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有哪些著名的企业?
国家在5年前已经有规定了,之前由于汽车工业不发达,公务用车都是外采,现在自己的汽车工业蓬勃发展,当然要支持自己的汽车工业。汽车总体来说是个耐用品,之前采购的汽车还能继续使用,也没有到报废期,当然从节省的角度考虑,能用就继续用,用坏用烂为止,后期当然要用国产品牌
武汉有哪些著名的企业?
80年代,我国向日本,德国,法国,美国,意大利等国发出邀请,
来我国建立合资汽车工厂。
当时美国,日本,法国,意大利的车企都拒绝了
因为这些车企,对我国市场分析后,风险大,问题多,最终放弃。
只有德国的大众汽车集团,愿意花钱尝试,
我国为了留在大众汽车在我国发展,给大众汽车提供了很好的配套工程
给大众汽车提供了很好的服务,
最终大众汽车在我国发展顺利,
大量公务汽车都用上了大众汽车公司的车
大众汽车集团,除了大众品牌,还有奥迪,保时捷,宾利
后来,我国很多地方官员都用上了奥迪,作为官方用车
那个时候我国太落后,国产车品质太差
所以选择德国汽车是不得已的结果
看到大众汽车在我国发了财,日本汽车业蠢蠢欲动
也迅速做出了在我国设厂的决定。
所以我国汽车产业的成长期,德国,日本两国的获利最多。
直到最近十年,国产车的品质,才接近合资车了
我国也开始将新购置的公务车,选择为国产车型。
因为前期合资公务车,还有很多公务车里程不多,还未到报废时间
所以只能继续使用,直到报废为止。
未来,公务车还是会继续以国产车为主的。
比亚迪布局储能近16年背后:北美市场与特斯拉掰手腕,国内面临巨头“厮杀”
本文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周立
在储能领域耕耘近16年后,比亚迪拿到了全球最大储能项目的“入场券”。
近日,西班牙Grenergy公司宣布,与比亚迪就智利Oasis de Atacama(阿塔卡马绿洲)4.1GWh储能项目的1.1GWh储能系统达成采购协议。在合作框架内,比亚迪将向其提供2136个MC Cube ESS储能设备。这是一个带有刀片电池的存储系统,其特点是安全性高、性能高。
据悉,Grenergy阿塔卡马绿洲项目规划装机4.1GWh电池储能项目和1GW光伏项目,总投资为14亿美元,是世界上最大的储能项目,而上述比亚迪提供的产品将在项目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进行安装,分别计划于2024年和2025年投入使用。
对此,比亚迪储能业务海外销售总经理郭彬表示,这是比亚迪储能目前在70多个国家拥有业务的新里程碑。
不过,尽管比亚迪储能业务遍布全球70多个国家,但它在北美市场仍不敌同为车企的特斯拉,也比不上储能龙头阳光电源。
而意图重返国内储能市场的比亚迪,尽管成立了“首家”储能公司,但阔别多年后国内储能市场内卷,储能中标价格屡创新低,比亚迪仍少不了与特斯拉、华为等巨头的激烈“厮杀”。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北美市场不敌特斯拉和阳光电源
近日,比亚迪旗下首家以储能命名的公司诞生,被市场解读为其完善储能领域布局的重要一步。
天眼查显示,2023年12月22日,深圳坪山弗迪电池有限公司更名为深圳比亚迪储能有限公司,同时公司经营范围也在原本的货物及技术进出口业务的基础上新增储能技术服务、智能输配电及控制设备销售等业务。
深圳坪山弗迪电池有限公司隶属于比亚迪旗下弗迪电池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弗迪电池”)。弗迪电池是比亚迪旗下电池业务主体,业务覆盖动力电池、储能及新型电池、消费类电池等多个领域。
虽然深圳坪山弗迪电池有限公司成立于2019年,但比亚迪储能业务早在2008年就开始了。
作为最早进入电池储能领域的龙头企业,比亚迪至今已开展储能研发推广近16年,仅用5年时间便实现了从储能核心技术研发到全球商业化推广的跨越式发展。
2013年以来,比亚迪储能在全球进行大规模商业化推广,到2018年8月比亚迪电池储能产品全球累计出货量接近600MWh,截至2021年5月则累计超过1.7GWh。而截至2022年底,时代周报记者从比亚迪处获悉,比亚迪电池储能产品全球总出货量已超过14GWh。
比亚迪储能的跨越式发展,离不开与欧洲储能市场的爆发。
2018~2022年,受能源价格上涨影响,欧洲居民用电价格飙涨,储能经济性体现,电化学储能系统累计装机容量逐年上升。根据欧洲储能协会(EASE)初步统计的数据显示,2022年全欧洲电化学储能新增装机量或达到4.7GWh,累计装机容量为12.96GWh。
值此机遇,长期耕耘欧洲储能市场的比亚迪也获得硕果,不仅拿下波兰首个电池储能项目,其自身的二次充电电池收入也在快速增长,包含二次充电电池产品的营收从2018年的89.50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164.71亿元。
Wood Mackenzie于2023年10月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2022年,全球电池储能系统(BESS)集成商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前五大储能系统集成商出货量占电池储能系统总出货量(MWh)的62%。其中,比亚迪与华为以9%的全球市场出货量份额(MWh)并列全球第四。
值得注意的是,在欧洲储能市场,比亚迪以17%的出货量份额成为TOP 3,仅次于全球第二储能系统集成商Fluence和来自日本的综合马达制造商Nidec(证券代码:6594.T)。
日前比亚迪签署采购协议拟向全球最大的储能项目供货,合作方便是位于欧洲的西班牙可再生能源开发商Grenergy。
而在北美市场,虽然比亚迪在美国做的诸多储能电站在2015年至2018年获得不少奖项,但是仍不敌拥有本土优势并占据北美近四分之一市场份额的车企特斯拉,也逊色于国内的储能龙头阳光电源(300274.SZ)。
国内储能项目中标近30%,押注钠电赛道
在2018中国储能西部论坛会上,比亚迪首次公布国内储能战略转变:不参加国内招标项目,专注做储能设备供应商。
对于战略的转变,彼时比亚迪储能第十四事业部营销总监张子峰表示主要基于以下两点考虑:一是国内储能市场正在逐步兴起,各种储能项目招标日益增多,竞争会越来越激烈;二是公开招标的储能项目规模都很大,都是系统工程,既有大量细致的前期准备工作,也有复杂的技术方案设计论证以及高质量的设备加工制造和运输安装等工作,而比亚迪最擅长的就是储能设备加工制造,“这是我们安身立命的饭碗。”
近两年来,随着新型储能政策的扶持,不少锂电企业也切入储能赛道,国内群雄混战,在储能市场疯狂厮杀。储能系统中标均价持续下行,至2023年12月跌至0.79元/Wh,与2023年年初相比接近腰斩,甚至出现低于0.6元/Wh报价。
在此背景下,曾扬言不参加国内招标的比亚迪储能却意图重返国内市场,持续加码储能业务。
2023年,比亚迪频频与国内企业进一步强强联合,先后与国家电力投资集团、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中城大有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等达成储能相关战略合作。
而在产能、经营方面,2023年比亚迪除了在深圳龙岗区开建20GWh储能系统产能项目之外,还屡屡中标国内储能项目。
时代周报记者从比亚迪处获悉,2023年国内单体+集采和框采储能项目开标359项,总容量超94GWh;比亚迪中标100余项,总容量超25GWh,储能单体+集采和框采储能项目中标近30%。
同时,比亚迪还大力押注新的储能技术路线,投资100亿元到江苏徐州建设钠离子电池(徐州)项目,该项目主要生产钠离子电池电芯以及PACK等相关配套产品,计划年产能30GWh,已于1月4日举行开工奠基仪式。
不过,在比亚迪对国内市场猛攻的同时,不少企业也在争夺国内储能的蛋糕。据CNESA报告显示,2023年储能系统标的中,除了比亚迪,海博思创、中车株洲所、宁德时代、电工时代、阳光电源和远景能源均入围半数以上标的。
全球电池储能系统出货量市场份额与比亚迪不相上下的华为也计划在国内持续加码储能。近期一位接近华为储能的行业人士向媒体透露,2023年华为大储在国内市场的出货量突破1GWh,2024年华为会继续加大市场开拓力度,目标为2023年的数倍。
此外,国内市场中比亚迪还将面临特斯拉的竞争。2023年12月22日,特斯拉在上海完成拿地签约,宣布特斯拉储能超级工厂项目正式启动,该工程初期规划年产Megapack(商用储能电池)1万台,储能规模约40GWh,计划于2024年第四季度投产。
面对未来竞争加剧的储能市场,比亚迪储能表示,将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构筑竞争优势。“我们专注于提供高效、安全、可靠的储能解决方案,打造了全面覆盖大储、工商储、家储的产品矩阵,并通过加强供应链管理,提升服务品质,与全球伙伴深化合作等方式不断扩大市场份额,构建持久的竞争优势,为全球能源低碳转型贡献力量。”
比亚迪陷入“广告门”涉及30家公司11亿欠款 乙方为甲方垫付为何成常态?
广告行业甲方乙方的关系再一次公开激化。
这一次直接涉及到广告费用。6月13日,比亚迪上海子公司比亚迪电动车有限公司发布声明称,有单位或个人伪造该公司司印章、冒用该公司名义开展广告宣传类合作业务。这家公司还称,犯罪嫌疑人冒用该公司名义签订的合同与该公司无关,请受害单位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
该声明并没有引起太多关注,直到7月14日,比亚迪又在其官方新浪微博上,发布了《关于李娟等人冒用比亚迪名义开展相关业务的声明》。其中提及的重点为,一个叫做李娟的人,和一个名为上海雨鸿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下称“上海雨鸿”)的公司,使用假冒的公司域名邮箱以及伪造的比亚迪公章,并以比亚迪排除机构的名义,与多家单位与机构展开广告宣传类合作。
比亚迪称,在发现上述行为之后,已经向警方报警,李娟因涉嫌犯罪已被警方采取强制措施。并且对于这些行为,“比亚迪均不知情,也与比亚迪无关。”
随后,一家叫做“上海竞智广告”的机构通过微信公众号发布《人BY脸,天下无D!》的文章,重点对比亚迪称声的“毫不知情,与己无关”作出回应。
竞智广告列举了过去3年内为比亚迪所做的全国试驾会、户外硬广投放、影星莱昂纳多的签约等活动,还提供了合同与现场照片等等,指出“所有区域做的活动,应该都是需要大区经理,各4S店经销商负责人来参加活动,总部批准,才能落实的。”以及,在比亚迪与阿森纳的合作之中,比亚迪总部品牌公关部部长李巍在现场,与阿森纳方面签署了战略协议。
“一个老赖的诞生。”文章中这样形容比亚迪公司。
竞智广告的文章发出之后,立即引起了广告行业的讨论。比亚迪方面统一对外回应称,公司已经报警,在调查结果出来之前,所有信息以官方公告为准。而竞智广告目前没有再做进一步说明。比亚迪的官方微博已经删除了与阿森纳相关的全部信息,而阿森纳则在新浪微博上发布声明称,“我们正在调查事件现况,针对此次事件,俱乐部将不再发表更多评论。”
事实上,竞智广告并不是卷入比亚迪广告事件的唯一代理公司。
一位接近事件的从业者对界面新闻称,“这次事件关联的企业非常多。李娟是以比亚迪华东区大总的名义发单,竞智可能是其中最大的一个项目应标商。”而根据《财经天下》的报道,涉及的企业可能多达30多家,涉及欠款11亿元。
根据广告行业对于“外派机构”的理解,在这个具体案件中,不少广告公司认为上海雨鸿是比亚迪的广告代理商,从比亚迪获得广告投放需求之后,再通过招标的方式找其他机构具体执行。
上述不愿具名者向界面新闻提供了其中一个关联代理公司的内部文件。文件显示的是比亚迪在华东地区投放的户外广告、轨道交通静态广告、商圈广告和品牌体验会等项目。具其介绍,这份文件便是2018年5月31日比亚迪总部与李娟确认的项目。
文件显示的签字人为“牟晓萌”,与竞智广告公开文件中比亚迪方面签字的确认人相同。在2010年的公开报道《比亚迪汽车积极响应凤凰网“酒驾入刑”倡议》内,牟晓萌出现在“比亚迪汽车部分员工签名”中。
“投放户外的执行要有一个关键的文件,这个文件是需要品牌方、商标方提供授权,同意户外广告投放。”上述人士称,“如果没有品牌方同意,广告投不出去,特别是高铁与机场广告。这是工商局的规定。”
目前对于此事仍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论,各种猜测也出现在社交网络上。
而从更根本上,这场看起来荒诞的闹剧看更像是甲乙方合作信任的崩塌。
事实上,广告公关行业垫付款的合作模式相当普遍。一位在本土代理公司服务某国际电子品牌的项目负责人告诉界面新闻,在甲方确定合作及乙方提供的报价后,一般会邮件确认,然后双方走合同。这时,也就默认为项目已经启动,乙方会先垫付项目所有产生的费用。这个费用不会超过之前报价的数额。随后客户会进行回款,在回款情况则看双方协定而定,几个月到几年的回款时间都存在。
“而回款方式也不一样,有些客户习惯在项目开始后,在不同阶段回款30%或50%,项目结束再支付尾款。”另一位在国际4A广告公司工作曾服务某大型餐饮品牌的负责人说。如果甲方在协定的期限内没有支付款项,公司法务会通过法律程序发出律师函等方式追款。
但是这些都是较为专业的大型机构。对于一些本土小型广告公司而言,他们或许没有太大的话语权。
本土小型公司为了维护大客户关系,承接更多的项目通常都会同意垫付款项。而汽车企业通常一场试驾活动所需的费用就涉及几十万元,所以服务汽车客户的代理公司通常需要垫付的金额更高。如果客户不能按时回款,公司资金链条则及其脆弱。
界面新闻将持续关注这期事件的发展。
这已经是广告行业今年第二起影响较大、涉及甲乙方利益的公开纷争。6月,21家独立创意公司联合要求在品牌主招标过程中,支付比稿费用。随后,广告行业则再次讨论甲方在邀请代理公司比稿过程中,存在骗稿的行为等等。当然,甲方也发出声音指出比稿费用的可执行程度很低。
这些纷争的背后是甲方乙方话语权的不对等,以及行为的不规范。如今的广告行业,需要的不仅仅是非凡的创意,还有更加纯粹的相互尊重与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