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海鸥自燃了吗?
看过视频,如果里面有人,基本无生还可能。
所以要说明这事是特例还是说一起火就是这个样。
如果一起火就使自己成烤肉,那谁还敢买呢?
电动车还是趋势所在,厂商还是要安全第一。
大家有没有发现,近段时间比亚迪自燃的消息好像少了?
自燃可能动用了地库的自动灭火系统,按照谁用谁掏钱的原则,物业可以向车主索赔吧。。。
突发!北京突传比亚迪“爆炸”,车主抱娃逃生,公司最新回应!一场电话会万人参加,大火赛道太拥挤?
来源:上海证券报
比亚迪电动车爆炸的消息刷屏!
11月23日,有网友爆料称,一辆疑似比亚迪秦Pro在地库爆炸,地点为北京中关村壹号地下车库。据网络间流传的当事车主朋友圈显示,车主坐车上听见声音不对就抱上孩子下车,随后车辆发生爆炸,未造成人员伤亡。据悉,该爆炸事故发生在前一天(11月22日)晚上9点前后,车主并不是在中关村壹号园区工作的人员,而是当晚来就餐的顾客。
此事真实性究竟如何?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据比亚迪汽车官方回应,现场火情及时扑灭,未发生爆炸,也没有人员伤亡。车辆于2019年初销售,具体原因,将配合相关部门进一步调查。网传的起火车型秦Pro EV并不准确,起火车型暂未确认。
近期,新能车赛道热度重燃。在11月22日,一场由深圳某头部券商召开的电动车近况介绍的电话会议中,参会人数一度接近万人,并一度造成“塞听”。从这个角度来看,新能车赛道目前相当火爆,热度有点高得“吓人”。而且由于部分机构需要在11月底做一次市值,而这个赛道也是基金重仓品种,所以被市场寄予厚望。那么,这次比亚迪事故会否扑灭这种势头呢?
突传比亚迪爆炸
比亚迪电动车爆炸的事突然刷屏了。
11月23日,有网友爆料,一辆疑似为比亚迪秦Pro在地库爆炸,地点为北京中关村壹号地下车库。据网传当事车主朋友圈图显示,该事故未造成人员伤亡。上述网传车主在朋友圈发文称:“当时在车上突然听见声音感觉不对,赶紧抱孩子下车逃跑,很幸运人都没事。做完笔录回到现场,看见车烧成这样,真的后怕。”
11月23日,据腾讯汽车现场了解,该爆炸区域已经封锁,现场仍有比较浓烈刺鼻的爆炸气味。据悉,该爆炸事故发生在前一天(11月22日)晚上9点前后,车主并不是在中关村壹号园区工作的人员,而是当晚来就餐的顾客。有目击者透露,当晚消防车都来了几辆,“中关村壹号这个地方的地库,非园区的车都可以进来,收费停车。”
这也并不是比亚迪电动车第一次发生起火事故。去年10月末,秦Pro EV在烟台特来电充电站充电后发生自燃。不过,随时电动汽车保有量的提升,日常对于电动车起火的新闻也是屡见不鲜,但是很少有发生爆炸的。因此,此次若真有传说中的“爆炸”,对于电动车来说是一次打击。
现场安保人员对媒体表示,在出事之前,该车辆正在使用充电桩充电。现场显示充电桩由星星充电提供,星星充电客服人员告诉媒体,该区域充电桩目前均无法使用。
比亚迪电池向来以安全性著称。那么,究竟发生了什么?有媒体就上述消息向比亚迪官方求证。比亚迪方面回应称,该车辆于2019年初销售,对于起火原因,将配合相关部门进一步调查。网传的起火车型秦Pro EV并不准确,起火车型暂未确认。对于现场情况,比亚迪称火情已及时扑灭,未发生爆炸,也没有人员伤亡。
电动车投资大火
10月新能源汽车产销为39.7万辆和38.3万辆,同增133.2%和134.9%,环增12.46%和7.20%。从品牌和车型来看,多款车型表现亮眼。虽然受芯片短缺影响,造车新势力车企在前10个月的发展大都存在跌落现象,但整体看来,其在大方向上都保持上升态势。民生证券预计2021年国内电动车销量有望超过300万辆,同比增长119%;预计2022年电动车销量达500万辆。
另外,从19日开幕的广州车展整体表现来看,新能源车板块热度高,从展出车型到客流热度来看,新能源车都是车企和消费者关注的焦点。
二级市场上,近期,新能车赛道热度重燃。本周一,宁德时代一度狂涨6.57%,本周二外资再度大买该股票。与此同时,锂矿概念股也于近期持续狂涨。
电动车产业链的投资热度还可以从一场电话会方中看出来。当天晚上,一场由深圳某头部券商召开的电动车近况介绍的电话会议中,参会人数一度近万人,并一度造成“塞听”。从这个角度来看,新能车赛道目前仍相当火爆。
另外,由于部分机构需要在11月底做一次市值,而这个赛道也是基金重仓品种,所以被市场寄予厚望。民生证券认为,短期看,新能车产业链中下游排产饱满,下半年将延续快速增长态势;中长期角度看,在碳中和碳达峰的最终目标指引下,新能源车将成为高确定高增长的“赛道”。
赛道是否过于拥挤
从投资者的热情来看,目前这个赛道似乎有点拥挤。那么,是否过于拥挤呢?我们来看一下数据:
首先,从成交金额和市值来看,可以比较一下二月中旬的白酒。据wind数据,2月18日,白酒的市值超过6万亿元,这也几乎是今年白酒市值的高点,但当天的成交额只有558亿元。如今的锂电池板块市值接近6万亿元,但周二的成交超过1127亿元。
其次,公募三季度报告披露后,天相统计,三季度,宁德时代超越茅台,成为公募基金头号重仓股。据天相统计,3973只积极投资偏股型基金中,有1225只基金重仓持有宁德时代,截至三季度末持仓市值高达1171亿元。1217只基金重仓持有贵州茅台,持仓市值为1092亿元。
锂电池与白酒的区别在于,个股的数据比较多,产业链延伸得比较长,因此参与者也有很多。此外,这个板块目前的景气度的确很高,一如年初的白酒。但随着消费数据的下行,白酒周期逐渐退烧。如今的锂电池却还看不到周期退烧的迹象。
不过,锂电池产业链并非没有缺点,前述之比亚迪的爆炸传闻就可能造成投资上的扰动。现在的问题是,相对于白酒而言,锂电池这个行业的毛利率并不高,对资源的消耗却非常大,并且还面临着技术迭代的风险。许多投资者往往会要问到一个问题:给定一个超长期限,你是愿意持有茅台,还是愿意持有宁德时代呢?(作者:时谦来源:证券时报 券商中国)
又双叒叕着火!俩月烧三台的比亚迪怎么了?
文:郑开车@谈擎说AI主编
2月13日,广东省中山市一起比亚迪秦PLUS DM-i起火事件,在网络上以两段视频的形式引发热议。
据网传第一段视频显示,该车在燃烧过程中火势主要集中在车内,底盘与车引擎盖等部位并未有明显的起火情况。
另一段视频则引起强烈不适,在几乎被烧毁的某车辆一侧,放着一具疑似被烧焦且露出骨架的尸体。
对于第一段视频,2月14日,比亚迪方面进行了回应证实,但对于第二段视频,比亚迪方面表示,此次火灾并未造成人员伤亡,并且在起火过程中,车辆电池并未发生燃烧现象,针对网络上车主已经死亡的谣言和串剪视频及恶意关联误导等不实信息,将报警处理。
截止发稿前,比亚迪汽车暂未对此次汽车起火事件作出具体原因回应。
虽然在此次起火事故中,未有人员伤亡是不幸中的万幸。不过从公开信息来看,2022年截止2月13日,仅不到50天的时间里,这已经是比亚迪汽车发生的第三起燃烧事故。
这不禁让人发问,曾说出“安全,是一辆电动车最大的豪华”得比亚迪,究竟怎么了?
危机公关下,扑朔迷离的燃烧原因
加上这两天刚发生的起火事故,今年才过了不到2个月,比亚迪就已经有三场燃烧事故在网络上被公开。
1月13日下午,有网友上传了一段比亚迪海豚起火的视频,从现场视频来看,当时火势较大,并伴有噼里啪啦的炸裂声,事故并未造成人员伤亡。有信息源称,经初步调查,起火点在仪表盘附近,非电池原因。
对于这次起火事件,谈擎说AI团队并未在网络上找到比亚迪方面的公开回应。
1月26日有网友爆料,上海一辆比亚迪唐DM-i故障车,疑似在拖车途中起火,当时火势主要集中在车头与底盘部位,事故未造成人员伤亡,但对于此次起火事件与起火原因,谈擎说AI团队同样未找到比亚迪方面的公开回应。
电动汽车燃烧事故的发生,无疑是大家都不希望看到的。对于车主而言,这往往意味着人身安全与财产的双向损失风险,对于车企而言,面对一场危机公关,也有可能会随着事件发酵,造成品牌力与产品力方面的损失。
也因此,对于近来自家品牌电动汽车燃烧事故的发生,比亚迪其实就部分事件做出过相应的危机公关。
就比如1月中旬成都一辆特斯拉Model Y被旁边车辆引燃,有网友声称是比亚迪自燃导致特斯拉被引燃。
1月25日,比亚迪公开表示,近期,网传“比亚迪起火引燃隔壁特斯拉”引起社会关注,此传闻与事实严重不符,系属造谣,以严重侵害比亚迪合法权益。并要求:向相关侵权人公开道歉;相关侵权人支付100万赔偿金。
不难发现,比亚迪这样的危机公关方式,似乎是与针对2月13日事故所发布的回应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对事件进行了一个真实性澄清,并声明要对造谣者做出的相应处理方案。
事实上对于电动汽车起火等“黑公关”问题,去年12月27日,比亚迪曾悬赏5万元至100万元推出“清朗行动”,向网友征集有关对比亚迪进行黑公关操作的线索及证据。
其实比亚迪打击黑公关的举措无可厚非,毕竟黑公关以及没有根据的恶意媒体报道确实是行业毒瘤。
不过我们不难发现的是,随着新能源汽车在近年来越发普及,燃烧事故的发生也已经不再是什么新鲜事,尽管我们经常可以在网络上看到电动车起火的新闻,也会看到不少相应品牌对事故做出的公关声明,但能真正跟进并在之后公开事故原因的车企,却不太容易看到。
一边是致力于还原事实本真面貌,一边是不了了之的起火具体缘由,面对不少扑朔迷离的电动汽车起火事件发生,对于电动汽车企业而言,这样的危机公关方式,真的是教科书式的满分答案吗,似乎是值得打上一个问号的。
如何做好“自燃”的危机公关?
随着近年来电动汽车销量的不断攀升,未来如何进行有可能发生的电动汽车自燃危机公关,将会是每一家新能源车企绕不开的问题之一。
谈擎说AI认为,车企面对自家品牌电动汽车起火事故,想要做好危机公关,首先需要的就是能够真正理解消费者,把消费者的顾虑与质疑作为危机公关的出发点,才能够让危机公关的价值有的放矢。
以比亚迪为例,技术无疑是其立身之本,天眼查APP信息显示,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当前的专利数量已经高达19048件。在此前的刀片电池发布会上,安全性方面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更是表示,要“把‘自燃’这个词从新能源汽车的字典里彻底抹掉。”
我们不能否认新能源汽车起火的最大隐患之一就埋藏在动力电池中,而刀片电池的技术优势正是比亚迪冲击电气化时代的一块金字招牌。
不过话说回来,虽然在2月13日的事故中,比亚迪明确表明刀片电池并不是此次起火元凶,但是2022年以来,不到50天就发生的三起电动汽车燃烧事故,似乎仍旧给其未来发展埋下了一定程度的隐患。
毕竟无论是刀片电池还是三元锂电池,消费者在购买电动汽车时,购买的并非动力电池单品,而是作为整体的汽车。这就意味着电动汽车“自燃”风险有多高,问题的根本还是要回归到汽车整体安全性中。
这也是为何,在面对每一次车辆“自燃”的危机公关时,新能源车企们需要将具体起火原因公之于众的关键意义所在。与此同时,让消费者们真正看见安全问题的具体所在,对于新能源车企们而言也许并非是一件坏事。
具体来看,一方面,汽车作为高价低频商品,消费者购车时往往会有众多的决策要素,选购车辆本质上就是一个取舍的过程。
在燃油车时代,就比如网络上盛传的美系车给人第一印象是油耗高,德系车则是烧机油,但这都未从根基上撼动其销量。虽然没有完美的汽车存在,但只有各车企真正让消费者了解了自家产品的优劣所在,才能够更好地辅助消费者各取所需。
对于新能源汽车品牌而言,如果一边向消费者传达其技术以及动力电池等方面的竞争力,一边却又频频发生不公开缘由的汽车燃烧事故,无疑会让消费者对其产品力产生越来越多质疑。
另一方面,在“自燃”的危机公关问题上迅速向消费者开诚布公,不仅能够第一时间以真诚换取消费者信任,而且在更加广泛的舆论监督下,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倒逼新能源汽车安全性不断升级。
就像早在2019年中保研对大众帕萨特进行的碰撞测试中,25%偏置碰撞结果为P,排名垫底,一时将大众汽车的安全问题推上风口浪尖。
虽然这一被充分发酵的负面舆论事件让大众饱受苦果,但也得益于此,2021年,大众ID.4X在中保研的各项测试中均取得了优异成绩,重新为品牌正名。
谈擎说AI认为,对于电动汽车的安全性问题而言,危机公关的要义显然是梳而不是堵,面对燃烧事故,如果品牌方一次次将原因铺上迷雾,那么最终舆论危机爆发的那一天到来,很可能就只是时间问题。
写在最后:
达特茅斯大学塔克商学院企业传播学专业教授保罗·阿尔真蒂,曾在哈佛商业评论总结了五条企业应对危机公关的方式,分别为:
一,企业领导者应公开承认错误;二,企业要尽早并尽可能多跟外界进行沟通;三,企业高管需要通过媒体或其他渠道,尽可能有效得体地从自己的立场叙述整体事件;四,企业领导需要解释公司将在未来做出怎样的改变;五,深陷危机的高管不能一门心思只关注解决危机,还需要保证企业正常业务的运行。
参考保罗·阿尔真蒂的五条建议,我们把时间拨回到一年前,其实2021年的“特斯拉车主车展维权事件”就已经给很多车企上了一节危机公关的负面课程。
在当年,身着印有特斯拉Logo及“刹车失灵”字样的女车主被保安拖走后,特斯拉不仅没有及时就事件占用公共资源作出客观解释,而且还在危机公关中将一定责任归因于当事车主。
事态发展到这一步后,我们不难发现,“自证清白”式的回应显然已经是无力的。其实无论是“自燃”还是刹车失灵,车主都客观是受害方,这就意味着舆论对于车主的自发式同情其实是客观存在的。
对于新能源汽车品牌而言,在汽车“自燃”的相关危机公关中,以真诚姿态向消费者开诚布公,或是通过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权益,其实都不是错误决策。
而在这两者中间能否找到一个微妙的平衡点,则是决定了车企能否在危机公关问题上交出满分答卷的关键所在。
关注|比亚迪汉EV千山翠版街边自燃?车主:刚上牌三天
文:汽车日报
[汽车日报 行业] 近日,有网友发布视频称,自己刚买的比亚迪汉EV千山翠限量版发生“自燃”。车主表示:这辆车刚刚上牌三天。
视频中可以看到,车辆底部起火,消防人员利用专业设备为电池降温。据车主介绍,他刚从地下车库开出,并无暴晒和碰撞。
目前尚不清楚,车辆是由于电池问题导致自燃,还是因为车内有易燃物品。消防人员暂未公布事故的具体原因,比亚迪官方也暂未回应,汽车日报将持续关注。
网传视频截图
网传视频截图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国家应急管理部的数据,2022年一季度,国内接报的新能源汽车火灾共计有640起,相当于每天平均有超过7例的新能源汽车火灾。
与去年同期相比,这一数据上升了32%,整体上升幅度较高,而且要高于交通工具火灾8.8%的平均增幅。
新能源汽车的自燃率达到万分之0.49
按照一季度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891.5万辆计算,新能源汽车的自燃率达到万分之0.49,去年这个数字是万分之0.3。
其中,用火用电因素导致起火占一半以上。另外,外部碰撞起火也是导致起火的一大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