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不仅造车,其代工生产线,助力中国经济腾飞
比亚迪崛起:中国制造业新典范
比亚迪作为一家起家于深圳的电池制造商,近年来凭借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卓越表现,成为中国制造业的新典范。这家企业的发展历程,正体现了中国制造业从追赶者到领跑者的蜕变之路。
比亚迪的成功,源于其敏锐把握市场趋势的能力。早在上世纪90年代,比亚迪就看到了锂离子电池的巨大潜力,抓住了手机通讯革命的历史机遇。凭借创新的电池技术,比亚迪很快成为诺基亚、摩托罗拉等国际巨头的供应商,在全球电池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进入新世纪,比亚迪再次精准捕捉到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大势。凭借多年来在电池领域积累的技术优势,比亚迪抓住国家鼓励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政策东风,大举进军电动车市场。经过不懈努力,比亚迪终于在2023年超越特斯拉,成为全球最大的纯电动车制造商。
比亚迪的崛起,离不开其在创新研发方面的不断投入。据统计,比亚迪每年将20%的收入投入研发,在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技术领域拥有大量自主知识产权。比亚迪还在人工智能、5G通信等前沿领域布局,致力于打造智能网联汽车生态系统。
多元化布局 助力中国制造升级
除了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出色表现,比亚迪还通过多元化的产业布局,为中国制造业的升级换代贡献力量。
比亚迪的产业版图已经遍布全国30多个城市,覆盖半导体、新能源、轨道交通等多个领域。在半导体制造方面,比亚迪在长沙、宁波等地建有8英寸晶圆生产线,生产功率半导体等产品,为国产芯片做出了贡献。
在新能源领域,比亚迪不仅生产纯电动乘用车,还是全球最大的纯电动大巴制造商。其生产的电动大巴和电动物流车已经遍布全球200多个城市,为绿色出行贡献力量。
比亚迪还积极拓展在轨道交通、新能源电站等领域的业务版图,致力于为城市发展提供整体解决方案。比如,比亚迪为深圳地铁提供动力电池和空调系统;为内蒙古大唐国际多伦县风电场提供储能电站等。
比亚迪正在从单一的汽车制造商,逐步转型为一家综合性的新能源科技企业。这种多元化的产业布局,不仅有利于比亚迪分散经营风险,更重要的是能够充分发挥技术和资源的协同效应,为中国制造业的升级换代贡献自身力量。
国际化视野 助力比亚迪走向世界
作为一家民族品牌,比亚迪自创立以来就怀揣着走向世界的梦想。通过持的国际化布局,比亚迪正在逐步实现这一目标。
比亚迪的国际化进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当时它就开始为诺基亚等国际巨头供应电池产品。进入新世纪,比亚迪加大了国际化步伐,先后在美国、欧洲、日本等地设立了研发和营销中心。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比亚迪更是成为中国品牌的典范。2023年,比亚迪纯电动车在海外市场的销量超过20万辆,占据全球新能源车市场近10%的份额。目前,比亚迪的新能源车已经出口到70多个国家和地区。
除了产品出口,比亚迪还在海外建厂生产。2022年,比亚迪在泰国投资80亿元人民币,建设其在东南亚地区最大的海外生产基地。这一基地每年将能生产15万辆新能源车,主要供应东南亚和欧洲市场。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比亚迪必将进一步加大国际化步伐。通过在全球范围内建立生产、研发、营销网络,比亚迪将更好地融入全球产业链,为中国制造走向世界贡献自身力量。
“隐形巨头”比亚迪电子:代工苹果三星,5至10年冲击3000亿
时代财经APP记者 罗燕珊
深圳坪山紧邻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西部,这里坐落着大大小小的工业园,包括比亚迪的深圳坪山总部,那里有一条七公里长的道路取名比亚迪路。但不为外界熟知的是,在大亚湾开发区,比亚迪还有一片厂区,从事着IT电子制造,那里距离坪山总部只有17公里车程。
4月初,比亚迪电子一反往常低调作风,向媒体开放参观位于惠州大亚湾的部分车间。比亚迪电子试图通过加强与外界的沟通,展示其在研发和智能制造上的实力,以摆脱外界对其“传统代工厂”的刻板印象。
比亚迪电子在2007年从比亚迪分拆出来,随后于香港联交所上市,主营业务为手机部件与模组制造与销售、电子产品组装服务等,其控股股东为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间接持股65.76%。比亚迪股份过去五年财报显示,手机部件及组装业务营收占比超过三分之一。
在智能手机市场增长疲软、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5G即将商用的背景下,比亚迪电子正加快其业务转型升级,将业务拓展成三大板块--手机和笔电、新型智能产品、汽车智能系统,并寄望在未来5-10年各业务板块突破千亿规模,即比亚迪电子整体规模将冲击三千亿目标。
走向“熄灯车间”
惠州比亚迪第一事业部是比亚迪电子旗下重要的手机外壳及零部件制造加工的生产基地,拥有金属工厂、精密CNC加工中心、3D玻璃车间以及模具车间等。目前,其生产的产品主要有金属中框、金属外壳、玻璃机壳和陶瓷、塑胶等一系列手机结构件。
2018年比亚迪电子的金属结构件出货量约2亿件,约占全球安卓金属手机总出货量的1/3。
手机金属机身制造工序包含30多道,主要有CNC—PMH注塑—CNC—打磨—抛光—喷砂—阳极氧化(表面处理)—镭雕—组装等。
时代财经在参观CNC加工(计算技数控机械精密加工,按照事先编制好的程序自动对金属件进行机械加工)车间时了解到,目前一个车间配有2500台CNC数控机台,755组机械手,每天可以加工10万片手机金属器件,并且车间联网率超过90%。而整个比亚迪电子工厂拥有3万台这样的高精度CNC数控机台。
“在金属CNC领域,比亚迪电子的综合实力全球排名第二。”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比亚迪电子CEO王念强表示,到今年年底,手机的整机组装能力可以达到年产1亿台。
在走访第一事业部数个生产车间的过程中,时代财经留意到车间内很少见到工作人员的身影,每个生产单元的设备自动化运作,机械手有序平稳将零部件放到对应位置,让这些零部件在错综复杂的传输线上完成加工处理,当物料不足或出现其它故障时,信息会在联网系统内自动通传。除此之外,车间内还能看到无人驾驶的自动化小车(AGV小车)在承担着运输工作。
比亚迪电子无人化物流系统小车
目前比亚迪电子车间已具备产线全自动化、物流自动化和全流程信息化能力。下一个阶段是依托云端、联网和大数据打造“智慧工厂”,预计在2021年可诞生“熄灯车间”。
“自动化”使生产效率得到提升。比亚迪电子第一事业部总经理江向荣指出,2015年比亚迪电子的产值为200多亿,2018年是400多亿,在产值增加的同时,员工数量并没有增加,这是“自动化”最直观的体现。江向荣向时代财经表示,比亚迪电子每年在自动化上的投入基本保证有5亿元。
幕后参与者
在金属结构件30多道工序中,技术门槛较高的是注塑环节。依托于1995年开始研发的电池外壳封装技术,比亚迪电子在2011年研发出PMH技术(纳米注塑技术),该技术可以说是比亚迪后来能拿下众多手机金属结构件订单的“杀手锏”。
2015年苹果公司发布的iPhone 6,是苹果手机采用金属一体化机身的首次尝试,粗壮的三段式白色“注塑条”尤其让人印象深刻。虽然这不太和谐的外观频被诟病,但这背后反映了手机厂商追求机身一体化的审美却碍于技术限制所作的妥协。由于金属材质会屏蔽天线信号,因此可行解决方案是用塑料填充金属壳部分区域,从而保证无线网络的信号不被屏蔽,但这避免不了塑料条在全金属机壳上的突兀。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iPhone 并不是最早采用金属一体化机身的智能手机,最早的尝试来自于曾经的安卓机皇HTC。其2013年发布的The New HTC One是全球第一款采用金属后壳的手机,而这款手机后壳的制作正是应用了比亚迪电子的PMH技术解决了金属机身屏蔽信号的问题。
图:iPhone 6和The New HTC One
金属与塑料本身无粘结能力,因此需要对这两种基材进行数十道工序加工,找出合适的材质进行改性之余,也要找到最佳的注塑参数组合,使金属和塑料完美结合,注塑前对金属件的蚀刻步骤也要掌握好“纳米级微孔”的数量和间距,这当中对技术要求的严苛性非常高。
随着工艺的不断进步,手机机壳上的“天线注塑条”已被逐渐淡化,但在金属中框的设计中依然有着需求。长期以来,比亚迪电子授权全球多家公司使用PMH纳米注塑技术,并向其收取专利费用。
目前,比亚迪电子金属结构件一年出货量超过2亿件,占比整个安卓金属智能手机市场约三分之一。
除了提供技术工艺,早在2012年,比亚迪就开始为苹果公司代工生产手机,随后,又拿到了三星、华为、OV等手机厂商的订单。即使三星在国内的智能手机遭遇了滑铁卢,但是其仍然是比亚迪电子的最大客户之一。并且,如今比亚迪也开始为小米代工生产小米9。
5G前夕的准备
近两年,手机厂商的高端旗舰机型在后壳材料上开始更多地选择3D玻璃或陶瓷等新材料,金属后壳则广泛应用在中低端产品,除了有无线充电等附加功能的考虑,最主要的因素还是通信信号。随着5G到来,更多的玻璃或陶瓷材料将被应用在手机产品上。
调研机构IHS Markit分析师李怀斌向时代财经指出,“金属机壳向玻璃或者陶瓷机身切换主要是因为信号需要,尤其到4G+和5G阶段以后,对于信号的要求更高,金属对信号有影响,所以玻璃机身整体上趋势比较明朗,低端规格可能用PMMA材质替代,相对成本更低,高端会差异化用陶瓷材料,相对质感会更好一些,但成本高。”
在新材料的布局上,比亚迪电子也在持续探索,包括低介电常数PMH塑料、3D玻璃、陶瓷等。其中,在3D玻璃生产方面,比亚迪电子已经处于产业第一阵营,2018年产能为1亿件,预计2019年总产能(包括汕头和惠州工厂在内)将达到800k/日,全年实现2亿件的产能。
比亚迪电子管理层预计,金属外壳(占收入35%,目前中框/后盖分别占比70%/30%)将在2019年保持稳定增长。
除了新材料技术的研发,比亚迪电子的业务板块正从原来的“智能手机和笔记本业务”一大业务,扩展到智能手机/笔记本+新型智能产品+汽车智能系统三大业务板块。
“比亚迪的优势一直在金属机身的加工,所以当趋势切换为玻璃机身后,智能机只有铝合金中框可以用,而智能机需求是下降的,所以产品线延伸也很合理。” 李怀斌进一步表示,手机行业竞争激烈,利润低,物联网和汽车行业毛利率相对更高一些。“
在新型智能产品业务方面,比亚迪电子2018年录得43.4亿元的营收,在整体业务占比接近11%,主要涉及智能家居、游戏及物联网领域。汽车智能系统业务方面则录得收入11.9亿元,比亚迪电子预计2019年车载电子/物联网业务实现收入翻倍。
对于今年话题性很高的折叠屏手机,江向荣向时代财经透露,比亚迪电子也有参与其中,主要工作是在结构件的折叠处增大强度,使其能经受10万次折叠。
虽然对未来有所布局,但比亚迪电子仍需面临”5G黎明前的黑暗“,机构普遍预测5G换机潮仍需一年以上。
比亚迪电子在2018年实现营业收入410亿港元,同比增长5.86%,连续六年保持增长,但其归母净利润为21.9亿元,同比下滑15.33%,这主要受市场竞争加剧、金属部件利润下滑影响。同时,新业务也要求持续研发投入。对于今年的利润表现,江向荣表示预计仍会在二十多亿元。
低估值的烦恼
截止发稿,比亚迪电子的市盈率为10.69倍,总市值约266亿港元,2018年营收410亿港元。不过,据经济观察报报道,比亚迪电子高层人士认为资本市场对于比亚迪电子的市盈率和估值低于其应有的水平,这影响着比亚迪电子潜在客户的选择。
有分析指出,比亚迪电子在资本市场的估值是按照技术含量低的”传统代工厂“而定,但其实际业务覆盖范围广泛,对标公司较少,如果将比亚迪电子的相关主营拆分为”研发+组装“、”金属“、”玻璃“、”塑胶“等板块分别进行对标,其市值将是现在的两倍多。
王念强表示,未来5-10年,比亚迪三大业务领域(手机和笔记本电脑、新型智能产品、汽车智能系统)均有望突破千亿元规模。”这几个产业未来都很大,手机和笔记本电脑都是几万亿的市场容量,新型智能产品和汽车智能系统也是刚刚起步,汽车电动化之后就是智能化,市场需要一个移动的智能平台。由于一个小小的手机,全球已经诞生了那么多伟大的公司。可想而知,到智能汽车时代,整个场景的市场将会非常大。“
值得注意的是,在比亚迪电子举办开放日并宣布新目标的第二天,其股价迎来8.13%的上涨。
比亚迪高管:华为小米大部分由他们生产,靠代工一年创1500亿营收
文 | 林轻吟
编辑 | 林轻吟
信息源: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2023年,比亚迪一年营收6000多亿,表面上这笔钱都是他们靠生产汽车赚的,可实际上比亚迪代工手机还创下一年营收1500亿。
比亚迪为什么会成为手机代工厂呢?
信源:环球网2024-04-28《比亚迪高管:华为小米手机大部分由比亚迪生产,比亚迪靠代工一年创造营收1500亿》
能者多劳2023年,比亚迪已经进入全球58个国家和地区,还在这些地区拿下大额销售订单,可比亚迪真正从海外市场挣到的钱,只占它6000多亿收入的10%。
本来对辅助驾驶汽车不感兴趣的王传福,为了开拓更多海外市场,也盯上辅助驾驶这个领域。
而国内对辅助驾驶有点研究的公司,就有小米、华为这两家手机公司。
这两家公司的手机生产业务看似和汽车生产毫不相关,却和汽车生产一样,都需要用到中高端芯片,比如华为,一度从英伟达进口芯片。
王传福要研究辅助驾驶汽车的时候,也选择和英伟达进行芯片方面的合作,而不是和华为合作。
可比亚迪和华为都是国内公司,还有过手机生产方面的合作,甚至华为对生产工艺要求比较高的金属边框,都是比亚迪手机代工厂帮他们生产的。
甚至比亚迪一年靠给手机代工,就能挣到1500亿元,是比亚迪除了汽车生产之外,第二大挣钱的业务。
比亚迪同样服务过的手机企业还有小米,小米不光把手机生产交给比亚迪,甚至他们的汽车生产,也离不开比亚迪的帮助。
雷军更是直言,比亚迪是小米十几年来,最重要的合作伙伴,他们生产小米汽车,也离不开比工作人员的帮忙。
今年4月27日,比亚迪高层王皓宇也透露他们是华为、小米代工厂的事情,也是华为、小米至关重要的合作伙伴。
王皓宇还透露了比亚迪代工过苹果平板电脑,表示比亚迪在电子产品代工这个领域,干得还是相当不错的。
但比亚迪能取得这样的成就,离不开富士康,只是比亚迪从未承认过他们和富士康之间的联系,因为这涉及到一段他们的黑历史。
信源:汽车人杂志2008-04-30《“富比案”官司败诉 比亚迪车业受到波及》
提到这段历史,就不得不介绍一下比亚迪老总王传福的一些观点。
比亚迪陷入和富士康的知识产权官司中后,有关证据表明比亚迪窃取了来自富士康的重要资料。
可王传福却一口咬定,那些所谓的重要资料,他们从官方学术网站上都能查得到。
这样的话,他们使用这些资料就不能算是侵犯富士康的知识产权,而应该算是他们对高科技技术的融会贯通。
王传福还提到,一个高科技产品从研发到问世,借鉴到的技术占60%,而自主研发的技术只占5%,也就是说,他认为产品研发借鉴现有技术没有什么不对的。
无论如何在他的带领下比亚迪越来越好,比如比亚迪一个生产汽车的厂子,生产手机多多少少是会存在一些技术上的问题,可比亚迪却没有遇到。
一步登天这是因为比亚迪要生产手机的时候,就创造各种各样的条件,先后诱惑400多名富士康工作人员,让他们统统从富士康跳槽到比亚迪。
这些技术人员都掌握有手机生产领域的相关经验,他们到比亚迪工作,就意味着比亚迪能少走手机生产、加工方面的弯路。
比亚迪招来富士康工作人员的同时,还从网站上获取手机加工的技术,甚至遇到技术瓶颈也不要紧,还能从富士康挖走生产线来弥补他们的不足之处。
可以说比亚迪的手机生产业务,是建立在从富士康“抽血”的基础上,让他们能从手机生产业务上赚钱,还把相关经验沿用到汽车生产上。
比如比亚迪F1借鉴Aygo小型车,比亚迪F3借鉴丰田花冠,比亚迪F6借鉴广本雅阁和丰田凯美瑞,比亚迪F8被曝出仿照奔驰C级和雷诺梅甘娜CC等。
无论是汽车外观、还是汽车内部零部件,比亚迪都能从友商那里获得灵感,把这些灵感应用到自家汽车身上。
这样的话比亚迪借鉴友商卖得比较好的车,自家汽车的销量也不会太差。
而汽车生产关于借鉴和抄袭有个比较明确的界限,只要超过这个界限,比亚迪就算是抄袭,要负法律责任。
王传福为了不让比亚迪被判定为抄袭,已经把有关规定研究得很透彻。
比如有关规定表示从前、后等位置拍摄5张照片,用来作为两辆汽车之间是否存在抄袭的问题。
只要5张对比照片中,有一张两辆车的对比照片不相似,工作人员就不能判定为两辆车中有一辆抄袭另一辆。
王传福就在借鉴丰田等品牌的汽车时,稍微对这些汽车的外观做出一些改变,让自家汽车不会被判定为抄袭。
不得不说比亚迪确实善于借鉴其它品牌的汽车,但它并没有被借鉴局限住,还敢于研发新能源汽车,这让比亚迪的竞争对手,从丰田逐渐转变为特斯拉。
因为丰田的产品不是油车就是油电混动汽车,但比亚迪卖得比较好的却是电动汽车,两者的竞争关系,相对于比亚迪和特斯拉而言还是比较小的。
特斯拉在研究辅助驾驶技术,那么比亚迪也不能落后,尤其是比亚迪需要打入国外市场,逐渐增加他们在国外市场的份额,就要研究更高端的辅助驾驶技术。
比如L3等级的辅助驾驶技术,但这项技术离不开强大的芯片支持,而英伟达推出的智能汽车芯片Thor性能比华为同类型芯片还要强一些,比亚迪果断选择和英伟达合作。
信源:潇湘晨报2024-03-19《黄仁勋:比亚迪将采用英伟达下一代智能汽车芯片Thor》
而比亚迪能和英伟达合作,还有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华为的手机、汽车产品受到美国影响,不方便进入欧洲市场。
比亚迪和美国公司英伟达合作后,更方便他们把汽车产品卖到欧洲市场,这两家公司合作的同时,华为已经拿出车BU研发成果和塞力斯、奇瑞等公司合作。
企业获取经济利益的同时,还是要不断地通过合作等方式实现技术升级,让自身拥有更多具有竞争力的技术,为消费者提供高质量产品。
往期精彩推荐
外媒爆料:美军竟然在偷偷使用北斗导航,原来中国已大幅超越GPS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