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没有真实发生的比较“诡异”的事情,说出来让我长长见识?
朱标在历史上很受热捧,因为他是一个可能改变历史走向的人物,他的身份非常尴尬,父亲是皇帝,弟弟是皇儿,儿子是皇帝,侄子也是皇帝,唯独自己没当成皇帝。所以后世也产生诸多疑问,比如朱标没死,能否成功削藩、朱棣是否还敢造反等。这些问题的根源其实就来自朱元璋为何这么喜欢朱标,以至于隔代传承至朱允文,导致历史走向的转变。
朱元璋的小农思想与子嗣分配
朱元璋是白手起家的皇帝,从一个放牛娃走向了九五之尊,所以小农思想伴随着朱元璋的成长,这是他与诸多皇帝不一样的地方。小农思想里没有嫡长的概念,因为他们娶不起妾,也就无嫡庶之分,所以整个明朝的皇位传承都受此影响,采用的是“长房继承制”,也就是不以嫡庶为标准,而以年长者居之。朱标的嫡长身份只不过是一个巧合,在朱元璋看来,长子就是为自己养老送终的人,其他诸子都应该各自成立小家庭,然后与父辈分家。这就是为何明朝出现了宗室问题的逆向发展,创造了亲王镇边体系,后来朱允文削翻,就是为朱元璋的小农思想“擦屁股”。
所以在这个思想里,长子得到的重视与喜爱就胜于其他儿子。由于朱元璋是一个很会立规矩的人,他将这种传承制度树立为祖训,以至于明朝的皇位传承都是这样下来的。但又因为思想形成的环境不同,到了万历皇帝时,已经没有了小农思想的影响,他就不理解为何要让老大继承皇位,自己喜欢哪个儿子就立哪个,反正儿子多。所以万历时期的国本之争,说到底也是思想之争,是皇帝的自由思想,与祖宗小农思想的正面冲突,放在今天就叫“代沟”。
由此也引发了一个问题,朱元璋坚定不移的以朱标为继承人,到底是因喜欢,还是因内心思想的驱动,或者说二者之间是统一的,还是不想关联的。笔者认为二者之间有联系,但朱元璋喜欢朱标,只是立朱标为太子的“充分不必要条件”。换言之,朱元璋对朱标的喜欢只是加分项,朱标的储位一直很稳定,稳定的基础并不是朱元璋的喜欢,而就是前文说的思想驱动。
朱元璋对朱标的培养是从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开始的,此时朱标五岁、二子朱樉四岁、三子朱棡三岁,四子朱棣也是这个年份出生的。暂不论朱标、朱棣的生母传闻,朱元璋此时处于创业阶段,并无庶子,所以在现有的四个儿子中,给长子朱标选了宋濂做老师,由于宋濂是公认的大儒,所以这个事情就被无限放大,被看做朱元璋喜爱朱标的证据。其实以平常心来看待,做家长的给孩子找老师,当然是以现有条件下最好的人任之。朱樉和朱棡同样是亲儿子,没有理由不给请个好老师,只不过这个时候连凳子都坐不稳,可以理解成学龄未到,并非朱元璋不喜爱。
“仰承先德,自举兵以来,渡江生子七人。今长子命名曰标,次子命名日樉……。”——《明史》
换个角度来看,朱元璋在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的时候开始为称帝做准备,这个时候已经有了七个儿子,朱元璋在此时才决定给儿子们起名字。说明在此之前,这些儿子应该是按照年龄顺序称呼的,这也是朱元璋小农思想的精髓,毕竟他曾经也叫朱重八。每个儿子的待遇基本上是一样的,只不过培养方向不一致,比如四子朱棣,打小就受到严格的军事训练,然而朱元璋又要求“宜习劳,令内侍制麻履行滕。凡诸子出城稍远,马行十七,步行十三”。这句话的意思就是皇子出城都得像士兵一样,穿草鞋走三成的路,再骑马走七成的路,那这是否对文弱的朱标有所不利呢?是否有偏心朱棣这类皇子的意思呢?
现在总有人将朱元璋培养朱标,传皇位于朱允文,看做是对朱标偏爱。实际上储君体系的建立就只是继承法则的创立,并没有牵扯太多主观偏好。有人为了证明这种偏爱,引用朱标出生时朱元璋的那句“到此山者,不患无嗣”,而仔细推敲当时的环境,朱元璋已经将集庆(今南京)视为掌中物,又“喜当爹”,双喜临门定然激动。关于此类评价别的儿子也有吧,比如朱棣出征漠北得胜,朱元璋也是欣喜若狂的评价道“肃清沙漠者,燕王也!”
说到继承法则的创立,朱元璋和那些元朝投降的官员应该无比重视,被他们推翻的元朝就是出现了“累世争袭”的内部问题。当然元朝的继承法则带有民族特色,忽里勒台与幼子守灶的冲突在成吉思汗时期就未处理好,这才导致整个蒙古帝国乃至元朝,都不能在政权过渡时顺利推出新君。所以朱元璋在吴元年称王时,就奠定了朱标的世子地位,这时候的朱元璋并不能排除以后还会生出更喜爱的儿子吧!
顺着这个角度往后看,朱元璋称帝后,朱标自然是由世子升格为太子。到了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设立大宗正院(宗人府原型),掌皇族内部事宜,由次子朱樉任宗人令,三子朱棡任左宗正,朱棣任右宗正,这不也是以年龄顺序为标准的人事任命吗?回看前文说的小农思想,是否就是封建自耕农家里几个儿子分家的过程?
此时的任命以长幼有序为原则,之后的藩王分封也是这个原则,朱樉被封到关中做了秦王,朱棡做了晋王、朱棣为燕王、五子朱橚为周王、六子朱桢为楚王、七子朱榑为齐王。何要着重提出这个封分王爵呢?因为在古代封王体系中,以春秋时期称霸国家单字名号封王的视为尊,比如秦王,就远比中山王高贵;晋王又远比三家分晋后的赵、魏、韩更尊贵。所以这个分封顺序也是以长幼对应尊卑,也不参杂个人的喜好。
充分非必要条件的“喜欢”由何而来
虽然朱元璋喜欢朱标并非立储的主要因素,但毕竟是一个加分项,那么朱元璋为何就这么喜欢朱标呢?除了嫡长身份,很多人认为这是朱标的仁慈形象饱受朱元璋喜爱,其实朱元璋真的欣赏仁慈之主吗?我想也未必吧!反而我觉得朱标的仁慈形象就是朱元璋一手造成的,因为他要完成军事政权向文治政府的转变,因而培养多年的储君必然要树立仁治形象,而他自己则站在台前遮风挡雨,扮演黑脸包公,致力于政治清扫。父子两人一个黑脸,一个白脸的双簧戏,主导了洪武时期的政治,也为朱标建立起官僚基础。
朱元璋在册立朱标为太子时,就已经为其打下行政班底,悉数明初的风云人物,皆是兼领东宫。比如太子少师李善长、太子少傅徐达、太子少保常遇春;冯胜兼太子府右詹事,胡美、廖永忠、李伯升兼同知詹事院事,赵庸、王溥兼副詹事,杨宪兼詹事丞,傅瓛兼詹事;康茂才、张兴祖兼左右率府使,顾时、孙兴祖同知左右率府事,吴祯、耿炳文兼左右率府副使;邓愈、汤和兼谕德,刘基、章溢兼赞善大夫,文原吉、范显祖兼太子宾客。这些人有一个算一个,开国六公二十八侯几乎全部涵盖。而且朱元璋规定东宫之外不再另设府僚,意味着朱元璋出征在外时,太子府就是中枢,起到监国的作用。
洪武十年(1378年),朱元璋令“朝中政事先启请太子处分,然后奏闻”。控制欲极强的朱元璋是放权吗?我想应该是为朱标立威吧!有句话叫烂泥扶不上墙,如果当爹的一直抬不起来儿子,自然就会降低儿子在老爹心中的份量。但朱标恰恰相反,他与朱元璋可谓是心领神会,配合默契。朱元璋给机会,朱标就以政绩拿到台面上,朱元璋制造“三大案”时,朱标就拼命求情,朱元璋要废藩王名号时,朱标就出面担保,仁义君主的形象就这样展现出来。
在洪武四大案中,除蓝玉案外,朱标主政期内的有三件,每一个案件都涉及政治清洗。朱标每次也都是象征性的“求情”,除了牵扯到其老师宋濂的案子时,朱标是真的卖力营救外,其余的案件中,都隐约看出他与朱元璋的政治手段非常契合。表面上,朱标每每希望实行“宽通平易之政”,终多因与朱元璋意趣不合而难行其道,但实际上,他已经通过这种反差巨大的不合,“偷”得了诸多大臣的拥护。
这与朱元璋打压藩王的意图也无差异,自封的儿子又怎么可能真心打压。如次子朱樉,朱元璋拿着一些小事做文章,说他母丧期间“略无戚容”,就是不够伤心;还违反圣旨,擅自处死犯人;虐待正妃,宠爱偏妃等。这些罪名搁得住将秦王召回宫中关禁闭吗?后来派朱标巡视关陕,回来后说了一通好话,才放朱樉回去,这不就是典型的做戏嘛!里子面子都让朱标赚足了,朱标也就是这个特质,非常善于配合朱元璋,所以才备受喜爱。照现在的话说,如果给你机会,你不中用,那就再也没有机会了,而朱标就是善于把握住每一次机会。
综上所述,朱标受到的喜欢,并不是储位稳固的基础,朱元璋的子嗣安排自成一套体系。朱标的长子身份,就注定是这个体系中最牢固的皇位继承者。他被这个体系推向了储位,凭借自身的才能、政治敏感度,以及超高的情商配合朱元璋施政,制造朱元璋想看到的场面,所以使父亲更加欣赏与喜爱。至于朱允文的皇位继承,理应是受到朱标的“恩荫”,但看当时的就藩情况,以及朱允文的年纪,这个传承又很符合“长房继承制”的特点,所以又似乎与朱标没有关系。如果朱高炽早一年去世,我想朱棣也会选择隔代传承给朱瞻基,而不是他的两位亲叔叔。
中国少年说古诗全文?
历代打天下的帝王,都希望自己心中的接班人是一位理想的守成之君、仁孝之君,而太子朱标符合朱元璋心中的人设。
“文治武功”这四个字不是白来的,自古以来打天下用武,治天下用文,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而作为帝王的朱元璋当然明白他需要培养一个什么样的帝王来继续经营它的王朝。
明太祖朱元璋同样也是一个受礼教文化影响颇深的帝王,大明王朝推行儒家礼仪,那么势必就遵循“嫡长子继承制”的传统,而太子朱标向来以仁孝著称,这在朱元璋的心中是极大的欣慰。
朱标是在朱元璋27岁的时候出生的,这样的年纪对于古代人来说,讲真,已经是很大的年纪了,颇有“老来得子”的喜悦之感。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称帝,明朝正式建立。那时候的太子朱标13岁,此时的朱标作为最年长的孩子,有大把的机会和自己的老爸待在一起。而明朝建立之后,仍然是个内忧外患、民生凋敝、百废待兴的局面,这个时候的朱标有了更多的机会替自己的老爸处理一些政务,太子监国的事情也让太子朱标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朱标是马皇后的嫡长子,老朱与马皇后鹣鲽情深,这样的正统身份,无疑也让朱元璋对自己的这个儿子有了一份异于常人的宠爱,为了培养太子朱标,朱元璋给朱标配备了宋濂等天下名师组成的豪华帝王辅导班。并且朱标与朝堂中大臣的关系相处十分融洽,颇受朝堂大臣们的拥戴,在朝堂大臣的心目中有着极高的威望。
而朱标的性格也是他最大的优点,朱标这个太子,从小懂事、听话,而且对待自己的几个兄弟都是异常的疼爱,关键时刻敢于亮剑,保护弟弟,还曾经救过自己二弟的命,这样的仁义太子朱元璋怎么会不喜欢?
朱元璋一生拥有26个儿子,对于朱标,朱元璋自始至终是按照储君之位的方向培养的。而且单单从帝位的继承者来说,朱标是最合法的继承人,符合朱元璋对太子的几乎所有期待,我们只要看朱元璋在这些儿子身上所下的功夫就可见一斑。
再看看我们的老朱头朱元璋,打打杀杀了那么久,那些文臣武将一个一个整天胆战心惊,素以仁孝著称的朱标上台恰恰能够安抚一下大臣们的小心脏,这两个人,朱元璋扮白脸,朱标扮红脸,一张一弛,相得益彰。
朱元璋后期之所以那么强烈的打压群臣,朱标经常为那些受难的大臣们求情,说穿了,就是朱元璋为了替自己的儿子积攒人情,反正朱元璋也情知自己已经当了一辈子“坏人”,也不在乎这一星半点的差评,为大明江山计,才是他的主要目的。
但是,在洪武25年的时候,被朱元璋辛辛苦苦培养长大的太子朱标突然病逝,朱元璋痛苦流涕,悲痛万分,给自己的这个好儿子赐谥号“懿文”。朱标病逝后,朱元璋明明可以从自己众多的儿子中选择一个作为后来的储君,但事实上,朱元璋并没有这么做,他选择了朱标的长子朱允炆做了皇太子,这未尝不是对朱标在天之灵的一种慰藉。