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日报 汽车日报

当前位置: 首页 » 汽车资讯 »

比亚迪s7前挡风玻璃

试驾深蓝S7,双零重力座椅+副驾娱乐屏,行驶质感有惊喜

如果说前段时间吉利银河L7和比亚迪宋Plus DM-i的上市是互相在“卷”新能源紧凑级SUV市场,那么前天深蓝S7正式上市公布的售价,可以说是让人愣住了。

首先来看看深蓝S7的售价,增程版为14.99-16.99万,纯电版为18.99-20.29万。而银河L7 115km售价为15.37万;比亚迪宋Plus DM-i冠军版起售价也来到15.98万。

除了售价上深蓝S7有明显优势外,并且其纯电续航里程起步就是121km,车型定位也为中型SUV。价格更低、续航更长、定位更高,如此一来,这确实让其他竞品很是尴尬。

那么这个劲爆的价格,又是否会让我们对深蓝S7的产品力有些许质疑?在上市当天,我们也对深蓝S7进行了试驾。虽然试驾过程安排较为紧凑,但对于深蓝S7的一些亮点和产品点,还是有一定的时间去感受。

第一点,关于深蓝S7的整体造型,其实在发布的时候,整个设计确实让人一亮,也不少人感叹如今的自主品牌设计能有这样的水平。深蓝S7车身尺寸为4750*1930*1625mm,轴距达到2900mm。所以整体的分量感和空间表现,都还是挺不错的。

另外,深蓝S7在部分外形设计的点子上,也用上了时下很多车流行的设计风格。例如无框车门、隐藏式门把手、前大灯交互灯语等等,除了让车身看起来更帅,交互灯语也带来了一定的可玩性。

第二点,车厢的风格除了走的是极简风之外,还有一定的豪华感。不过,这个我个人觉得与内饰的颜色有一定的关系,例如黑色和橙色的内饰配色,后者在视觉感受上,一定会额外增添不少的高级感和精致。一眼望去,除了中控一个大屏之外,见不到太多其他多余的设计。水杯驾、无线充、其他储物空间等布局,都是恰到好处。

除此之外,高配车型上还有主副驾两张零重力座椅,副驾遮阳板处变成了一个娱乐屏,配合上零重力座椅,对于副驾在乘坐舒适度和娱乐性需求方面,有了极大的提升。

同时,“向日葵”中控屏也是车厢中亮点的部分。顾名思义,它能像向日葵一样摆转,支持左右15度旋转。在日常用车中,可以兼顾主副驾双方的使用。在实际的体验中,对于这个“向日葵屏”我是挺有好感的。

本次我们试驾的深蓝S7是增程版,后驱单电机。它是由一个1.5自吸四缸的增程器组成,满油满电能跑1,120公里。电池31度,增程版纯电续航CLTC最高可以达到200公里。纯电版续航共有两个版本,一个是520km,一个是620km。

首先增程版的驾驶感受觉得跟纯电没太大差别,即便是切换到发动机也很难察觉到。加上我们开的过程中,如果打开中控上车辆行驶的能量图,就会发现发动机确实不直接驱动车轮,只是作为一个补能、充电宝的存在。

行驶起来最先感受的一点,就是深蓝S7对于声音的隔绝这点做得不错,采用了双层夹胶玻璃。虽然是无框车门,但没有漏风现象。以至于在开起来后,我都忘了它是无框的设计。深蓝S7整体在NVH的控制上,我觉得是令我感到惊喜的。

在悬架上的感受和表现,跟它这个运动和激进的外观设计就不是很符合了。看起来运动,但开起来不运动。我觉得深蓝S7舒适性兼顾的不错,就底盘整体称得上扎实。而且有一种情况还会让你感觉到它悬架还是挺紧致的,就是遇上那种稍微起伏大点的减速带,“哐当”两下会让我觉得在这一刻深蓝S7还是拉得住也收得住,没有太多多余的弹跳。

同样,深蓝S7在大部分正常城区路面状况,它对于姿态的控制都还挺不错。此外,它也把全景360直接放到了多功能方向盘上,且是独立开的按键。在行车中如果正好经过这些狭窄路段,就可以很方便的顺手一摁,而且还有透明底盘功能。在户外或者烂路时,能加方便我们判断。

前面说到深蓝S7内饰的极简风,所以可以看到这车是没有仪表盘的。其实第一眼我自身倒没感觉有多别扭,但话说回来,对于开惯传统设计的车型,除了视觉感官上要适应下之外。从实际的体验和功能性上来说,是基本没有不影响的。因为它前面是有一块显示面积较大的HUD,能够显示的信息也非常的全,包括辅助驾驶、车速、导航等等。如果要看更多或更为具体的一些行车数据,那就可以配合上中控屏。

另外,深蓝S7也有保电模式。在能量管理的选择上,有市区模式、高速模式和山路模式三种可选。分别就是纯电优先、燃油优先等等,并且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自己也还能够去做一些百分比的加减,整个使用会更加聪明。

智能辅助驾驶方面,这次也没有过多的时间和路况体验。就目前的感受来说,是主流的表现,但不算高阶。深蓝S7虽然前面我们说提到的交互灯语、副驾娱乐屏、零重力座椅这三个配置,在这次试驾过程中也因为车型调配原因,是没有能体验到。但仍然能够通过车厢带来的质感、触感想象配合上娱乐屏这些,也能预想多舒适。

汽车网评:对于深蓝S7,无论是在价格上、尺寸上、配置上、续航上几个方面,明显就是来卷新能源紧凑级SUV市场,像银河L7、宋Plus DM-i冠军版等。同时这台深蓝S7,现在有很多车流行的一些东西它都有,比如隐藏式的把手、无框的车门、前面交互的灯语、包括副驾驶的娱乐屏、包括8115中控大屏、零重力椅子等等这些配置,也让我们看到了自主品牌在配置上的领先优势。

深蓝S7作为深蓝第二款车型,也是首款SUV,无论从行驶质感、内饰豪华感、产品力层面,都可得知深蓝S7拥有足够的实力来对抗竞品和进入这场“混战”。大面积交付后,后续的销量喜报如何,我们拭目以待。

深蓝S7开4000公里后,深度体验报告总结(1)你关心的问题都有

三哥开深蓝S7已经跑了4000公里,接下来就是他总结出来的深度体验报告。内容超级详细,涵盖了六个方面:Nvh、动力、底盘、续航达成率、车机体验、配置版本选择。

Nvh的感受

增程器:深蓝S7把它称之为无感介入的智能机。而在实际的驾驶体验中,它确实也能够做到这一点。

在我们正常行驶的状态下,它发动机启动之后,无论是噪音还是声音的抖动都抑制的非常好。这一块的行驶品质基本上可以无限接近于它在纯电行驶下的一个状态。

所以它的体验做的是非常不错的。但是,如果我们是在动力电池比较馈电或者说全油门状态下,就会比较明显的听到发动机的一个吼声。

这一点,大家在试驾的时候可以重点去体验感受一下。

风噪部分:有很多网友说深蓝S7用这种无框车门会不会导致它这个噪音很大?毕竟,从物理层面上来说,这种无框车门的设计,它确实比不上有框车门。

一开始三哥也是这么想的。他甚至都做好了高速漏风的心理准备。那他当时为何毅然决然的选择购买呢?

因为深蓝S7帅!无框门真的很帅!

在实际体验上,三哥重点留意过这个问题。它确实没有出现漏风的声音。深蓝S7在风噪上的处理,其实做的真的非常不错。可以很负责任的跟大家说,深蓝S7做的甚至不比在这个区间采用有框门的性差。

不过,后排的这个风噪体验会差一些。这个差的原因并不仅仅是因为前后排做个单双层夹胶玻璃的原因。

更多的是来自于车本身前后排就存在这个体验的一个差异化。这也是为什么建议大家在试车的时候一定要前后排都去体验一下。

其实深蓝S7的增程器也好,无框门也好,都表现的非常不错。

在路上行驶的过程中,深蓝S7最大的噪音来源是来自于轮胎。三哥选中的是20寸的轮胎,之前试驾是21寸,19寸的根据其他车主们的一个真实反馈,驾验感也好不到哪里去。这辆深蓝S7在nvh上的体验,最大的不足之处就是来自于它的轮胎。

动力部分

有人担心深蓝S7的动力。想着1.5升的增强器最大马力才95匹,能带得动将近2吨的车吗?!

在这里解释一下增程车的工作原理。它的这个发动机就是我们所说的增程器,是不直接参与滚动轮胎驱动的。而是通过用油发电,再把电输送给电机,通过电机来驱动我们的车轮。

跟插混燃油可以直接驱动我们的车轮不一样。两者有本质上的差异。

深蓝S7是搭载了一个后置的驱动电机,最大功率175千瓦,最大马力238匹。官宣的百米成绩7.7秒。这实际已经不弱了。在实际动力体验上,完全不输燃油的2.0t车型,甚至,有过之。

驶模式上,它提供了经济、舒适、运动、专属及自定义五种驾驶模式。

在常规模式下,其实使用舒适就够了,动力表现已经不差了。

如果想开快车或者对动力有更高的要求,可以打开运动模式。在运动模式下,它的油门响应更加的积极,甚至能给到比较强烈的推背感。

可以说在前中期的操作体验上是完全很轻松的。到了中后段,高速120到150时,再加速的一个状态不能说特别的轻松,但起码可以说超车的时候不会有太大的压力。

动力问题不需要去担心。

专属模式会根据你一段的行驶里程,去记忆你的一个驾驶习惯,给到你的一个不同的驾驶风格。这个也确实不错,三哥一直都是开的专属模式。

动力这一块,建议大家去做一个详细的试驾体验。听别人说再多,都不如自己去感受一下。

其实有很多小伙知道增程器的驱动形式,但还是害怕在跑高速电量低的时候,增程器的负荷过大发电效率不够,导致动力电池保不住电从而出现动力断层的这么一个现象。

那你就太小瞧深蓝s7的保电策略。

深蓝S7的保电策略做的非常保守。它的官方电池是31.7度,但它锁了百分之二十的电量。也就是说它开放给用户使用的也就25.4度电左右。

就算把它放到极限一点,比如说放到百分之十五甚至百分之十,它都还有很大的一个冗余。根据三哥这四千多公里的一个前期体验来看,他跑了高速、国道、贵州的高速、贵州的这种山路、乡道各种路况,没有出现过保不住电的情况。

动力回收它提供到了三种这个模式:市区模式下20%的保电,高速模式下50%的保电,山地模式下50%到80%的执行条件提供。可以说完全傻瓜式操作。

不用担心保不住电,从而出现动力断层现象。

内容太长,分为了三段。

#超级增程S7刷新行业交付记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汽车日报 » 比亚迪s7前挡风玻璃

相关文章

themebetter

cont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