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申请助力电机控制专利,保证车辆在各个车速工况下均具有较好的齿条末端保护效果
金融界2023年12月5日消息,据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告,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申请一项名为“助力电机控制方法、系统、装置及存储介质“,公开号CN117163147A,申请日期为2022年5月。
专利摘要显示,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助力电机控制方法、系统、装置及存储介质,方法包括:获取车辆的车速、转向柱转角和转向柱转速,并基于车速、转向柱转角和转向柱转速计算得到目标保护力矩,目标保护力矩随车速变化而变化,然后在转向器的齿条处于末端保护区域且向末端位置移动时,根据目标保护力矩对助力电机的原始助力力矩进行调整,得到助力电机的期望力矩,并根据期望力矩控制助力电机对转向柱的助力;本发明在末端保护时不只考虑了转向柱的转角与转速,同时也考虑了车速的影响,通过车速、转向柱转角和转向柱转速限制齿条运动,缓解了不同车速下的末端碰撞冲击,保证车辆在各个车速工况下均具有较好的齿条末端保护效果。
本文源自金融界
比亚迪申请电动助力转向的主动回正控制方法专利,有效适应不标准路面,避免方向盘调节不足或过度调节的问题
金融界2024年3月8日消息,据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告,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申请一项名为“电动助力转向的主动回正控制方法、车辆和存储介质“,公开号CN117657283A,申请日期为2022年8月。
专利摘要显示,本申请提供一种电动助力转向的主动回正控制方法、车辆和存储介质,所述方法包括:采集回正控制信号;其中所述回正控制信号包括方向盘转向角信号和力矩信号;根据所述回正控制信号和电子控制单元中存储的提前表确定中间回正力矩;根据所述中间回正力矩进行PID控制,生成方向盘的目标回正力矩,并根据所述目标回正力矩控制方向盘回正。通过对中间回正力矩进行PID控制,生成方向盘的目标回正力矩,在主动回正时不只考虑了基于车速的回正力矩,同时也考虑基于路况的自适应,以及回正稳定性误差控制的情况,通过PID控制环节可以有效适应不标准路面,避免在不标准路面上驾驶导致的方向盘调节不足或过度调节的问题。
本文源自金融界
比亚迪 匠心助力中国汽车走向世界
比亚迪专利墙。图/企业供图
在位于深圳坪山的比亚迪试车场地面上,到处都是车辆轮胎留下的黑色圆圈痕迹。
为研究车辆原地掉头这一“黑科技”,在两年多的时间里,比亚迪工程师徐工所带领的团队已经过了三冬两夏极限测试,测试足迹遍布28个省份。
通过四轮电机的单独驱动,搭载原地掉头功能的车辆两侧车轮可以实现“正反转”,实现原地掉头,为拥挤停车、断头险路等转向困境,提供了最佳解决方案。
机会总是留给准备好的人。9月20日,可实现原地掉头、应急浮水脱困等功能的高端车型仰望U8豪华版上市,并将于10月下旬开始交付。定位百万级新能源硬派越野,仰望U8有望改写百万级豪华车市场格局。
“人才鱼池”助力技术创新
“虽然之前有车企已经提出过类似的相关概念,但都没有真正应用到量产车型上。”徐工回想起团队刚开始研究这项技术时说到,行业内并没有很多相关的资料可参考,当时接手这个项目的他,也刚从硬件研发转到软件研发不久。
如何做到“从0到1”的创新突破,成为徐工团队勇闯此项技术“无人区”的初心。
测试数据、发现问题、开会研究、解决问题,然后再次测试数据、发现问题......在一次次的反复锤炼中,徐工所带领的团队,终于寻找到想要的答案。
而这只是比亚迪攻克技术壁垒的一个缩影。在比亚迪总部的六角大楼内,有一面由密密麻麻相框组成的专利墙,每一个相框内都是一项专利技术证书。在上千份专利证书中间的标语,是那句比亚迪始终坚持的发展理念——“技术为王 创新为本”。
布局新能源20年,比亚迪坚持投入大量研发费用,构筑技术护城河。凭借刀片电池、DM-i超级混动、e平台3.0、CTB电池车身一体化、易四方、云辇智能车身控制系统等颠覆性技术的自研及应用,比亚迪形成了庞大的“技术鱼池”。
截至目前,比亚迪拥有11个研究院,超9万研发人员,研发总投入累计超千亿元。平均每个工作日递交19项专利申请,获得15项专利授权。
2023年夏天,3.18万应届毕业生入职比亚迪,比去年的人数翻了一番,是历年最多。他们来自50个不同类别的专业,超六成是硕博学历,有八成人员将投入到研发工作。
“学校实验室与比亚迪有交流合作,研一参观比亚迪时就学习到了能源获取、储存与利用的技术和理念。所以秋招时早早就确定了offer(录用通知)。”曾在清华大学读硕士的小薛,今年刚毕业就加入了比亚迪产品规划及汽车新技术研究院,在经过培训和导师辅导后,早已进入项目团队学以致用。
与小薛一样,上万名“爱迪生”(指进入比亚迪工作的校招生)的到来给比亚迪带来了更多的新能量和新动力,形成企业创新发展强有力的人才支撑。而多年来高层次优秀人才的积极储备,则进一步夯实了比亚迪的自主研发能力。
重视创新,深耕技术。现在,比亚迪是全球唯一同时掌握电池、电机、电控以及整车制造等全产业链核心技术的新能源车企,在轨道交通、储能等新能源上的布局也在稳步推进。
厚积厚发实现换道超车
二十年前,比亚迪收购陕西西安秦川汽车有限公司时,带着新能源梦想进军汽车行业。在一片质疑声中,比亚迪定下愿景——“为地球降温1℃”。
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曾直言,未来是混合动力、电动车的天下。这句在当时看来似乎显得盲目乐观的定论背后,实则是比亚迪多年来的未雨绸缪。
从2002年起,比亚迪就大力投入动力电池技术,从电池做起,逐渐打通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研发电驱系统、电控系统、传感器等,几乎掌握汽车所需的一切零部件。这种垂直整合模式使得比亚迪可以不断推出符合用户需求的车型。
“新能源车就是一条‘大鱼’。”王传福曾表示,“没人相信电动车时,我们就开始‘养’,遇到了很多困难,比如股东说你‘烧’了这么多钱,分红少了,有争议。这就是困难,但我们坚持、不放弃,因为我们认为中国有石油安全、空气清洁、气候变暖这三大问题必须直面。”
看准新能源汽车赛道的市场机遇,比亚迪于2022年4月率先停产燃油车彻底转型为新能源车企;并在一年多的时间内持续完善产品矩阵,形成了以比亚迪王朝网、比亚迪海洋网、腾势、仰望和方程豹的多品牌布局,覆盖从家用到豪华、从大众到个性化的多方位、全场景用车需求。
市场也在证实比亚迪此前的预判。
2022年11月,比亚迪以超23万辆的月销数据,超越一汽-大众登顶中国汽车市场单月销量冠军,这是自主品牌第一次超越合资品牌。
2023上半年,比亚迪以125万辆的绝对优势超越特斯拉稳坐全球新能汽车销量冠军,并首次跻身“全球前十大车企”。
从进入汽车行业到第5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比亚迪坚持了二十年。用二十年的技术积累与创新完成的这道“证明题”,是比亚迪造车的故事,也是中国汽车品牌造车的缩影。
中国汽车品牌向上正当时
过去,中国汽车受益于全球化的浪潮,深度参与其中,实现了产销规模的领先,是名副其实的汽车大国。但在燃油车技术上,中国品牌一直在跟随和追赶。
如今,新能源汽车赛道上,中国汽车品牌正从追随者发展成为电动化转型和数字化智能化创新的引领者,中国新能源汽车更是在全球范围内取得规模化、体系化和代际化的换道先发优势。
数据显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已连续8年位居全球第一,全球市场份额超过60%。2023年上半年,中国汽车出口首次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出口国。上汽、吉利、比亚迪等中国品牌在海外市场多点开花。
在新能源汽车给汽车工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下,中国汽车品牌向上正当时。
在近日举办的慕尼黑国际车展上,中国成为除东道主德国之外参展商数量最多的国家,新能源汽车赛道正上演的“中国速度”更是令欧洲市场意外。
在9月4日车展开幕当天,比亚迪发布会吸引了整个场馆的注意力,展台被围得水泄不通。此次车展,比亚迪携海豹、宋PLUS EV、元PLUS(海外命名为BYD ATTO 3)、海豚、汉以及腾势D9多款车型亮相,覆盖中端到高端市场。
事实上,自去年9月在欧洲推出3款车型以来,一年时间内比亚迪乘用车已进入15个欧洲国家,并与本地合作伙伴在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开设了100多家门店,组建了成熟的国际化业务和管理团队。
今年,比亚迪计划在欧洲市场建成200家经销商网络,并在年内确定在欧洲首个汽车整车厂的选址。
比亚迪的发展正是中国汽车产业在新能源赛道上创造“中国速度”的生动缩影。
与过去更多地以价格换市场、先打品牌后谈收益的车企出海模式不同,近年来中国汽车品牌出海不再“以价换量”,而是凭借电动化、智能化、数字化等核心竞争力更自信地站上世界舞台。
新时代已来,这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也是百年未有之大机遇。在为全球汽车产业注入新动能的同时,中国也必将诞生世界级汽车品牌。
文/刘畅
编辑 宋钰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