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日报 汽车日报

当前位置: 首页 » 汽车资讯 »

比亚迪 吉利市值

“汽车狂人”再战新能源,吉利汽车能否打赢市值“反击战”?

新能源汽车竞争的上半场是电动化,下半场是智能化。

近日,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做客央视2024《对话》?开年说栏目,谈到对行业发展和企业战略的思考。

他表示,吉利的发展思路是既要发展好燃油车,保持好传统优势和销量,以此为保障,也要开拓新能源领域,把其成长为新的集团支柱。公司的基本盘要靠燃油车来支撑,但新的增量、新的业务、新的盈利点,要靠新能源。

此外,他还强调要“稳中求进”,吉利控股集团的市场结构、产品结构和盈利结构在2024年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2024年,吉利控股集团按照增长20%的规划安排生产和销售。

1963年,李书福出生在浙江台州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他是白手起家,干过照相馆、冰箱、铝镁板,还做过摩托车生意,九十年代进入汽车领域,在时代和市场夹缝中杀出了一条路。

1996年5月,李书福成立吉利集团,开始实施一连串较大规模的国际战略性并购,吉利的资本版图也越来越大。

如今的吉利集团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汽车集团,更是一个以汽车产业为核心,涵盖了汽车、出行、金融、数字科技、教育等产业的综合产业集团。

“要说哪个中国汽车集团的品牌矩阵最大?那一定是吉利了。”有业内人士感叹,“光看燃油车,吉利卖不过奇瑞。光看新能源车,吉利卖不过比亚迪。光看高端豪华品牌,极氪也不是问界、理想的对手。可是,把这些品牌全部加起来,吉利的规模就相当大了。”

公开资料显示,目前,吉利集团旗下有多达15个品牌,包括吉利、领克、睿蓝、宝腾、沃尔沃、极星、极氪、路特斯、smart、英伦、极越、雷达、远程、汉马、欧玲。其中,12个是乘用车品牌,已经跟世界TOP的汽车集团大众集团不相上下。

此外,吉利集团还持有多家国际知名车企的股份,如持有奔驰母公司戴姆勒克莱斯勒有不到10%的股份,持有阿斯顿马丁不到20%的股份,还持有大概30%多的韩国雷诺股份。

吉利的目标非常明确:要成为新能源汽车时代的大众集团。目前,大众拥有三家整车上市公司,吉利控股手握吉利汽车、路特斯、沃尔沃和极星,但相比大众集团,市值和规模都还有一定差距。

甩掉“负担”,减重前行

虽然,从品牌数量上看,吉利集团已经是毫无疑问的汽车产业巨擘。但是,这种全品类的大而全也给吉利带来了显而易见的负面影响。

由于吉利的品牌谱系异常繁杂,车型眼花缭乱,高中低档的泾渭不是特别分明,不仅给消费者选车带来了较大的困扰,也不利于吉利统一对外,甚至内部打架。

事实上,过多品牌的投入已经消耗了大量吉利集团的资金,降低了盈利能力。2018-2021年吉利汽车的净利润由125.5亿元持续跌至48.47亿元。2023年上半年吉利净利润只有15.7亿元。

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吉利控股总资产6403.99亿元,总负债4415.99亿元,比上年末增加了610亿元,资产负债率为68.96%,已逼近企业资产负债率警戒线。

2023年11月,吉利控股宣布减持了约1亿股的沃尔沃汽车股份,涉及金额约为3.5亿美元,其持股比例从82%降至78.7%。

2024年1月,吉利控股出售沃尔沃集团价值近6.8亿美元股份,为电动化智能化转型赢得更多资金支持。

回想当年,李书福斥资18亿美元拿下沃尔沃,一举完成“蛇吞象”传奇,被视为“中国汽车最成功的并购”。不过,在百车大战的新能源车时代,沃尔沃带给吉利的光环正在变化。本次减持似乎也展示了吉利控股新的战略调整思路。

2月20日,吉利汽车发布公告,宣布出售睿蓝汽车45%股权,交易完成后不再持有睿蓝汽车。接盘的吉利启征本是吉利汽车集团的全资子公司,看似“左手倒右手”的交易,实际上帮助吉利汽车甩掉了“负担”。

也有观点认为,吉利出售睿蓝汽车股权的背后,可能隐藏着更深层次的战略考量。从吉利在换电领域的布局来看,这一决策或许是为了更专注于新能源汽车领域,借助易易互联科技等子公司在换电站建设和运营方面的经验,全面提升吉利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力。

打响市值“反击战”

时间回到2021年,吉利凭借3000亿港币的市值,加上之前收购欧洲豪华品牌沃尔沃的壮举,一度被誉为“自主造车一哥”。

但2021年之后,随着特斯拉、比亚迪、蔚小理的新能源车对市场的占领,以燃油车技术见长的吉利掉队了。

2023年,吉利汽车总计销售168.65万辆,同比增长17.69%,新能源销售48.75万辆,同比增长48.29%。2024年3月1日,吉利汽车公布最新销量数据:2月乘用车销量111398辆,同比增长超3%。其中,新能源销量(含吉利、领克、极氪)达33508辆,同比增长约48%,新能源渗透率超30%。2024年1-2月累计销量324885辆,同比增长超55%。

令投资者困惑的是,销量越来越好的吉利汽车,股价却不尽如人意。2023年,公司股价更是出现近23%的下跌,跌幅超过了恒生指数的同期表现。

回看过去三年,吉利汽车股价最高约达35.83港元/股,今年已经一度下探到7.24港元/股的低点。

在吉利高管看来,“做企业跟资本市场,是柱子跟平台的问题,只有企业做得足够好,柱子足够扎实,资本市场自然而然就会认可。”

据悉,李书福也希望孵化的新公司们逐渐登陆资本市场,实现自我造血,并走出吉利生态,在市场中博弈。

2022年6月,吉利与沃尔沃合资成立的高端电动车品牌——Polestar极星汽车,实现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12月,李书福创办的汽车智能科技公司——亿咖通,也成功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

2024年2月23日,路特斯成功登陆纳斯达克,成为继吉利汽车、沃尔沃汽车、极星汽车、亿咖通科技、钱江摩托、汉马科技、力帆科技之后第8家吉利系(与汽车相关)上市公司,也是吉利旗下成功赴美上市的第3家公司。

而在去年11月,极氪已经正式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提交文件,计划以“ZK”为股票代码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招股书显示,极氪成立于2021年3月,2023年上半年,极氪的营收达到212.7亿元,毛利润为22.33亿元,但净亏损仍然高达38.71亿元。

分析人士认为,随着极氪赴美IPO顺利,吉利控股旗下各版块造血能力将进一步强化,从而减轻吉利汽车的压力,吉利汽车市值或将实现“反击”。

本文源自览富财经网

吉利和比亚迪谁才是国产车老大?

吉利是世界第九大汽车集团,也是中国最大的汽车集团,而比亚迪销量不断增长的势头很有可能会在几年内取代吉利老大的位置,那目前来说,到底是吉利厉害还是比亚迪厉害呢?

一、品牌定位与产品线

比亚迪的品牌形象与丰田有些相似,注重成本控制,倾向于自主研发。其产品线多样,既包括混动车型,也有出色的纯电车型,如电动车型“宋”和“秦”。这使得比亚迪在市场上有较广泛的覆盖面,吸引了不同层次消费者的关注。

吉利则更像中国版的大众,致力于建立高中低端品牌,类似于大众的战略。他们在平台搭建和底盘性能方面有着强大的实力,通过不同的品牌和车型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这种多品牌战略使吉利在市场中赢得了一定的份额。

在品牌定位和产品线方面,比亚迪更加多元化,吸引了广泛的消费者。吉利则通过不同品牌的多样性,迅速适应市场需求,但在品牌形象上可能略显分散。

二、技术创新与研发投入

比亚迪一直以来强调技术创新,特别是在新能源领域。他们投入大量资源研发电池技术和自动驾驶技术,致力于成为领先的新能源汽车制造商。这使得比亚迪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吉利也在技术创新方面有所投入,但相对来说不如比亚迪突出。然而,吉利通过多品牌战略,实现了不同风格的车型,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比亚迪在新能源领域的技术创新投入更大,处于领先地位。吉利则通过多样性的产品线,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需求,但在技术创新上需要加强。

三、国际市场拓展

吉利采取了并购策略,收购了一些国际知名汽车品牌,如沃尔沃和路特斯,以提升国际市场份额。与此不同,比亚迪更加注重自主品牌的推广,力争在国际市场打造自己的品牌形象。两种策略各有优势,但国际市场的竞争将是一个激烈的战场。

吉利通过并购获得了国际知名品牌,加强了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比亚迪则注重自主品牌的建设,有望在未来实现更多国际市场的突破。

总的来说,吉利和比亚迪很难分出谁强谁弱,毕竟你也很难说出大众和丰田到底谁强谁弱,不过如果未来的大众和丰田都是中国车企,是不是谁强谁弱也并不重要了呢?

(文/浩辰 文中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一度被碾压,团队被挖角,吉利如何猛追比亚迪?

中国汽车看两“福”。

一个是吉利的李书福,一个是比亚迪的王传福。

两个人都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创业,也都是国产汽车界的大佬,双方鏖战了几十年,你追我赶。

但在近几年,押宝新能源的比亚迪,成长速度明显高于吉利。

2022年,吉利车企销冠的名号被比亚迪夺走。

到了2023年,差距进一步被拉大,比亚迪累计销量近乎吉利的2倍!

但到了2024年1月,吉利却成了销量第一!

吉利是怎么打赢这场翻身仗的,2024的新能源市场,又会呈现什么格局?

时间回到2021年,吉利凭借3000亿港币的市值,加上之前收购欧洲豪华品牌沃尔沃的壮举,一度被誉为 “自主造车一哥”。

但2021年之后,随着特斯拉、比亚迪、蔚小理的新能源车对市场的占领,以燃油车技术见长的吉利掉队了。

数据显示,2022年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超186万辆,而全年中国新能源车的销量是650万。

也就是说,在新能源赛道,比亚迪一口就吃下了将近三分之一。

相比之下,2022年吉利新能源汽车全年累计销量仅有32.87万,和比亚迪差距巨大。

出现这样的落差,首先离不开比亚迪对新能源车战略的坚定和深厚积淀。

从王朝系列到海洋系列,从越野方程豹到高端仰望。

短短两年,比亚迪就推出了从A0级到C级,从低端到奢华,从代步车到功能车、超跑的全方位、全链条车型。

相比而言,吉利的战略一直比较“老实”。

从2010年收购沃尔沃之后,吉利一直致力于发动机和混动技术,其“中国星系列”一直持续刷新着市场的口碑。

比如星瑞和星越L两款车,内外设计出众,比同级车大一圈的尺寸,以及全系标配与沃尔沃同源的2.0T发动机,再加上10万出头的价格……

简直是香爆了。

也因此,从2017年开始,吉利汽车曾连续5年拿下中国品牌乘用车年度销量冠军。

但问题是,吉利的长处依然是燃油、混动。

尽管早在2015年,李书福就精准预判到了新能源的商业化前景,发布了第一个蓝色吉利计划(新能源化)。

但因为吉利的燃油车实在卖得太好,再加上当时中国充电桩基建不完善,群众对新能源车的接受度不高、油价也相对便宜等一系列现实因素,吉利的新能源布局始终没有打开。

到了2021年,吉利已经看出了比亚迪的爆发潜力,针对市场新形势,李书福发布了第二个蓝色吉利行动计划,要求技术部主攻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和纯电动智能汽车。

于是,这才有了极氪、几何系列的新生。

而就在这时候,雷军出现了。

传言中,雷总去吉利调研,吉利也友善地向雷总敞开大门,无设防地和雷总在吉利汽车研究院深度交流一番。

结果之后吉利研究院院长就带着20几个骨干就突然离开吉利,加盟小米,这让李书福非常愤慨。

也就导致后来双方的对抗被摆上台面。

一方面,小米致敬各大车企的时候,就是不致敬吉利,导致吉利高管杨学良发文嘲讽。

上下滑动即可查看

另一方面,在小米汽车预发布会,暗示定价会超过25万的时候,吉利当天就拿出了更换具有产品力的极氪,007定价20万+,吉利银河E8 2024款定价16万。

直接隔空狙击,据说吉利E8甚至会根据小米su7的定价随时下调到13万左右,为的就是一雪前耻。

商业大战中,挖人的行为常常存在,但整个研究院骨干“被端”的现象,却非常罕见。

这也导致吉利在随后两年中,没能跟上比亚迪的步伐。

不过,这条栖息于杭州湾的巨龙,并没有停止追赶。

“5年研发投入1500亿元”,剑指2025新能源的“一哥”。

2022年,吉利汽车的年度研发投入为224亿元,是中国研发投入排名第一的汽车企业。

2023年,随着研发班子的补齐以及过人的基础实力,吉利推出了很多极具性价比的新能源车型。

包括极氪、银河与几何品牌。

极氪001采用浩瀚架构,搭载宁德时代全球首发的麒麟电池,累计销量超过16万台,连续两年成为卖得最好的中国高端纯电车型。

2023年初上市的银河系列,甚至打破了行业的潜规则,无差别地把辅助驾驶技术“下放”到10万元级的产品上。(很多车企都要加钱解锁)

此外,吉利也对标比亚迪,推出了全系列车型。

熊猫主打微型纯电车型,几何系列专注经济适用型用户,领克聚焦中高端市场,全市场区间定位清晰、布局完善。

整个2023年,吉利新能源销量达到48.7万辆,同比增长48%。

虽然总数依然不及比亚迪,但增速却不容小觑。

2024年1月,吉利整体销量达到21.35辆,同比增长超110%,环比增长约46%,而比亚迪1月汽车销量为20.15万辆,不及吉利。

其中很大的贡献,就来自于吉利新能源系列近600%的涨幅。

本月,新款极氪001上市,26万的价格增配还降价,又给了比亚迪和小米沉沉一击。

极氪智能科技CEO安聪慧曾说:

在猎装的世界里,只有极氪和其它,有对手的时候我们就卷对手,现在001没有了对手,我们就卷自己,超越001的只有全新001。

2024年的新能源市场,真的卷起来了。

开年的比亚迪发起了秦PLUS7.98万的“价格卷”。

现在吉利又发起了“配置卷”、“自我卷”。

到了年末呢?

新能源市场会怎样,新车会更便宜吗?

无相君先做一个大胆的预判:新车一定会更便宜。

从最近媒体报道看,盐田港停满准备销往欧洲的电动汽车,此番场景,过去百年以来的汽车生产大国,从美国、德国到日本,无一不被撼动。

最傲慢的德国的汽车,也将面临来自中国的降价挑战。

一方面,无论是比亚迪、还是吉利,都升级了最新的生产线,产能方面大大提高。

此外,在更上游的电池产业,锂价和镍价也大跌了。

这就会导致电池越来越便宜,而新能源汽车的成本大头,恰恰就是电池。

内卷之下,很多小厂会面临倒闭。

2024年初,由前宝马首席高级设计师加盟的高合汽车,就宣布暂停工作,成为本年第一个濒临出局者。

此外,威马汽车也进入了破产程序。

这些淘汰者的出局,势必带动大厂更加紧迫的内卷,而比拼的核心,还是在价格。

只有能够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品质的车企,才能在这一轮的马拉松中存活下来。

事实上,2024年就是新能源市场未来的拐点。

此前何小鹏就在开年内部信中指出,2024年是中国汽车品牌进入“血海”竞争的第一年,也是淘汰赛的第一年。

比亚迪的王传福则表示:

行业不会给我们停下来、慢下来、喘口气的机会。

行业洗牌之时,只有掌握规模和技术的车企才能真正活下来,中国未来的新能源汽车制造商最终可能会减少至5-6家。

而在这种情况下,“等等党”会迎来自己最好的春天。

这就是2周不到的时间,秦PLUS荣耀版就传出降到6.98万,价格直接1万元“跳水”的消息。

再等几个月呢?

让车企内卷的“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汽车日报 » 比亚迪 吉利市值

相关文章

themebetter

cont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