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日报 汽车日报

当前位置: 首页 » 汽车资讯 »

比亚迪工艺工程师是什么级别

不拆不知道 比亚迪汉与Model 3用料工艺大比拼

[资讯-牛车网]

早年间,电动汽车还被挂着“不靠谱”的标签,续航低、廉价感强是普遍现象。但近几年,随着我国电动汽车技术逐渐趋于成熟,传统品牌的电动汽车不光续航里程显著提升,产品品质也是步步高升。作为销量最高的两款中高端电动车,比亚迪汉与特斯拉Model 3成为更多消费者的首选。那么今天,牛车实验室就从安全结构和工艺水准的角度,看看NEDC续航里程550km的比亚迪汉EV(四驱高性能版)和445km特斯拉Model 3,到底谁的安全结构和工艺水平更加出众。

一、前后防护结构特点

1.比亚迪汉

让我们先看比亚迪汉,拆开比亚迪汉的前杠皮,露出的是和车身同色的红色防撞钢梁,钢梁中部有一道较深的凹陷设计,强度相比于普通的平面材料更高,抗扭性更强。

比亚迪汉的前拖车钩设计在了前纵梁上,在拖车时可以保证整个车身受力。前不久某品牌车型在拖车时直接将防撞钢梁拽下,这就是拖车钩没有安装在纵梁上,只有防撞钢梁受力的结果。

在前防撞钢梁后部设有吸能盒,吸能盒同样直接与纵梁相连。比亚迪汉在吸能盒上还设置了两道压溃诱导槽,在发生碰撞时,吸能盒可以按照预先设定好的形状形变,从而更好得吸能,降低对纵梁和车体的损伤。

在左右吸能盒的外侧,我们还分别发现了一处金属盒,这是为防撞钢梁两侧特别加装的加强装置,是比较少见的设计。

2.特斯拉Model 3

拆开特斯拉Model 3的前杠皮,防撞钢梁采用了铝合金材料,是比较不错的设计,但与防撞钢梁连接的吸能盒无任何压溃诱导设计,在发生事故时会大大增加纵梁受损的几率,从而增加车主的维修费用。

Model 3的后杠防撞梁同样采用了铝合金材料,但防撞梁依旧没有吸能盒设计,取而代之的是一对金属底座。结构本就有设计缺陷,但更让人啼笑皆非的是,两个金属底座都各少了一颗螺栓。底座有螺栓孔,白车身却没有,这样的设计完全透露着“粗糙”二字,实在是让人不可理解。

二、机舱结构特点

1.比亚迪汉

比亚迪汉将机舱全部覆盖上了塑料盖板,拆开塑料盖板,机舱内部布局比较充裕,能够看到电机与水箱之间还有很长的缓冲区域,在发生碰撞事故时,车辆前部可以很好地吸能缓冲,尽量避免或减少对电机的损害,从而减小车主的维修费用。

一般来说,电动车比传统的燃油车线束更加繁杂,而比亚迪汉机舱内的明线数量并不多,并且各类线束根据功能不同、位置不同,都采用了胶皮管、波纹管和隔热铝箔进行防护,线束之间没有干扰,细节表现比较到位。

2.特斯拉Model 3

在早年间,特斯拉被看做是智能电动车的代表,通过此次拆解,我们也格外“理解”了这层含义。在拆解过程中,Model 3的线束复杂程度让人难以想象,与传统能源汽车相比可以说是天差地别。

主要原因就是Model 3采用了高度集成的总控电脑,通俗来说,就是车身上600余个传感器都要经过前部的总控电脑,如果其中一项功能出现问题,那么将牵一发而动全身。并且无论是机舱内部还是门框等位置的线束,都没有得到应有的防护,线束繁杂并且大量裸露,还是只能用粗糙来形容。无论是磨损老化还是碰撞维修,无疑都会给车主的维修产生高昂的成本。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Model 3的副车架采用了一个U型结构,勉强可以算作是全框式副车架,这么做的目的也是为了节约成本。不过这还不是重点,我们惊奇地发现,Model 3的前悬挂上叉臂居然采用了工程塑料。要知道车辆在通过颠簸时,悬挂会承受巨大的冲击力,工程塑料不光强度无法保证,耐久性也是一大问题。

三、隔音止振设计

1.比亚迪汉

车轮区域是噪音产生的重灾区,比亚迪汉在前轮轮拱内部张贴了面积较大的黑色隔音棉,不仅能够降低噪音,也可以抑制轮拱产生的震动。

摘下比亚迪汉的车门门板,前后门板内部均张贴了面积较大的原生隔音棉,而且仔细观察,隔音棉犹如一张千层饼,非常厚实。根据我们以往的拆解经验,车门门板由于距离客舱较近,铺设原生隔音棉已是非常常见的设计,但很多车型的原生隔音棉都是薄薄一层,有点糊弄了事的感觉。比亚迪汉能够如此不惜工本的使用隔音材料,也必然会对车内隔音带来更好的效果。

在关门时,为了避免车内外气压差,车内通气口都设置在车尾处。虽然并不起眼,但通气口直接连通车内车外,也会产生一定的风噪。比亚迪汉专门在通气口周围粘贴了一圈隔音海绵来隔绝噪音,这样的细节处理确实非常少见。

隔音棉的设置的确是不惜工本的,在车尾的下护板上,我们依旧发现了见缝插针的黑色隔音棉。由于此处容易接触泥沙,这里的隔音棉还特别进行了压边处理,防止老化。

2.特斯拉Model 3

行驶品质糟糕是Model 3的通病,而在本次拆解中我们也发现了其中的部分原因。在Model 3的车厢地板上,张贴了大量的丁基胶止震贴。丁基胶止震贴是比较环保的好材料,按理说会减少车辆共振的产生。但我们购买的这辆Model 3,全车止震贴张贴褶皱,甚至车尾的几块已经脱胶。这样的工艺真的很难起到止震的效果,甚至会适得其反产生共振。要知道,哪怕是动辄几万元的入门车型,生产工艺也不会糟糕到这种程度,这样的做工实在是让人难以接受,很难想象在Model 3的生产车间内究竟发生了什么。

还有一点,虽然与隔音止振无关,但也需要特别说说,这就是Model 3的零件生锈问题。在拆解之前,对于Model 3零件生锈的问题我们就有所耳闻,经过拆解,Model 3的表现真的让人瞠目结舌。侧气帘发生器、座椅下支架整体都发生了严重的生锈情况。这些生锈的零件不是局部出现锈渍,而是整体生锈!这就可见是零件根本没有经过严格的防锈处理,是明显的工艺瑕疵。要知道,这才是一台买了2个月,行驶2000公里的新车。要是再过三五年,这些生锈的零件必然会继续老化,到时候是否会变形受损甚至影响正常使用,都是个未知数,这样的制造工艺,真的可以用粗制滥造来形容了!

四、地毡层设计

1.比亚迪汉

掀开比亚迪汉的地毡层,映入眼帘的是一体成型的发泡式地毡层。一般来说,发泡式地毡层只会在豪华品牌,或是一些高端车型上出现,比亚迪汉能够采用这样的材料确实让人比较意外。发泡式地毡层质地柔软,会带来不错的踩踏脚感,并且环保无异味,是比较上乘的材料。

比亚迪汉在后排座椅下部设计了两道比较粗壮的加强结构,在增强车身刚性的同时,也能够对座椅起到很好的支撑作用。

2.特斯拉Model 3

Model 3的地毡层也是让人颇感意外,绝大多数车型的地毡层都是从前至后的一体式设计,而Model 3特立独行的采用了拆分结构,后排的地毡层可以直接取出。这样的设计其实还是出于成本考虑,一张大面积地毡层的制作成本要远高于两张小面积的地毡层。除此之外,地毡层底部的填充仅仅是一层廉价海绵,踩踏舒适度远不及比亚迪汉的一体成型发泡材料,而汉底盘上的加强结构,也是Model 3所没有的。

五、内饰设计

1.比亚迪汉

而除了车身结构,比亚迪汉还非常注重对豪华感的营造。新车的中控面板采用大量木纹装饰板,需要注意的是,这些都是真材实料,而不是低端的塑料饰板贴上一层木纹贴纸。

门板上,真皮包覆配合网格状缝线,不仅触感十足,更让内饰又完完全全提升了一个档次,这样的高品质材料,往往只会出现在那些百万级豪华车上面。

在配置方面,比亚迪汉更是不吝惜成本。15.6英寸的中控大屏配备了Dilink 3.0智能网联系统。这块大屏可以支持横竖切换,导航、唱K、看电影、刷抖音……功能应有尽有,只要坐进车内,车机真的可以完全取代手机了。

除了这些娱乐配置,比亚迪汉还搭载了DiPilot智能驾驶辅助系统,依托于车身上的双目摄像头、毫米波雷达以及多个超声雷达,从而实现ACC自适应巡航、LDWS车道偏离预警、LKS车道保持等多种驾驶辅助功能,在实现L2级自动驾驶的同时,全方位保证行车安全。

2.特斯拉Model 3

特斯拉Model 3的内饰几乎是开创了汽车设计的新思路,一块横条的木纹饰板搭配一块15英寸的中控屏,全部设计仅此而已。起初接触Model 3时,这样的极简设计还觉得挺有新意,但细细品味会发现,这其实是一种取巧行为,省去了复杂的设计,把所有功能全部集中在中控屏内,制造成本显然会大幅降低。

关于车辆的一切设置,都要在这块中控屏幕中操作,繁琐程度可想而知。而这块屏幕几乎也只能进行车辆设置、空调控制和一些简单的娱乐功能,强大程度远不及比亚迪汉。

#双车总结

通过拆解我们发现,比亚迪汉很明显是一家老牌传统车企制造的产品,安全结构扎实可靠,像前防撞梁和车内地板,都设置了单独的加强结构;而在细节方面,比亚迪汉全车使用了大量的隔音止震材料,线束防护等方面处理得也是非常细腻,好的行驶品质和用车感受离不开内在的工艺把控。

而反观特斯拉,防撞梁和止震贴都是好材料,但好材料并没有搭配好的结构和工艺,甚至给人一种粗制滥造的感觉;繁杂的线束传感器虽然集成度高,但所有总线都要通过前部的总控电脑,给维修造成了巨大隐患;而在中控设计方面,简约的设计虽然新颖另类,但操作便利性大大降低,显然有些不切实际。汽车的根本属性还是驾驶,如果脱离开本质属性,任何天马行空的设计都是片片浮云。

#全文总结

汉的诞生,的的确确把比亚迪的产品又拔高了一个等级,让电动车用户不再只是根据续航选择,而是可以享受到更好更高端的产品。而国产后的特斯拉,续航缩水,售价再三官降,曾经标榜的高端电动车形象也是山河日下。同样是中美品牌,现在的比亚迪和特斯拉就像手机中的华为和苹果,消费者早已不用迷信那些洋品牌,我们的中国品牌产品早已真正强大。

前不久,一位外国工程师在测评比亚迪汉这款新车时,对汉给予了高度评价,并认为在产品力方面丝毫不输给特斯拉Model 3。而通过我们的拆解,更加印证了比亚迪汉在安全结构和工艺水平方面更加领先于特斯拉Model 3。同样是20-30万元区间,究竟是选择比亚迪汉还是特斯拉Model 3,我想各位心中已经有了答案。

全铝车身,20年前奥迪走过的弯路,为什么比亚迪捡起来?

大家都知道造车的主要材料是钢材,但汽车只能用钢来造吗?显然不是的。铝合金、碳纤维等等,也在汽车的制造中占有一席之地,比如F1赛车就无比热衷碳纤维材料。不过碳纤维还是过于昂贵了,在民用车范围中,对它的使用一直都相对克制。但在造车史中,铝合金则是实实在在掀起过一股热潮。那为什么如今造车的主流依旧是钢材?当外资车企普遍认为用铝造车是“弯路”时,眼下的中国品牌为何又纷纷入局,开始加重用铝造车的比例呢?

中国品牌把铝合金捡起来,为了啥?

用铝造车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首款以保时捷命名的车型上,即保时捷356系列。但在受众门槛、热衷程度上,比保时捷更为痴迷用铝造车的,当属奥迪。不过这已经是上世纪90年代的事情了,彼时的奥迪在大众的“纵容”下,逐渐打下了能够挑战剩下两家老朋友的技术基础。其中,全铝车身亦是奥迪当时选中的技术突破口之一。只不过奥迪最终放弃全铝车身的技术路线也很具有代表性。因为在造车领域,大量使用铝材,导致的强度、可塑性、隔音效果以及铆接工艺等方面的问题。其背后意味着车辆安全性、使用经济性、NVH、以及制造成本等方面的压力。至少时至今日,对于大多数主流汽车制造商而言,用铝造车已经是一条被验证的“弯路”。诸如宝马等品牌,甚至更愿意把注意力放在碳纤维材料的使用上。

那为什么中国品牌如今把外资车企走过的“弯路”又捡回来继续走?比如比亚迪、奇瑞、北汽等等,都在底盘、车架,甚至全车身都采用铝合金材质。这其中除了时代发展,从而一定程度上客观降低的生产、加工成本,以及相应的工艺提升之外,新能源的大趋势也不容忽视。

用铝造车与新能源发展有啥关系?从主观感受上,新能源车显然能够带来更迅猛、跟安静、更清洁,甚至更省钱的出行体验。但这并不意味着新能源车的技术路线就是有利无弊的存在。而铝材的广泛使用,则可以一定程度上,为当下的新能源车技术“打补丁”。

比如说最直观的一点,即铝合金材料的减重效果,对于新能源车而言就是立竿见影。比如说采用全铝车身的奇瑞小蚂蚁,即便续航超过400km(CLTC)的版本,其整备质量也依旧控制在1吨以内。为什么如此强调续航里程?一方面,现阶段新能源车产品力的一个重要部分,就在于续航。其次,携带电池的容量大小,客观上还会进一步影响车身的重量。而车重本身,又会反过来影响续航的效率。所以在同级别一众竞品基本只能提供300km左右续航表现的情况下,奇瑞小蚂蚁能够带来的续航潜力更大。但是铝材在成本上的影响也很明显,毕竟微型车领域的价格基数低。那么在更昂贵的车型上,铝材的使用又有什么效果呢?

以比亚迪汉换装铝合金悬架为例,其减重的目的性显然弱于对车辆驾乘体验的升级。这也来到铝材在新能源车场景下的又一个应用优势,即对底盘质感提升的必要性。前面提到的奇瑞小蚂蚁,虽然采用了全铝车身。但是在轮毂与悬架等部分,却并没有强求一定要上铝材。这当然与车型的定位有关,对比亚迪汉这种级别的产品而言,特别是面对同级别的外资品牌,想要实现“弯道超车”,底盘一定是必须要下的功夫。压力同样来自电池,同级别、尺寸接近的新能源车,由于电池包的问题,车身往往比燃油车更重。虽然性能上能够带来大幅提升,但悬架如果不能跟上,则在驾乘体验上很容易陷入“傻快”的境地。排除结构等因素,铝合金材质的悬架显然是降低簧下质量,为车辆的操控与灵敏度减负的好办法。

铝的缺点被弱化,但也不是多多益善

从前面的案例我们可以看到,铝合金造车重新进入大众的视野,很大程度上有着新能源车对其材料特质的需求在促进。而且新能源的背景甚至一定程度上中和了曾经外资车企踩的坑。比如说铝材应用在车身上,对于隔音降噪并不友好。但新能源车的一大特点便是极大程度的降低了车内的噪音来源,从而弱化了铝材使用对于NVH的压力。

当然,也不是什么缺点都可以如此好运地被“中和”。想要更广泛地应用铝,核心还是在技术升级方面,其中最大的难点恐怕还是在安全性。在上一次主流车企们纷纷抛弃铝制车身时,安全性就是最为核心的考核标准。时过境迁,车辆安全早已经跳脱堆料的单兵作战模式,而是形成了一整套协同作战的结构体系。所谓笼式车身、溃缩吸能,这些关键词已经被广大消费者所接受。此外,日趋普及的车身稳定系统、安全气囊等传统主被动安全功能,以及智能化趋势下诸如主动刹车、碰撞预计以及更高阶的驾驶辅助功能,都使我们的汽车比过去更安全。

而影响安全性的另一个方面在于铝合金材质的铆接。以往钢材中我们常见的电焊或者激光焊接技术,在铝合金材质这里难以直接套用。而以铆接为主的技术应用,很大程度上也局限了整体框架的强度提升。以比亚迪为例,早在2011年的纯电动客车领域,比亚迪就开始大规模应用全铝车身,以提升车辆续航以及耐腐蚀性。在连接工艺上,则是通过采用铆焊粘结合工艺,在实现车身减重的同时,还能提升刚性。此外,前不久全新北京BJ40所披露的铝合金大梁,也带给了铝制车身更多解题思路。即,减重实现更加乘用化体验的情况下,又能尽可能保证硬派越野车辆的刚性与使用场景。

总的来说,在技术进步以及客观需求的双重作用下,铝材被越来越多的中国品牌所重视。这不仅不是因为中国品牌缺乏技术储备,导致只能借用铝材抄近路。相反,由于在新能源路线上走得更远,中国品牌们对于铝材在新时代的技术应用与经验也相对更成熟。相比一味堆料、炫技的时代。如今的中国品牌在应对铝材的使用时,更能够有分寸的利用它在不同车型上,以及诸如溃缩区、车架、底盘、悬架等不同位置上的应用。

2024年了,比亚迪的技术还领先吗?

过去的2023年,比亚迪无疑是最成功的中国品牌,销量不出意外将超过300万辆。比亚迪的成功离不开技术的突破,不过其它国产竞品在新能源技术上也捷报频传。

于是,我们在微博发起了一个投票:“大家觉得比亚迪还有技术优势吗?”,结果不同意和说不好的朋友,超过了持肯定态度的朋友。

既然如此,我不妨说说我自己的观点:比亚迪的技术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是领先的,但如今正在被一众友商追赶并稀释,想再说领先并不容易。下面我们就分三个方面一起聊聊。

电驱系统

比亚迪曾推出过两款行业领先的电驱系统,其中在混动领域的,是DM-i使用的EHS电混系统;而在纯电领域,则是海豹使用的八合一电驱。

先说DM-i使用的EHS,这里讲它的原因是因为它的扁线电机。电机可以分为圆线电机和扁线电机,其中扁线电机更加先进,它的功率密度更高、散热性能更好、体积也更小。

但是,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只有国外企业掌握着扁线电机的研发和生产能力,直到比亚迪一声不坑地为DM-i搞出了扁线电机。

DM-i是比亚迪在21年初正式发布的,其EHS电混系统使用的电机,使用了6层扁线绕组和转子直喷油冷技术,这两项技术在如今看来,也是非常主流的。

说这些你可能没什么概念,但我如果说它的最高转速能达到16000转、最高效率能达到97.5%呢?这在当年可是绝对的头部水准,现在看也不算差。

另外,EHS还使用了比亚迪自研的IGBT 4.0,这套功率半导体模块不仅损耗低、散热强、过流能力好,可靠性也非常不错,可以说是当时汽车行业的明星产品。

不过,扁线电机已经成为了如今的行业主流,并且性能效率也在快速上涨。比如最近长安启源推出的数智电驱,就用了一颗自研的10层发卡扁线油冷P3电机。

这应该是在特斯拉之后,行业内第二颗用于量产乘用车的10层扁线电机。理论上扁线层数越高,电机的功率密度也越高,但研发和制造难度也会相应增加。

但在我看来,比亚迪不是没有搞10层扁线的能力,6层扁线电机的初衷应该是为了兼顾成本和低速工况,毕竟搭载DM-i的都是价格亲民的买菜车。

不过,这个理由在现在看肯定是不太行了,因为长安启源推出的几款新车型的定位与定价也非常亲民,比如A05,这台车的定位定价和秦DM-i差不多,而我之前恰好还短暂试驾过它,体验就很不错。

然后是应用于纯电的八合一电驱系统,这套电驱系统有两点是非常领先的,其一是超高的集成度,其二是SiC的应用,让比亚迪的电驱进入了800V时代。

八合一不难理解,就是把原本八个独立的系统部件集成到一起,集成度越高,重量越低、空间占用率也越低,对操控体验和乘坐空间都有提升。

比亚迪的八合一电驱发布于22年底,而在此之前,友商的电驱集成度普遍不及比亚迪,有的甚至还停留在相对更原始的三合一阶段。

不过“多合一”同样也是行业主流趋势,如今除了比亚迪外,零跑也推出了自研的八合一电驱系统,甚至东风还推出了十合一的马赫电驱。

另外,800V、尤其是全域800V在小鹏G9之后,也成为了一线车企的“标配”,SiC碳化硅功率器件得到了大范围应用,这也让友商进一步抢夺了比亚迪的话语权。

刀片电池

这个应该不用我详细介绍,大家都听说过它的威名。

在那个磷酸铁锂被三元锂吊着打的年代,刀片电池硬是凭借独一家的设计理念,拯救了磷酸铁锂少得可怜的能量密度,有了和三元锂叫板的资本。

举个例子,单个刀片电芯的能量密度是180,而整个电池包的能量密度是140;特斯拉Model Y三元锂的单个电芯能量密度是260,而整个电池包则为180——这个集成后的能量密度损失,完全不在一个级别。

另外,刀片电芯的表面积对比同时代的圆柱电池更大,搭配左右两边的极耳设计,让它的散热性能也变得更好了,对提升电池寿命、安全、续航都有帮助。

而且,刀片电芯还是国内较早量产叠片工艺的,这种工艺能显著提升电芯的能量密度、寿命和安全性能,但需要更先进、高效、成熟的产线和生产工艺支撑。

还没完,刀片的热管理也很领先,比如上下双层液冷板和脉冲自加热技术,这两项技术可以在充电和日常使用时更高效、智能地控制电池温度,并且工作噪音很低,既不影响乘坐舒适性,也不影响驾驶动力响应。

但从今年起,磷酸铁锂电池开启了全面大反攻,宁德时代的神行电池、蜂巢能源的龙鳞甲电池、极氪的金砖电池先后发布,它们都非常有看点,后续咱们会出一期细讲。

先大概说下金砖电池,我前段时间刚参加完他们的发布会,感受非常震撼:它的充电倍率达到了4.5C、最大充电功率达到了500kW,而放电倍率的峰值也达到了16C。

换言之,金砖电池不论在家用层面的充电速度,还是性能层面的动力释放,都在真正意义上达到、甚至超越了主流的三元锂电池!这还不算磷酸铁锂自带的高安全特性!

然后是龙鳞甲电池,蜂巢能源也是国内较早掌握电芯叠片工艺的企业,并且已经发展到了第三代,技术非常成熟了;在热管理方面,也有上下双层液冷板的设计。

另外,之前提到的脉冲自加热技术,诸如长安、宁德时代等企业,也都推出过一些类似的技术与专利,不过比亚迪也表示,他们的自加热技术依旧占据优势。

总而言之,在这些史诗级后浪面前,刀片电池的江湖地位岌岌可危。不过最近我也听到了一些传闻,说比亚迪会在今年发布性能全面升级的第二代刀片电池,非常期待。

云辇底盘

云辇底盘也是非常领先的,因为它是目前极少数具备规模化量产能力的乘用车主动底盘技术。在今年早些时候,我也实地体验过搭载云辇A的腾势N7,即使当时还没有上线预瞄功能,其整体滤振体验也很不错。

在我看来,云辇的领先并不在于硬件层面的提升,而更多是软件层面,比如整车电子电气架构的升级。

而在云辇所在的控制域内,还有独立的算力平台和感知、规控算法,后者还可以打通智能驾驶的感知硬件。这就跟武侠小说里,习武之人被打通了任督二脉一样。

但是,华为又在之后推出了途灵底盘。这同样是一套罕见的主动底盘技术,而我个人认为,途灵在硬件和软件层面,更优于云辇。

比如硬件层面,搭载途灵的智界S7使用了前上下双球节双叉臂结构,而搭载了云辇A的腾势N7,则是标准的双叉臂结构。

我在之前的内容里简单点评过这套悬架:硬点多,调校上限高、但难度也高,调好一条龙、调不好一条虫。除了智界S7,问界M9也使用了这一结构。

软件层面,与途灵打配合的iDVP电子电气架构的理念也很先进,其区域接入+中央控制的逻辑很像明朝的中央集权+六部六科制,能让多个复杂的功能快速高效的协同。

另外在我看来,智能驾驶技术的高低也会影响到主动底盘技术的体验,二者搭配可以最大化后者的驾乘效果,将主动底盘的优势彻底发挥出来。

从这一点看,华为的ADS 2.0已经是国内公认的第一梯队水平,比亚迪的最新进度则是前不久落地腾势N7的高速NOA,还是和Momenta合作搞的。

总结一下

如今的汽车行业实在太卷了,比亚迪作为新能源领域的先行者,很难一直保持技术领先,因为再领先的技术,也会被友商分分钟追赶、超越。

不过在我看来,比亚迪有一项技术还是始终“遥遥领先”的,就是“技术普惠”。比亚迪很早就开始布局新能源领域,如今在行业内已经拥有高度垂直整合的能力,很多核心零部件都能自研自产,这在成本控制和生产制造方面,就是天大的优势。

如今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比亚迪“998”就是个例子,你很难说DM-i的哪一项技术是行业领先的,但每一项技术都处在行业主流位置,并且体验好、价格低,最近还又从“998”官降到了“898”,这不比纠结哪项技术“遥遥领先”更实在?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汽车日报 » 比亚迪工艺工程师是什么级别

相关文章

themebetter

cont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