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郑州的房价?
深圳目前在中国的地位应排在上海北京之后,估计,略超过香港和广州。一些数据对有些城市是准的,变化差距不大。但深圳却不准,为何?很简单,深圳的生命正:在旺盛期。一个三十岁人有一米七八,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也有一米七八,他们俩比个头。哈哈哈,几天不见,深圳帅哥又长高了。深圳的前海自贸区将在五年以后,给世界一个“惊奇”。所以世界的目光盯中国。中国的目光看港粤澳大湾湾区。大湾区活力最大的是深圳。(深t圳街上车上年轻人多)深圳不足之处,大学和科研院所比北京上海武汉南京西安兰州少。这是短板,必须补上,不补何谈大湾区?怎么会长期持读发展???(不能总让雁南飞呀,雁北飞时怎么办?)。
国内哪个城市能像深圳一样崛起?
#了不起的城市#
#长江大学头条学院#
“深圳是一座充满无限活力的城市。”这是全球最大市值公司美国苹果在一份官方声明中的开场白。
30多年来,深圳年均GDP增速达23%。2016年,深圳在不到2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创造了19492.60亿元的地区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达16.74万元,居全国各大城市首位。深圳万元GDP的能耗、水耗,居中国内地城市最低水平。
今天,深圳已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8037家,到2020年预计将突破1万家。
2016年,深圳PCT国际专利申请累计1.9647万件,同比增长47.63%,占全国46.59%。石墨烯太赫兹芯片、基因测序、无人机、柔性显示等技术处于全球领先水平。华为、光启等高新技术企业,正形成全新创新梯队,雁阵式地迎着产业“风口”飞向世界。
爆大冷!这座万亿大城,比亚迪带不动了?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还可以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谢谢您的支持。标题:西安经济困局:高端产业依赖龙头企业
西部菌在前三季度的省市经济数据揭示了一番冷酷的现实。陕西,作为西北地区的经济巨头,以及西安,西北的明珠,竟然在经济增速方面表现低迷,颇为出人意料。
首先,陕西的GDP增速仅为2.4%,垫底全国,相较全国平均增速5.2%,低了足足2.8个百分点。在陕西的各个城市中,只有西安、榆林、铜川实现了GDP名义正增长,而实际增速也仅有榆林与全国平均持平。西安,作为陕西的龙头城市,GDP增速仅为4.6%,低于全国平均增速0.6个百分点。
然而,这一表现与西安前一段时间的崭露头角形成了鲜明对比。一季度,西安GDP增速高达7.6%,跻身万亿城市之首,超过全国平均增速3.1个百分点。上半年,增速依然高于全国平均0.1个百分点,但前三季度则滑落,令人惊讶。去年,西安GDP增速曾位居15个副省级城市和九大国家中心城市首位,更凭借比亚迪的新能源汽车成功逆袭,超越上海,登上新能源汽车产量之巅。
具体数据揭示了西安的困境。前三季度,西安三次产业均实现正增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4%,其中汽车制造业总产值增长32.1%。然而,这一增速未能掩盖外贸领域的低迷,进出口总值同比下降19.9%。此外,固定资产投资也下滑7.7%,在万亿城市中表现不佳,而消费方面,虽然西安作为旅游热点,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仅为2.8%。
问题的根本,或许在于西安过于依赖高端产业的龙头企业,导致支柱产业“强而不大”。这使西安在面对不确定性时较为脆弱,同时削弱了整体社会活力和缓冲空间。为摆脱经济困境,西安需要更多且更流畅的“毛细血管”以更好地转化高端要素为生产力,激发基本盘的活力。西安,作为西北地区的龙头城市,必须顺应变局,不断改善自身产业结构,以引领陕西及整个西北地区的经济腾飞。
爆大冷!这座万亿大城,比亚迪带不动了?
文丨西部菌
前三季度的省、市经济数据基本上揭晓了。
作为西北第一经济大省的陕西,和西北第一城的西安,都爆了个“大冷门”。
01
前三季度,陕西GDP实际增速仅有2.4%,在全国垫底,比全国平均增速(5.2%)足足低了2.8个百分点。
从各城市看,仅西安、榆林、铜川三城实现了GDP名义正增长。实际增速,仅有榆林一地与全国平均增速持平。
没错,作为龙头的西安,GDP增速也仅有4.6%,低于全国平均增速0.6个百分点。
横向比较,24个万亿城市中,前三季度有13个万亿城市跑赢全国平均增速,西安增速仅高于广州、苏州、南京、泉州、福州、东莞。
纵向比较,西安今年以来更是走出了一条明显的增速下行线,与全国大盘趋势相背离:
一季度,西安GDP以7.6%的增速排名万亿城市第一位,高出全国增速3.1个百分点;
上半年,西安GDP增速5.6%,高出全国增速0.1个百分点;
前三季度,西安GDP增速4.6%,低于全国增速0.6个百分点。
从排名看,一季度西安GDP排名全国第18位,上半年和前三季度均掉落至第23位。
去年,西安GDP增长4.4%,增速位居15个副省级城市和九大国家中心城市首位。并且,凭借比亚迪大卖成功逆袭,超越了上海,坐上了新能源汽车产量第一城宝座。
如今,增速持续滑落,难道比亚迪也带不动西安了?
02
具体数据,揭露了真相。
今年前三季度,西安三次产业增速都录得正增长,分别为:2.8%、3.6%、5.3%。
其中,备受关注的工业方面,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4%。其中,汽车制造业总产值增长32.1%。
从产品产量看,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太阳能电池、集成电路圆片等新兴产品产量分别增长34.4%、132.4%、130.3%和19.3%。
尽管有分析说,西安乃至整个陕西的“当家”车企比亚迪今年生产的几款爆款车型都不在西安,这也对西安今年的大盘带来冲击。比如,上海的新能源汽车产量就在今年重新超过了西安。
但总体上说,这个增速表现依然是不错的。毕竟,去年西安登上新能源汽车产量第一城,本身基数就很高了。
所以,西安前三季度的增速滑落,这个锅,不能让比亚迪背。
那么,问题出在哪呢?
一,进出口受冲击。
前三季度,西安进出口总值2639.75亿元,同比下降19.9%。其中,出口总值1694.55亿元,下降17.9%;进口总值945.21亿元,下降23.2%。
同期,全国进出口总值30.8万亿元,同比微降0.2%。其中,出口17.6万亿元,同比增长0.6%,进口13.2万亿元,同比下降1.2%。
不难发现,西安的三个外贸数值都大大低于全国平均增速。同时,进出口总额增速在万亿城市中垫底。究其原因,还是与西安的外贸结构有直接关系。
众所周知,三星重仓西安壮大的芯片产业,在西安乃至整个陕西的外贸中都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分量。然而,芯片业务今年以来正是受地缘政治和国际市场变化影响最大的领域。
三星受到重创,自然也对西安的外贸产生直接影响。
可以参考的一组数据是,上半年,陕西出口机电产品1118.40亿元,同比下降13.5%,占全省出口总额的85.6%。
其中,出口电子元件665.40亿元,同比下降17.2%;出口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零部件116.48亿元,同比下降59.6%;出口高新技术产品862.48亿元,同比下降25.6%。
上半年,陕西前五大贸易伙伴,韩国、中国台湾、马来西亚、美国、俄罗斯,分别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17.3%、10.8%、7.7%、6.6%、6.2%。
其中,仅对马来西亚、俄罗斯进出口实现了正增长,对韩国、中国台湾、美国进出口分别下降27.7%、40.1%、28%。
在这种情况下,尽管汽车(包括底盘)、矿产资源等领域的外贸依然保持了较快增长,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东盟、中亚等地区的外贸也在明显回升,但要完全填补芯片外贸受挫及其他区域市场变化带来的影响,显然不容易。
03
二,另外的“两驾马车”——投资、消费,未达预期。
前三季度,西安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下降7.7%,是仅有的三个负增长的万亿城市之一。
从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下降19.9%,第二产业投资增长0.5%,第三产业投资下降9.3%。
亮点是,投资结构继续改善。如制造业投资增长8.4%,同比提高2.3个百分点,尤其是装备制造业投资、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8.4%和6.5%。
但是,从重点领域看,基础设施投资下降15.6%,民间投资下降23.1%,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11.9%。
而全国来看,这三个指标的增速分别为:6.2%,—0.6%,—9.1%。很明显,西安的表现同样显著低于全国大盘表现。
消费方面,作为“网红”城市,西安在今年的几个重要节假日,都是全国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可谓人气十足。但消费回暖程度,也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
前三季度,西安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550.97亿元,同比增长仅2.8%,在万亿城市中比较靠后。而全国平均水平是6.8%。
“三驾马车”均遭遇挫折,GDP整体表现未达预期,也就不让人意外了。
04
西安何以至此?
有人或许会说,这还是说明西安的产业结构不够健康。这种说法,对,也不对。
比如,西安在24个万亿城市中,工业占GDP的比重仅高于北京。这的确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为此,西安也早就提出了要实施“工业倍增计划”。
但是,这并不是说西安的工业真的“弱”。事实上,西安工业并不缺乏大企业,或者说领头羊。
比如,新能源汽车领域,“跑出”了比亚迪;电子信息,有三星;新材料新能源,有隆基。
至于航空航天、高端装备等产业,作为全国军工名城,西安的地位自然毋庸置疑。包括近年来,西安还明确提出要打造“硬科技”之都。
同时,西安去年还获批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成为继北京、上海及粤港澳大湾区之后,全国第四个获批建设“双中心”的城市(地区)。
可以说,西安的几大支柱产业和高端发展要素,其实都非常突出。
但问题在于,或许正因为太高端,过于依赖于龙头企业,而使得西安的支柱产业呈现出“强而不大”的特点。
这会带来两个方面的弊端。
一是,抗风险能力相对不足。拥有强大的行业龙头虽然在短时间内可能就能带来巨大的爆发效应,但过于依赖于某一家企业,也往往会加剧不确定性。
之前在西安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崛起时,西部菌就说过,如何进一步丰富产业生态,增强整体的产业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是力求站上新台阶的西安,必须要克服的挑战。
如今,比亚迪和三星带来的不确定性,可谓一语成谶。
二是,整体的社会活力和缓冲空间不足。因为过于高端,尤其是很多领域的发展都依赖于国、央企资源,它们的门槛很高,在全社会直接释放的就业空间和活力,其实是不足的。
这反过来又会影响上下游产业的发育,乃至拖累消费。
这些特点,其实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解释,西安在过去几年,为何在发展上总是给人以过山车般的观感(直观体现之一:在GDP排位上波动明显)。
过去几年,西安在“抢人大战”和城市营销中大放异彩,GDP成功站上万亿台阶,还获批全国第五个国家级都市圈,房地产行业也风生水起,甚至还抓住了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风口,这些都把西安推向了一个更高的位置。
但同时,这些高光表现,也在一定程度上把一些短板给掩盖了。而现在,随着大环境的变化,这些已然到了必须要正视的时候。
一句话,西安需要龙头企业,也需要更多、更流畅的“毛细血管”,把丰厚的高端要素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去盘活基本盘的活力。
当然,西安遇到的问题,在当前的大环境下,并不算孤例。甚至可以说,多数内陆之城,都或多或少在遭受类似的挑战。谁能够抢先补短板,谁才能真正站稳脚步乃至实现反超。
对西安而言,这座西北第一城,要更好带动陕西,真正把西北的龙头扬起来,这是必须迈过的坎儿。
砸66亿补贴,修铁路专线!为了比亚迪,西安有多拼
文丨西部菌
凭一己之力将西安推上国内新能源汽车产量第一城宝座的比亚迪,正在等待一笔高达66.66亿元的补助资金。
近日,西安工业和信息化局发布的一则公示引发了广泛关注。
这则公告的内容,为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申请对2020-2022年度满足申报要求的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应用中央财政补助资金进行清算。
该补助涉及的车辆为806791辆,金额共计666606.2326万元。如果顺利通过公示,则意味着比亚迪将获得超过60亿的进账。
过去十多年,政府补贴成为国内新能源汽车企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此次比亚迪申请补助清算,本来是一件很正常的事,但由于涉及金额较高,一时间引发了很多讨论。
甚至,据传有自称比亚迪车主和西安热心市民表达了不同意见。
但无论这笔补助最终是否能够顺利给到比亚迪,这则公示都让外界看到了西安对比亚迪的付出。
01
2022年,西安以101.52万辆新能源汽车的产量,一举超过上海,成为全国新能源汽车产量第一城。而这其中,比亚迪贡献的产量达到99.5万辆,占比97.9%(登顶全国第一!这座万亿大城,被比亚迪带着狂飙)。
可以说,没有比亚迪,就不可能有西安今天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异军突起。
甚至,比亚迪之于西安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重要性,可能在国内找不出第二个品牌和城市。它比之特斯拉之于上海还有过之而无不及。
事实上,比亚迪方面公开表示:西安已成为比亚迪除总部深圳以外,布局最全、业务合作最广的城市。去年,西安产量占比亚迪全国总产量的近三分之一。
比亚迪与西安,确实渊源很深。也可以说,西安是比亚迪的福地和“汽车梦”开始的地方。
2003年,原本靠卖电池起家的比亚迪,通过收购西安秦川汽车厂,拿下汽车生产牌照,才正式切入汽车制造赛道。
此后,比亚迪在西安不断扩大投资,相继布局了乘用车、商用车、电子、汽车金融、轨道交通和动力电池等全产业链业务。
但是,比亚迪在西安的真正“爆发”,还是在最近几年的新能源汽车风口到来之后。尤其是去年,随着新能源汽车产能的快速上升,西安与比亚迪的深度“绑定”,才被更多人看到。
当然,为西安贡献年产百万辆汽车,可能只是一个抽象的数字。背后更具体的投资、就业数据,可能会让普通市民有更切身的体会。
据公开报道,截至2021年10月,比亚迪在陕西已累计投资315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3841亿元,上缴税金131亿元,解决就业超6万人。
这样的综合贡献,确实不是一般企业能够完成的。
说句题外话。在过去二十来年里,全国范围内汽车牌照的“交易”其实并不少。但是,卖掉汽车牌照后,依然能够带动本地汽车产业发展的,并不多见。
甚至,不少地方的汽车牌照出售就是一锤子买卖,并没有给本地带来任何后续的长期收益。
不夸张地说,秦川汽车的生产牌照卖给比亚迪,可能是最具“含金量”的一次汽车牌照“交易”了。
不止是西安,目前比亚迪在陕西的业务版图还扩大到宝鸡。去年11月,宝鸡方面就与比亚迪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根据协议,比亚迪将在宝鸡市扶风县投资建设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基地,一期建设整车线束、减震器、天窗、座椅面套、动力电池相关部件等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生产线。
当然,比亚迪持续加码陕西,背后与当时的牌照“交易”协议有关,也应该与陕西的汽车产业链基础及科研、人才优势有很大关系。这也是很多其他城市所难比拟的。
02
回到这次补贴的话题。在过去的十多年时间里,比亚迪毫无疑问是国内拿到补贴金额最多的汽车制造商之一。但是,一次性高达66亿的金额,还是比较罕见。
不过,如果仔细拆解下来,或许会有不同的理解。比如,这是2020-2022年三年时间的总补贴金额,平均到每年,大概就是20多亿。
此外,这与比亚迪过去三年在西安的产能爆发有直接关系。
除了补贴,西安对于比亚迪的支持也可以用不遗余力来形容。
近年来,《西安市汽车产业发展规划》《西安市汽车产业链发展推进方案》《关于推进汽车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关于加快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西安市乘用车(新能源)产业链提升方案》等一系列政策相继出台。
作为西安新能源汽车产业绝对的顶梁柱,比亚迪自是这些支持政策最大的受益者。
此外,202年,比亚迪总裁王传福还获得西安市“市长特别奖”。
最近,又有一个关于比亚迪的大利好在西安传出。
根据网友曝光的西安草堂工业区铁路货运专用线线路方案示意图,该铁路货运专线将引入比亚迪四期厂区西侧设草堂站及货场,主要承担草堂工业区整车、零配件及高新产业园相关企业产成品的运输任务,借此可更方便通过中欧班列出口至中亚国家。
该项目投资估算总额为26.23亿元,计划2023年6月底开工,2025年12月底正式开通运营。由于直接利好比亚迪,该线路因此也被称为“比亚迪专线”。
在国内自主品牌车企中,比亚迪的出口表现并不算突出 。这方面,比亚迪注定还需要重点发力。这条专线的修建,对比亚迪而言也算是一种有针对性的硬件支持。
03
对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是地方政府打造健康的营商环境该做的事。但在现实背景下,更是因为现在的招商引资确实太卷了。
尤其对于大项目和关键企业,几乎每座城市都是“虎视眈眈”。
因为风口上的龙头企业实在太重要了,几乎能够决定一座城市的命运。
新世纪以来,科技领域大致经历了电子信息、移动消费互联网、新能源汽车等为代表的几个产业周期。
其中,英特尔之于成都 ,三星之于西安,阿里之于杭州,京东方之于合肥,富士康之于郑州,再到今天的比亚迪之于西安,都可以说是有代表性的案例。
它们都反映出,关键大项目、大企业对一座城市的巨大影响。
当前,在新能源汽车产业之外,我们似乎又进入到一个新的产业周期转换期,到底谁能够抓住风口,成为新的赢家?
“十四五”规划提出,要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应用,增强要素保障能力,培育壮大产业发展新动能。
要瞄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命健康、脑科学、生物育种、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领域,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
在上述的新兴支柱产业中,哪些地方能够走在前列,成为引领者,或许就能够站上新风口,获得新的改变城运的机遇。
这也是未来区域和城市竞争最大的变量之一。
最近,就有几个动向值得注意。
一是, 上海、成都、长沙、杭州、西安等多地都公开提出设立产业发展基金。
二是,重庆提出要着力打造“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
其中,一个最大的变化就是,将万亿产业从过去的两个(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业)升级为三个,新增了先进材料。
不得不说,产业竞争、招商引资比拼,将会越来越激烈。西安之后,谁能够借势新风口起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