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日报 汽车日报

当前位置: 首页 » 汽车资讯 »

比亚迪 保险

易安财险更名为比亚迪财险,车企做保险带来哪些新看点?

界面新闻记者 | 吕文琦

界面新闻编辑 |

近日,中国银保监会下发关于易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重整后续事项的批复,批准该公司名称由“易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变更为“深圳比亚迪财产保险有限公司”,并核准比亚迪副总裁周亚琳的深圳比亚迪财产保险有限公司董事长的任职资格。

易安保险2016年2月份开业,是国内四家专业互联网保险公司之一。2020年7月份,易安保险因偿付能力不足等原因被银保监会接管。2022年7月,银保监会公告,原则上同意易安保险进入破产重整程序,与此同时公开招募战略投资者。

5月9日,银保监会官网正式披露《关于易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变更股东的批复》的公告,同意比亚迪汽车工业有限公司受让易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10亿股股份,持股比例为100%。

同时,深圳市银之杰科技、深圳光汇石油集团、西藏晟新创资产管理、北京富邦恒业科技、北京恒屹鑫源科技、山东达能工贸、深圳锦久辰商贸不再持有该公司股份。此次股权转让后,以上股东将不再持有易安财险股份。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易安财险现有的经营范围里并没有车险业务。业内预计,在比亚迪入主后,将申请车险资质,并尽快推出新能源车险产品。

在新能源车企纷纷抢滩保险市场时,比亚迪作为头部车企在收购易安财险后能带来哪些新玩法一直被市场关注,有业内人士指出,新能源车企具有数据采集的优势,可以为消费者带来更精准的定价,甚至带来整个新能源车险价格的下降。

但有车险精算师告诉界面新闻,靠与保险公司共享大量驾驶数据、甚至自行开发保险产品来降低新能源汽车保险费用在短期内是无法实现的。

“车险定损、理赔都是非常复杂的,除了驾驶数据的积累,运营经验的积累也同样重要。目前因为维修成本高和事故发生率高,保费与风险相匹配。即使靠驾驶数据更精准地分析出部分车主的驾驶风险低,匹配了低保费,那也就有其他车主的保费会相应升高。整体上的变化在短期内很难被消费者感受到。”

尽管新能源车险被诟病价格昂贵,承保险企难赚钱,但毫无疑问的是,新能源车险将是未来。

申万宏源分析师葛玉翔则预计,2025年新能源车险保费规模将达1543亿元,占车险总保费比例约为15.7%;预计2030年新能源车险保费规模将达12790亿元,占车险总保费比例约为31.3%。

多家保险公司2022年财报披露,2022年,中国人保财险承保467万辆新能源车,同比增长59.6%,保费收入206亿元,同比增长72.7%,新能源车险以及智能网联车险正在成为拉动车险规模增长的主要动力;中国太保也表示,2022年的新能源车保费增速超过90%,已经为280万辆新能源车提供保障超2万亿元。

易安财险正式更名比亚迪保险 车险市场已成新能源车企“必争之地”?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 郑嘉意 北京报道

比亚迪向新能源车险市场又迈进一步。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易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易安财险”)由比亚迪接手后,已完成了公司名称、组织架构上的变更,获批更名为“深圳比亚迪财产保险有限公司”,简称“比亚迪保险”,由比亚迪副总裁周亚琳担任董事长。

记者注意到,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中,易安财险确已更名为深圳比亚迪财产保险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也变更为周亚琳。目前,易安财险官方网站标识虽尚未更换,但在公司概况中,已完成更名。

此前,原银保监会曾于5月9日发布公告称,同意比亚迪汽车工业有限公司受让易安财险10亿股股份,持股比例为100%;同时,易安财险原股东深圳市银之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光汇石油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7家公司不再持有易安财险股份。

至此,国内首家进入破产重组程序的保险公司易安财险终于重获“新生”,新股东比亚迪也成为国内首家获批全资控股财险公司的车企。

车险市场已成新能源车企“必争之地”?

“双碳”政策支持下,新能源车辆销量呈爆发式增长,新能源车险保费也随之上涨。数据显示,除了2020年受承保车辆数量增速放缓的影响,近年来,中国新能源车险保费增速始终维持在40%以上。

安信证券研报指出,2021年,我国新能源车险保费规模达350亿元,同比增长56%;据测算,2022年,我国新能源车险保费预计突破700亿元,增速达102%。更进一步,广发证券研报显示,2023 年,新能源车销量上涨将推动相关保费持续提升,新能源车险保费增速有望超越 2022 年。

似乎没有头部车企能够拒绝新能源车险这一潜在“蓝海”。特斯拉首席执行官马斯克曾表示,特斯拉保险业务未来估值或将达到特斯拉汽车业务收入的30-40%,截至2022年年底,特斯拉保险业务年保费达3亿美元,单季增长率已高于汽车业务增速。

国内市场,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不完全统计,当前,比亚迪、理想、蔚来、小鹏、特斯拉等新能源车“第一梯队”成员均在保险行业有所布局。其中,小鹏汽车于2018年成立广州保险代理有限公司,特斯拉于2020年成立保险经纪有限公司。

此外,由于监管收紧,设立保险中介公司门槛不断提升, 亦有新能源车企通过收购方式曲线获得保险中介机构牌照,以获取“入场券”。例如,理想汽车旗下全资子公司于2022年6月收购全国性保险中介银建保险经纪100%股权,更名为北京理想保险经纪有限公司;蔚来于2022年10月收购汇鼎保险经纪公司,获得了保险经纪牌照。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新能源汽车公司所获牌照均为保险中介牌照,而此次比亚迪则通过全资收购的方式获得一张在新能源车企领域罕见的保险牌照。

从展业范围看,保险中介机构是指介于保险经营机构之间或保险经营机构与投保人之间,专门从事保险业务咨询与招揽、风险管理与安排等中介服务活动,不涉及产品开发,收入来源为佣金;而保险公司业务则涵盖产品的精算、定价、开发、销售,可获得保费收入。

换言之,收获了保险牌照的比亚迪在新能源车险产品的设计上将具备更大的话语权,从而依靠自身优势,定制完整的产业链生态闭环;同时,若保险业务经营稳定,源源不断的保费也将反哺母公司,为其带来更稳定的现金流。

但仍需注意的是,当前,易安财险经营范围尚未涵盖传统车险或新能源车险相关内容。官方网站显示,易安财险直保经营范围仍为与互联网交易直接相关的企业/家庭财产保险、货运保险、责任保险、信用保证保险、短期健康/意外伤害保险。

业界猜测,比亚迪入主后,或将申请拓宽易安财险的经营范围至车险。正式接手易安财险后,比亚迪或将重点围绕车险,特别是新能源车险开展业务,打造更强的产业链生态闭环。

“鲶鱼”闯入 传统财险公司积极应战

分析人士指出,新能源车企热衷于入局车险领域,原因不止于潜在规模庞大的保费收入,更在于现阶段新能源车险的定价、理赔、创新等方面均有不足,新能源车企或可凭借母公司业务优势在市场中“杀出重围”。

东吴证券研报指出,新能源车企在新能源车险市场优势明显。

一是新能源车企可以简化新能源车理赔流程。东吴证券研报指出,现阶段保险公司缺乏新能源汽车定损人才,在事故后无法进行现场定损,需要新能源车企介入检测才可定损理赔,车企可凭借技术优势,提高整个车险理赔流程效率。

二是新能源车企可设计出车风险和理赔更匹配的创新性车险产品,凭借承保车辆的出行大数据、智能驾驶方面的信息优势,未来可以联合保险公司推出个性化保险产品。例如,特斯拉提出“基于用户使用方式”的UBI(usage-based insurance)模式,依照车辆的使用时间、里程,驾驶者习惯等信息进行定价。

三是新能源车企对新能源汽车销售的场景垄断。新能源汽车直营汽车模式的兴起使得车企直接接触新能源车险的购买人群,从而直接获取购买新能源车险的车主信息。

相较新能源车企,传统保险公司作为车险市场中的绝对主力,则面临抢占市场动力不足、议价能力弱等问题。

例如,缺乏抢占新能源车险市场充足动力。有专家指出,目前,相对于存量汽车,新能源车的市场份额较小,两亿台存量退出市场还有非常长的时间,面对数量庞大的存量汽车市场,保险机构在较长一段时间里仍会将业务重心置于传统车险。

议价能力不足。当前,厂商垄断推高新能源车险理赔成本,汽车厂商及电池厂家掌握强势定价权,在处理新能源车辆出险事故时,保险公司为使出险车辆继续享受厂家电磁组质保服务,往往被迫接受由厂家指派人员进行维修的方案。

作为主动加入市场的“鲶鱼”,新能源车企加入势必为车险市场带来创新、活力、更有利消费者的定价模式和良性竞争。但同时,以比亚迪为首的车企也需要思考,如何在保险公司耕耘多年的车险“战场”闯出一片天。

东吴证券分析称,车险行业属于竞争极为激烈的红海市场,对风险定价和精细化管理能力要求日益提升。入局保险行业,新能源车企面临诸多挑战,除了牌照监管方面的高门槛,保险储备金及线下服务网点所需要的巨大资金投入、线下救援查勘定损等能力积累,均是主机厂切入保险业务所要面临的挑战。

事实上,面对新能源车险这一“蓝海”,以“老三家”为首的头部财险公司也从未松懈。年报数据显示,2022年,新能源车险以及智能网联车险已成为拉动中国人保车险规模增长的主要动力,保财险承保467万辆新能源车,同比增长59.6%,保费收入206亿元,同比增长72.7%。

同年,太保产险新能源车保费增速超过90%,为280万辆新能源车提供保障超2万亿元。太保产险总经理曾义介绍,公司已经建立新能源汽车保险事业发展中心,2022年新能源汽车保险市场占有率达到13.7%,高于公司整体车险市场占有率2个百分点。

此外,中国平安首席财务官张智淳表示,“随着新能源车的普及,新能源车的车型、车况和以前汽油车都不同,其理赔服务业需要进一步升级,未来新生的新能源车将是我们车险理赔特别的关注点。”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汽车日报 » 比亚迪 保险

相关文章

themebetter

cont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