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日报 汽车日报

当前位置: 首页 » 汽车资讯 »

比亚迪bms怎么升级

欣旺达邓杰:BMS最新技术进展及发展

【能源人都在看,点击右上角加“关注”】

从技术上我们需要在BMS做到两点,一方面是安全方面,从网络安全加密角度来说,第二种是功能安全。

本文为励展博览集团及NE时代于8月28-29日联合主办的 "第二届AWC2019新能源汽车关键元器件技术大会" 演讲嘉宾的现场实录。

演讲嘉宾:邓杰 欣旺达电动汽车电池公司系统研究院高级经理

演讲主题:BMS最新技术进展及发展

邓杰:我今天介绍三方面内容,一方面是对BMS公司介绍以及BMS介绍,因为今天标题起得有点大,是对BMS市场趋势,我会针对BMS客户需求端,看整车厂需要怎样的BMS,这也会影响到我们对BMS开发的厂商对它的理解。最后是针对欣旺达对BMS解决方案的介绍。

欣旺达成立于1997年,2018年营业额203亿,总部在深圳,现在在惠州和南京都有生产基地,在惠州有一个2000亩地新能源电池产能,南京有1000多亩地。总人数15000人。这是我自己的背景介绍,我之前从事BMS行业10年,最开始在航盛,之后加入欣旺达电子。

这是欣旺达的主要五块产业分布,左边是3C数码以及智能硬件产品,在手机模组行业里面,欣旺达占的市场优势非常明显,30%手机电池模组由欣旺达供应,之后是欣旺达电池分公司,有4个产品,现在主要做方形三元电池,磷酸铁锂和软包也有研发。第二块是BMS。第三块是模组。第四块是做PACK,模组和PACK我们也承接了组装代工业务,包括小鹏汽车的PACK50%由欣旺达代工。第三块业务是(网络业务储能)电网储能业务。第四和第五块业务是辅助业务,针对于我们需要很多生产工厂,我们自己有自己的智能生产工厂,制造智能硬件设备以及产线设备。第五是我们有普瑞赛思电池检测公司,和大众等很多主机厂正进行合作,帮他们测模组PACK。

BMS从2008年就开始研究,这个时候是功能性研发,真正转变是在2016年,大家可以看到我们分为V4.0P和V4.0I的平台,V4.0P是分布式的,V4.0I是集中式的,2019年3月份针对雷诺车型的BMS已经量产,系统能达到ASIL-C的等级,核心器件达到D等级。我们调研很多国际高端客户对BMS的需求。

大家可以看到,这是我总结两点BMS从技术上我们需要做的事情,一方面是安全方面,从网络安全加密角度来说,第二种是功能安全。我们可以看到BMS是一个端口,控制着我们的充放电,控制我们程序升级,从这个图上看到这三方面来说,对外接口很多,怎么样防止这种接口被黑客侵蚀掉,通过网络端口控制车辆,这其实是BMS可以做的事情,以及未来整车厂想让BMS发展的事情,现在我们也接到这方面的需求。不同于它的功能,是对纯粹网络安全的需求。第二方面是从功能安全要求来说,列举了高端车企对BMS的需求,比如3MFlash,CANFD-2M速率,国内的一些项目暂时没有KFD的需求,很多国外企业已经提到了CANFD。再一个要达到AUTOSAR 4.2,以及ASPICE LEVEL 2等级,但是要花大代价做功能验证,才能符合它的要求。

这是从功能安全来说,从上页的功能来说,BMS经过了这么多年的发展,没有很大的变动或者功能增加,基本列举功能就是10年前就有的功能,我们没有做更多的扩展,但是近年来从BMS功能安全上的扩展来说,意义是很大的。大家可以看到,我们这里列举了客户对于ASIL等级C、D的要求。一个是电池电压检测,要求D等级,以及电池温度功能测量达到ASIL-D等级,在高端车企已经是一种趋势,甚至两三家以上车企对电池和电压单体一定要达到ASIL D等级才有可能承接它的项目。

后面简单介绍一下欣旺达针对于功能安全的解决方案,比如承接了一个类似功能安全项目,我们除了项目团队,公司里面的功能安全团队,也会参与到项目中来,还需要辅助的功能安全团队去指导我们做这样的项目,一个BMS项目周期还是比较长的,一般持续两年以上。

第一个阶段就是概念设计阶段,这个阶段也是最重要的阶段,我们拿到客户的功能安全目标以后,其实要做一个功能安全的目标分解,针对每条目标需要做怎么样的分解,这直接决定软件设计和硬件设计,这里举了一个例子,以过压ASIL-D的等级,我们会针对这一条做一个分解细化。针对于概念设计,这是个总的架构,我们选用ASIL D等级的BCU,我们选用PDU也是D的等级,我们后续会对设计进行详细分解。比如在概念设计阶段,为了达到了我们的功能安全目标,先做FTA,同时FTA会在最右侧做功能安全分解,分解成软硬件需求,同时做安全策略,以及安全策略会分解到components,比较重要的一点就是做整个功能目标分解的时候,其实会花费很多精力做,如果这一点没有分解好,导致软硬件分解实现不了,如果软硬件实现不了,再回过头来重新做这个,浪费了很多时间精力。

举个例子,在一个过充ASIL-D的需求当中,是否能采集正确的电压,是否判断过压,我们分为两个独立的分支,比如看到下面黄色的,两个过压电芯判断需要独立,独立的意思就是需要有两个采集芯片或者其他的方案,比如一个芯片有ASIL-D,内部会做独立的判断,由这两个通道可以把ASIL 等级降到B。举个例子,我们当时在看到宝马I3方案的时候,当时已经很早了,在2011、2012年的时候为了达到ASIL-C的等级,把电压采集用了一块主芯片,用的是6803主产,把另外一块芯片用6801,这种组织架构保证了电芯采集的冗余设计,基于这种设计从I3一直到现在还在生产,硬件方案都没有变,都是用的这种。不管你未来成本需求是多少,一旦车型量产,是不允许车型硬件改动,只有在另外一款车型才能验证实现,不管出了6804、6811,芯片是不允许更改的。在FSR03中有没有正确把过压信号传输出去。在充放电过程中是否正确切断继电器,我们会考虑两个继电器能否单独切换,把客户功能安全D等级分解到D以及B的阶段。

我们用的MC33771也是支持ASILD等级的芯片,对于能源传输芯片用的是ASILB芯片,同时我们又用了ASIL-B的回路保证正确的反馈,使整个系统保持ASILD。

这里介绍的是MCU在系统设计需要考虑的功能安全机制。

后面就是细化的软硬件设计,这里不再详细介绍,在功能安全的定义里面都有。

再提一下,AUTOSAR标准已经有很严格的要求了,2.0、4.2以上AUTOSAR这样的硬性要求,使我们2016、2017用的是4.2版本之前,还要针对单独项目进行AUTOSAR的升级。

谢谢。

转载声明:本文系NE时代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如未经授权转载或抄袭,NE时代将保留法律追究的权利。

比亚迪冯天宇:高精度高安全性BMS

华域电动马岭:电机控制器及其关键技术

比亚迪、奥迪将携手,是什么在悄然变化?

NE时代韩家骅:新能源汽车高压元器件市场现状与发展

博格华纳孙树强:博格华纳最新电驱动“三合一”技术&趋势

丹尼克尔李荣珍:自动送钉拧紧在新能源电机及电控装配上的应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转载自NE时代,所发内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全国能源信息平台联系电话:010-65367827,邮箱:hz@people-energy.com.cn,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

3·15大调查|600多位车主质疑BMS升级变锁电,威马汽车予以否认

“开730公里过程中,居然需要充5次电,有时130公里就需要充电。”自2021年12月15日到4S店保养之后,威马车主朱平发现自己的电动车突然变得不耐开了。

(图片来源:威马汽车)

朱平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他购买的2018款威马EX5 400 Extra创新版表显续航为320公里,前两年的冬季实际续航能够达到240~260公里,但就在刚过去的这个冬天里,他的车最多只能开到200公里。

“我每天都要开60~80公里,去年12月15日去4S店保养之后,一下子就能感觉出不同,续航掉了50%。”朱平认为,在自己不知情的情况下,威马汽车在保养时对产品进行了锁电。

朱平并不是个例,在新浪旗下的投诉平台黑猫投诉上,“威马锁电”共能搜索到79条相关投诉。另一位威马EX5车主张琪则告诉记者,目前在他所在维权群人数已经超过600人,其中大部分成员为威马EX5车主,也有少量威马EX5-Z、威马EX6及威马W6的车主。

“1月,我们170多位车主联名给威马送了律师函,但是到现在还没有得到官方的回应。”张琪说到。

充电变慢、续航变少

“去年12月15日保养时,工作人员告诉我,除了常规项目外,还需要进行A柱打胶和BMS(电池管理系统)升级,当时就告诉我有个最新的电池软件,也没有告诉我升级之后会怎么样。”朱平告诉记者。

在朱平向记者展示的4S店服务工单上显示,当日4S店工作人员除了对IPM标签、保险丝和A柱进行相应的更换和维修外,还对ESC和BMS系统进行了升级。朱平称,这次升级之后,车辆的续航里程明显减少,同时充电速度也慢了很多。

“2021年2月11日,我在国家电网120kW的快充桩,充10.51度电用了17分钟,到2022年2月9日,我在特来电的150kW快充桩,充9.43度电,花了34分钟。”朱平表示,2021年那次是从5%电量开始充电,2022年这次的充电环境要比2021年好,而且是从20%开始充电,耗时反而更长。

朱平告诉记者,以过往经验,一般电量在20%以下时,充电功率并不会达到峰值,当电量在30%左右时,充电功率开始达到最高。“都是补10度电,在充电桩功率更小的情况下,从5%开始充居然比从20%开始充速度还快一倍,这就有问题了。”朱平认为,威马的锁电不仅仅是降低了产品续航里程,还限制了充电速度。

张琪亦遇到和朱平类似的情况。他告诉记者,刚提车时,他的EX5 400续航接近300公里,然而同样在元旦前后的北京,锁电之后续航已经掉到150~160公里,几近腰斩。同时,快充的充电速度明显变慢,功率和速度都大幅下降,甚至出现了快充的功率比慢充桩的功率还低的情况。

“有一次我在公共充电桩充电,旁边3辆比亚迪都充好了,我还在那边等着,真是太可笑了。”张琪称,并非是在4S店进行常规保养时被威马方面进行了疑似锁电的操作。“从去年6~7月份威马就开始锁电的操作,当时是以夏季活动进店保养等名义进行的;后来,威马又搞了送两百元京东卡进行检测的活动,还可以上门检测,我就是在上门检测的过程中被锁电的。”张琪如是说。

今年1月10日,173名威马车主实名向威马递交律师函。该律师函中显示,威马通过“保养”、“随机抽取18888名幸运儿活动”、“到店赠送200元京东卡”等活动,私自对用户车辆进行锁电操作。同时据朱平介绍,在173名车主递交律师函后,威马汽车通过OTA(空中下载技术)私自对系统进行修改,在修改后仪表显示的续航信息前半段掉电较慢,续航显示情况时好时坏。

威马汽车方面则告诉记者,该公司并没有锁电的行为,电动汽车续航里程冬季皆会有所衰减。截至3月8日,威马共收到247位用户来电咨询关于续航的问题,并邀请相关用户前往就近售后门店,通过全车检测、陪同试驾等形式,帮助用户更好了解车辆状态、更全面发挥新能源汽车的性能及特点;目前,邀约同意进店的用户为98人,征得用户同意后进行检测的车辆为38辆,检测结果均为正常。

新能源汽车频被消费者质疑锁电

对于威马方面的回复,部分车主表示并不认可。

北京威马EX5 400 pro车主刘廷告诉记者,在接到检测通知后,2月20日他去威马4S店进行了检测,在近6个小时的等待之后,4S店给出电池健康度96的结论,不符合衰减维修更换的条件。但据刘廷介绍,他的车刚刚行驶满3年,之前冬季续航大概能够达到230~250公里,今年冬季续航下滑至不到180公里。

有车主认为,近两年多次自燃,是威马进行疑似锁电操作的原因。

第一财经记者梳理相关信息发现,2021年12月,威马汽车在一个月内接连发生3起自燃事故。2020年威马汽车亦曾因多起自燃事故,并发起过召回。

新能源汽车被用户质疑锁电问题并不仅仅存在于威马汽车。近期,多位小鹏汽车车主在黑猫投诉平台称,小鹏汽车P7首批670续航被无故锁电,80.3kwh电池容量只能充70kwh左右。对此,小鹏汽车客服回应称并无锁电。2021年9月,广汽丰田iA5车主集体维权,称广汽丰田在未告知用户并经用户允许的情况下,对大批广汽丰田iA5车型通过后台OTA升级电池管理系统BMS等,人为降低汽车动力电池可用容量以及限制汽车输出功率。早在2019年亦有特斯拉车主反映,车辆在经过厂家主导的程序升级后,电池容量、续航里程和充电功率均有明显衰减。

国内某车企研发工程师告诉记者,快充尽管充电速度快,但动力电池内电芯并无法保证完全一致,大电流快充会导致电芯电压不一致,进而影响整个电池包的放电能力;此外,部分电芯充满,部分电芯未充满的情况下,BMS系统可能会判断电池包未充满,进而继续充电,导致部分电芯出现过充。早前,曾有部分车企产品因为电池过充而出现自燃事故。为了解决这种问题,部分车企会在动力电池行将充满时采用小电流充电,使得电芯电压尽可能保持一致,所带来的的问题便是充电时间增长,用户体验变差。而“锁电”可以在保证较快充电速度的同时,通过限制充电电量,减少过充的情况。

汽车行业分析师张翔告诉记者,过充过放可能会导致动力电池“析锂”,产生的“枝晶”可能会刺破隔膜导致正负极短路,引发热失控和自燃。锁电的目的就是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的出现,但有些相关的OTA升级或线下升级,车企并没有明确告知车主锁电所带来的影响和效果,监管部门应该推出相关规定,要求车企明确告知车主升级内容和带来的影响。

“对于车主来说,在遇到OTA升级或线下升级时,一定要看清楚相关的条款。当下,有些被锁电,就是车主在没有看清楚升级提示的情况下点击了确认。”张翔如是说。

(应受访者要求,朱平,张琪、刘延均为化名)

掉队了的比亚迪,如何重回王位?

出品|妙投APP

作者|李赓

头图|视觉中国

虎嗅注:本文万字完整版于2021年3月1号首发在虎嗅妙投APP,相关标的比亚迪(SZ.002594)首发至今波动幅度-20%。

本周三,比亚迪于香港交易所公布了2020年年报。实现营收1565.98亿元,同比增长22.59%;归母净利润为42.34亿元,同比增长162.27%;归母扣非净利润29.54亿元,同比增长达1181.5%。

除了这些绚丽的对比数字,上个月股神巴菲特的公布持仓,也着实让比亚迪火了一把。12年从未减持比亚迪的巴菲特,已经实现了25倍的浮盈,年化收益率近30%,堪比一众科技公司的发展速度。

但也就是这家大众认知中的昔日新能源行业王者,在其仍十分稳当且光鲜的表象下,已经一脚陷入了发展的“隐形泥潭”。

经历了2020年整体的“新能源疯狂”,以特斯拉、国内为代表的新能源车后来“挑战者”们的市值在2021年都发生了大幅度的股价“回撤”:

特斯拉1月21号市值最高达到8478亿美元,目前市值5939亿美元,回撤幅度30%;

蔚来2月9号市值达到最高值979亿美元,目前市值563亿美元,回撤幅度42.5%;

小鹏2020年11月27日市值最高588亿美元,目前市值254亿美元,回撤幅度57%;

理想2020年11月24日市值最高432亿美元,目前市值214亿美元,回撤幅度51%。

新造车势力不断“下行”,市场对于传统车厂“后来居上”的期望也越来越高。以大众集团为例,其2020年整体销量同比下降15.2%,将全球销量冠军的宝座拱手让与整体销量下降幅度更低的丰田,但因为大众在新能源汽车上的布局逐渐加速,其股价在2021年迎来了一波快速上涨,在2月初到3月中的一个半月内,股价接近翻倍。

同样的逻辑也发生在国内的新能源车传统车企身上,国内最早选定新能源车赛道的比亚迪全年的股价累计涨幅为517%。2021年其股价也经历了上涨到回撤的走势,2021年整体的波动为-9.5%,表现的更加稳定。

但在“表象之下”,比亚迪这家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重要势力,2021年注定需要面临一场“大考”——在一众“后来者”所环绕,愈发严峻的竞争态势下,比亚迪需要以实际的结果证明,能走出自身发展的“隐形泥潭”,展现自己的成长潜力。

最关键的是,这场大考不再像过往对新能源车“前辈”充满理解,因此也必将成为比亚迪发展中的下一个重要“拐点”:究竟是重现雄风崛起,还是继续下行萎靡不振,结局都将残酷而干脆。

2020,仍在“下行”中的比亚迪

在过去的3年里,比亚迪的新能源车销量一直在缓慢萎缩,同期中国整体新能源车的销量却在不断上涨,比亚迪在整体新能源市场中的份额不断下降。简单点理解,就是“掉队”。

比起新能源,比亚迪燃油车业务反而表现更好。2020年比亚迪累计销售汽车42.7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18.9万辆,燃油汽车23.7万辆,同比分别下降了18%和增加了1%。同期中国整体汽车市场新能源车和燃油车的销量分别上涨了10%和下降了6.8%。

比亚迪的新能源成绩表现不及行业整体水平,燃油车倒是超出了行业平均水平。对于一家致力于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称王的公司,燃油车产品卖得比新能源好,不得不说是一种尴尬。

中国乘用车消费者并非对“价格”不再敏感。以2020年热销的Model 3和蔚来ES8/ES6为例。特斯拉Model 3去年之所以能够销量大涨,就是因为“降价”。去年1月国产化成功,Model 3就已经降价到了30万以内,10月分的再次降价,直接催生了Q4的优异成绩。五菱Mini EV作为一辆可以正式上牌的新能源车,价格更是已经低于北上广深的牌照拍卖价格。

更准确地说,是中国消费者对于新能源汽车的需求从“能开”转向“好开”、“好用”,从单纯的“性价比”升级为全面的产品力追求(包括价格、市场定位、后续服务等等);同时随着对于新能源车“能开”、“成本低”追求人群的逐渐“耗尽”,新能源消费群体正在转变为中国乘用车市场中最“挑剔”的人群。

以蔚来为例,其新能源汽车产品的热销核心逻辑都在于抓住最新的需求趋势。以蔚来为例,截至目前上市的一共3款SUV车型,一开始就瞄准了豪华SUV这个国产新能源车没有涉足过的市场。因为新能源车的智能化基础优势,新能源豪华SUV实际上在使用体验上实现了再次升级,实现了更豪华的汽车驾驶乘坐体验。

(图:中金证券)

蔚来还在服务上下大功夫,提供包括免费换电、免费道路救援、免费质保等服务,蔚来还打造了线上社区NIO App,进一步与自己的车主和非车主客户进行运营联动,并且紧密结合线下经销店一起提升品牌的认同度。订车、购车流程也全部通过NIO App来完成。

在过去的几年里,中国绝大部分传统车厂都已经发布了自己的燃油/新能源汽车子品牌,并且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独立包装:2007年奇瑞发布观致品牌;2016年吉利发布领克品牌,长城发布WEY品牌;2018年荣威发布Marvel X;2019年上汽通用五菱发布宝骏、广汽发布Aion品牌,奇瑞发布星图品牌,吉利发布几何品牌等等。

相比之下,比亚迪一直以来的策略都只是建立不同的产品系列和产品名称,在品牌形象上已然落后。

去年年7月,比亚迪首辆定位B级轿车市场的车型“汉”上市,敲响其在轿车市场升级的第一步。2020年下半年总销量超过4万辆,直接占到比亚迪2020全年新能源汽车销量的21.4%。可惜2021年1、2月的销量已经展现出下降趋势:1、2月销量分别为12103、5028辆,环比增长0.1%、下降59%。

2020年比亚迪汉的先期预定存量已经基本释放完成,未来的销量将直接受到市场动态竞争态势的影响。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虽然“汉”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展现出了比亚迪在新能源汽车上的产品力,单就一款车型而言,仍不足以改变比亚迪当下全景的产品体系、市场格局。

“拖垮”比亚迪的,竟是自己的优势?

回顾比亚迪上市20年的历史数据,趋势就是“稳定”地下滑,尤其是ROE(除非净利润/平均净资产)的表现,2012-2014、2018年直接就是负数。也就是说辛苦了一年,与核心业务相关的净资产不仅没有赚到钱,反而赔钱了。

比亚迪在其2020年报中,将经营范围描述为“传统燃油汽车及新能源汽车在内的汽车业务、手机部件及组装业务、二次充电电池及光伏业务,利用技术优势积极扩展城市轨道交通业务”。相比2019年年报,重点表达了轨道业务仍处于发展当中。

在比亚迪官方公布营收组成中,只有三部分组成:二次充电电池及光伏、汽车、手机。其中电池和光伏一直在7-8%徘徊、汽车业务大致占50%、手机部件和组装大致占40%。在2020年里,比亚迪总的汽车销量为42.7万台,其中商用车仅为1.06万台,占比仅为2.5%。换句话说,比亚迪50%的营收都是来自于乘用车产品的销售。

而从市值的角度看更是如此,虽然消费电子代工业务的营收大约占了比亚迪年收入的40%,但是同样在港股上市的消费电子代工业务主体比亚迪电子的整体市值不过1100亿人民币左右,只占比亚迪整体市值的1/6。

但在利润层面,比亚迪电子却堪称比亚迪的“顶梁柱”,从2018年至今,比亚迪电子对于集团整体的净利润贡献都保持在70%之上。在2020年,因为比亚迪电子扩展了口罩生产业务,更是首次出现了比亚迪电子的净利润反超比亚迪股份的净利润。结论很简单,比亚迪汽车业务“不挣钱”,对比通常认识中的车企比亚迪,形成了鲜明的矛盾。

比亚迪创始人王传福向来坚持“买外来不如自己造”,让比亚迪前后发展出了19个事业部(其中一个已经独立)。其中与汽车相关的总共有13个,与电池相关的主要有2个。这些事业部的业务范围极广,基本覆盖了燃油车、新能源车(含商用车)的绝大部分环节。

(图:头豹研究院)

例如第15事业部负责的汽车电子产品、第16事业部负责的汽车附件和行驶系统、第17事业部负责的发动机和变速器,在传统车企中通常都是交给Tier 1、Tier 2供应商来完成。看似复杂的体系,为比亚迪实现了高度的自产自销,理论上可以实现成本的降低。

从最终效果来看,自产自销的成本优势并没有发挥出来,2016-2020年比亚迪的毛利润能维持在15-20%,略高于传统燃油车企业10+%的水平。但减去营业费用之后,少数几年的营业利润率直接变成了负数,惨不忍睹。2020年的表现虽然有所提高,但背后原因主要是因为比亚迪电子的贡献。

与新能源领域的重点竞争对手特斯拉对比,其自产的部件主要只有3个:电控系统(三电)、BMS/电机控制器、自动驾驶系统。其他的零部件都可以采用全球汽车产业Tier 1、Tier 2供应商提供的产品。例如直接使用大陆集团的悬挂、英伟达的视觉处理器、松下和LG的电池模块、博世的转向助力系统等等。

相比之下,比亚迪产品中自产比率就高上不少。从驱动电机、三电、电池维护系统、动力电池、到空调总成、到车架、制动器、减震器、再到车身里面的内饰总成,甚至还包括了安全气囊。简单统计外部供应商的数量也能看出差别:Model 3大概有59个,比亚迪汉只用了31个。

从这个角度来看,比亚迪的“买不如造”等于一场研发生产上的“群殴”,一边是比亚迪,一边是整个行业里的其他企业。比亚迪不仅需要不断投入成本维持新技术的研发,还需要全力控制内部的生产成本。

以新造车中的蔚来为例,为了解决“生产制造”这个汽车业最大的“Know-How”,早从2016年开始就与江淮、广汽、长安3家国产车企进行对接,并形成战略合作。

其中,已经引入大众技术和投资的江淮不仅是目前蔚来的主要的代工方,同时负责蔚来生产线的搭建。蔚来自己只需要负责原材料和质量管控。也正是由于这种深度的合作,才使得蔚来能在去年快速形成生产力。而有了江淮包括大众的汽车基础制造能力之后,才保证了蔚来自身的产品能够在品质上对得上豪华级别的需求。

比亚迪的“自己靠自己”,并非全然无可取之处,能够从最早造车一路走到现在,已经是了不起的成绩。但当竞争对手纷纷利用整体产业的快速发展成果“武装”自己,独木的确难支。

比亚迪的“根”和“魂”

回顾比亚迪的历史足迹,大致分为3个阶段:

1995年-2002年,主要业务为单一的手机电池生产制造;

2002年-2009年,业务开始升级,手机电池扩展为“电池+代工”,同期还进军了燃油车市场;

2009年-至今,开始进军新能源车领域。

整体来看,无论是手机电池,还是代工生产,抑或是后面的燃油车和新能源车,在分类上虽然不同,大体上都归属于制造业。能够横跨多个细分制造业和产品品类,跑通技术到生产制造,最终获取一定的市场份额。这已经超出了一般制造业公司、公司管理者的能力范围,完全可以称之为“综合制造能力”。

究其根本,比亚迪的“与众不同”还是来自于王传福,其高级工程师的起点,让他对于技术有着更深入的了解;他也不“循规蹈矩”,不会盲目采用行业中现有的技术体系和生产方式,在企业中推行“买不如造”、微创新等举措,同时还对技术未来发展有足够的见解和预判。

所以,“综合制造能力”就是比亚迪持续发展成长的“根”,而王传福本人就是比亚迪安身立命的“魂”。

优点的反面,往往就是缺点,比亚迪也是如此。正因为王传福自己对于技术的判断十分自信,也坚持“自己靠自己”,让比亚迪在行业里也显得十分“异类”,并且也导致比亚迪在发展路上的数次“走岔路”。

比亚迪新能源“未来村”(图:东方财富)

2009年,王传福曾将比亚迪的战略方向定为新能源,包括LED,光伏发电等,而且是深入到具体的应用上。当时的比亚迪自己建设了两个太阳能发电站,而且还建造了由完全利用太阳能和风力发电的可持续发展别墅组成的样板“未来村”。

但后来光伏产业出现“供过于求”,而且行业内其他企业更早起步、高度产业分化,比亚迪的光伏业务并没有取得特别多的进展。自建的两个太阳能发电站几年后就被转让给其他光电企业。太阳能和风能发电化学储能这一块市场从此也没有了比亚迪的身影。

比亚迪园区内的“云轨”

相比光伏,“云轨”则显得更加惨淡。2016年比亚迪活用自身新能源动力技术,推出了云轨,一种全电动单轨轨道交通方式。相比当时许多城市正在兴建的地铁,云轨虽然运输能力更小,但建设成本更低、建设工期更短、建设方案更灵活,纸面上是存在一定的市场空间的。

在当时的发布会上,比亚迪创始人王传福也给云轨定了一个小目标:“打造一个千亿级的产业,再造一个比亚迪。”

但仅仅在一年之后,中国整体的大型公共交通设施建设政策就迎来了调整,针对许多城市大造地铁,公共交通造价过高、大量采用PPP融资等问题,国家要求各地城建注重实际需求,而不应着眼于不切实际的“大干快上”、“大拆大建”,云轨的发展因此踩下了急刹车。

更麻烦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其他轨道交通巨头,纷纷基于自身的技术,拿出了产品和解决方案。更不要提,轨道交通巨头们往往还拥有强大的基建队伍和能力。这也是为什么,现如今很多机构在对比亚迪进行估值时,往往都将“云轨”直接归0。

跟其他自主车企积极吸收汽车行业成熟人才的做法不同,比亚迪从创建以来就偏向于招收应届毕业生,并且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培养,例如投入到比亚迪负责汽车核心研发的汽车工程院中。

包括目前比亚迪公开的高管信息中数位与技术相关的副总裁、核心技术人员,都是在毕业同年就加入了比亚迪。这些个人职业生涯与比亚迪紧密捆绑的高管们,最终体现为与王传福的“高度一致”,也是比亚迪在技术和制造优势上得以贯彻的关键。

但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比亚迪发展中的“惯性”,具体表现为比亚迪在许多行业新趋势上“跟进”的不及时。

未来的希望:电池&半导体分拆上市?滴滴?

比亚迪股份股权架构(图:兴业证券)

关于比亚迪电池和半导体分拆上市的传闻,早已有之。比亚迪半导体更是已经完成了初步的战略风投。按照常规的进程预想,比亚迪半导体大概率会在2021年年内完成上市。

(图:天眼查)

同时,比亚迪还在不断将自身内部与汽车动力电池相关的部门独立出来,并且统一以“弗迪”命名,未来大概率将紧随半导体,成为下一个单独上市的部门。

子公司的上市,将会为比亚迪吸纳社会资金提供新的入口,从而在短期内推高公司股价。但最终决定比亚迪股价的,依旧是最根本的业务发展状况。具体地说,是比亚迪未来的子公司,包括电池和半导体业务能否在“自产自销”之外,开拓全新的市场份额。

2020年比亚迪动力电池装机量达到了9.48GWh,大部分用在了自家的新能源车上,整体装机量排名中国第二,至少电池的生产能力看起来不弱。但站在行业视角跟2019年对比,比亚迪的电池生产状况实际是下滑的。LG化学、松下因为特斯拉的热销,迅速冲到第3、第6名。同时,中航锂电这样的同比大涨的动力电池企业也同样存在。

在技术上,比亚迪早年在动力电池赛道上选择了更加安全、但是能量密度更低的磷酸铁锂电池。更是在2020年推出了全新的“刀片电池”,作为磷酸铁锂电池的一个重大升级版,实际上是动力电池的空间布局、电极焊接技术、涂敷技术上的一次全新升级。

但从销售成绩看,“刀片电池”的出现仍未能改变比亚迪目前在动力电池市场(外供)份额上的劣势。目前比亚迪的乘用车电池外供,除了理想ONE递交过车辆注册申请(产品没有落地),和一款红旗B级轿车即将落地之外,并没有更多动作。

(图:电车汇)

在更适合磷酸铁锂电池应用的客车、专用车市场中,比亚迪的表现也很“失分”。在商用车占比最高的客车领域,宁德时代已经和绝大部分客车制造企业形成了合作,实现了新能源客车领域装车量的绝对第一。在比亚迪通过自己生产制造专用车的方式实现较高装车量的专用车领域,2020年也遭遇了宁德时代的全面“追击”:年第11批新能源车专用车目录中,有45款采用了宁德时代的电池模块,只有16款采用了比亚迪的电池。

滴滴定制网约车D1(图:VCG)

作为比亚迪2020年在产业合作上的大突破,比亚迪为滴滴专门定制的首款网约车D1,截至目前已经“销售”了近1200辆。这一数量目前无法填补已经失去竞争优势的客车、专用车市场,但成长空间值得期待。

根据中国人民大学2020年的一个预计,国内网约车市场目前总的司机就业人数就已经超过了1000万,与之对应的就是将近1000万台网约车。滴滴通过与比亚迪合作,为自己的网约车服务打造差异性,获取市场竞争力。同时通过不断添加技术和迭代,往自动驾驶时代的网约车公司迁移。从合作的角度看,滴滴和比亚迪可谓“互惠互利”,滴滴能够获得根据自己业务需求定制的车辆。比亚迪则进一步发挥了生产能力,并且转换为了价值。

究竟2021年比亚迪会为滴滴生产多少新能源车?这大概率会成为今年比亚迪业务增长中最值得期待的一点。从中远期来看,滴滴未来完全可能在比亚迪之外寻找新的代工方,这也更符合代工业的逻辑,届时,代工环节的竞争也将成为比亚迪的新挑战。

算账时刻

据比亚迪电子公告,比亚迪电子上半年营收313.86亿元,同比增长34.82%,净利润24.73亿元,同比增长329.9%,毛利为41亿元,同比增长164.27%。公司上半年口罩业务收入85.7亿元,主营业务收入228.3亿元。

比亚迪电子目前的市值大概是860亿人民币,代工行业非常成熟,所以直接使用PE估值法,比亚迪的PE水平为26.8,在20-30水平的消费电子代工行业处于中等,在合理范围内。

其次是电池部分,比亚迪去年1-10月动力电池装机量5.88GWh,第一名的宁德时代装机量为19.8GWh。根据这个业绩和宁德时代当前的8100亿市值,就能计算出一个2400亿的参考值。

参考特斯拉Model S,其使用的功率半导体价值在400美元左右。结合比亚迪去年总计生产了19万辆新能源车,对应的营收估算为7600万美元。参考功率半导体行业龙头英飞凌当前125倍的市盈率,对应的合理市值应该在100亿美元,也就是650亿元左右。

最后简单做一个减法,比亚迪的整车制造部分市值大约就是2090亿元,相比之下,新造车且公司核心制造只部分覆盖整车的蔚来市值虽然经历了一轮回调,仍有4400亿元,差距明显。如果再算上理应发挥出成本优势的“自产自销”,比亚迪市值上的落后应该超过3000亿元,缺口还是非常明显。

这个缺口并不能直接理解为价值上的“低估”,而是市场对于比亚迪,这个曾经的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王,真金白银的价值“投票”。比亚迪未来能否完全走出成长的“泥潭”,将决定其市值最终的走向。

本文为虎嗅妙投会员专享专栏《深案例》的公开版,更多上市公司投资价值解读尽在《深案例》专栏。关于比亚迪,妙投会员专属内容里还有更多深度解读。即刻加入虎嗅妙投会员,您还将一并解锁:

「快点」财经快讯,精选速达,“省”时度势;

20+,仍在不断上新的「精选专栏」:行业一线专家知识体系输出,帮你迅速晋级专业人士;

周一篇, 别处看不到的「深案例」:巨头成长方法论,争议公司高清呈现,新兴机会精准捕捉

帮你更懂财报的「虎嗅投研」:1000+上市公司,第一时间抓出财报背后“潜台词”;

不吹水讲干货搞合作的「线上社群」:热点专业解读,与研究员、分析师每周一期准点相会。

本文源自虎嗅网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汽车日报 » 比亚迪bms怎么升级

相关文章

themebetter

cont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