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e1 vs欧拉R1:技术控与美颜控的交锋
随着时下主力购车人群年龄层的不断下探,不少年轻消费者们对汽车的态度也逐渐发生了转变,他们不再像老一辈那样热衷于倾大量资产去购买有面子的中大型车、也不需要那些用车成本较高的豪华品牌,他们真正需要的是一个经济实用,能帮他们遮风挡雨的好伙伴。
在此需求下,微型纯电动汽车则成了他们的购车首选。所以今天我们就找来此细分市场上的两款热门车型进行全方位比较,它们就是比亚迪e1与欧拉R1。
外观年轻化,可爱路线对抗全民新宠
欧拉R1的外观造型走的是复古范儿,可能是研发中心位于日本横滨的关系,这台车极具日本K-car风格,打眼儿一看很多人可能会把它误认为是铃木Lapin,因为确实太像了;R1的外观就像一个化了妆的大玩具,可爱风可能会吸引女性消费者的注意,但对于广大男性尤其是“钢铁直男”而言,恐怕一时难以接受。
相比之下,比亚迪e1的外观就更符合大众审美,四眼式LED大灯组无论是造型还是科技感都属上乘,车身尾部上窄下宽的样式也给人一种很敦实的感觉,此外与同门前辈比亚迪F0同出一脉的灵动设计风格,采用圆润流线灵动设计让人一眼看上去就有种亲切感,能够俘获更多人的心。
动力续航,伯仲之间
动力方面,e1搭载比亚迪自主研发的全新永磁同步电机,拥有45千瓦的最大功率;由于最大功率上的优势,e1在速度上限方面占据优势,而欧拉R1则搭载由博格华纳提供的永磁同步电机,最大功率为35千瓦,动力表现上只能说中规中矩。
续航方面,两款车均搭配了能耗较低的电驱总成,欧拉R1的电池容量为33kwh,综合续航里程可达到351km,比亚迪e1电池容量为32.2kWh,续航里程可达305km。测试当天,我们选择了一个温度大概在35°左右的中午,这对电动车来说还是比较友好的,经过长达一天的试驾后,欧拉R1一共行驶146KM,而续航里程则下降了177KM里,还算在情理之中。比亚迪e1一共行驶80KM,续航里程下降88KM,与官方数据更为吻合一些。从电池容量以及续航里程的参数来看,欧拉R1比亚迪e1两款车的续航能力不相伯仲,实际的使用均可满足消费者的日常代步需求,毫无压力。
e1科技领先,R1新平台遇挑战
作为2017年才进军电动车领域的长城汽车,此番为欧拉R1全力打造出ME纯电动平台,并且通过与比亚迪达成共享技术的方式同样得到了不少技术储备。
不过由于新平台缺乏技术沉淀,欧拉R1搭载的OBC(充电机)、“3合1”电驱动总成甚至电动空调压缩机,全部由第三方供应商提供,这让欧拉R1的平台在品控方面相对于e1成熟的平台,可靠性上还要打个问号。
对于欧拉我们还有一个担忧,那就是没有为动力电池总成适配液态热管理系统。如果是像现在北京这种夏天动辄三十七、八度的天气下进行快速充电,电池温度将很容易突破50摄氏度,因此“热失控”故障几率将成倍放大,不少欧拉的消费者对此也有一些担心,希望欧拉R1在之后的改款中能进行改良。
自成立伊始,技术就成为了比亚迪的标签。作为全新e系列的首款产品,e1自然也有着众多“黑科技”加持。其与最高售价36万元的唐EV采用完全一致的“e平台”以及完善的动力电池热管理等技术,则是比亚迪e1与欧拉R1比拼的最大杀手锏。当然,提到这个e平台就不得不提一组密码“33111”。
这组数字第一个“3”代表包括电机、控制器、减速器在内的三合一电驱系统,实现了轻量化设计,有利于整车能耗降低。第二个“3”代表高压充配电系统组成的三合一模块,实现体积小、重量轻的优势。第三个数字“1”表示将各种车身控制器集成在一起的一块PCB板。第四个数字“1”则代表那块令人印象深刻的可旋转搭载“DiLink”系统的智能旋转大屏。这套系统已经接受接受了市场的检验并且评价颇高,不仅成功营造了e1车内的科技感,同时也大幅优化了中控台的繁琐布局。
而最后一个“1”则直指比亚迪的看家法宝:电池技术,多年行业积累下来的经验让其在新能源电动车的核心部件——动力电池上有着先天优势,电池组能量密度高安全性好,可大幅增加汽车的续航里程。
比亚迪品牌通过近15年的新能源核心技术研发积累和超过8年的全球市场检验,这些硬指标远超其他品牌的电动汽车全寿命周期验证能力,也是欧拉等新平台的新产品短期内所不能比拟的,比亚迪强大的品牌力肯定也会影响很多长期关注新能源市场的消费者。
理性与感性的抉择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这两款售价相当、续航接近的A00级纯电车型,采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市场路线,长城欧拉R1依靠外观的新颖可爱应该会吸引众多女性朋友的目光,可是品牌的平台和底蕴有待检验,可谓“新瓶装旧酒”;而比亚迪e1则将成本更多的用在了电驱动、整车及动力电池安全防护等看不到的内在,依靠品牌沉淀走了一条低调务实的市场路线,用成熟的三电品质,以及众多黑科技去俘获那些注重“内在”的消费者。
真是一个感性与理性的选择,睿智的你会怎么选?期待你在留言告诉我们答案。
危中有机:跨界而来 比亚迪打造自主核心竞争力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郭涛
回顾过往,从最初的电池领域,到现在的新能源汽车,再到如今应抗疫所需援产口罩、消毒水,比亚迪在一次次的跨界中,不断发展壮大,一步步成长为全球新能源汽车领军企业。在这背后,所彰显的则是比亚迪扎实、过硬的自主制造能力。
谈及比亚迪的成长之路,王传福多归功于改革开放带来的市场红利。而在享受这一红利之时,其更为注重的还是坚持通过自主创新打造核心竞争力,这或许正是比亚迪能够在汽车业站稳脚跟,并实现可持续发展之根本。
危难之中,往往伴随机遇。在以《重温2003》为题,对汽车行业共同走过的2003年做了一个系统回顾后,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汽车频道选取了几个崛起于“非典”之后,并在各自领域获得成功的车企案例,通过分析其发展历程,为企业提供借鉴、提振业界信心。今日,再来看看,跨界而来,一步步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领军者的比亚迪。
4月2日,比亚迪与丰田各出资50%成立的纯电动车研发公司——比亚迪丰田电动车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合资公司业务聚焦纯电动车所用平台、零件设计、研发等方面,并计划于5月内正式开业。
作为一家民营企业,比亚迪能够吸引全球知名车企丰田与之合作,正是得益于其长久以来在电池、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深厚积淀,源于其对技术、科技的执着追求。
回顾过往,从最初的电池,到现在的新能源汽车,再到如今应抗疫所需援产口罩、消毒水,比亚迪在一次次的跨界中,不断发展壮大,一步步成长为全球新能源汽车领军企业。在这背后,所彰显的则是比亚迪扎实、过硬的自主制造能力。
跨界而来,比亚迪瞄准电动车
2003年,正值“非典”疫情期间,比亚迪在拿下全球第二大充电电池生产商头衔的同时,通过收购西安秦川汽车公司,成为继吉利之后国内第二家民营轿车生产企业,实现了从电池到汽车的跨界发展。
彼时的国内汽车市场,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及“鼓励轿车进入家庭”的利好下,正呈现出“井喷”之势。加之,“非典”之后,消费者对出行防护的需求,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经济型轿车的爆发。
比亚迪F3
2005年,比亚迪F3正式推向市场,凭借7.98万元的超低起始价一炮而红,真正为比亚迪打开了汽车行业的“大门”。在此后的短短几年,比亚迪又接连推出了比亚迪F0、F3R、G3、L3、F6、M6等车型,研发新车速度之快,令业界惊叹。
这也成功吸引了“股神”巴菲特的关注,并于2008年斥资2.3亿美元入股比亚迪。此外,在与丰田合资之前,比亚迪早在2010年,就与“汽车发明者”戴姆勒合资打造了新能源汽车品牌——腾势。如今,腾势品牌已被并入奔驰在华销售体系之中进行运营。
比亚迪选择进入汽车行业,很大程度上是瞄准了电动汽车的发展前景。“自进入汽车产业之初,比亚迪就致力于电动车的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并做了大量的创新和引领。”对此,比亚迪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表示,“目前,我们已掌握电池、电机、电控及芯片等产业链核心技术。”
得益于在电池领域的深厚积累,比亚迪电动车迅速崛起。2008年,比亚迪推出“全球首款量产双模车型”F3DM;2014年,推出双模混合动力车“秦”,并一举坐上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冠军宝座;2015年,比亚迪又先后推出“唐”、“宋”、“元”三款同样以朝代命名的SUV新能源车……
从2015年开始,比亚迪新能源车销量连续4年保持全球第一。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已突破73万辆,在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份额接近20%。
比亚迪汉EV
今年3月29日,比亚迪在电池领域又有新动作——正式发布“刀片电池”,并以“高安全、高续航、高强度”等特点广受行业关注。王传福认为,其将“重新定义新能源汽车安全标准,倒逼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做出改变”。据悉,刀片电池将首先搭载于比亚迪“汉”EV车型上,并于6月上市。新车续航将达到600公里,百公里加速3.9秒,体现出刀片电池的领先实力。
除此之外,比亚迪还将电动车产业链延伸到轨道交通领域,推出了跨座式单轨“云轨”和胶轮有轨电车“云巴”。其中,云轨为中运量,云巴为小运量,正好与地铁的大运量互为补充。
比亚迪云轨
“危”中有机,自主创新谓之根本
每当谈起比亚迪的成长之路,王传福多归功于改革开放带来的市场红利。而在享受这一红利之时,比亚迪更为注重的还是坚持通过自主创新打造核心竞争力,这甚至被写进了比亚迪的企业DNA——技术为王、创新为本。
“比亚迪有解决社会问题的梦想和责任,我们以创新为驱动,构建绿色交通体系。”王传福说道,“用电动车治污,轨道交通治堵,让中国城镇化更健康,成长更快,真正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或许有人会说,比亚迪入行之时,正值车市爆发期,而如今的汽车市场则已连续两年下行。加之,此次疫情的影响程度、范围也比“非典”更大,或不可同日而语。
需要指出的是,中国作为全球最大汽车市场的地位未曾改变,尽管短期因疫情承压,但长期来看仍将极具发展前景,尤其是近年来政策大力推动的新能源以及智能汽车领域。
而针对此次疫情带来的影响,自2月以来,工信部、商务部等相关部委也多次表态、发文,促进汽车消费。4月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更是确定了“三大举措”,以推动汽车产业健康发展。
从宏观经济来看,当前疫情在全球范围内正处于爆发趋势,同时原油价格战也给全球经济、资本市场带来了更大的不确定性。反观中国,各项政策组合持续有效发力: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有针对性地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尤其是伴随中国本土疫情传播的“基本阻断”,经济社会发展正全面步入正轨,中国经济也有望率先走向复苏。
以上种种都将成为汽车行业在疫情之后,快速回归正常,甚至是爆发新机遇的有利条件。然而,能否抓住这样的机遇,仍需看车企的自身实力,毕竟无论何时都要“打铁还需自身硬”,否则等待其的恐怕将是“大浪淘沙”之下的没落。
对此,比亚迪有着极为清醒的认识。早在2018年接受采访时,王传福就曾表示,“在汽车行业里未来五年是关键期,包括造车新势力、传统的汽车行业,未来五年会出现两极分化,强者越强,弱者可能就淘汰了。”(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记者郭涛)
相关阅读:
危中有机:长城汽车是如何抓住蓝海契机的(上)
危中有机:长城汽车是如何抓住蓝海契机的(下)
重温2003/上半年,受非典影响有限 汽车产业快速发展
最容易让我发飙的3个“反人类设计”,看似高级实际用起来很崩溃
汽车经历了136年的发展,各种设计形态日新月异。车上的小细节小功能都是在使用中不断探索的,像是查尔斯·F·凯特灵因为摇把的诸多不足发明的电力起动机、尼·波林为保护了行车安全发明的三点式安全带等等,都在一步步推动着汽车工业的发展。而近几年各路新势力品牌、纯电车型推出,为了营造科技感、打造标新立异的风格,在车上加入了不少看时漂亮,用时尴尬,用多想吐槽的汽车设计,今天我们来盘点一下。
第一个:全景天幕
你是否喜欢灿烂的星空,你是否欣赏蔚蓝的天空,一个全景天幕加一个PS轻松让脑袋里拥有使用时的美。但到真正体验过一些全景天幕车型之后,现在每次看到没有遮阳帘的全景天幕我就气得牙痒痒,不知道有没有车主有同感。
作为一个北方长大,南方工作的孩子我们来分析一下全景天幕的鸡肋瞬间。
鸡肋一:无法开启。老烟民可能会打开小天窗来排烟,小姐姐在偶尔休闲时也无法打开天窗呼吸新鲜空气。
鸡肋二:不易打理。在洗车当中车顶的位置,可能打理的难度仅次于发动机舱。在清洗或雨水淋过之后很容易留下死角或水渍,极其影响观感。偶尔在鸟儿舒服之后、北方冬天下雪之后,真是欲哭无泪。
鸡肋三:车内温度高。现在各个厂家在推出全景天幕时,都会标明紫外线防护等级。但一方面因为太阳光热是红外线的形式来进行传播的,紫外线防护并不影响太阳光热的传播。另一方面,因为全景天幕加身之后电动遮阳帘无处安放,车内的空气与天幕没有阻隔,让整个车内的空气都会直接接触到滚烫的天幕。多重因素影响,导致车内升温。
鸡肋四:无法欣赏美景。这可能是全景天幕最致命的点,像宣传中可以看到的星空、蔚蓝的天空和美丽的白云,在国内99%的城市因为太阳晒、雾霾等等不利因素,几乎都不可能看到。
第二个:取消实体按键对于取消实体按键的做法本身我并不反感,像是从诺基亚过渡到现在的IOS、安卓、鸿蒙系统的手机基本上都取消了99%的实体按键。但目前有些车企为了标榜自己的智能化,取消了车辆的启动按键、后视镜调节按键、座椅调节按键、方向盘调节按键、空调出风口调节等等,在我看来目前来看必不可少的按键。
作为驾驶者我们来分析一下,取消实体按键的鸡肋瞬间。
鸡肋一:便利性差。原本我们在进行调节时仅仅需要按动按键、拨动拨杆就可以进行操作。现在取消按键之后必须利用屏幕来进行调节,点击多级菜单来进行调节,并且基本没有盲操作的可能性。
鸡肋二:系统逻辑混乱不成熟。例如部分新势力车型不配备启动按键,在停车之后,主驾驶位的驾驶员离开车之后就会全车下电,导致空调、车机等部分停止工作,车内成员直接崩溃。当然,也有车企“聪明”的加入了停车保电功能,看起来“真有点脱裤子放屁,多此一举”。
鸡肋三:安全性差。除了像是后视镜、座椅这些原本可以在停车时需要调节好的功能之外。像是模式调节、空调控制等等,在车辆跑动时需要调节的功能也并不醒目和操作,尤其对于不熟悉的新手来说可能是致命的安全隐患。
第三个:同质化的设计在今年试车过程当中,最常见的三项配置双联屏、贯穿灯和桶形座椅,不喜欢的朋友评论区打个同意。
小时候街上经常可以见到铃木奥拓快乐王子、比亚迪F0、奇瑞QQ等等一些设计经典的A0级小车,直到今天这些经典的设计依旧历历在目。但近两年汽车品牌推出的新车,越来越有套娃了的嫌疑。虽然大家理解模块化生产可以极大地降低成本,但是目前新推出的车一方面采用自己的“家族化设计语言”,另一方面再有了各种同质化的造型和配件,但是售价可是一个铜钱也没有降低。对于同质化的鸡肋瞬间我就不给大家分析了,大家可以自行脑补,例如全世界女生都穿了蓝色工衣的感受。
写在最后
汽车工业的起步阶段少不了学习与模仿,但将时间拉到2022年的今天,我们国内的汽车工业以完全不仅于此。像是五菱推出的宏光MINI EV敞篷版、比亚迪坚持的汉字按键、科大讯飞的极其准确的语音识别等等优秀的设计,都是非常值得推广与支持的。但是像是一些为了追风而设计的、为了流量而设计的糟粕元素,希望厂家能够“三思”。屏幕前的你,对哪项设计不满意?有没有什么指导性的意见都欢迎在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