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梦故事|在汽车行业当焊工十年,他从菜鸟炼成“全能焊匠”
【编者按】
春色渐浓,万象更新。2024年全国两会如约而至。澎湃新闻与你共赴这场“春天的盛会”,关注各行各业的一线工作者,记录他们的“追梦故事”。本篇关注在新能源车行业工作的一线工人曹延举,如何从菜鸟成长为技术过硬的“全能焊匠”。
曹延举 受访者 供图
当焊工十年,“80后”曹延举完成了人生的逆袭。他从普通的务工人员、焊接菜鸟,蜕变为“全能焊匠”,带领团队屡克焊接技术难题,并于2022年获得“比亚迪金徽工匠”称号。十年里,曹延举修缮了老家的旧房,也在县城买了房,“日子在一天天变好”。
作为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一名焊工,曹延举见证了这个行业的快速发展。他说,当一款新车投入市场使用,他们作为焊工也会感到自豪。
展望未来,曹延举想继续在焊接领域深耕,“多学习,多进步”。他担心今后更多焊接工作会被机械化、自动化技术取代,认为必须加强学习,不断提升技术。
年少辍学,屡次改行
今年37岁的曹延举来自河南省平顶山市,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由于学习成绩不佳,高中未毕业,曹延举就辍学了。
17岁时,曹延举在老家跟人做门窗,接触到了焊接。他说,刚开始工作时,一天的收入只有20多元。
青少年时的曹延举是个“不安分”的人,总想“换个行业试试”。做了3年门窗后,曹延举到建筑工地当了2年的钢筋工,之后又去做了1年多的室内装修。
后来他走出河南,曾到福建进厂打工,在流水线上工作,每月工资1200元。不安于现状,他还曾在浙江宁波打工1年,后又到广东揭阳学习做模具。
“工作换来换去,都不太理想。”曹延举说,后来,他有一名前同事在比亚迪上班,2014年,这名同事跟他说,“你有焊接技术,这边招技工,可以来试试”。
听说环境、待遇都还可以,抱着试一试的想法,曹彦举来到深圳,成为比亚迪的一名焊工。
从菜鸟炼成技术骨干
进入比亚迪时,曹延举在焊接技术上还是个菜鸟,但他感觉这里氛围好,有保障,“老师傅都很热情,会对新人进行培训,很照顾我”,而且工资有数千元,还有五险一金。
“以前在老家就是焊接防盗窗防盗网,工艺简单。”曹延举入职比亚迪后,进入了汽车工程研究院,见到了更先进的焊接设备、更精湛的焊接工艺,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他所在的焊接工艺组,需要处理汽车研发阶段的焊接问题,对焊接要求高,一般都要手动焊接。他一边跟着老师傅学习,一边在实际工作中积累经验,不停琢磨,并通过看教材、视频等提升自己的技艺。
曹延举在焊接。受访者 供图
在外界的印象中,焊工拿着面罩进行焊接,但在汽车行业,很多时候焊工要躺在地上仰面焊接,俗称“仰焊”。这就意味着,焊接中滚烫飞溅的火花随时可能落在身上,即便穿着防护服,也要承受高温。
“一道焊缝的工艺要求是中途不能停留,必须保持一个姿势一气呵成,腰酸背痛是常事。”为了练就焊接技术,曹延举常给自己开“小灶”,“得经常练习,一天不练,拿着焊枪手都发抖”。
为了保持臂力和平衡力,曹延举每天都要练习手举焊枪。利用镜子反光看焊接口的“镜子反光焊接法”,是曹延举在日常练习中的额外收获——为了对结构复杂、作业空间狭小的底盘结构件进行焊接,他在家里对着镜子用筷子左右分拣花生米,反复练习,最终解决了因有障碍无法直接目视操作的焊接问题。
“来之前我只会基础的手工电弧焊、二氧化碳保护焊,技术也很一般。到比亚迪之后我慢慢掌握了气体保护焊、气割、氩弧焊,MIG焊,TIG焊等更多前沿焊接技术。”曹延举说。
十年磨一剑,如今曹延举从学徒成长为一名高级焊工。凭借过硬的焊接技术,他先后解决了某车型扭力梁试制研发、VWEA全铝制框口式副车架焊接、机场双层大巴底盘焊接等多个重大项目的攻关,还在2017年至2022年间赢取了“2017年深圳市坪山区碳钢中级焊焊接大赛第三名”、“2019年车架深圳工厂焊接大赛第一名”、“2020年比亚迪碳钢薄板焊焊接大赛第一名”等多项荣誉。如今,曹延举经手焊接的产品零缺陷,一次合格率保持在99.6%以上。
2022年8月19日,从业多年的高级焊工曹延举获“比亚迪金徽工匠”称号。从寂寂无名的车间学徒,到百般历练的技术骨干,曹延举用了8年。
曹延举获得“金徽工匠”称号后,同事之间流传出了一种说法:“曹延举的焊接手法比机器人还好还快。”对此,曹延举有些腼腆,他说,“其实,机器焊接是比较流程化的标准化的,而人工焊接则可以针对材质的厚薄、焊缝的大小来灵活调整。”
同事如此评价曹延举:“他对焊接这行是真的热爱,平时就爱研究、爱练习。车间里虽说高水平焊工不少,但是要论综合水平还要数曹工。”背后的种种艰辛,曹延举总是一语带过,“做这个是辛苦,得耐心、细致”。
屡克难题的全能焊匠
经过多年的努力,曹延举成为焊接工艺组的组长,管理一个10多人的团队。曹延举说,比亚迪的车型多,研发阶段需要处理焊接的问题非常多,他们的工作非常忙,若遇到比较难的焊接问题,手下的人无法解决,自己也会动手试试。
十年磨一剑,曹延举对自身的焊接技术已经非常有自信。“是焊接问题,还是设计问题?”这是焊接工艺组经常需要面对的问题。曹延举表示,如今,基本上所有的焊接问题,他们团队都能解决,除非是设计缺陷导致的问题。
曹延举在焊接。受访者 供图
去年4月,有车架调试总是不行,曹延举和他的团队整整忙了2天,不停地调试焊接,最后圆满解决了问题。曹延举说,他们奋战在汽车的研发阶段,当一款新车投入市场使用,他们也会有自豪感,觉得自己也贡献了一份力量。
在工作上,曹延举注重团队培养,重视团队的力量,“很多大件产品是需要团队合作,一个人无法完成。对新来的同事,我通常就是讲给他听、做给他看。”
工作之余,曹延举利用非标车间的废旧余料加工了大量的试板放在补焊区域,供焊工们利用闲暇时间练习。他鼓励团队成员利用业余时间和废旧板材进行鱼鳞焊、月牙焊等不同焊接的手法练习。
在帮助团队提升技术的同时,曹延举不惜牺牲休息时间,发挥所长进行各种小发明、小创造,为车间的“后浪们”提供各种便利。他自制翻转工装,变仰焊为水平焊接,既解决了仰焊的困难,又为大家进行立焊、平焊、反焊等多种方位焊接提供了便利。他利用冲压板材余料,独立为车间焊制劳保柜,满足了车间人员扩招的物资需求。
这些年,曹延举带领他的团队多次攻克焊接技术难题。
2017年,曹延举所在的部门承接了机场双层大巴底盘焊接项目。由于该项目是新型产品,其底盘后段上下推力杆常规焊接变形严重,对后序装配安装影响极大。曹延举接到项目后首先确定了问题难点:焊缝长,焊接温度过高导致焊接变形。对症下药后,他巧妙地采用了对称焊接加多层多道焊和反变形法焊接,顺利解决焊接变形问题,大幅降低推力杆焊接不良率,为该项目年创收33.912万元。
“最难的也最有成就感的,还是某车型扭力梁试制研发项目。”曹延举清楚地记得,2021年工厂承接某车型扭力梁试制研发项目。项目最初拼装的焊接扭力梁,在经过试验检测时发现产品存在扭力梁焊缝开裂现象。由于扭力梁相比其它车架增加了很多焊接零部件,焊缝多且焊接面是弧面,同一焊缝需多方向焊,同时应车身轻量化的需求,扭力梁板材更薄,容易焊穿、咬边、变形。摆在曹延举团队面前的难题异常棘手。
面对难题,多年历练的曹延举有自己的一套应对策略。他带领攻关小组全面调研,最终发现问题症结是因为拼装流程不合理和焊接电流电压过大导致热量集中不分散造成的。几经调整、多方尝试后,曹延举团队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改进方法。
针对拼装流程不合理,曹延举带领团队重新调整了拼装步骤,将产品组件由大件到小件依序拼装,再将拼装产品打点固定,最后再分段由中间向外对称焊接以减少变形。针对焊接电流电压过大,他们就针对扭力梁不同子件的材质和厚度,调整特定的焊接电流、电压,保证焊缝熔深。
针对变形开裂问题,曹延举在焊接工艺上的调整也极为考究:整个焊接过程先打点固定,再满焊。同时对起弧位置和收弧位置做了调换以改善焊缝受力,将起弧点和收弧点分别延长1.5cm以改善工件受热。最终,该项目产品的良率在12月提升到了99.9%。
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曹延举用这种工匠精神,带领团队在2018年—2021年间集中攻克了不锈钢底盘车身焊接、VWEA全铝制框口式副车架焊接等多个类似的重大项目难题。
奋斗改变人生
在比亚迪工作了十年,这是曹延举做得最长的一份工作。他对自己目前的工作很满意,首先是收入有保障,月薪过万,其他福利待遇都挺不错,在焊接行业很有竞争力。再是,近年来,新能源汽车行业快速发展,他看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前景,觉得自己的未来也会越来越好。
作为新能源汽车行业快速发展的见证者,曹延举的感受是,十年前,大家对新能源汽车的整体印象不是很好。十年后,新能源汽车行业飞速发展,新能源汽车在街头随处可见,“现在开比亚迪还觉得挺有面子的”。
经过十年的奋斗,曹延举的生活也在改善。他把老家的房子修缮了,也在县城买了房。如今,他的两个孩子在老家跟爷爷奶奶生活,妻子则陪他在深圳奋斗,在一家电路板厂上班,每月收入有6000元左右。
“深圳是很不错的城市,待着很舒服。”曹延举很喜欢深圳,它的开放、包容让他很舒服,他想留在深圳继续奋斗。
展望未来,曹延举的想法是,继续在焊接领域深耕。曹延举留意到很多焊接环节都已经开始机械化、自动化了,曹延举害怕自己被淘汰,他的应对方法是加强学习,“多学习,多进步”。
设计 白浪
每天收到两三百个电话和简历,比亚迪济南工厂招工,技工最难招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陈晨
春节开工后,村民王文亮拨通了比亚迪济南工厂的招工电话,他想应聘叉车司机。
去年下半年,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比亚迪)在济南建设工厂的消息引发关注。春节开工后,比亚迪济南工厂的大规模招聘再次引发热议。
“现在每天的电话咨询量有200到300个,每天还能收到两三百份简历。”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从比亚迪人力资源处济南项目负责人处了解到,目前招工情况比较好,不到一个月时间,已与约100人签订了用工合同。
看中的是离家近,还给交五险一金
今年42岁的王文亮(化名)是济南市高新区临港街道办事处胥家村村民,也是一名叉车司机。这些年,王文亮一直干着不太固定的工作,“这里有活就去这里干点,那里有活就跑到那里去。”王文亮干的最久的一份工作是在物流园中,开着叉车运货搬货,每个月能拿六七千块钱的工资。
胥家村离济南遥墙机场不远,村子附近有不少工厂,王文亮的工作虽不稳定,但不愁没活干。
去年下半年比亚迪到济南建厂的消息传开。比亚迪在济南建的两个工厂之一就在胥家村附近。当时一位干管道工的工友在比亚迪工地工作,向王文亮推荐了这个公司,“他说反正我有叉车的本子,等招司机的时候,我可以到这个厂子上班。这个厂子比较正规,更稳定一点。”
看着还在建设的工厂,王文亮说看看情况,如果到时工厂招人,麻烦工友再告知一声。
比亚迪人力资源处济南项目负责人宋瑞告诉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在春节前他们就曾对招工进行过简单宣传。春节后,济南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专门组织召开了比亚迪济南项目重点企业用工保障现场推进会。不少济南当地媒体也发布了比亚迪济南工厂的招聘启事。
王文亮拨打了招聘启事上的电话后,2月11日,他根据要求来到了高新区一间办公室,现场填写简历。
“我在那待了半个小时,前后有八九个人来填简历,好像都是遥墙那边的。”王文亮说,来填简历的人有的跟他一样是应聘技工,也有人来应聘普工和管理层,“招聘启事上那个杨老师,期间一直在接电话。”
目前王文亮还在等消息,他不确定自己能不能应聘成功,“毕竟我的年龄摆在这里,听说他们更想招聘年轻一点的人,这也可以理解。”
王文亮选择到比亚迪应聘,除了工厂离家近外,还有一个主要原因是工厂给交五险一金,“我们周围那些厂子,一般都只给交三险,也没有一金。”在薪资待遇差不多的条件下,王文亮看中了比亚迪工厂的稳定,“毕竟这个牌子还是挺有名的。”
已与约百人签订合同
先到重庆培训,投产后正式入职
比亚迪正在济南建设两个工业园区,其中一个位于位于济南市高新区临空经济区,主要负责电池制造,预计今年下半年投产。另一个位于济南市起步区,主要负责整车制造,预计今年年底投产。
2月14日,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来到位于济南市高新区临空经济区的比亚迪工业园,看到园区目前正在建设中,不少戴着黄色安全帽的工人正在施工。其中两个建筑已经搭起了部分框架,门卫介绍,其中一个是食堂,另一个是工厂,“据说今年7月就能建好开工了。”
投资规模较大,制造型企业用工量大,比亚迪济南工厂需要大规模招工。宋瑞介绍,整个项目落地后,大约需要用工25000人,首批主要招2000多人,主要包括管理层、技工和普工。
“目前招工情况非常好,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已经与约一百人签订了合同,还有很多人在走入职流程。”宋瑞介绍,市级层面给这个项目进行大力支持,市人社局牵头,包括章丘、济阳、高新区都进行了宣传,让整个招聘的量得到很大提升。
“现在每天的电话咨询量有200到300个,此外每天还能收到两三百份简历。” 宋瑞表示,目前应聘的人以济南本地人居多,济南周边地区如滨州、泰安等也有不少人来应聘。
在建工厂的门卫告诉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近期常有打算应聘的人前来工地查看,“来了三个车间主任了。”门卫解释,其中有三个人想应聘车间主任,不过他们是否应聘成功自己不得而知。
今年32岁的赵先生(化名)是济南市济阳区人,他已跟比亚迪签订了用工合同,职务是综合管理岗位。
本科毕业的赵先生有相关工作经验,他之所以选择比亚迪,一是比较信任这个品牌,二是他将入职的是电池工业园区,他认为这个行业有不错的前景。“比亚迪虽然是个民营企业,但济南市政府比较重视。我觉得政府这么重视,这个项目应该差不了。”赵先生告诉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他应聘岗位的薪资待遇要之前的好,所以从政府平台看到比亚迪的招聘启事,就投了简历 。
30岁的王女士也在近日入职比亚迪,从事人事方面的工作。“进入比亚迪公司,是我期盼已久的。”在王女士眼中,比亚迪的发展前景广阔,对她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平台,“公司的体系、制度、流程等都很完善,我觉得自己能在这样的公司里成长。”
王女士将在济南进行一段时间的培训,之后会正式投入工作。赵先生也将到重庆进行一段时间的培训。
宋瑞介绍,此次录用部分员工需先到重庆的同类型工厂学习培训,一是熟悉一下工厂的环境和生产工艺等,同时也为接下来的工厂投产储备人才。
比较难招的是技工
很多人有经验但没证
比亚迪济南工厂的大规模招聘,在网上引起了热议。
招聘启事显示,初期招聘的2000多人中,初级技术员和操作工占了一半以上。
有网友认为,操作类员工的工作时间比较长,每月5000—8000元的薪资不算高。还有网友认为,工厂招工肯定想招年轻人,可现在年轻人还愿意去工厂干活吗?很多年轻人都去直播带货了,不愿去车间下苦力。
宋瑞介绍,初级技术员、操作工在工厂里进行最基础的车间生产工作,相对来说,招聘对这类群体的要求不是特别高,18~45岁、初中以上学历就可以。根据目前的招聘情况,相对难招的是技工,现在市场上技工的人才储备量比较少,“像焊工、电工等,我们要求持证上岗,很多人从事过这个行业,但没取得相关证书。”宋瑞说。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注意到,此次招聘的2000多人中,技工需要200人。
还有网友称,为了招工,工厂附近的一些村子里张贴了不少小广告。2月14日,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到高新区临港街道办附近的几个村子探访,并未发现有比亚迪招工广告,多位村民也表示没见过有人来贴。
但比亚迪济南工厂招工的消息,附近的村民们几乎无人不知,大部分人通过网络得知,也有村民是听他人说起。
蒋家村村民李先生年过六旬,但身体硬朗。据他了解,村子鲜少有人去应聘,“年轻人都去城里上班打工了,留在村里的多为老年人。”
不过,另一位村民黄先生告诉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他在三个月前就已经跟比亚迪签好了用工合同,“我今年42岁,应聘的是电工,现在在工地干着,等工厂建好后就在工厂干。”据黄先生了解,附近几个村子,已有二三十人参加了应聘。
宋瑞告诉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招聘会一直持续,“工厂投产,人员配备完成后,会有离职率,离职人员需要补充,所以会持续招聘。”今后根据情况,不排除会使用员工推荐入职奖励的招聘方式。
超六成职校生不愿进工厂车间当“蓝领”?学企携手暖心“大国工匠”
三湘都市报·新湖南客户端全媒体记者 王智芳
近日,《中国青年报》教育科学部向全国职业院校学生发放调查问卷,了解职业院校学生的就业意向。问卷结果显示,超六成职校学生不愿当蓝领。“逃离”工厂,在年轻人中成了较为明显的就业趋势。
10月底,三湘都市报记者通过调查和走访,了解我省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意愿,以及企业如何吸引更多年轻人到一线岗位。
调查:职校生为何不愿当“蓝领”
此前,《中国青年报》发布调查数据:收到有效问卷26596份,63.97%的受访职业院校学生毕业后不会选择进入工厂、工地、车间等一线基层岗位,仅32.8%的受访职业院校学生发现周围同学毕业后会选择电工、焊工等实体经济岗位。受访学生中,50.25%为大二学生,44.44%为大三学生;从专业大类上看,40.31%为理科类学生,26.65%为工科类学生。
调查显示,45.13%的受访职业院校学生选择个人成长速度快的岗位,44.36%的职业院校学生会因为工作自由而选择该岗位,20.4%的学生会看重工作是否时尚,是否好玩。
我省职业院校学生就业意向如何?三湘都市报记者联合智联招聘发起《应届生求职行为调查问卷》,收回有效问卷2852份,其中职业院校学生占比71.09%。调查结果显示:参与问卷的学生中,期望走上教育和互联网岗位的应届生占比超六成,而愿走上制造业和农林牧渔岗位的学生竟不足一成。调查中,也有少部分学生因为“趁着年轻,想闯荡闯荡”,更愿意尝试新兴产业和岗位。
与岗位需求不同的是,受访学生对薪资要求并不强烈。45.36%受访学生能接受薪资在3001-5000元的工作,薪资期待上万元的仅5.46%。
碰撞:精一技,终一生PK被看见,存在感
记者联系采访了部分接受问卷调查的职业院校在读学生,对不愿前往工厂、车间一线岗位的原因,回答多为希望被“看见”、有存在感。
“不愿选择工厂,是因为不愿意待在车间流水线上。”10月27日,职业院校学生夏鑫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拒绝前往车间一线岗位,不是因为自己害怕吃苦,也不是因为薪酬不高,而是因为岗位缺乏认同感,“在很多人看来,即使不读书,也可以在生产线上干好活。即使在车间干10年,薪资待遇还是和工作时长挂钩,跟自身的技术技能水平关系不大。”夏鑫说,虽然专科学的不是工商管理类专业,但求职就业更愿意从销售做起,“销售岗位也属于一线岗位,也是基层,但因为业绩就是成绩单,看得见。”
孙玉洁和陈佳,娄底职业技术学院在校生。调查问卷中,两人都表示今后不愿意去车间一线工作。10月28日,孙玉洁接受采访时表示,很多工厂要求工人一天上班12小时,一周工作6天,这会给人“与世隔绝”的错觉,“工作内容纯机械式,不需要思考,对见识、经验、阅历的增长没有任何帮助,作为年轻人,我们不愿被模式化。”
“我还没毕业,但我曾去过车间,我不愿意毕业后在车间工作,那里就是用钱买‘劳动'。”陈佳告诉记者,在她看来,一线工人在企业有些不受重视,“看不到奔头。”
同样有此想法的还有湖南劳动人事职业技术学院的龚同学,在他看来,除了车间作业,还有很多一线岗位,而那些岗位也并不需要员工必须具备大学本科学历,“有的岗位我们职校生能干得更好、更长久,但缺乏了一些认同感。”
采访中,也有不少职业院校学生对于职业发展充满信心。“我们老师常说的九个字是‘择一行,精一技,终一生'。”10月29日,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环境监测专业的张同学说,通过学校培养已经在相关技术领域拥有优势和经验,“希望能学有所用,能得到单位认可。”
学校:精准培养+精准推送=高就业率
热情渐冷,如何点燃未来的大国工匠?
企业的发展少不了高阶人才,但更不能缺少一线技术工人,而这些都需要职业院校的精准“推送”。
10月28日,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老师初国接受记者采访时直言不讳,学校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到工作岗位后融入很快。“学校今年就业率在95%以上,毕业生前往各铁路局、地铁和轨道交通等机构,主要集中在司机和轨道检修,基本都是一线岗位。”初国告诉记者,该校向全国输送铁路专业技术人员,大都是专业对口的一线岗位定向输送,“岗位是精准定位,老师也会给孩子们上就业指导课,给予他们正确的就业信息导向。”
(2021年湖南人才网湖南知名企业巡回校园招聘会现场。通讯员 汤俏 供图)
高职院校的不少专业是为生产一线培养急需的高端技能型人才,这种人才是我国经济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由制造大国向智造大国转变所急需的。这也需要企业和求职者之间能精准定位,这样职校毕业生能很好的发挥自身优势,而企业生产一线也能留住更多人才。
“普遍看来,职业院校学生的文化底蕴比上不上本科院校深厚,但在某一项技能的培养和钻研方面还是很有优势的。”娄底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李明表示,该校2021届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为94.17%,近年来该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愿也有所增加,“通过加强就业指导等方面来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不能一味的‘去工厂化'、‘去基层化'。不同专业对口的不同岗位,职业院校毕业的学生就业方向要定位明确。同时加强校企合作,用人单位给予一线岗位更多成长空间。”
企业:创新合作+了解需求+完善晋升
如何吸引年轻人进入工厂一线,企业也在不断出招。
9月28日,在2021年湖南省“稳企业 保就业”专项行动的带岗直播活动中,长沙市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招聘需求人数超1000人,招聘岗位包括了操作工、持证技工、技工等一线岗位,而这些岗位常年面临招工难的情况。
“企业要解决招工难,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如何让年轻人走进工厂?如何调动就业积极性,已经成为比技术能力更重要的因素。”10月29日,长沙市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HR陈小姐接受采访时表示,针对招工难的情况,公司也采取了很多办法。近两年来,企业不断加强与学校的沟通,创新和优化校企合作的方式方法,更好地了解学生需求。针对很多学生认为制造业就业前景差,而不愿选择“蓝领”工作的现状,正在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机制。
“目前,公司已经打造了完善的员工发展通道。给每一位进入到企业的学生提供完备的晋升渠道,主要分为技能通道和管理通道。技能通道可以通过技能水平的不断提升来提升自己的等级和薪资。而管理通道则是通过管理水平的提升来实现晋升加薪的目标。”陈小姐表示,让员工和企业共同发展、共同进步,也能让员工在工作中获得成就感和荣誉感。
【幕后观察】
暖技能之手,护匠人之心
数字化时代,中国正从“世界工厂”成为“智造强国”,大国工匠无比重要。但为何很多职校学生,毕业后不愿成为“蓝领”?解开此题,颇为关键,需多方联手。
企业应更暖心。数字时代,智能作业,迭代升级,越来越多的工厂所需的员工,是智能设备的操控者,是专业岗位的精通者。除了制度管理,更应有合理的晋升通道与激励机制,此外,车间内外,还应有暖心的日常关慰。
学校要更贴心。职校从不比大学卑微,在专业技能培养上其实胜过很多本科院校,超高的就业率可以明证。注重学生工匠精神和精益求精习惯的养成之外,必须率先打垮社会的偏见,强化技能的体面,增强职业教育认可度和吸引力。
学生应更坚心。职场上,年轻人更追求获得感、骄傲感,充分展现自己的风采。一些人总认为,成绩一般的孩子才进职校,很多家长与孩子也缺乏精准的职业规划,只希望在学校有人管,进企业有班上。被忽视的,是抢手的职场与美好的未来。
邹彬,湖南最年轻的全国人大代表,中建五局的质量员,依靠精湛的砌墙技艺,拿下世界技能大奖。这个湖南蓝领曾说:“用心去做,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生活有一万种可能性,但一技在手,终身受益。强国之路,需要无数能工巧匠、大国工匠,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
技能之手,匠人之心,不应偏见以待,值得我们尊重仰望,需要全社会共同弘扬工匠精神,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社会地位,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
[责编:苏亮]
[来源:三湘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