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外壳将成手机发展趋势 3D玻璃产业链有望爆发
来源:中国证券报
近日,联创电子发布公告称,公司拟投资设立全资子公司实施年产5000万片3D曲面盖板玻璃产业化项目,项目总投资12.2亿元,达产后每年将新增销售收入25亿元。业内人士向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目前智能手机正加速进入玻璃外壳时代,相关的3D玻璃产业链有望爆发。
上市公司布局3D玻璃产业
今年2月底召开的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三星、索尼、中兴等手机厂商分别发布了新的旗舰产品,并无一例外都配备了3D玻璃后盖。进入3月份以来,华为、小米、HTC、一加等手机厂商即将发布的新款机型中,也大多采用3D玻璃后盖。
Wind数据显示,仅仅在过去两年间,包括联创电子、蓝思科技、东旭光电、凯盛科技等企业在内的十几家A股上市公司,在3D玻璃产业方面已公告的投资金额就累计超过300亿元。
“公司投资3D玻璃项目,不仅和手机行业发展相匹配,还将与现有的触控显示业务形成协同效应。”联创电子一位负责人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公司此次的投资项目不仅计划投产时间与5G启动商用时间完美匹配,还将充分利用公司在光学和触控显示产业的基础,以及国内外一流客户资源优势,提高公司在光学显示领域的竞争优势,增加未来利润增长点。
除了联创电子之外,2017年12月21日,凯盛科技发布公告称,公司的3D玻璃盖板生产线于2017年12月19日正式开工建设,该项目总投资1.03亿元,年产量300万片,生产用于手机外壳的3D曲面玻璃。
蓝思科技则在互动平台上回答投资者提问时表示,3D玻璃的应用是近几年智能手机外观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3D前盖板主要受柔性OLED屏产能有限的制约,随着柔性OLED屏供应加大,预计采用3D玻璃的机型会增多,公司已根据主要客户的需求指引制定了3D玻璃扩产计划。
比亚迪也在近期接受机构调研时透露,公司已开始在玻璃机壳业务上布局,目前正不断扩充玻璃机壳产能以满足未来市场需求。3D玻璃机壳已实现对部分客户的批量出货,未来随着新客户的导入和良品率的提升,预计将为公司带来显著的收入和盈利贡献。
智能手机行业资深分析人士李星认为,参考行业3D玻璃盖板目前的实际运行状况,预计目前所有A股上市公司所布局的3D玻璃盖板项目全部实施完成后,可形成年产4-5亿片的产能。再加上市场上的其他参与者,李星预计到2020年初,全行业将拥有约6亿片的3D玻璃盖板产能,可装机约2.5亿部。
不过,根据比亚迪提供的数据,2018年市场上大部分旗舰手机都会使用3D玻璃机壳,预计3D玻璃盖板的需求量约6亿片,这意味着在2020年之前,各大厂商的3D玻璃盖板产能将达不到市场需求。
金属和陶瓷面临转型
在玻璃材质成为发展趋势的同时,金属材质和陶瓷面临严峻的挑战。
2月28日,捷荣技术发布业绩快报,公司2017年实现营业收入15.20亿元,同比下降17.2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5201.83万元,同比下降27.94%;利润总额为5586.86万元,同比下降33.84%。公司认为,业绩下滑的主要原因是“公司主要客户的产品在更新换代期,订单不及预期。”
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到,捷荣技术为精密结构件制造企业,其产品主要应用领域是手机为主的电子产品。公司在上市之初的提示风险中就提到,公司自2015年开始布局金属结构件的产能,且只能进行逐步投入。“在当时,金属手机外壳还很新潮,捷荣技术期待自己的产能随着募集资金到位后迅速扩张,但可能没想到潮流变得这么快。”黄兴认为,庆幸的是,在3D玻璃盖板产能跟不上的背景下,金属材质还有一段缓冲期。
2017年7月31日,奋达科技公告以28.9亿元收购富诚达获得证监会批准,后者同样是一家精密金属结构件制造企业,产品包括手机中框、手机后盖,其主要客户是苹果。对此,奋达科技董事长曾表示,富诚达将加强对非金属材料的研究,趁部件材料切换的有利时机,实现弯道超车,成为外观件产品的供应商。
值得一提的是,金属材质的转型之路不一定是玻璃,还有可能是陶瓷。2017年,小米推出的陶瓷机身受市场追捧,也让不少产业链上的公司选择“押宝”陶瓷。
2017年7月6日,顺络电子发布公告显示,公司已完成了对深圳信柏陶瓷全部股权的收购工作,后者主营业务为高性能陶瓷材料及制品、结构陶瓷等。
在顺络电子之前,三环集团也曾与长盈精密达成合作,双方拟成立合资公司,开发陶瓷新材料应用,发展智能终端和智能穿戴产品陶瓷外观件及模组,合作合计投资金额暂定为87亿元。不过,在2017年9月23日,三环集团发布公告表示,和长盈精密的合作将停止,其原因是“由于各方企业文化的融合需要较长的时间,难以适应手机市场的快速变化。”
“实际上,去年以来确实有不少做精密结构件的厂商,以‘不锈钢中框+陶瓷’的模式和陶瓷厂商展开合作,但最终推行下去并不多。”黄兴表示,这和当前市场对陶瓷机身的认可度有关,跟玻璃机身相比,陶瓷的良品率更低、成本更高,因此短期内玻璃机身一定会更胜一筹。但是,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陶瓷依然有可能在手机外观市场上,和玻璃长期共存。(记者 欧阳春香 本报实习记者 陈澄)
春日奋进正当时 山东踔厉推进现代化强省建设
初春时节,齐鲁大地草木蔓发,生机盎然。
承担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旧动能转换、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等重要使命任务的山东,以“起步即冲刺”的决心,矢志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在高质量道路上蹄疾步稳。
抢抓战略机遇,大力促消费,紧盯大项目,多措优环境……记者近日在山东多地多行业采访时,不仅看到经济复苏向好的良好态势,更看到了奋勇争先的信心和干劲。
抢抓“三大战略”历史机遇
九曲黄河东入海,水漫之地有丰色。
“生态好不好,鸟儿最知道。”在东营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高级工程师赵亚杰看着万鸟翔集的美丽景象说,黄河三角洲的鸟类已由1992年187种增加到372种。
作为黄河入海口的山东,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上勇担重任,也因此迎来新的历史性发展机遇。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母基金落地,沿黄跨省合作机制持续扩容,60万黄河滩区群众喜圆“安居梦”,山东半岛城市群龙头作用明显提升……在此前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的基础上,今年山东又及早谋划:2023年将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十大行动,协同抓好黄河三角洲湿地修复、生态补水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争取黄河口国家公园获批建设。
推动新旧动能转换,是山东近年来的重要使命。
2018年初,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获国务院批复建设。五年来,山东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等“十强”产业稳步壮大。“新旧动能转换顺利实现‘五年取得突破’,预计‘四新’经济增加值占比提高10个百分点以上,数字经济规模增长40%以上。”2023年的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
如今,无论是企业还是政府部门,都在继续“争分夺秒”推动新旧动能转换。2月16日晚,在淄博市淄川区行政审批服务局,山东凯盛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拿到分阶段施工许可证时,距下班时间已过去3个多小时。技术工程部经理谢圣斌说,政府部门全过程加班加点精准帮办,使项目得以提前两个月开工。
作为“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北方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支点”,山东不仅要推动新旧动能转换,更要率先探索绿色低碳发展之路。
去年8月,《国务院关于支持山东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印发。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新闻发言人王栋说,这是党中央提出“三新一高”和“双碳”两项重大战略以来,全国第一个以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战略布局,“为山东加快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提供了强大机遇,注入了强劲动力”。
春日广袤的田野上,橙色的采油机上下“点头”,不远处的注汽站里,二氧化碳被源源不断泵入地下,将石油从岩层中挤出——齐鲁石化-胜利油田CCUS(碳捕获、利用与封存)示范工程每年可封存二氧化碳约100万吨。胜利油田注汽技术服务中心二氧化碳项目部经理屈龙涛说:“我们的目标是到2025年形成300万吨/年的二氧化碳注入能力。”
在扎实落实一系列重大战略的征程中,山东经济结构、质量呈现出趋势性、关键性变化,高质量发展的前景越来越广阔。
着力做好供需两大文章
聚焦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求,山东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着力促进经济向好发展。
走在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一个个工地上塔吊林立、机器轰鸣,一批大项目正在加紧建设。在总投资73.4亿元的比亚迪智能汽车零部件配套产业园项目,2500多名工人24小时轮流不间断作业,一些厂房的主体结构已经完成过半。这一项目投产后预计年产值90亿元,可带动1万人就业。
优化供给结构、扩大内需,投资拉动作用关键。
进入2月,山东各地重点项目密集启动,在建项目全力推进,为经济稳中求进积蓄更强势能。山东提出,今年将聚焦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重点领域,谋划实施约15000个省、市、县三级重点项目。其中,2023年省级重大项目总投资2.5万亿元。
投资赢未来,存量优基础。
山东发挥产业基础雄厚和“数智”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加速战略性新兴产业崛起。
版样在线审核“云修改”,生产智能排程,机器人自动码垛入库……在山东鲁信天一印务有限公司,信息孤岛被打通,各环节实现“一键追溯”。“与以前相比,生产效率提高了12.5个百分点,设备综合效率提高了18个百分点,综合利润贡献率达16%。”天一印务研发部负责人张梅说。
高水平建设国家工业互联网示范区,持续滚动实施“万项技改、万企转型”,建设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今年初印发的《山东省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提出,推进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倍增,到2025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达到10%左右。
工地施工快起来,工业生产忙起来,消费场所热闹起来。
景点、公园人流如织,餐厅、商场宾客盈门,大街小巷“烟火气”升腾,这是记者近日在山东各地采访时的普遍感受。一季度国有A级旅游景区免首道门票,上半年推出100场以上文化和旅游惠民消费主题活动,省级财政筹集资金近4亿元引导带动市、县发放汽车、餐饮消费券……在一系列政策的支持下,山东消费全面回暖。
山东省财政厅副厅长王元强介绍,今年将大力实施“山东消费提振年”行动,多措并举推动汽车、家电、住房等大宗消费回暖,加快恢复批零住餐、文旅等接触性消费。
奋力营造一流发展环境
围绕持续强化政策供给、优化营商环境,山东今年已先后出台两批“稳中向好、进中提质”政策清单,推出对小规模纳税人暂免征收2023年一季度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降低物流运输成本,降低企业办电成本等几十项具体措施,不断增强市场主体信心。
针对企业用工需求和社会就业期盼,山东提出建立“用工监测-用工保障-人才培养”一体化服务体系,一季度分行业、分领域、分区域召开1000场以上线上线下招聘活动,促进供需精准对接。
“从全市举办的‘春风行动’来看,春节过后,招聘企业数量快速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岗位需求人数大幅回升。”淄博市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人力资源市场科科长房伟说,中小企业招聘明显更加活跃,最近一个月报名参会的企业数量较去年12月翻了2倍。
融资是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迫切需求。山东从支持重点项目加速落地、推动工业技术改造等多角度切入,持续推出惠企金融政策。1月初,山东率先印发《稳岗扩岗专项贷款实施方案》,简化审批程序、提高贷款额度,目前已发放稳岗扩岗专项贷款10.88亿元。
山东铂克新材料有限公司是这项政策的受益者之一。公司负责人巩乃滨说,他们曾因原材料、运输成本上涨等因素影响,资金比较紧张。拿到了2000万元稳岗扩岗专项贷款之后,燃眉之急得到解决。
更为畅通的物流运输体系,有利于企业降低交易成本、拓展销售渠道。山东省交通运输厅副厅长司家军说,2023年,山东将进一步完善陆、海、铁、空运输国际网络,力争新开行海运外贸航线15条,开行中欧班列2100列以上。
扎实落实科教强鲁人才兴鲁战略、扎实打造深化改革开放新高地、加快交通强国示范区建设……今年山东部署的诸多重要举措逐项推进,展现出山东为高质量发展大力提供更优保障的决心和实干精神。
“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助企纾困措施持续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速、就业供需精准对接,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出台执行,有效保障了山东开年经济发展乘势而上。”山东财经大学区域经济研究院院长董彦岭说。(记者王念、陈灏、王阳 参与采写:邵鲁文、陈国峰)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