。我告诉面试官,我不仅仅是想要一份工作,我是想要成为一个能够影响整个行业的人。
等待结果的日子是煎熬的,但最终,我收到了比亚迪的录用通知。他们给了我一个年薪30万的职位,这是我在原公司想都不敢想的数字。我激动得几乎要跳起来,但同时,我也感到了一丝不安。我知道,这意味着我将要离开我熟悉的环境,离开我一手带起来的团队。
我向我的老板提出了辞职,他很惊讶,也试图用加薪来挽留我。他说:“张薇,你是我们的骨干,你在这里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外面的世界很复杂,你确定你要放弃这里的一切吗?”
我感谢了他的好意,但我告诉他,我需要去追求更高的目标。我需要去挑战自己,去实现我的梦想。我知道,这个决定可能会让我失去很多,但我也相信,只有不断挑战自己,我才能不断进步。
就这样,我带着对未来的憧憬和对成功的渴望,踏上了前往比亚迪的路。但我不知道的是,这条路并不像我想象中的那么平坦,它充满了挑战和未知。这是一个新的开始,也是我人生中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二、比亚迪机遇总是伴随着选择,而选择往往伴随着牺牲。当我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一边是我熟悉的舒适区,一边是我梦寐以求的大舞台,我的内心充满了挣扎。
李强,我的亲戚,不仅是我的引路人,更是我在比亚迪的推荐人。他在那里做工程师,对公司文化和运作了如指掌。他告诉我,比亚迪是一个充满机遇的地方,但也充满了竞争。他的话语中既有鼓励,也有警示,我知道他是真心为我好。
面试成功后,我几乎每天都在幻想自己在比亚迪的生活。我会是一个怎样的人?我会做出怎样的成就?我会站在怎样的高度?这些问题像电影一样在我的脑海中反复播放,让我既兴奋又紧张。
其实我的老板,他还是很舍不得我,他提出加薪到17000元,并承诺给我更多的发展空间。他说:“张薇,你是我们的骄傲,我们不想失去你。你在这里的努力和成就是有目共睹的。”
我感激老板的认可,我也知道我在这家公司的每一天都充满了温暖和尊重。但是,我渴望的不仅仅是稳定和舒适,我想要的是挑战和成长。我想要的是一个能够让我展示自己能力,实现自己价值的平台。
我做出了决定,我选择了比亚迪。我知道,这个决定意味着我将离开我熟悉的环境,离开我一手建立起来的团队。我知道,这个决定可能会让我失去很多,但我也相信,只有不断挑战自己,我才能不断进步。
我告诉我的团队我要离开的消息时,他们都很震惊。他们问我为什么要走,是不是他们做得不够好。我告诉他们,这不是他们的错,这是我个人的选择。我说:“你们都是最优秀的,我很荣幸能和你们一起工作。但我想要的,是去追求更高的目标。”
我离开了那家公司,离开了那些和我一起奋斗过的同事。我带着对未来的憧憬和对成功的渴望,踏上了前往比亚迪的路。我不知道这条路会带我去向何方,但我知道,我已经做好了准备,去迎接新的挑战。
这就是我的选择,一个可能会改变我一生的选择。我知道,前方的路不会平坦,但我已经准备好了。我要在比亚迪这个大舞台上,展示我的能力,实现我的梦想。
我要让所有人都看到,张薇,这个来自小公司的普通女孩,也能在世界500强的企业中,发光发热。
三、适应大公司当我满怀憧憬地踏入比亚迪的大门,我以为自己即将踏上一条星光璀璨的职业道路。然而,现实很快给了我一记响亮的耳光。我没想到,这个全新的开始,竟然会是如此艰难。
在比亚迪,我被分配到了国内物流部门,这和我预想的出口物流岗位相去甚远。这就是大公司的岗位分工比我想象的要细致得多,每个人的职责都被划分得清清楚楚。我不再是那个能够掌控全局的部门经理,而是一个需要处理琐碎事务的基层员工。
工作的第一天,我被安排去处理一系列紧急的货物调度问题。我本以为这些工作会像以前那样,通过几个电话、几封邮件就能轻松解决。但我错了,这里的每一个流程都复杂得让人头疼。我需要和不同的部门沟通,需要协调各种资源,而这些部门之间的沟通壁垒比我想象的要高得多。
我开始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加班成了我的常态,有时候连洗手间都来不及去。我每天都在不停地接电话、回邮件、解决问题,仿佛永远没有尽头。我开始怀疑自己,我真的适合这里吗?我真的能够胜任这份工作吗?
我的直率和果断在新环境中并不总是受欢迎。在一次协调会议上,我直言不讳地指出了一个部门的效率问题,结果引起了对方的不满。我意识到,这里的人际关系比我想象的要复杂。我需要学会更加圆滑,需要学会在保持原则的同时,处理好与同事的关系。
尽管如此,我并没有放弃。我开始努力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试图适应这个全新的工作环境。我开始主动加班,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证明自己的能力。我开始主动和同事交流,试图理解他们的想法和需求。
显然,很快我就感到疲惫。我开始怀念以前公司的工作,那里的工作虽然简单,但是充满了人情味。我开始怀念那些下班后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可以和朋友聚会,可以和家人聊天。
我开始反思,我追求的到底是什么?是高薪?是名声?还是真正的职业满足感?我开始意识到,工作不仅仅是一份谋生的手段,更是一个人自我实现的平台。我开始思考,我是否应该继续留在比亚迪,还是回到那个让我感到舒适和快乐的地方。
四、反思在比亚迪的日子一天天过去,我开始意识到,这里的生活并不像我最初想象的那样光鲜。每天的工作就像是一场战斗,我必须时刻保持警惕,随时准备应对各种突发状况。我开始怀疑,这样的生活真的是我想要的吗?
一次,公司的一个重要项目交到了我手上,这是一个展示我能力的好机会,但同时也是一次巨大的考验。我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希望能够完美地完成任务。
然而,就在项目即将完成的时候,一个意外发生了。由于一个部门的延误,我们的货物在海关遇到了麻烦,这直接影响到了客户的交付时间。
我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这是我在比亚迪遇到的最大挑战。我开始四处奔走,试图解决这个问题。我与各个部门沟通,试图找到解决方案。
但是,由于我在公司的地位还不够稳固,我的努力并没有得到足够的支持。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挫败感,我开始质疑自己的能力,我开始怀疑自己的选择。
与此同时,我与上级之间的关系也开始变得紧张。我的上级是一个注重细节的人,而我则更倾向于从大局出发。我们的工作风格和理念上的冲突,让我们的合作变得困难。我开始意识到,在这个大公司里,人际关系和政治游戏同样重要,甚至比个人能力更重要。
我开始反思自己的为人处世方式。我一直以来都是以直率和果断著称,这在小公司里是我的优势,但在大公司里,这种方式似乎并不总是有效。我开始尝试改变自己的沟通方式,试图更好地融入这个环境。我开始更多地倾听他人的意见,更多地考虑他人的感受。
然而,尽管我做出了努力,但我发现自己并不能完全适应这种工作方式。我开始怀念以前公司的工作,那里的环境更加简单,人际关系更加直接。我开始意识到,我可能并不适合这种充满政治斗争的工作环境。
我开始与我的亲戚李强交流我的感受。他告诉我,每个公司都有它的优点和缺点,重要的是找到适合自己的地方。他鼓励我,不要因为一时的困难就放弃,要相信自己的能力。
我感谢李强的建议,但我知道我需要做出自己的决定。我开始深入地反思自己的职业道路,我开始思考自己的未来。我知道,我需要做出一个重要的决定,这将影响到我的整个职业生涯。
五、决定离职经过无数个不眠之夜的反思和权衡,我终于做出了决定。我决定离开比亚迪,这个决定并不容易,但它是我内心深处最真实的声音。我知道,我要追求的不仅仅是高薪和名企的光环,更重要的是找到一份能让我全身心投入,让我感到快乐和满足的工作。
我向我的领导递交了辞职信,尽管他们试图以更高的薪资和更好的职位来挽留我,但我坚定地拒绝了。我说:“我很感激这里给我的机会,但我认为我需要找到一个更适合我的地方。”
离开比亚迪后,我并没有立刻投入到新的工作中。我给自己放了一个长假,我去旅行,我去看望了久未联系的老朋友,我甚至回到了家乡,和家人一起度过了一段宁静的时光。在这段时间里,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职业生涯,我思考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我明确了自己的职业目标和人生理想。
我决定,未来我要创业。我想要建立一家自己的物流公司,我想要打造一个既能高效运作,又能让员工感到快乐的工作环境。我开始制定商业计划,我开始寻找合作伙伴,我开始为自己的梦想而努力。
我的家人和朋友们都很支持我,他们相信我的能力,他们愿意和我一起迎接挑战。我也重新联系了我的前老板,我们达成了合作协议,他们愿意成为我的第一个客户。
现在,我正在为自己的新事业而忙碌着。虽然路途充满未知和挑战,但我感到前所未有的充实和快乐。我知道,这是我真正想要的生活,这是我真正热爱的事业。
我的故事并没有结束,它只是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篇章。我知道,未来的路还很长,我还有很多需要学习的东西。但我相信,只要我坚持自己的选择,坚持自己的梦想,我就能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这就是我,张薇,一个普通女孩的成长故事。我希望我的故事能够激励更多的人,让他们有勇气去追求自己的梦想,让他们有信心去面对生活中的挑战。我相信,只要我们勇敢地做出选择,我们就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和成功。
硬碰比亚迪,北京现代再次喊出“油比电强”,韩系车这回真急了?
随着比亚迪全面打响新年价格战,不少车企纷纷跟进,“电比油低”的进程得以加速。面对新能源的攻势,在合资燃油车阵营中,北京现代反应最为迅速,两次喊出了油“比”电强的口号,硬刚比亚迪。
去年,现代在国内销量最好的三款车型分别是伊兰特、途胜L和ix35/沐飒。为了保住市场份额,继全新伊兰特降至7.58万元起售后,近日现代ix35升级版沐飒起售价也降至9.98万元,基本和比亚迪秦PLUS/宋Pro 荣耀版的平齐。
一年前秦PLUS DM-i冠军版首次将价格降至10万元内,并喊出“油电同价”口号。凭借价格优势,去年秦PLUS夺得A级车市年度销量冠军,同时也让轩逸、朗逸和卡罗拉“三巨头”的年销量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同处这一细分市场的伊兰特,自然将比亚迪秦PLUS视为“劲敌”。
如今,比亚迪秦PLUS荣耀版的推出,更是将DM-i插混车型的入门价格拉至8万元以内。即便现代伊兰特将门槛降到7.58万元,也不比7.98万元的比亚迪秦PLUS荣耀版入门配置便宜,毕竟后者是新能源车型,不用缴纳购置税。更致命的是,两款车型的配置、动力、油耗完全不在一个水平。
而北京现代ix35的继任车型——MUFASA沐飒在上市之初,官方定价12.18-13.98万元。如今官降2.2万,起步价格杀进10万以内,9.98万起售,看上去似乎很有诚意,要背水一战,和比亚迪宋Pro拼个“你死我活”。
但要知道,MUFASA沐飒这款SUV的尺寸比宋Pro要更小,而且还未搭载如插电式混合动力、混合动力,48V轻混等时下主流的新能源技术。在空间、配置以及整体的用车成本和体验层面,依旧不如同级别的新能源产品。
其实韩系品牌和国产品牌之间的“竞争”,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据最新各汽车厂商公示资料数据显示,现代汽车集团2023年全球累计销量超730万,仅次于丰田和大众,全球排名第三。作为参考,比亚迪在2023年取得了302万的销量成绩,并成功跻身全球销量第九。
不过在国内汽车市场,现代和起亚的销量却一再下滑。去年,韩系(现代、起亚)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仅为1.5%,日子并不好过。
如今国产品牌崛起,首当其冲的就是韩系车,原有的市场份额逐渐被崛起的国产品牌所蚕食。尽管现代集团在全球范围的表现依然不俗,但中国市场在全球的地位举足轻重,是目前全球最大的汽车消费市场,韩系品牌应该不会放弃这块“肥肉”。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现代合资身份的优势不复存在,合资的定价权也被国产品牌所“瓦解”。想要重新得到消费者的尊重和青睐,还需要更大的努力和诚意。当然,要以什么样的姿态和策略,应对国产品牌的“攻势”,在中国市场中分得一杯羹,或许是这个全球第三大汽车集团亟需解决的问题。欢迎关注“车域无疆”,在下方评论区留言,分享你对韩系车降价的看法。
从“山寨王”到300万销量,比亚迪是如何做到的?曝王传福发家史
“比亚迪计划在2015年成为中国第一大车企,在2025年销量突破1000万辆,超越丰田成为全球第一。”
——王传福
2007年8月9日 深圳·坪山
从“第1辆新能源汽车到第100万辆新能源汽车”,比亚迪用时13年,而从“100万到200万”仅用时1年,再从“200万到300万”时间缩短为惊人的半年。就在上个月,站在300万起点的比亚迪发布了高端品牌:仰望。
当多数人都在议论比亚迪在“仰望”什么时,另一些人则把目光投向了20年前,那是王传福和比亚迪一起脚踏实地走过的时光。
风起于秦川
2002年年底,位于深圳特区沙头角的明斯克号航母上迎来了几位特殊的客人。虽然此时南方的天气已经转凉,但对于几位从北方远道而来的客人而言,这里仍足够温暖。
站在明斯克号的甲板上,一位东道主模样的人对四位客人说道,“希望未来大家能一起打造一个汽车业的明斯克航母。”
说这话的是当时比亚迪的一位高管,而那四位客人则是秦川汽车的四位老总。在外人看来,他们的话跟吹牛皮差不多。因为此时的比亚迪还只是一家电池厂,王传福广为人知的称呼还是“电池大王”。
其实早在王传福之前,来自浙江的放牛娃李书福就已经找上了秦川,不过最终联姻失败。随后江阴富豪仰融亲赴西安,对秦川伸出了橄榄枝。但好景不长,仰融案发,他仓皇出逃。命运最终把绣球抛给了无为小子王传福,台下却传来一片喝倒彩的声音。
除了明斯克号上的那几个人,当时没多少人相信王传福能把汽车做起来。事实上,更多的是反对的声音,后来担任比亚迪副总裁的夏治冰就是坚定的反对者。这个王传福在1998年亲自去北大招回来的年轻人忧心忡忡地告诉王传福,“风险太大了,心里有一种莫名的恐惧。”更有媒体直言,“比亚迪造车是无知者无畏的不知深浅的大冒进”。
不过王传福还是固执己见,在离他37岁生日还有20多天时,他斥资2.7亿元购入秦川汽车77%的股权。从此,比亚迪正式进军汽车业。收购完成后,王传福破天荒地游览了秦始皇兵马俑,一睹“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的风采。站在始皇帝气势如虹的千军万马面前,王传福心潮澎湃。或许在那时,比亚迪就注定要改写中国乃至全球的汽车格局。
不过事情并非总是一帆风顺,股东们的反对并不多余,就在收购的次日,比亚迪就迎来基金机构的“洗仓”,股价随即开始暴跌,两天内市值蒸发了27亿港元,且后续跌幅加剧,惨不忍睹。与此同时,王传福却给秦川所有员工全面加薪,且无一人被裁。为了尽快融入秦川,被派往秦川的夏治冰学会了吸烟,跟员工打成一片。
那时的王传福无暇顾及股价,作为技术狂人,他深知技术的重要性。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于是他远赴上海,约见了当时国内著名的汽车设计专家——廉玉波。在上海金茂大厦谈了几个通宵后,廉玉波决定加入比亚迪。后来廉玉波在上海招了几十个刚毕业的大学生,购置了一些设备,比亚迪上海研发中心就此诞生。
2004年年末,比亚迪研发出了第一款经济型轿车,内部代号“316”。兴奋的王传福赶紧请来了全国各地的经销商,结果当大家看到车的时候,瞬间就鸦雀无声了。他们从来没见过这么丑的车,想说几句客套话都不知道该怎么夸。
在股价暴跌时,王传福没有过多忧伤。而在看到比亚迪的第一款车出生即“夭折”时,这位狂人做了一个艰难的决定:将“316”这款车永远封存。
有人不解地问,这样岂不是把1亿多的研发费用和一年多的时间打水漂了?王传福凝重地说,“比亚迪做的第一款车,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巨人的肩膀
说到成功,牛顿有一句很经典的话,“我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在“316”夭折后,王传福也在寻找着自己的巨人。
彼时,市场上卖的最好的轿车就是丰田花冠,2003年更是以2300万辆的成绩刷新了汽车单一品牌累计销量的世界纪录。王传福一眼就相中了花冠,于是他一脚便踩在了丰田的肩膀之上。和当时的很多中国企业一样,比亚迪造车的秘诀之一就是“山寨”。
2005年,一款叫F3的乘用车正式面世,它是比亚迪向市场推出的第一款车。不仅全国人民看傻眼了,丰田自己也看傻眼了,这不就是换标花冠吗?坊间更是传说这两辆车上的零部件都可以互换,完全兼容。
彼时,报纸上类似《车主花500元比亚迪变成丰田被抓》的新闻也渐渐多了起来,甚至换车标还形成了产业。被抓的车主告诉交警,为了让自己显得更有面子,就花了几百元元去汽修店将引擎盖、轮胎、方向盘上等25处比亚迪标志全换成了“丰田”的标志,立刻就让这辆7万元的比亚迪车变成了15万多的丰田车。
这么便宜的“丰田车”自然引发了购买狂潮,上市第一年便月销过万。比起十几年后蔚小理的月销量,比亚迪堪称奇迹。但即便如此声势浩大,在这款车上市后的几年里,丰田始终都没有对比亚迪发起过任何知识产权的诉讼,尽管他们曾把F3买回去拆解研究。
“我们大量的使用非专利的技术,非专利技术的组合集成就是我们的创新。譬如说汽车的外观专利有5幅照片,前面、后面、侧面、正上方和斜上方,这5个面都是相似的,你就可能是侵权的,但只要其中有一幅照片完全不一样,其余的完全一样也不侵权。”两年后,在被别人追问起来时,王传福坦然地说比亚迪的成功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其实,和三洋、索尼打过专利官司的王传福深知专利的厉害,他不允许研究人员直接抄袭那些拥有知识产权的技术。当时在比亚迪,负责处理专利问题的人就有500多个。比亚迪首席设计师廉玉波曾毫不避讳地说,“我们每年都要拆掉很多车,如果想用一种技术,先看有没有专利,有就调整、规避掉,没有就拿来用。”他直言,他们甚至做好了打官司的准备,而且100%不会让对手赢。
后来,比亚迪又陆续推出了多款车,似乎不少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比如有人说比亚迪F0的原型就是丰田Aygo,F6酷似广本雅阁和丰田凯美瑞,F8被曝出模仿奔驰C级和雷诺梅甘娜CC……
F3的横空出世让比亚迪一鸣惊人,仅仅一年多时间,销量便达到了10万辆。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曾经不可一世的美国通用汽车在百岁生日之际宣布破产,韩国双龙汽车也陷入窘境,戴姆勒公司停产一个月,欧宝汽车几乎关闭全部欧洲工厂,多家车企销量暴跌……全球汽车业面临严峻的挑战。但令人意外的是,比亚迪的年销量却达到了20万辆。
比亚迪出色的表现成功引起了地球另一边“股神”巴菲特的注意,股神“特使”索科尔来比亚迪考察后,当即表示可以投资5亿美金。没想到却招致王传福的拒绝。王传福的理由是,他并不是在卖公司,巴菲特最多只能购买10%的股份。巴菲特闻听此言大喜,他说,一个不愿意出卖自己公司的人才是值得投资的人。随后便宣布以18亿港币投资比亚迪。
不过在海峡对岸听到这个消息的另一位大佬则勃然大怒,他在台湾媒体发文质问巴菲特,“敢不敢开比亚迪汽车上下班?”这位大佬就是当时的台湾首富郭台铭。他甚至扬言,自己将要买一两股巴菲特公司的股份,再以股东的身份当面质问巴菲特。搞清楚到底是77岁的巴菲特糊涂了,还是巴菲特公司另有所图。
郭台铭的愤怒并不是无名之火,就在一年前他便以盗窃商业机密为由在香港高等法院提起诉讼,向比亚迪索赔51.3亿元。他指称,自从2002年王传福受邀去台湾见他时,祸端便已埋下。从2003年开始,富士康就有400多名员工跳槽比亚迪,包括花费几十万元派往欧洲培养的高技术人才,同时大量机密文件被神秘地摆在王传福案头,比亚迪甚至为此成立了挖角办公室。
在富士康的穷追猛打下,2008年3月份,比亚迪前执行董事兼副总裁夏佐全被拘留,两个涉案的富士康员工分别被判处1年零4个月和4年有期徒刑。不过这个被称为“高科技领域知识产权第一案”的案子在9个月后迎来戏剧性逆转。比亚迪发布公告称,公安部门已撤销了此前对比亚迪的所有刑事调查,同时指出富士康涉嫌贿赂比亚迪前员工伪造证据。
让郭台铭垂头丧气的还不只这一件事情。在“巴菲特效应”的引导下,比亚迪的股价出现暴涨,巴菲特投资收益高达500%,王传福个人资产更是达到350亿港币,成功问鼎2009年中国首富。
与此同时,78岁的巴菲特也在美国小城奥马哈召开了股东大会,当他从一辆比亚迪车的后排玻璃窗里伸出左手,对着路边的王传福大声赞叹“Very good”时,不知郭台铭作何感想。
浪成于微澜
如果仅仅是沉醉于成为中国首富,止步于卖燃油车,王传福的人生并不会这么传奇,比亚迪也不会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新能源汽车的执牛耳者。
2007年8月9日,对比亚迪来说这是一个特殊的日子,不只是因为789暗含步步高升之意,更是因为这一天比亚迪汽车坪山基地落成,F6正式下线。一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无人烟的山林,仅仅329天后,比亚迪就以每天挖掉一座山的速度,将30多座山头夷为平地,挖出的土石方填平了120多个鱼塘。
在这片孕育着希望的土地上,当着国家发改委、商务部、深圳市政府领导及全国记者的面,向来低调的王传福亮明了自己的野心,“比亚迪计划在2015年成为中国第一大车企,在2025年销量突破1000万辆,超越丰田成为全球第一。”尴尬的是,或许是未能从王传福的“狂言”中回过味来,座位上的贵宾竟无一人鼓掌。毕竟那时的比亚迪在国内也只能排在第19名的位置,突然说要做全球第一,多少会让听者怀疑自己的耳朵。
事实上,这句话的前半句王传福说的是“未来的天下是混合动力、电动车,而不是汽油车的。”王传福认为,汽油柴油等不可再生资源将会在21世纪走入末路,汽车的内燃机时代即将走向结束,电动汽车将会成为汽车业的中流砥柱。2008年10月,美国《麦肯锡季刊》发表了一篇著名的文章《2009年中国将给我们带来的七大惊奇》,第一件谈的就是比亚迪押宝的电动汽车。
3个月后,北美国际车展在美国汽车城底特律开幕,比亚迪首次进入主展厅。这一次王传福带来了双模电动车F3DM及纯电车e6。对于这个来自遥远东方的汽车品牌,《纽约时报》还做了专题报道。王传福更是扬言,“电动汽车的时代已经来临,引领世界的,不是美国人,也不是德国人,而是中国人。”他还宣称,比亚迪要做内燃机的掘墓人。
其实,王传福做电动汽车的想法比媒体公开报道的要早好几年。自从他收购秦川汽车的那一刻,就已经开始掘墓内燃机了。当时他把锂电池装进秦川自产的福莱尔轿车内,续航可达280公里。但由于成本等原因,没有推向市场。这期间,比亚迪一直在致力于解决这些问题。他甚至亲自担任e6纯电动车项目总负责人,力图整合比亚迪的两大核心业务——电池和汽车。当别人还在燃油车的道路上加速狂奔时,比亚迪已经在新能源的曲径中摸爬滚打。
2009年12月,《中国新闻周刊》的一篇报道为比亚迪的电动化加了把火。文章说,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已超过50%的警戒线,业内专家认为,这将严重影响我国的石油安全,而且中国的石油缺口还在加速扩大。
在全球化时代,摆脱对石油的依赖,是中国重要的政治命题,而新能源车无疑是解题的答案之一。2010年6月国家财政部、科技部、工信部、发改委等四部门联合发布了新能源补贴政策,纯电动车每辆最高补贴6万元,插电式混合动力每辆最高补贴5万元。
随后几年,中国实施了更大规模的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自2013年起,中国新能源车就开始进入了快车道:短短四年之内,年销量从1.76万辆一直攀升至77.7万辆,暴增60倍;在2015-2017年三年间,我国的新能源车销售量连续保持世界第一。
虽然大规模的补贴也滋生了诸多骗补事件,但大江大河一定是波涛汹涌泥沙俱下的。重“赏”之下,中国迅速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的第一大市场。这期间也诞生了“蔚小理”等多家造车新势力,甚至引进了特斯拉这样的超级鲶鱼。面对多股势力的联合“绞杀”,比亚迪岿然不动,仿佛在说“他强任他强,清风拂山岗。他横任他横,明月照大江”。
正是从中国新能源汽车高速发展的2013年开始,比亚迪连续8年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第一。而到了2015年,比亚迪则连续4年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冠军。2021年5月19日,比亚迪第100万辆新能源汽车正式下线,成为中国首个进入新能源汽车“百万辆俱乐部”的品牌。
隐秘的凶险
虽然一路走来,比亚迪看似一帆风顺,但和所有汹涌的大海一样,从风平浪静到排山倒海,比亚迪也曾历经波涛汹涌,跌宕起伏,一度进入至暗时刻。
2011年1月,一名比亚迪经销商份因其账户上仅剩50元钱而突发心脏病,几乎丧命。在另一次经销商会议上,一个50多岁的经销商因压力过大竟在众目睽睽之下哭了……
时任比亚迪销售公司总经理的夏治冰经销商们说,“你们不要怪那些小伙子(区域负责人),要怪就怪我夏治冰,我给你们深深鞠躬,我们的商务政策出了问题由我来负责任。”
其实危机的种子早就埋下了。2008年,为拉升销量,比亚迪各销售大区将把最能开拓渠道、引进新的经销商的区域经理封为“销售七剑”。比亚迪当时的商务政策是不管优质与否,只要打保证金均可签订筹备建店协议,比亚迪高层则多次在内部会议上宣称:“只要经销商签了协议,那经销商就是板上钉钉的肉,跑不掉了,随我们处置。”效果也是立竿见影,2009年,比亚迪以162%的增长率成为增长最快的本土汽车制造商,40万辆的销量跻身行业前八。也是在那一年,中国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产销国。
但到了2010年,盲目扩张的比亚迪销售体系开始失控,经销商们面临压库、资金周转不畅、利润低甚至亏本等问题。4月份,全国最大的比亚迪旗舰4S店成都平通公司宣布退出比亚迪销售网络,随后宣布退网的比亚迪经销商多达308家,整体经销商退网比例高达22.63%,许多经销商甚至转投了奇瑞、吉利等竞争对手旗下。
9月底,沃伦·巴菲特、查理·芒格、比尔·盖茨一行不远万里来到北京,一同乘坐最新上市的M6,为比亚迪站台,却被嘲作秀。据悉,比亚迪有超过10人专职负责此事,巴菲特之行直接花费超过100万元。事实上,比亚迪第三季度的净利润仅1100多万元,同比大跌99%。面对困境,王传福遂将当年的汽车销售目标从80万辆下调至60万辆,年底却依然没有完成。
2011年8月5日,为比亚迪汽车立下汗马功劳的副总裁夏治冰辞去所有职务,谢别王传福。他在微博上表示,由于个人的急功近利,误导了公司及销售团队……他为此而致歉,认为这几年来最愧对的就是经销商。
就在他辞职的前一个月,比亚迪高管及股东在十天内接连五次抛售所持公司股票,套现4.22亿元,公司股价一度跌幅超过3成。最终,整个2011年比亚迪销售汽车43.7万辆,同比下降了13.33%,净利润同比下降45.13%。《比亚迪大败局》《比亚迪教训》等连篇累牍的负面报道像洪水一样袭来。
比退网更要命的是,比亚迪汽车的质量问题也饱受诟病,甚至发生了同一问题五次维修仍未解决的情况。媒体上,类似《比亚迪刚买不到20天油管自动脱落汽油泄漏》的报道并不鲜见。有消费者怒称“比亚迪厂大欺客”,直接要求退车。
面临经销商“退网”,消费者“退车”的压力,王传福坐不住了。他意识到“车子只要能造出来就能卖掉”的想法必须改变,他必须让外界知道比亚迪不再是质次价高的代名词,他的车,不比别人差。
2012年4月,王传福在“汽车技术品质发布会”上表示,过去比亚迪一直高速成长,在成长过程中犯了一些错。“比亚迪就算不惜代价也要做好汽车品质”。随后,比亚迪又对外发布了IQS10质量标准,即所有单车两年内平均小于一个故障,向合资品牌全面看齐。
时任比亚迪汽车品质部总经理赵俭平说,这个会被大家戏称为“找茬大会”,在指定时间内达不到整改的品质标准的话,这意味着你的职位可能将不保,严重的将直接“下课”,“近几年,有多位事业部老总因为无法按时按质完成‘品质标准’而被撤职。”
据接近王传福的人说,他极少发脾气,但发脾气多与产品质量问题有关。在比亚迪称之为调整期的三年时间中,比亚迪的每一款新车测试出来后,王传福都是它们的首位车主。
还是在2012年,比亚迪雄心万丈地推出了全新王朝系列车型,首款车型为比亚迪秦DM。此时,距离王传福那次游览秦始皇兵马俑已经过去了近十年。而“秦”这个字,也包含了太多意义。
不仅是指统一了全中国的“秦王朝”,也指功比三皇五帝的“秦始皇”,甚至是比亚迪汽车的起源“秦川”,还有“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老秦人”。从“秦”这个名字,人们也得以窥见王传福在新能源汽车帝国的勃勃野心。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正是从“秦”开始,穿过至暗时刻的王传福和他的比亚迪帝国开始了一路狂奔,属于比亚迪的“王朝”已然来临,中国新能源汽车也正式成为世界新能源汽车舞台上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到中流击水
众人皆知秦王朝的强大,却不一定知道他也曾筚路蓝缕。在一百多年的战国历史里,秦国其实历经了四次被灭国的危险。对于比亚迪而言,起步阶段同样艰难。
如今的比亚迪给人的印象是什么都能造。但曾参与比亚迪早期新能源车研制,现任三一重工副总裁的王发平在一次沙龙中透露,王传福并不是一开始就打算什么都自己造,更多的是因为买不到。
当他们试图寻找零部件供应商时,对方要么不合作,要么干脆报出天价。比亚迪早年向博世采购刹车系统,对方报价2000元/套。比亚迪自己搞成功之后,对方立刻报价到800元/套。
既然没人愿意陪着冒险,比亚迪只好自己动手。到2010年,比亚迪旗下的配套厂已经扩至数百家,汽车零部件除了玻璃和轮胎之外,其他几乎都是自产自销,包括油漆,连广告也是自己设计。王传福早年公开在媒体上讲,“我们不仅零部件如此,就连生产线上的生产设备也是自己制造。”最终,比亚迪炼成了垂直一体化大法,什么都自己生产。
在当时,面对欧美对中国品牌的技术封锁,比亚迪的这一做法与华为如出一辙,颇具前瞻性。但是“垂直整合”模式也有其弊端,汽车零部件常年内部自产自销,没有市场机制约束,质量和腐败问题频发。“为了寻求内部过关,(比亚迪)零部件厂长多会请品质处和工程院同事们以团建的名义参加各种饭局、KTV等。”对此,王传福勃然大怒,要求旗下所有事业部摸查外部供应链资源,然后和内部进行对比,该采购的采购,该关门的关门。
“各事业部吃大锅饭,只和自己比,不和同行比,就会失去竞争力,只赚比亚迪的钱,那不叫本事,拆出去赚市场的钱才叫本事,才意味着产品有竞争力。”在比亚迪成立23周年的活动上,王传福正式推动比亚迪内部的“改革”与对外的“开放”。比亚迪按照业务划分,打造“事业群+事业部”的组织架构,培育新的增长点。王传福想让每一个子公司都成为一个“小王传福”。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比亚迪的“改革开放”彻底激活了公司的潜力,比亚迪也由此建立了“技术鱼池”,里面满满的黑科技。号称永不起火的刀片电池、汽车级IGBT、DM-i混动技术、e平台3.0都是出自这个鱼池。如今,比亚迪已完全掌握了新能源车型电池、电机、电控的三电核心技术。
比亚迪高层毫不避讳地表示,比亚迪不仅想成为一家世界级整车厂,而且想成为新能源领域的博世。比亚迪的零部件不仅能满足内部供应,而且还可以外供给其它车企。一汽红旗、福特、韩国现代都使用了刀片电池。甚至是连一度相互嘲讽的老对手特斯拉,也对刀片电池眉来眼去。
正是在比亚迪刀片电池的加持下,2020年比亚迪汉一经面世就一鸣惊人,4个月后,其月销量就突破了1万辆。彼时,国内生产新能源汽车的车企几乎都笼罩在国产特斯拉 Model 3 的阴影之下。售价25万左右的比亚迪汉好似一把长枪,刺破了苍穹。
两年来,汉家族不断向曾被对手占据的高端新能源市场发起冲击,月销从1万辆快速推升到3万辆,一举逆转了和特斯拉Model 3的竞争态势。人们终于看到,这款以“汉”命名的轿车不负其名。
如果说“秦”开创了比亚迪的王朝纪年,那么“汉”则让比亚迪站在了新能源之巅,展现了中国汽车的恢弘之气,也让所有自主品牌看到了向上突破的希望。
时间来到2022年4月3日,比亚迪突然宣布“已自2022年3月起停止燃油汽车的整车生产”,成为全球首家宣布停止生产燃油车的车企。同年11月16日,比亚迪第3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发布在比亚迪全球总部举行,标志着比亚迪成为首个达成这一里程碑的中国品牌。
从“第1辆新能源汽车到第100万辆新能源汽车”用时13年、从“100万到200万”用时1年,从“200万到300万”仅用时半年。如果说以前王传福是在用铁锹给内燃机掘墓,现在的他恐怕是开着挖掘机掘墓了。全球汽车大佬们注意到,比亚迪这个来自中国的年轻品牌正在改写着百年汽车业。
尾声
2022年10月25日,日本《朝日新闻》发布了一则报道,内容是丰田汽车公司24日宣布与比亚迪公司联合开发的轿车型电动汽车“bZ3”即将在中国发售。
这则消息令不少日本人错愕。作为日本骄傲的全球头号车企丰田公司怎么会跟曾经“偷师”自己的中国年轻车企比亚迪合作呢?更令他们想不到的是,丰田的这款新车竟然搭载比亚迪的刀片电池,而且它的设计、研发以及生产等工作也是比亚迪负责。有自媒体戏称,这是一款挂着丰田车标的比亚迪。
从“挂着比亚迪车标的丰田”到“挂着丰田车标的比亚迪”,这条路王传福走了近20年。而这一切,皆源自于秦岭脚下的一家不太知名的汽车厂——秦川。
其实早在2017年,就有媒体在日本拍到丰田购买了“比亚迪唐”整车回国研究,并由众多技术高管试驾。这不禁让人想起了1300多年前,成百上千的遣唐使乘坐木船漂洋过海来到大唐,学习唐朝的文化、制度、科学……一睹盛世风采。
在《读卖新闻》发布那篇报道的4天后,就有中国媒体报道比亚迪关联公司耗资50亿元订造了8艘可装载7700辆汽车的滚装船,其“造船出海”的野心“昭然若揭”。事实上,早在3个月前,比亚迪就曾官宣将于2023年在日本开售海豹、海豚以及元PLUS这3款纯电车型。不只是日本,比亚迪还将新能源汽车出口到了欧洲、南美和东南亚等地。
而在比亚迪一路攻城略地的背后,其实是中国汽车出口的高速爆发。继2021年出口突破200万辆后,今年中国汽车累计出口量已经超越德国,成为仅次于日本的世界第二大汽车出口国。除了比亚迪,蔚小理等造车新势力和埃安等“传二代”也开启了出海之旅。媒体评论称,2022年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出海元年。
时年56岁的王传福,早已不提当年在坪山基地说下的“大话”,但人们仍然记得他彼时的壮志雄心。而今,比亚迪虽然离成为全球第一的车企还有距离,但在电动化浪潮的席卷之下,它已然站在神坛的边缘,仰望着云巅。
参考资料
1.《中国新首富王传福》 华文出版社
2.《比亚迪之父王传福》 中央编译出版社
3.《比亚迪大败局》 环球企业家
4.《比亚迪狂飙》 中国企业家杂志
5.《王传福的电池大冒险》 商业人物
阅读原文,抽半价车,最高省5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