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日报 汽车日报

当前位置: 首页 » 汽车资讯 »

比亚迪电动小卡

比亚迪满电能开hev模式吗?

1.伪命题,通用的混动变速箱是动力分流技术,双行星齿轮组双电机,相比丰田THS多一套行星齿轮组,技术上是一类的,通用丰田都在97年前后提出这种混动技术。

  1. DMI是不如通用这套混动系统的,我们看能耗是全速域工况,DMI类似于本田immd,属于双电机串并联结构,低速增程高速直连,结构和原理还是比动力分流技术要低一个档次。
  2. 比亚迪强在自制电池电控电机,比亚迪宣传什么扁线电机,通用早10年就在用了,虽然自己研发制造,但是水平还是缺点火候,和国内长城,吉利马上要退出混动还是差点。但是制造成本低。
  3. 比亚迪混动和微蓝6都是油改电车型,比亚迪造车还是差点意思 至少布局空间底盘还是略差,通用微蓝6插混底盘电池布置相对合理。
  4. 目前比亚迪混动被宣传太夸大了,不是贬低比亚迪

比亚迪插板家用正确使用方法?

我开秦prodm的,有电没电感觉没啥,当然,你说判若两车也行,因为按我个人,有电就先用,没电再hev,动力上就两种有差别。但我一没电就开sport,那动力就比纯电时来得猛。我就不知道其它车什么没电钝锉,没力什么的是什么回事,我开了三年,我就没觉得了。

后排噪音大,车机卡顿!PHEV比亚迪宋PLUS DM-i产品力的10个问题

2021年3月25日,比亚迪宋PLUS DM-i正式上市,新车共推出两个版本四款车型,补贴后全国统一售价为14.68万元-16.98万元。比亚迪官方表示,依靠“快、省、静、顺、绿”五大核心优势,宋PLUS DM-i的上市将全面颠覆传统混动车型的认知,开启SUV市场新蓝海。那么,比亚迪宋PLUS DM-i真的是像官方说得那么完美吗?

优点一:比较省油

众所周知,PHEV车型常被网友调侃为“满电一条龙,没电一条虫”,宋PLUS DM-i在满电状态下其实在经济性上倒没有什么突出优势,毕竟市面上的插电混动车满电状态下油耗表现都差不多。值得一提的是,宋PLUS DM-i在亏电状态下依然可以达到4.6L左右,这样的表现已经非常值得肯定了。

问题一:后段动力明显不足

动力上,比亚迪宋PLUS DM-i采搭载的是一台1.5L自然吸气发动机,要知道,宋PLUS DM-i车身尺寸是4705/1890/1680mm,轴距达到了2765mm。对于这样硕大的车身和1.79吨的重量而言,1.5L排量以及110Ps的动力和135N·m的峰值扭矩无疑显得有些羸弱。实际驾驶中,就会明显感觉到动力在前中段表现还算可以,不过后段动力明显不足。

问题二:后排噪音大

一般而言,静谧性表现是新能源车的一大优势,然而宋PLUS DM-i却表现不佳,准确而言是后排噪音大。宋PLUS DM-i在前排配备了双层隔音玻璃,静谧性相对还比较出色,但是后排对于风噪和胎噪的抑制就显得很差,高速时的风噪声会更加明显,乘坐质感不佳。

问题三:外观钣金工艺有瑕疵

宋PLUS系列的外观,在细看之下不难发现存在诸多瑕疵,比如车门的侧面工艺打磨不够细,还有凸起的地方等等。这些对于宋PLUS DM-i的外观美观程度无疑是一种损伤。此外,内饰的拼接同样有着这样那样的瑕疵存在。

问题四:车机系统卡顿

比亚迪的车机系统其实一直是其亮点之一,此前就有着比亚迪的中控屏可以玩王者荣耀的说法。必须承认,比亚迪新车的车机无论是反应速度、UI设计、功能设计还是语音控制几乎都没有什么缺点,但是很多宋PLUS的车主反馈,时间一长,车内搭载的车机系统就会变得非常卡,而内饰基本和燃油版本保持一致的宋PLUS DM-i的车机系统后续不可避免的也会出现同样问题。此外,宋PLUS DM-i的DiLink系统功能非常丰富,但其UI设计和菜单逻辑都有待优化,实际操作时很不便捷。

问题五:倒车影像不清晰

宋PLUS DM-i车内配置相对来说较为丰富,但实际的使用体验并不好,首先必须要提的就是倒车影像不清晰,特别是在夜晚或是天气状况不佳的时候,是存在一定安全隐患的。其次就是其360度泊车影像,可以很明显地看到图像拼接没有对齐。

问题六:内饰配色单一,不易清洁

宋PLUS DM-i目前仅有一套日蚀蓝/苍穹灰的内饰配色,虽然做工精致方面还有待提高,但整体视觉效果已经还算不错,就是单一的配色给用户留下的选择空间太少。另一个问题就是因为颜色相对较浅,如果不能采取防护或经常清洁的话非常容易脏,弄脏之后也会特别明显影响车内的美观。

问题七:后排座椅中间位置硬

宋PLUS DM-i后排地板做到几乎全平,不过遗憾的是,中间位置的靠背比较硬,跟两边的座位相比有着特别明显的差别,同时整个后排腿部支撑不够,坐的时间长人会感觉到会比较累。

问题八:后备箱没有配备胎

对于宋PLUS DM-i后厢未配备备胎,官方的解释是,现在几乎已经没有用户会去换胎,轮胎真的出现问题车主都会叫拖车。这样的说法是不是显得过于武断了一些,或许在日常通勤的城市中轮胎出现问题叫拖车是会显得方便一些,但如果是在自驾游过程中轮胎出现问题,显然备胎更加实用。

问题九:油箱占据过多空间

宋PLUS DM-i沿用了燃油版车型的60升油箱,但是很显然,这样的油箱对于燃油版车型是必要的,对于宋PLUS DM-i除了能让油表加满油时显示燃油续航里程超过1000km以外几乎毫无意义,还占据了过多的空间。众所周知,油箱容积只要保证足够的燃油续航力就可以了,如果毫无意义的加大油箱,满油状态下燃油负重必将增加,从而也将降低燃油经济性以及操控性。

问题十:低配车型安全配置减配严重,走了秦PLUS DM-i的老路

一直以来,国产车就以配置良好备受用户好评,然而宋PLUS DM-i低配车型却出现了严重减配特别是安全配置方面,主动安全相比合资车型竟然有所缺失,这在国产车上市很不常见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此前上市的秦PLUS DM-i就因为中低配车型减配问题饱受用户诟病。

PHEV也陷入瓶颈,大电池与多挡位不够用了,只能OTA?

?

纯电动车的性能与能耗,燃油车的无焦虑与熟悉程度,甚至还有在新能源体系下相对亲民的价格体系。总之,PHEV这条技术线路,无论从纸面实力,还是市场欢迎程度上来说,目前都获得了相当多消费者的追捧。于是众多车企也开始加大力度跟进这一技术路线。比如长城汽车旗下的魏牌产品线,除了大力转型插混产品,还在涉及PHEV核心的动力系统部分积极进行OTA升级。根据最新的消息,预计在第三季度,魏牌蓝山还将迎来在动能回收,以及保电策略方面的提升。不过,想要凭借油与电的结合,实现“1+1>2”的效果,最终还是得落脚到技术本质上的匹配与升级。但问题就是,PHEV从技术升级的角度来说,似乎已经进入了一个瓶颈期,甚至是一个死循环。

PHEV的痛点

从前面对PHEV纸面上的实力介绍来看,这似乎是一条没有死角的技术路线。但技术落地到具体消费场景,往往会伴随左右为难的时刻。对PHEV技术而言,难处就在如何权衡强制保电,与“耗尽电量”之间的矛盾。

具体来说,所谓强制保电,就是更频繁启动内燃机为动力电池蓄电。优势在于对动力电池寿命更为友好,遭遇极端场景的风险更低。缺点则是对NVH控制与能耗控制的上限一般。

而“耗尽电量”则是一种较为夸张的说法,实质就是部分PHEV车型在动力电池的用量上设定较为激进,从而尽可能避免内燃机的频繁介入。优势在于,车辆可以在大多数场景下带来趋近于纯电动车的驾乘体验。缺点则在动力电池的健康程度控制,以及极端情况下性能输出的保障等等。

以上是结合具体场景来聊。而从技术角度入手,PHEV技术路线这枚硬币的正反面,可以概括为内燃机发电、动能回收,与能量输出三个方面的矛盾。其中内燃机发电与能量回收还可以归纳为“补能”项目。

如果内燃机强势,那么势必侵占更多发动机舱的空间。虽然它的补电效率更强,但前轴电机的输出功率以及动力回收效率都会受到影响。如果是P1+P3架构,这种影响尚且不至于太过明显。但前置双电机结构,本身就与更强势的内燃机设定,在空间需求上处于矛盾状态。所以,一般拥有强势内燃机的PHEV架构,往往采用的都是P2前轴单电机结构。一台电机既当爹又当妈(即发电又回收),别的不说,仅从功率角度来说,电机的天花板就很一般。在成本基本可控的情况下,现阶段市面上采用P2电机方案的PHEV车型,其前轴电机最大输出功率几乎都在100kW以内。账面数据之外,还得考虑集成变速箱情况下,P2电机在动能回收时的热管理压力等等。

PHEV现阶段的解决办法

如果用一句话概括现阶段主流的PHEV解决问题的办法,那恐怕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以电气化部分为例,最简单的办法便是加大电池容量。即便不考虑绿牌的因素,目前市面上的PHEV车型的纯电续航里程也是呈现明显增加的趋势。大电池能够极大缓解前面聊到的,PHEV技术路线在能量输出与回收方面的理论压力。相当于是为车辆修筑了一个更大的蓄水池。在“水”没有用尽之前,一切问题都不至于浮出水面。

那这有啥缺点呢?我们试着推演一下。首先,一味的增大电池容量,其带来的正向效应的价值就会逐渐降低,总之效率会下降。其次,动力电池是新能源车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堆砌电池,就是在推高产品成本和价格。于是,为了平衡成本压力,内燃机往往就会成为被“牺牲”的那个,直至沦为托底的地位。是不是感觉似曾相识了?这个画风便是增程式车型,广义上同样属于插混技术路线。凭电气化技术优势大力出奇迹,也就难怪会被吐槽技术含量低。同时也是沾电气化的光,导致效率低的本质在实际应用中并不明显,除非是极端场景(比如高速工况)。

那么内燃机部分就没有升级的价值了吗?众多PHEV产品们也还是下了功夫的,具体表现在加挡位上。不过如果采用的是内燃机权重本身就比较高的P2插混路线的话,传统机械变速箱结构,基本都是得以保留的。比如奔驰的9AT,宝马的8AT,这些在旗下的插混车型中,都是继续保留。不同的是,P2电机会高集成度的融入其中,于是所有的动力源(包括电机),都会通过传统变速箱结构,从而实现动力输出维度的效率提升。至于P1+P3架构,也有办法,那就是给内燃机部分加挡位。以此提升燃油直驱的效率,科学覆盖更多用车场景。以上两种办法都不需要在动力电池方面一味地堆砌,同时场景覆盖效果较好。

那这些办法的缺点又是什么呢?在沿用传统变速箱的情况下,解决了动力输出的效率问题。但无法解决发电,特别是动能回收部分的效率。并且,高度集成化的设计,还会导致前轴电机热管理压力大,以及潜在极端场景的理论应对能力较差。而为混动模式专门设计的挡位,一方面没有燃油车的大体量来摊薄制造成本。另外,无论是电控式的耦合,还是机械液压式,又或者是行星齿轮结构。总之,这类专供混合动力使用的变速箱结构,其硬件部分的加工精度与调校的要求都极高。

PHEV有啥突破瓶颈的方法

其实从技术角度,我们也可以发现,如果继续以“过渡”身份来看到PHEV,那么现阶段的解决方案就已经“够用”。但是市场的认可,使得车企们不得不重新审视PHEV技术路线的重要程度。那么,如果打算更认真地做PHEV产品。在技术上还有哪些可以突破的地方呢?

首先从“存量”角度来说,我们在纯电动科技树上结出的果实,完全可以降维打击的用在PHEV产品身上。如果说800V架构这种占成本的脑洞,不太适合下放在普通家用PHEV级别的产品上来。那么诸如无模组电池,甚至底盘电池一体化技术等等,用来提升单位面积、重量下,动力电池的容量,应该有值得思考的价值。至于内燃机部分,则可以进一步抛弃低转速、高性能等关键词。朝着高热效率、高发电效率,以及小型化、电气化、集成化的方向发展。

更大的脑洞还是在“增量”角度。从前面分析的很多PHEV现阶段的局限性来看,“空间限制”其实在多个维度被提到。那么如何能够大尺度地释放各个部件的空间压力呢?“电改油”似乎是个值得尝试的思路。首先,在电气化的趋势下,PHEV与纯电动车绑定,能够在生产效率与边际效应上,收获更多潜力。其次,纯电平台的短前后悬设计优势,也有利于摆脱空间束缚。

听到这里似乎味道有点不对,纯电平台释放的空间主要是乘用部分,以及动力电池部分。短前悬设计留下的发动机舱位置,反而更小了。那如果把横置结构改为纵置呢?事实上这点在此前聊比亚迪DM-o技术方向的时候,已经有所涉及。总之结构释放了空间压力,从而进一步释放了性能。但对于家用定位的产品而言,可以适当缩减内燃机与电机的尺寸,以保障整车的尺寸和成本的可控。

总之,在风风火火的电气化浪潮下,PHEV在现阶段成为了各方都认可的优质折中方案。但看似完美的折中,也折出了新的、待解决的技术问题。如果说面对电气化的科技树,PHEV只需要大力出奇迹即可。那么在内燃机部分,车企们还远没有到马放南山的时候。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汽车日报 » 比亚迪电动小卡

相关文章

themebetter

cont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