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日报 汽车日报

当前位置: 首页 » 汽车资讯 »

比亚迪f3汽油味好大怎么解决

136年的汽车帝国出现新王朝

撰文 / 牛跟尚

编辑 / 张 南

设计 / 赵昊然

1886年1月29日,42岁的德国机械工程师卡尔-本茨(Carl Benz)发明了世界上第一辆汽车。自此,汽车替代马车。

如今,百年之未有变局正在发生,电车正在取代油车。

2022年4月3日,29岁造电池、37岁造汽车的王传福和他创办的比亚迪汽车宣布,从3月起悄然停止纯燃油汽车生产。

未来,在汽车版块,比亚迪汽车将专注于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业务。

王传福,这位1966年生于安徽无为的昔日“电池大王”,曾是中国燃油汽车时代的“自主王者”,如今凭借秦、汉、唐、宋、元等一系列以中国古代王朝为名的超混、纯电汽车,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汽车帝国的新王者。

这,震撼了全球。

告别纯油车

“从比亚迪最初创办到今天,王传福一直意图改写汽车工业发展史,他总在无数质疑中用行动回答:“我可以,比亚迪可以。”

中国汽车工业史上可能会记住这个日子,2022年4月3日,中国农历三月三,上巳节——汉民族用兰汤驱除邪气的传统节日,比亚迪对外发布,2022年3月新能源汽车销量突破10万辆,同时,已在2022年3月停止纯燃油汽车的生产。

这是世界传统车企自沃尔沃、捷豹、大众、奥迪、福特、本田、宝马、日产等之后,又一家“禁燃”的主流车企。世界汽车产业走上绿色发展的大转折之路。

不过,这些享受燃油车时代百年红利并以燃油车核心技术为壁垒的跨国汽车企业是不得不在顺应政府及汽车产业发展的要求,它们多把禁售或禁产燃油车的时间节点或完全实现电动化的时间目标锁定在2025年、2030年、2040年。

即使是这样,它们也不会放弃引以为豪的燃油汽车,而是以插电、增程的混合动力汽车形式继续存在。在宝马看来,燃油汽车要彻底退出历史舞台,保守估计也需要30年。

这样看来,比亚迪成为全球首个兑现“禁燃”承诺,率先停产纯燃油汽车的车企。

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成为行业发展大趋势。在汽车四化浪潮下,荷兰、法国、英国、瑞士、日本等国宣布在2025-2040年间停售燃油车。

如今,环境保护,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全球共识。

30年前,在创业就从电池做起,造车之初就把新能源作为追求的王传福看来,造绿色的电动汽车就是他和比亚迪人的梦想。

1983年考入中南矿冶学院、1987年考入中科院北京有色进入研究总院攻读硕士研究生、1993年被派往深圳比格电池公司担任总经理的王传福常说,他一直在做证明题。

从比亚迪最初创办到今天,王传福像中国另一家民营汽车公司的创始人李书福一样,一直意图改写汽车工业发展史,他总在无数质疑中用行动回答:“我可以,比亚迪可以。”

1995年,比亚迪创业之初,从制造手机镍铬电池做起,接着做镍氢电池,然后到锂电池,从低端走向高端,曾把电池做到中国第一、世界第一,一直到2015年都是电池大王。

2003年,比亚迪收购西安秦川汽车,开始造车梦想。

2005年,比亚迪推出F3,一年多时间销量突破10万辆。

2006年1月,比亚迪成立电动车研究院,致力于电动汽车的整车及零部件的研发与试生产。

2008年,比亚迪年销量20万辆。当年,他被评为2008年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

颁奖词中说,2008年,他给了汽车一颗电动的心,巴菲特看中他的理由十分简单,前进的梦想反复充电4000次。

2020年,中国国家提出“双碳”战略目标。

比亚迪围绕这一目标,坚持“创新”“绿色”的新发展理念,以科技创新动力,引领汽车行业变革;以绿色低碳循环,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

2021年,比亚迪的新能源汽车销量目标为40万辆。

比亚迪凭借刀片电池、DM-i超级混动、e平台3.0等颠覆性技术,坚持纯电动和插电混动“两条腿”走路,迎来技术、产品和市场的爆发,销售汽车74万辆。

其中,新能源汽车突破60万辆,同比增长220%,连续9年中国第一,实现厚积薄发的大发展。

这一年,中国首个累计产销100万辆新能源汽车的车企,就是比亚迪。

不出意外,中国比亚迪2022年的新能源汽车将年产销突破100万辆大关。这是过去十多年来,以比亚迪为代表的中国汽车行业同仁不断耕耘、持续创新的成果。

王传福说,2021年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元年,行业进入一个市场化发展新阶段,实现了里程碑式的跨越。

乐观预测,中国新能源汽车将在2022年产销突破500万辆,继续抢占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半壁江山,独占世界新能源汽车王国鳌头。

这,震惊着世界。

渗透率背后

“靓丽增长曲线的背后和率先停产纯燃油汽车的自信,是比亚迪二十年如一日,对绿色梦想的坚守,对技术创新的执着。”

“我们做了一个试验,在地方车展,用5天时间去观察现场人们的看车行为,我们发现60%到70%的消费者在看新能源车,而看燃油车的消费者只有30%到40%。”

王传福在2022年3月26日举办的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说,这个数据让他们很震惊。

这一发现,可以清晰看到老百姓在选购汽车时,大多数人都在看新能源车。这是新能源车的渗透率逐月提升的直接原因。

“按照去年行业变革速度来看,如果是等速计算,今年底,预计我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可达35%。”王传福乐观地说。

王传福统计,我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从2021年初1月6%到年底12月22%,平均每个月提升1.3个百分点。2022年3月前半月的渗透率已超过28%,估计全月渗透率也将超过28%。

2022年的这一波高增长和三年前的不一样。当时,面向B端网约车、出租车占比很大,但2021年私家车占比高达88%。这是老百姓用实际行动在支持购买新能源车。

新能源汽车与家电、手机等行业高速发展,除了“政策+市场”的双轮驱动,更离不开企业的内在驱动力。

2022年3月26日,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2022)高层论坛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苗圩总结出5点经验,其中在企业层面有:抢抓“换道超车”的纯电驱动发展机遇;保持战略定力,坚持一张蓝图干到底;构建以企业为主的创新体系。

从近十年特别是这两年的表现来看,比亚迪正是这三点经验的践行者。

2020年3月15日,比亚迪成立弗迪公司,包括弗迪电池、弗迪视觉、弗迪科技、弗迪动力、弗迪模具等5家有限公司。独立的弗迪拥有更多自主权,加快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的研发与推广。

2020年3月29日,比亚迪宣布推出“刀片电池”。刀片电池由弗迪电池生产,具有高安全性,通过严苛的针刺测试,并兼具长寿命和长续航。刀片电池首先搭载到汉EV车型上,后续对外供应。

2020年7月24日,弗迪动力发布旗下全新燃油动力品牌“骁云”及其首款1.5TI高功率动力总成。该动力总成首搭于比亚迪宋PLUS上。

2021年1月11日,比亚迪DM-i超级混动正式发布。

凭借超低油耗、静谧平顺、卓越动力的特点,减少续航焦虑,在使用便利性上接近传统燃油车,突破基础设施建设及电池技术双重瓶颈等优势,比亚迪正在重塑插电混动车与燃油车之间的竞争关系。

比亚迪称其搭载超级电混系统亏电油耗低至3.8L/百公里,可油可电,综合续航里程突破1200公里。

2021年9月8日,比亚迪e平台3.0也正式发布。e平台是比亚迪专为旗下新能源产品打造的新平台,比亚迪给予其“技术平台”的定位。其目标是“打造闭眼买车,放心开的智能电动汽车”。

作为e平台3.0的首款量产车型,同时也是海洋系列的首款车型,海豚的销量在2021年12月首次突破万辆,达10016辆。

依托DM-i超级混动、e平台3.0、刀片电池等领先技术,比亚迪在新能源汽车市场成功构筑起一条技术护城河。

这,震动着海外。

PK特斯拉

“作为一款成交均价超过25万的中高端车型,比亚迪汉已成为国内汽车市场为数不多能与特斯拉、BBA与正面竞争的中国品牌中大型轿车。”

2022年4月1日,世界电动汽车先驱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发推特宣布,特斯拉将在2024年由电池转向氢能,第一款燃料电池车型被命名为Model H。他还承认了自己对氢燃料汽车的认识错误。

难道是特斯拉的一个重大转折?

马斯克不久后删除推特,表明这更像是一贯爱搞恶作剧的钢铁侠在一个愚人节开的玩笑。

实际上,马斯克从来都不看好氢能技术路线,也不看好中国和他几乎同步造车、造新能源汽车的王传福及其比亚迪。

在马斯克心目中,特斯拉是一开始就是定位高端电动汽车,是汽车中苹果,智能化领先。

比亚迪则在2003年开始造车时走的是平民路线,切入的是中国老百姓都能消费和享受得起的入门级燃油汽车,虽然后来定位为新能源汽车领导者,但这位来自硅谷的科技巨子向来看不上满身汽油味的底特律们。

5年前,马斯克在采访中公开表示,比亚迪的产品很烂,除了电池一无是处。

面对这样的乱怼和质疑,有“技术狂人”“汽车狂人”“颠覆者”之称比亚迪王传福回应:“我分分钟就能造出一辆特斯拉。”

2020年7月,目标针对特斯拉Model3、定位纯电动中型轿车的比亚迪汉上市,搭载比亚迪自研的磷酸铁锂刀片电池,并拥有506km、550km和605km三种续航版本,配备比亚迪DiPilot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及DiLink 3.0智能网联系统。

比亚迪汉可以说是比亚迪面向智能网联汽车的“扛鼎之作”,它在上市第5个月——2020年12月,月销就突破12000辆。

2021年,王朝车系旗舰车型——汉延续一直以来的火爆态势,2021年12月销量13701辆,并6次单月销量破万、全年销售11.7万辆,稳居中国品牌中大型轿车销量榜首。

作为一款成交均价超过25万的中高端车型,比亚迪汉已成为国内汽车市场为数不多能与特斯拉、BBA与正面竞争的中国品牌中大型轿车。

比亚迪汉,传承中国制造业的匠心和新能源全产业链优势,融合前沿的技术、新材料,成就了新能源汽车安全、性能、豪华的新标杆,不断刷新、创造着中国品牌高端轿车的纪录。

2022年4月10日,将上市的新汉EV继沿用龙脸设计语言,色调从豪华转向运动,长度为4995毫米,比现款汉EV的4980毫米长15毫米,车身尺寸与特斯拉Model S相当,配备12.3英寸全液晶设备和15.6英寸悬挂式旋转中控屏,最大续航里程有610公里和715公里两个版本,相比现款有显着提升。

其中,汉EV系列突破性打造 715km纯电续航;汉DM-i可油可电,开启中大型轿车“4.2L+1300km”新时代;汉DM-p更以颠覆性能领创中大型轿车“3.7s+5.2L”硬核实力新高度。

同时,汉EV千山翠限量版也将重磅登场,重新定义华系车的旗舰新高度。

此前,比亚迪已发布了驱逐舰05、2022款宋MAX DM-i、汉DM-i、汉DM-p、唐EV等重磅车型。

不仅如此,比亚迪新款唐EV将在4月下旬预售、5月中旬上市,预售价格区间在30万-35万元之间。其高性能版车型搭载180kW和200kW前后双电机,4.4秒破百。部分车型提供108.8kWh磷酸铁锂刀片电池,两驱版车型CLTC工况最大续航里程为730公里,四驱版车型CLTC工况最大续航里程为635公里。

在30万元级纯电SUV中,现款标配7座和新款标配6座(可选装7座)的比亚迪唐EV,暂时没有直接竞争对手,而特斯拉Model Y只有5座车型。

2022年是比亚迪汽车的产品大年和市场大年。

开年以来,比亚迪继续乘势而上,1到2月新能源汽车销量超过18万辆,同比翻了5倍。

1月,比亚迪获得全球新能源汽车单月销量第一。

2月,在国内乘用车月度榜单中,比亚迪首次跻身全国前二,实现了开门红。

3月,比亚迪汽车销量104338辆,其中EV纯电车型销售53664辆,DM插混销售50674辆。今年同比增速保持在300%以上。

靓丽增长曲线的背后,是比亚迪二十年如一日对绿色梦想的坚守。

率先停产油车的背后,是比亚迪从电池到汽车、从电动化到智能化对技术创新的执着。

这昭示着一个新汽车时代的到来。

本文由汽车商业评论原创出品

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说明

违规转载必究

小米汽车的破壁人

8 月的一天,雷军在微博发了一组照片,照片上新疆火焰山的山体伴着暗灰色的碎石,这里是中国最高地表温度的保持:夏季温度基本在 40℃以上,地表温度最高可达 89℃。

雷军配文:测试小米手机 Mix Fold3 徕卡光学、四摄五焦段。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于小米汽车。

照片里一行高管拉着横幅:为小米汽车而战,雷军出现在吐鲁番只有一种可能:带着小米 SU7 做夏季高温测试。

同样的,出现在雷军身边还有一行高管,其中有人也在微博发了与雷军同款 6 张火焰山风景照,比起雷军他更感性,配文:走过的路越多,迈下的每一步越扎实。

这个男人叫做胡峥楠,继吉利汽车的关键先生之后,他现在成为小米汽车最低调的大将,也是小米造车底线的守门员。

起初,许多人对小米造车并不为意,尤其是在看到小米造车军团亮相后更松了一口气。

官宣照片的后排 8 个人分别是秦智帆、刘安昱、李田原、于锴、李肖爽、叶航军、陈晋鸿、樊家麟,除之前是宝马外观设计师的李田原之外,这些骨干都没有汽车行业的工作经验。

直到胡峥楠的悄然加入。

一名吉利内部人员曾评价:知道胡总去了小米之后,从吉利研究院走出去的这波人都开始格外关心小米汽车的进展,觉得靠谱。

多年前,胡峥楠就有发微博的习惯。

2019 年汽车之心发布一篇文章「吉利造车的关键先生」,梳理了历任吉利研究院院长,胡此后也更为低调,在微博销声匿迹,直至 2023 年 1 月,胡峥楠自用的华为 Mate40 变成了小米 MIX Fold 2,他也开始频繁地更新微博。

无一例外地,此后,胡峥楠发的每一张照片都有小米和徕卡的标志性底标。

智能汽车界人才辈出,但翻阅胡峥楠近千条微博,会发现他是智能汽车界少有的能看到「挣扎感」的人。

在燃油与电交织的时代中,这种挣扎感变得更为具体:

是对内燃机转速、经典汽车工业审美的把玩,横冲直撞遇到了智能电车快速爆发的冲突,也是车企开发时要大量使用 CAE,还是要保持更多物理实验的挣扎。

正是这种挣扎与自我辩论,推着胡峥楠不断向前。

胡峥楠是小米汽车破壁人与守门员的结合。

在《三体》中,面壁人是地球智者,而破壁人擅长通过观察面壁人行为,破解其真实战略意图。

胡峥楠在汽车行业摸爬滚打多年,他更了解小米需要什么,是引领小米汽车开疆的破壁人。另一面他则是守门员,他守的这道防线是来自传统汽车工业严苛的制造底线。

胡峥楠 1975 年生人,从上海龙创到吉利汽车,再到如今的小米汽车,这三段故事恰似折射了风险与机遇交织而行的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史。

如今,48 岁的他正是年富力强、开天辟地的好时候。

而从他的过去,可以窥探到小米汽车的未来。

01 航空与造车,可以是一件事

某种程度上,胡峥楠和马斯克都不同程度证明了,做航空航天与做车可以是同一件事。

一直以来,特斯拉、Neuralink、SpaceX 都存在部分人员互用,希冯·齐里斯(Shivon Zilis)曾在特斯拉主导辅助驾驶系统 Autopilot 开发,现在是 Neuralink 的高管。

甚至,这种航天与汽车的互通也延伸到了材料中:Cybertruck 之所以能经得住马斯克手拿汤普森冲锋枪一顿射击,是因为车身使用了与 SpaceX 星舰相同的超硬冷轧不锈钢材料。

如此来看,胡峥楠从航空到汽车的经历也不算太跨界。

胡峥楠毕业于南京航空航天人机与环境工程专业,这是一个与飞机强相关的硬核专业,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工程热力学的知识都要啃得下去。

胡也必须经过复杂工学的系统性训练——拉普拉斯算子,皮亚诺余项,是航空学子的必备技能之一。

这两个公式缔造了大半个数学世界:从电势到热和流体流动的扩散方程、量子力学都可以被拉普拉斯算子所描述;皮亚诺余项泰勒公式则可以描述弹性力学里的弹性模型、流体力学中的黏性阻力。

放到汽车工业中,从整车结构和零部件设计到生产、测试和维修,各个环节都需要数学的支持。

面临毕业,航天所、航空企业这样的航空制造业是胡峥楠校友们最普遍的选择,但进入一个更欣欣向荣的汽车圈也未尝不可。

多年后,胡峥楠曾代表吉利 回母校捐赠教学实验汽车及发动机

如果不干飞行,「地上跑」的也算数。

1997 年毕业后,胡峥楠进入上海汽车工业技术中心担任工程师,直至 2000 年他与同在上海发展的师兄王珣共同出资创办汽车设计公司上海龙创,王珣做管理,胡峥楠则担任技术总监。

这家公司与全球性汽车设计集团 ARRK 有着一些关联,龙创曾在早期代理过一款意大利锻造自动化企业出品的高端 CAM 软件的销售和推广,通过数学模型计算能用来加工一些精度要求很高的零件、模具。

一类是光学镜片、一类是车灯模具。此时胡峥楠负责的工作之一,就是把这款软件对接到车厂,了解车灯模具加工的详细流程,在这个过程中收集数据、反馈又投入到研发中。

在反复与车厂一线客户的反复接触,龙创同步也接到了车辆模型的设计订单。

胡峥楠参与了大大小小近百款车型设计,但真正留在龙创汽车设计开发历史,缔造了他审美与工程能力的车型并不多。这当中江铃驭胜、比亚迪 F3、丰田薇华、长安悦翔,哈弗 H8/H9,都是一些值得留念的作品。

5 款车型,其中两款都进入百万销量俱乐部:2004 年龙创帮助比亚迪完成 F3 开发的逆向工程,比亚迪 F3 在 2005 年上市。龙创参与开发的另一款百万台级别的神车,是长城的哈弗 H6。

比亚迪 F3 图源自太平洋汽车网

比亚迪 F3 的一炮惊人,使得不少业内人士开始注意到龙创与胡峥楠。

2 年后,吉利立项帝豪 EC7,找到龙创。或许正是那时候,当时的吉利研究院院长冯擎峰作为项目负责人在物色外部设计团队时,结识了胡峥楠。后续,龙创参与了吉利帝豪 EC7、KC 概念项目的开发设计。

而回到当时的场景,恐怕两人都没有意识到,结识后十年,两人完成了吉利研究院院长的交棒。

2012 年,EC7 顺利上线,KC 概念车开发项目也告一段落,胡峥楠离开了工作十二年的龙创。

此时胡峥楠正处于三十而立,四十不惑的交叉点。但选择离开,才证明了他对于行业极高的敏锐度。

尽管 2015 年,龙创上市,但从更长的时间维度,汽车设计行业的星光逐渐暗淡。

龙创作为最早一批汽车设计公司,曾与长城华冠、上海同济同捷、阿尔特诞生在千禧年,那是一个汽车设计公司走在台前的时代:华冠缔造了吉利熊猫,同济同捷参与设计了东风小康、江淮宾悦。

但今天这些公司都已经退居幕后。

一位业内人士评价:「现在,汽车设计公司最光荣的时刻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在他看来,在任何行业甲乙方之间的人才流动都再正常不过,胡峥楠的选择是非常自然的,吉利相比龙创,显然是一个更大的平台。

02 在吉利,缔造「博越奇迹」

胡峥楠从龙创到吉利,是从「设计出一辆好车」,到「主导开发一辆好车」。

胡峥楠不想错过这样的机会,2012 年加入吉利后他在微博描述自己的心情:「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胡加入吉利时,正是吉利向精品车转型承上启下的关键期。

2005 年以前,吉利、长安、长城、北汽都有过或长或短的山寨车时代。

吉利豪情、吉利美日靠「致敬」夏利起家,长安也曾是国内四大奥拓生产厂商,丰田白车身曾是国内多家自主品牌效仿的对象。

当时一名工程师形容千禧年时代草莽纷飞,中国工程师在合资企业中地位极低,即便发现了有重要零部件并不符合实际情况,也只能层层汇报、层层审批——而中方根本没有直接修改零件的权利。

吉利也经历过类似的窘迫,2001 年吉利拿到造车许可后,第二款车型(美日)投入开发不久,新车的发动机用的是天津丰田汽车发动机公司供的 8A 发动机,结果上市前夕,供应商要涨价,发动机从 1.7 涨到 2.3 万,吉利赔钱卖车。

这也让许多国产车企沉淀技术,从发动机、底层架构平台、汽车设计、制造工艺层层打磨,走上了技术自研之路,吉利研究院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成立的。

到了 2014 年,吉利研究院已经存在了十年,经历了赵福全、冯擎峰两任院长。

吉利 1.0 时代「老三样」:豪情、美日、优利欧吉利 2.0 时代突破之作:帝豪吉利 3.0 时代转型之作:博越、博瑞

吉利汽车集团副总裁、吉利汽车中央研究院院长李传海形容这三个时代为造经济型车、造安全车、造精品车。

2014 年吉利宣布开启 3.0 时代,口号「造每个人的精品车」,胡峥楠来到吉利 2 年后,正好踩中了吉利造车 3.0 时代的风口:吉利和沃尔沃联合开发 CMA 架构,又在欧洲成立 CEVT,通过做领克、做沃尔沃 XC40,吉利的技术水平有了大步提升,给胡峥楠发挥能力的技术垫脚石。

此时吉利内部奉行「强项目组织」,大项目组组长就是老大,要负责把研发、采购、质量、市场销售紧密构建。

当时「博字辈」有两个项目:博瑞和博越。

博瑞的前身是 KC 概念车,由李传海负责,是吉利 3.0 时代第一款轿车;博越的项目比博瑞晚一年,由胡峥楠负责,是 3.0 时代第一款 SUV。

2020 款博瑞和博越 Pro

两个项目交给了两个出身截然不同的人,也是吉利惯有的风格:内生人才与外部人才并行、竞争。

李传海 2004 年就进入吉利,从研发小兵一路升至项目负责人,到如今是吉利中央研究院院长,而胡作为吉利从外部引进的人才,也被吉利给予了重用,负责担任博越总工程师,而后一路升至吉利研究院院长。

胡对于博越投入了巨大的心血,几乎是全神贯注扑在项目上。

为了避开博越遗传过往吉利车型开发上的缺点,在博字派项目开发前,吉利将 2 台 SUV 车型 GX7(内部代号为 NL-2)送交沃尔沃做第三方评测,沃尔沃则返回了针对 167 项问题的详细报告。

博字辈的技术地基打好了,胡峥楠也主导博越项目从供应商思维转向自研思维。

当年,博越动力系统标定本由供应商完成,但据说胡峥楠看到一台试验车里程表只有 400 多公里时大发雷霆,于是从对方团队挖来一批工程师自己做动力系统标定。

胡峥楠对于车辆的细节要求很高,仅博越的座椅就经历过 4 轮调整,在 2016 年上市前,博越投入 192 辆样车进行路测,累计测试行程 260 万公里。

现在,在知网上仍能找到一张博越 SUV 车型研发的科技成果登记表。

该表显示,博越拥包括防车辆与路沿碰撞发放、控制车辆座椅方法等 13 项发明专利,核心变速箱、离合器、控制系统、车辆座椅、后视镜等都有涉及。

值得注意的是,登记表中强调「博越开发了 3.0 智能语音交互系统,整体提升了整车智能化、网联化水平。」

2016 年,第一代博越一炮而红,成为国内搭载智能车机系统的第一款 SUV。截止 2019 年中旬,博越车型销售额 190 亿,净利润 10 亿。

博越的奇迹还在延续,截至目前博越家族总销量已经超过 170 万台,就在刚刚过去的 11 月,博越家族的销占比为吉利的 12.33%。

2017、2018 年,冯擎峰交棒胡峥楠,冯被吉利寄予厚望实现路特斯品牌复兴,担任路特斯汽车首席技术官和首席执行官,而胡峥楠在吉利用 6 年完成了总工程师到研究院一号位的跃升。

2018 年,胡正式接任吉利研究院,负责吉利整车开发和核心技术研究任务,他和研究院管理层以吉利研究院的名义发表了数篇论文,研究的是麦弗逊悬架优化设计、汽车开关门品质、全铝车身相关设备自动化。

但到了 2020 年,情况变了。自动驾驶走向台前,比如 2020 年胡峥楠以第一作者发表《一种基于样条插值的局部路径规划》,针对局部路径规划的参考线生成,设计了基于样条插值的参考线生成模型。

汽车工业变天了,胡峥楠则在思考自己的去留。

如果胡峥楠继续留在吉利,或许仍能复刻智能电动车的「博越奇迹」。

但在吉利面向 4.0 的升级中,胡峥楠的选择是推翻牌桌,重新开始。

03 重新起航,小米最低调的造车大将

「清零,重新起航。」

这是胡峥楠 2021 年换上的微博签名。

这次,胡峥楠搭上了小米这艘大船,驶向智能汽车时代。

2020 年,在小米董事会的推动下,雷军决定造车,于是紧锣密鼓拜访了包括东风、一汽、上汽等各大车企。

按雷军的说法是:「小米进行了 85 场业内拜访与沟通,与 200 多位汽车行业资深人士深度沟通交流」。

有业内人士表示,上海市政府当时极力想留住小米汽车,因此协调了上汽高层对接小米,交流经验。

或许正是在逐一拜访车企的过程中,雷军经人介绍认识了胡峥楠。

小米成立之初急需要一位具备汽车产业背景的高手,担任汽车工程与汽车产品负责人。官宣造车当日,小米已经组建了 300 人团队,但高管几乎清一色来自手机端。

雷军至少看中胡峥楠两点:一是胡峥楠在吉利打造了博越奇迹,有深厚的汽车产业工程经验;二是胡峥楠正处于年富力强的好时候。

为什么说年龄是重要因素呢?知情人士透露,雷军也曾考虑过原北汽集团总工程师高卫民,但对方的年龄已经临近退休,不适合「再创业」,而后高卫民成了小米汽车的外部顾问。

胡峥楠隐入小米时,刚刚 45 岁,正是开启第二春的好时机。

对于胡峥楠来说,小米抛来的橄榄枝可遇而不可求,至少离实现理想自由与财务自由更进一步。

从理想层面来看,胡峥楠是一个对智能汽车市场有抱负、有挣扎的资深工程师。

在燃油车向智能汽车一路狂奔中,胡峥楠在吉利并没有得到更好的安排。

冯去了路特斯,安聪慧被李书福钦点「二次创业」主导极氪,挑战性极大的品牌操盘并没有落在胡峥楠头上。有业内人士这样评价:「对于外部引进型的人才,想要从研究院院长的职位再往上升,难度很大。」

从薪资角度来看,一直有传言胡峥楠被 10 亿年薪收编小米。这个数额并不真实,且过于离谱。据了解大多数传统主机厂研究院院长的年薪一般在 300 万-500 万之间,如果跳槽按 2 倍涨幅来计算,年薪也不会超过千万。

但薪资确实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一位车圈高管曾描述这样一个现象:新势力是职业生涯有力的踏板。他曾经的部下,靠跳槽新势力实现了职位跃升与财务自由,不久后这名高管也跳槽新势力,位至二把手。

小米可以是得意者的颁奖台,也可以是失意者的搏击俱乐部。

2021 年胡峥楠以入职顺为资本的方式,间接加入小米。而雷军是顺为资本的管理资金人,可以理解顺为是雷军个人天使投资的延伸,也是小米生态的投资布局。

胡峥楠目前在顺为资本官网的职称为「投资合伙人」,有知情人士透露,创始合伙人、投资合伙人的职级要比一般合伙人高,在利益分配、业务接近度也不太相同。

总体而言,对投资合伙人的要求相对松散。比如同为顺为资本投资合伙人的小米科技联合创始人黎万强已经「隐退」,并不负责实际业务。

胡没有直接入职小米是因为竞业协议限制。据了解,汽车圈竞业协议一般 2-3 年。有业内资深人士表示,一般情况,车企内部重要高管的重大调动都会打招呼,而胡峥楠离职显然是小米与吉利提前商议的结果。

有业内人士透露,车企对于高管调动一向十分谨慎,尤其是对于研究院一把手来说,他们往往掌握着车企的核心技术。「现在技术研发涉及的数据太多,离职给车企带来的风险是降级的,但以前就不一定了。」

吉利对高管调动尤其谨慎,生怕再度上演「21 亿天价诉威马」。

此前,威马两位核心人物沈晖、侯海靖都曾在吉利任高管,根据诉讼内容,威马 EX5 应用了吉利 GX7 专利核心技术,2019 年吉利以商业秘密纠纷将威马告上法庭。

「必然也有一些认可胡峥楠人品的员工跟随其离开,但这种情况吉利完全能应对得了」,胡加入顺为后沉寂了一年,直至 2022 年胡才开始活跃在微博、朋友圈中,巧妙地为小米站台。

04 扭转造车局势,小米需要「慢功夫」

毋庸置疑,胡峥楠是雷军决定造车后的左膀右臂。

在上海车展时,雷军一行人马来到小鹏展台参观时,胡就陪伴在雷军左右,高大的体型在一行人中格外显眼。

图片来自买车家

除雷军外,胡峥楠是小米造车的第一负责人,而在微博上他也是小米造车进度的「非官方」最大信息源。

今年 11 月,小米汽车的白车身实拍图在网络上曝光,上了微博热搜。

胡峥楠直接发微博回应:「防不胜防,现在脑壳生痛。要不也直接开卖吧。」

想要原地卖车的胡峥楠流露出的是真性情,在社交媒体上胡的形象更加具体——他不像是高管,更像是一个车模重度发烧友、一位接地气的工程师。

有网友留言「每次看胡总微博,都感觉跟心中那个大领导形象很反差」,胡峥楠回复:「都是普通人」。

米粉总喜欢留言「暗示小米汽车......」来调侃胡峥楠,每当粉丝希望胡再多透露一些信息,胡回复:「不是不敢,而是没有 500 万」(意为内部规定,如果泄露信息罚款 500 万)。

这些是米粉眼中的胡峥楠。

在业内人士眼中,他们的评价是「务实,低调,有执行力」,一位熟识胡峥楠的朋友表示「老胡是汽车研发领域真正低调的实力派,不然雷总也看不上。」

胡峥楠确实非常勤奋,他 base 上海,却时常赶早上六点的飞机前往北京小米工厂。无论白天黑夜,工作日与否,胡峥楠都能闪现工厂。

在可见范围内,胡峥楠发表过 853 条微博,回归微博后的第一条内容就与雷老板有关。

胡的微博内容基本可以分三类:

一类行业思考;一类个人工作和小米造车进展;一类是他所钟爱的经典汽车模型。

而这三种内容都指向同一个问题:胡峥楠为小米汽车带来了什么。

第一个层面是整体协同能力。

小米集团手机部副总裁金凡曾经在采访中说过,小米开始做新业务新技术有三个关键,共识战略、组织架构、标准流程。其实,小米开启汽车新业务的基本逻辑也类似。

战略性共识由雷军把握,组织架构和标准化的流程是胡峥楠所擅长的。

比如在组建团队上,胡峥楠认为汽车产业的融合是研产供销服全链条,要实现这种融合的关键是人和团队的融合。

在制定标准化体系上,胡峥楠干的更是老本行。

他在质量 VDA6.3、精益六大 KUP、安全环保 HSE 等管理体系建设上颇有心得,胡峥楠自己也常常早晨八点二十就到小米工厂「卷 VDA6.3」。

(注:VDA6.3 即德国汽车工业质量标准第三部分, 主要用于企业开展自我评定和供应商评定,识别质量风险,评定质量能力等。)

胡峥楠对于管理体系要求极为苛刻,原话是:「担任研发管理十几年,深知安全是一把手工程...... 完善的 EHS 体系不是面子工程。」

(注:EHS,即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在汽车行业中可以帮助车企实现安全管理和风险控制。)

第二个层面是技术。

胡峥楠在技术层面负责整体把握小米汽车的研发及生产进展,尤其会更关注小米首款车 SU7 的操控体验、动力等关键问题,有时他也会微博艾特多年前就结识的老牌汽车媒体人(吴佩、花叔、闫闯)一起探讨。

小米目前释放的亮点包括:高压 800V 架构、全生态闭环的澎湃 OS、高阶智驾系统,以及一个可期待的电耗表现。

据工信部免征车辆购置税的新能源汽车车型目录,小米 SU7 的续航、电池包有两个版本:101kWh 电池和 73.6kWh 电池两款型号,续航分别为 800/750km 和 668/628km。

而这个长续航版本的续航里程在 20 万-30 万级别车型中已属于优秀水平。

除了续航,胡峥楠还看中操控性、爆发力,甚至会亲自去上海天马赛车场「练车」,刷新 SU7 的性能极限。

尽管胡峥楠并不直接负责小米智驾、澎湃 OS 上车,但胡也承担着利用工程化经验打通小米汽车的软硬两端的重任。

第三个层面是回归工程师,为小米带去一些属于传统车企的「慢功夫」。

从前,主机厂开发一款新车,从科研、立项、设计到试验通常需要 3 年,但今天互联网造车将这个时间缩短了一半,18 个月。

速度提升是车企内卷的表现,但在具体的环节与流程把控中,需要有「慢下来」的力量平衡内卷带来的超速行驶。

胡峥楠是一个有点「老派」的工程师,他自评:「一个喜欢闻汽油味,感受振动的燃油机深度爱好者,被时代驱动着触电了。」

相比于其他从老牌车企走出来的高管,他并没有直接地为智能化摇旗呐喊,没有全然接受电与 AI 对汽车的全盘颠覆,而是保持着验证及怀疑论者的思维去融合、创造小米汽车。

更重要的习惯是,胡峥楠总是习惯于回归到「工程师」的身份看问题。

比如,他认为互联网快餐文化让年轻工程师缺乏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希望年轻工程理解汽车行业的体系标准。

再比如,他认为,企业不能总是抢首发技术去炫技,而忽略解决实际问题。

在无限制增长的快节奏里,慢功夫才是稀缺资源。

著名的酒石酸盐旋光异构体分离实验是立式化学的里程碑,与大多数人印象中化学实验各种配比实验不同,法国化学家巴斯德为了验证酒石酸和葡萄酸的旋光性,在 150 年前就开始在显微镜下整活儿:根据晶体旋光方向的不同,正儿八经用镊子一个一个挑.....

这相当于要在比白糖粒还小一半的晶体里反复对比一颗白糖与另一颗白糖的区别,但正是在如此枯燥无聊的手工分离中,他发现了葡萄酸铵钠盐晶体的两种分子互为镜像,继而证实了旋光异构现象。

汽车工业是一个比研究晶体复杂万倍的产业,与生命安全直接相关。

一次拜访车企的过程中,胡峥楠发现许多企业追求用 CAE 取代物理试验,这样开发迭代周期快了,投资少了,但他也提出 CAE 能力再强,仍只能定性,达不到定量分析,而车辆工程中的大量实际实验数据更多是环境、人因工程的复杂工况,所以必须要用物理实验打造包括人在内的闭环系统。

胡峥楠曾经发过一条微博,他说:

「在手机横行的年代,用光学和机械之本及数字影像(徕卡、哈苏、索尼、尼康、佳能等品牌)的深耕守住了相机领域的最后的尊严。这些故事是不是可以给正在变革中的汽车工业一些启示呢?」

启示就是找到合适的定位,小米造车不止需要与时俱进,更要创造独特的价值壁垒。

其中,胡峥楠的 AB 面撬动了小米造车更多的可能性。

A 面,他是小米汽车最有工程经验,能为其开疆拓土的骁将。

B 面,他骨子那股来自燃油车的韧劲,将是小米汽车守住「车」的底线的最大保证。至少,小米汽车底线的水平足够高。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汽车日报 » 比亚迪f3汽油味好大怎么解决

相关文章

themebetter

cont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