撞成这样电池包都没坏?比亚迪这项技术立功了
近日,国内汽车安全类测试栏目TOP Safety,对比亚迪海豹进行了一次新能源汽车双面侧柱碰试验,验证CTB技术对电动车安全性的意义。其中海豹在经历了两次侧柱碰后,电池包性能并没有受到影响,且将电池包重新装车后,可以实现正常启动和行驶,最终顺利通过了挑战。
具体来看,双面侧柱碰撞试验,主要对主驾驶侧柱和副驾驶后排侧柱进行碰撞,相比起传统的单次侧柱碰撞试验,无疑是进一步增加了难度,模拟更极端的连环撞击工况,以测试新能源汽车叠加两次侧柱碰后整车的被动安全性以及电池安全性。毕竟,相比起传统的燃油车型,新能源车除了要考虑整车结构和乘员保护安全性,还要考虑整车碰撞发生后的电安全。
其中,海豹在此次的挑战中,第一次碰撞试验以32km/h的速度和75°的角度,撞击254mm钢性柱,随后用同一台车进行叠加第二次碰撞试验。据结果显示,海豹整车结构最大变形量为183mm,相比传统燃油车平均300mm左右的变形量,最大程度上减少了120mm左右,说明整体还是有着较为出色的车身强度。
要知道,柱碰撞测试的难度其实要更高一些,这是由于其整体的受力面积较小,导致其压强较大,相比普通的正面、侧面碰撞都要难,且在事故中会导致车身发生较大的刚性形变。而海豹此次的试验,更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难度。
而对于新能源车来说,碰撞试验不仅仅是对于车身刚性的考验,同时还是对电池包的安全性进行考验。在电池安全部分,海豹在两侧碰撞后,其电池包仅仅在边框位置产生轻微变形,但电池包主体并没有受到影响,同时也没有出现漏液、起火等现象。并且,在碰撞的瞬间,电池管理系统执行高压断电保护策略,在在碰撞后的820毫秒内,迅速下降至安全电压区间内,有效保证驾乘人员生命安全。
有意思的是,节目组官方还将经过碰撞的电池包,重新装入另一台新车,而新车可以正常启动且安全行驶,进一步证明碰撞后的电池包功能性一切正常,整体拥有着极为出色的安全性与稳定性。
当然了,这当中离不开CTB以“电池车身一体化”为核心设计,通过将刀片电池包与车身刚性连接,二为一形成完整体,形成高强度的“三明治”结构,相较于CTP技术,CTB技术下电池能量密度、体积利用率均实现显著提升,对提升续航里程带来实质性赋能。其中,海豹更是全球首款搭载量产CTB技术的车型,在高强度车身和刀片电池的加持下,该车在电池安全、整车安全、电池容量上有了大幅提升。
编辑说:通过此次的试验,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CTB技术在安全性方面的表现颇为出色,而这也恰恰是当下新能源车用户最为关心的一点。要知道,当下新能源车在市场中的渗透率已经突破30%,通过这次的碰撞试验,无疑是为这些用户带来了“定心丸”。当然,我们也期待后续会有更多其他车型,参与到这样的碰撞试验,这一定程度上能更好的促进国内汽车的发展。那么,你觉得这次比亚迪海豹的碰撞试验到底如何,你更期待哪款车型进行测试?
解疑 | 专家称碰撞测试须换冷却液,可比亚迪仍被自家售后打脸
作者/ Auto Byte
近日,比亚迪汉EV与北汽极狐阿尔法S的对撞测试结果,引发了比亚迪方的质疑以及公众的关注。作为月销量已达5800余辆的纯电动车型,汉EV在此次媒体进行的50%正面碰撞测试中,不仅在车身受损程度以及乘员保护水平上完败,还在静置两天后起火,对刀片电池的安全形象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在比亚迪的回应公告中,指出本次测试用车是被调换了具有导电性的冷却液,才导致了起火。这似乎指出了每辆车都会使用的冷却液,其实具有潜在的致燃风险。
鉴于我们没有此次碰撞测试的一手数据,也没有在现场近距离观察,因此这篇文章就只围绕防冻液致燃的可能性,以及操作导致的可能性来进行分析。
冷却液是否真会引起火灾
比亚迪在回应中表示,此次起火是由于未使用官方冷却液,导致碰撞后冷却液渗入电池中造成短路,从而引发火灾。
电动汽车中的冷却液起到的作用是对电池包、电机等部件进行降温,其对于冷却系统密封性的要求更高,并且冷却液不能是电解质,应当是「无水液体」。
目前,电池包的冷却方式有液体冷板间接冷却技术、液体浸没直接冷却技术等等,不论是哪种冷却技术,在电池包受损变形后,都可能导致冷却液进入电池包。
此时如果冷却液具有导电能力,那么极有可能引发短路从而引起火灾。虽然进行测试的媒体方面表示,起火原因是小电瓶起火,不过也有平台透露消息称,起火点实际为车辆底部电池位置,目前这还有待考证。
比亚迪4S店:紫色粉色都绝缘
在比亚迪发布回应之后,有部分媒体立即测试了自己的汉EV冷却液,证明官方紫色的冷却液确实不导电;不过也有媒体表示,他们的汉EV中所使用的冷却液虽为粉红色,但经过测试,发现它也同样不具备导电性,可被视作绝缘液体。
根据比亚迪某4S店的售后部门介绍,不同的出厂批次导致了汉EV的冷却液有两种颜色,但无论是紫色还是粉红色的冷却液,都不具备导电性。这就让比亚迪「仅凭颜色判断」的官方回应站不住脚。
他还介绍称,冷却液的更换周期很长,一般4-5年才需要更换一次,而汉EV上市才刚一年,还不存在更换冷却液的需求。
而且,汉EV提供终身质保,但前提是必须在店内进行保养。一旦用户自行通过第三方更换冷却液,就会影响后续质保。「更何况,店内更换冷却液也不贵。」该人士表示。
如此看来,这台汉EV被「恶意更换」冷却液的可能性很小,毕竟除了需要过于「处心积虑」,还足以构成侵权行为。
更换车内油液,是碰撞测试必要流程
但是!!另一方面,也可能出于「程序要求」,冷却液必须要被更换。
据接近测试媒体的人士表示,该媒体的碰撞测试需要与具备资质的合作方共同完成,而碰撞之前也可能会遵照合作方的流程。
而一位曾参与操作类似碰撞实验的专业人士对Auto Byte表示,「车内所有液体是肯定要被替换的,按照流程,任何一家碰撞测试机构都必须要这样操作。」
根据《中国保险汽车安全指数规程》(C-IASI),在碰撞测试之前的准备工作中,包括要排空燃油箱中的燃油,换为燃油替换品。同时,必须排除发动机和变速箱液体、蓄电池电解液、空调系统制冷剂等等。
据上述人士表示,虽然相关部门没有强制要求更换冷却液,但基本上各个实验场地都会要求更换包括玻璃水、冷却液在内的所有油液,以保证绝对安全。
如此说来,比亚迪汉EV也的确存在因为更换冷却液致燃的可能性。但仅靠现场图片或视频,还是很难说清,而目前碰撞测试参与方,也未发布具体操作流程。
为何静置两天才起火
清研华科新能源研究院增材研发中心主任张抗抗认为,「比亚迪的刀片电池在48小时内起火是完全正常的。」
虽然进行测试的媒体表示,此次起火原因是由于车前部的电瓶起火,从而引发的电池起火。不过张抗抗认为这可能是媒体「保命」的说法,也有可能是由于电池内部发生链式反应,达到了临界温度从而引发的火灾。
其原理是碰撞后温度到达一定程度,引发其他的放热反应,然后温度再次升高,引发新的放热反应……通过一系列的链式反应,温度到达临界值,然后发生热失控。
比亚迪汉EV所使用的是该公司自研的BNA平台,虽然兼顾了燃油车、混动车以及电动车,但是与纯电动平台相比,部分部件的放置并不那么合理。
正常情况下,车辆的低压系统会在电池温度到达不同限值时发出报警。但是在这场实验中,比亚迪的小电瓶由于在主驾驶一侧,所以在碰撞中被损毁,导致其低压系统受到损坏,导致没有及时报警。
目前,关于冷却液的证据已被烧毁,消防部门给出的起火原因是「电瓶电气线路故障」。
如今可以确定的是,比亚迪针对此事给出的回应过于主观,不具备应有的说服力。尤其是在没有实质证据的情况下,指出冷却液颜色的差异,却又被自家的售后以及网友的实测迅速打了脸。
更何况,对于车体构造的问题,比亚迪至今还没给出相关回应。
另一方面,这件事也为消费者提了个醒:不管是通过官方还是第三方保养,一定要注意油液的适配度以及品质。因为在咨询了两家著名用车平台后,Auto Byte得到的答案都是:「我们现在对于纯电动车没有特意使用绝缘冷却液,就还是用的通用款。」
比亚迪秦EV气囊灯亮故障检修
一辆20ll款比亚迪秦EV车,用户反映:该车仪表气囊灯常亮。
原因分析:
1、碰撞传感器故障;
2、线路故障;
3、气囊模块故障;
4、气囊ECU故障.
故障排查:
1、使用VDS2000坊取故障码,故障码为B16E8,中后碰传感器对地短路;
2、断开中后碰传感器,测量插头,发现其中一根线对地短路,询问客户得知,最近被追过尾,后部维修过,怀疑线束有撞击破损对地短路;
3、断开气囊ECU,再次测量却发现线束上无短路现象,判断故障为气囊ECU内部短路,倒换气囊ECU,故障码依旧为B16E8,中后碰传感器对地短路;
4、再次观察中后碰传感器插头,发现后端线束拆开过,将线束解开,发现中后传感器插头是后接的(传感器并非单纯电阻,而是有正反性),尝试将传感器插头两根线对调,故障排除。因气囊关乎安全建议客户更换地板线束处理。
维修点评:碰撞传感器针脚是分反正的,这是该案例的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