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戴姆勒做不好腾势 比亚迪可以?
戴姆勒和比亚迪,俩大汽车巨头,可偏偏在腾势这个孩子身上,表现出截然不同的结果。腾势汽车是戴姆勒和比亚迪的"混血儿",但为啥销量差距这么大呢?我们来研究一下。
首先咱们说说戴姆勒吧,这家老牌车企,技术雄厚、实力强大,可偏偏在腾势的发展中显得力不从心。这个大哥,以前可是在传统燃油车市场上有一席之地的,但当涉及到新能源汽车的布局和创新时,就显得有些保守了。它好像没能看准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机会,也没能及时跟上这个潮流。
反观比亚迪,它可是新能源汽车领域的领头羊,从一开始就对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有着敏锐的洞察力。这家车企不断投入研发,推出了一系列领先技术,站在了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前沿。它就像是在这个领域里站在了风口浪尖,抓住了机会。
那腾势汽车自己呢?咋就出现了这么大的销量差距呢?首先,它作为一个新兴品牌,市场认知度不高,竞争压力也大。过去的表现不尽如人意,加上产品定位和市场策略的问题,使得它一直未能在市场上站稳脚跟。而比亚迪则凭借自身的技术实力和品牌优势,成功地在市场上打出了一片天。
再说说管理和运营模式的问题。戴姆勒和比亚迪作为母公司,对腾势的管理方式可能存在着不同,这也直接影响了腾势汽车的发展轨迹。比亚迪能够更好地结合自身优势,为腾势提供更有效的支持和资源,推动其发展。这种团队合作,显然对腾势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总的来说,戴姆勒和比亚迪对腾势的合作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比亚迪凭借其在新能源领域的技术优势和市场洞察力,成功地推动了腾势汽车的发展,使其在市场中脱颖而出。而戴姆勒则在这个合作中表现得相对保守,没能完全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这说明,在合作中,不仅仅是资源的整合,更需要双方的共同努力和理念的契合。
未来,腾势的发展前景如何?还得看戴姆勒和比亚迪的合作态度以及市场竞争的态势。但相信只要各方能够携手合作,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腾势汽车一定能够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
比亚迪和戴姆勒达成股权转让协议 比亚迪将持有腾势90%股份
新京报贝壳财经讯 (记者 白昊天)12月24日,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从比亚迪官方获悉,比亚迪与戴姆勒签署了关于调整其合资公司深圳腾势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腾势”)架构的股权转让协议,该转让完成后,比亚迪和戴姆勒将分别持有腾势90%和10%的股权。
比亚迪官方表示,有关事宜有待相关监管部门审批,计划于2022年年中完成。此外,腾势品牌将于2022年发布全新车型。
以下为公告原文:
比亚迪汽车工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比亚迪”)与德国合作伙伴戴姆勒大中华区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戴姆勒”)签署了关于调整其合资公司深圳腾势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腾势”)架构的股权转让协议,拟完成双方在腾势的股权转让。该转让完成后,比亚迪和戴姆勒将分别持有腾势90%和10%的股份。有关事宜有待相关监管部门审批,计划于2022年年中完成。作为新能源汽车的先行者,腾势在股东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稳步发展。比亚迪将在运营上给予腾势更大支持以推动其在未来取得成功。同时,戴姆勒仍将作为股东支持腾势的持续发展。比亚迪和戴姆勒将继续推进双方成功的长期合作伙伴关系。
比亚迪和戴姆勒致力于提速腾势品牌在快速增长的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腾势品牌将于2022年在中国市场推出新车型,进一步开拓市场。腾势品牌运营团队将确保持续为现有客户提供相关服务。
比亚迪和戴姆勒在中国市场开展了长期合作。2010年,双方签署了关于成立股比为50:50的研发技术合资公司“深圳比亚迪戴姆勒新技术有限公司”的协议,致力于在中国、为中国研发生产新能源汽车。该合资公司推出了以“腾势”为品牌的全新车型,其是中国首个专注于新能源汽车的中外合资公司。
自首款车型上市以来,腾势品牌在中国客户中凭借可靠的高品质产品赢得了良好的口碑。通过共同推进腾势品牌的业务发展,比亚迪和戴姆勒在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发展最快的高端新能源汽车市场上获得了宝贵的经验并更好地了解了客户需求。
作为全球最早明确新能源战略的企业之一,比亚迪在“7+4”全交通出行领域率先实现电动化布局,新能源汽车足迹遍布全球6大洲、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座城市。比亚迪持续通过领先科技引领行业向前,陆续推出刀片电池、DM-i超级混动、e平台3.0等核心技术,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比亚迪始终秉持开放共享的理念,与戴姆勒等国际合作伙伴一起,推动全球出行领域能源消费结构变革,助力“为地球降温1℃”。
2019年,戴姆勒成为首批宣布全面碳中和目标的车企之一,其计划覆盖了汽车价值链的各个环节。2021年7月,戴姆勒宣布将在市场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为2030年前实现“全面电动”做好充分准备。中国在戴姆勒加速推进电动化战略中扮演着关键角色。截至2021年,戴姆勒已在中国上市了4款梅赛德斯-EQ的纯电车型,其中3款为本土生产。同比亚迪等中国合作伙伴们一道,戴姆勒对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增长潜力满怀信心。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白昊天 编辑 宋钰婷 校对 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