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日报 汽车日报

当前位置: 首页 » 汽车资讯 »

比亚迪利润来源有哪些

日赚8000万,比亚迪高利润的秘密到底是啥?

Hello大家早上好!

2023年,比亚迪成绩单公布了:

净利润290-310亿,按最低标准算,日赚8000万。

总销量302万辆,单车净利润9600元。

过去的一年,比亚迪可以说是赚爆了、赢麻了。

不过问题也来了:

新能源车全行业普遍亏损,为啥只有比亚迪这么赚?

主动发起价格战,为什么价格战越打,赚的越多?

最走量的都是10万级车,为什么毛利率比特斯拉还高?

刀片电池+DM-i是真的黑科技,还是降成本的利器呢?

下面我们就来扒一扒,比亚迪高利润的秘密:

肥水不流外人田

一辆车有上万个零件,一般来说,车企只需要掌握三大件、三电系统等,其它的依靠供应链就好了。

但比亚迪不一样,它本来就是做手机电池起家的,后来又开始做半导体和汽车电池,所以它在造车之前,就已经是一家核心供应链企业了。

也许是作为供应链企业的时候,赚差价赚的太爽,所以开始造整车之后,王传福坚决贯彻了一条原则,就是绝不让供应商赚差价,能自己造的全自己造。

用老话说这叫“肥水不流外人田”,用现在的行话说这叫“垂直整合”。

别的不说,给大家介绍下比亚迪的弗迪系军团吧:

弗迪动力(负责电机和混动系统)、弗迪电池、弗迪视觉(车灯)、弗迪科技(电子配件、底盘)、弗迪模具。

这么说吧,在中国,比亚迪+福耀+宝钢+中策(轮胎企业)基本就可以等于完整的汽车产业链了。

并且垂直整合的好处还不仅仅是每一个环节的利润都自己吃下,这些弗迪系军团,还能给其他车企供货。比如特斯拉的电池就来自弗迪动力。

所以,垂直整合是妥妥的双赢,赢两次:自己省下一份利润,再赚别人一份利润。

规模效应

一辆车的研发成本、营销成本基本是固定的,销量越大,单车成本才能摊得更薄。

比亚迪秦一款车,去年卖了48万辆,比蔚来+小鹏+零跑的总销量还要多一点。

比亚迪宋去年卖了接近43万辆,基本等于问界+极氪+哪吒+智己+岚图。

一款车比别人整个企业卖得还多,从规模效应上来说,目前比亚迪基本是无敌的。

并且,规模效应和垂直整合,还能形成一个闭环的飞轮:

因为垂直整合所以成本更低;成本低了售价才能低;售价低了才能有规模效应;有了规模效应,才能让垂直整合更有效率。否则一年只卖10万辆的话,那根本值不当做什么垂直整合。

而比亚迪的聪明之处就在于,把最先进的技术放在一款最便宜的车型上,再给出一个bug级的价格,让它率先驱动这个飞轮转起来。

这款居功至伟的车就是秦PLUS DM-i,刀片电池+DM-i,还免购置税,只要998。后来干脆再降1万,8.98万开回家。

不做多余的事

“只要卷不死,就往死里卷 ”,过去一年各家车企卷风阻、卷零百、卷超快充、卷城市NOA。但是如果细心你会发现,比亚迪几乎从不参与这些,比亚迪只卷一件事,那就是便宜。

比亚迪一位工程师曾说过:“车主不需要多余的性能,核心是便宜!”。

所谓全球最低的风阻,究竟让续航涨了多少呢?

日常开车,零百3秒、4秒还是5秒,有区别吗?

超快充再快,全国有几个桩呢?

城市NOA再炫酷,你敢不盯着它开吗?

与其卷这些,不如让车价便宜两万,就拿秦PLUS DM-i来说:

友商早就是两挡、三挡变速箱了,DM-i还是单档的。

友商的竞品已经到6.5秒了,它还是要接近8秒。

友商竞品早就用上1.5T发动机了,它还是1.5L的。

但是也只有秦PLUS DM-i把终端价卖到了8万出头。

秦是这样,宋是这样、汉也是这样,就连最新推出是宋L也是一样,没有超低风阻、没有800V架构、没有超快充、没有无图城市NOA,但同级车型都要卖到20多万,主力版本甚至在25-30万,而宋L只要不到19万。

不做多余的事,不堆多余的配置,在满足使用需求的前提下,尽量做到最便宜。既降低了成本,也让车主得到了实惠。

人海战术

2023年,比亚迪57万员工,生产了302万辆车。特斯拉仅用14万人,就生产了181万辆。从人效上来说特斯拉几乎是比亚迪的2.5倍。

为什么会这样呢?肯定不是特斯拉的员工更勤奋,因为特斯拉和比亚迪有截然不同的经营理念。

简单来说,特斯拉选择的是用更先进的设备和更少的人来降低成本;比亚迪则刚好相反,用的是没那么先进的设备和更多的人,来降低成本。

举个例子,特斯拉率先应用了一体化压铸,直接让后地板总成的成本降低了40%。

然后呢,一大批国产车企不知道是真被忽悠瘸了,还是就为了跟风抢噱头,纷纷开始上马压铸机,甚至卷起了压铸机的吨数,从6000吨、9000吨,到12000吨,还形成了鄙视链。

不过,压出来的这个零件成本确实降低了,但压铸机本身可是要动辄几千万,上亿的呀,并且维护使用的成本也不低。

中金证券做过统计,年产10万辆的生产线,采用传统冲压焊接工艺,设备投资大约5.2亿。要是采用一体压铸的话,设备总投资7.1亿,贵了差不多2个亿。

而比亚迪这种设备便宜+多雇人的办法,可以说是一举三得:一是减少了前期投资;二是产能过剩的时候,直接裁员,不用承担昂贵的设备折旧;三是充分发挥了中国的人力资源优势。

一体压铸只是举个例子,这种理念还贯穿在生产的各个环节。

写在最后

成本控制,是一家制造业公司最底层的能力,福特发明了流水线生产,让它成了当时最伟大的汽车公司。丰田发明了精益生产,让它成了当今最赚钱的公司。

比亚迪在降低成本上也走出了自己的路,虽然这条路没有特斯拉那种底层工程创新和技术创新看起来那么酷,但它是比亚迪根据自己生存的土壤探索出来的适合自己的路。并且这条路成功的把比亚迪带到了中国第一、世界第一的位置。

其实,2024对中国大多数新能源车企来说,都面临一个最严肃的课题,那就是扭亏为盈。对车企来说,再亏下去,可能就有今没明了。对整个车市来说,如果新能源车总是普遍亏损,那我们今天取得的这点成绩,很可能就会变成一地鸡毛。

所以,2024希望车企们都能少吹牛、少内卷、多降本、多搞钱!

比亚迪“消失”的460亿利润

作者|Eastland

头图|视觉中国

2024年3月27日,比亚迪(SZ:002594)发布了《2023年年度报告》。亮眼的数据有:营收6023亿、归母净利润300亿、经营活动现金流1697亿……

中国汽车市场进入淘汰赛,众多车企在红海中挣扎,莫不希望财报数据好看一些,比亚迪却反其道而行。

细读财报,发现许多“猫腻”。

汽车业务收入占营收的80%

2019年营收1277亿,同比下降1.8;2021年、2022年连续跨过2000亿、4000亿;2023年营收6023亿,同比增长42%。

2023年营收较2019年增长了371%,年均复合增长47.4%。

汽车业务(包括汽车、汽车相关产品及其它产品)在营收中的占比稳步提高:从2019年收入1277亿,占比49.5%;到2023年收入4834亿,占比80.3%。

“手机部件及组装”早已超出移动终端范畴,扩展到消费电子、AI服务器、智能座舱。2023年营收达1185亿,同比增长20%。

2019年,比亚迪汽车业务收入633亿,相当于特斯拉的45.2%。

到2021年,比亚迪汽车业务收入增至1290亿,相当于特斯拉的42.3%。仅就新能源车销售来看,比亚迪收入860亿,相当于特斯拉的30.2%。

2023年,比亚迪汽车业务收入4834亿,相当于特斯拉的83.2%。其中,新能源销售收入4127亿,相当于特斯拉的74.6%( 若按2021年不变汇率计算,2023年比亚迪新能源车销售收入相当于特斯拉的81.5%)。

2023年,比亚迪总销量达302.4万辆,同比增长67.8%。在高度内卷的新能源车市场,比亚迪的份额是“唐僧肉”,新势力、旧势力、华为系都想咬一口。这种情况下,比亚迪销量保持增长,足见竞争力强大。

“插电”遇到殊死抵抗

与特斯拉、新势力不同,比亚迪一直采取纯电动和插电混动并重的战略。

燃油车市场规模远大于新能源车。由于不存在“里程焦虑”,插电混动车比纯电动车更容易抢夺燃油车的市场份额。

2021年、2022年,比亚迪插电混动车对销量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54%、53%;

2023年H1,插电混动车对销量增长的贡献率还有52%,H2突然跌到32%,纯电动车贡献率提高到68%。

2023年下半年,插电混动车对燃油车的战斗已进入攻坚阶段,遇到殊死抵抗。

2024年春节后,开启“比油低”时,比亚迪宣称“彻底拉开与燃油车的大决战”。

销量暴涨的主因不是降价

任何品牌的产品销量急剧增长,要么是品牌被广泛认可,要么是性价比感人,或兼而有之。比亚迪属于哪种情况?

1)乘用车

以下是2020~2023年比亚迪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均价:

2020年,比亚迪汽车业务营收840亿。其中新能源乘用车销售收入244亿,均价15.6万元/台;

2021年,汽车业务1290亿收入中,794亿来自新能源乘用车,均价14.3万元/台;

2022年,汽车业务营收3247亿,2772亿来自新能源乘用车,均价15.3万元/台;

2023年,新能源乘用车销售收入4066亿,销量301.3万,均价13.5万/台。

2023年,新能源乘用车销售均价较2019年下降13.5%。其间,销量增长了1828%,是价格降幅的136倍!

2)商用车

商用车是偏重To B的业务, 发展逻辑与乘用车有很大不同。比亚迪新能源商用车销量走势与乘用车大相径庭:

2020年收入70亿,商用车销量6651台,均价高达104.8万/台(因售出6050台大巴、占比91%)。

2021年,商用车销量增至7891台,但大巴占比降至51.6%,令单价降至83.7万元;

2022年,商用车销量降至5839台,但大巴占比提高到80.9%,带动单价冲高到134.8万;

2023年取得突破,销量达1.15万台,大巴占比降至40.9%,商用车均价52.7万元。

除电动大巴,比亚迪还有电动卡车、环卫车、搅拌车、渣土车等产品,积累了丰厚的行业经验。

机遇青睐有准备的头脑。比亚迪在新能源商用车领域深耕多年,一旦爆发的时刻到来,将成为“排在最前列”的受益者。

降价也分“三六九等”

2014年,比亚迪汽车业务毛利润52.7亿、毛利润率28.4%,远高于特斯拉(18.9%)。两家销售均价分别为7.5万元/台、5万美元/台。按2016年汇率,特斯拉销售均价约为比亚迪的4.2倍,毛利润率却低9.5个百分点。

2015年~2020年,比亚迪、特斯拉汽车销售毛利润各自波动,互有高低。不像有些人认为的,产品定位低、销售均价低,毛利润率必然也低。

2021年、2022年,是特斯拉黄金时代,毛利润率超过26%;

2023年,两家都到达拐点:比亚迪向上,毛利润率23%;特斯拉向下,毛利润率17%。

虎嗅《理想还债》(2024年3月25日)一文认为(对企业而言)有上、中、下三种等次的降价:

上等——降价带动产量提高,导致成本下降。成本降幅大于价格降幅,毛利润率不降反升;

中等——降价导致毛利润率下降,但金额上升,实现“薄利多销”;

下等——降价导致毛利润率、毛利润金额双双下降;

2023年,比亚迪、理想整车销售均价都有不同程度下降,但毛利润率不降反升、毛利润金额爆表——比亚迪1111亿、理想275亿。两家都是健康的,上等降价。

2023年,特斯拉整车销售毛利润率下降9.2个百分点,利润金额也从2022年的176亿美元跌至2023年的134亿美元,跌幅近24%,这是下等“自残式降价”。如此代价,换来销量增长37.7%,增幅较比亚迪低30个百分点!

2024年,比亚迪主动发起“价格战”,毛利润率可能会下降。如果毛利润金额保持上升,仍属“中等”。

透视成本、费用

用蓝色折线代表毛利润(率)、彩色堆叠柱代表费用(率),蓝色淹没彩色方可获得经营利润。

蓝色高高在上,必属绩优蓝筹。

三年前,比亚迪毛利润开始“干拔”——从2021年的208亿蹿升至2023年的1218亿;其间,毛利润率也提高了3.9个百分点。

三项费用金额均有极大提高,但由于营收分母变大,费用率保持在低位。到2023年,毛利润率为20.2%,总费用率13%,

如果要为企业拍“标准照”,上面这张图表是最合适的。

“基础知识”讲完了,下面是“进阶内容”,看看比亚迪财报中的“猫腻”。

销售费用里“藏”40亿

2019年,销售费用为43亿,费用率3.4%;2020年、2021年依次总在50亿、60亿;

2022年,销售费用猛增到151亿,费用率3.6%;

2023年,销售费用达252亿,费用率4.2%。

销售费用主要包括售后服务、人员薪酬及广告展览,三项支出合计约占销售费用的70%~80%。

2023年,广告展览支出42.7亿,占销售费用的16.9%,占营收的0.7%。通常在人们的印象中,汽车厂财大气粗,投放广告、参加会展一掷千金,而比亚迪广告展览占营收的比例不到1%。

2023年,售后服务“支出”达98.4亿。

这里有个财务知识点:车企估算履行售后服务义务可能的支出,将一笔资金作为“质量保证金”,性质上属“预计负债”。

2023年,比亚迪售后服务实际支出28亿,预提了98.4亿,年末质量保证金达到146亿、较2022同期净增70.5亿。

不论旧车保有量,还是新车销量,比亚迪都远低于上汽集团(SH:600104)。2023年上汽集团售出新车502万台,质保期内车辆远超千万,年末质量保证金余额160.8亿。

对比上汽,比亚迪预提售后服务支出“大方过头”。假如2023年预提58亿,肯定说得过去。那样的话,2023年净利润将增厚40亿!

研发费用里“藏”200亿

1)砸钱容易、闭环难

2015年,比亚迪研发投入37亿,相当于特斯拉的82%;

2018年,比亚迪研发投入增至85亿,约为特斯拉的88%;

2021年,比亚迪研发投入达到106亿,但“比特比”反而降至64%;

2022年,比亚迪急起直追,研发投入突破200亿,达到特斯拉的97%;

2023年,比亚迪研发费用达到400亿,较特斯拉高43%(2023年特斯拉研发投入折合人民币280亿元)。

一分钱一分货,想留在新能源车“牌桌上”,每年200亿研发投入是必要条件。

其实,砸钱不算真本事,闭环才是赢家。所谓闭环,就是把研发成果转化为丰厚利润;丰厚利润支撑更大手笔研发投入,获得更加丰厚利润。纵观全球新能源车玩家,只有比亚迪、特斯拉、理想三家实现了闭环。

2023年,华为车BU营收47.13亿、亏损60亿。可推算出,包含研发投入的总支出为107亿。余承东声称化为车BU要在2024年扭亏为盈,相当于向宇宙发出《安全声明》——我要闭环了,研发不超过营收。

2)资本化率“变态低”

通常,上市公司仅将部分研发投入计为本期费用,对其余部分进本化、纳入无形资产。比如投入100亿研发,资本化率为45%,则本期研发费用为55亿,无形资产增加45亿。

2017年、2018年,比亚迪研发投入资本化率均超40%;

2020年研发投入86亿,资本化率仅为12.7%;

2023年,比亚迪仅净400亿研发投入中的0.9%资本化。

这个比例有多低呢?

2023年,贵州茅台毛利润、净利润分别为1140亿、627亿,研发投入只有区区3.68亿。这么丁点儿研发投入,还要将其中34%资本化。

2023年,长城汽车研发投入110亿,资本化率高达54.15%,仅50.6亿被计为本期研发费用。

研发投入资本化的"副作用",是要对专利权、非专利技术、软件等无形资产进行摊销(计提),包袱会越来越重。研发投入对净利润的影响没有被消除只是被推迟。

截至2023年末,比亚迪“工业产权及专有技术”、“非专利技术及软件”两个科目(均属无形资产)的账值合计为28.5亿、仅占净资产的2%,包袱很轻。

如将22023年研发投入资本化率提高到50%以上,净利润将提高200亿!

固定资产折旧里“藏”220亿

没有什么比固定资产相关科目更能体现汽车制造行业的重资产属性。

截至2023年末,比亚迪固定资产原值为3250.7亿,累计计提折旧940.6亿,年末账面值2309亿(2022年末为1318.8亿)。

2023年,计提固定资产折旧377.2亿。另外,还处置了72.9亿。折旧、处置合计达450亿,相当于年初固定资产账面值的34%!

比亚迪的固定资产中,绝大部分是机器设备(约为三分之二)。通常,机器设备的折旧年限为10年并设残值率为5%,年折旧率为9.5%(长城汽车采用的就是这种折旧方法)。

2022年末,比亚迪机器设备原值1286亿、累计折旧456亿,期末账面值830亿。

2023年增加项为:购置481亿、在建工程转入335.4亿,合计817亿;减少项为:折旧300亿、处置61.9亿、合计362亿。年末机器设备期末账面值1368亿,净增538亿。

以2022年末,机器设备账面值(830亿)为基数,2023年(折旧300亿)折旧率高达36.2%!假如机器设备折旧率为9.5%,可少提220亿!

2023年末,机器设备账面值1368亿,年内购置/转入817亿,占年末账面值的59.7%!

远超净利润的经营活动现金流

比亚迪、特斯拉都非常重视现金流。经营活动现金流远高于净利润。

2022年,比亚迪净利润166亿,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达1408亿,相当于特斯拉的141%;

2023年,净利润300亿、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1687亿,相当于特斯拉的182%。

比亚迪经营活动现金流远高于净利润,差异的来源主要有两个:

第一,来自折旧、摊销、减值准备、计提保证金等非现金成本。2023年,折旧377亿、无形资产摊销42亿、质量保证金98亿……

第二,来自供应商,体现为应付账款、应付票据的增长。假如财年营收成本100亿,应付增长90亿,说明基本是在“拿供应商的钱在做生意”。

2022年,比亚迪应付账款/票据增长了633亿,占营收成本的18%。这个比例不算出格。

2023年,应付账款/票据增长545亿,占营收成本的11.3%,较2022年下降6.6个百分点。

“晴天修房顶,下雨不补漏”,比亚迪未必刻意要藏匿数百亿利润。折旧、保证金早晚要提,研发投入资本化为无形资产最终也要摊销,何必玩数字游戏。“副作用”是1388亿净资产的质量、300亿净利润的金量都大大提高。

最后,补充一个信息:2023年比亚迪财务成本为负14.7亿(负值代表利息收入大于利息支出)。

*以上分析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你对当前的投资市场有哪些疑惑?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汽车日报 » 比亚迪利润来源有哪些

相关文章

themebetter

cont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