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日报 汽车日报

当前位置: 首页 » 汽车资讯 »

吉利比亚迪老板

李书福,吉利志向超越比亚迪?

2010年恐怕是李书福最高光的时刻:

这一年:

2010年,吉利与福特签署协议,以18亿美元正式收购沃尔沃轿车100%的股权,沃尔沃成为吉利控股旗下的品牌。这一收购被视为中国汽车工业全球化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收购沃尔沃被检验是一次成功的收购(双赢局面)

①沃尔沃汽车的发展:

销量增长:自收购以来,沃尔沃汽车的销量显著增长。例如,2009年的销量为34万辆,到2019年增长至超过70万辆,实现了翻倍。盈利能力提升:沃尔沃汽车在2009年亏损6.5亿美元,到2013年实现了3亿美元的营业利润和1.5亿美元的净利润。2019年的营业利润更是达到了14.28亿美元?

②吉利汽车的成功:

销量和市值的显著增长:吉利汽车的销量从2009年的35万辆增长至2019年的超过200万辆。市值也有显著提升,2020年4月达到1051亿港元,最高时达到2591亿港元。

然而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崛起,吉利的表现好像不再出众。新能源车领域的挑战,吉利汽车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中显得有些吃力。面对快速变化的中国汽车市场和新势力造车的崛起,吉利的新能源业务发展并不顺利。尽管吉利积极布局新能源,但其在新能源车市场的表现并不如预期,未能有效抢占市场份额。

2023年上半年,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实现了营业收入731.8亿元,同比增长25.8%。总销量达到69.4万辆,同比增长13.1%。其中,吉利汽车的新能源产品(包括吉利、领克、极氪、睿蓝)销量为15.8万辆,同比增长43.9%,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由去年同期的17.9%提升至22.7%。

尽管吉利汽车在销量和营收方面都实现了增长,但其净利润仅同比微增1%,达到15.7亿元。这种“增收不增利”的现象主要是由于吉利汽车正处于转型期,面临多重因素的影响。首先,新能源车占比的提升意味着在达到一定规模之前,新能源汽车的销售越多,亏损也就越多。其次,转型期的投入居高不下,包括新产品、新渠道的布局等。最后,极氪和领克这两个品牌虽然销量增长,但它们尚未实现盈利,因此对上市公司的净利润造成了一定负担。

吉利汽车的转型主要集中在新能源和智能化领域。例如,吉利银河系列和极氪品牌是吉利汽车转型的重点。吉利银河L7作为吉利银河系列的首发产品,已经上市并取得了不错的销量表现。此外,吉利汽车还在不断加大智能电动化的研发投入,以加快新能源智能化领域的技术创新。(李书福卸任吉利汽车集团董事长,转而亲自领导极氪公司。)可以看出,新能源对于吉利来讲是多重要!

从效率方面看下吉利汽车的抗压能力?

比亚迪在2023年上半年的营业收入达到了2601.24亿元,同比增长72.7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09.5亿元,同比大涨204.68%。相比之下,吉利汽车同期的营业收入为731.8亿元,同比增长25.8%,净利润为15.7亿元,同比上涨1.2%。

(单车利润对比)比亚迪的单车净利润在2023年达到了9600元至1.03万元人民币的水平。这一数据反映了比亚迪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强劲表现和成本管理能力。相比之下,吉利汽车的单车净利润情况则不太明确,但根据吉利在2022年的净利润总额和销量,可以推算出该年吉利汽车的单车净利润约为3244元人民币。

短期看

吉利汽车抗过去一点问题都没有,但是李书福是如果想成为世界一流,不上手段,难!比亚迪只是个抓了下新能源这一个点,就牛气冲天。吉利汽车有哪个点可抓?技术是否一流?效率能否一流?让我们拭目以待

比亚迪王传福留下的活路,被吉利李书福堵死了

本文内容来自于网络,若与实际情况不相符或存在侵权行为,请联系删除。

中国汽车市场的竞争空前激烈,而比亚迪以其强大的销量和创新科技成为了领袖。然而,比亚迪的创始人王传福表示,他不希望比亚迪的成功让其他车企没有活路可走。他认为,在10到20万元的价格带内,比亚迪有定价权,但不愿意让其他车企没活路。这是一位有底气的车企领袖所说的话。正是因为比亚迪有爆款产品和定价权,才能让其他车企有活路可走。 然而,吉利李书福的出现,改变了这个局面。吉利凭借刀片电池、e平台3.0、DM-i超级混动等技术,也开始在插混市场上崭露头角。在吉利银河L7交付突破万辆后,吉利已经开始领跑比亚迪。长安和长城等自主头部车企也纷纷发力,向插混市场发起进攻。

这是一场自主品牌的生死之战。 此时,比亚迪需要做的是不断创新和优化,保持领先地位,以适应市场的发展。同时,其他车企也需要不断创新,打造出各自的特色,以在市场上有一席之地。毕竟,竞争才能激发创新,促进整个行业的发展。 比亚迪和吉利等车企的竞争,也让人们看到了中国汽车产业的强大潜力。中国的汽车市场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市场之一,也是全球最具潜力的市场之一。随着中国不断提高科技创新和产业竞争力,未来中国的汽车产业将迎来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应该看到,产业竞争不是对抗,而是合作。各个车企应该加强合作,共同推动汽车产业的发展。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汽车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同时也为人们带来更加安全、环保、高效的出行体验。随着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不断扩大,中国车企也开始加速布局这个领域。对于中国车企来说,新能源汽车市场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领域。在这个市场中,一些车企已经脱颖而出,比如吉利汽车和比亚迪。 比亚迪一直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领导者,而吉利汽车则是后来者。但是,吉利汽车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中也有着自己的优势和突破。吉利汽车已经推出了一系列新能源汽车,并且在市场上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其中,吉利银河车系就是吉利汽车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上的一大亮点。

吉利银河车系是吉利汽车启动的新能源车系,在这个车系中,吉利汽车几乎用上了所有的新能源技术。这个车系包括了银河L7和银河L6两款车型。银河L7作为首款量产车,上市后就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在比亚迪宋极具统治力的SUV市场中,银河L7也取得了很好的销售成绩,这对于吉利汽车来说实属不易。 银河L7的成功给了吉利汽车信心,吉利汽车决定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上继续发力,并推出了银河L6作为第二款车型。银河L6定位为紧凑型轿车,瞄准的是大众主流家轿细分领域。这款车型有60km和125km两种纯电续航版本,一共有五款车型。银河L6的上市,进一步扩大了吉利银河车系的版图。

吉利银河车系的成功,不仅是吉利汽车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上的一大突破,也是吉利汽车在新能源转型中的一大亮点。吉利汽车已经形成了一个新能源品牌矩阵,几何主打15万元以下中低端市场,极氪负责30万以上高端豪华市场,而银河则主攻15-30万元的大众主流新能源市场。银河所在的这一细分市场,最能体现车企品牌、销量、利润的三重保障。 对于吉利汽车来说,新能源转型只能成功,不能失败。所以无论道路有多狭窄,吉利汽车都要义无反顾地冲刺。吉利汽车要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就必须不断创新和突破,在产品设计、技术研发和市场营销等方面下更大的功夫。

只有这样,吉利汽车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领导者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资料均来源于网络,本文作者无意针对,影射任何现实国家,政体,组织,种族,个人。相关数据,理论考证于网络资料,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本文作者赞同文章中的律法,规则,观点,行为以及对相关资料的真实性负责。本文作者就以上或相关所产生的任何问题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直接与间接的法律责任。

比亚迪宋PLUS DM-i油箱国内外双标 “打脸”独家专利技术?

出品|清流工作室

作者|王晓悦 主编|赵妍

“长城背刺比亚迪”事件,让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躁动起来。

5月下旬,长城汽车(601633.SH)突然发布公告,称比亚迪(002594.SZ)两款车型“秦PLUS DM-i”及“宋PLUS DM-i”采用常压油箱,涉嫌整车蒸发污染物排放不达标。长城汽车已在4月11日向生态环境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递交举报比亚迪的材料。

这份举报公告在社交媒体上引出的一个质疑是,比亚迪是否在国内配置低价的常压油箱,而销往国外的车型则配置高价的高压油箱?

清流工作室独家调查发现,比亚迪的确存在“内外有别”的情况。

在国内,比亚迪前述两款车型全线采用相对便宜的常压油箱,而至少销往菲律宾和乌兹别克斯坦的部分“宋PLUSDM-i”车型,则采用了高压油箱。

与之矛盾的是,比亚迪宣称已经攻破技术难题,可以在采用常压油箱的情况下,满足监管对整车蒸发污染物排放的要求。那么,为何在销往国外的车型上,不使用这一“独家黑科技”,要花钱配置更贵价的高压油箱?

比亚迪提到的独家专利,也遭到部分业内人士的质疑。

毕竟,混动车的“祖师爷”丰田也还在用高压油箱,而大量车企高层也发声确认公司的混动车型采用高压油箱。

在比亚迪之前,市面几乎所有混动车型都采用高压油箱,才可在国标检测中达标。业内人士质疑,比亚迪的专利合规吗?在国标检测中真的可行吗?

手握“黑科技”的比亚迪,在公开专利“解救同行”之前,还要回答不少疑问。

“内外”有区别,“贫富”有差异?

网络上流传的一种说法是,比亚迪的油箱配置“内外有别”,在国内的两款车型均采用常压油箱,而出口国外的油箱则部分配置了高压油箱。

面对这个问题,比亚迪回复投资者表示公司有常压油箱技术解决方案,也有高压油箱技术解决方案。

“在应用上,国内和国外都一样,常压油箱和高压油箱都有采用,都符合当地蒸发排放法规标准。”比亚迪方面表示。

但这个回应,并没有正面回答一个问题:长城汽车所提及的“宋PLUS DM-i”和“秦PLUS DM-i”两款车,在国内外到底分别采用什么油箱?

清流工作室调查发现,“宋PLUS DM-i”和“秦PLUS DM-i”在国内可能全线采用常压油箱,但至少“宋PLUS DM-i”出口部分国家的部分配置,采用的则是高压油箱——也就是,“内外有别”并非不存在。

据媒体统计,比亚迪2022年1-11月个人用户销量前十的城市分别为:上海、深圳、北京、广州、天津、杭州、西安、重庆、郑州和武汉。

这十座城市至少20家4S店均向清流工作室确认,目前在售的“宋PLUS DM-i”和“秦PLUS DM-i”全线采用常压油箱。

与此同时,一位自称销售比亚迪原厂配件的工作人员避开了高压油箱的问题,只表示目前秦PLUS DM-i只有一种油箱,并在谈及新闻事件时表示不影响使用,“不然早召回了”。

而一位汽修厂的工作人员也告诉清流工作室,业内同行在拆车或修车中发现“宋PLUS DM-i”和“秦PLUS DM-i”均采用常压油箱。

那么,海外销售的同系列产品,采用的又是什么油箱?

清流工作室查询海关贸易数据发现,比亚迪对外出口的乘用车主要以电动汽车(EV)为主,销往印度、菲律宾、厄尔多瓜等地。而与之相比,销往海外的混合动力汽车(PHEV)则数量较少。

清流工作室可查询到的记录显示,比亚迪混动汽车在2020年曾销往巴拉圭和哥伦比亚。2022年以来,则主要销往厄尔多瓜、乌兹别克斯坦和菲律宾,其中乌兹别克斯坦可查询到的数量较多。

比亚迪菲律宾的经销商向清流工作室表示,店内销售的BYD混动车,只有“宋PLUS DM-i”这一车型,且只有一个价位,价格为249万菲律宾比索,折合人民币约31.52万元。他表示,店内在售的“宋PLUS DM-i”采用的均是高压油箱,不清楚是否是当地法规要求混动汽车配备高压油箱。

比亚迪在乌兹别克斯坦的经销商告诉清流工作室,目前公司在售的混动车型“宋PLUS DM-i”,共有3个价位,折合人民币分别为22.87万元、23.93万元及27.67万元。其中仅有价位为27.67万元的旗舰版宋PLUS DM-i采用高压油箱,另外两个价位则采用常压油箱。

也就是说,在国内至少十座城市至少20家4S店均确认“目前在售的“宋PLUS DM-i”和“秦PLUS DM-i”全线采用常压油箱”的同时,国外经销商在售车型“宋PLUS DM-i”,配备了高压油箱。

与配备高压油箱的车型相比,配备常压油箱的车价格相对便宜。

根据国内官网提供的售价,“宋PLUS DM-i”的价格从15.48万元至21.88万元。清流工作室从销售获得的报价,“宋PLUS DM-i”旗舰款落地价为16万元,旗舰款Plus落地价为17万元。

前述乌兹别克斯坦经销商也表示,店内还在销售价格稍低的比亚迪骏驰系列混动车型。该车型两个价位分别折合人民币21.25万元及22.87万元,均采用常压油箱。

那么是不是比亚迪在国内销售的混动车型,均因其技术“优势”而采用了常压油箱呢?对这个问题,比亚迪各地4S店没有统一的说法。其中部分地区的4S店销售称,除被举报的两款车型外,价格更高的比亚迪混动车型部分采用了高压油箱。

西安的一位销售声称,汉、唐和护卫舰系列都采用高压油箱,这些车型价格更贵,在20w以上。武汉的一位销售称,护卫舰系列是高压油箱,价格会贵些。上海和天津的销售也确认,除了被长城汽车举报的“宋PLUS DM-i”和“秦PLUS DM-i”,店内其他车型都采用高压油箱。

混动采用高压油箱是行业共识

在此次举报事件之前,混动车型采用高压油箱,几乎是业内共识。

国内高压油箱供应商亚普股份(603013.SH)在近期的一份投资者调研报告中表示,混动车型分为MHEV(轻型混合动力汽车)、FHEV(全混合动力汽车)、PHEV(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EREV(增程式混合动力汽车),其中PHEV和EREV必须需要使用高压系统。

比亚迪的在售的车型“宋PLUS DM-i”和“秦PLUS DM-i”均属于PHEV。

至于PHEV车型必须使用高压系统的原因,亚普股份解释道,与传统燃油汽车相比,混合动力汽车工况较为复杂,具有电驱动、燃油驱动、油电混合驱动等多种工况,当混合动力汽车用电驱动时,由于燃油晃动和温度变化,液态燃油会转化为燃油蒸汽。

亚普股份表示,传统燃油系统无法对燃油蒸汽进行控制,从而造成整车碳氢排放超标。混合动力高压燃油系统将油箱内的燃油蒸汽控制在油箱内,形成密封燃油系统并能够承受燃油箱内的高压,从而减少了整车的碳氢排放。

一篇在《汽车科技》发表的论文《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用密闭与非密闭燃油箱的分析及选择》提到,对于非密闭燃油系统(即常压油箱)的PHEV,连续纯电动模式行驶碳罐吸满燃油蒸气后无法再吸收,导致嗅气恶化和火灾风险。长期处在纯电动模式行驶,汽油会因挥发而损失。该文章作者的身份,为东风日产乘用车技术中心工程师。

业界从理论到实践,均显示出“无高压、非混动”的宗旨。

前述从事汽修工作的从业人员告诉清流工作室,除比亚迪外,业内油电混合的车基本都是采用高压油箱。

长城汽车举报比亚迪后,多家车企高管在社交媒体发声,确认自家混动车型采用高压油箱。

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在社交媒体上表示,理想ONE采用的是韩国企业开发的高压油箱,理想还通过联合研发方式支持一家本土企业研发高压油箱,为理想L系列供货。

零跑汽车则在其官方媒体号上转发高管言论称,考虑到C11增程的车主会长时间使用纯电模式,因此公司在产品设计之初就已选用承压能力达35kPa的高压油箱,并且在全工况下都能满足国6b的排放标准。

岚图汽车的CEO卢放也发文称,岚图搭载的车型全系配备高压燃油系统,这个系统包括超低渗透的高压油箱和加油管、多层低渗透燃油输送管,及以高压阀为核心的燃油蒸汽控制系统,其实际HC排放量大概是限制的1/4。

深蓝汽车CEO也发文表示,公司2018年上市的插混产品已经使用高压油箱,深蓝全系增程车型都使用了高压油箱技术;吉利研究院总工程师郭梦梦在直播中谈及此事,也表示公司采用的是高压油箱。

“个人觉得比亚迪说不过去的原因(是),这个(混动)技术是丰田最早在雷克萨斯上使用的,雷克萨斯现在都是使用的高压蒸发箱。”一位汽车工程技术的前车企人员李亚高(化名)告诉清流工作室,作为混动技术的鼻祖,丰田的技术相对领先。他表示,日本的环保要求更高,丰田这类品牌会使用更长远的解决方案。

比亚迪选择常压油箱,业界猜测有控制成本的原因。

2017年一篇上海交通大学的论文显示,汽车主机厂对 PHEV塑料燃油箱的耐压要求是,在82℃环境中,燃油箱在整车装配状态中,燃油箱内部装载75%额定容积液态水,燃油箱内部能承受压力为35KPa。

这对油箱的材质和技术提出高要求,国内能制造高压油箱的供货商相对较少。因此,高压油箱的价格也更高。

清流工作室咨询拆车市场、二手车商及全新零部件供应商发现,比亚迪“宋PLUS DM-i”和“秦PLUS DM-i”的油箱,根据新旧程度不同,市价在300元至1000元之间。

亚普股份表示,根据不同的供货范围,高压燃油系统比传统燃油系统单车价值量高10%-30%。据媒体报道,高压油箱价格比常压油箱贵500元至1000元。

比亚迪“黑科技”站得住脚吗?

被长城汽车举报后,比亚迪在投资者互动中给出了公司采用常压油箱的解释。

比亚迪表示,公司PHEV插电式混动自2005年以来经历了四代动力系统的优化升级。第三代动力系统是基于燃油车平台设计,不能实现发动机与车轮解耦(脱开连接),EV模式下无法灵活启动发动机进行碳罐脱附(抽走碳罐内油汽),因此比亚迪在当时也采用了高压油箱以符合法规要求。

比亚迪称,公司在2020年推出了第四代插电混动方案,基于电动车平台进行全新设计,采用双电机串并联动力架构,实现了发动机与车轮解耦,可灵活启动发动机进行高效脱附,因此采用常压油箱也可符合法规要求。

具体到用户的使用场景中,车辆在EV模式下连续行驶6天左右,当达到脱附时间点,车速大于35km/h发动机就会启动,只需4分钟左右,此时发动机运转的噪音小于整车噪音,对用户来说无感。此外,发动机短时启动,解决油汽脱附的过程中也在发电,既不增加能耗,还实现了发动机保养。

一位从事汽车技术岗位的前车企人员陈鹏(化名)认为,比亚迪提出的这套方法不是合规的方法,只是维护的手段。

“类似通风可以降低甲醛,但是测试甲醛超标不能通风后测试,标准要求发动机断电后测试,类似于密闭24小时测甲醛来衡量空气质量一样……你开门通风24小时测空气质量是不合规的。”陈鹏表示。

根据国标GB18352.6-2016《轻型汽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蒸发污染物排放测试的流程中,是在预处理行驶和高温行驶后,将车辆发动机熄火后推进密闭室进行2日昼夜排放测试。

前述发表在《汽车科技》的论文中提到,“国标要求PHEV纯电动模式续航里程不能少于55 km,测试中一旦发动机启动即判定试验终止,所以纯电动模式行驶中不能启动发动机脱附碳罐。”文章作者分析的是GB18352.5-2013,即此前实施的国标5。

黄河科技学院客座教授张翔则表示,比亚迪所提及的方式理论上是可行的。但需要注意的是,燃油蒸发排放的检验时间可能并不长,如何确保汽车在生命周期里都满足排放合规,还需具体考量。

对于比亚迪这个“黑科技”的技术含量,不少人也提出了质疑。

前述汽车工程出身的前车企人员李亚高表示,控制发动机自动启停很早就实现了,1997年丰田创新性地在原有汽油发动机基础上叠加了一个电动机,同时兼具了能量回收和短时驱动的能力,更能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

因此,他认为发动机启停技术不复杂,也不是什么新技术。但是在EV模式下是否启动发动机、什么时候启动、启动多久,这些就是专利的内容。他表示,比亚迪提及的解耦技术也不复杂,但是断开后怎么重新结合、什么时机结合,这当中可能涉及到增加结构、过控制程序,这些也可以形成专利。

张翔也表示,比亚迪提到的“发动机与车轮解耦”技术难度并不大,相当于一个控制发动机与驱动是否挂钩的“离合器”。这在车企里是一个很常用的技术,其他车企也有类似的技术。

但他也认为,在车内有限的空间添加解耦结构及复杂的控制系统,对车企的能力也有一定的挑战,还可能会增加部分成本。

不过这个挑战也许很快将被“攻克”,因为比亚迪称,要把专利共享给同行。其他车企的混动车型,包括长城汽车,未来也会出现“常压油箱”吗?

长城汽车举报比亚迪一事,尚待生态环境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的官方结论,清流工作室将对此保持跟踪关注。

(清流工作室作者梁耀丹、周淼对本文亦有贡献)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汽车日报 » 吉利比亚迪老板

相关文章

themebetter

cont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