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日报 汽车日报

当前位置: 首页 » 汽车资讯 »

比亚迪发动机号码查询

比亚迪DM-i的常压油箱,真有问题吗?一文全解读!

近两天,汽车圈最热的话题,莫过于长城汽车发布的一份举报比亚迪旗下产品,涉嫌整车蒸发污染物排放不达标的声明,比亚迪在之后也迅速做出了回应。

那么,今天我们从技术角度分析一下,看看比亚迪DM-i是否真的存在排放问题。

▌原理分析

我们知道,汽油的挥发性很强,汽车在行驶、加油或停车时,油箱内的燃油会很快挥发出来,导致油箱内部的压力被迫增加,当压力到达一定值时就会产生一定的危险。

于是,人们就想开始想法子来平衡压力,起初是将油箱盖做成了限压阀,当压力高过某一值时,限压阀就打开,把汽油蒸汽排到大气中;后来,人们出于节约燃料和保护环境的角度出发,采用了一种装置——碳罐。

碳罐内部由吸附性很强的活性炭填充,油箱中多余的燃油蒸汽不再排到大气中,而是由一根管子引入碳罐,由活性炭临时吸附燃油蒸汽。

当发动机下一次启动时,装在碳罐与进气歧管之间的电磁阀门打开,碳罐内的汽油蒸汽在进气管负压作用下,被由碳罐通气孔吸入的空气带入气缸参与燃烧,从而达到节约燃油和环保的目的,这一过程也被称作碳罐脱附。

其实,碳罐也是属于汽油蒸发控制系统(EVAP)的一部分,该系统是为了避免发动机停止运转后燃油蒸汽逸入大气而被引入的,从1995年起,我国规定所有新出厂的汽车必须具备这一系统。

以往,传统燃油车只要启动上路行驶,碳罐中所积蓄的燃油蒸汽会被及时引入发动机燃烧掉,不过随着混动车型的到来,发动机工况出现了多种形式,碳罐的“冲洗”脱附就不是那么及时了。

比如在EV模式下,发动机长时间不启动,仅以电能驱动车辆行驶,这时油箱里的汽油还在持续挥发,碳罐中的活性炭吸附量又是有限的,极端情况下发动机无法为碳罐提供充足的冲洗流量,无法完成脱附,从而造成击穿,这也是此次争议的核心逻辑。

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可以用更密闭的碳罐系统,比如高压油箱。

高压油箱的工作原理是,油箱和碳罐通气口之间有“FITV阀”,碳罐高负载时,FITV阀会自动关闭碳罐与油箱之间的管路,切断汽油蒸汽进入碳罐的路径。这时汽油蒸汽就会被锁定在油箱里,避免碳罐过载导致汽油蒸汽直接进入大气中,污染空气、浪费燃油。相应的,成本也会增加一部分。

▌证据上的“瑕疵”、比亚迪相关发明专利

对于比亚迪声明中阐述的国标要求“完成3000公里磨合后测试,而对方送检的车辆行驶里程仅为450-670公里”,有些网友比较在意,认为就算新车行驶里程到了3000公里,测试结果区别也不大。

这里就存在两个问题——

其一,一般常识来讲,一辆新车的污染物排放是最高的,车辆越新,污染物排放浓度越高,之后逐年衰减,其中有来自内饰座椅的、有来自油漆的、有来自车身塑料件等等。国标要求3000公里的测试条件,而此次却用了450-670公里行驶里程的车辆去测试,是不是多少有点不科学呢?至少也是不严谨。

而且比亚迪一直强调要符合国家标准,其中的门道也并不复杂,如果不限制条件的一致性,想要超标或者不超标实在太简单了。比如找一辆过了3000公里磨合期的车但硬是几个月不开,每天暴晒、摇晃促使汽油挥发,又比如这次是送检,不是抽检,对车辆材料是否有替换很难说得清等等。

想要刻意制造出污染排放不合格的条件,并不太难,当然我们这里不是说一定就这么做了,可事实是无法排除这种可能性。因此符合国标要求的各方面条件,对各方才算都是公平的。

其二,这次委托中汽中心所测到的污染蒸发物,都是来自车上的常压油箱吗?答案是不好说,因为测试对象是整车。

有人忽视了一个关键信息——举报声明中的“涉嫌整车污染蒸发物排放不达标”,请看,污染蒸发物的来源是整车,因此是比较难界定全部都来自新车油箱的。

再将目光投向高压油箱,是不是只有高压油箱这一种路径呢?其实也未必,常压油箱也未尝不能胜任。

按照生态环境部发布的《轻型汽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第六阶段)》的要求,并没有强制必须使用高压油箱,而是明确要求在整个试验过程中,汽车油箱压力应设定为不高于2.5kpa,这也是常压油箱的范围。所以比亚迪使用常压油箱还是高压油箱,并不违反标准,重要的是在国标要求的检测条件下,看是否都达标。

试想一下,如果在碳罐“饱和”之前,即使车辆在EV模式下行驶,控制车辆的管理系统也强制启动发动机,对碳罐中吸附的燃油蒸汽进行燃烧,是不是也能解决这一问题呢?

有分析人士认为,比亚迪有20多年的插电式混动技术,对插电式混动技术的各个系统都进行了深入研究,自主开发能力在行业内部算是比较强的。关于PHEV油箱这部分,比亚迪有常压油箱,也有高压油箱的技术解决方案,都符合蒸发排放法规标准。

其进一步表示,比亚迪对EV行驶里程、时间与碳罐特性的研究其实要更深入一些,也开发出了常压油箱的油气排放控制技术,实现了PHEV在碳罐饱和前,即使EV行驶下也会通过短时启动发动机,完成汽油蒸汽自由脱附。

就在这一事件发酵之际,有网友又翻出了比亚迪2020年申请的一项有关油箱碳罐脱附的发明专利《用于混合动力车辆的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及混合动力车辆》。

这项专利中明确载明,车辆处于电动模式时,根据预先建立的碳罐吸附模型确定碳罐吸附量,以及在所述碳罐吸附量大于预设值的情况下,将所述电动模式切换为混合动力模式以进行碳罐脱附。

在这项发明专利的帮助下,车辆能够在不增加零部件等硬件成本的情况下,未启动发动机时也能够预估碳罐吸附量,并且在碳罐趋于饱和之前,自动将车辆的运行模式切换为混合动力模式,以及时脱附碳罐,有效避免了由于碳罐过载,导致的燃油蒸汽泄漏等情况的发生,保证碳罐能够长期处于有效工作状态。

从这项发明专利来看,比亚迪DM-i车型上常压油箱的环保性有了双向印证,明显是有备而来。

我们回看比亚迪的成长之路来看,技术一直扮演着绝对的主力角色,比亚迪的技术鱼池里大货很多,像是云辇车身控制系统、刀片电池、DM-i/p超混技术、e平台3.0、IGBT4.0芯片、CTB、Sic、iTAC等等,都是代表着电动车行业的一线水准,很难想象比亚迪会在这个小水沟里会翻船。

写在最后:

不管是比亚迪还是长城汽车,都是中国汽车品牌的一线代表,是中国汽车在电动化领域的先行者,也是实际受益者。从这次风波看,比亚迪这两款车型确实使用了常压油箱,但此常压油箱非彼常压油箱,比亚迪的上述发明专利或许能说明一些问题,混动车型就一定不能用常压油箱吗?我们让子弹飞一会,静待水落石出。

中国造出了全球热效率最高的发动机,难怪这个车企世界第四

比亚迪近期的股票市值飙升,涨幅超过300%,成为全球市值第四,中国第一的车企。这主要是它在新能源方面有着很大的领先优势,但也不意味着放弃了燃油车市场。

在近日,比亚迪就对外发布了一款全新的发动机——骁云-插混专用1.5L高效发动机。当然,这是比亚迪DM-i超级混动技术的核心部件之一,也即是说,这款动力未来还是归入新能源领域,但同样可以竞争燃油车。比亚迪的愿景是全面布局新能源汽车矩阵,收复燃油车市场失地。

下面就由我来解读这个DM-i超级混动技术的……1.5L发动机部分。文章可能会有些枯燥,我将尽量讲得通俗一些,或者,你也可以跳着读。

DM-i为省油而生

我们先来理一下关系。在比亚迪的DM(即双模)插电混合动力系统中是有细分的,包含DM-p和DM-i。

DM-p是强劲版,“p”即powerful,动力更强,满足追求更好驾驶体验的用户,而实际上,比亚迪的主要DM车型就是DM-p。

如今,在DM-p定义“绝对性能”之后,比亚迪再进一步,推出主打“超低油耗”的DM-i混动技术。DM-i可理解为经济版,“i”即intelligent,智慧节能高效,满足追求更低行车油耗的用户。DM-i是在基本保持DM-P架构不变的情况下开发的,因此成本的影响不会太大。

DM-i超级混动技术可分为三部分,发动机、变速箱及电池,官方称后两者将会在“第二季”、“第三季”对外发布,这次只针对骁云1.5L高效发动机。

全球量产最高:热效率43%

骁云-插混专用1.5L发动机专为DM-i超级混动技术打造,开发它的最大目标是追求超低油耗,而提高热效率是这台插电式混合动力专用发动机的首要任务。

官方宣称,这台发动机热效率达到43%,是全球热效率最高的量产汽油发动机,甚至打破丰田保持的量产最高纪录(41%)。

这样的数据的确非常吓人,毕竟现在主流发动机热效率大约在35%的水平,已经量产的能超过40%也仅有丰田、本田。而在自主方面,最高热效率的是广汽的2.0ATK混合动力发动机(42.1%),不过这款发动机还未量产。

【现场发动机仅为展示模型】

当然,达到最高43%热效率的骁云1.5L发动机也同样未大规模量产,但据现场比亚迪工程师陆国祥讲,这台发动机在大多数工况下也能达到40%以上的水平,这已经是国内外一流的了。

直白点说,即使43%有一丢丢“理想主义”的话,现实的40%以上也是相当厉害的了。

啥是热效率?

说了这么多“热效率”,什么是热效率?它是指发动机有效功率的热当量与单位时间所消耗燃料的含热量的比值,也即是燃料中有多大的比例被有效利用,常用以评定发动机的经济性。

43%就是骁云1.5L发动机的最高热效率,但你不要对它有误解,这并不是一个恒定的数值,而是一个峰值,是在各种条件都达到完美时取得的成绩。举个例子,世界100米最好记录是博尔特创造的9秒58,这是在他状态最佳时拿到的,他也只能仅有一次达到这个顶峰。但至少他的水平在这里,跑在10秒内还是可以多次达到的。比亚迪的这个“43%”就是博尔特的“9秒58”。

因此,不能完全说最高热效率出色的就一定最省油,还要看它高效区间大不大。当然,最高热效率出色的,至少整体的燃油经济性都不会差到哪里去。

怎么做到的?

这么高的热效率是如何达到的呢?我们先来看看这款发动机。

骁云1.5L发动机代号472QA,为四缸自然吸气阿特金森发动机,压缩比高达15.5,最大功率81kW(110Ps),峰值扭矩135Nm。官方称,亏电状态下油耗也能达到4/100km以内,且满足国六B排放标准。

这款472QA的动力参数和秦搭载的代号为473QF的1.5L发动机非常接近,应该就是基于该发动机升级打造的。看这样的参数,性能并不算突出,确实以省油为第一要义。但也要了解插电式混动车是以电机驱动为主,追求省油的话,发动机可以只做辅助作用。

要想省油提高经济性,勇攀热效率高峰,就要减少不必要的热损失。包含不完全燃烧、排气损失、冷却损失、泵气损失、摩擦损失等等。比亚迪大致用6项技术来应对这些热损失。

·提高压缩比

【图片来自网络】

压缩比是发动机混合气体被压缩的程度,即是压缩前的气缸总容积(V1)与压缩后的气缸容积(V2)之比。

更高的压缩比可以让汽油和空气更充分混合,混合气温度更高,燃烧瞬间爆发的能量更大,发动机有用功增加,热效率上升。现在一般压缩比是11-13,而为了压榨发动机,比亚迪把压缩比提高到15.5,甚至比近期刚上市的马自达压燃版(15)还高,几乎是汽油机的极限。值得一提的是,这款发动机仅需要92号汽油,而马自达压燃版却需要95号汽油。

但提高压缩比也会带来爆震的问题,因此得做一些技术来解决,如提高EGR率,我们下面再说。

·增大冲程/缸径比值

比亚迪重新调整了活塞的冲程和缸径比例,增大行程,减小缸径,提高滚流效应,做功时间更长,燃烧效果更好。

·使用阿特金森循环

阿特金森循环的作用是实现膨胀比大于压缩比,它一般和混动车型联系在一起,例如丰田双擎。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它已经不是利用复杂的物理机械结构来达成的了,而是利用配气相位的控制就可以了,一定程度可以看成是米勒循环。

比亚迪通过进气侧VVT可变气门正时机构在压缩行程时进气门晚关,让缸内一部分混合气被挤压回进气管,实现做功行程大于压缩行程,也即是膨胀比大于压缩比。这样燃料的能量利用率更高,有效地提高发动机热效率,油耗自然也有所降低。

不过,阿特金森循环会有一个天生的短板,低扭不佳。但我们知道,混动车型,发动机在中高扭矩才是起大作用的时候,低扭时电机驱动会解决这个麻烦。这也是阿特金森循环多应用在混动车型,而不应用在纯燃油车型上的一个原因。

现场的工程师讲,骁云1.5L发动机的高效转速在2000-3000的区间,这已经是相对偏高的转速,低速时将由电机驱动,保证各自都在最合理的工作区间。

·冷却EGR

EGR并不算新技术,在国外很多汽油发动机都有应用,比亚迪在之前算是比较早应用的中国品牌。它的主要作用是降低排放、降低油耗、减少爆震。

EGR(Exhaust Gas Re-circulation)即废气再循环系统,它把发动机排出的部分废气再送回到进气歧管,与新鲜混合气一起进入气缸,参与二次燃烧。废气再次循环流入到进气管,再次在气缸内燃烧,能降低燃烧的温度,散热损失也降低了,同时也会减少高压缩比带来的爆震倾向。

更高的EGR率,既能让燃烧更充分,也能让排放更清洁,提升节能减排效率。比亚迪创新在进气管使用了EGR预混室,也即是那个大大的隆起,主要也是为了提高EGR率,把废气冷却到100度,形成更好的降温效果。

此外,在冷却系统上,比亚迪也做了优化。一般发动机缸体和缸盖都是一体冷却,而这里却创新性地使用了分体冷却。缸体和缸盖在工作时温度并不同,通过电子双节温器两套水循环来完成更佳的冷却,提高热效率。

·降低摩擦

摩擦导致的热损失不算大,但比亚迪也应用了一些常见技术来抑制它。例如应用低活塞环组弹力气门驱动、低摩擦油封、0W-20低粘度机油等等。这都能一定程度降低摩擦,提高热效率。

·附件电器化,取消轮系

骁云1.5L发动机还有一个比较创新的就是“做减法”,取消了前端轮系,把传统发电机、机械空调压缩机、机械真空泵、机械水泵等这些通过皮带轮带动的部件统统去掉。少了这些轮系做功的损耗,自然就提升了热效率。

但问题来了,没了这些部件,它的功能岂不是也跟着没了?前面说了,这将是一个插电式混动系统,它利用附件电器化,用电带动即可。

此外,这台发动机并没有采用主流的缸内直喷,而是采用比较传统的歧管喷射。这对于倾向省油低成本,不倾向性能的发动机来说并没有什么不好,同样是“做减法”的表现。

总之,骁云1.5L发动机通过提高压缩比、增大冲程/缸径比值、使用阿特金森循环、冷却EGR、分体冷却、降低摩擦、附件电器化,取消轮系、优化控制系统等等具体方式来达到更大的热效率,以期望得到更低的油耗表现。这些技术都不算新鲜,但多管齐下,整体的节油效果还是不错的。

“太长不读版”

关于骁云1.5L发动机的信息基本已经透露完毕。但是对很多普通消费者来说,并不需要了解这么深入而枯燥的原理,好比买一台冰箱知道它能不能制冷就行,而不需要知道是如何制冷的。

下面我就以QA问答的形式,把关于这台发动机对消费者最直观有用的信息呈现出来。

-这是一台什么发动机?

-1.5升排量的自然吸气,并非涡轮增压发动机,是比亚迪双模混动系统的一部分。

-相比上一代发动机,这个新发动机成本是高了还是低了?

-减少了涡轮增压器,使用更传统的歧管喷射之后,节省了千元级的成本,但是因为用多了上面提到的多项技术,实际上,总成本比上一代是增加了一些的。

-它有什么亮点?

-油耗超低,成本也不高,但性能不强,适合于经济型车。

-最大的宣传点是啥?

-热效率43%,全球量产最高,注意是量产车(意思是会有大规模生产,小批量的不算)。厂家宣称,大多数工况下能也能达到40%以上,已经很厉害了。

-加几号汽油?

-92号即可,但厂家也“疯狂”暗示,能加95效果肯定更好。反正,加92号肯定没毛病,而加95号对车更好,但是花的钱不是更多了吗?看个人取舍。

-未来会应用在哪些比亚迪新车上?

-从厂家对标的凌派、轩逸的价位看,以及比亚迪的新车规划和曝光的新车信息上,有可能应用在还没见过的王朝系列的秦PLUS和宋家族上。

-大概多久能上市?

-预计明年上半年。

总结

很多人看到全球量产最高43%热效率会觉得比亚迪这是在吹嘘,博眼球。但这是一家非常实在的新能源汽车制造厂,也确实拥有很多行业领先的技术,例如,刀片电池、IGBT芯片、模块化e平台、DM混动系统、智能网联DiLink等等。相信这次也是一次真真切切的技术优化得到的成果,并非是为了哗众取宠。

【秦PLUS】

在会上,比亚迪的李云飞副总经理不少于三次强调,这款发动机并非是为了炫技,而是为省油而生,为市场而生,就是为了降低油耗、降低成本,让消费者购车门槛得以降低,同时买到更具性价比的产品。

从这个方向看,能不能达到43%热效率并不是太重要。对消费者来说,将会有一款省油、低成本、品牌可靠的产品即将诞生,这才是最重要的。

热效率43%,比亚迪DM-i在百年汽车史上写下了一个数字

如果说汽车行业是整个制造业的标杆,那么发动机这颗汽车的“心脏”,就是一家汽车企业技术研发制造水平的标杆。

发动机技术走过了上百年的发展历程,经过无数次挫折与突破,这颗“心脏”上面,挂满了人类制造业技术跃迁的累累勋章。遗憾的是,在这些勋章中,由中国人书写的却寥寥无几。

随着汽车行业新能源时代的到来,和中国企业孜孜不倦的技术创新,这一情况正在发生改变。

近日,比亚迪发布了DM-i超级混动的核心部件之一——骁云-插混专用1.5L高效发动机。这款强悍超群的发动机,热效率高达43%,是全球热效率最高的量产汽油发动机。

在人类发动机技术史上,比亚迪挂上了一枚来自中国的勋章。

43%有多难

这是新能源汽车领导者比亚迪,在对插电混动技术进行战略细分之后的第二次“秀肌肉”。在DM-p超强动力技术定义插混车型的“绝对性能“之后,比亚迪再进一步,将推出主打“超低油耗”的DM-i超级混动技术。11月中,比亚迪DM-i超级混动技术的核心部件之一—骁云-插混专用1.5L高效发动机正式亮相。

这款发动机以实现超低油耗为开发目标,比亚迪通过一系列“黑科技”的加持,使这款发动机的热效率达到了全球最高的43%。

为了加深对43%这个数字的理解,我们先来简单回顾一下发动机技术发展的历史——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展,1876年内燃机正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往复式活塞四冲程汽油机的发明,让热效率从11%提高到14%;而直到70多年后的1950年,发动机技才迎来了第二次突破,直喷技术原型出现,但汽油机热效率仍然进步缓慢,以0.5%、1%的速度逐步提高;1967年,人类开始用电子计算机控制汽油喷射系统,使得发动机喷油变得越来越精确,直到2000年,热效率平均达到了30%-35%的水平,此后又进入了近20年的缓慢提升阶段。

既然发动机热效率的提升已经如此艰难,那么比亚迪是如何在骁云-插混专用1.5L高效发动机上实现跨越的呢?

答案就是插电式混动汽车技术的发展。混动技术为发动机提供了新的平台,赋予了新的活力。

作为新能源汽车的领导者,比亚迪的确是在插混技术上堆了不少“黑科技”——骁云-插混专用1.5L高效发动机运用了“阿特金森循环+歧管喷射+超高压缩比+冷却EGR技术+高能点火+降低摩擦+优化控制系统”等等技术,从而实现热效率43%的目标。

首先是这款骁云-插混专用1.5L高效发动机运用了阿特金森循环,通过升级进气控制模型,精确控制阿特金森循环的深度(浅度阿特金森高动力,深度阿特金森低油耗);另一方面,得益于插电混动系统的独特优势,电机在汽车低速工况的介入,解决了阿特金森循环在低转速情况下输出不足的问题,让发动机专注于最佳工作区间,满足不同工况下的油耗和动力需求。

在将发动机压缩比提高到15.5:1的同时,比亚迪在发动机控制策略上建立了新的爆震阈值标准,在满足发动机可靠性的前提下,实现高效可控的先进燃烧。

此外,骁云-插混专用1.5L高效发动机还采用了冷却EGR技术,即废气再循环系统,把一小部分发动机排出的废气再送回到进气歧管,与新鲜混合气一起进入气缸,参与燃烧,最终达到降低排放、降低油耗和抑制爆震的目的。

依托插混系统的先天优势,这款发动机的创新之处还包括取消了皮带轮,实现附件电气化,相当于整套动力系统没有了传统发电机、空调压缩机、机械真空泵和机械水泵等附件,以上零部件均有单独的电驱动来工作。这样做的好处是发动机不需要前端轮系,减少摩擦损失之余还能让发动机更加专注于经济转速区间工作,从而实现低油耗目标。

最后,再加上低活塞环组弹力气门驱动、低摩擦油封、可变排量机油泵等技术的加持,使得这台骁云-插混专用1.5L高效发动机较相比上一代发动机,摩擦损失减少20%、整机轻量化减重10公斤,从而实现了“逆天”的热效率。

可以说,是大量扎实的技术创新,成就了骁云-插混专用1.5L高效发动机拿下“全球最高”的勋章,更为比亚迪DM-i超级混动技术的“超低油耗”夯实了基础。

DM-i将为用户带来怎样的全新体验?

以这款“大心脏”为核心的比亚迪DM-i超级混动系统已经正式亮相,这套强悍超群的系统将率先搭载在秦PLUS车型上,为消费者带来全新的用车体验。

11月20日,在汽车行业的岁末盛事广州车展上,比亚迪举行了秦PLUS超级混动全球首发亮相发布会。会上,全球首款超级混动轿车秦PLUS强势登场,向世人展现了全面超越行业内同级别轿车的颠覆性实力。

首先在消费者最为关心的经济性方面,根据发布会上透露的数据,搭载了DM-i超级混动系统的秦PLUS拥有低至3.8L/100km的革命性油耗,满油满电状态下,行驶里程超过一千公里,颠覆了用户对传统轿车的油耗认知,在燃油经济性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

而在后期保养方面,发动机部分,骁云-插混专用1.5L高效发动机采用了低活塞环组弹力气门驱动,低摩擦油封等等技术,装配工艺更精细,所以其可靠性更好,有效降低了保养成本;电机部分的保养成本则更低,综合对比燃油车,消费者的使用成本大大降低。

虽然降低了消费者使用成本,但DM-i超级混动系统在性能上却并依然强悍超群:这套系统的发动机最大功率达到81kW/6000rpm,能够提供持续强大的动力输出;同时,在汽车加速过程中,电机的强大的扭矩可以补充发动机在低扭方面的输出,使秦PLUS的0-100km/h加速时间达到7秒级。

在行驶噪音方面,秦PLUS在燃油状态行驶下,骁云-插混专用1.5L高效发动机的噪声水平低于行业平均水平,而电机驱动的纯电模式行驶时,秦PLUS的驾控感更是拥有先天优势,带来快、顺、静的极致体验。这套DM-i插电式混动系统可以为消费者提供远胜燃油车的驾乘体验。

最后,在耐久性方面,DM-i插电式混动系统通过了400小时的全速全负荷试验、800小时的交变循环负荷试验、3000循环(约500小时)的冷热冲击、400小时的深度冷热冲击、800小时的高动态试验等多项试验验证,在可靠性、稳定性和耐久性方面都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可以看到,作为全球首款超级混动轿车,秦PLUS第一次满足了消费者对于低油耗和高性能需求的完美兼顾。相比传统燃油车,油耗更低、起步更快、驾乘更加平顺安静,并且在当前用车政策的支持下不限购不限行,在产品力和使用体验上全面超越燃油车,堪称是对燃油车的降维打击。

收复市场失地,技术当自强

由于具有诸多技术上的优势,新能源汽车对传统燃油车实现了使用体验上的降维打击。新能源路线无疑代表了汽车行业下一个时代的发展方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中提到,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要占到新车总销量的20%,这其中,插电混动技术路线大有可为。

而比亚迪率先进入DM混动技术的“双平台”战略时代,将使插电混动车型对传统燃油车的“渗透”进一步增强。已经成熟的DM-p超强动力技术提供碾压大排量燃油车的动力性能,吸引对驾驶乐趣有较高需求,也关注环保、向往绿色生活方式的消费者群体;全新的DM-i超级混动技术将进一步重塑插电混动车与燃油车之间的竞争关系,更将强烈改变消费者对中国品牌和外资品牌的印象。

长久以来,中国乘用车市场虽大,但中国品牌的占有率却始终不及外资品牌。特别是在传统燃油车市场,德系、日系、美系品牌凭借先发优势,赢得了消费者的青睐,如同挡在中国汽车品牌面前的三座“大山”。

比亚迪正在通过技术自强寻找突破口。基于在动力电池技术领域的领先优势,比亚迪先后与奔驰、丰田等品牌进行合作,推出共同开发的产品,向外资品牌实现了技术输出。

从蹒跚学步,到技术输出,比亚迪正在完成一场漂亮的“反击战”。以比亚迪为代表的中国汽车品牌,坚持在核心技术上自立自强,凭借在新能源领域的技术优势,打造出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实现品牌力的全面提升。崛起的中国汽车品牌在新能源时代必将搬开大山、收复失地。

人类在汽车工业140多年的发展历史中不断探索和超越,这些里程碑式的技术突破,推动了人类社会生活方式的变迁,在当前新能源大趋势下,中国品牌一定可以在这部历史上书写一段属于中国的新篇章。(本文首发钛媒体App)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汽车日报 » 比亚迪发动机号码查询

相关文章

themebetter

cont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