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供应链金融”:沉睡的巨人正渐渐苏醒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锌链接,作者|昊华,编辑|邓龙
近一年来,区块链无孔不入,几乎渗透到各个行业的业务场景。
万亿级别的供应链金融,因参与主体之间的不信任,以及商票、银票难以流通等问题,让区块链从业者似乎找到最佳应用场景。
来自艾瑞发布的《2018中国供应链金融行业研究报告》显示,2018年,我国供应链金融市场规模预计达到2万亿。
无论是银行或金融机构,还是互联网巨头,抑或是传统制造业的领头羊,更或是形形色色的创业公司,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供应链金融作为区块链技术的切入点。
一场浩浩荡荡的技术革命,仿佛要在万亿市场里迎来爆发。
蓝海市场供应链金融,有什么来头?
从资金供给角度,供应链金融是指银行将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企业联系起来,提供一个灵活运用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把资金当作供应链的溶剂。
举个例子,企业A生产服装,在接到企业B订单后,发现不够资金采购原料,于是拿着合同和订单凭证去找银行C借款,银行C根据订单真实性和企业征信情况,进行放贷,待企业A收到企业B剩余款项后,再把本息还给银行C。
说起来容易,但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却蜗步难移。
参与主体之间的不信任,商票、银票的难以流通,都成了制约供应链金融发展的阿喀琉斯之踵。
因此,这催生了“区块链+供应链金融”模式,也给了区块链从业者切入供应链金融行业的绝佳机会。
在传统体系下,“贸易”和“融资”是两个分离的环节,企业A、企业B做完贸易以后,A拿着贸易信息找银行C融资,银行C担心企业A提供的信息是否真实,要花费很大的代价来做验证。
如果利用区块链技术,只需将企业A、企业B、银行C的信息都上传到联盟链上,企业A和企业B做贸易的同时,银行C就可以“见证”。这样一来,企业A拿着贸易信息找银行C融资,银行C可以从本地见证到的数据里面核对真实性。
“我们在与攀钢合作的时候,就遇到过这个问题。攀钢和华夏银行都不会采用对方的系统,只有将双方信息都在一个可信的系统上,才能给双方链接”,布比区块链CTO王璟说,“于是我们将他们双方的信息都放在联盟链上,双方都可以随时验证数据的真实性。现在攀钢每个月通过壹诺金融平台走的商票已经有1亿多了。”
某种意义上说,区块链技术帮助解决了供应链金融的痛点。
目前,“区块链+供应链金融”主要有三大派系:
第一种,银行系,由银行主导开发并使用的平台,比如平安集团下属金融壹账通发布的“壹企链”智能供应链金融平台,中信银行推出的“信e链—应付流转融通”等。第二种,巨头系,主要有蚂蚁金服的蚂蚁区块链、度小满金融、腾讯区块链、TCL、富士康等。第三种,创业公司,比如壹诺金融、共赢链、趣链、33复杂美等。2018年结束,经历了一轮区块链泡沫化之后,“区块链+供应链金融”这种模式不仅没有降温,反而有星火可燎原之势。
一时间,这种模式被专家学者认为是区块链技术最实际的应用场景,前景似乎一片光明。
趋之若鹜6年前,冬季,寒风凛冽的上海,发生了臭名昭著的钢贸事件,震惊全国。
钢铁企业通过伪造仓单、重复质押等违法操作向银行申请贷款,最终导致300多人入狱,700多人被通缉,以及近100亿美元坏账。
“由于银行不具备审核整个贸易流程的能力,只能选择相信第三方进行风控,如果第三方出现骗贷现象,银行就会非常被动。”供应链金融专家陈盛东告诉锌链接,银行在面对违约时,也没有处理质押品能力。
自钢贸事件以后,即便是明知供应链金融领域市场空间很大,银行也不愿再次进入。
谈起供应链金融,银行为之色变。
因为在实际操作中,银行不得不面对三大风险:
贷前,银行对供应链金融的审核主要是企业提供的材料,可能会存在部分中小企业借助供应链金融贷和普惠金融优惠政策骗贷的情况。贷中,中小企业会挪用资金从事生产之外的事情,比如发放员工工资等,没有改善整个供应链的现金流,也减弱了企业日后的还贷能力。贷后,中小企业的经营不稳定可能带来的信用风险问题。直到近两年,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金融科技技术兴起,中小银行才对供应链金融有所松动。
浙商银行抢在前头,推出了区块链技术和供应链金融结合的产品“仓单通”。
从实际操作看,通过“仓单通”平台,存货人可以把提货单、仓储货物转化为标准化的区块链电子仓单,既可将其向受让人转让交易,又可质押给银行获得在线融资。提货时,仓单持有人可凭合法取得、非质押的区块链仓单向仓储监管方提取货物,将线上挂牌交易、线下实物交割同步进行,从而减少在传统模式下的交易环节,提升业务的安全性、合规性和时效性。
据悉,2018年9月末,浙商银行的首笔系统对接“仓单通”业务——“珠海港仓单通”平台已落地运行。
除了提升安全性和时效性,银行还想利用区块链技术解决供应链金融的增信难题。
在雄安新区,华夏银行“链通雄安—区块链—供应链”产品首笔放款已成功落地。该产品在雄安集团区块链应用和实施团队的支持下,以雄安集团信用为基础,借助区块链平台的数据溯源、行为规范、资金管理等功能,为雄安建设的分包商解决工人工资发放、原材料采购等资金问题。
面对广阔的市场,互联网巨头和传统制造业巨头自然不会放过这块“肥肉”。
早在2018年4月,腾讯区块链就推出了供应链金融解决方案。
据腾讯区块链业务总经理蔡弋戈介绍,供应链金融的解决方案采取以源自核心企业的应收账款为底层资产,通过区块链实现债权凭证的流转、保证不可篡改、不可重复融资,可被追溯的模式。
在实际操作中,腾讯利用区块链技术把传统企业贸易过程中的赊销凭证,转换为一种可拆分、可流转、可持有到期、可融资的区块链记账凭证。
以比亚迪的应付账款为例,假设它的应付账款相当于一个债务凭证,那么区块链就是把这个债务凭证数字化,在区块链上记录它的流转。只要比亚迪已承诺付款,上游企业便可以把票据切分,流转给他的上级即二级供应商、三级供应商等。
比如,比亚迪给一级供应商提供了1000万凭证,一级供应商本身不缺钱,就可以拆分800万给二级供应商,二级可以把收到的500万再拆分给三级供应商,依此类推直至十几级供应商,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资金更灵活、更高效且覆盖面更广。
蔡弋戈说:“小微企业单独融资,给付的成本利息会在10-20%左右,而通过该供应链条上获得的融资,成本会低于10%。”
2019年1月,蚂蚁区块链也推出了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供应链协作网络——蚂蚁双链通。
其业务逻辑也是依托核心企业的应付账款,以产业链上各参与方之间的真实贸易为背景,让核心企业的信用可以在区块链上逐级流转,从而使更多在供应链上游的中小微企业获得平等高效的普惠金融服务。
除了BAT等互联网巨头以外,以富士康为、华为为代表的制造业,也开始尝试使用区块链技术解决供应链金融的问题。
不过,无论银行,还是巨头们,都无法吃掉整个市场。
对其他有意愿切入这个领域的创业公司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业内说法是,捡传统金融的“漏”——银行不愿意做的脏活累活,那我们捡来做,总有缝可以钻。
“供应链金融实际上是一门B2B的生意,你看到有哪个企业把B端市场都垄断了吗?”共赢链创始人徐立说,每一个企业都可以做一条联盟链,企业与企业之间又是一条联盟链,市场空间太广了。
并且,采用区块链技术后整个平台内不存在资金池,也不会产生类似P2P平台私自挪用资金的问题。
“平台内交易的信息都只是数据,不涉及任何现金,只有当核心企业承兑应收、应付账款时,才会有现金流出。”,徐立说,所有上链资产都采用区块链技术穿透到底层,全程不可篡改和可追溯,政府可以随时监控。
此外,从2017年起,政府接连出台多项政策鼓励供应链核心企业、金融机构、商业银行大力发展应收账款融资。
“区块链作为一项新的技术本身市场认可度就较低,它需要一些外部因素去推动。而国家扶持则可以让监管机构和相关产业都合力去推进。”王璟说,我们能够与贵州银行、攀钢合作也有这些因素在里面。
据锌链接观察,目前市面上大部分供应链金融平台嵌入区块链技术的业务逻辑都大同小异,区别只是产品名称不同。
“金融是一门古老的生意,对于很多互联网企业来说,他们并不懂保理、票据贴现如何做。同样,传统金融机构也不懂如何操作区块链。”万联网金融分析师许书川说,两者之间的信息差,导致了互联网企业入局供应链金融的可能性。
就像当年的互联网金融想改造银行一样,在供应链金融领域,想利用区块链技术去改造这个生态的从业者,也趋之若鹜。
但能否真正撼动这个错综复杂的生态,一切都是未知数。
是产业补充,还是伪命题?“区块链加供应链金融就是个伪命题”,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银行职员说。
对银行来说,区块链技术对供应链金融业务没有带来质的提升。在记账方面,银行只要保证各机构对账正确即可,并不需要过分追求速度;在溯源方面,银行的记账方法完全可以追溯,并没什么特别。
供应链金融市场太大,哪怕各路玩家拿走一块蛋糕,在银行眼里,也不值一提。
但对于企业来说,能解决供应链金融固有难题——参与主体之间的不信任,以及商票、银票难以流通等——已经算是莫大恩惠。
在东莞经营模具厂的谢军告诉锌链接,“现在做生意,基本都要垫资,一旦遇到拖款,便只能依靠贷款来维持工厂的运作。”
在接受锌链接采访时,谢军已经将自己的房子、车子拿去给银行抵押,用于给工人发工资。
他说,“一年到头,累死累活,赚的钱全部还利息了。要是再给我一次机会,我再也不会开工厂了。”
而谢军只是中国8000多万中小企业主的缩影。
据《中小微企业融资缺口》报告显示,中国40%的中小微企业存在信贷困难,或是完全无法从正规金融体系获得外部融资,或是从正规金融体系获得的外部融资不能完全满足融资需求,有1.9万亿美元的融资缺口,接近12万亿元人民币。
锌链接创始人龚海瀚说,“信用是金融的核心,区块链技术实际要解决供应链金融的信用问题。作为探索已久的应用场景,已初步具备一定可操作性,那我们还应该从企业角度考虑,如何降低技术门槛,让更多传统企业也能从中获益。”
供应链金融关系到中国制造业,甚至是中国经济的晴雨表。
在此之下,万亿市场,蓝海争夺,各方机会很大,看谁能掘金。
作为底层技术,区块链给供应链金融注入新鲜活力,至于能否焕发新生,没人知道,但是似乎所有人都已经等不及了。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首单区块链融资业务落地深圳,比亚迪供应商参与完成
链得得(微信号:ChainDD)9月13日讯,据《证券时报》报道,酝酿了近两个月后,央行牵头推动的国内首单将区块链技术引入供应链金融的试点业务近日落地深圳。 试运行现场,比亚迪(002594)的一个供应商向平台一家银行提出贷款申请,资料齐全的情况下,这笔融资业务仅20分钟就完成。这仅仅是湾区贸易金融区块链平台在深圳上线试运行后的一次初体验。
蚂蚁链助奇瑞商用车数据加密 区块链能为新能源车解决的不止是“特斯拉迷局”
封面新闻记者 张越熙
5月6日,蚂蚁链与奇瑞商用车在成都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同推进区块链等技术在新能源商用车领域的应用。
作为合作的首个落地尝试,蚂蚁链融合区块链和AIoT技术,推出“车链通”技术,通过在奇瑞商用车“车规级”芯片中嵌入深度优化的区块链模块,让每个设备产生的车辆、行车、电池等数据在加密后流转在区块链上,在保护隐私的前提下保证源头数据安全可信,不可篡改且不被滥用。
商用车上链,意味着早先在特斯拉维权事件中,出现的“消费者怀疑特斯拉方篡改行车数据”的问题将不复存在。同时,上链之后,能更好的实现产业链信息互信互联,在整车厂、车辆运营平台等各方搭建一个互信的行业协作网络,对于汽车产业链上的每个环节来说都能做到关键信息可追溯可查证。
数字化赋能汽车产业,带来的不止是协作网络的联通,对于经营效率提升也有所裨益。记者了解到,车数据加密上链后,不仅可以帮助降低司机小哥的购车、用车门槛,还可以链接金融、保险、二手车交易等后市场服务,激活整个产业生态,更可以推进动力电池梯次利用,从而提升整体设备生态循环效率。
“商用车市场长期存在数据孤岛的现象,做深度数字化转型就是要打通全链条数据价值,建立直接的交互关系。”奇瑞控股集团副总经理、奇瑞商用车公司总经理鲍思语表示,只有提供信任支撑和数据支撑,才能大幅提高整个链条的运行效率,而区块链就是整个价值链的信任底座。
“商用车上链,有效解决了车数据从物理世界到数字世界的可信链接问题。我们相信,区块链、AIoT、可信数据计算等技术的深度融合将带来更大范围的价值流转。”蚂蚁集团智能科技事业群副总裁、战略客户部总经理林逸飞表示。
汽车行业作为下一个大数据的主战场,区块链在汽车行业拥有强大的应用基础,包括整车制造商、供应商、经销商、金融机构和终端用户在内的整个行业都存在区块链机遇。此前,长城、上汽、比亚迪等车企就先后宣布布局区块链领域,而包括宝马、福特、通用等跨国车企也于早先成立了移动开放区块链倡导协会。其中宝马与区块链的供应链增强平台 Vechain Thor 公司展开合作,在追踪汽车修理历史和驾驶行为上已经有了一定的成熟应用;自主品牌里,长城汽车与众安科技探索区块链赋能车辆大数据应用,试图通过安多方解决数据确权问题,建立共识、共治的车联网合作。
区块链经济学者、国家信息中心中经网管理中心副主任朱幼平曾表示,区块链的大规模使用还需要时间。“当年互联网用了近20年时间才深入到人们的生活当中,区块链的应用不会一蹴而就,但一定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