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炒作“中国电动汽车威胁论”分几步?揭开事实真相
近期,拜登政府“以威胁国家安全”的名义,宣布将调查在中国制造的电动汽车。关于中国电动车是否会窃取数据的讨论也不断增多,甚至导致当前电动车出口增速出现放缓。中国电动车真的会威胁国家安全吗?美国的调查依据是什么?中国电动汽车究竟得罪了谁?为了找到所有信息的源头,我们利用最新的大模型技术,搭建了一个AI数据库。可以实时接入来自全球各地、每天超过6亿条报道。并且,首次通过数字记者在虚拟数据库里寻找线索。一起来揭开事实的真相。
起点:一封漏洞百出的信
当我们在大模型系统中抓取中国电动车和国家安全的标签,将情感倾向选择为负面,近30天,超过了5000条报道。而当我们将时间不断倒退,发现搜索量原本一直保持平稳,直到去年7月开始,才逐渐增加。
去年7月发生了什么?系统找到了与这些标签关联度最高的内容,指向了这样一封信。这是4名国会议员写给美国商务部长雷蒙多和美国交通部长布蒂吉格的一封信,时间刚好是在去年7月。
不过,此时信中针对的是中国自动驾驶车辆。提出,中国企业相继在美国人口最多的州——加利福尼亚州注册、展开测试,就是为了可以收集到更多美国人的数据。
好像很有道理,真的是这样吗?
我们在加州车辆管理局的网站上,找到了近两年全部车辆的测试信息。当我们在其中筛选出属于中国企业的车辆,发现:
2022年,有124辆车,来自7家企业
2023年,还剩74辆车,来自4家企业
数量怎么还变少了?仔细比对这两份名单,我们发现,在2022年排名中国企业首位的小马智行,在2023年,和它的44辆测试车一并消失了。
小马智行,这个名字好像在信件中出现过。在信件中,小马智行被单独拎了出来,作为窃取数据的典型。它是不是真的因为这个被驱逐出了加州?
当我们查询小马智行被迫离开加州的具体时间,发现竟然是早在2022年5月。
明明早就已经开始驱离中国企业,却在2023年7月,再次以涉及国家安全为名旧事重提。车都没有了,如何窃取数据?这样一封漏洞百出,甚至无中生有的信件,竟然成了美国调查中国汽车的起点。
手段:概念不断混淆
在这封信被曝光的72个小时内,我们发现,在舆论场上的搜索量其实只有2000多条,和现在的讨论热度天差地别。从信件发出至今不过9个月,这中间究竟发生了什么?
我们用AI数据库检索出所有美国政要和智库学者在公开场合发表过的全部言论:
2023年10月,开始有人发声。在此时的言论中,讨论对象从“自动驾驶汽车”变成了“联网汽车”;更加大众化的表述,让3天内的搜索热度从之前的2000多次,涨到了50多万。
2023年11月,参与政要的规模再次扩大,内容还是这封信,讨论对象再次改变,模糊成了更广泛的“智能汽车”。这一次,72个小时内,搜索量达到1700多万。
2024年1月,同样还是这封信的基础内容,却在自动驾驶汽车后,悄悄加上了“和电动汽车”。
自此之后,讨论热度越来越高,自动驾驶汽车的概念却逐渐消失,只留下了中国电动汽车。
我们看到,经过大数据的分析,得到了这样的演变过程。以这封漏洞百出的信件为基础,又将其中自动驾驶汽车的概念肆意延伸、不断混淆:先是变成了联网汽车,再到智能汽车,最后又变成了电动汽车。针对性越来越强,也引导着舆论热度持续高涨。
这样的变化,结果是什么?
记者:听说了关于中国电动车负面的信息,你还会买吗?
美国车主:我是做技术的,所以我比较担心这一点,围绕着中国技术是否安全的讨论很多,如果调查被批准了,并且他们想出了怎么做,我会跟进的。
美国车主:如果它进入市场,并且是我感兴趣的东西,我会考虑的。
美国车主:我认为对来自外国的东西保持谨慎是很重要的,因为这可能是危险的。
我们看到,通过这样的方式,已经开始引发美国民众对于中国电动车安全的担忧。
事实:中国车早已无法进入美国
既然美国如此担心中国电动车会窃取数据,那么在美国究竟有多少中国电动车呢?当我们查找今年以来中国电动汽车的出口数据时发现,因为高昂的关税等制裁政策,出口到美国的乘用车数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付炳锋:几乎为零,没有听说哪个企业卖到美国去了,早期有一些大巴。乘用车这个层面,美国为了限制我们电动化技术出口调整了政策。
又出现了和调查小马智行同样的问题,就是车都没有了,何谈所谓的窃取数据?
美国究竟在担心什么?
我们再次在数据库中寻找线索。这两段内容吸引了我们的注意。
这是雷蒙多的一段采访视频,在提到中国汽车会采集数据时,视频的配图指向了比亚迪。
这是近期特朗普的一段竞选演讲,他将“会对在墨西哥生产的中国汽车加征100%的关税”,作为自己竞选的筹码。
比亚迪、墨西哥,这中间有什么关联?我们找到了比亚迪最新的财报数据和产业布局,出现了这样一条信息。
“比亚迪预计在年底前确定在墨西哥工厂的选址。”
信息的发布时间,刚好是在2月下旬。也正是在这个时候,美国开始大肆宣扬中国电动车威胁国家安全。
为此,记者尝试联系了多位欧美的经济学专家,当记者提到有关比亚迪在墨西哥建厂的相关问题时,大多数都以“涉及美国、不方便回答”拒绝了采访。只有长期研究中美、中欧间关系的哈佛商学院前高级副院长约翰·奎尔奇教授,面对记者的提问,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记者:最近,很多中国公司发布了在墨西哥建厂的计划,这是美国在这个时候声称要调查中国电动汽车的原因吗?
美国商业管理专家约翰·奎尔奇教授:中国电动汽车公司的品牌目前在美国市场上基本上是不存在的,在墨西哥的生产,就有可能供应到美国市场,从中国的角度来看,这显然是一步好棋,但是整个美国汽车行业感觉一夜之间受到了威胁,自然要针对这个作出一些防范限制。
原来,中国企业在墨西哥建厂,在美国看来,就意味着中国汽车有可能从墨西哥出口到美国,成为对当前“严防死守”的一种破解。尤其是比亚迪去年刚刚以302万辆的年销量,全球第一的电动车销量,让中国车企第一次跻身全球十大车企的行列。
探真:经济政治化早已不是个例
这样的竞争对手,让美国不惜混淆概念,引导公众对数据安全的担忧,来防止它进入美国市场。而当我们搜索这样的手段,将时间线拉长,振华重工、TikTok、华为,一个个熟悉的中国企业不断出现。
继续扩大搜索范围,这是2014年的法国阿尔斯通,面临7.7亿美元的罚款,最终被美国通用电气收购。
我们发现在这条时间线上,出现的不再只是中国企业,只要是当时全球的“巨头企业”,哪怕是美国的盟友,都未能幸免。不仅仅是法国,再往前,我们找到了20世纪80年代的日本。
这时的日本,有着全球50%的半导体市场。其中最为瞩目的企业,是东芝,它研发出了全球第一台笔记本电脑,连续七年市场占有率全球第一。
然而,1987年,美国却以国家安全为名,对东芝展开调查。调查的结果是什么?东芝在美工厂关闭、东芝销往美国的产品征收100%的关税、征收1万亿日元的巨额罚款。
当我们在AI数据库中搜索全球半导体产业的发展趋势,系统为我们生成了这样一张图。以1987年为分界线,日本半导体产业进入消沉的30年,美国却开始迅速崛起,最终重新实现垄断。
那么,到了如今的中国电动车,又将何去何从呢?
近期,各个车企巨头纷纷表示要在中国市场持续深耕,加大投资,加快转型。
梅赛德斯-奔驰(中国)投资有限公司高级执行副总裁欧立甫:梅赛德斯-奔驰推进电动化转型的决心不变,我们不断扩大在中国的本土研发布局。
电动汽车是高度全球化的产业,只有公平竞争才能技术进步,只有开放合作才能互利共赢。
总监制丨申勇 闫帅南 张勤
监制丨王琰 李浙
记者丨朱江 王世玉 张博 闫素 金晓曦 罗宏进
摄像丨朱城辉 柳明
剪辑丨矫健 汲洋
制作丨吕祥林 雷洪 李士轩
来源: 央视新闻客户端
业绩向上股价却波折,比亚迪股东大会上王传福这样回应价格战、智能驾驶等问题
界面新闻记者 | 庞宇
界面新闻编辑 |
6月8日,比亚迪(002594.SZ)在深圳坪山总部召开2022年年度股东大会,这是比亚迪疫情后首次恢复线下召开股东大会,近150名股东从全国各地而来,场面火爆,会议现场座无虚席。
当日参会股东热情高涨,约6~7名股东获得现场提问机会,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回应了汽车价格战、出海战略、智能驾驶、电池换电等热点问题。
王传福在会上表示,汽车行业已进入淘汰赛阶段,核心技术、正确的战略方向、快速决策机制是制胜关键。随着竞争加速,未来3-5年新能源汽车行业将发生大变革,且越到后期,市场越不可预见。
“汽车行业已进入淘汰赛阶段”,“未来3-5年将发生大变革”今年以来,新能源汽车行业竞争加剧。在被问及对新能源汽车领域未来竞争环境的看法时,王传福在会上表示,从前几年的供不应求到现在的供大于求,新能源汽车行业已进入淘汰赛阶段,企业面临优胜劣汰。他强调,核心技术、正确的战略方向、快速决策机制这三大因素是制胜关键。
王传福强调,新能源汽车变革是一场技术革命,掌握核心技术的企业才能活下来,如果只是简单拼装,活下来的概率很小。其次要有一个正确的战略方向,行业机遇窗口期只有3-5年,如果路线错了就将损失机遇,被竞争对手超过。另外,要有快速决策机制,传统燃油汽车时代决策机制可以漫长,但新能源汽车市场如同战场、瞬息万变,革命到后期有些车企会崩盘,这时候就需要快速决策。
在王传福看来,随着竞争加速,未来3-5年新能源汽车行业将发生大变革,且越到后期,市场越不可预见、难以判断。
对于日益激烈的价格战,王传福表示,比亚迪具有较大规模优势,另外,品牌、技术等优势也将助力比亚迪各项财务指标优于同行,他直言,“比亚迪有信心未来3-5年拿到更大市场份额。”
自去年11月新能源汽车行业“价格战”正式打响后,不少车企处境愈发维艰。今年一季度,长城汽车(601633.SH)、上汽集团(600104.SH)和广汽集团(601238.SH)均出现净利润下滑,北汽蓝谷(600733.SH)和赛力斯(601127.SH)净利润亏损8.92亿元和6.25亿元。
过度的“内卷”,让中国车企加快了出海进程。出海节奏方面,王传福在会上表示,比亚迪ATTO 3(元PLUS)在泰国、比利时销售可观,但“欧洲建4S店速度有点慢”。至于下半年,他表示,海豚车型认证通过后,预计7月份将陆续在全球上市,届时比亚迪全球化车型将增加。
作为比亚迪迪首款“战略出海”的全球化车型,ATTO 3今年已连续多月夺得泰国、新西兰、以色列等国的销冠宝座。随着出海节奏直线加速,今年1-5月,比亚迪已累计出口约6.38万辆乘用车,超过了去年5.59万辆的全年出口量,不过,5月份海外销量有所下滑,环比下降超30%。
产能方面,王传福会上表示,比亚迪从去年开始大力扩展各个地区产能,目前已基本解决供需平衡问题。目前公司产能以及各个零部件的产出,可以满足未来市场需求。
“市场对于电池的需求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值得一提的是,王传福此前曾在公开场合谈论自动驾驶“是忽悠,是皇帝的新装,只是被资本裹挟和炒作的一个概念”,引发一众业内人士的反驳。
在此次股东大会上,王传福也回应了自动驾驶相关的问题,他表示,智能驾驶不是技术问题,而是安全责任划定问题,一旦出现一起安全事故,就可能连累整个车型的销售。因此,在法律法规没有变动的情况下,辅助驾驶才能真正落地,形成商业闭环,且成本不能太高。
王传福认为,以新能源汽车发展趋势来看,上半场是电动化,下半场是智能化,“但不能把自动驾驶泡沫吹得太大”,而是在生态上做文章,能否再形成像腾讯 阿里巴巴那样的巨大生态,能否更进一步拓展汽车的第二空间、带来更多想象,才是努力的方向。
谈及汽车换电问题,王传福表示,“当前电池能量密度能够满足消费者日常需要”,“尤其在城中村,换电一定不是主流”,“而且换电成本高,电池占到整车成本的30%-40%。”
在王传福看来,“市场对于电池的需求其实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以500公里的续航里程数为一个转折点。”随着消费者趋于年轻化,其更将安全性和性价比放在首位,对能量密度的考量可能排到第三、第四。
在新能源车企纷纷抢滩保险市场时,比亚迪作为头部车企的新动态也被市场关注。对于比亚迪斥资36亿元受让易安财险100%股份一事,王传福在会上表示,比亚迪进场新能源汽车保险行业,将利用用户群体、行销方式、技术等方面的积累,在费用节俭、效率提升、科学理赔等方面赋能新能源汽车保险行业。
目前,比亚迪主要从事汽车及电池业务、手机部件及组装业务,两大业务各占比约77%和23%。
继2022年问鼎全球新能源汽车“销冠”后,今年一季度,比亚迪实现营业收入1201.74亿元,同比增79.83%;归母净利润41.30亿元,同比增长410.89%。
市场份额方面,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2023年1-4月,新能源汽车销量排名前十位的企业集团销量合计为188.7万辆,占新能源汽车销售总量的84.9%。其中,比亚迪以34.3%的份额排在首位,紧随其后的特斯拉市场份额为13.7%。
此前王传福曾透露,比亚迪2023年销量目标为300万辆。今年1-5月,比亚迪已累计销售新能源车100.26万辆,同比增长97.63%,意味其已完成全年销量目标的三分之一。
业绩蒸蒸日上,比亚迪股价却较为波折。2022年6月28日,比亚迪A股股价一度接近360元/股,此后股价一路震荡走低。今年年初,比亚迪股价短暂回暖后,3月份再度跌至阶段新低的233元/股。6月9日,比亚迪A股收盘价报255元/股,较一年前的高位跌幅约29%。
2023年一季报披露后,巴菲特第11次公开减持比亚迪(01211.HK)股票。港交所5月8日披露的文件显示,“股神”巴菲特掌控的伯克希尔 · 哈撒韦公司 ( Berkshire Hathaway Home Services ) 在5月2日以235.64港元/股的平均减持价格,出售了196.1万股比亚迪港股股票,套现4.62亿港元。
该次减持后,巴菲特持有比亚迪的股份比例降至9.87%,正式跌破10%大关,触发披露门槛。
自2022年8月克希尔 · 哈撒韦首次减持比亚迪以来,其已累计减持比亚迪港股股份数量约1.17亿股,持股比例从20.04%降至9.87%,累计套现超250亿港元。
美国炒作“中国电动汽车威胁论”分几步?揭开事实真相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近期,拜登政府“以威胁国家安全”的名义,宣布将调查在中国制造的电动汽车。关于中国电动车是否会窃取数据的讨论也不断增多,甚至导致当前电动车出口增速出现放缓。中国电动车真的会威胁国家安全吗?美国的调查依据是什么?中国电动汽车究竟得罪了谁?为了找到所有信息的源头,我们利用最新的大模型技术,搭建了一个AI数据库。可以实时接入来自全球各地、每天超过6亿条报道。并且,首次通过数字记者在虚拟数据库里寻找线索。一起来揭开事实的真相。
起点:一封漏洞百出的信
当我们在大模型系统中抓取中国电动车和国家安全的标签,将情感倾向选择为负面,近30天,超过了5000条报道。而当我们将时间不断倒退,发现搜索量原本一直保持平稳,直到去年7月开始,才逐渐增加。
去年7月发生了什么?系统找到了与这些标签关联度最高的内容,指向了这样一封信。这是4名国会议员写给美国商务部长雷蒙多和美国交通部长布蒂吉格的一封信,时间刚好是在去年7月。
不过,此时信中针对的是中国自动驾驶车辆。提出,中国企业相继在美国人口最多的州——加利福尼亚州注册、展开测试,就是为了可以收集到更多美国人的数据。
好像很有道理,真的是这样吗?
我们在加州车辆管理局的网站上,找到了近两年全部车辆的测试信息。当我们在其中筛选出属于中国企业的车辆,发现:
2022年,有124辆车,来自7家企业
2023年,还剩74辆车,来自4家企业
数量怎么还变少了?仔细比对这两份名单,我们发现,在2022年排名中国企业首位的小马智行,在2023年,和它的44辆测试车一并消失了。
小马智行,这个名字好像在信件中出现过。在信件中,小马智行被单独拎了出来,作为窃取数据的典型。它是不是真的因为这个被驱逐出了加州?
当我们查询小马智行被迫离开加州的具体时间,发现竟然是早在2022年5月。
明明早就已经开始驱离中国企业,却在2023年7月,再次以涉及国家安全为名旧事重提。车都没有了,如何窃取数据?这样一封漏洞百出,甚至无中生有的信件,竟然成了美国调查中国汽车的起点。
手段:概念不断混淆
在这封信被曝光的72个小时内,我们发现,在舆论场上的搜索量其实只有2000多条,和现在的讨论热度天差地别。从信件发出至今不过9个月,这中间究竟发生了什么?
我们用AI数据库检索出所有美国政要和智库学者在公开场合发表过的全部言论:
2023年10月,开始有人发声。在此时的言论中,讨论对象从“自动驾驶汽车”变成了“联网汽车”;更加大众化的表述,让3天内的搜索热度从之前的2000多次,涨到了50多万。
2023年11月,参与政要的规模再次扩大,内容还是这封信,讨论对象再次改变,模糊成了更广泛的“智能汽车”。这一次,72个小时内,搜索量达到1700多万。
2024年1月,同样还是这封信的基础内容,却在自动驾驶汽车后,悄悄加上了“和电动汽车”。
自此之后,讨论热度越来越高,自动驾驶汽车的概念却逐渐消失,只留下了中国电动汽车。
我们看到,经过大数据的分析,得到了这样的演变过程。以这封漏洞百出的信件为基础,又将其中自动驾驶汽车的概念肆意延伸、不断混淆:先是变成了联网汽车,再到智能汽车,最后又变成了电动汽车。针对性越来越强,也引导着舆论热度持续高涨。
这样的变化,结果是什么?
记者:听说了关于中国电动车负面的信息,你还会买吗?
美国车主:我是做技术的,所以我比较担心这一点,围绕着中国技术是否安全的讨论很多,如果调查被批准了,并且他们想出了怎么做,我会跟进的。
美国车主:如果它进入市场,并且是我感兴趣的东西,我会考虑的。
美国车主:我认为对来自外国的东西保持谨慎是很重要的,因为这可能是危险的。
我们看到,通过这样的方式,已经开始引发美国民众对于中国电动车安全的担忧。
事实:中国车早已无法进入美国
既然美国如此担心中国电动车会窃取数据,那么在美国究竟有多少中国电动车呢?当我们查找今年以来中国电动汽车的出口数据时发现,因为高昂的关税等制裁政策,出口到美国的乘用车数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 付炳锋:几乎为零,没有听说哪个企业卖到美国去了,早期有一些大巴。乘用车这个层面,美国为了限制我们电动化技术出口调整了政策。
又出现了和调查小马智行同样的问题,就是车都没有了,何谈所谓的窃取数据?
美国究竟在担心什么?
我们再次在数据库中寻找线索。这两段内容吸引了我们的注意。
这是雷蒙多的一段采访视频,在提到中国汽车会采集数据时,视频的配图指向了比亚迪。
这是近期特朗普的一段竞选演讲,他将“会对在墨西哥生产的中国汽车加征100%的关税”,作为自己竞选的筹码。
比亚迪、墨西哥,这中间有什么关联?我们找到了比亚迪最新的财报数据和产业布局,出现了这样一条信息。
“比亚迪预计在年底前确定在墨西哥工厂的选址。”
信息的发布时间,刚好是在2月下旬。也正是在这个时候,美国开始大肆宣扬中国电动车威胁国家安全。
为此,记者尝试联系了多位欧美的经济学专家,当记者提到有关比亚迪在墨西哥建厂的相关问题时,大多数都以“涉及美国、不方便回答”拒绝了采访。只有长期研究中美、中欧间关系的哈佛商学院前高级副院长约翰·奎尔奇教授,面对记者的提问,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记者:最近,很多中国公司发布了在墨西哥建厂的计划,这是美国在这个时候声称要调查中国电动汽车的原因吗?
美国商业管理专家 约翰·奎尔奇教授:中国电动汽车公司的品牌目前在美国市场上基本上是不存在的,在墨西哥的生产,就有可能供应到美国市场,从中国的角度来看,这显然是一步好棋,但是整个美国汽车行业感觉一夜之间受到了威胁,自然要针对这个作出一些防范限制。
原来,中国企业在墨西哥建厂,在美国看来,就意味着中国汽车有可能从墨西哥出口到美国,成为对当前“严防死守”的一种破解。尤其是比亚迪去年刚刚以302万辆的年销量,全球第一的电动车销量,让中国车企第一次跻身全球十大车企的行列。
探真:经济政治化早已不是个例
这样的竞争对手,让美国不惜混淆概念,引导公众对数据安全的担忧,来防止它进入美国市场。而当我们搜索这样的手段,将时间线拉长,振华重工、TikTok、华为,一个个熟悉的中国企业不断出现。
继续扩大搜索范围,这是2014年的法国阿尔斯通,面临7.7亿美元的罚款,最终被美国通用电气收购。
我们发现在这条时间线上,出现的不再只是中国企业,只要是当时全球的“巨头企业”,哪怕是美国的盟友,都未能幸免。不仅仅是法国,再往前,我们找到了20世纪80年代的日本。
这时的日本,有着全球50%的半导体市场。其中最为瞩目的企业,是东芝,它研发出了全球第一台笔记本电脑,连续七年市场占有率全球第一。
然而,1987年,美国却以国家安全为名,对东芝展开调查。调查的结果是什么?东芝在美工厂关闭、东芝销往美国的产品征收100%的关税、征收1万亿日元的巨额罚款。
当我们在AI数据库中搜索全球半导体产业的发展趋势,系统为我们生成了这样一张图。以1987年为分界线,日本半导体产业进入消沉的30年,美国却开始迅速崛起,最终重新实现垄断。
那么,到了如今的中国电动车,又将何去何从呢?
近期,各个车企巨头纷纷表示要在中国市场持续深耕,加大投资,加快转型。
梅赛德斯-奔驰(中国)投资有限公司高级执行副总裁 欧立甫:梅赛德斯-奔驰推进电动化转型的决心不变,我们不断扩大在中国的本土研发布局。
电动汽车是高度全球化的产业,只有公平竞争才能技术进步,只有开放合作才能互利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