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日报 汽车日报

当前位置: 首页 » 汽车资讯 »

比亚迪企业能力分析

比亚迪高管:比亚迪是中国最大的电子代工厂 生产绝大部分华为和小米手机

快科技4月28日消息,据国内媒体报道,日前,在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上,比亚迪储能及新型电池事业部副总经理王皓宇介绍:

很多人认为比亚迪是个车企,其实不仅仅是这样,目前市场上的智能手机,包括华为、小米手机实际上大部分是比亚迪生产的。

相当于“脑子”是华为设计的,而硬件全是比亚迪生产的,苹果的平板电脑、手机以及很多电子元器件都是比亚迪生产的。

王皓宇还强调,比亚迪是目前中国最大的电子代工厂,该板块一年创造营收1500亿元左右。

据悉,作为全球为数不多能够大规模提供金属、玻璃、陶瓷、塑胶等全系列手机结构件,及整机设计制造解决方案的公司。

比亚迪电子的技术实力和业务规模十分雄厚庞大,在苹果、华为、小米、荣耀等公司,扮演着重要的供应链角色。

2024年了,比亚迪的技术还领先吗?

过去的2023年,比亚迪无疑是最成功的中国品牌,销量不出意外将超过300万辆。比亚迪的成功离不开技术的突破,不过其它国产竞品在新能源技术上也捷报频传。

于是,我们在微博发起了一个投票:“大家觉得比亚迪还有技术优势吗?”,结果不同意和说不好的朋友,超过了持肯定态度的朋友。

既然如此,我不妨说说我自己的观点:比亚迪的技术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是领先的,但如今正在被一众友商追赶并稀释,想再说领先并不容易。下面我们就分三个方面一起聊聊。

电驱系统

比亚迪曾推出过两款行业领先的电驱系统,其中在混动领域的,是DM-i使用的EHS电混系统;而在纯电领域,则是海豹使用的八合一电驱。

先说DM-i使用的EHS,这里讲它的原因是因为它的扁线电机。电机可以分为圆线电机和扁线电机,其中扁线电机更加先进,它的功率密度更高、散热性能更好、体积也更小。

但是,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只有国外企业掌握着扁线电机的研发和生产能力,直到比亚迪一声不坑地为DM-i搞出了扁线电机。

DM-i是比亚迪在21年初正式发布的,其EHS电混系统使用的电机,使用了6层扁线绕组和转子直喷油冷技术,这两项技术在如今看来,也是非常主流的。

说这些你可能没什么概念,但我如果说它的最高转速能达到16000转、最高效率能达到97.5%呢?这在当年可是绝对的头部水准,现在看也不算差。

另外,EHS还使用了比亚迪自研的IGBT 4.0,这套功率半导体模块不仅损耗低、散热强、过流能力好,可靠性也非常不错,可以说是当时汽车行业的明星产品。

不过,扁线电机已经成为了如今的行业主流,并且性能效率也在快速上涨。比如最近长安启源推出的数智电驱,就用了一颗自研的10层发卡扁线油冷P3电机。

这应该是在特斯拉之后,行业内第二颗用于量产乘用车的10层扁线电机。理论上扁线层数越高,电机的功率密度也越高,但研发和制造难度也会相应增加。

但在我看来,比亚迪不是没有搞10层扁线的能力,6层扁线电机的初衷应该是为了兼顾成本和低速工况,毕竟搭载DM-i的都是价格亲民的买菜车。

不过,这个理由在现在看肯定是不太行了,因为长安启源推出的几款新车型的定位与定价也非常亲民,比如A05,这台车的定位定价和秦DM-i差不多,而我之前恰好还短暂试驾过它,体验就很不错。

然后是应用于纯电的八合一电驱系统,这套电驱系统有两点是非常领先的,其一是超高的集成度,其二是SiC的应用,让比亚迪的电驱进入了800V时代。

八合一不难理解,就是把原本八个独立的系统部件集成到一起,集成度越高,重量越低、空间占用率也越低,对操控体验和乘坐空间都有提升。

比亚迪的八合一电驱发布于22年底,而在此之前,友商的电驱集成度普遍不及比亚迪,有的甚至还停留在相对更原始的三合一阶段。

不过“多合一”同样也是行业主流趋势,如今除了比亚迪外,零跑也推出了自研的八合一电驱系统,甚至东风还推出了十合一的马赫电驱。

另外,800V、尤其是全域800V在小鹏G9之后,也成为了一线车企的“标配”,SiC碳化硅功率器件得到了大范围应用,这也让友商进一步抢夺了比亚迪的话语权。

刀片电池

这个应该不用我详细介绍,大家都听说过它的威名。

在那个磷酸铁锂被三元锂吊着打的年代,刀片电池硬是凭借独一家的设计理念,拯救了磷酸铁锂少得可怜的能量密度,有了和三元锂叫板的资本。

举个例子,单个刀片电芯的能量密度是180,而整个电池包的能量密度是140;特斯拉Model Y三元锂的单个电芯能量密度是260,而整个电池包则为180——这个集成后的能量密度损失,完全不在一个级别。

另外,刀片电芯的表面积对比同时代的圆柱电池更大,搭配左右两边的极耳设计,让它的散热性能也变得更好了,对提升电池寿命、安全、续航都有帮助。

而且,刀片电芯还是国内较早量产叠片工艺的,这种工艺能显著提升电芯的能量密度、寿命和安全性能,但需要更先进、高效、成熟的产线和生产工艺支撑。

还没完,刀片的热管理也很领先,比如上下双层液冷板和脉冲自加热技术,这两项技术可以在充电和日常使用时更高效、智能地控制电池温度,并且工作噪音很低,既不影响乘坐舒适性,也不影响驾驶动力响应。

但从今年起,磷酸铁锂电池开启了全面大反攻,宁德时代的神行电池、蜂巢能源的龙鳞甲电池、极氪的金砖电池先后发布,它们都非常有看点,后续咱们会出一期细讲。

先大概说下金砖电池,我前段时间刚参加完他们的发布会,感受非常震撼:它的充电倍率达到了4.5C、最大充电功率达到了500kW,而放电倍率的峰值也达到了16C。

换言之,金砖电池不论在家用层面的充电速度,还是性能层面的动力释放,都在真正意义上达到、甚至超越了主流的三元锂电池!这还不算磷酸铁锂自带的高安全特性!

然后是龙鳞甲电池,蜂巢能源也是国内较早掌握电芯叠片工艺的企业,并且已经发展到了第三代,技术非常成熟了;在热管理方面,也有上下双层液冷板的设计。

另外,之前提到的脉冲自加热技术,诸如长安、宁德时代等企业,也都推出过一些类似的技术与专利,不过比亚迪也表示,他们的自加热技术依旧占据优势。

总而言之,在这些史诗级后浪面前,刀片电池的江湖地位岌岌可危。不过最近我也听到了一些传闻,说比亚迪会在今年发布性能全面升级的第二代刀片电池,非常期待。

云辇底盘

云辇底盘也是非常领先的,因为它是目前极少数具备规模化量产能力的乘用车主动底盘技术。在今年早些时候,我也实地体验过搭载云辇A的腾势N7,即使当时还没有上线预瞄功能,其整体滤振体验也很不错。

在我看来,云辇的领先并不在于硬件层面的提升,而更多是软件层面,比如整车电子电气架构的升级。

而在云辇所在的控制域内,还有独立的算力平台和感知、规控算法,后者还可以打通智能驾驶的感知硬件。这就跟武侠小说里,习武之人被打通了任督二脉一样。

但是,华为又在之后推出了途灵底盘。这同样是一套罕见的主动底盘技术,而我个人认为,途灵在硬件和软件层面,更优于云辇。

比如硬件层面,搭载途灵的智界S7使用了前上下双球节双叉臂结构,而搭载了云辇A的腾势N7,则是标准的双叉臂结构。

我在之前的内容里简单点评过这套悬架:硬点多,调校上限高、但难度也高,调好一条龙、调不好一条虫。除了智界S7,问界M9也使用了这一结构。

软件层面,与途灵打配合的iDVP电子电气架构的理念也很先进,其区域接入+中央控制的逻辑很像明朝的中央集权+六部六科制,能让多个复杂的功能快速高效的协同。

另外在我看来,智能驾驶技术的高低也会影响到主动底盘技术的体验,二者搭配可以最大化后者的驾乘效果,将主动底盘的优势彻底发挥出来。

从这一点看,华为的ADS 2.0已经是国内公认的第一梯队水平,比亚迪的最新进度则是前不久落地腾势N7的高速NOA,还是和Momenta合作搞的。

总结一下

如今的汽车行业实在太卷了,比亚迪作为新能源领域的先行者,很难一直保持技术领先,因为再领先的技术,也会被友商分分钟追赶、超越。

不过在我看来,比亚迪有一项技术还是始终“遥遥领先”的,就是“技术普惠”。比亚迪很早就开始布局新能源领域,如今在行业内已经拥有高度垂直整合的能力,很多核心零部件都能自研自产,这在成本控制和生产制造方面,就是天大的优势。

如今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比亚迪“998”就是个例子,你很难说DM-i的哪一项技术是行业领先的,但每一项技术都处在行业主流位置,并且体验好、价格低,最近还又从“998”官降到了“898”,这不比纠结哪项技术“遥遥领先”更实在?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汽车日报 » 比亚迪企业能力分析

相关文章

themebetter

cont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